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同样是强盛的王朝,为什么我学历史学到汉朝灭亡时并不是很难过,而学到唐朝灭亡时有一种绝望至极的悲凉感?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的问题,也是很多对中国历史有深入了解的人会产生的共鸣。同样是强大的王朝,汉朝的终结和唐朝的陨落给人的感受截然不同,这种差异背后,承载着的是历史进程的不同韵味、文化价值的侧重点以及人们对国家命运的复杂情感。

让我们详细地分析一下,为什么你会对唐朝的灭亡感到“绝望至极的悲凉感”,而对汉朝的灭亡没有那么强烈的情绪波动。

一、 汉朝的灭亡:一种“预设”的退场与平稳过渡

汉朝的灭亡,特别是东汉的灭亡,虽然充满了权力斗争、外戚宦官专权、农民起义(黄巾起义)等动荡,但其过程和结果给人的感觉更像是一种 “盛极而衰”的自然规律下的退场,以及一种相对平稳的过渡。

强大的制度基石与思想遗产: 汉朝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郡县制,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并将其融入国家治理和文化教育体系。这些制度和思想在汉朝灭亡后,并没有完全消失,而是为后来的王朝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后来的三国、魏晋南北朝虽然动荡,但汉朝奠定的政治和文化框架依然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历史走向。
历史的连续性与“汉承秦制”的延续: 汉朝虽然是新的王朝,但它在很大程度上继承和发展了秦朝的制度。同样,魏晋南北朝虽然分裂,但后来的隋唐王朝又是在对汉唐制度的总结和反思中建立起来的。这种历史的连续性,使得汉朝的灭亡不至于带来一种“断裂”感,更像是一个时代结束,另一个时代开始,但核心的精神和制度血脉得以延续。
英雄辈出与积极的奋斗精神: 即使在东汉末年,我们看到了诸如曹操、刘备、孙权等一批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他们在乱世中展现了强大的能力和抱负。这种英雄主义的色彩,虽然伴随着战争的残酷,但也给人一种“纵然时势艰难,亦有英雄辈出”的希望感。他们的奋斗,即使失败,也依然是历史舞台上令人瞩目的篇章。
一种“有序”的衰落: 相较于唐朝的灭亡,汉朝的灭亡更像是一个王朝因内部腐败、外部压力而逐渐走向衰弱,最终被新的力量取代。虽然有战争和动荡,但最终的结局是三国鼎立,再到晋统一,这是一个相对清晰的权力转移过程,没有那种突然的、彻底的崩塌感。
民族文化的初步奠定: “汉族”之名在汉朝得以确立,汉文化也在此时初步形成并影响深远。这是一种创造和奠基,而非辉煌的顶峰后的失落。

二、 唐朝的灭亡:辉煌的陨落与理想的破灭

唐朝的灭亡,特别是安史之乱后的走向,给人的感受则截然不同,那是一种 “从巅峰坠落的幻灭感”、“失去光芒的失落感”以及“理想破灭的悲凉感”。

辉煌到极致的盛世与“天朝上国”的骄傲: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公认的辉煌的巅峰之一。从政治、经济、军事到文化、艺术、对外交流,唐朝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它的包容开放,它的万国来朝,它的诗歌、绘画、音乐,都构成了中华文明璀璨夺目的篇章。“天朝上国”的自信,是深入人心的。这种极致的辉煌,使得其后的衰落和灭亡,更像是一种“从天堂跌入地狱”的巨大落差,让人难以接受。
安史之乱的“分水岭”与“不可逆转”的衰落: 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标志性事件。这场持续了八年的战乱,极大地削弱了中央的统治力量,藩镇割据的局面由此形成,并且愈演愈烈,最终成为唐朝灭亡的根本原因。安史之乱的破坏性是灾难性的,它不仅摧毁了物质基础,更撕裂了社会结构和政治体系。
藩镇割据的失控: 藩镇从国家力量的一部分,逐渐演变成独立王国,它们拥有自己的军队、税收、人事任命,甚至世袭罔替。这使得中央政府名存实亡,朝令夕改,失去了对国家的实际控制。这种权力层层分解、失控的过程,给人一种国家正在瓦解、四分五裂的绝望感。
宦官专权的恶果: 在中央,宦官集团势力膨胀,他们拥立、废黜皇帝,掌握生杀予夺大权,成为比藩镇更阴险的存在。这种内部的腐败和权力斗争的扭曲,更是加剧了国家的衰败。当国家被内部最肮脏的势力操纵时,那种无力感和绝望感是极强的。
曾经的自信与开放的幻灭: 唐朝以其开放包容著称,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文明 आकर交流。它的文化影响力一度辐射到东亚乃至更远的地方。然而,安史之乱后,这种开放和自信逐渐被保守和封闭所取代。曾经的万国来朝变成了自保和退守,曾经的文化交流变成了对异族的警惕和压制。这种曾经的辉煌与后来的失落形成鲜明对比,让人感受到一种理想的破灭。
无力回天的悲壮感: 在唐朝晚期,我们看到了一些有志之士试图挽救王朝的努力,但都因根深蒂固的藩镇势力和宦官专权而失败。这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壮,更加剧了人们的悲凉感。看着一个曾经伟大的帝国在内外交困中走向灭亡,却无能为力,这种感觉是极度压抑的。
文化传承的断裂感: 相较于汉朝,唐朝的灭亡后,虽然五代十国也是一段乱世,但唐朝作为统一王朝的终结,也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结束。虽然后来的宋朝继承了唐朝的某些文化遗产,但唐朝那种磅礴大气、雄浑开放的风格,以及其在对外交流上的巅峰状态,在后来的朝代中很难再现。这种文化上的“断档”和“失落”,也加剧了悲凉感。
黄巢起义的残酷与终结: 黄巢起义虽然是唐朝灭亡的重要推手之一,但其过程的残酷性也让人感到一种毁灭性的力量。城市的洗劫、人民的苦难,以及起义最终的失败和黄巢自身的结局,都增添了一种令人唏嘘的悲剧色彩。

总结一下这种感受差异的根源:

落差感: 唐朝的巅峰与灭亡之间的落差,远大于汉朝的巅峰与灭亡之间的落差。我们对唐朝的“热爱”和“自豪”更深,因此其陨落带来的打击也更重。
“断裂”感: 唐朝的灭亡,尤其是安史之乱后,带来了更强的国家政治和社会结构的“断裂”感。藩镇割据和宦官专权是一种失控,是一种无法挽回的崩塌,这比汉朝那种相对有秩序的权力转移更令人绝望。
理想的破灭: 唐朝的开放包容、万国来朝、文化繁荣,代表着一种更宏大的文明愿景。当这个愿景在内乱和腐败中破碎时,带来的悲凉感是深刻的。
无力感: 在唐朝晚期,国家似乎陷入了无法挣脱的泥潭,各种力量相互制约,但又都指向灭亡。这种无力回天的局面,比汉朝末年的某种混乱更让人感到绝望。

所以,当你学习汉朝灭亡时,你看到的是一个强大王朝的自然衰落和权力交替,虽然有动荡,但制度和文化血脉得以延续,你可能更多的是一种对历史循环的理解。而当你学习唐朝灭亡时,你看到的是一个曾经辉煌到极致的帝国,因内部的癌变和外部的冲击,一步步走向崩溃,从万丈高楼平地起,到最终化为焦土,这个过程中的 “由盛转衰”的悲壮、“辉煌落幕”的失落、“理想破灭”的幻灭,以及那种 “回天乏术”的绝望感,是更加深刻和令人心碎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汉朝灭亡时,甚至到灭亡以后很久,这个国家哪怕四分五裂,依然没有任何外族敢于入侵我们文明的核心区。

不仅如此,我们即使在分裂中依然没有停止向外的扩张。蜀汉征蛮,东吴探索台湾,曹魏守卫北疆也毫无压力。

这种局面一直到八王之乱自己把自己作死。

但是这已经和汉朝灭亡没有什么关系了。

但是唐朝末年,帝国的崩溃直接将整个民族跌入地狱。

渔阳颦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这反差简直是太让人难以接受了。

user avatar

因为“安史之乱”,不仅仅是唐王朝的转折点。不夸张的说,它甚至就是整个中华文明由巅峰开始衰落的转折点!自此之后,中华文明虽然数次触底复兴,却再也没有达到同样的巅峰!

宋代是富得空前绝后的,然而富得流油,被人揍得鼻青脸肿。

元……八十年而灭。你也不能把四大汗国都算成中华文明的领域。

明是盛世,天子打死不降。可是明的威慑力,拿来和盛唐比,顶天了算是缩水版大唐。而且缩水缩得很厉害…………

汉是缓慢衰落的,而且中间还搞出来个“位面之子”,逆天改命,强续二百年。这好比是一个英雄迟暮,自然规律。结果八十岁还莫名其妙第二春,搞出来一个儿子。

唐是在一个乐章最华美,最激昂,最酣畅淋漓的巅峰,戛然而止。

当时的唐朝,不缺钱,不缺兵,不缺人才,不缺武将,不缺粮食,不缺上进心。一支偏师都能打得西域鸦雀无声。(当然这事汉武帝也干过)

这样的王朝,这样的帝国,腐败吗?民怨沸腾吗?国库空虚吗?偏安不进吗?

然后,她就这样轰然倒塌,一地飞尘!余晖所及,四野无声,不敢擅动!

更心疼的是,唐朝也出过类似光武那样的人:小太宗、宣宗。

然而,他的接班人猪队友,终于把他的努力,二三十年之内,败得彻彻底底!

唐朝,是一个打遍天下无敌手的寂寞高手,只是一个大意,被人用一把锈剑割了一下,以为是小事,结果尼玛破伤风……

————————————————————————————因为看着一块切成正方形的肘子不顺眼,我被知乎禁言到今日。看看评论区各位厚重的回答,忍不住手痒,也来补一发:

一,各位所指出的“唐有必亡之道”,都很对。中央王朝与地方实权的冲突,重用李林甫、杨国忠,国内经济矛盾已经开始爆发等等,等等。都是天宝年间已经看得见的弊端。

然而,这些只是必要条件,并非充分条件!我们看看此时唐王朝的繁盛,到了何等地步!长安城夜不闭户,公仓之中,钱粮堆积如山!军队在域外还在不断扩张!高仙芝、哥舒翰、仆固怀恩等异族将领,对王朝忠心耿耿!(异族都死心塌地,你说现在的中央王朝有多强大的生命力?这可比某些精美分子还要更铁吧?)这是亡国之相?历代比这烂得多的时期多了去了!

二,755年安史之乱引爆,唐朝在将边军精锐调入平叛之后,居然到790年,才彻底失去安西北庭!其实说“彻底失去”都还是夸张。此时和中央王朝已经失去联系的西域,还有一支军队,一直打着唐字旗,并未倒下!你说这样的军队有没有战斗力?这样的王朝有没有威慑力?你说他们耗了国家多少钱粮?

三:自唐玄宗错杀高仙芝、封常清,逼死哥舒翰。(顺便说一句,你看看这些说杀就杀的异族将领!哥舒翰被安禄山劝降时的痛骂!)唐军战局才急转直下。然而此前并没有太过于显山露水的郭子仪、李光弼如同巨星,骤然点亮!这说明什么?唐朝缺人才吗?再看看内地是不是都是腐败?睢阳军民告诉你,颜老大人告诉你,我们是唐朝子民,我们愿意为了这个国家,死战不退!

其实最大的问题是:这帮人才在李隆基在位时,一个个被压得死死。而他的儿子,急着夺权的李亨,实在是志大才疏,再也压不住阵脚!邺城之战,发兵几十万,李亨居然无法找到一个可以让各方信服的统领节制!他儿子那个“兵马大元帅”,那就是个虚衔,连他自己都没当真。

这就成了一个黑色笑话:群星闪耀的将星,堆积如山的钱粮、稳定繁荣的腹地……所有这些盛世的特征,就因为一个不能服众、志大才疏的皇帝,全部成了各方割据的最大资本!尼玛你要是将星弱一点,钱粮少一点,甚至开发得不那么充分一点。这些割据势力怕也没这么大底气跟皇帝搞“听调不听宣”那一套!

user avatar

因为我们后人是开了上帝视角的啊。

读到汉灭亡的时候,我们是知道后面的漫长岁月里又发生了什么,潜意识里会告诉自己“没关系,后面还有唐呢”。唐甚至某种程度上比汉更强盛。而读到唐灭亡的时候,你忽然发现,自那以后的一千多年里,这片土地上再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盛唐气象”,而未来又不可知,一切都遥遥无期。

试想你如果是个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人,你读到汉献帝让位曹丕的时候,注定也是非常悲伤的。大汉盛世,遥遥无期。

就跟你现在的感觉一样。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