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唐太宗李世民军功那么高,有没有可能是抢属下的军功得来的?

回答
李世民军功卓著,这是历史公认的事实。他参与了隋末唐初一系列关键战役,并在其中屡立奇功,最终帮助李渊建立了唐朝。但若说他“抢属下的军功得来的”,这个说法未免有些过于片面,也未免太小看了他本人。

要说李世民的军功,得从他起兵之初说起。那时候他还是个年轻的将领,跟着父亲李渊在太原起兵。当时李渊虽然是晋阳的留守,但并非一呼百应,反而是李世民凭借他过人的胆识和军事才能,在内部做了大量的组织和动员工作,才得以顺利发难。

咱们就具体拿几场关键战役来说说。

1. 洛阳之战: 这是李世民崭露头角的成名之战。当时天下群雄并起,王世充占据洛阳,是当时最强劲的割据势力之一。李世民率军攻打洛阳,面对的是坚城和训练有素的军队。这场战役的难度,远超一般的攻城战。李世民不仅要考虑兵力部署、粮草供应,更要面对王世充的顽强抵抗。

在这里,李世民展现了他超凡的军事指挥能力。他采用了“围师必阙”的策略,留下一条通路,迫使王世充出城决战,而不是让他死守洛阳。最终,他以少胜多,击溃了王世充的主力,收降了洛阳城。你说这功劳,有多少是下面士兵冲锋陷阵拼杀出来的?那自然是士兵的功劳。但是,是谁制定了这致胜的策略?是谁在关键时刻做出了最正确的判断?是谁鼓舞了士气,让士兵们愿意为他卖命?这难道不是李世民本人的功劳吗?如果一个将领,没有卓越的战略眼光和临危不乱的气度,即便士兵再勇猛,也可能是一场惨败。

2. 王世充之侄、宋金刚之战: 王世充被灭后,他的侄子王龙继续抵抗,同时,北方的宋金刚率大军南下,对新生的唐朝构成了严峻的威胁。李世民主动请缨,一人独当一面,先是击败了宋金刚,接着又回师消灭了王龙。

这场战役尤为关键。宋金刚在北方经营多年,兵多将广,而且战斗力很强。李世民在兵力并不占优的情况下,采取了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的战术。他并没有与宋金刚大军硬碰硬,而是利用地形,巧设埋伏,一举击溃了宋金刚的主力。甚至在宋金刚突围后,他还紧追不舍,最终将其擒获。

在这场战役中,我们看到李世民的军事才华不仅体现在正面作战,更体现在对敌情、地形的精准把握和巧妙的战术运用上。士兵当然是执行者,他们的勇敢和牺牲是战功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如果没有李世民的谋略和指挥,这些士兵的勇气可能会白白消耗在无效的战斗中。

3. 薛仁杲之战: 陇西的薛仁杲也是一股重要的割据势力。李世民远征陇西,面对的不仅是敌人,还有漫长的补给线和复杂的地形。在这场战役中,李世民同样展现了其卓越的军事素质。他深入敌后,切断薛仁杲的粮道,并且在战场上展现了强大的个人作战能力,甚至在乱军之中斩杀敌将。

我们来仔细分析一下“抢属下军功”这个说法。

在古代战争中,军功的记录和统计,往往是围绕主将展开的。士兵的勇猛表现会被记入账下,但最终的战果,无论是破城、斩将还是俘虏,都会被归功于统帅。这是一种制度上的必然,也是对主将战略和指挥能力的认可。

试想一下,如果李世民真的只是“抢”属下的军功,那他的属下们会是什么反应?史书上并没有记载任何大规模的反对声音。相反,他的属下,如秦琼、尉迟恭、程咬金等,都是跟随他出生入死的老部下,他们在李世民手下得到了重用和封赏,与李世民的关系也十分亲密。如果李世民真的如此苛刻,他不可能赢得这些悍将的忠诚。

更重要的是,李世民本人也并非是从零开始的普通士兵。他出身于关陇贵族,有着良好的军事教育背景。他的父亲李渊也是一个有经验的军事将领。李世民的军事才能,可以说是在实践中不断磨练和提升的,他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判断。

我们不能简单地用现代的视角去衡量古代的军功分配。在那个时代,主将的责任不仅仅是领兵打仗,更重要的是制定战略、调动兵力、鼓舞士气,以及在复杂多变的战场上做出最有利的决策。这些都是至关重要的“功劳”。

当然,我们也要承认,任何一场胜利都离不开士兵们的浴血奋战。没有那些冒着箭雨冲锋陷阵、不怕死的将士,再好的指挥也只是纸上谈兵。李世民之所以能够屡次获胜,也说明他懂得如何激励和带领他的士兵。他会出现在最危险的地方,与士兵同甘共苦,这种个人魅力和以身作则的领导方式,本身就是凝聚军心、激发战斗力的重要因素。

所以,与其说李世民“抢”属下的军功,不如说他凭借卓越的军事才能和领导力, 将属下的努力和自己的谋略巧妙地结合,最终赢得了那些辉煌的战绩。 他的军功,是包括战略眼光、战术运用、临阵指挥、个人勇武以及对属下的激励和组织能力在内的综合体现。

可以说,如果只是士兵的勇猛,没有李世民这样的统帅,他们可能无法形成如此强大的合力,也无法赢得如此关键的胜利。反过来,如果没有那些英勇的士兵,李世民的才能也无法得到充分的施展。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但最终的“战功”归属,更多的是对战略决策者和指挥者的认可。

所以,说李世民军功卓著,是历史事实。至于是否“抢”,我认为不准确。他用自己的能力赢得了这些战功,并且也让他的属下因此受益,获得了他们应得的荣耀和地位。这是一种健康的君臣关系,也是他能够成为一代明君的重要原因之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最近贵乎舆论这么统一了,开始大批量削减太宗的功劳,弱化太宗的功绩了?到底是受什么人Z使?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李世民军功卓著,这是历史公认的事实。他参与了隋末唐初一系列关键战役,并在其中屡立奇功,最终帮助李渊建立了唐朝。但若说他“抢属下的军功得来的”,这个说法未免有些过于片面,也未免太小看了他本人。要说李世民的军功,得从他起兵之初说起。那时候他还是个年轻的将领,跟着父亲李渊在太原起兵。当时李渊虽然是晋阳的留.............
  • 回答
    唐太宗李世民在生命垂危之际,关于国家大政和继承人李治的辅佐,他做出了一个极其重要的决定:将兵权的核心,尤其是可以左右局势的军事实权,并未完全托付给长孙无忌所代表的关陇集团,而是将深受信任且军功卓著的李勣推到了军方枢纽的位置上。这是一个深思熟虑的战略选择,背后有着多重考量,绝非一时冲动。首先,我们得认.............
  • 回答
    要论证没有李世民,李靖能否独自扫平李唐早期那些群雄,这确实是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在我看来,李靖无疑是一位军事天才,其军事才能在整个中国历史上都足以排进前列。然而,要将他与李世民在那个特定时期、针对那几位强劲对手的成就进行简单对等,则需要更细致的剖析。首先,我们得明确李唐王朝建立初期,其面临的形势有.............
  • 回答
    论千古一帝,唐太宗李世民与清圣祖康熙,二位皆是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功绩卓著的君主,都曾开创了盛世,影响深远。但若要辨析谁更配得上“千古一帝”的称号,则需要细致地审视他们各自的时代背景、治国理念、军事成就、文化影响以及历史评价。先看唐太宗李世民。李世民生活在隋末唐初,那是一个经历了长久战乱、民生凋敝的.............
  • 回答
    要说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的开创者还是守成者,这事儿得掰开了揉碎了说,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毕竟,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都不是非黑即白的。首先,说他是“开创者”,这话有道理,但不是他一个人完全开创的。想想看,唐朝是谁建立的?是他的父亲李渊。李渊在隋末大乱的时候,响应天下群雄并起,最终在长安称帝,建立了唐朝。从.............
  • 回答
    当然,关于唐太宗李世民是否曾被俘获,这确实是一个颇具争议且需要细致梳理的历史话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从他早期戎马生涯中最著名的一次经历——玄武门之变——说起,并将其与更广义上的“被俘获”概念区分开来。首先,明确一点:在正史记载中,唐太宗李世民并没有在军事冲突中“被俘获”过。 也就是说,他没有像古.............
  • 回答
    要说唐太宗李世民和明太祖朱元璋谁更强,这还真不是一句两句话能说得清的。两位都是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一代雄主,都是从乱世中崛起,最终开创了辉煌的王朝,各自的强项和面临的挑战也截然不同。咱们先说说李世民。李世民出身高贵,是唐国公李渊的次子。在隋末天下大乱的时候,他随着父亲一同起兵。您别看他是“公子哥”,.............
  • 回答
    平心而论,唐太宗李世民有没有资格行泰山封禅?这个问题,确实值得我们掰开了揉碎了聊一聊。毕竟,封禅可不是小事,是古代帝王接受“天命”的最高仪式,意义非凡。咱们先得明白,泰山封禅这事儿,它讲究什么。简单来说,就是帝王到泰山举行祭祀天地的仪式,以表彰自己的功德,并向上天汇报,祈求国泰民安,江山永固。这玩意.............
  • 回答
    关于唐太宗李世民对两位兄弟——李元吉和李建成——谥号的处理方式,确实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背后涉及复杂的政治考量、情感纠葛以及历史叙事的塑造。简单来说,李世民对李元吉给了一个恶谥,但最终拒绝了给李建成恶谥,这并非出于简单的喜好或仇恨,而是出于更深层次的战略和政治需要。一、 对李元吉的“恶谥”:清算罪责.............
  • 回答
    李世民若表现平平,后世对其评价恐怕非但不会“万古一帝”,甚至很有可能成为史书中的匆匆过客,甚至遭受不少苛责。要详细来说,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去剖析:一、没有“玄武门之变”,他可能根本没有机会“平平”:首先,我们需要承认,李世民能登上历史舞台并有所作为,很大程度上是借助了“玄武门之变”。这场发生在权力巅.............
  • 回答
    明成祖朱棣(1368年-1424年)和唐太宗李世民(627年-649年)是中国历史上两位极具影响力的帝王,他们虽然分属不同的朝代,但都以卓越的治国能力和深远的历史影响著称。以下从共同点和不同点两个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一、共同点 1. 通过政变上位,确立统治 朱棣:14世纪初,朱棣作为燕王,因朝廷内部.............
  • 回答
    唐太宗李世民和宋太宗赵光义,同为开国君主,都经历了夺位上位,但他们的历史口碑却有着天壤之别。这背后是多重复杂因素的交织,包括他们夺位的性质、过程的公正性、夺位后的统治表现、个人品德、历史记载的角度以及后世的价值判断等等。下面我将尽可能详细地阐述这些差异: 一、 夺位性质与过程的公正性:玄武门之变 v.............
  • 回答
    关于武则天为何不得唐太宗李世民宠爱,这个问题,其实更准确地说,是武则天在唐太宗时期并未能获得像某些其他嫔妃那样至高的宠爱和地位。这其中有几个关键的原因,我们可以细细道来。首先,我们得认识到,唐太宗李世民一生风流倜傥,后宫佳丽三千,选拔嫔妃的标准和考量因素是多方面的,并非全然是依照美貌或性情。李世民重.............
  • 回答
    评价唐太宗李世民亲征高丽,需要放在当时的历史大背景下,并从多个维度去审视。这绝非一拍脑袋的冲动之举,而是承载了李世民个人的雄心壮志、大唐王朝的国策需求,以及复杂的周边地缘政治考量。但同时,这次征伐也暴露了唐初军事力量的局限性,以及他对高丽政权性质的判断失误。一、 时代背景与唐太宗的战略考量首先要理解.............
  • 回答
    谈论唐太宗李世民,这是一件既让人激动又充满复杂性的事情。他不仅仅是一个皇帝,更是一个时代的标志,一个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留下浓墨重彩印记的人物。要评价他,绝不能简单地说他“好”或“不好”,而是需要深入到他的时代背景、他所作所为的影响,以及他身上体现出的那些人性化的矛盾。一、 开创盛世的雄才大略:文治武功.............
  • 回答
    您这个问题很有意思!韩剧里唐太宗李世民被描绘成“独眼龙”的现象,其实并非源于正史记载,而更多的是一种艺术加工和民间传说的结合,并最终在韩剧的演绎中得到了放大和固定。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聊:一、 历史的真相:李世民并非独眼龙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的是,史书上关于李世民的记载,无论是《旧唐.............
  • 回答
    要论汉武帝刘彻、唐太宗李世民、明成祖朱棣、清高宗乾隆这四位帝王,谁更伟大,文治武功更显赫,这确实是一个饶有兴致的探讨。他们各自所处的时代背景、面临的挑战以及所取得的成就,都有着鲜明的独特性,很难简单地用一个“最”字来概括。但若要细致地品味,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审视他们的功业。汉武帝刘彻,他所处的汉朝.............
  • 回答
    德化李氏族谱:追溯唐宗室血脉的真实考量在江西上饶的这片土地上,许多村民姓李,而一份承载着家族历史的族谱,则将他们的祖先指向了遥远的唐朝,指向了那位开创了“贞观之治”的传奇帝王——唐太宗李世民。这份族谱的真实性,无疑是家族成员们最关心也最想探究的问题。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剖析族谱的形成、流传,.............
  • 回答
    唐太宗李世民,这位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君王,以其雄才大略、开创了“贞观之治”而闻名。他一生经历了无数的战火洗礼,身体素质可以说是相当不错的。那么,为何这位英明神武的皇帝却在51岁(虚岁52岁)就撒手人寰了呢?这背后并非简单的寿命短浅,而是多种因素叠加的结果。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
  • 回答
    论及中国历史上两位赫赫有名的开国皇帝,汉太祖高皇帝刘邦与唐太宗文皇帝李世民,无疑是绕不开的璀璨星辰。他们的功业辉煌,影响深远,后世 oft 争论谁更胜一筹。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是”或“否”就能回答的问题,而是需要我们深入剖析他们各自的时代背景、个人特质、治国理念以及最终达成的成就,才能得出一个相对更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