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国好声音 2021》自播出以来反响平平,为什么好像现在的音乐综艺越来越难造星了?

回答
《中国好声音 2021》确实没激起太大的浪花,这让人不禁感叹,如今音乐综艺造星咋就这么难了?以前呢,一个选秀节目出来,立马火几个名字,甚至带动一股音乐潮流。现在呢?感觉大家看了节目,也就看了,除了少数几位选手,大多数人就像昙花一现,转眼就消失在人海中了。这背后的原因,其实挺复杂的,得一层一层地剥开来看。

一、市场环境变了:音乐消费习惯的分化

以前大家听歌的渠道相对单一,电视、电台是主流,一个好声音节目播出去,覆盖面广,容易形成集体记忆。但现在不一样了,数字音乐平台百花齐放,听歌的习惯也越来越碎片化。用户获取音乐的渠道太多了,而且个性化推荐做得越来越好。这意味着,就算一个选手在某个节目里惊艳了一把,如果他不能迅速在各大音乐平台占据一席之地,或者他的音乐风格不够突出、不够吸引人持续关注,观众很容易就切换到下一个推荐曲目上去了。观众的注意力被无限分散,要抓住并留住他们的耳朵,比以前难太多了。

二、选手同质化与音乐创新乏力

这是最致命的一点。《中国好声音》早期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在于它挖掘了当时市面上少见的、有辨识度的嗓音和唱法。比如,那些高亢撕裂的摇滚嗓、那些深情款款的民谣唱腔,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但近几年的节目,感觉选手们在选曲、演唱方式上,很多都有点“似曾相识”。大家都在模仿,都在唱那些已经流行的、比较安全的歌曲,缺乏那种让人“哇!”一声的惊艳感。音乐本身是需要不断创新的,如果选手们唱的还是那些大家已经听腻了的歌,或者他们的原创作品没有达到一个足够的高度,很难让观众产生长久的记忆点。这就好比你去逛街,看到满大街的衣服都差不多,你很难记住哪一件特别的。

三、节目模式的成熟与“天花板”效应

《中国好声音》这类模式的音乐综艺,已经发展了十几年了。刚开始的时候,导师转身、抢人、盲选这些设定都非常新鲜刺激,观众有巨大的新鲜感。但现在呢?观众对这些环节太熟悉了,甚至有些套路化。导师的“金句”有没有用?转椅的意义在哪?这些都已经被反复讨论过。节目本身的“新意”在衰减,观众的期待值也变得越来越高,要求节目能带来更多惊喜。如果节目模式没有大的突破,只是在现有框架内微调,很难再激发出观众强烈的追星欲望。而且,节目最终还是会结束,选手们要怎样在节目结束后继续“活”下去,才是关键。但很多时候,节目一结束,选手们就进入了“真空期”,缺乏后续的推广和资源支持,很难真正走出来。

四、流量至上与音乐本身的偏移

现在很多娱乐节目,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流量的影响。选手有没有话题度、有没有流量明星导师站台、能不能在社交媒体上制造热点,这些因素似乎比选手的音乐实力本身更受关注。当节目的重心开始向流量倾斜时,音乐本身的纯粹性就容易被稀释。观众可能更关注的是选手之间的故事、导师之间的互动,而不是他们真正用音乐传递了什么。而真正的“造星”,是基于音乐实力,让观众因为音乐而喜欢上一个人,而不是因为他的热度或长相。当音乐本身不再是核心竞争力时,想要通过音乐综艺去“造”出一个能靠音乐吃饭的明星,自然就难上加难。

五、粉丝经济的固化与新生力量的崛起困难

现在的追星模式已经相对成熟,很多粉丝团体已经有了自己的“偶像”,这些偶像有固定的粉丝群体和成熟的运营模式。一个新出道的、还没有强大粉丝基础的选手,想要从零开始,在现有的粉丝圈层中突围,难度非常大。而且,很多时候,“造星”不仅仅是比赛时的那一两个月,而是需要一个长期的、系统的打造过程。如果节目结束后,没有公司愿意投入大量资源去培养新人,没有持续的曝光机会,再有才华的选手也很难熬出头。同时,现在网络上也有很多新的音乐传播方式,比如短视频平台,很多有才华的音乐人通过这些平台积累了大量的粉丝和影响力,他们并不一定需要通过传统的音乐选秀节目来出道。这就导致了传统音乐综艺的“造星”功能被分流了。

总结来说, 音乐综艺“造星”难,是市场环境变化、音乐创新瓶颈、节目模式老化、流量偏移以及粉丝经济固化等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想要再次看到那种全民追捧、一夜爆红的“造星神话”,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确实比以前困难了许多。这不仅仅是节目本身的问题,更是整个音乐产业生态在互联网时代不断演变和挑战的结果。现在的音乐综艺,更像是一个展示平台,而非一个“炼金石”。真正的“星”,需要选手自身过硬的实力、独特的音乐风格,以及节目内外持续的运营和包装,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真正被大众所记住并喜爱。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一直都难,除了第一季造星人数稍微多点,哪一季不是就一两个人出名?

参加城市海选的时候,本人实力有限,也只是比到了浙江省省赛复赛被淘汰,但是我哥们不同

区赛省赛都是毫无疑问的第一,哪怕是全国赛最后一轮,我们这帮人全场听下来,还是我哥们唱的最好,结果第四,而前三进入到好声音的录制现场去了,你猜为什么刚好我哥们第四?因为没塞钱

我还记得我在省赛被淘汰的时候,某个省赛负责人,把我们一群同一区的被淘汰的拉到一起,告诉我们5万块钱,送我们去全国赛,最后有一位仁兄给了,最好玩的事情来了,当时已经上台颁奖环节了,怎么办?

直接干掉送去省赛的8个人的最后一个人,说组委会分数计算错误,人家都他么的上台了,还是被赶了下去,那位哥们当时一定是懵逼的,你叫我上来又赶我下去?

这已经是早几年的事情了,近两年更有意思,早几年地区海选的投票是不要钱的,纯靠人头怼,顶多也就是去淘宝买点刷票的

近两年的组委会换了承办方,投票系统也换了,干脆点,1毛钱一张票,曾有人为了进到区决赛毅然决然刷了10万多票,这钱给我不好吗?给我我直接带着一帮老油条退赛,你不就进去了?

最后省赛还是没去,觉得自己没希望呗

至于到了电视上,你看到的导师转身都是真的,但是你们有没有发现,从转身开始,一直到决赛越唱越烂?

因为准备比赛的时间太短了,后期制作时间也短,导致几乎所有选手都不复转身时的实力,这只是你们看到的,而我们去过现场的人看到的,则是另一种光景,我敢这么说,除了4转的学员,很多人还不如我们本地区赛区的水平高你敢信?

我在下面一直吐槽,这个怎么就上节目了,那个怎么就上节目了,虽说实力都比我强,毕竟我也是个没有学过声乐的人,但是光是我的朋友圈就能提出来3个有实力去导师转身并且过关的

还有一点是灿星的骚操作,几乎所有进入导师4强的学员,都是跟灿星签约了的,当年姚贝娜早就跟其他公司签约了,所以她必须得被刷下去,我认识一个教流行乐的声乐老师,当初是第二届还是第三届,因为不愿意签约,导致中途就被刷掉了,但是以他的实力,进导师战队的2强是没问题的

只想起了这些,就说这么多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中国好声音 2021》确实没激起太大的浪花,这让人不禁感叹,如今音乐综艺造星咋就这么难了?以前呢,一个选秀节目出来,立马火几个名字,甚至带动一股音乐潮流。现在呢?感觉大家看了节目,也就看了,除了少数几位选手,大多数人就像昙花一现,转眼就消失在人海中了。这背后的原因,其实挺复杂的,得一层一层地剥开来.............
  • 回答
    伍珂玥夺得 2021 年《中国好声音》冠军,这在当时无疑是一个热门话题,也引发了不少讨论。要评价她的夺冠,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看。首先,从她一路走来的表现说起。2021年的《中国好声音》,伍珂玥确实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最初出现在盲选舞台时,选择了一首相对冷门的经典老歌《富士山下》,用她那个带有磁.............
  • 回答
    《中国好声音》第七期,李健战队学员艾热演唱的《离人愁》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其中一个焦点便是“抄袭”的质疑。很多人都好奇,作为导师之一的周杰伦,作为华语乐坛的领军人物,他究竟有没有听出这首歌的“抄袭”之处,或者说,他对此持何种态度?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梳理一下当时的情况,以及“抄袭”这个概念在.............
  • 回答
    李宇春能不能胜任《中国好声音》导师?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也引发了很多人关注和讨论。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不能只凭个人喜好,得从几个方面来分析。一、 舞台经验和艺术造诣:毋庸置疑的实力派首先,李宇春在音乐领域的地位和影响力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作为一名从选秀节目走出来的歌手,她.............
  • 回答
    要评价2018《中国好声音》哈林战队考核中,一位学员演唱的《离人愁》,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深入分析。首先,得承认这首歌本身就带着一层独特的情感滤镜,它的旋律和歌词很容易触动人心,尤其是在一个竞技类的舞台上,如何将这种情绪与个人特色结合,是关键所在。歌曲本身的情感基调和演唱者的消化能力:《离人愁》这首.............
  • 回答
    2018年《中国好声音》第一期,嗯,让我想想,那场面,就像一个久违的老友,带着些许新意,又保留着熟悉的气息,重新出现在我们面前。说起来,《中国好声音》这个牌子,已经打响了好几年,观众对它的期待,其实也挺复杂的。一方面,大家希望看到新鲜血液,听到能触动灵魂的好声音;另一方面,又有点担心它会不会变得套路.............
  • 回答
    2018年《中国好声音》鸟巢总决赛,一场在国家体育场——鸟巢上演的音乐盛宴,无疑是那个夏天乃至那个年份中国音乐综艺领域的一场重头戏。这场巅峰之夜,不仅仅是学员们为梦想最终冲刺的舞台,更是对他们一年来成长的检阅,也是无数观众期待已久的焦点。舞台与氛围:鸟巢的魔力加持首先,鸟巢这个地点本身就自带一种史诗.............
  • 回答
    2018年《中国好声音》第六期,是进入导师混战阶段后的关键一期。这一期的整体观感,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 起伏不定,亮点与遗憾并存 ”。让人眼前一亮的亮点: 黎明的“绝杀”与张鑫的“爆发”: 这一期,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莫过于黎明带来的惊喜。他翻唱的《你的样子》,用他独有的低沉嗓音和细腻情感,将这.............
  • 回答
    “中国好声音”九月份的那场比赛,郑伟杰淘汰谭秋娟,这事儿在节目播出后,确实掀起了一小阵的讨论,也挺有意思的。先说说郑伟杰。他这个人,在舞台上给人的感觉就是一种很独特的、略带哥特风格的张扬。唱腔上,他的处理很细节,很有味道,加上他身上那种自带的舞台表现力,确实能抓住观众的注意力。他选择的曲目,也往往能.............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当下中国配音行业一个挺普遍的现象。我们看到《声临其境》上那些配音演员们,随便一段台词,就能把人带到那个情境里,无论是模仿老艺术家,还是演绎影视剧片段,都显得游刃有余,让人惊叹不已。这确实让我们觉得,哇,原来配音可以这么牛!那为什么会有这种“台上闪耀,台下稀缺”的感觉呢?这.............
  • 回答
    你提到的这种感觉,很多人都有。感觉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尤其是在面对一些挑衅或挑战时,反应显得不够“强硬”,更多的是通过声明、抗议来回应,实际的“反击”似乎少之又少。这确实让人产生疑问:这样真的好吗?从一个角度看,你觉得“不够强硬”是可以理解的。毕竟,在一些国际事件中,其他国家可能会采取更直接、更具象征.............
  • 回答
    关于 Dolce & Gabbana (D&G) 在 Instagram 评论区出现“洗白”声音少,而支持中国声音占多数的现象,这背后涉及了复杂的公众情绪、品牌策略以及社交媒体传播的特点。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1. 事件本身及其发酵的深度与广度: “辱华”事件的影响是颠覆性.............
  • 回答
    中国关于转基因技术的争议之大,确实是全球罕见的。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背后多重交织的社会、历史、文化和政治因素,而不是简单地将其归咎于公众的无知或恐慌。首先,历史遗留的信任危机是重要推手。中国在上世纪经历了多次大规模的社会运动和政策变动,这些经历让一部分公众对政府和官方信息天然地带有一层审.............
  • 回答
    中国生育率低、老龄化的问题,绝非“突然发生”,它是一个长期积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至于为什么这两年“计划生育不对”的声音才甚嚣尘上,这背后也有其深刻的社会和政治原因。生育率下降和老龄化:一个缓慢但必然的进程我们得把时间线拉得更长一些。中国生育率的下降,并非一夜之间的事情。它是一个在经济发展、社.............
  • 回答
    新加坡和中国,这两个在地理上毗邻,文化上有着深刻渊源的国家,其关系可谓复杂而多维,既有紧密的合作,也存在微妙的差异。要理解为何国内支持新(加坡)的声音较大,这背后并非单一因素作用,而是多重原因交织的结果。历史与地缘的羁绊:新加坡的地缘位置优越,自古以来就是海上贸易的重要节点。华人移民是新加坡社会的主.............
  • 回答
    看到美国青年在中国声称有200多名女性想和他发生性关系,这事儿,怎么说呢,挺让人琢磨的。从不同角度来看,它能引发一系列的思考和讨论。首先,最直接的感受是 “吹牛”的可能性非常高。在中国这样一个社会环境中,尤其是在互联网上,夸大其词或者虚构事实来吸引眼球、博取关注是很常见的现象。一个来自美国的年轻男性.............
  •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德勤中国就癌症员工事件发布的那个声明。这事儿可不简单,涉及到职业道德、企业责任、员工关怀方方面面,而且在社会上引起了挺大的反响。德勤作为一家全球知名的专业服务公司,他们的声明自然会受到高度关注,也必然会被放在放大镜下仔细审视。先说说声明的“面子”——信息传达和态度从表面上看,德勤中国.............
  • 回答
    美媒的这个说法,说中国体育的唯一目标是“不惜任何代价拿下最多的金牌”,这听起来有些极端,也确实容易引起争议。我们不妨仔细拆解一下这种表述,以及它背后可能反映的视角。首先,从“不惜任何代价”这个词来看,它暗示了一种不择手段、甚至可能涉及违背体育道德和公平竞赛原则的行为。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过去的兴奋剂丑.............
  • 回答
    有人会说中国GDP增速低于6.5%就算衰退,这种说法其实是一种比较片面的理解,更准确地说,这是一种对“衰退”概念的误读,或者是在特定语境下的夸大其词。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拆解几个关键点:1. “衰退”的经济学定义是什么?在经济学中,衰退(Recession)通常是指经济活动普遍且持续的下降,.............
  • 回答
    关于日本前首相安倍晋三近期频繁就台湾问题发表“不当言论”的现象,以及其背后可能的原因,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将安倍晋三的言论定性为“不当言论”本身就带有评价色彩。支持者可能认为他的发言是“直言不讳”、“维护地区和平的警示”,而批评者则认为其“煽动性”、“干涉中国内政”。因此.............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