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同样是别人比自己强,为什么有时产生嫉妒,有时产生崇拜?

回答
“同样是别人比自己强,为什么有时产生嫉妒,有时产生崇拜?” 这是一个非常普遍且深刻的心理现象,它触及了人类情感的复杂性、自我认知以及社会比较的机制。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剖析:

核心原因:自我认知与社会比较的动态平衡

无论是嫉妒还是崇拜,其根本都源于社会比较(Social Comparison)。我们通过与他人比较来评价自己的价值、能力和地位。然而,这种比较的结果并不固定,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最终导向了截然不同的情感体验。

为什么会产生“嫉妒”?

嫉妒是一种负面情绪,通常伴随着不愉快、怨恨、不满甚至敌意。当他人比我们强时,我们感到嫉妒,往往是因为以下几个关键因素:

1. 威胁到自我价值感和安全感:
资源稀缺性感知: 如果我们认为对方的成功是以牺牲我们的利益为代价,或者他们获得的优势(如晋升、关注、认可)是有限的、我们本可以拥有的,那么就会产生“相对剥夺感”,进而引发嫉妒。
自我评价的“向下锚定”失效: 当我们习惯于将自己置于一个相对较高的位置时,如果他人超越我们,就等于打破了我们对自身优越感的认知,这会让我们感到威胁。
对自身能力的怀疑: 嫉妒常常伴随着对自己能力的怀疑和不确定。我们可能会想:“他凭什么比我强?我付出了更多努力,但结果却不如他。”这种质疑是对自身价值的挑战。

2. 不公平感和目标冲突:
“不劳而获”的印象: 如果我们觉得对方的成功是靠运气、关系或不公平的手段获得的,而我们自己是靠辛勤努力,但未能达到同等或更高的成就,就会产生强烈的“不公平感”,这很容易转化为嫉妒。
竞争关系下的目标冲突: 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如职场、学术界),他人的成功直接意味着我们的失败或机会的减少。这种直接的竞争关系是嫉妒的强大催化剂。

3. 心理防御机制:
合理化: 有时,嫉妒也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用来合理化我们未能成功的状态。通过贬低对方的成就或归因于外部因素(如对方“有背景”),我们可以避免承认自己能力不足。
转移负面情绪: 将内心的失落和沮丧转化为对外部对象的敌意,是一种发泄负面情绪的方式。

4. 自我参照的负面倾向:
过度的自我关注: 过分关注自己和他人之间的差异,并将所有的焦点都放在“他有什么,我没有”上,就会放大这种差距感,滋生嫉妒。
社会比较的“向上比较”陷阱: 在某些情况下,我们可能习惯性地进行“向上比较”(与比自己强的人比较),但如果缺乏积极的学习心态,反而会陷入自卑和嫉妒。

举例:

同事小张比你年轻,但很快升职了。 如果你觉得小张靠拍马屁,或者你自己感觉自己付出的努力和资历都比他深,但却没能获得同样的晋升,你很可能会嫉妒。这种情况下,你可能觉得自己的价值被低估,职位资源是有限的,并且有不公平感。
你的朋友买了一辆你一直梦寐以求的车。 如果你近期因为经济原因无法实现这个愿望,并且觉得朋友的成功(可能是因为他有更好的收入来源或家境)让你显得不够成功,你可能会感到嫉妒。

为什么会产生“崇拜”?

崇拜是一种积极的情感,通常伴随着敬佩、钦佩、欣赏甚至追随。当他人比我们强时,我们感到崇拜,通常是因为以下几个关键因素:

1. 自我提升的激励和希望:
榜样和学习对象: 对方的强能够成为我们学习的榜样和激励。我们看到他们的成功,会产生“我也可能做到”的希望,并愿意从中学习经验和方法。
“向上比较”的积极效应: 当我们将自己与比自己强的人比较,并将对方的优点和成功视为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的蓝图时,这种比较就是积极的。我们从中看到的是通往成功的路径。
自我价值感的增强(间接): 崇拜一个优秀的人,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在肯定那些我们欣赏的品质和价值观。当我们崇拜某人时,我们也在认同这些品质在我们心中的重要性。

2. 共同的价值观和目标:
认同感和归属感: 如果我们与对方拥有相似的价值观、人生目标或所属的群体,那么对方的成功会让我们感到欣慰和自豪,因为这代表着我们所珍视的事物得到了认可和发展。
被“放大”的自我: 在某些情况下,崇拜对象的光芒会投射到我们自己身上,让我们感到与有荣焉。

3. 对对方能力的认可和欣赏:
纯粹的敬佩: 有时,我们仅仅是纯粹地欣赏对方的能力、才华、品德或成就,不掺杂任何个人利害关系。这种欣赏本身就能带来积极的情感体验。
客观的评价: 我们能够客观地看到对方的努力、智慧和天赋,并认为他们的成功是应得的。

4. “向上比较”的良性循环:
学习和成长的机会: 崇拜促使我们主动去了解对方的成功经验,如他们的学习方法、工作态度、思考方式等,从而促进自身的成长。
建立积极的心态: 崇拜有助于我们建立一种积极、开放的学习心态,将注意力放在如何提升自己,而不是盯着别人的优势感到沮丧。

举例:

你认识一位科学家,他在某个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如果你本身对这个领域充满热情,并且钦佩他的智慧、毅力和创新精神,你很可能会崇拜他,并将他视为学习的对象。你可能会去研究他的论文,了解他的研究历程。
你喜欢的一位运动员,在比赛中展现了惊人的技巧和顽强的意志力。 你会被他的天赋、努力和拼搏精神所打动,产生崇拜之情,并从中获得激励。

关键区分点:比较的对象和衡量标准

虽然都是“别人比自己强”,但产生嫉妒和崇拜的关键在于我们如何看待这个“强”以及它与自身的关系:

| 特征 | 产生嫉妒的“强” | 产生崇拜的“强” |
| : | : | : |
| 自我价值感 | 被威胁,感到自卑,怀疑自身价值。 | 被激励,感到启发,看到成长的可能性,可能间接增强自我价值感。 |
| 比较的焦点 | “对方拥有,我没有”,聚焦于差距和“不公平”。 | “对方做得好,我也可以学习”,聚焦于对方的优点和可借鉴之处。 |
| 关系认知 | 竞争关系,觉得对方的成功会挤占我的生存空间或机会。 | 榜样关系,觉得对方是学习的典范,其成功可以为我提供借鉴。 |
| 归因方式 | 倾向于外部归因(运气、关系、不公平)来解释对方的成功,或内部归因(能力不足)来解释自己的失败。 | 倾向于承认对方的付出(努力、智慧、天赋),并从中学习。 |
| 情感体验 | 负面:不满、怨恨、痛苦、愤怒、焦虑。 | 正面:钦佩、欣赏、敬佩、激励、希望。 |
| 动机导向 | 倾向于阻碍对方、批评对方,或自我封闭。 | 倾向于学习、模仿、追随,或自我提升。 |
| 公平感知 | 认为存在不公平,对方的优势来得不正当。 | 认为对方的优势是凭借自身努力和才能获得的,是“应得的”。 |

总结:心态决定一切

最终,无论是嫉妒还是崇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内心的状态和如何解读信息。

一个缺乏安全感、将世界视为零和博弈、过分关注自身得失的人, 更容易将他人的优秀视为对自己的威胁,从而产生嫉妒。
一个内心强大、积极进取、相信世界有足够机会供大家发展的人, 更容易将他人的优秀视为学习的动力和成功的启示,从而产生崇拜。

理解这一点,我们可以有意识地调整自己的心态。当我们发现自己对他人产生负面情绪时,不妨停下来问问自己:这是因为我感到被威胁了?还是我没有看到对方的付出和学习的可能性?通过主动调整,我们就可以将“比我强”的他人,从潜在的嫉妒对象,转变为宝贵的学习资源和激励源泉。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假设你身在一个原始部落,当然不是首领,而是部落里普通的一个成员。大家通过打架,抢自己或者其他部落的女人、食物和兽皮。当别人获得更多的女人、食物和兽皮,而你不会感到烦躁,也不会羡慕别人,这样随着你去世,由于你没有后代,渐渐地基因就消失了;而那些由嫉妒带来竞争意识而打架的原始人,他们的基因却会代代相传。

所以大家观察生活,会发现有些人非常自大,他们也许不会崇拜任何人,但他们一定会有嫉妒心,这是因为:嫉妒是非常重要的原始情感冲动,它有利于人产生竞争意识

嫉妒可以使人获得进化优势,那么进化过程中又该如何选择嫉妒对象呢?最重要的嫉妒对象当然是部落里自己的亲戚朋友,而不是其他部落的人,因为他们才是经常和你抢女人、事物和兽皮的人。两个人直接地位接近,二者之间竞争越激烈,那么他们之间就越可能产生嫉妒心里,因为他们彼此往往是阻碍对方地位上升最大的潜在敌人。因此在我们工作中,矛盾往往是互为升职对手的同事之间,而不是领导和下级,所以嫉妒主要是产生在特征相似的相关个体之间。

由上面的结论,我们可以推出由于男人和女人互为对方眼里的资源,同时不存在直接的竞争关系,所以异性之间很少产生嫉妒心理,嫉妒主要发生在同性之间。

相比于男人会因为资源、地位而产生嫉妒心理,女人之间还会因为美貌而产生嫉妒心理。这是因为漂亮的女生可以获得更优质男生的芳心,而优质男生可以给自己和孩子带来更多的资源,因此美貌和资源间接相关,所以美貌也可以使女生间产生嫉妒心理。同时,当一个男人有几个女人,她们又给自己生了很多孩子,此时孩子间存在竞争关系,但对生父来说这些孩子都是他的后代,谁获得的资源多对自己基因的遗传就没有多大关系了。因此相比于男人,女人的嫉妒动机更丰富,所以嫉妒二字都是女字旁。

既然嫉妒在进化机制上存在积极性,那么它会产生哪些行为?

首先嫉妒心理产生的是情感方面感觉不爽,比如看到别人发朋友圈就觉得他在秀优越,忍不住说几句酸溜溜的话。由这种内心不满,会产生一种幸灾乐祸的心态。毕竟没有能比竞争对手失败,而自己有没负罪感更好的事了。如果伙伴事业非但没有遭遇不顺,而是芝麻开花,那么嫉妒就会促使你是疏远他。因为看到朋友比自己越过越好,内心不满持久得不到缓解,发现自己和他在一起总是舒服,于是慢慢开始疏远他,而选择频繁联系比自己水平差的人成为朋友。在疏远之后,如果还是感觉无法缓解内心的不满,那么甚至会攻击他。男生往往会选择对对其他抱怨他不够义气,而女生则会选择散布漂亮女生的闲言碎语。

在以上嫉妒引起的行为链中,从疏远开始行为就发生质变了。同时在现代社会,选择疏远比自己强的人,是一种极不理性的行为。

在原始社会,人们的交际范围非常小,往往是部落内部之间争夺资源,所以选择联合其他弱者,以打败强势者,在成功后弱者可以谈判提高各自的资源份额,这是不错的策略。对此心理学家专门进行过嫉妒对性格影响研究。我们可以简单的推理出,在原始社会,我们嫉妒强者,不能影响我们对其他人的态度以及对事物的判断,因为我们需要联合他人理性打败对手,因此嫉妒应该只会改变自己的心情。据此心理学家将人的性格分神经质纬度、外向维度、开放性纬度、顺同性纬度以及严谨性纬度,发现嫉妒很少影响其他四个纬度,而更多的影响神经质纬度,也就是说:嫉妒让人更加抑郁、冲动以及具有敌意。由此嫉妒带来敌意,会引起使得自己和嫉妒对象说话时,总有一种酸溜溜的感觉。

上面研究还有一项非常重要的结论:嫉妒并不一定会提高人的严谨性。大众常常有的一个误区,认为嫉妒会提高一个人的事业心与进取心,这其实是不对的。这是因为在原始部落,只要比自己强的人不复存在,那么自己的社会地位就提高了,所以嫉妒导致的结果可能只是产生一种幸灾乐祸的心态。

之所以说在现代社会选择疏远比自己强的人,是一种极不理性的行为,是因为在现代社会,除了最顶级的权利圈子,资源已经往往不再是圈子内进行竞争,圈子间的人员流动也更快。因此自己朋友的落难,对自己社会地位的提高作用微乎其微。同时在现代社会,朋友间通过合作反而可以获得更多的资源,而你的朋友越强大,会使你从合作种获得更多的收益。因此我们看到在文明社会善于迎合、拍马屁的人,会混的更好,因为他们顺应了时代变迁;而那些不趋炎附势、说话酸溜溜或者喜欢幸灾乐祸的人,在本质上他们没有多少区别,都是在依照原始情感行事罢了。

那么嫉妒又和崇拜有什么关系呢?

我们继续讨论原始社会。虽然此时在绝大多数时间,干掉自己部落能力强的人,往往是比较好的策略,但是如果遭遇其他部落入侵,或者巨大的自然灾害呢?当部落面临巨大危机时,如果个体还是无法克制嫉妒带来的不安,那么结果很可能是包括自己在内整个部落都会灭亡。所以在危急时刻,个体需要一种心理机制使其克服嫉妒心理——这就是畏惧,或者说崇拜。即便在现代国家,如希特勒这样的领导人依然会利用国家冲突制造危机,以增加国民对自己畏惧与崇拜

为了证明危机和崇拜的关系,心理学家推理畏惧应该恐惧生物特征相关。这是因为危机带来畏惧,危机也会带来恐惧,所以恐惧和畏惧应该相关。结果不出所料,当一个人产生畏惧心理时,其身体往往会起鸡皮疙瘩,这说明在人类进化的过程中,畏惧——崇拜的确可能是个人为了抑制嫉妒带来的负面因素,使得大家危机时能更好的万众一心。

除了危机,当学习一个人行为带来收益非常高时,嫉妒也会没有必要,因为这同样不利于个体基因的遗传。此时就会产生钦佩,另一个崇拜情绪。当个体与自己有相似性时,其经验越有利于我们学习,因此我们往往会钦佩那些和我们某些条件接近的人,比如父母。当然除了父母,如果当一个人能力远超自己,我们也可以从他身上学到很多知识。如果此人和自己还具有相似性,那么我们就容易钦佩其。据此心理学家做了一个实验:在考试前给白人和黑人分别看了奥巴马事迹,考试结束后,发现黑人成绩提高的幅度比白人大。因此这说明我们一方面会嫉妒和自己接近的人,另一方面会崇拜和自己相似的人。

如同男女之间的嫉妒动机及表现不同,男女之间的崇拜表现也有不同。比如根据研究,发现哺乳期的女性看到有关表现英雄伟大品格的短片后,其会提高了给孩子哺乳的可能性。这说明当女生女生可能将崇拜与生育相联系。

简单的总结一下:嫉妒是人类进化过程中,提高基因遗传概率的一种情感机制;人们往往会选择嫉妒自己的亲戚朋友,而更容易崇拜和自己具有相似性的人;在现代社会我们需要克服过度的嫉妒心理,当朋友强大时选择疏远就是其中一种嫉妒心理;崇拜和恐惧相关,领导人会利用人这种原始冲动而制造危机;最后,无论是嫉妒还是崇拜,女性的表现比男性都会更加丰富。





下图是一部分引用文献:

user avatar

远的崇拜,近的嫉妒。够不着的崇拜,够得着的嫉妒。有利益冲突的嫉妒,没利益冲突的崇拜。

user avatar

嫉妒与崇拜,在激励功能方面是一样的,其区别在于嫉妒印发的是焦虑情绪,而崇拜引发的是愉悦情绪——说到焦虑,心理学上对其特征分析中非常重要的一点是,这是一种基于“对未来的预期”的情绪——所以当谈到嫉妒心理时,我会告诉你,这种情绪的产生往往混杂着个体对自身未来不确定性的焦虑,其他人的成功与个体境遇的关联越密切,越有可能引发嫉妒情绪。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