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唐太宗李世民被俘获过吗?

回答
当然,关于唐太宗李世民是否曾被俘获,这确实是一个颇具争议且需要细致梳理的历史话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从他早期戎马生涯中最著名的一次经历——玄武门之变——说起,并将其与更广义上的“被俘获”概念区分开来。

首先,明确一点:在正史记载中,唐太宗李世民并没有在军事冲突中“被俘获”过。 也就是说,他没有像古代某些君王那样,在战场上被敌军生擒活捉,并因此沦为阶下囚。这一点,从《旧唐书》、《新唐书》等官方史书中,以及许多相关的历史研究中都可以得到印证。李世民戎马一生,征战四方,无论是面对突厥铁骑,还是平定国内叛乱,他都是那个运筹帷幄、身先士卒的指挥者,虽然经历过生死攸关的时刻,但从未落入敌手。

然而,如果我们将“被俘获”的概念稍微拓宽一些,从更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权谋角度去理解,那么玄武门之变期间,他确实经历了一段极为凶险、几乎可以说是“失控”的状态,但这种状态与传统意义上的“战败被俘”是有本质区别的。

我们来详细梳理一下玄武门之变的过程,以便更清晰地理解这个历史节点:

背景: 李世民与他的弟弟,即当时的太子李建成,在唐高祖李渊的统治后期,就已经形成了激烈的权力斗争。李世民在军事上战功赫赫,威望极高,这让李渊对他的忌惮加深,也让李建成感到威胁。李渊也更倾向于立嫡长子李建成为储君,这使得两人的矛盾愈发尖锐。李世民的幕僚如房玄龄、杜如晦等因被李建成排挤,也加剧了李世民的危机感。

导火索: 一系列事件最终将矛盾推向了顶点。李世民的宠妃燕氏被李建成召见,并且燕氏向李渊告发了李世民的党羽被排挤的事情,李渊对此勃然大怒,下令召见李世民和李元吉(李建成的同盟者)入宫对质。这被李世民及其党羽视为一个绝佳的“陷阱”,认为他们一旦入宫,就可能被李建成和李元吉联手对付,甚至遭受不测。

事件发生: 在谋士的建议下,李世民决定先发制人。他在秦王府召集了尉迟恭、程咬金、秦琼等心腹将领,准备在玄武门(皇城北门,也是通往东宫和秦王府之间的关键通道)设伏。

李世民的“险境”: 当李世民和李元吉按照李渊的命令一同前往玄武门时,李世民知道自己已经身处险境。李建成和李元吉在那里布下了重兵。李世民的马匹突然受惊,他被迫下马,而李元吉趁机拔剑刺杀李世民。在万分危急的时刻,李世民的部下,如杜君绪、秦叔宝等人拼死保护,李世民才得以躲过这一劫。

关键的反击: 在这次突袭中,李世民的坐骑虽然受惊,但他本人并没有被李元吉所伤,更谈不上被俘虏。他迅速做出反应,与李元吉展开搏斗。随后赶到的尉迟恭则在关键时刻射杀了李元吉,并将其首级斩下。紧接着,李世民抓住机会,指挥亲信将李建成也一并射杀。

事后的控制: 杀掉李建成和李元吉后,李世民的军队迅速控制了玄武门,并进一步控制了京城。尽管当时宫中还有一些纷乱,但李世民并没有被对方的军队围困、缴械,也没有被对方的指挥官“俘获”的记录。他反而掌握了局势的主动权。

总结:

所以,从严格意义上的军事俘虏来说,李世民从未被俘获过。他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和战略家,即便在最危险的政治斗争中,他也展现出了果断和决绝的一面。

然而,在玄武门之变的那一刻,李世民也确实面临着生死攸关的局面,他曾被李元吉伏击,坐骑受惊,差一点就身陷重围。但正是凭借着其部下的忠勇保护和自身的应变能力,他成功地化解了危机,并且成为了这场政变的主导者。他所经历的不是被俘虏的屈辱,而是险象环生中的绝地反击。

因此,当我们说起李世民是否被俘获时,需要清晰地界定“俘获”的含义。如果是指被敌军擒拿、失去自由、被作为战利品对待,那么答案是“否”。但如果理解为在一次充满杀机的政治角逐中,他曾一度处于极端危险的境地,差点落入对方的掌控之中,那可以说是有过那么一段“惊魂时刻”。但最终,他凭借自己的力量和谋略,不仅没有被俘,反而赢得了最终的胜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李世民要是被俘过…那肯定是大新闻啊!不可能没有任何记载野史或者蛛丝马迹,因为开国皇帝被俘虏是炸裂性事件,这绝对比靖康耻和土木堡之变还炸。后两件都被记得清楚,怎么可能李二凤有例外呢?

就算没被俘,李世民玄孙李隆基被打的满屁股包,不得不把女人挡在自己身前救自己命这事儿也记得清清楚楚,所以甭管这皇帝之前怎么英勇神武,跌下神坛的瞬间绝对有一群史官奋笔疾书。

说没有蛛丝马迹也不是没根据,皇帝不是普通人,他们每天起居都是要记录下来的,比如豹房男孩朱厚照失踪了一个月也都记得清清楚楚,如果李世民被俘虏,哪怕一天不见人,那肯定也得记录下来。

而且就朱祁镇和徽钦二宗的经历来说,绑了皇帝的组织,能不赶紧出来吆喝几声坐地起价?绑还是天可汗,够吹一辈子牛逼了。就这还默默无闻,一点利益没要就送回去?这是傻子还是人道主义精神在古代?

所以别信,历史上的李二凤没被俘虏过。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当然,关于唐太宗李世民是否曾被俘获,这确实是一个颇具争议且需要细致梳理的历史话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从他早期戎马生涯中最著名的一次经历——玄武门之变——说起,并将其与更广义上的“被俘获”概念区分开来。首先,明确一点:在正史记载中,唐太宗李世民并没有在军事冲突中“被俘获”过。 也就是说,他没有像古.............
  • 回答
    论千古一帝,唐太宗李世民与清圣祖康熙,二位皆是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功绩卓著的君主,都曾开创了盛世,影响深远。但若要辨析谁更配得上“千古一帝”的称号,则需要细致地审视他们各自的时代背景、治国理念、军事成就、文化影响以及历史评价。先看唐太宗李世民。李世民生活在隋末唐初,那是一个经历了长久战乱、民生凋敝的.............
  • 回答
    李世民若表现平平,后世对其评价恐怕非但不会“万古一帝”,甚至很有可能成为史书中的匆匆过客,甚至遭受不少苛责。要详细来说,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去剖析:一、没有“玄武门之变”,他可能根本没有机会“平平”:首先,我们需要承认,李世民能登上历史舞台并有所作为,很大程度上是借助了“玄武门之变”。这场发生在权力巅.............
  • 回答
    要说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的开创者还是守成者,这事儿得掰开了揉碎了说,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毕竟,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都不是非黑即白的。首先,说他是“开创者”,这话有道理,但不是他一个人完全开创的。想想看,唐朝是谁建立的?是他的父亲李渊。李渊在隋末大乱的时候,响应天下群雄并起,最终在长安称帝,建立了唐朝。从.............
  • 回答
    李世民军功卓著,这是历史公认的事实。他参与了隋末唐初一系列关键战役,并在其中屡立奇功,最终帮助李渊建立了唐朝。但若说他“抢属下的军功得来的”,这个说法未免有些过于片面,也未免太小看了他本人。要说李世民的军功,得从他起兵之初说起。那时候他还是个年轻的将领,跟着父亲李渊在太原起兵。当时李渊虽然是晋阳的留.............
  • 回答
    要说唐太宗李世民和明太祖朱元璋谁更强,这还真不是一句两句话能说得清的。两位都是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一代雄主,都是从乱世中崛起,最终开创了辉煌的王朝,各自的强项和面临的挑战也截然不同。咱们先说说李世民。李世民出身高贵,是唐国公李渊的次子。在隋末天下大乱的时候,他随着父亲一同起兵。您别看他是“公子哥”,.............
  • 回答
    平心而论,唐太宗李世民有没有资格行泰山封禅?这个问题,确实值得我们掰开了揉碎了聊一聊。毕竟,封禅可不是小事,是古代帝王接受“天命”的最高仪式,意义非凡。咱们先得明白,泰山封禅这事儿,它讲究什么。简单来说,就是帝王到泰山举行祭祀天地的仪式,以表彰自己的功德,并向上天汇报,祈求国泰民安,江山永固。这玩意.............
  • 回答
    关于唐太宗李世民对两位兄弟——李元吉和李建成——谥号的处理方式,确实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背后涉及复杂的政治考量、情感纠葛以及历史叙事的塑造。简单来说,李世民对李元吉给了一个恶谥,但最终拒绝了给李建成恶谥,这并非出于简单的喜好或仇恨,而是出于更深层次的战略和政治需要。一、 对李元吉的“恶谥”:清算罪责.............
  • 回答
    明成祖朱棣(1368年-1424年)和唐太宗李世民(627年-649年)是中国历史上两位极具影响力的帝王,他们虽然分属不同的朝代,但都以卓越的治国能力和深远的历史影响著称。以下从共同点和不同点两个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一、共同点 1. 通过政变上位,确立统治 朱棣:14世纪初,朱棣作为燕王,因朝廷内部.............
  • 回答
    关于武则天为何不得唐太宗李世民宠爱,这个问题,其实更准确地说,是武则天在唐太宗时期并未能获得像某些其他嫔妃那样至高的宠爱和地位。这其中有几个关键的原因,我们可以细细道来。首先,我们得认识到,唐太宗李世民一生风流倜傥,后宫佳丽三千,选拔嫔妃的标准和考量因素是多方面的,并非全然是依照美貌或性情。李世民重.............
  • 回答
    评价唐太宗李世民亲征高丽,需要放在当时的历史大背景下,并从多个维度去审视。这绝非一拍脑袋的冲动之举,而是承载了李世民个人的雄心壮志、大唐王朝的国策需求,以及复杂的周边地缘政治考量。但同时,这次征伐也暴露了唐初军事力量的局限性,以及他对高丽政权性质的判断失误。一、 时代背景与唐太宗的战略考量首先要理解.............
  • 回答
    谈论唐太宗李世民,这是一件既让人激动又充满复杂性的事情。他不仅仅是一个皇帝,更是一个时代的标志,一个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留下浓墨重彩印记的人物。要评价他,绝不能简单地说他“好”或“不好”,而是需要深入到他的时代背景、他所作所为的影响,以及他身上体现出的那些人性化的矛盾。一、 开创盛世的雄才大略:文治武功.............
  • 回答
    要论汉武帝刘彻、唐太宗李世民、明成祖朱棣、清高宗乾隆这四位帝王,谁更伟大,文治武功更显赫,这确实是一个饶有兴致的探讨。他们各自所处的时代背景、面临的挑战以及所取得的成就,都有着鲜明的独特性,很难简单地用一个“最”字来概括。但若要细致地品味,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审视他们的功业。汉武帝刘彻,他所处的汉朝.............
  • 回答
    唐太宗李世民和宋太宗赵光义,同为开国君主,都经历了夺位上位,但他们的历史口碑却有着天壤之别。这背后是多重复杂因素的交织,包括他们夺位的性质、过程的公正性、夺位后的统治表现、个人品德、历史记载的角度以及后世的价值判断等等。下面我将尽可能详细地阐述这些差异: 一、 夺位性质与过程的公正性:玄武门之变 v.............
  • 回答
    您这个问题很有意思!韩剧里唐太宗李世民被描绘成“独眼龙”的现象,其实并非源于正史记载,而更多的是一种艺术加工和民间传说的结合,并最终在韩剧的演绎中得到了放大和固定。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聊:一、 历史的真相:李世民并非独眼龙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的是,史书上关于李世民的记载,无论是《旧唐.............
  • 回答
    德化李氏族谱:追溯唐宗室血脉的真实考量在江西上饶的这片土地上,许多村民姓李,而一份承载着家族历史的族谱,则将他们的祖先指向了遥远的唐朝,指向了那位开创了“贞观之治”的传奇帝王——唐太宗李世民。这份族谱的真实性,无疑是家族成员们最关心也最想探究的问题。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剖析族谱的形成、流传,.............
  • 回答
    唐太宗李世民,这位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君王,以其雄才大略、开创了“贞观之治”而闻名。他一生经历了无数的战火洗礼,身体素质可以说是相当不错的。那么,为何这位英明神武的皇帝却在51岁(虚岁52岁)就撒手人寰了呢?这背后并非简单的寿命短浅,而是多种因素叠加的结果。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
  • 回答
    论及中国历史上两位赫赫有名的开国皇帝,汉太祖高皇帝刘邦与唐太宗文皇帝李世民,无疑是绕不开的璀璨星辰。他们的功业辉煌,影响深远,后世 oft 争论谁更胜一筹。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是”或“否”就能回答的问题,而是需要我们深入剖析他们各自的时代背景、个人特质、治国理念以及最终达成的成就,才能得出一个相对更为.............
  • 回答
    关于李唐为何会被世家大族“嫌弃”,以及与之前王朝联姻情况的不同,这背后牵扯到几个非常关键的因素,需要我们层层剥开来细看。不能简单地说“嫌弃”,更准确地说,是一种“警惕”、“保留”甚至是“挑战”。一、 李唐的出身与崛起:打破了固有的阶层秩序首先,我们要明白,李唐并非是传统的、拥有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积累的.............
  • 回答
    关于唐初幽州、夷陵、巴蜀等战略要地响应李渊的号召而投靠李唐的现象,我认为不能简单地说李渊的号召力被低估了,但可以肯定的是,我们可能低估了李渊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尤其是在那个复杂的权力真空期,所能激发的政治动员能力和所倚重的关系网络。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分析:一、 时势造英雄:李渊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