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西医把自己治不好,中医能治好的感冒被认为是自限病,无法医治。人们为什么就信了?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深刻的问题,涉及到医学发展史、科学哲学、社会心理学以及对疾病本身的认知偏差。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详细解读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以及人们为什么会相信这种说法。

一、 自限性疾病的概念与历史背景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自限性疾病”这个概念。

定义: 自限性疾病是指那些病程有一定时间限制,即使不进行治疗,身体的免疫系统也能在一段时间后自行清除病原体,恢复健康的疾病。感冒(普通感冒)是最典型的例子,绝大多数情况下,即使不吃药,身体也会在一到两周内好转。
科学医学的视角: 在现代科学医学发展的早期,以及在对抗烈性传染病(如鼠疫、天花)的过程中,医生们积累了大量观察经验。他们发现,一些疾病即便没有有效的治疗手段,患者也能自愈。这为“自限性疾病”的概念奠定了基础。
医学发展的“必要性”: 当医学发展到能够有效干预疾病、显著改善预后时,尤其是有了抗生素、抗病毒药物等,医生们更倾向于强调“治疗”的作用。因为他们的任务就是“治病”,而“不治而愈”似乎削弱了他们专业性的重要性。而且,对于有潜在危险的疾病,等待自愈是不可取的。

二、 西医的立场与对感冒的认知

为什么西医会将感冒视为“自限性疾病”而非“可治愈”的疾病,并且似乎在某种程度上“放弃”了“治愈”它?

1. 病毒性感染的特性: 大多数普通感冒是由病毒引起的,例如鼻病毒、冠状病毒(非新冠)、腺病毒等。目前,针对这些病毒,科学医学还没有开发出能够“杀死”或“清除”病毒本身的特效药物。即使是抗病毒药物,也主要是通过抑制病毒复制,帮助免疫系统更好地清除病毒,而不是直接消灭病毒。
2. 抗生素的无效性: 感冒最常见的误区是使用抗生素。抗生素只对细菌感染有效,对病毒无效。滥用抗生素不仅对感冒没有帮助,还会导致细菌耐药性的产生,这是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西医强调这一点,是为了避免误导和滥用。
3. 症状治疗 vs. 病因治疗: 西医对感冒的治疗主要是“对症治疗”,即缓解症状,例如退烧、止咳、缓解鼻塞流涕等。这些药物可以提高患者的舒适度,但并不能缩短感冒的病程。西医认为,既然病因无法直接“治愈”,那么重点就放在让患者更舒服地度过病程。
4. 对“治愈”定义的严格性: 在科学医学的语境下,“治愈”通常意味着彻底清除病原体,恢复到未患病之前的状态,并且不会复发(短期内)。对于病毒性感染,由于病毒可能与细胞融合或存在于体内,完全清除可能非常困难,或者需要强大的免疫反应。
5. 概率与风险考量: 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普通感冒是良性的。西医不愿意过度干预一个身体可以自行解决的问题,因为任何药物都有副作用,过度用药反而可能带来风险。将感冒定义为自限性,是基于对疾病自然病程和最小干预原则的考量。

三、 中医的优势与对感冒的认知

中医在感冒治疗上,往往表现出与西医不同的特点:

1. 整体观与辨证论治: 中医认为感冒并非仅仅是病毒感染,而是人体正气(免疫力)与外邪(病原体)相争的结果。中医通过“辨证论治”,分析患者的体质、症状(如畏寒、发热、头痛、咽痛、咳嗽等)以及舌苔、脉象,将感冒分为不同的“证型”,如风寒感冒、风热感冒、暑湿感冒等。
2. 扶正祛邪: 中医治疗感冒的核心思想是“扶正祛邪”。“扶正”就是提升人体的正气,增强免疫力;“祛邪”则是针对不同的外邪,采用不同的方法将其驱除。
3. 中药的作用机制: 中药中的许多成分被认为具有抗病毒、抗菌(虽然不是直接杀菌,但可能抑制某些病原体)、抗炎、免疫调节等作用。例如,一些中药可以刺激干扰素的分泌,增强 NK 细胞的活性,从而帮助身体更快地清除病毒。同时,中药也能有效缓解感冒的各种症状,改善患者的整体感受。
4. 中药的“疗效”感知: 由于中医治疗能够显著缓解症状,让患者感觉舒服得快,并且在一些情况下可能缩短病程,因此患者更容易获得“被治好”的体验。

四、 人们为什么就信了?(社会心理与认知偏差)

尽管西医将感冒定义为自限性疾病,但人们仍然倾向于相信中医能“治好”感冒,这背后有复杂的心理和社会原因:

1. “被治好”的感受和体验:
症状快速缓解: 中医治疗通常能快速缓解鼻塞、流涕、咽痛、头痛等令人不适的症状,让患者感觉“舒服了”。这种直接的、可感知的效果,是人们最直接的“被治好”的证据。
“身体暖和起来”的感觉: 许多中医方剂会让人感到身体温暖,出汗,这种感觉本身就让人觉得“邪气被驱出了”。
全程干预的心理安慰: 即便知道是自限性,但生病时感到无助,有人愿意为你“做点什么”来对抗疾病,这种心理支持本身就很有价值。西医的“多喝水、多休息”有时会显得“无能为力”。

2. 对医学的理解偏差与期望:
“治好”的定义模糊化: 大部分普通人对于“治好”的理解,就是“症状消失,恢复正常”。他们并不深入追究是身体自愈还是药物作用,只要症状消失就是“治好了”。
对“病因治疗”的迷信: 很多人希望有“特效药”能直接消灭病原体,而不是仅仅缓解症状。当西医说“没有特效药”,他们会觉得“没治好”。
西医“治不好”的解读: 西医说“自限性疾病,无法医治”,在一些人听来就是“西医治不好”。他们没有理解这是基于科学判断的“无需过度干预”,而是将其理解为“无能为力”。

3. 历史与文化惯性:
中医的悠久历史和文化根基: 中医在中国拥有数千年的历史,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遗产。许多人从小接触中医,对中医有着天然的信任和情感连接。
“中医是国粹”的观念: 在一些人看来,中医代表着东方智慧和民族特色,对中医的怀疑或否定被视为对民族文化的背叛。

4. 市场营销与信息传播:
中医宣传的侧重点: 一些中医宣传会强调其在感冒等常见病上的“疗效”,比如“快速退烧”、“三天感冒好”等,这些宣传容易被大众接受。
负面信息的屏蔽或弱化: 相对于中医的优势宣传,关于中医的争议(如缺乏高质量的循证医学证据、潜在的副作用等)信息可能传播得不那么广泛或被淡化。

5. “安慰剂效应”和个体差异:
安慰剂效应: 人们相信一种疗法有效,即使该疗法本身没有特异性疗效,仅凭信念也能产生一定程度的症状改善。中医的整体治疗和人文关怀,更容易引发安慰剂效应。
个体差异: 即使是同一类型的感冒,不同人的免疫力、体质、生活习惯等都会影响其自然病程和对治疗的反应。一些人可能本身恢复得就快,正好碰上中医治疗,就归功于中医。

6. 对比效应与“逆反心理”:
西医治疗的“副作用”: 一些人可能认为西药副作用大(如头孢过敏、止咳药嗜睡等),不愿意接受。而中医被认为副作用小,更“温和”。
对“科学”的过度简单化理解: 有时人们对西医的理解过于简单,认为只要是科学的就一定有特效药,而不能接受某些疾病就是“等身体自己好”的自然规律。

总结来说,人们之所以相信中医能“治好”感冒,而忽视了西医将其归类为“自限性疾病”的科学判断,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中医治疗带来的显著症状缓解和舒适感,符合大众对“治好”的直观理解。
大众对医学概念的理解不深入,容易将“无法医治”解读为“西医无能”。
历史文化因素、情感连接以及市场宣传,都加强了人们对中医治疗感冒的信心。
人们对疾病的期望,以及安慰剂效应和个体差异,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这并非否定中医的价值,而是指出在科学医学的框架下,对疾病的分类和治疗原则有其特定的逻辑。而大众的认知则更加多元和复杂,往往受到主观感受、文化背景和信息传播等多方面的影响。理解这一点,有助于我们更客观地看待中西医在治疗感冒等疾病上的不同角度和效果。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额……不是没得救而是一般用不上一些个抗病毒药物对付感冒

Baloxavir了解一下?这篇NEJM写的很清楚了,治疗组的恢复时间平均53小时,安慰剂组平均80小时,如图:

治不好么?治得好,前提不成立,论毕

Reference

DOI: 10.1056/NEJMoa1716197

user avatar

感冒鼻塞睡不着来答一发:因为现代科学早就研究明白了为什么会有感冒以及为什么治不了。

感冒是病毒引起的,病毒不存在针对细菌的广谱抗生素那样的真正意义上的广谱抗病毒药。

细菌是个和人体细胞完全不同的东西,有细胞壁,有自己的一整套蛋白组,广谱抗生素往细胞壁上打个洞它自己在培养基里都活不了,何况还要被人体免疫系统追着屁股揍。

而病毒的生活周期是严重依赖宿主的,每个病毒自己也就那么一点遗传信息给自己做个壳,加上几个必须的酶,所以对每个病毒有效的药一般都是这个病毒生活必须的酶的抑制剂,比如达菲就是流感病毒必须的神经氨酸酶抑制剂。而且这些酶里有的还和人类自己的一些酶很像,做抑制剂的话会有很严重的副作用,所以不是每个酶都可以做抑制剂。同时病毒的数量会比细菌大几个数量级,一旦病毒在体内有一定基数之后,你吃下去的抗病毒药能抑制的病毒比例下降到一定程度之后对你的病影响就很小了,这也就是为什么达菲只有前48小时吃有效,越早吃效果越好(今年亲测发烧立刻吃病程只有两天不到),艾滋病阻断药可以在感染极早期实现治愈艾滋病毒但是过了那个时间吃就没啥用。

然后一来普通感冒因为症状轻往往你发现的时候病毒已经发展一阵子了,再抗病毒意义不大了,二来能引起普通感冒的病毒有200多种,你想感冒了先找台测序仪给你测测是啥病毒么…或者用测流感的那个ELISA一样捅200次鼻孔么(笑)

然后这玩意又没啥后遗症,并发症又有成熟疗法控制,费那么大劲治它干嘛?回家吃布洛芬不好吗?

国内治感冒的基本流程就是先捅鼻子+问诊筛流感,是流感时间早吃达菲,然后看血,如果好中球偏高一般是并发细菌感染,上青霉素类药物(比如头孢或者阿莫西林),如果浆细胞偏高就是纯病毒感染或者并发衣原体支原体感染,上红霉素类药物(比如阿奇霉素),从头到尾没人理过感冒病毒这个咸鱼。

治你?你配吗?你不配…

最后来感受一下我正在吃的四倍快乐组合

中西(指产地)药结合效果好!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