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西医把自己治不好,中医能治好的感冒被认为是自限病,无法医治。人们为什么就信了?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深刻的问题,涉及到医学发展史、科学哲学、社会心理学以及对疾病本身的认知偏差。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详细解读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以及人们为什么会相信这种说法。

一、 自限性疾病的概念与历史背景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自限性疾病”这个概念。

定义: 自限性疾病是指那些病程有一定时间限制,即使不进行治疗,身体的免疫系统也能在一段时间后自行清除病原体,恢复健康的疾病。感冒(普通感冒)是最典型的例子,绝大多数情况下,即使不吃药,身体也会在一到两周内好转。
科学医学的视角: 在现代科学医学发展的早期,以及在对抗烈性传染病(如鼠疫、天花)的过程中,医生们积累了大量观察经验。他们发现,一些疾病即便没有有效的治疗手段,患者也能自愈。这为“自限性疾病”的概念奠定了基础。
医学发展的“必要性”: 当医学发展到能够有效干预疾病、显著改善预后时,尤其是有了抗生素、抗病毒药物等,医生们更倾向于强调“治疗”的作用。因为他们的任务就是“治病”,而“不治而愈”似乎削弱了他们专业性的重要性。而且,对于有潜在危险的疾病,等待自愈是不可取的。

二、 西医的立场与对感冒的认知

为什么西医会将感冒视为“自限性疾病”而非“可治愈”的疾病,并且似乎在某种程度上“放弃”了“治愈”它?

1. 病毒性感染的特性: 大多数普通感冒是由病毒引起的,例如鼻病毒、冠状病毒(非新冠)、腺病毒等。目前,针对这些病毒,科学医学还没有开发出能够“杀死”或“清除”病毒本身的特效药物。即使是抗病毒药物,也主要是通过抑制病毒复制,帮助免疫系统更好地清除病毒,而不是直接消灭病毒。
2. 抗生素的无效性: 感冒最常见的误区是使用抗生素。抗生素只对细菌感染有效,对病毒无效。滥用抗生素不仅对感冒没有帮助,还会导致细菌耐药性的产生,这是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西医强调这一点,是为了避免误导和滥用。
3. 症状治疗 vs. 病因治疗: 西医对感冒的治疗主要是“对症治疗”,即缓解症状,例如退烧、止咳、缓解鼻塞流涕等。这些药物可以提高患者的舒适度,但并不能缩短感冒的病程。西医认为,既然病因无法直接“治愈”,那么重点就放在让患者更舒服地度过病程。
4. 对“治愈”定义的严格性: 在科学医学的语境下,“治愈”通常意味着彻底清除病原体,恢复到未患病之前的状态,并且不会复发(短期内)。对于病毒性感染,由于病毒可能与细胞融合或存在于体内,完全清除可能非常困难,或者需要强大的免疫反应。
5. 概率与风险考量: 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普通感冒是良性的。西医不愿意过度干预一个身体可以自行解决的问题,因为任何药物都有副作用,过度用药反而可能带来风险。将感冒定义为自限性,是基于对疾病自然病程和最小干预原则的考量。

三、 中医的优势与对感冒的认知

中医在感冒治疗上,往往表现出与西医不同的特点:

1. 整体观与辨证论治: 中医认为感冒并非仅仅是病毒感染,而是人体正气(免疫力)与外邪(病原体)相争的结果。中医通过“辨证论治”,分析患者的体质、症状(如畏寒、发热、头痛、咽痛、咳嗽等)以及舌苔、脉象,将感冒分为不同的“证型”,如风寒感冒、风热感冒、暑湿感冒等。
2. 扶正祛邪: 中医治疗感冒的核心思想是“扶正祛邪”。“扶正”就是提升人体的正气,增强免疫力;“祛邪”则是针对不同的外邪,采用不同的方法将其驱除。
3. 中药的作用机制: 中药中的许多成分被认为具有抗病毒、抗菌(虽然不是直接杀菌,但可能抑制某些病原体)、抗炎、免疫调节等作用。例如,一些中药可以刺激干扰素的分泌,增强 NK 细胞的活性,从而帮助身体更快地清除病毒。同时,中药也能有效缓解感冒的各种症状,改善患者的整体感受。
4. 中药的“疗效”感知: 由于中医治疗能够显著缓解症状,让患者感觉舒服得快,并且在一些情况下可能缩短病程,因此患者更容易获得“被治好”的体验。

四、 人们为什么就信了?(社会心理与认知偏差)

尽管西医将感冒定义为自限性疾病,但人们仍然倾向于相信中医能“治好”感冒,这背后有复杂的心理和社会原因:

1. “被治好”的感受和体验:
症状快速缓解: 中医治疗通常能快速缓解鼻塞、流涕、咽痛、头痛等令人不适的症状,让患者感觉“舒服了”。这种直接的、可感知的效果,是人们最直接的“被治好”的证据。
“身体暖和起来”的感觉: 许多中医方剂会让人感到身体温暖,出汗,这种感觉本身就让人觉得“邪气被驱出了”。
全程干预的心理安慰: 即便知道是自限性,但生病时感到无助,有人愿意为你“做点什么”来对抗疾病,这种心理支持本身就很有价值。西医的“多喝水、多休息”有时会显得“无能为力”。

2. 对医学的理解偏差与期望:
“治好”的定义模糊化: 大部分普通人对于“治好”的理解,就是“症状消失,恢复正常”。他们并不深入追究是身体自愈还是药物作用,只要症状消失就是“治好了”。
对“病因治疗”的迷信: 很多人希望有“特效药”能直接消灭病原体,而不是仅仅缓解症状。当西医说“没有特效药”,他们会觉得“没治好”。
西医“治不好”的解读: 西医说“自限性疾病,无法医治”,在一些人听来就是“西医治不好”。他们没有理解这是基于科学判断的“无需过度干预”,而是将其理解为“无能为力”。

3. 历史与文化惯性:
中医的悠久历史和文化根基: 中医在中国拥有数千年的历史,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遗产。许多人从小接触中医,对中医有着天然的信任和情感连接。
“中医是国粹”的观念: 在一些人看来,中医代表着东方智慧和民族特色,对中医的怀疑或否定被视为对民族文化的背叛。

4. 市场营销与信息传播:
中医宣传的侧重点: 一些中医宣传会强调其在感冒等常见病上的“疗效”,比如“快速退烧”、“三天感冒好”等,这些宣传容易被大众接受。
负面信息的屏蔽或弱化: 相对于中医的优势宣传,关于中医的争议(如缺乏高质量的循证医学证据、潜在的副作用等)信息可能传播得不那么广泛或被淡化。

5. “安慰剂效应”和个体差异:
安慰剂效应: 人们相信一种疗法有效,即使该疗法本身没有特异性疗效,仅凭信念也能产生一定程度的症状改善。中医的整体治疗和人文关怀,更容易引发安慰剂效应。
个体差异: 即使是同一类型的感冒,不同人的免疫力、体质、生活习惯等都会影响其自然病程和对治疗的反应。一些人可能本身恢复得就快,正好碰上中医治疗,就归功于中医。

6. 对比效应与“逆反心理”:
西医治疗的“副作用”: 一些人可能认为西药副作用大(如头孢过敏、止咳药嗜睡等),不愿意接受。而中医被认为副作用小,更“温和”。
对“科学”的过度简单化理解: 有时人们对西医的理解过于简单,认为只要是科学的就一定有特效药,而不能接受某些疾病就是“等身体自己好”的自然规律。

总结来说,人们之所以相信中医能“治好”感冒,而忽视了西医将其归类为“自限性疾病”的科学判断,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中医治疗带来的显著症状缓解和舒适感,符合大众对“治好”的直观理解。
大众对医学概念的理解不深入,容易将“无法医治”解读为“西医无能”。
历史文化因素、情感连接以及市场宣传,都加强了人们对中医治疗感冒的信心。
人们对疾病的期望,以及安慰剂效应和个体差异,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这并非否定中医的价值,而是指出在科学医学的框架下,对疾病的分类和治疗原则有其特定的逻辑。而大众的认知则更加多元和复杂,往往受到主观感受、文化背景和信息传播等多方面的影响。理解这一点,有助于我们更客观地看待中西医在治疗感冒等疾病上的不同角度和效果。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额……不是没得救而是一般用不上一些个抗病毒药物对付感冒

Baloxavir了解一下?这篇NEJM写的很清楚了,治疗组的恢复时间平均53小时,安慰剂组平均80小时,如图:

治不好么?治得好,前提不成立,论毕

Reference

DOI: 10.1056/NEJMoa1716197

user avatar

感冒鼻塞睡不着来答一发:因为现代科学早就研究明白了为什么会有感冒以及为什么治不了。

感冒是病毒引起的,病毒不存在针对细菌的广谱抗生素那样的真正意义上的广谱抗病毒药。

细菌是个和人体细胞完全不同的东西,有细胞壁,有自己的一整套蛋白组,广谱抗生素往细胞壁上打个洞它自己在培养基里都活不了,何况还要被人体免疫系统追着屁股揍。

而病毒的生活周期是严重依赖宿主的,每个病毒自己也就那么一点遗传信息给自己做个壳,加上几个必须的酶,所以对每个病毒有效的药一般都是这个病毒生活必须的酶的抑制剂,比如达菲就是流感病毒必须的神经氨酸酶抑制剂。而且这些酶里有的还和人类自己的一些酶很像,做抑制剂的话会有很严重的副作用,所以不是每个酶都可以做抑制剂。同时病毒的数量会比细菌大几个数量级,一旦病毒在体内有一定基数之后,你吃下去的抗病毒药能抑制的病毒比例下降到一定程度之后对你的病影响就很小了,这也就是为什么达菲只有前48小时吃有效,越早吃效果越好(今年亲测发烧立刻吃病程只有两天不到),艾滋病阻断药可以在感染极早期实现治愈艾滋病毒但是过了那个时间吃就没啥用。

然后一来普通感冒因为症状轻往往你发现的时候病毒已经发展一阵子了,再抗病毒意义不大了,二来能引起普通感冒的病毒有200多种,你想感冒了先找台测序仪给你测测是啥病毒么…或者用测流感的那个ELISA一样捅200次鼻孔么(笑)

然后这玩意又没啥后遗症,并发症又有成熟疗法控制,费那么大劲治它干嘛?回家吃布洛芬不好吗?

国内治感冒的基本流程就是先捅鼻子+问诊筛流感,是流感时间早吃达菲,然后看血,如果好中球偏高一般是并发细菌感染,上青霉素类药物(比如头孢或者阿莫西林),如果浆细胞偏高就是纯病毒感染或者并发衣原体支原体感染,上红霉素类药物(比如阿奇霉素),从头到尾没人理过感冒病毒这个咸鱼。

治你?你配吗?你不配…

最后来感受一下我正在吃的四倍快乐组合

中西(指产地)药结合效果好!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深刻的问题,涉及到医学发展史、科学哲学、社会心理学以及对疾病本身的认知偏差。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详细解读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以及人们为什么会相信这种说法。一、 自限性疾病的概念与历史背景首先,我们需要理解“自限性疾病”这个概念。 定义: 自限性疾病是指那些病程有一定时间限制,.............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到城市发展、行政区划和民航发展之间一些微妙的互动关系。要理解为什么苏州“一定要”有自己的机场,而西安能容忍机场设在邻市,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1. 行政区划与城市层级: 苏州的独特性: 苏州是江苏省的副省级城市,经济体量巨大,而且是长三角地区的核心城市之一。它的经济.............
  • 回答
    中国作家写西方魔幻小说,是文化不自信吗?这个问题就像在问,为什么会有法国蜗牛菜在中国餐馆里出现一样,答案并非单一的否定。与其说是“文化不自信”,不如说是一种 “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化互动与创作选择”。首先,我们必须承认,魔幻小说的根基,很大程度上是在西方文学传统中生长起来的。从《魔戒》的托尔金,到《哈利.............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涉及到历史、文化、科学认知以及社会舆论等多个层面。为什么我们听到更多的是“中医黑”,而相对较少听到“韩医黑”或“西医黑”呢?让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一、 中医面临的独特挑战与历史成因1. 科学范式冲突与现代化进程中的定位模糊: 中医的根基与现代科学的差异: 中医.............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挺有趣的现象,你观察得很仔细。我个人觉得,现在一些原本是受过现代医学(或者说我们习惯称之为“西医”)训练的人,在表达对中医的喜爱或认同之前,会特意加上一句“我其实是学西医的”或者“虽然我学的是西医,但我……”这种类似的话,背后可能藏着几个层面的原因,也反映了当前社会文化和信息环境的一些特.............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我们对医疗体系核心认知的争论,非常值得深入探讨。我们不妨抛开成见,从一个更广阔的视角来审视它。首先,说“西医连简单的辨证施治都不懂”,这可能是一种过于简化的判断,甚至可以说是一种误解。我们需要先理解“辨证施治”在中医语境下的含义。中医的“辨证施治”:中医的“辨证施治”是建立在一套独特的.............
  • 回答
    新型肺炎疫情期间,中医确实迎来了一个展示自身价值、试图“正名”的难得机遇。而西医“粉丝”们是否会因此改变想法,这涉及到观念的固化、科学证据的解读以及社会舆论等多个层面,绝非一朝一夕能改变的。中医能否为自己正名?在这次疫情中,中医的表现可以说是可圈可点,尤其是在疾病的预防、轻症的治疗以及康复期的调理方.............
  • 回答
    听你这么说,我心里挺不是滋味的。作为一名正在实习的中医人,面对这样一句“巫术”的评价,心里肯定像打翻了五味瓶一样,不好受。而且,你还提到了“西医自带优越感”这个问题,这背后可能隐藏着不少你这段时间的观察和感受。让我试着从你的角度,把这件事说得更细致一些,也想想这背后可能有什么东西。首先,那位专家的话.............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背后其实牵扯到医学发展史、社会认知以及语言习惯等多个层面。我们不妨来梳理一下,为什么大家更倾向于称之为“现代医学”,而不是“西医”。首先,要明白“西医”这个称呼的来源和含义。顾名思义,“西医”就是指起源于西方医学体系的诊疗方法。在历史上,当一种新的医学体系传入中国时,人们习惯于用地.............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围绕中医和西医长期存在的争议核心。简单地说,“中医黑”不认西医,但西医却要自称“现代医学”,这背后是学科的定义、历史的演进、科学观的差异以及话语权的争夺。一、 “中医黑”为什么不认“西医”?首先,我们得明白“中医黑”这个群体是如何看待“西医”的。他们不认“西医”这个说法,.............
  • 回答
    西方人将传统医学发展成为现代医学,这并非一蹴而就的剧变,而是一个漫长、复杂且充满挣扎的演进过程。这个过程,可以说是由一系列文化、社会、经济、思想和技术因素共同驱动的,而“西方人”本身也不是一个铁板一块的概念,而是包含了不同时代、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无数个体和群体。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剖析这.............
  • 回答
    你提出的问题非常关键,也触及到了很多关于医学认知和争论的核心。之所以会出现“将现代医学统称为西医,并以此反对中医”的现象,背后涉及了历史、文化、科学、社会等多个层面的复杂原因。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解释这些原因: 一、 历史渊源:现代医学的“西方”根源最直接和根本的原因在于现代医学的历史发展轨迹。 .............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触及了当下我们社会对医学认知的一个核心矛盾。到了21世纪,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医学也早已不是那个经验主义为主的学科。那么,为什么“中医”和“西医”这两个标签依然顽固地存在,并且被广泛使用呢?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技术,甚至是经济和社会原因。历史的烙印:殊途同归还是平行线?首先,我们必.............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对中医和现代医学(常被概括为“西医”)之间关系的一种认知误区。事实上,并不是所有推崇中医的人都“把现代医学的功劳归到西医上”。更准确的说法可能是:一部分支持中医的人,在论述中医的价值时,会借助现代医学的科学验证和理论框架来佐证,或者在对比中医的优势时,会引用现代医学的局限性.............
  • 回答
    关于“西方是否将荷马史诗视为历史”这件事,在中国网络上,确实存在着一种颇为普遍的认知,即认为西方人对荷马史诗的态度是把它当成信史来读的。这种看法并非空穴来风,其背后有一些历史原因和文化传播的误解。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 历史的“真相”与文学的“真实”:西方学界的长期争论首先,需.............
  • 回答
    这真是一个令人遐想的“如果”。刘备得益于荆州,才有了与曹操抗衡的基础,随后又从荆州迁民入蜀,奠定了三分天下的根基。如果刘备入蜀稳定后,选择将荆州归还给孙权,并且还做了那样一番细致的安排,历史的走向无疑会截然不同。咱们不妨抽丝剥茧,细细推演一番。首先,刘备的战略考量与孙权的反应:刘备入蜀,很大程度上是.............
  • 回答
    .......
  • 回答
    哎呀,这事儿可有意思了!要把那些个“洋八股”玩意儿,整出咱东北那嘎达的“大碴子味儿”,这可不是件容易事儿,得下功夫,更得有那股子“范儿”。我跟你唠唠,这到底咋整,保证你听了,觉得这事儿,嗯,得劲儿!首先,你得明白,啥叫东北大碴子味儿?这味儿,不是瞎说的,它是日子积淀出来的,是那片土地上的人,说出来的.............
  • 回答
    把西餐吃出“中国味”,这可不是简单地把酱油往牛排上淋,或者把番茄酱配饺子那么回事儿。这是一种玩味、一种融合,更是一种对食材和烹饪方式的理解。咱们今天就来聊聊,怎么让咱们的舌尖在享用西餐的时候,也能找到那么点熟悉的、亲切的“中国印记”。一、 调味,是灵魂的注入中国人对味道的追求,那可是千变万化,酸甜苦.............
  • 回答
    把西装穿出日常感,这绝对是个值得研究的课题。很多人觉得西装就是正式场合的专属,一穿上就显得拘谨,像是要去面试或者参加婚礼。但其实,稍微动点心思,西装完全可以融入你的日常生活,让你既有型又舒适。核心理念:拆解与重组要让西装日常化,关键在于“拆解”西装本身的正式感,然后用更轻松的单品“重组”搭配。别把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