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唐太宗李世民亲征高丽?

回答
评价唐太宗李世民亲征高丽,需要放在当时的历史大背景下,并从多个维度去审视。这绝非一拍脑袋的冲动之举,而是承载了李世民个人的雄心壮志、大唐王朝的国策需求,以及复杂的周边地缘政治考量。但同时,这次征伐也暴露了唐初军事力量的局限性,以及他对高丽政权性质的判断失误。

一、 时代背景与唐太宗的战略考量

首先要理解,李世民并非无的放矢地将目光投向了高丽。当时的世界格局是:

周边统一的迫切性: 隋朝两次大规模征讨高丽,劳民伤财,最终导致隋朝灭亡。李世民作为隋朝的继承者,身上背负着“为父雪耻”的心理包袱,同时他也深知,一个强大且对大唐虎视眈眈的高丽政权,将始终是大唐王朝北部边境的隐患。高丽占据东北亚的战略要地,如果不能将其纳入大唐的势力范围,或者至少将其削弱,就无法真正实现国家的统一与长治久安。
东亚霸权的巩固: 唐朝经过李渊父子的努力,已经基本统一了中原,并击败了东突厥等强敌,确立了其在东亚的霸主地位。但高丽作为一个独立的王国,其存在本身就对唐朝的绝对权威构成挑战。李世民渴望通过征服高丽,进一步巩固并扩大唐朝的东亚影响力,将自己塑造成一个能够再次统一“四海”的伟大君主,如同汉武帝一样。
民族政策的延续: 唐朝对周边民族采取了较为开放和怀柔的政策,但前提是这些民族能够接受唐朝的宗主权和羁縻。高丽政权虽然名义上曾臣服于隋朝,但实际上一直保持着独立自主的态度,尤其是在其国内政局稳定之时,更是屡屡拒不朝贡。李世民认为,有必要通过军事手段,迫使高丽政权真正臣服,将其纳入唐朝的统治体系之下,以实现更广泛的民族融合和国家整合。
军事经验与自信: 李世民本人就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曾率军击败东突厥颉利可汗,威名远扬。他相信自己的军事才能和唐朝强大的军队能够轻松击败高丽。

二、 亲征高丽的历程与具体情况

李世民对高丽的征伐并非一次性的行动,而是分为几次,其中最为著名和规模最大的是贞观十九年(645年)的亲征。

准备阶段: 贞观十八年,李世民已经开始着手准备伐辽(辽东地区,即高丽的核心区域)。他一方面加强了国内的兵力部署,另一方面在后勤保障方面做了周密的计划。他深知远征的艰辛,尤其是后勤补给问题,因此动用了大量的民力和物力。
贞观十九年亲征: 李世民率领由名将如李勣、李道宗、苏定方等人组成的精锐部队,浩浩荡荡地出发了。军队规模空前,士兵士气高昂。
初期的辉煌: 唐军进展顺利,相继攻克了高丽的多个坚固城池,如辽东城、盖牟城、安市城等。尤其是在攻克辽东城时,唐军表现出了高超的攻城技术和勇气。
安市城之战的转折: 在围攻安市城时,战事陷入了僵局。安市城的守将,一位名叫“杨万春”的高丽将领,凭借着坚固的城池和顽强的抵抗,给唐军造成了极大的麻烦。特别是唐军试图通过挖掘地道来攻破城墙时,遭遇了高丽军的殊死反击。尽管唐军付出了巨大的努力,甚至搭建了“浮尘”(一种巨大的土丘),但安市城依然未能被攻克。
战局的恶化: 在围攻安市城的同时,高丽军也抓住了机会,对唐军的侧翼和后勤进行袭扰。更重要的是,由于长期的征战,唐军的粮草供应开始出现问题,士兵也因水土不服和连番征战而疲惫不堪。
战略的撤退: 在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但未能取得决定性胜利的情况下,李世民最终做出了艰难的决定——撤军。这标志着这次大规模亲征的失败。

三、 评价:功过是非的辩证分析

评价李世民亲征高丽,不能简单地用“成功”或“失败”来概括,需要辩证地去看待:

功绩方面(虽然战役本身未达到战略目标,但其行为本身有其历史意义):

展现了大唐的国威和军事实力: 即使最终撤军,但唐朝能够组织如此庞大的军队远征高丽,并一度取得战果,足以向世界展示大唐的强大国力。这对于巩固唐朝在东亚的领导地位起到了震慑作用。
对高丽的打击和消耗: 虽然未能灭亡高丽,但这次征伐无疑给高丽造成了巨大的军事和经济损失,削弱了其进一步扩张或对唐朝构成威胁的能力。
锻炼了军队和将领: 经历过这样一场硬仗,唐军的作战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锤炼,也暴露了一些问题,为后来的军事改革提供了经验。
“不畏强敌”的精神象征: 李世民亲征高丽的行为,体现了他作为一位君主的雄心壮志和不畏艰难的勇气,对后世的统治者和军队都有一定的激励作用。

过失与局限性方面:

战略判断的失误: 李世民低估了高丽的军事实力和抵抗意志,尤其是对安市城守军的顽强抵抗准备不足。他可能过分相信了隋朝的经验,但没有意识到高丽在经历了隋朝两次征伐后,其防御体系和战术策略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
后勤保障的不足: 远征的失败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后勤补给的困难。虽然李世民做了准备,但战争的规模和消耗仍然超出了预期的能力,特别是沿海运输的风险和陆路运输的艰难。
政治目标与军事手段的不匹配: 李世民希望通过军事征服来实现高丽的完全臣服,但高丽政权有着自己独立的国家认同和民族意识,强大的军事力量也未能完全消除其独立的意愿。政治上的妥协和招抚,可能比单纯的军事压迫更为有效。
劳民伤财的代价: 这次征伐耗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对国内的民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尽管其影响被后来的贞观之治所掩盖,但不可否认其经济上的代价。
未能实现最终目标: 最直接的评价就是,李世民的目标是征服高丽,但最终未能达成。从军事战略的最终衡量标准来看,这次亲征是不成功的。

结论:

总而言之,唐太宗李世民亲征高丽,是一场充满雄心壮志,也伴随着巨大风险和最终遗憾的军事行动。它既是李世民个人政治抱负和军事才能的体现,也是唐朝初期国家战略的延续。虽然在军事层面未能达成征服高丽的最终目标,但这次行动在一定程度上巩固了唐朝的国威,削弱了高丽的实力,也为后来的唐朝在高句丽问题上的政策调整积累了经验。

更重要的是,这次征伐也让我们看到,即使是像李世民这样伟大的君主,也并非无懈可击。他对敌情的判断、对战争的预估,都存在着局限性。战后,李世民本人也深刻反思了此次战役的失败原因,并在之后的政策上有所调整,例如他不再对高丽进行大规模的军事行动,而是转为支持新罗进攻百济和高丽,最终促成了唐朝与新罗联合灭亡百济和高丽。

因此,评价李世民亲征高丽,应该是一个多维度、辩证的过程,既要肯定其背后蕴含的宏图大略和国家实力,也要认识到其战略判断和执行层面的不足,以及最终未能实现既定目标的历史事实。这使得这次征伐成为了中国古代军事史上一个既令人敬佩又发人深省的篇章。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唐太宗第一次征伐高丽取得的成果:

首先,唐军攻城略地,连克十一城。【克其元菟、横山、盖牟、磨米、辽东、白岩、卑沙、麦谷、银山、后黄等合一十城。

唐军对高丽的第一次征伐,由于计划周密,布署得当,取得了重大战果。先后攻克了玄菟、横山、盖牟、磨米、辽东、白岩、卑沙、麦谷、银山、后黄等十座城邑,占领辽东地区大片土地。对于高丽而言,作为高丽战略要地及主要经济支撑点的辽东,已经不再成为一个独立完整的行政区域。唐朝成功地在高丽已占据了二百余年的辽东地区打入了一个厚重的楔子,为以后对高丽的军事征伐,建立起了牢固的前哨阵地,辽水再也不是进军高丽的障碍。

其次,大量歼灭了高句丽军队的有生力量,使高丽军队遭受了重创。

在唐太宗亲征高句丽的过程中,唐军大量歼灭了高丽军队的有生力量,在攻克盖牟城等十座城邑时,高句丽守军付出了惨重伤亡,唐军打垮了高丽从国内其它地区增援辽东的军队近二十万人。根据《唐刘仁愿纪功碑》和《资治通鉴》的记载,高丽军队累计死伤、投降、被俘者多达二十万人。【贞观十九年,太宗观驭六军,省方辽碣,千乘雷动,万马云屯。〈(阙五字)〉迩〈(阙一字)〉集下高丽贼臣盖苏文,独生携贰,鸠聚亡命,招纳奸回,囚其君长,举兵称乱。〈(阙二字)〉蚁〈(阙一字)〉敢抗王师。皇赫斯怒,龚行吊伐。兵锋所到。若火〈(阙三字)〉其〈(阙一字)〉东盖牟〈(阙三字)〉一城〈(阙二字)〉匡〈(阙一字)〉新城安地等三阵,虏其大将延寿惠真,俘其甲卒一十六万。】【新城、建安、驻跸三大战,斩首四万馀级,战士死者几二千人,战马死者什七八。】仅新城、建安、驻跸三次战斗即消灭高句丽军队四万余人,高句丽军队的精锐部队几乎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它使高丽的军事实力进一步削弱。好太王、长寿王时期,高丽军队所拥有的无坚不摧、战无不胜的锐气,已经荡然无存,高句丽赖以维持其政权生存的军事支柱几乎坍塌。

再次,高句丽最富庶的辽东地区,饱受战火蹂躏,人口锐减。

唐军在辽东地区攻城略地,双方数十万大军互相厮杀,战火遍及辽东主要区域,使社会生产力遭受严重破坏。在战争中,高句丽民众死于战火者无可数计,大量民众被俘,仅辽东、盖牟、白岩三地被迁徙入内地的高句丽民众,即达七万余人。高句丽人口锐减,国力进一步衰落。

唐太宗东征高句丽之时,经过唐初几十年的发展,唐朝已是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封建帝国,政治清平,幅员辽阔,四邻威服,经济繁荣,人口众多,军力强盛。在一征高丽的战争准备过程中,唐朝统治集团为了保证战争的胜利,凭借其强大的封建经济和强盛的军事力量,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对征伐高句丽进行了周密的军事布署。在征伐高丽的前一年,唐太宗即开始调兵遣将,督造战船,储运粮草。唐朝光禄大夫刑部尚书郧国公张亮,汾州刺史黄国公冉仁德,礼部尚书江夏郡王道宗,特进太子詹事左卫率英国公李勛等-大批骁勇善战的将领,十余万唐军精锐部队,受命征伐高丽。唐军水陆并进,互相配合,遥相呼应,同时,调兰州、河州少数发族士兵及契丹、奚士兵参加征伐高丽的战争。命令新罗,百济国王调集军队配合唐军对高句丽的攻势,从南面对高句丽形成牵制。为保证后勤供应,唐太宗敕将作大匠阎立德等诣洪、饶、江三州,造船四百艘,以载军粮。命太常卿韦挺为馈运使,与民部侍郎崔仁师一同节制河北诸州粮草。命太仆少卿萧锐督运河南诸州粮草入海。为掌握高句丽的军事动态,早在贞观十五年,唐太宗即已遣职方郎中陈大德出使高句丽,在“持节答劳”的同时,秘密侦察高句丽的山川地势及军事力量,力争做到知己知彼。在征伐高句丽前夕,江夏王道宗受唐太宗的派遣,“秣马束兵,旁南山入贼地”,在高句丽境内进行侦察活动长达十余日,受到唐太宗【金五十斤,绢千匹】的重赏。

在征伐辽东之时,唐军采取了非常灵活的战略战术,水陆战场遥相呼应,互相配合,或集中优势兵力,围攻高句丽军队重兵防守的城邑,各个击破;或围点打援,消灭高句丽的增援部队;或实行攻心战术,瓦解高句丽军队的士气;或灵活处置,接纳高句丽军队的投降。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唐军在各个方面的优势。

唐朝在军事_上的充分准备和周密部署,唐军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奠定了一 征高句丽获胜的客观基础。其次,唐太宗运筹帷幄,指挥有方,知人善任,赏罚分明。在一征高句丽的战争过程中,唐太宗个人的杰出才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唐太宗是中国古代封建帝王中有作为的皇帝。年轻时,他亲自参加了李渊起兵反隋的战争,唐朝建立后,他率领唐军平定了全国各地的割据势力,决战中.原,进军江南,戡定河北,统一了全国。随后,指挥唐军平定了边疆地区少数民族的叛乱。在战争中,唐太宗积累了丰富的战争经验,具有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其优良的政治、军事素质,在--征高句丽的战争过程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成为唐军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

在指挥唐军攻城略地过程中,唐太宗充分展示了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

唐太宗渡过辽河后,下令拆除了架在辽河上的浮桥,以坚定唐军将士的必胜信心,同时显示了其与将士同甘共苦的决心。他亲自导演了白崖城主孙伐音的投降,亲自制定了消灭高延寿所率十五万高句丽大军的作战计划,直接布署了唐军的军事行动,保证了战斗的胜利。同时,采取军事民主的做法,注意倾听将士们的正确意见,多次采纳李世動、长孙无忌等将领的意见。使唐军将帅和谐,上下一心,将士同力,军事行动的进展非常顺利。

总之,在第一次征伐高句丽的过程中,唐太宗驾驶全局的能力和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对于唐军的胜利起了非常重要的客观作用。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评价唐太宗李世民亲征高丽,需要放在当时的历史大背景下,并从多个维度去审视。这绝非一拍脑袋的冲动之举,而是承载了李世民个人的雄心壮志、大唐王朝的国策需求,以及复杂的周边地缘政治考量。但同时,这次征伐也暴露了唐初军事力量的局限性,以及他对高丽政权性质的判断失误。一、 时代背景与唐太宗的战略考量首先要理解.............
  • 回答
    谈论唐太宗李世民,这是一件既让人激动又充满复杂性的事情。他不仅仅是一个皇帝,更是一个时代的标志,一个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留下浓墨重彩印记的人物。要评价他,绝不能简单地说他“好”或“不好”,而是需要深入到他的时代背景、他所作所为的影响,以及他身上体现出的那些人性化的矛盾。一、 开创盛世的雄才大略:文治武功.............
  • 回答
    说到唐太宗李世民的儿子,很多人会立刻想到英明神武的太子李承乾,或是后来登基的唐高宗李治。但要论能力、风采和潜在的政治格局,唐太宗的第三个儿子李恪,绝对是一个绕不开、也值得深入品味的人物。李恪的母亲是隋炀帝的女儿,一位出身高贵的公主。这层母族关系,在当时无疑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这让他自带一种与众不同.............
  • 回答
    唐宪宗李纯,这位唐朝中期一位颇具争议的皇帝,他的功过是非,至今仍是史学家们津津乐道的话题。要评价他,我们得从他上台时的背景,他采取的措施,以及最终的结局这几个方面来细致地剖析。一、登基时的唐朝:风雨飘摇,积重难返李纯即位时,正是唐朝由盛转衰的关键时期。安史之乱的创伤如同深入骨髓,藩镇割据的局面更是愈.............
  • 回答
    “唐马儒”李迪因无法偿还暴走漫画“卖身契”的违约金而起诉一事,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评价,涉及法律、道德、商业伦理、个人发展以及平台责任等多个层面。以下将尽量详细地展开分析:事件背景梳理:首先,我们需要了解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 “唐马儒”的成名之路: 李迪(笔名唐马儒)是中国著名网络漫画平台“暴走漫.............
  • 回答
    唐朝人对唐太宗李世民的评价,可以说是一个非常复杂而多维度的历史叙事,绝非简单的“好”或“坏”可以概括。即便在当时,人们对这位开国君主的看法也充满了分歧和 nuanced 的讨论。我试着从不同角度,就像一个亲历者或者那个时代的史官一样,来梳理一下唐朝人是如何看待他们的“太宗皇帝”的。首先,最直观的,也.............
  • 回答
    唐德宗李适(762年-805年),是唐朝中期一位重要的皇帝,在位时间为779年至805年,共计26年。他的统治时期是唐朝由盛转衰的关键节点,充满了挑战和复杂的局面。要评价唐德宗,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包括他的性格特点、政治举措、面临的挑战以及其统治的深远影响。一、 性格特点与早期经历唐德宗李适.............
  • 回答
    要评价唐昭宗,咱们得从他即位的那一刻说起,那时的他,还是个十几岁的孩子,名叫李晔,被宦官田令孜拥立为帝。这开头就奠定了他一生坎坷的基调——他从一开始,就不是那个掌控自己命运的皇帝,而是被权臣玩弄于股掌之中的傀儡。一个渴望中兴的少年皇帝,却生逢乱世的无奈唐昭宗即位之初,唐朝已经是一片衰败的景象,藩镇割.............
  • 回答
    谈论唐玄宗,这位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皇帝,实在是件挺有意思的事情。他的一生,简直就是一部波澜壮阔的传奇,从开元盛世的辉煌,到安史之乱的动荡,他的名字总是伴随着这两个极端。要评价唐玄宗,咱们得把他分几个阶段来看,这样才更清晰。一、 开元之治:盛世明君的崛起刚开始的唐玄宗,那真是个励精图治的好皇帝.............
  • 回答
    说到唐武宗李炎,在唐朝众多帝王中,他算是一个颇具争议、但也绝对不容忽视的存在。要评价他,得从几个关键的侧重点来看,因为他身上的标签太多了,有“灭佛”的武宗,也有在军事上取得一定成就的武宗。首先,最绕不开的,也是最让后人记住他的,就是“会昌灭佛”。这绝对是武宗统治时期最鲜明的政治标志,也是他人生中最具.............
  • 回答
    唐肃宗李亨,这位在安史之乱的关键时刻登基的皇帝,他的功过评价,绝非寥寥数语可以概括。他的一生,与大唐王朝的命运紧密相连,充满了挣扎、权谋,以及一段难以磨灭的历史印记。肃宗登基,正值大唐王朝风雨飘摇之际。玄宗李隆基在安禄山叛乱爆发后,仓皇南逃,太子李亨却在灵武自行即位,这本身就充满了政治的复杂性。有人.............
  • 回答
    从肃宗到宪宗,这五位皇帝统治的大唐王朝,正经历着一场从盛世的余晖走向衰败前夜的深刻转型。与其说是五位君王的个人能力或政绩的简单叠加,不如说是他们各自时代的挑战与应对,共同塑造了唐朝由中衰到试图复兴的复杂图景。一、唐肃宗(李亨):安史之乱中的艰难维系者肃宗皇帝,李亨,登基时大唐正值内忧外患的至暗时刻—.............
  • 回答
    评价唐玄宗李隆基,这可不是三言两语能说完的。这位皇帝在中国历史上留下的印记,就像一块色彩斑斓却又带着深深裂痕的古老玉石,初看光华璀璨,细品则百感交集。要说他,得从他“玄宗”这个谥号说起。这谥号本身就很有意思,“玄”字意味着深远、幽远,也暗示着他执政初期那股锐意改革、开创盛世的“深谋远虑”和“深不可测.............
  • 回答
    “小太宗”唐宣宗:唐朝晚期的“回光返照”与复杂的评价唐宣宗李忱,这位曾被后人誉为“小太宗”的皇帝,无疑是唐朝历史上一个极其特殊的存在。他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晚期登基,凭借其勤政、务实和一定的才能,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日益衰败的国势,一度带来了短暂的“宣宗中兴”。然而,对宣宗的评价绝非一句简单的“明君”就能.............
  • 回答
    谈论杨贵妃,总让人心中涌起一股复杂的情感。她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女性之一,美貌倾国倾城,命运跌宕起伏。评价她,不能简单地用“好”或“坏”来概括,更要深入理解她所处的时代背景、她与唐玄宗之间那份传奇的感情,以及她身上折射出的历史兴衰。杨贵妃其人:从歌女到国母的传奇杨贵妃,原名杨玉环,她的出身并不高贵,.............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假想情景,如果唐太宗李世民和唐玄宗李隆基互换寿命,那么他们的历史地位将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甚至整个唐朝的走向都会截然不同。让我们来详细地设想一下这个可能性。假想情景设定: 唐太宗李世民(假定寿命互换后延长至77岁) 唐玄宗李隆基(假定寿命互换后缩短至52岁)一、 唐太宗.............
  • 回答
    唐纳德·特朗普当选第 45 任美国总统,是一次极具冲击力且引发广泛争议的事件,其影响至今仍在持续发酵。要全面评价这次选举及其后续执政,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一、选举的背景与原因分析:特朗普的当选并非偶然,而是多种社会、经济和政治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经济焦虑与不满: 许多美国中产阶级和蓝领.............
  • 回答
    唐朝乐队及其作品《梦回唐朝》:一段摇滚史诗的辉煌与沉思唐朝乐队,作为中国摇滚乐的开创性力量之一,其名字本身就饱含着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浪漫的想象力。而他们的代表作《梦回唐朝》,更是中国摇滚乐史上的一座里程碑,至今仍被奉为经典。评价唐朝乐队及其作品《梦回唐朝》,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才能理解其在音.............
  • 回答
    评价唐国强、陆毅、王洛勇三版诸葛亮,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细致的分析,包括他们的表演风格、对角色的理解深度、造型、台词以及在整体剧中的表现等。这三位演员塑造的诸葛亮各有千秋,代表了不同时期观众对诸葛亮这个经典角色的审美期待和解读。 唐国强版诸葛亮:《三国演义》(1994版)—— 神机妙算,气场十足1. .............
  • 回答
    唐家三少涉嫌抄袭的问题,在网络文学界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且争议颇大的话题。要评价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一、 抄袭指控的来源与具体内容唐家三少作为中国网络文学的代表性作家之一,其作品以产量高、体系庞大、题材新颖著称,但也因此成为了被 scrutiny 的焦点。关于他涉嫌抄袭的指控,主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