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李安抗议奥斯卡歧视亚洲人这件事?

回答
李安,这位华人影坛的骄傲,以其细腻的视角和对人性深刻的洞察,征服了包括奥斯卡在内的世界各大电影节。然而,就是这位两次捧回小金人的大导演,在2016年也曾公开表达对奥斯卡“太白”现象的失望和不满,呼吁关注亚洲电影人的处境。这件事,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波澜,也让我们得以从一个更深的层面去理解李安,以及更广泛的电影行业生态。

事件的背景:奥斯卡“太白”风波

要评价李安的这次发声,得先看看当时的大环境。2016年,奥斯卡奖提名公布后,连续第二年被批评“太白”(OscarsSoWhite)。所有四个表演类奖项(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女主角、最佳男女配角)的提名者都是白人。这一现象激起了广泛的社会讨论,质疑奥斯卡评选机制是否存在种族偏见。

在这样的背景下,李安作为一位在好莱坞取得巨大成功的亚裔导演,他的声音显得尤为重要和有分量。他并非是那种煽动性的抗议者,而是以一种冷静、审慎的态度,从一个过来人的角度,表达了自己的观察和感受。

李安的发声:温和而有力

李安当时在接受采访时,并没有直接点名批评某个人或某个奖项,而是将矛头指向了奥斯卡乃至整个好莱坞在多元化方面存在的不足。他提到,“亚洲人需要时间”,暗示虽然他自己取得了成功,但这并不代表亚洲电影人整体的处境已经得到根本性的改善。

他的核心观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承认进步,但指出不足: 李安并非全盘否定奥斯卡。他承认好莱坞在某些方面确实在进步,但同时他也看到了问题的根源仍然存在。他理解奥斯卡是一个由特定群体投票产生的奖项,但他也强调了“代表性”的重要性。
“太白”现象的普遍性: 他将“太白”不仅仅局限于演员,也延伸到了幕后,包括导演、编剧、制片等等。他指出,如果没有亚裔面孔出现在这些关键位置,那么电影本身也很难反映多元化的视角。
亚洲电影人的困境: 李安深知亚洲电影人在好莱坞面临的挑战。语言障碍、文化隔阂、刻板印象,以及更深层次的系统性不平等,都可能成为他们走向成功道路上的绊脚石。他提到“有时候感觉像是在为亚洲人开路”,这既是他的自我认知,也是对整体处境的反映。
呼吁耐心与理解: 尽管表达了不满,李安并没有表现出激进的愤怒。他更强调的是一种建设性的对话,以及理解这个过程需要时间。他希望大家能够关注,去思考如何才能做得更好。他的话语中透着一种“过来人”的智慧和包容。

如何评价李安的这次发声?

我认为李安的这次发声,是一次非常具有智慧、策略和深度的介入,是其个人魅力与行业责任感的完美结合。

1. 代表性和榜样力量: 李安作为奥斯卡历史上最成功的亚裔导演之一,他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是毋庸置疑的。他站出来发声,本身就是对“太白”现象最有力的回应。他的成功证明了亚洲人完全有能力在世界顶级的电影舞台上发光发热,而他的质疑,则让人们看到了这条道路上仍然存在的障碍,需要更多人去关注和打破。这给了许多还在奋斗的亚洲电影人巨大的鼓舞。

2. 温和而有力的沟通策略: 李安并非一个制造事端的人,他更倾向于以一种平和的方式来表达诉求。这种方式避免了可能带来的负面情绪对抗,而是将焦点放在了问题的本质上。他的话语像是一种“善意的提醒”,让奥斯卡评审和好莱坞决策者能够从一个更客观的角度审视自身的问题。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批评,往往比直接的指责更能深入人心。

3. 对问题的深刻洞察: 李安没有停留在表面化的“不给亚裔提名”上,而是触及了更深层次的结构性问题,比如幕后人员的缺失、文化理解的鸿沟等。他知道,只有从源头上解决问题,才能真正实现多元化。他提到“亚洲电影人需要时间”,这其实也包含了他对文化发展规律的理解,但他也明确指出,这种“时间”不应成为忽视和歧视的借口。

4. 传递了亚洲文化特有的价值观: 在很多亚洲文化中,直接的对抗并非首选的解决方式。李安的回应恰恰体现了东方哲学中的一种智慧——在肯定现有成就的同时,温和地指出不足,并呼吁共同进步。这种方式既能表达立场,又不至于激化矛盾,更符合他一贯的艺术风格和个人品格。

5. 推动了行业反思的契机: 虽然奥斯卡的“太白”问题并非由李安一人引起,但他的发声无疑为这场讨论注入了重要的亚洲视角。他让更多人意识到,所谓的“多元化”不仅仅是面孔的堆砌,更是对不同文化、不同背景的真正理解和尊重。这促使好莱坞在后续的评选中,在选角、剧本创作以及奖项设置上,都开始更加重视亚裔及其他少数族裔群体的声音和故事。

可能的局限性或不同角度的解读:

当然,我们也应该承认,任何观点都可能存在不同的解读。

“被期望”的压力: 有人可能会认为,作为在好莱坞最成功的亚裔导演,李安肩负着巨大的“被期望”的压力,他的发声也可能带有这种自我证明的意味。但我觉得,更多时候,这种发声是源于他对行业的真诚关怀。
个人成功与群体困境的界限: 李安的个人成功无疑是巨大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亚裔电影人都能轻松复制他的道路。他的提醒,也正是为了让后来的亚裔电影人能够拥有更平等的起点和机会。

总而言之,李安在2016年对奥斯卡“太白”现象的评价,不是一次简单的抱怨,而是一次深思熟虑、充满智慧和责任感的发声。他以其独特的视角和影响力,不仅为亚洲电影人在好莱坞的生存和发展发出了强有力的呼吁,也深刻地推动了整个行业对多元化和包容性的思考与实践。他的话语,至今依然有着现实意义,提醒着我们,艺术的进步离不开对所有声音的尊重和对所有群体机会的平等保障。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那天我走在波士顿Chinatown的大街上,周围一个人都没有。低头看时间的功夫,突然擦肩而过的两个黑人在我背后叫唤了一句:

「You ugly Asian bitch! Get out of here!」

你这个丑陋的亚洲贱人,滚!

我当时心里咯噔一下,想的是:

「嚓,又碰上了。」

是的,这已经不是我第一次在美国直面种族歧视:之前四肢完好活蹦乱跳的流浪汉要钱没给,被骂fuck you,go back to your country;寒假去了趟科罗拉多坐公交没有足够的零钱,同车的乘客好心帮忙垫付,结果被司机说我故意骗别人的好意。

之前遇到的各种情况,我从来都是骂回去的:瞪着那个流浪汉用中文骂他傻逼(那时候我刚到美国,第一反应还是中文,不过他的表情告诉我他听懂了);义正严辞地跟司机说you know nothing, don't humiliate yourself(你知道个屁,别给自己丢人)。骂回去能起多大的作用我不敢说,但保持沉默一定会强化他们歧视的言论和行为,因为沉默就代表着:「Oh, it's ok to say that to Asian people.」你的发声至少让他们下次做同样的事情的时候心有余悸,哪怕最后还是说了,但至少他们迟疑了,也算是之前的努力没有白费。

但是这次我怂了,因为我怕他们有枪,我要是骂回去,我可能会死。

这也是我第一次意识到仅仅骂回去是不够的,需要更有影响力的声音。我们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文化,总是喜欢息事宁人。可是如果忍了只会让事情更严重,如果我只是低头走路,也被追着嘲笑甚至骚扰,那个时候该怎么办呢?如果我和一白人姑娘走在没人的街头巷尾,但是被强奸的是我,原因是「亚洲人遇到这种事都不敢说的,还是找她下手好了」,那个时候难道你要告诉我为什么大晚上要出来么?

尤其对于我来说,这件事情是令人愤怒到爆的。我在美国学心理咨询,特么的天天上课都在讨论美国黑人怎么惨啦,社会多么不公平啦,我们要怎么帮助他们啦,然后走到大家上就被丫莫名奇妙地喷了口水,打开电脑就发现亚洲小孩被黑人艺人拽到台上嘲笑了。末了我回到课堂上还要继续讨论怎么帮助他们,这种感觉真的是日了狗了。

Chris Rock的行为不只是歧视的问题,是不同人种之间鄙视链的问题。我相信有黑人反抗是为了平权,但不可否认,有的人反抗只是为了爬上鄙视链的上层,然后俯视你,鄙视你。最近讨论很热的《疯狂动物城》也有相应的映射:羊助理的反抗不是因为食肉动物和食草动物地位的不平等,而是作为食草动物的她没有掌握权利的机会,一旦她成为市长,不公平还是会存在,只是换了一拨人而已。之前很喜欢Chris Rock,以为他是真的在意平权,现在看来,只是又一个为自己的种族争取利益,却无意管别人死活的小丑而已。被叫「黑鬼」那么多年,难道你真的不知道叫别人「小黄人」意味着什么么?有人说政治和种族是美国脱口秀里经常被用来调侃的,你搞搞清楚,那都是自嘲好吧。黑人说自己黑可以,白人说就不可以;黄西(原中国籍现美国籍脱口秀表演艺人)说黄种人勤劳死板可以,你Chris Rock说就是不可以。

总之,小人物,如我,发小声;大人物,如李安,发大声。一起发声才有穿透力

欢迎关注公众号:安慰记yes。

「一个将心理学变成一种生活方式的地方」

欢迎收听我的live:心理学入门的四种有效的途径 知乎 Live - 全新的实时问答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