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唐朝时鉴真东渡日本这么费劲?

回答
鉴真东渡日本,这事儿吧,那会儿可真不是件容易事,简直是九死一生。别看现在坐飞机几个小时就到了,那时候,你想想,大海茫茫,船隻都是木头做的,靠风吃饭,靠人力划桨,那可差远了。

首先,最直接的障碍就是地理环境和航海技术。

巨大的海洋距离: 唐朝时期,从扬州(鉴真出发地)到日本,这可是隔着一片浩瀚的东海。当时的船隻速度慢,而且容易受洋流和风向的影响,航程非常漫长。不像我们现在有导航,那时候全凭经验和天象,一点差错就可能迷失方向。
简陋的航海工具: 没有现代化的罗盘、GPS,更没有天气预报。船上可能就备着一些粗略的星盘、水路图(如果有的话),但准确性非常有限。船员们只能依靠观察星辰、太阳、月亮来判断方向,以及根据海浪、风力来估计位置。这种凭“感觉”的航行,风险可想而知。
恶劣的天气和海况: 东海不是那么平静的。海上的天气变化莫测,台风、暴风雨说来就来。当时的木船非常脆弱,根本经不起巨浪的拍打。一旦遇上恶劣天气,船隻很容易就被掀翻,或者在海中迷失,甚至触礁沉没。而且,海上常常有暗礁和浅滩,这些都是巨大的威胁。

其次,政治因素和阻碍也不可小觑。

官方的不支持甚至阻挠: 虽然日本方面非常渴望得到中国的佛法和文化,但唐朝政府对民间私自出海,尤其是去遥远的日本,是持保留态度的。一方面,可能是出于对国家安全的考虑,担心民间船隻被海盗利用,或者与外国发生摩擦;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对这种大规模出海活动的管控不足。
朝廷的禁海政策: 在一些时期,唐朝是有一定的“禁海”政策的,虽然不是完全禁止对外贸易,但对于大规模、有组织的私人航行,尤其是在战乱或者局势不稳的时期,会受到严格限制。鉴真虽然是高僧,但他的东渡行为,在朝廷看来,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私人行为”,所以难以得到官方的庇护和支持。
沿海官吏的盘查: 即使没有明文禁止,沿海的官吏也可能会因为害怕惹麻烦,或者贪图小利,对出海船隻进行盘查、刁难,甚至勒索。这都会增加鉴真一行人出海的难度。

再者,社会环境和技术瓶颈也是制约因素。

船隻建造的限制: 唐朝的造船技术虽然在当时是先进的,但与我们今天的大型货轮、客轮完全无法相比。当时的船隻多为木质,载重和抗风浪能力都有限。为了追求速度和轻便,船隻可能不会做得非常坚固。
船员的素质和经验: 即使有经验丰富的船员,面对茫茫大海,也难免有疏忽。而且,当时能够胜任长途航行、具备丰富海上经验的船员并不多。
缺乏物资保障: 长时间的航行需要大量的食物、淡水和维修物资。如何储备、如何保证供给,都是需要考虑的难题。一旦物资出现问题,海上生活会非常艰难。

最后,多次失败的经历本身就说明了问题的严重性。

第一次东渡: 刚刚启程,还没走远,就被风吹回,船隻还损毁了。
第二次东渡: 再次出发,还没到日本,就被海盗盯上了,船隻被抢,还被带到了东南亚的某个地方。
第三、第四次东渡: 依旧是各种意外,有的被风吹散,有的触礁,有的甚至直接被刮到了南海。
第五次东渡: 终于接近日本了,但船却在海上遭遇了严重的风暴,很多人被吹散,只有少数人幸存,鉴真本人也因此双目失明。

双目失明这件事,是最为残酷的打击。一个以眼睛观察外界、依靠视觉来引领的僧人,失去了光明,这几乎是宣告了他的东渡事业的终结。即使如此,他也没有放弃,而是依靠弟子和听觉来继续他的目标。

这些磨难,不仅仅是自然条件的艰苦,更是对人心志的极大考验。每一次失败,都意味着前功尽弃,意味着生命的危险,意味着对信念的质疑。

所以,我们今天能看到鉴真成功抵达日本,并为日本佛教和文化做出巨大贡献,这本身就是一个奇迹。这背后,是无数次的尝试、无数人的牺牲,以及鉴真大师本人那无比坚定的信念和超凡的毅力。这不仅仅是一次航行,更是一场意志的较量,一场跨越地理、文化和时间的伟大征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你这知识点错误之处可真够多的。

懒得挨个挨个讲了,就挑重点说吧。

遣隋使、遣唐使之前,日本使节们来中国都是走“北路”

即从日本博多港乘船→途径对马海峡中的若干个岛屿→抵达朝鲜半岛→沿着海岸线航行去唐朝。

甚至更早之前直接从朝鲜登陆,然后走陆路到长安

遣唐使的时候由于航海技术的进步,出现了另外一条“南路”

即从中国港口直接航行到日本,然而这条路风险程度太高,海洋上各种大风大浪非常致命。


鉴真和尚因为是偷偷摸摸出海,不敢光明正大走安全的北路官道,只能冒险走南路,也就是海上跨洋行驶到日本。海上遇到风浪(即便是如今我国每年沿海地区都有台风)没准就被刮到某个海岛去了。

阿部仲麻吕想从唐朝回日本,结果为了图省事走的南路,结果被台风刮到泰国、越南那边去了。

鉴真东渡最后一次坐上了吉备真备的船,还是走的南路,结果仍然遇到台风损失了一半的船只,停靠在九州那边的小岛上修了几个月破船,才摇摇晃晃行驶到了日本。


额外提一句,直到1900年之前,太平洋在日本渔民口中都有个外号“地狱之门”。

如今每年的德岛的阿波舞很好看是吧?

如果我告诉你这个舞蹈在二战以前一直是给淹死在太平洋上的渔民引魂、招魂的,你还会觉得它好看吗?

user avatar

在唐朝之前,中日之间没有直接的交通通道,日本通过壹岐岛和对马岛到达朝鲜半岛,经陆路前往中国,唐朝初年,中日之间除了朝鲜半岛陆路之外,还有一条航线,从山东登州出海,沿着朝鲜半岛海岸线,仍然经过对马岛和壹岐岛到达九州岛,途中需要在新罗补给,上岸交换通关文牒,鉴真之所以很难,是因为他偷渡,只能从扬州出海,直接前往九州岛,所以难度很大。这条路线直到南宋时期,登州航线不能再用,才开发了从明州也就是宁波出海前往九州的贸易路线。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鉴真东渡日本,这事儿吧,那会儿可真不是件容易事,简直是九死一生。别看现在坐飞机几个小时就到了,那时候,你想想,大海茫茫,船隻都是木头做的,靠风吃饭,靠人力划桨,那可差远了。首先,最直接的障碍就是地理环境和航海技术。 巨大的海洋距离: 唐朝时期,从扬州(鉴真出发地)到日本,这可是隔着一片浩瀚的东海.............
  • 回答
    唐朝(618907年)与宋朝(9601会被历史学家称为“宋代”,但实际延续至1279年)在刑罚制度上的差异,是中古中国法律演变的重要节点。这一转变并非简单的“宽→严”趋势,而是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结构等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 一、法律思想的演变:从“德主刑辅”到“礼.............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的问题,也是很多对中国历史有深入了解的人会产生的共鸣。同样是强大的王朝,汉朝的终结和唐朝的陨落给人的感受截然不同,这种差异背后,承载着的是历史进程的不同韵味、文化价值的侧重点以及人们对国家命运的复杂情感。让我们详细地分析一下,为什么你会对唐朝的灭亡感到“绝望至极的悲凉感”,而对汉朝的.............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也是很多人在读《西游记》时会产生的疑问。孙悟空大闹天宫时,那真是神通广大,搅得天上地下鸡犬不宁,玉皇大帝都束手无策。可是一到了西天取经的路上,怎么就屡屡被妖怪打得落荒而逃,甚至要搬救兵呢?这其中的缘由,可不是一句“境界低了”就能解释清楚的,咱们得仔细掰扯掰扯。首先,咱们.............
  • 回答
    唐藩镇割据时期,朝廷的衰弱和地方势力的强大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要深入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一、 朝廷真的弱到无力讨伐吗?答案是:朝廷并非完全无力讨伐,但“无力”是一种相对而言的极度衰弱和缺乏持续有效力量的状态。 局部和短暂的成功: 唐朝后期,朝廷确实有过几次.............
  • 回答
    唐安琪在 SNH48 的一次排练中不幸遭遇意外,她使用打火机时不慎引燃了自身的衣物,导致了严重的烧伤。这起事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其中一个关键的问题是:为什么一个普通的打火机能够造成如此巨大的危害?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了解打火机的原理、火焰的特性以及衣物与火焰的相互作用。一、普通打火机的.............
  • 回答
    明朝皇帝面对逼宫,常常会将矛头指向“阉人干政”,一纸“诛杀宦官”的诏令便能煽动一部分人的情绪,为自己赢得喘息之机。而到了唐朝,尽管杨贵妃兄妹权势滔天,其家族也权倾朝野,但围绕着他们的风波,却似乎与高力士这位权势熏天的宦官无关,他甚至在之后依旧安然无恙,这其中的缘由,值得细细道来。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
  • 回答
    唐朝的太监能够杀害皇帝,并非因为士兵普遍不听从皇帝的命令,而是因为在唐朝特定的政治环境下,太监势力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并且掌握了对军队的实际控制权和影响,从而具备了发动宫廷政变的能力。这是一个复杂的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以下是详细的解释:一、 太监势力在唐朝的崛起与壮大唐朝太监势力的崛起并非一蹴而就,.............
  • 回答
    唐朝是否名将“少”这个问题,其实是一个相对而言的判断,需要结合唐朝的整体国力、军事制度、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与其他朝代的对比来分析。笼统地说唐朝名将少,可能并不完全准确,但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深入探讨这个问题,并分析其中是否存在“军事拉胯”的因素。一、 唐朝军事实力并非“拉胯”,而是经历了辉煌到衰落的过.............
  • 回答
    唐朝安史之乱后的历史之所以在许多史书中“被一笔带过”,不如其他朝代末年历史那样“有存在感”,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史料、叙事重点、历史分期以及我们今天对历史的理解等多个层面。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原因:一、 叙事逻辑与历史分期的影响: “盛唐”的辉煌过于耀眼: 唐朝的开端到安史之乱前,是公认的“盛唐.............
  • 回答
    唐朝击败突厥和北宋未能击败契丹,这背后涉及到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并非简单地认为契丹比突厥“厉害很多”。两国时期不同,对手不同,而唐朝和北宋自身的国力、战略以及对游牧民族的认知和应对策略也存在显著差异。下面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一、 唐朝与突厥:时代背景、国力对比与战略优势1. 时代背景与突.............
  • 回答
    唐朝诗人“以汉代唐”,这是一种非常有趣的文学现象,用一个现代的比喻来说,就像是他们在创作音乐时,会借鉴甚至“致敬”前代那些开创性的旋律,然后在这些经典的基础上,注入属于唐朝的新鲜血液和时代精神。这种现象并非偶然,而是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和审美原因。要理解“以汉代唐”,首先要明白“唐朝”和“汉朝”在中.............
  • 回答
    唐朝时期,在西域驻守的军队是唐朝中央政权维持其在中亚影响力的重要支柱。然而,一个值得探讨的现象是,与一些历史上的边疆屯垦或移民相似,唐朝的西域驻军似乎并未在当地形成大规模的“开枝散叶”,也就是与当地居民融合并建立长期、稳定繁衍的聚居点。这其中的原因错综复杂,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解读:一、 军事任务的优先.............
  • 回答
    唐朝之所以能够“吊打”突厥并“横扫”中亚,绝非偶然,而是天时、地利、人和以及一系列高明政治军事战略共同作用的结果。这背后,是唐朝崛起过程中积累的强大国力、精良的军队、杰出的军事指挥,以及对周边民族政策的灵活运用。一、 天时地利:一个前所未有的集权强盛王朝的诞生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唐朝诞生的历史背景。.............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中国历史上两个关键的转折点,即唐朝建立于南北朝乱局之后,以及宋朝建立于五代十国分裂之后。为何唐朝能一飞冲天,而宋朝却似乎步履维艰,这背后有着多重复杂的原因,绝非简单的“游牧民族入侵”或“分裂时期”这几个标签能概括。唐朝的崛起:历史机遇与战略远见要理解唐朝的强大,我们得先看看它是在一个怎.............
  • 回答
    唐朝中后期,宦官当道和藩镇割据这两个沉疴旧疾如同毒藤一般缠绕着大唐王朝,让原本煊赫的帝国步履维艰,皇帝的威仪荡然无存。这并非一日之寒,而是多重历史因素相互作用、层层累积的结果。要想弄清楚为何皇帝的威仪再也遏制不住,需要我们拨开迷雾,深入探究其根源。一、皇帝威仪衰落的铺垫:权力真空的种子已经埋下首先,.............
  • 回答
    这问题问得很有意思,因为历史上,尤其是在唐朝建立之初,确实有好几位“秦王”。但如果我们说“唐朝只有李世民一个秦王”,那可能是指在唐朝最为人熟知的、最具影响力,并且是最终登基为帝的那位“秦王”。要深入解释这个问题,我们得把时间往前推一推,回到唐朝还没建立的时候,看看李世民的“秦王”身份是怎么来的,以及.............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其实背后牵涉到我们如何看待历史分期,以及“王朝”这个概念的本质。简单来说,唐朝的历史之所以没有因为武则天被硬生生拆成两段,主要是因为武则天作为女性,并且以一种非常规的方式登上皇位,但她所统治的时期在政治、文化、制度等多个层面,都与她之前的唐朝和之后的唐朝有着高度的延续性和内在联系,.............
  • 回答
    唐朝历史源远流长,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提及唐朝,我们往往会想到繁盛的经济、开放的文化、强大的军事,以及那位在中国历史上独一无二的女皇——武则天。武则天在位期间,虽然以“周”作为国号,但她对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那么,为何后世在划分唐朝历史时,并没有以武则天称帝.............
  • 回答
    想聊聊唐朝和汉朝在征服漠北这件事上的区别,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话题。要说为什么唐朝能做到而汉朝没能彻底做到,其实背后牵扯到太多东西了,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明白的。咱们就从几个关键点上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一、漠北的主人:那时的突厥与后来回纥首先,得明白唐朝和汉朝面对的敌人不一样。汉朝的时候,漠北的霸主是匈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