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中国自秦以来延续千年,同样强大的罗马今天却不复存在?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宏大且引人入胜的问题,涉及到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复杂因素。简单来说,中国能够自秦朝以来延续千年,而曾经同样强大的罗马帝国却早已不复存在,原因在于两国在历史发展路径上存在着根本性的差异,这些差异塑造了各自的政治制度、社会结构、文化认同以及应对内外挑战的能力。

以下将尝试详细阐述其中的关键原因:

一、 政治制度与治理模式的韧性差异

中国:中央集权与王朝更替的循环韧性
秦朝奠定的中央集权模式: 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了高度集权的郡县制,废除了分封制,确立了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力。这套制度的核心在于将地方权力牢牢掌握在中央手中,通过官僚体系进行管理,避免了地方势力过大威胁中央统治。
“大一统”的理念与文化认同: 中国文化中,“大一统”是一个根深蒂固的理念,强调国家统一和民族融合。这种理念通过教育、礼仪、文字等方式在整个社会传播,为历代王朝提供了合法性基础和文化凝聚力。
王朝更替的“循环”而非“断裂”: 尽管中国历史上经历了多次朝代更替(如秦汉、隋唐、宋元、明清),但每次更替往往是在旧王朝衰败、农民起义或军事政变后,由新的统治集团建立新的王朝,并且通常会继承并改进前朝的政治制度和文化遗产。这种“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模式,虽然有动荡,但整体上维持了一个连贯的国家主体和文化传承。
强大的官僚体系: 历代王朝都注重建立和维护一个庞大而有效的官僚体系,通过科举制度选拔人才(虽然早期也有察举、九品中正等),使得国家机器能够相对有效地运转,征税、组织劳役、维持秩序。这个体系虽然有腐败,但其延续性是巨大的。
相对统一的文化与语言: 尽管中国地域广阔,方言众多,但通过统一的文字(汉字),以及儒家思想作为主流意识形态,形成了一种强大的文化凝聚力。这种文化认同超越了王朝的更替,为国家的延续提供了深层支撑。

罗马:从共和国到帝国,制度的过度扩张与内在矛盾
从共和国到帝国的演变: 罗马最初是一个共和国,通过公民参政和政治斗争形成了一套相对稳健的政治框架。然而,随着版图的扩张和财富的激增,共和国的政治体制难以适应,内部矛盾加剧,最终导致内战和帝制的建立。
帝国的过度扩张与管理难题: 罗马帝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疆域,横跨欧亚非三大洲。如此庞大的帝国,其统一的行政管理和军事防御成为巨大的挑战。虽然有高效的道路系统和法律体系,但边疆的防御和内部的通信始终是巨大的压力。
缺乏稳定有效的继承制度: 罗马帝国的皇帝继承并非总是按照明确的世袭制度进行,经常依赖军团的拥立、元老院的认可,甚至是刺杀和内战。这导致了频繁的权力斗争和政权不稳定,尤其是在“三世纪危机”期间,皇帝更迭频繁,帝国几乎崩溃。
“公民”概念的演变与危机: 罗马的强大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公民身份所带来的权利和义务的认同感。然而,随着帝国的扩张,公民权逐渐被授予帝国各地的人们,虽然扩大了帝国的基础,但也稀释了早期罗马公民的特殊性和凝聚力。此外,奴隶制经济的盛行也为社会稳定埋下了隐患。
东西方分裂: 罗马帝国最终在公元395年分裂为西罗马帝国和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西罗马帝国由于多种原因(如蛮族入侵、经济衰退、政治腐败)在公元476年灭亡。东罗马帝国则延续了千年,但其文化和政治重心已逐渐偏离了罗马的古典时代。

二、 经济基础与社会结构的稳定性差异

中国:以小农经济为主体的稳定基础
农业的重心地位: 中国经济长期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基础。虽然存在周期性的歉收和饥荒,但整体上农业生产能够满足人口的基本需求。国家通过赋税和徭役从农业中汲取资源。
相对统一的市场与交通网络: 大运河等水利工程的修建,以及相对健全的陆路交通网络,为国内贸易和物资流通提供了便利,促进了经济的区域性联系和整体发展。
对商业的有限抑制与政策调控: 尽管中国历史上也有商业繁荣的时期,但传统上倾向于“重农抑商”,通过对商业活动的限制和税收来引导资源向农业倾斜,这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过度商业化可能带来的社会结构剧变和贫富差距过大。
土地制度的演变: 虽然土地兼并是历代王朝的顽疾,但历代统治者也尝试通过改革(如均田制)来缓解土地集中问题,维持小农经济的基本盘。

罗马:奴隶制经济的局限性与危机
奴隶制经济的依赖: 罗马经济,特别是帝国时期,严重依赖奴隶劳动。奴隶的获取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战争和征服。随着帝国扩张的停止,新的奴隶来源减少,对奴隶的依赖成为经济增长的瓶颈。
“大土地所有制”的弊端: 奴隶制与大地主(latifundia)的出现紧密相连,大量自由民失去土地,沦为依附农民或无产者,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和不稳定。
财政危机与通货膨胀: 为了维持庞大的军事开支和官僚体系,罗马帝国经常面临财政压力。通过贬低货币(降低贵金属含量)来增发货币,导致严重的通货膨胀,侵蚀了民众的财富,扰乱了经济秩序。
贸易路线的脆弱性: 罗马帝国虽然建立了广泛的贸易网络,但其经济发展对对外贸易的依赖性也使其容易受到外部干扰,如海盗、战争以及盟友和敌对势力控制的关键贸易通道。

三、 文化认同与社会凝聚力的差异

中国:儒家思想与文化认同的强大粘合剂
儒家思想的普世性: 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文化体系,强调仁、义、礼、智、信,注重家庭伦理、社会秩序和君臣之道。这种思想体系为社会提供了一套共通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增强了社会凝聚力。
教育与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的推广,使得儒家经典成为知识精英和社会上升的阶梯,进一步巩固了儒家思想的主导地位,也为国家培养了效忠于统治者和维护社会秩序的知识分子。
“天下”观念与民族融合: 中国文化中存在一种“天下”观念,虽然强调文化上的优越性,但也包含着“德不孤,必有邻”的包容性,通过文化同化和经济交流,逐渐将周边民族纳入中华文明体系,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
历史记忆与文化传承: 汉字作为一种表意文字,其在传播和传承方面具有极强的稳定性。中国拥有丰富的史书文献,记录了悠久的历史,形成了一种强大的集体历史记忆,这种记忆有助于维持文化认同和国家意识。

罗马:公民身份的多元化与文化同质化的挑战
罗马化与文化吸收: 罗马在征服过程中,能够吸收和融合被征服地区的文化、宗教和制度(如希腊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帝国的统一。然而,这种文化融合并非完全等同于同质化。
基督教的兴起与帝国政治的结合: 基督教的兴起及其最终成为国教,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罗马传统宗教的空缺,并为帝国提供了新的精神支撑。然而,教会也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权力机构,有时与皇权产生矛盾。
语言和文化的分化: 随着帝国地域的扩大和东西方的分裂,拉丁语和希腊语在东西方逐渐发展出不同的文化和政治中心。西方的日耳曼化和东方的希腊化,使得帝国原有的文化基础出现了显著的分化。
缺乏强大的、统一的共同体意识: 相较于中国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文化认同,罗马的“罗马人”身份更多是建立在法律、公民权和政治忠诚之上,这种认同的深度和广度可能不如中国文化的内在粘合力。当帝国政治和法律体系崩溃时,这种认同也容易瓦解。

四、 应对外部挑战的能力差异

中国:地理环境与战略纵深
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 中国被山脉、高原、沙漠和海洋所环绕,拥有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这在一定程度上为抵御外部侵略提供了天然屏障。
统一的军事力量: 强大的中央集权使得中国在面对外部威胁时,能够相对集中地调动资源和兵力进行防御或反击。历代王朝都致力于建立强大的常备军,并且在关键时刻能够动员全国力量。
长城等防御工事: 修建长城等军事防御工程,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入侵的作用。

罗马:漫长的边境线与持续的军事压力
漫长的边境线: 罗马帝国拥有极其漫长的边境线,需要投入巨量的兵力来维持防御,这对国力是巨大的消耗。
蛮族迁徙与入侵: 罗马帝国后期,面对日耳曼民族和其他蛮族的大规模迁徙和入侵,帝国无法有效抵御,导致边境防线崩溃。这些入侵不仅仅是军事上的,更是伴随着大规模的人口迁徙和文化冲击。
内战消耗国力: 罗马帝国历史上多次发生内战,消耗了大量的国力,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也阻碍了国家经济和社会的正常发展,使其更难应对外部挑战。

总结来说:

中国自秦以来延续千年,得益于其高度集权但又具有周期性韧性的政治制度、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稳定经济模式、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强大文化凝聚力以及相对有利的地理环境和统一的军事力量。每一次朝代更替,都是在原有制度和文化基础上的一种“整合与再出发”,国家主体和文化认同并未断裂。

而罗马帝国,虽然在古典时代辉煌无比,但其制度性弊端(如继承不稳定、过度扩张)、经济上的局限性(如对奴隶制的依赖、财政危机)、文化认同的多元化以及无法有效应对日耳曼民族大规模迁徙和入侵,最终导致其西半部分的解体。东罗马帝国(拜占庭)的延续,更多的是继承了罗马的法律、行政体系和一些文化遗产,但其本质上已演变成一个以希腊文化和东正教为基础的帝国,与古典罗马已有所不同。

历史的发展是极其复杂的,以上分析仅是提出了一些主要的驱动因素。任何一个文明的兴衰都受到无数细节和偶然因素的影响,但从宏观层面来看,中国能够实现千年延续,与罗马的消亡之间的差异,正是源于上述这些根本性的制度、经济和文化上的差异。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类似的问题在 Quora 上也有人问过。答主的回答比较独辟蹊径——因为身份认同。

简单来说,之所以罗马灭亡了,中华文明却延续至今,原因仅仅在于,我们这些中国人的后人依旧认为自己是中国人,而罗马人的后人不认为自己是罗马人

以下是翻译,译文转自知言译义网:

罗马帝国和中华帝国的比较,为何中华文明能延续至今?

罗马帝国的灭亡,标志着它文化的衰败,体系的瓦解,领土的分崩离析。

然而,在中华帝国持一千年的周期性的兴亡历史之时,中华民族却直至今日也依旧保持着它的文化,并大致守住自己的固有领土。这里有什么潜在原因?

其实,身份的认同是一个骗局,因为“身份认可”其实就是一个“是否相信”的问题。而“是否相信”又是一个“信仰”的问题。我们即将讨论的问题,就是人们会将信仰置于何处?所以,我的答案就包含在“身份认同即是信仰”这一理论体系之中。

在罗马帝国的晚年,凯撒大帝的文化终归被耶稣基督的文化所取代。

随着罗马的灭亡,欧洲陷入“黑暗时代”的深渊,此时,分裂的欧洲将通过基督的光辉找到他们的新身份。

基督教是现代西方问们的焦点,它起源于耶稣诞生前后的某一个时间。这意味着罗马的文化相对于基督,要诞生得比他们的主降生更早。所以基督教不是罗马文化。

有意思的是,东亚的汉王朝同样面临着与罗马类似的危机。在汉朝的末年,内乱、叛乱四处发生,弥赛亚运动也在人民中传播着。

于是有一个人宣称他被上天授权,只要别人信他,病就能治愈,心神不宁的人们也能得到救赎。他创造了一个强大的信仰,这个信仰已然威胁到了帝国的统治。

然后他被杀死,他的叛乱也被镇压。汉朝的镇压他的那些将军们,最终为争权夺利而爆发内战。虽然汉朝最终灭亡了,取而代之的是战乱,但汉朝的文化却被继承下来了。

中华文化为何在这里不同于罗马呢?因为中华文化往往并不排斥精神信仰。

中国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孔子,就对来世不做评论。孔子曾说:“未知生,焉知死。”对于基督教而言,人死了去哪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但中国人却认为无关紧要。

哪怕我所提及的这场叛乱是一场道教运动,但道教也是中国人身份认可的基础哲学之一。但是,叛乱的失败并不意味着全体道士都遭到迫害,仅仅是叛乱者被控谋反,而不是只要碰巧就是道士就会遭到迫害。

从喜马拉雅山传来了另一个专注精神,且关心“死后会发生什么的”宗教——佛教。

佛教成为了一个根基,并回答了孔子和老子没有回答的问题。佛教适时地被接纳为中国人身份认同的一部分,并与中华文化剩下的部分共存交融。(禅宗就吸纳了道教的元素。)

这就是关键,问题取决于你把身份认同的界限划在哪里。罗马灭亡了,永远不会再回来了,取而代之的人们信仰别的东西了。中国在数个世纪中灭亡了很多次,但又复兴了很多次。因为取代旧王朝的人们依然认可自己是中国人。

原文地址:

What wer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Roman Empire and the Dynasties of China that enabled China to persist with much of the same territorial and cultural integrity?

user avatar

问这种问题的人,能不能把身份证翻过来看看。

user avatar

因为前者是伪装成国家的文明,后者是伪装成国家的军屯。

中国一直有个华夏文明区的别称,甚至五胡乱华都可以解释成五胡归华。刘渊是匈奴人不假,但不妨碍人家光复汉室。

主要是只要统治者稍微有点出息,就会想要治理国家,而一个稳定的文明社会对政府有着极大的好处。不会有人想要破坏这个规矩。

而希望自古希腊建立到东罗马灭亡。一直逃不开一个文明架构——城邦文明

哪怕到美利坚建立这个文明形式依然得以保留。帝国不是以国家存在的。而是一个强大的首都指挥着各地的炮楼。

对治理人民他们毫不关心,大英帝国时期,印度的土邦邦主甚至权力大于莫卧儿王朝时期。所谓的英属印度只不过是几个大小不足通辽的港口和几千龙虾背罢了。

这还是次大陆待遇,英属的很多非洲殖民地甚至几万平方公里就一个英属炮楼算是自己的。

感觉可以拿小说做比喻。中国是一个有着明显主线的小说,可以有别传和外传。但是主线故事还是稳定的。

西方其实就是一个硬拼起来的漫威&DC宇宙,各个联动之间原本并无关联。设定的不同有时就会很尴尬,例如真实系的蝙蝠侠里的小丑能和主角五五开。可是扔大超那这货应该是出场不到五秒的炮灰。

与其说灭亡,不如说罗马帝国一开始就不存在,只有罗马城或者君士坦丁堡。

user avatar

题主是文盲吗?

秦二世而亡,从统一到天下到灭亡才15年。是中原历史上最短命的王朝之一。


当然,如果从之前的秦国开始算起,有延续数百年,但那只是诸侯国之一,占中原很小的部分,要算也应该归为周朝国运长久。

周朝名义上还是存在了大约八百年,在中原算是一个奇迹了。

周朝一度十分繁荣,诸子百家争鸣,思想兼容并包,但是周朝历来并不是为人推崇的一个朝代,因为他中央集权不够,实权过于分散,被诸侯国所控制,不符合历来中原统治者的欲望。

东方文明自古以来,主流是崇尚丛林法则,由强者夺取一切,对弱者极度残忍。大多数王朝的统治者都有极高的权力欲、掌控欲、主宰欲,嗜好高度集权、占尽所有资源、天下皆为我有,一切生杀予夺,怎么能容忍像周朝一样当个被架空的名义天子呢?

所以他们宁愿推崇一个靠杀戮和掠夺扫荡天下,并且在各领域强制法度统一的大秦帝国。

简而言之,周朝这样的国家,不容易满足统治者的丛林法则般的原始欲望,而秦朝可以。


当今世界存续长的王朝,当属英国。

1485年都铎王朝建立开始,建立了近现代意义上的“英国”,除了被克伦威尔武装夺权中断过一次(不久成功复辟),与后面的王朝,都来自和平继位过渡,所以可以视为延续至今。

现在一般说的英国更替王朝其实只是君主变更姓氏,哪怕是有直系血缘关系的继位、甚至就是在位君主直接改姓,也算“更替”了一个王朝。

按东方标准来说,其实完全可以算一个王朝从1485年开始,延续637年了。


然后,为什么这个问题下的其它大多数答案,都在睁眼说瞎话呢?

中原,秦以来两千多年,王朝兴灭更替过多次,与外族的交集也十分复杂。

只是因为中原的东西南北有比较明显的地理分界,导致几个代表性大一统王朝的疆域重合度较高,所以他们硬是把这些没有继承关系,种族也发生过变化的王朝凑在一起,硬是当做一个“自古以来的中国”。

来延长“自己的国家”的历史、吹嘘有与众不同的延续性。

这样自欺欺人的游戏,跟义和团自认刀枪不入,没有什么两样。

user avatar

题主问的两句话,一句也没说错,但是也一句都没说对。

如果单纯从一个「政治实体」的角度来说,中国确实算是自秦延续千年,而罗马不存在了,那么我们把这个作为第一点来说一下。

01.

我们先从这个角度看一下地球——

你发现了一个问题没?欧洲整体纬度远高于中国,就算是最南边的希腊,也和北京差不多。

不过肯定有人说,哎呀你说的这个我都懂,这是基本地理常识了。

那你知道我们为啥要说这个问题呢?

其实是因为,如果这么来看的话,一直存在于高纬度地区的游牧、渔猎民族威胁,对于欧洲可就是北+东双线的巨大危机了,我们来看一下这个图——

在古文明之前的世界两大游牧民族(渔猎)体系,一个是活跃东部的阿尔泰系民族,一个是活跃在西边的印欧系民族。

而欧洲如今主要的民族组成,就都是这个「印欧系」民族,我们可以看一下他们的迁徙——

从图上可以看到,他们可以说是世界上分布最广的民族之一了。

印欧人因为多分布在高纬度地区,距离人类文明兴起的中纬度大河地区较远,所以本身的文化就有着很大的滞后性。

如果单纯说农业文明以及国家文明,肯定要数两河流域和埃及(新月沃土),创造或者说继承这一文明的族群,则是我们称之为「闪含族群」或者说叫「亚非族群」的兄弟。

图中这些人也算是实打实的亲戚了,而所在的这一区域就是干旱区域宝贵的——「新月沃土」(命名和伊斯兰教没啥关系,是因为这个形状。)

所以这就造成,西边印欧人的文明,从一开始就有着这几个文明的「次生文明」特性,最先发展起来的依次是上图的安纳托利亚人(赫梯)、希腊人等族群。

而在东边,两河流域也极大的影响了雅利安人——这个本在中亚从事游牧活动的印欧民族,这个族群建立起的国家,就是著名的波斯。

雅利安人的一支建立了波斯,另外一支则进入了另外一个原生文明区——印度河流域,这就是后来印度文明的源头了,也是我们把这个族群称为「印欧人」的原因。

但是不同于我们一会要说的东方的是,印欧人内部因为开化程度的不同,反倒使得,对他们造成最大威胁的「蛮族」,其实就是他们自己多年前的兄弟。

就比如对于希腊来说,北边的凯尔特人一直就是很大的威胁,而对于波斯来讲,那些「未开化」的雅利安兄弟,也就是被称为「塞种」的游牧民,一直在中亚的大草原上成为了他们的威胁。

这之后的故事就是,希腊、波斯这两个印欧族群逆袭一般的收拾掉了那些闪含族群,但却极大地困扰于这两位之间的战争,以及他们内部的骚乱走向了崩溃。

我们这里就要点一下题了,那就是希腊这个国家,从一开始就不是个「国家」。我们一般认为的希腊,应该就是那个很不规则的半岛,然而事实上的希腊其实是这么个玩意——

希腊的本质,其实是在就是红圈里的爱琴海内部以及周边的小岛和破碎陆地,希腊文明的起源「爱奥尼亚」人就是在这里,而希腊主著名城邦米利都、特洛伊等,其实都在现在的土耳其,也就是地中海东岸。

所以这样的一种文明,首先必然有着很强的商业特性,因为不同岛屿的气候、土壤差别,适应各自的作物、矿产也有所不同,橄榄、藏红花、金银器的交易很快的繁荣起来。

而这样一种状态,从一开始就注定了这是一种文化圈内部的城邦集合,并不存在一个统一的政权,甚至就算认个老大他们都不愿意。

所以,虽然最后所谓「伯罗奔尼撒」战争把希腊打了个元气大伤,有亚历山大大帝暂时的统一,但是也改变不了它们各玩各的的本性。

那这么一来,不远处亚平宁半岛(意大利)的——拉丁人,就成为后来故事的主角了。

拉丁人可以说是希腊文化的好好学生。

我们也能看出,欧洲文化的燃烧,是有着很明显从东到西的顺序的。拉丁民族虽然学习希腊,但是骨子里也有着重视战争、重视军功的传统,他们在城邦罗马的带领下建立「拉丁同盟」,迅速的统一了意大利半岛后,开始了对地中海区域的征服。

我们看一下标粗的部分,没错,罗马从一开始就是个「地中海」国家,而并非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欧洲国家」。

那么说到地中海,我们来看下这个图——

其实如果我们从这个角度去看,你再看罗马史就非常明白了——

罗马本质上其实是个「加强版的希腊」,只不过罗马凭借武力,把希腊文明从爱琴海扩展到了整个地中海。

然而罗马和希腊又有不同的是,它不像希腊只是到处撒网殖民,而是赋予了国家核心——意大利区域更高的地位进行中央集权。

但本质上罗马仍然是个商业文明,而且自己的统治范围内有埃及、叙利亚(亚述)这样的文明古国、希腊这样的文化大哥,这个以地中海为中心的帝国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它的不稳定。

而且,北方的「蛮族」入侵仍然没有停,而东边的波斯(安息)更是成为了罗马的「帝国杀手」,不过这时候北方蛮族凯尔特人,也要更新换代了。

罗马帝国在控制地中海后,占领了西北边的高卢(现法国),以及更偏远的不列颠(现英国),而北欧蛮族日耳曼人也开始南下占领了莱茵河东、多瑙河北的区域(上图红色区域)。

我前面说的这些区域,都是曾经凯尔特人的地盘,但是却因为「一文明、一蛮族」的扩张,生生的把这群哥们给挤没了。

自此,罗马就不得不面临北、东两线的武力威胁,而且讽刺的是这两位都是他的印欧人同胞。

你可能会问,是不是这两位的威胁造成了罗马的灭亡?

其实还真不是,反倒是这两位的存在间接造成了罗马的统一。

究其原因,其实并不难理解,那就是罗马内部的矛盾其实并不小,但是却正是因为两位强敌的持续存在,导致了罗马可以通过持续的对外战争来团结内部、调整内需。所以本来以罗马这种先天条件很难成为「帝国」的存在,却能够维持 400 多年的国祚。

那么说到这个问题,我们就要提一下,我们经常用东方帝国的模式来思考罗马,认为「罗马帝国」也是个「万世一系」的存在。

但其实,罗马从本质上就不是个「帝国」,它的名字一直叫做「元老院与罗马人民」,也就是说罗马的继承制并不是父死子继,而是名义上要经过「元老院」这个贵族议会来钦定的,往往都是皇帝收一个能力强势力大的养子,然后让元老院承认他为下一任皇帝。

但要说罗马没有父死子继那也不对,这个在「军政府」时代是很常见的,整个罗马帝国 400 来年,经历过多次「军政府」的专权,在对日耳曼、对波斯以及平内乱的各种将军里,能够当皇帝太正常不过了,所以可以说罗马除了「五贤帝」时期,内政很多时候是不稳定的。

在继续讲罗马之前,我们再来看下东亚和罗马的一个最大的不同点——

可以说,比起大陆西边两个大陆夹个大海的模式,东方显得规整很多。它上面是干燥的非季风区高原,东南都是大海,而大陆本身有着非常好玩的「九宫格」模式。

我们可以简单的介绍下,那就是这个九宫格基本都是黄河、长江以及它们的几个大支流所形成的几块平原地区,它们以中间的华北平原南部为核心,形成了一套中心、卫星的状态。

而且这个九宫格的北方是大片的荒漠隔壁,荒漠的北边才是游牧区,南边又是江南丘陵区,西边是较晚才形成强权的青藏高原。

这样的地理状态真可以说是一个农耕集权国家的天选之地了。

那对于东方来说,难道就没有西方那种外族蛮族或者是「未开化的同胞」之类的存在么?

这个答案必然是肯定的,别说九宫格的西北存在着羌(和汉人同源)、戎、北边存在阿尔泰系游牧民、南边存在苗蛮、东边存在东夷,就说九宫格内部——正中心的洛阳旁边,直到春秋时代还有著名的「陆浑戎」等蛮族存在,我们看下西周早年的封国就能看得出来——

西周号称「八百诸侯」,其实那个时候「国」这个词的含义本就是「城池」的意思,周无非是在充满异族、蛮族的大地上安插了各种各样的诸侯国来方便自己的统治,很有可能一个周朝的城池外面就有着游牧民的跃马扬鞭。

所以我们也知道,导致西周的统治后来走向衰微的,正是自己这套分封体制的崩溃,诸侯不听天子的,大夫甚至也不听诸侯的,争霸、攻伐四起。

但是却正是这样一种模式,使得曾经较为边缘的诸侯国都陆续的成为霸主,比如东夷地区打鱼晒盐的齐国、西北天水一带的放马汉子秦国、北方和狄族通婚的晋国、南边谁都看不上的楚国甚至东南偏远的吴越。

他们在为了成为霸主的路上,拥有着征服华夏文化圈外的诸多民族的极大动力,他们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迅速的把东西南北大片本不属于周朝的领土给同化,成为强国,甚至「问鼎中原」,所以别看春秋混乱,但却成了加强中央集权的一个伏笔。

到了秦朝,它和我们前面说的罗马很像,正是靠着严密的律法进行军、国一体化,一切向军功看起,以对其他诸侯国的征服,来调整内部矛盾,最终越战越勇,以高强的集权姿态结束了乱世,开启了郡县制度的篇章。

这套制度,实在是太适合这个国家了,从秦之后的 2000 年历史里,中国的政治发展脉络就可以看到很完整的延续性了,可以说如果没有工业革命,类似的周期还将继续在中国的未来延续下去。

那么其实在这之后面临的问题,无非就是开头提到的那个,北方游牧民族的鞭笞了。

事实证明,在之后的道路上,汉朝很快的建立了西控西域、东控辽东、朝鲜的反包围政策,让匈奴走向了瓦解、分裂。而罗马直接敞开的东大门,则受到了后来黑色风暴的席卷。

然而「中国」就真的不怕游牧民的入侵了么,罗马就真的被蛮族给攻打灭亡了么?那么我们就要进入第二部分了。

02.

罗马直接灭亡的导火索,是著名的「匈人入侵」,也是被不少人脑补出来的——汉朝赶跑了匈奴,结果一波神奇的黄种人西侵打败了欧洲东部的日耳曼哥特部,哥特人怒打罗马,罗马没地方跑不说,还被匈人联合日耳曼人胖揍一顿。日耳曼人光脚不怕穿鞋的反倒战斗力提升了不少,可怜了罗马在老对手和新对手的袭击下,逐渐走向了陌路。

刚才那一段里面,后面其实是没错的,但说汉朝「赶走」的匈奴成了匈人,确实是证据不足。

一方面匈人在欧洲的出现比北匈奴西迁晚了将近 200 年,另外就是那个匈人的文化实在是太落后,还有把脑袋搞变形的传统,这一点在匈奴中也是不存在的。

不过这两位有一种共同点就是,他们确实都是以黄种人为主游牧民,在整个世界的历史上。这个黄种人游牧民的战斗力和组织力确实强的惊人,而且我们要知道的就是,后来那些中亚的雅利安人们,最后也被来自同样属于阿尔泰系游牧民的中国北方的突厥人所征服,最终成为了一个神奇的种族——白种突厥人。

所以,我们可以假定一个原因就是,东方这些游牧民生活的地方确实更为寒冷或干燥,一旦受到寒潮影响,他们的侵略性则会变得更高,而中亚的白种游牧民则更多的在相对温暖且充满绿洲的区域游牧,所以一直以来他们面对阿尔泰系的游牧民就处于劣势。

总之欧洲历史上不止一次的受到东方来的黄种游牧民的侵袭,从最早的匈人到最后的蒙古,可以说那个门户大开的东欧平原成为了他们最不稳定的因素。

然而你说中国虽然有诸如汉武帝一般的强人,但是汉朝却也因为后来大地主阶级的兴起变得混乱起来,造成了根基不稳的东汉乃至于汉末三国,那个被吹上天的司马家,他们建立的西晋其实仅仅有 37 年的国祚,就被源自南匈奴刘渊以及他的继承者给干掉,司马们一屁股坐到了东吴的椅子上,五胡乱华的时代开启。

匈奴灭亡后,他们的残部却迅速的被另一个阿尔泰系民族——鲜卑统一起来,鲜卑和现在的蒙古有着很深的渊源,这个民族也是那个在后来五胡乱华中笑到最后,占领了汉人认为的国之根本——北方,并与南方的汉人政权对峙的民族。

当然,我们知道后来的大致故事就是,北魏虽然是个鲜卑人政权,却不断的汉化,最后搞得鲜卑上层比之前那些汉人士族还腐朽。不过最终还是有宇文家拨乱反正,带着一群汉人——比如李渊的爷爷和杨坚的爸爸闹革命,后来的故事大家就都知道了,中国重新复归一统,那个出自北朝鲜卑人政权的隋唐最终统一了中国。

隋唐的统一,自然不仅仅是武力,而是他们逐渐梳理魏晋南北朝的乱象,扭转国家权力的崩塌,把秦汉以来的制度,重新加工而成为未来的发展方向,为的正是这个千年的帝国。

而对于欧洲来讲,匈人因为过于落后,人口又太少,他们的胜利果实基本都被日耳曼人渔翁得利,日耳曼人给摇摇欲坠的罗马来了最后一脚,欧洲竟然出现了和东方很类似的情形,那就是——

罗马的法统,戏剧性地被希腊区继承,也就是著名的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而罗马的本体却被日耳曼人瓜分成了一堆小国家——

东罗马帝国是以希腊语区为核心,并统治埃及、叙利亚的国家。反倒是西欧被日耳曼人瓜分,大致如上图,尤其是曾经被匈人吊打的哥特部占领了意大利、西班牙,匈人小弟法兰克人占领了高卢。

但是你认为这个就算是罗马灭亡了,那可就完全不对了,且不说东罗马帝国一直延续到了他们被奥斯曼突厥人彻底干趴下,就说西欧的罗马,本质上也并没灭亡。

首先最明显的一点就是,

user avatar

我们是伪装成国家的文明。以文化认同来区分族群。

==========================

罗马只认身份证,罗马的身份证。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