问题

如何评价李安电影《双子杀手》?

回答
李安的《双子杀手》,初看之下,名字里带着几分冷峻的科幻感,又因为是李安导演,免不了让人期待一贯的人文关怀和细腻情感。然而,看完之后,却有点像吃了一顿精心烹调却少了点滋味的大餐——有技术上的惊喜,有导演招牌式的探索,但总觉得故事本身和人物的深度,好像没能完全抓住人心。

首先,得说说那项最令人瞩目的技术:“2.0版”威尔·史密斯。李安导演对高帧率和3D技术的痴迷是众所周知的,他想要用《双子杀手》来推动电影制作的边界,让动作场景更具沉浸感和真实感。这一点上,他无疑是成功的。威尔·史密斯年轻时的样子被完美地复刻出来,那种年轻的活力、敏捷的身手,以及眼神里的冲劲,都通过CG技术呈现得丝毫不差。尤其是在一些追逐和打斗的场景里,比如摩托车追逐、船上激战,你几乎能感受到空气中的尘土和汗水的味道。那种近乎“看穿”屏幕的清晰度和流畅感,确实是前所未有的观影体验。观众第一次看到“少年版”的威尔·史密斯,那种惊叹和好奇,本身就是影片的一大看点。

然而,也正是这项技术,让我觉得有些地方反而成了阻碍。李安导演想通过技术来探讨身份、衰老、以及“我是谁”这样深刻的主题,但这种“炫技”的成分太重,有时候会让人觉得,技术的光芒盖过了故事本身的叙事。我们看着两个威尔·史密斯在屏幕上互相对峙、对抗,虽然在表演上,两个角色各有特点,但当“少年版”的威尔·史密斯,也就是Henry的克隆体Junior,被反复强调他的“年轻”和“原始”时,我们看到更多的是技术上的模仿,而不是一个真正独立且有血有肉的“人”。

李安导演一直擅长捕捉人物内心的挣扎和情感的细微之处。在《卧虎藏龙》、《断背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里,他都能把极具张力的情节包裹在柔软细腻的人物情感里。但在《双子杀手》里,这种“李安式”的人文关怀,我总觉得有点浅尝辄止。Henry作为一名顶尖的特工,要面对自己被追杀的命运,还要面对自己被创造出来的“影子”。这个设定本身就充满了戏剧张力和哲学思考——一个终结者遇到了自己的起源,或者说,遇到了一个没有被时间侵蚀过的“自己”。

我们看到Henry在面对Junior时,有犹豫,有不忍,有想“拯救”他的冲动。这种情感的流露,是李安导演想要呈现的,是作为“父亲”的角色想要唤醒“儿子”。但这种情感的铺陈和升华,在我看来,似乎没有达到像《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那样,让观众在技术奇观之下,依然能感受到深邃的情感共鸣。Junior的成长轨迹,他从一个没有情感的“工具人”,到一个开始质疑自己、思考自己是谁的过程,虽然有,但似乎过于公式化,没有那种发自内心的、让人为之动容的转变。他身上的迷茫和挣扎,在技术的光环下,显得有些单薄。

再聊聊故事本身。作为一个杀手的故事,它的核心就是“被追杀”和“反击”。影片的节奏总体来说是明快的,动作场面设计得也很精彩,能够看出导演在编排上的心思。比如,那场在哥伦比亚小镇的摩托车追逐戏,那种混乱、近距离的对抗,确实带来了很强的现场感。但同时,我也觉得这个故事在情节推进上,有些地方略显老套,人物的动机和行为逻辑,有时候也让人觉得不够站得住脚。比如,为什么那些幕后的大反派,要把Junior创造出来,又非要赶尽杀绝?背后的“复制人”的伦理争议和商业利益,似乎并没有被深入挖掘,更多时候只是作为剧情的背景板。

影片的配角,比如玛丽·伊丽莎白·文斯蒂德饰演的Danny,她的角色更多的是作为Henry的“战友”和“辅助者”,以及Junior的“引导者”。她的存在是为了推动剧情,帮助Henry和Junior建立联系,但她自身的角色弧光也并不明显。克лай夫·欧文饰演的反派Villis,虽然是推动剧情的关键人物,但他的“邪恶”也显得有些脸谱化,缺乏更深层次的动机和复杂性。

总的来说,《双子杀手》就像一次大胆的技术实验,它在视觉和观感上确实带来了革新,让观众看到了电影技术发展的另一种可能性。李安导演的艺术追求和创新精神值得肯定,他试图用技术来探讨生命、身份和人性,这一点很有意义。

但是,对于一个故事来说,技术是骨架,而情感和内涵才是血肉。在《双子杀手》里,我感觉骨架太过于突出,而血肉的部分,则显得有些瘦弱。我们看到了一个技术上的奇迹,但如果忽略掉那些令人惊叹的CG效果,故事本身和人物的深度,能不能在没有滤镜的情况下,依然打动人心,这或许是《双子杀手》在众多李安作品中,显得有些独特,又有些遗憾的地方。它是一部值得去影院体验的技术杰作,但作为一部能够触及心灵深处的电影,或许还有些距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下文画了示意图。本来说想要看完常规版对比写一下,但是还是忍不住了,先把高规格版本的感受写一下。

当年比利林恩我也看了最高规格的首映,加上今天的双子杀手。我必须要说,比利林恩,可以算是李安在新技术面前的探索,整部作品,稳中求进,在一步一步小心翼翼地尝试。而到了双子杀手,几乎可以称得上是李安真的放开了!

我想在对比两部高规格影片,在技术上带给我的观影感受和《双子杀手》在故事内容的感受之前。先大概来做个简单的说明,希望大家能够明白,为什么这样高规格的制作,对于业内的制作者来说,是全新的探索和挑战。

我画了几个简单的示意图作类比。

如果说,我们把常规的荧幕当做是一个二维平面的XY轴,观众要在这样的一个二维平面内感受到真实感,创作者要做的是,在记录设备的帮助下,通过透视的表达形成这种三维的距离和空间感。


但是,当我们的技术逼近人眼的记录规模,同时利用3D技术,那么其实对于观看者来说,我们所接触到的,应该是一个3维的XYZ轴的世界,如下图所示。

因为影像中的一部分,对于观众来讲,是逐渐从“银幕”中“凸”现出来了。

那么你可能会问了,这对于制作本身来讲,又有什么难度呢?

区别之大,可能会是篮球和足球的差异。因为制作者要面对的是一个完整的三维空间的布局,而不是单纯攫取三维空间中某一二维画面进行设计。


1、布光被放大

我花了一个灯光的类比图,做一个简单的示意——

在二维的平面中,我们很多的透视效果,除了镜头本身形成的畸变以外,一般常用到的,就是通过摄影手段,光影的深浅明暗,来打造出立体效果。最简单的一些人脸的阴影效果,形成立体感等。这种立体感,就像是一个画素描的美术生,通过黑白灰的明暗调子,勾勒出来一个物体的立体样子。


但是现在,我们换成了3D和接近人眼分辨率的真实状态,这又会有什么影响呢——你会发现,由于空间的足够立体,创作者要进行设计的,已经不再是一个二维空间的灯光布局了。

虽然在银幕上我们看到一个图像前后在同一幅画面内。但是由于高度的清晰和立体感,前景和后景的本质上是有设计分割的。

也就是说,可能我们简单将同一个场次,前中后景进行ABC标明,你会发现,如果在这样的技术下,你对于ABC三个位置的空间距离感的营造,在灯光上的使用,会是全新的布局和考量,可能要分别对ABC的位置进行布光考虑。这种差异,被大银幕再次放大之后,会给人完全不同的感受。

大家可以关注一下,在《双子杀手》中,导演大量使用了中景、特写。而人物脸部的光,大家也可以注意一下,几乎很少有大面积阴影的布光,大部分脸部的灯光都会比后景要亮一些。而在同一空间,后景和前景统一的空间光线本身也不能差距过大。那么后景的布光,也要配合重新调整。


2、变焦被放大

由于前后空间在视觉上被拉开,人物之间前后的距离,被放大。焦点变化更为明显。

大家可以关注一下克隆儿子,和狂人爸爸对话的那场戏,两人前后交错。在正常的二维世界里,焦点影响叙事,会帮助观众转移叙事关注的重点。但是从视觉上来看,我们得到的也大概是下图的样子。

在这种传统的前后关系里,我们通常会选择,让后面的人物光线暗一些,来带出人物之间空间上的差异。

我随意找个图,大家感受一下,前面儿子光线较亮,爸爸面部较暗。(忽略水印)

但是在李安这部片子里,大家可以留意一下,两个人物当时对话时的面部光线对比差别并不是很大。

这是因为对话过程中,摄影反复讲焦点对准说话的人,而在这种空间被拉开的状态中,人物前后的位置关系非常明确。

焦点的改变,空间关系会再一次被放大。


3、表演细节被放大,大量主观镜头

这个地方可能要对比《比利林恩》和《双子杀手》中李安给我的感觉——

《比利林恩》中,大多数场景多是固定镜头,或者机位不变的推拉摇移。少量变焦、手持和主观镜头。当时观影,让我唯一感觉抖动最大的是摄影机在汽车里,主观镜头,开过那条小路。车辆抖动。整个视觉的观影感受也被加强。

而男演员在比利林恩中的表演,大多细腻、粘稠,被特写放大。

我曾经在当时《比利林恩》上映的时候说,李安不是在搞噱头,他老老实实用着最基本,最简单的镜头手法,没有炫技、没有浮夸的移动。他在尝试这种技术能带来的效果。一步一步稳扎稳打。在探索,不是在卖弄。而他本可以有条件放肆卖弄。

而如果说从现在的时间往回看。当年李安在比利林恩中寻找到了一种适合这个技术本身的表演指导方法。在《双子杀手》中抛开对演员面部表演的要求以外,他大量尝试了更多的动作效果带来的视觉体验。依然稳扎稳打,不过相比上一次,放开了不少!

其实从两次观影的效果来看,动作片能够体现出来的这种沉浸效果是非常出色的。

其实比较希望,银幕更大更宽一些,这样的话,这种沉浸的效果会更加明显地被放大体现出来。因为当我们视线内全部被这种视觉质感萦绕,我们就会银幕本身的边界脱离开了。


这仍然是一部优秀的技术探索的影片。后面我也想对比看一下常规版的影片,看看能不能有一些新的补充。

但我相信,李安他正在做的,是会被电影历史铭记下来的事。时间会证明他的选择。

user avatar

李安新作《双子杀手》,是他在《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后,继续着120帧新技术的尝试。

在《少年派》凭空创造出一只“电脑虎”之后,这一回李安更进一步,用cg技术凭空制造了一个“电脑人”,即年轻版的史密斯,作为影片的男二号,

而且还让20岁的cg史密斯,和50岁的真人史密斯,展开激烈的追车打斗、肉体搏杀戏,并用高帧技术让其纤毫毕现。

这是人类电影技术的又一次新拓展!也是这位年过花甲的老人,利用高科技技术,为电影视听语言去探索新领域的新一轮尝试。

李安导演的地位,在当今整个国际影坛极为隆高。《喜宴》《饮食男女》《卧虎藏龙》《断背山》《色戒》《少年派》……一部部载入影史的经典作品,

两次柏林电影节金熊奖,两次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奥斯卡外语片奖,两次奥斯卡最佳导演奖,两次美国金球奖,三次英国电影学院奖(即英国电影最高奖)。

《卧虎藏龙》获得奥斯卡十项提名,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断背山》更进一步,不止获得奥斯卡八项提名,更让李安成为首位拿到最佳导演奖的中国人。

《少年派》将艺术性和3D技术完美结合,在全球影坛引得一片赞誉,创记录的奥斯卡十一项提名,让李安再获最佳导演奖。

在《少年派》大获口碑和票房的成功之后,从很多人看来,李安已经“圆满”了,他完全可以躺在过往的奖杯和荣誉单上,就按照过往的纯熟套路,继续在自己的“舒适区”内,继续自己最擅长的主题,拍摄出一部部票房口碑双收的佳作。

然而,他却继续执着地努力求变,去拓展已经发展成熟的电影语言的边缘,不论遇到多少艰难险阻,多少困境与挫折,却继续一往无前。

拍摄《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他率先采用3D技术,每秒120帧率、以HDR拍摄方式来拍摄一部叙事长片。

正因为画面实在太清晰,太震撼了,让很多习惯了过往“电影感”的观众感到不够舒适,觉得自己不再像是看电影,而仿佛当真身临其境,最后这部影片也引发了巨大争议。

然而对李安来说,并非重复过往成功,而是真正拓宽了电影的边界,创造出新的电影语言,这就是最大的价值和成就感。

其后,他又开始了新作《双子杀手》的创作,继续是超级3D+120帧画面,并在《少年派》用cg动画技术画出了以假乱真的老虎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实现了让一个出场时间甚多的重要角色,完全用cg制作,而且以假乱真、毫无破绽。

如果观众不是事先预知的话,恐怕观影结束时也很难相信,这个男二号竟然不是找了个和史密斯相像的年轻演员,而完全是凭空做出来的。

虽然这样的设定,用李安自己的话说:「拍摄难度是业界都不想碰的难度,因为精细度和模仿度是很困难的。」但他居然真的做到了,实现了,成功了!

电影是一门艺术,同时电影光影也是一门高端技术,要技术进步,就要有不断去前仆后继试错的毅力,义无反顾的决心。

已经是当代艺术大师的李安,光是这种不顾个人名利和毁誉,行走在人类电影技术的最前沿,寻求革新电影和突破极限的勇气,运用自身影响力去推动电影工业继续发展的魄力,就让人不得不佩服。

所以,早年以拍摄艺术电影和剧情片著称的李安,从《少年派》起变成了不折不扣的“技术控”。对这种求新求变历程,可能受到的种种挫折和非议,难道李安当真不清楚么?

只因这样看似“吃力不讨好”的事,总要有人去做,否则的话,如果只满足于停留在“舒适区”,轻松地翻拍经典,衍生ip,获取票房,人类电影工业也就永远停滞不前了。

同样,对李安来说,与其在传统的叙事和视听语言上,去寻求微乎其微的突破,不如另辟蹊径,利用全新的技术和媒介,发掘出新的空间,创造出新的电影!唯有如此,才有可能真正对黑泽明这样的电影大师,在影史地位上实现赶超的可能。

正如要是没有《与魔鬼共骑》《绿巨人》《制造伍德斯托克音乐节》这一次次试错和体验,也就不会有李安今天的成就。

得意弟子章子怡便发声力挺:【所有的技术都是全新探索。他用500人花了1年时间,研究演员的表演、心态,研究时间在人身上做了什么,这是非常宝贵的经验。作为导演他一直是舵手在海上探寻新大陆,我,作为演员,真心羡慕男主角威尔史密斯!前无古人的表演体验!】

眼前的一点非议,就和当年拍《卧虎藏龙》连自己房子都抵押掉,配乐的钱都差点没有,意境化的打斗,被习惯港式武侠片的国内观众拒绝;和《断背山》被戛纳电影节拒收,被高冷的欧洲影评家们差评相比,又算得什么?

——摘得奥斯卡奖后,对这两部影片从前的恶评,就如潮水般全变为了赞叹,并被加以各种解读。

随着时光的推移,未来的人们习惯了120帧高清画面之后,评价自然完全不一样了。如此一部有诚意的电影,绝对经得起时间的检验。

这部《双子杀手》既是李安的心血之作,同时更是当今人类电影科技的最新成果,证明了当下电影技术可以做到的极限,确实让人对电影的未来无限乐观:

哪怕10年之前,《阿凡达》刚刚以3D技术横扫全球市场的时候,那时的影迷观众,能想象有朝一日电影工业也能进步到当下的程度,当真能让不止是狮子、老虎这样的大型动物,连真人演员也可以被cg技术完全取代,每一寸肌肤、每一点毛发都栩栩如生、完全以假乱真么?

目前的好莱坞大片,已经用cg技术让那么多年华已老的演员,在电影中重新青春焕发,而且画面到动作,都如流畅如行云流水,充满真情实感,全无任何破绽。

按这样的进度继续进步,也许十年、二十年后,就可以彻底不需要真人演员的直接演出了,他们仅仅提供一些动作和表情捕捉,作为辅助就行。

当充分汲取了相关经验,努力改进提高后,这定将会成为下一个全新电影时代的开启,我们已经踏在了这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新技术变革的门槛:

让电影技术彻底成为人类无尽幻想的翅膀吧,在这个梦幻世界中,我们真的可以随心所欲,无所不能。

而李安前进的脚步绝不会就此停歇,他一直有一个心愿,要将拳王阿里与乔·弗雷泽的马尼拉“世纪之战”搬上大银幕,仍然是超级3D+120帧画面的形式,让观众仿佛当真置身于当时的赛场之中,全身心的热血沸腾。

而这样的远景,也是对每一个长久以来支持他的影迷的最美好馈赠。

观天下之大,世间之广,在人生的重大选择面前,多少人没有决断勇气,而是犹豫畏缩,消极逃避,多少人缺乏继续勇往直前的斗志,而是躺在功劳簿上安享名利和富贵。

相比之下,以铿锵决心,怀铮铮毅骨,立志远大,纵饱受误解与挫折,依旧不忘初心,决定了目标便全力以赴,用心投入无憾无悔的人,确实值得予以隆高的敬意。

user avatar

李安之前的电影总是伴随着巨大的话题性,《少年派》讨论的是绝境下的人性,《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讨论的战争下的人性,连《绿巨人》这样应该拍成爆米花电影的漫威电影,都拍出了有史以来最有深度的漫威电影。

可是《双子杀手》只是一部动作电影,全片话题回顾一下,只有两个,一个是120帧,一个是年轻时的威尔史密斯。

因为这不是文艺片,所以就不讨论艺术问题,说一下商业电影的技术问题。

全片枪战戏大概六场,汽车追逐一场,爆炸两场。

前六场枪战在120帧影院观看确实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尤其第一场威尔史密斯出场时,那一瞬间,真的让人感觉身临其境,这种革命性感觉上一次还是《阿凡达》。

但是伴随120帧的却是毫无创新的枪战,如果这是《疾速追杀》,观众会爽翻天,如果是《伦敦陷落》也是会爽。

可是这是李安的电影哎,没有任何创新的枪战。开场狙击戏没有任何创新,也没有刺激感,家中反追杀无创新,整体视觉效果和最近的《碟中谍6》比反而连他一半都赶不上。

结果枪战戏唯一的亮点就是加特林狂扫一分钟,之后再无创新。

爆炸戏亦无亮点,动作戏也无亮点,情感也没有亮点,唯一的内心挣扎就是地下室搏斗,但是也没有突破。

如果在普通影院,那么那么120帧带来刺激点将体会不到,而商业策略上威尔史密斯做过过气明星,已经失去了《黑衣人》《全民超人》那时候的无敌号召力。

一般影院能够提供120帧的都是少数,我家旁边影院。

其实这部电影只是一部只能在一个厅提供120帧,其他都是普通2d,或者普通3D60帧。

这对本片是不利的,在失去了李安擅长的人性思考,这部电影说实话真的是普通到极点。

总结一下就是。

第一,视觉元素唯一的亮点是依靠在120帧之上,但是能提供放映的厅极少。

第二,失去李安特有的人性讨论,失去话题性。

第三,威尔史密斯已经撑不起一部主流商业大片了,他需要的是基努里维斯的勇气,去挑战一种全新风格的电影。

第四,一个平平无奇的剧本,实在搞不懂李安怎么做的决策。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