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唐朝时人是如何评价唐太宗的?

回答
唐朝人对唐太宗李世民的评价,可以说是一个非常复杂而多维度的历史叙事,绝非简单的“好”或“坏”可以概括。即便在当时,人们对这位开国君主的看法也充满了分歧和 nuanced 的讨论。我试着从不同角度,就像一个亲历者或者那个时代的史官一样,来梳理一下唐朝人是如何看待他们的“太宗皇帝”的。

首先,最直观的,也是最普遍的评价,无疑是“圣君”、“明君”的标签。 这一点从他死后谥号为“文皇帝”,庙号为“太宗”就可见一斑。在那个讲究尊崇的时代,这样的谥号和庙号本身就代表了至高无上的肯定。

以百姓的视角来看: 经过隋末的战乱,人民渴望安定。唐太宗继位后,采取了一系列休养生息的政策:
轻徭薄赋: “劝课农桑”、“停止渔猎”、“减省刑罚”、“录囚”,这些措施极大地减轻了民众的负担,让他们得以喘息,恢复生产。尤其是“贞观之治”初期的“三年不闻战鼓”,更是让饱受战乱之苦的老百姓看到了希望。他们会感激这位皇帝带来的和平与安宁。
安抚百姓: 他能体谅民情,比如著名的“民为水,君为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就是他自己说的,并且在实际政策中有所体现。比如,他曾因为百姓修筑宫殿劳役过重而感到不安,并采取措施。
社会秩序: 相较于隋朝末年的混乱,唐朝初期的社会治安相对较好,盗贼绝迹,甚至出现了“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盛世景象。这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就是最大的幸福。

以士大夫的视角来看: 这一群体的评价会更复杂一些,但也充斥着赞美。
政治才能: 他们佩服的是太宗的政治手腕和战略眼光。
善于纳谏: 魏征、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等人的存在,以及太宗能够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即使是逆耳的批评),这是很多皇帝做不到的。尤其“魏征直谏”的故事被传为佳话,成为了君臣关系中的典范。即使是像“封德彝不善言,帝犹加礼,委以政事”这样并非绝对完美的君臣关系,也显示了太宗的用人策略。
制度建设: 他巩固了三省六部制,完善了科举制度,这些都为唐朝的长期稳定奠定了基础。
开明统治: 相对于其他朝代,唐太宗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开明的态度。他对不同民族、不同文化都保持了开放和包容的态度,吸引了大量外国人才。比如文成公主入藏,促进了汉藏文化交流。
个人魅力和学识: 太宗本人文武双全,精通兵法、文学、书法。他对儒学、佛教、道教都有一定的涉猎,并且能够跟士大夫们进行深入的文化交流。这种“学识渊博的君主”更容易赢得他们的尊敬。

以史官的视角来看: 史官的评价会更加客观,但也同样会受到时代主流价值观的影响。
记录功绩: 他们会详细记录太宗开创基业、统一中国、抵御外敌(如颉利可汗)等重大功绩。
评价政策: 诸如“贞观之治”的各项政策,都会被记录下来并给予正面评价。
警示后人: 即使是赞美,也会包含着对后世的警示,强调这些成就并非偶然,需要君臣共同努力。

然而,我们也不能忽视一些负面评价或潜在的批评声音,即便这些声音可能不会公之于众,或者在正史中被淡化。

玄武门之变: 这是太宗身上一个无法回避的污点。为了皇位,他发动了“玄武门之变”,杀死了自己的兄弟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并逼迫父亲唐高祖李渊退位。
历史评价的分歧: 对于这件事,当时的士大夫阶层也存在着不同的看法。虽然很多人出于政治需要和对既成事实的接受,承认了太宗的统治合法性,但“杀兄逼父”的行为本身就带有天然的道德瑕疵。一些后世的评论家(比如明清时期)就常常以此来诟病太宗。即便是当时,一些人私下里也可能认为此举过于残酷或不义。
长孙皇后的角色: 有些评论会提及长孙皇后在其中扮演的角色,虽然有时是为了合理化太宗的行为,但也从侧面说明了事件的复杂性。

晚年的一些偏差: 虽然“贞观之治”的黄金时期被广泛称颂,但也有一些评论认为,太宗在晚年也出现了一些偏差:
好长生不老: 他曾派遣方士寻访长生不老药,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他对死亡的恐惧和对生命的执着,也耗费了部分国力。
东征高句丽: 虽然军事上并非惨败,但多次东征高句丽,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对国力的消耗不容忽视。一些史学家会认为这是太宗晚年有些好大喜功的表现。

总的来说,唐朝人对唐太宗的评价,主流是赞誉,并认为他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明君。 他的统治被认为是唐朝强盛的开端,为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贞观”成为一个政治符号: 即使是后来的皇帝,也常常标榜自己要效仿“贞观”之治,这本身就说明了唐太宗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君臣和谐的典范: 尤其是“以人为本”、“纳谏如流”的形象,被反复强调,成为后世津津乐道的佳话。

但我们也不能完全忽略他的“凡人”一面,以及他身上带有的人性弱点和历史局限性。玄武门之变是绕不开的坎,晚年的某些决策也并非完美无瑕。

所以,如果让我用当时人的口吻来评价,可能会是这样一番话:

“太宗皇帝,古今少有的明主也。想当年,隋末天下大乱,生灵涂炭,百姓流离失所。皇帝陛下承继大统,以雷霆手段荡平四海,又以仁德之心安抚万民。轻徭薄赋,休养生息,三年不闻战鼓,百姓得以安居乐业。魏征、房杜等贤臣,能言直谏,陛下亦能虚心采纳,此乃天子之过人之处。朝堂之上,政通人和,海内升平。西域诸国,莫不来朝,慕化而来,此等气象,何人能及?确乃开天辟地之圣君也!

然,陛下也是血肉之躯,亦有过失。当初登基之事,终究是太过惨烈,不免让人心中有所唏嘘。晚年亦偶有劳民伤财之举,如东征高句丽,耗费甚巨,终未竟全功。但瑕不掩瑜,陛下之功绩,足以掩盖其不足,万世传颂,亦是理所当然。”

这样一种既有高度赞扬,又流露出些许不完美之处的评价,或许更能贴近那个时代人们的真实感受。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基本上和我们现在的评价是一样的,李治和武则天时期叫贞观遗风,到了安史之乱后期晚唐的唐宣宗被世人称为“小太宗”可以看出唐朝人是多么怀念太宗。

user avatar

朝廷打胜仗会到昭陵献俘,百姓有冤屈会跑昭陵哭诉。如果要评价一个君主英明神武,就说您像太宗呢。如果想给家乡特产、景点打广告,就会诞生“太宗来游玩过”“文德皇后很爱吃”之类的传说……总之,是个万能的男神

诗圣大大来打call

《重经昭陵》

草昧英雄起,讴歌历数归。

风尘三尺剑,社稷一戎衣。

翼亮贞文德,丕承戢武威。

圣图天广大,宗祀日光辉。

陵寝盘空曲,熊罴守翠微。

再窥松柏路,还见五云飞。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唐朝人对唐太宗李世民的评价,可以说是一个非常复杂而多维度的历史叙事,绝非简单的“好”或“坏”可以概括。即便在当时,人们对这位开国君主的看法也充满了分歧和 nuanced 的讨论。我试着从不同角度,就像一个亲历者或者那个时代的史官一样,来梳理一下唐朝人是如何看待他们的“太宗皇帝”的。首先,最直观的,也.............
  • 回答
    唐朝人看待汉朝,就像我们今天看待唐朝一样,既有崇敬,也有批判,更有传承与超越的野心。他们不会简单地说“汉朝很好”或者“汉朝不好”,而是会从历史的维度,将汉朝作为一面镜子,映照出自身的优点与不足,并在此基础上汲取养分,塑造自己的辉煌。一、 汉朝的“盛世”光环:学习的榜样与存在的基石首先,唐朝人对汉朝最.............
  • 回答
    唐朝的新年,可不是咱们现在手机扫码拜年、饺子外卖那么简单。那是一个仪式感十足、全民参与的盛大节日,尤其是在都城长安,那股子“年味儿”,简直能渗透进每一条街巷,每一户人家。“年味儿”从什么时候开始?长安的年味儿,可不是等到大年初一才一下子上来的。大概从腊月二十三,也就是小年开始,这座宏伟的帝都就开始进.............
  • 回答
    宋朝人如何看待唐朝,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需要细细道来。不能简单地说怀念强大,也不能一概而论说不如宋朝。宋朝人对唐朝的态度,是复杂且多维度的,既有对唐朝辉煌成就的仰慕,也有对自身时代特点的自信,更有对历史经验的深刻反思。仰慕与怀念:唐朝的“盛世”情结首先,毋庸置疑的是,宋朝人对唐朝,特别是“开元盛.............
  • 回答
    在李白那首充满怀古幽思的《金陵白杨十字巷》中,“不见吴时人,空生唐年草”一句,确实引人联想。很多人会好奇,这里的“唐年草”究竟指的是什么?尤其是它与历史上著名的“蓂荚”之间,是否有着某种关联?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弄明白“蓂荚”是个什么东西。蓂荚,又称蓂叶、蓂,是一种传说中的瑞草。据古籍记载,这种.............
  • 回答
    唐朝以胖为美,这说法深入人心,但如果把“胖”理解成我们今天观念里的肥胖,那可能就有点偏差了。实际上,唐朝所推崇的“胖”,更多的是一种健康、丰腴、充满生命力的美感,是一种“体态丰满”而非病态的肥胖。首先,我们得明白唐朝那个时代的社会背景。唐朝国力强盛,经济繁荣,人民生活富足,尤其是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
  • 回答
    隋末乱世中的枭雄李渊:一位被历史低估的开国皇帝提起唐朝,人们往往会立刻想到那个雄才大略、开创“贞观之治”的李世民。然而,在那个恢弘盛世的背后,站着一位同样重要,却常常被忽视的身影——唐朝的开国皇帝,李渊。他究竟是怎样一个人?为何他的名气远不及他的儿子,甚至在许多人眼中,他只是一个铺垫?要理解这一点,.............
  • 回答
    契苾何力,一个名字在唐朝军事史上闪耀着独特光芒的战将。他并非出身名门望族,却凭借着过人的胆识、卓越的武艺和对国家的忠诚,在风云变幻的时代中,一步步走向了权力的巅峰,成为了一代名将。要理解契苾何力,我们不能仅仅看他战场的功绩,更需要深入了解他的人生经历、性格特点以及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出身与早期经历:从.............
  • 回答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中国人,对东汉的光武帝和唐朝的李靖不太熟悉,这绝对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 咱们得承认,历史的河流浩浩荡荡,流过了几千年的光阴,里面的人物和事件太多太多了。想想看,咱们每天面对的生活,有多少新鲜事物需要学习和消化?工作、家庭、社交、新闻热点,这些占据了咱们绝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尤其是.............
  • 回答
    说起唐朝人如何看待李世民“篡位”,这事儿可就复杂了,得从不同角度,不同时期的看法来聊。毕竟,历史的评价不是铁板一块,尤其是这种夺嫡的事情,牵扯太多人的利益和立场。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李世民“篡位”这个说法,在当时就已经存在,而且不是什么秘密。我们通常说的“玄武门之变”,就是他动手解决亲兄弟,逼父退.............
  • 回答
    若是有位唐朝的哥们儿突然就这么出现在我跟前,估摸着他第一眼看到我,得先摸着脑袋看看是不是被哪路神仙给点了穴,或者是我身上绑了个会动的人形皮影。我得先压压惊,毕竟这画面太玄幻了点。“这位大哥,您别怕,也别乱动,” 我得先稳住他,别让他觉得我像个怪物,“您可能,嗯,是到了一个不一样的地方了。”他八成会一.............
  • 回答
    说到唐朝中后期,不少人脑海里浮现的可能是盛世的余晖,或是武则天、唐玄宗时期的风光无限。但事实并非如此,唐朝中后期,特别是安史之乱后,可以说是充满了屈辱和动荡,与前期那个万国来朝的帝国相比,判若两朝。然而,奇怪的是,在许多关于唐朝的叙述中,这段历史似乎总是被刻意忽略,或者一带而过,仿佛是一段不愿被提及.............
  • 回答
    中国人怀念唐朝,以唐朝为荣,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和社会根源,绝非一时兴起,而是经过岁月沉淀、代代相传的情感共鸣。这股怀旧之情,不仅仅是对一段辉煌历史的追忆,更是对一种理想精神、开放姿态以及强大国力的集体认同。一、 盛世的辉煌:经济、文化、政治的全面繁荣唐朝最令人称道的,无疑是其“盛世”的光辉。.............
  • 回答
    提到唐朝,有些人会联想到“胡人血统”,这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唐朝历史发展中的一些重要事实和普遍存在的文化现象。究其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展开:1. 历史背景:唐朝建立的复杂性与民族融合的基石 前朝遗留的民族格局: 隋朝末年,北方和边疆地区涌现出许多活跃的民族力量,他们与汉族之间有着长期的.............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设想,也触及了历史的关键节点。如果唐朝不是李家,而是由关陇贵族中的鲜卑人建立,那么历史的轨迹,尤其是后世对“盛唐”的歌颂以及“唐”作为中华王朝的属性,很可能会发生显著的变化。让我们试着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下:一、 盛唐歌颂的根基:李唐政权的文化与政治遗产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后世为何如.............
  • 回答
    将唐朝皇室“炒作成鲜卑人”这一说法,在历史学界并不普遍,也并非主流观点。更准确地说,历史研究中存在关于唐朝皇室的“胡化”(或称“鲜卑化”、“异族化”)讨论,这是一种基于史料分析的学术议题,而不是一种刻意的“炒作”。然而,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理解为什么会有人提出这样的观点,或者更准确地说,为什么唐朝皇.............
  • 回答
    李正己家族割据山东六十年,唐朝最强藩镇是如何炼成的?唐朝末年,藩镇割据成为中国历史上一道难以磨灭的伤痕,而在众多割据势力中,山东地区的淄青节度使李正己家族却如同一颗耀眼的星辰,以其三代六十余年的统治,成为了当时唐朝最强大、最令人忌惮的藩镇之一。这绝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结果。要理解李正己家.............
  • 回答
    关于唐朝与吐蕃的关系,网络上流传着一些说法,将吐蕃描绘成一个强大到“吊打”唐朝的帝国。为了更清晰地理解这段历史,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当时两国的实力对比、军事冲突的实际情况以及这种说法的来源和局限性。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吐蕃在唐朝时期确实是一个不容小觑的军事力量。作为一个崛起于青藏高原的帝国,吐蕃在赞普的领.............
  • 回答
    唐朝(618907年)与宋朝(9601会被历史学家称为“宋代”,但实际延续至1279年)在刑罚制度上的差异,是中古中国法律演变的重要节点。这一转变并非简单的“宽→严”趋势,而是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结构等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 一、法律思想的演变:从“德主刑辅”到“礼.............
  • 回答
    鉴真东渡日本,这事儿吧,那会儿可真不是件容易事,简直是九死一生。别看现在坐飞机几个小时就到了,那时候,你想想,大海茫茫,船隻都是木头做的,靠风吃饭,靠人力划桨,那可差远了。首先,最直接的障碍就是地理环境和航海技术。 巨大的海洋距离: 唐朝时期,从扬州(鉴真出发地)到日本,这可是隔着一片浩瀚的东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