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声临其境》上的配音这么厉害,而中国还是缺少好的声优?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当下中国配音行业一个挺普遍的现象。我们看到《声临其境》上那些配音演员们,随便一段台词,就能把人带到那个情境里,无论是模仿老艺术家,还是演绎影视剧片段,都显得游刃有余,让人惊叹不已。这确实让我们觉得,哇,原来配音可以这么牛!

那为什么会有这种“台上闪耀,台下稀缺”的感觉呢?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层原因,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

首先,咱们得承认,《声临其境》这个节目,很大程度上是一个“精选集”和“集大成者”的舞台。

“精选集”效应: 节目组在挑选参赛嘉宾时,本身就经过了层层筛选。来的都是在配音界浸淫多年的,或者非常有潜力的专业人士。他们每个人都拿出的是自己的看家本领,是经过反复练习和打磨的成果。就像一场厨艺大赛,来的都是名厨,展示的也都是他们的招牌菜,当然味道绝佳。普通人在家随便做顿饭,跟米其林大厨的作品那是两码事。

“集大成者”效应: 节目为了呈现效果,还会给配音演员提供充足的准备时间,甚至会根据角色的特点进行专门的指导和配合。像给动画、游戏配音可能还有一些固定的风格和音色要求,但影视剧配音很多时候需要演员自己去揣摩角色的情绪、背景,甚至通过声音来塑造一个立体的人物。这种“从零开始”的创作过程,本身就需要大量的精力投入和艺术功底。而且,节目组还会选择那些本身就很有名气、很有辨识度的影视片段,这些片段本身就有情感基础和观众基础,配音演员在“二次创作”时,更容易引发共鸣。

舞台的魅力与压力: 《声临其境》提供了绝佳的展示平台。在聚光灯下,面对无数观众和评委,配音演员的潜能会被激发出来。这种强大的心理暗示和对荣誉的渴望,会促使他们拿出最好的状态。这种环境下,一个人完全可以超越自己平时的发挥。

那么,为什么我们又会觉得中国“缺少好的声优”呢?这问题其实可以从几个角度来理解:

一、 职业定位与社会认知:

“幕后”到“台前”的认知差: 配音演员本质上是幕后工作者,他们的工作是为画面、为角色“添砖加瓦”,服务于整体的艺术创作。观众更多时候是在欣赏画面和故事,很难注意到声音背后的操盘手。相比于演员、导演等前台角色,配音演员的职业魅力和价值往往被低估了。
“声音偶像”的稀缺: 虽然《声临其境》捧红了不少配音演员,但真正能让大众记住并津津乐道的“声优”形象,与日韩等国家相比,还是不够多。这是因为国内长期以来,配音更多地被视为一种“技能”,而非一种“艺术创作”的独立职业。观众对“声优”这个词的理解也多半来自二次元文化,认为就是给动画配音的。这种概念上的局限,也影响了对配音演员职业的普遍认知。

二、 行业生态与发展现状:

市场需求的分化: 目前中国配音市场非常庞大,但需求是高度分化的。
影视剧配音: 这是最常见的一种。虽然有《声临其境》上的那些大师,但市场上绝大多数的影视剧配音,尤其是网络剧、网大、译制片等,为了控制成本,往往会采用一些流水线式的配音,或者要求配音演员快速完成大量工作,对声音的打磨和个性化的塑造要求并不高。很多时候,声音只是一个“补丁”,而不是艺术品。
动漫配音: 这几年国漫崛起,对配音需求也越来越大。但在这个领域,虽然涌现出了一批非常优秀的声音演员,但相较于日本成熟的声优体系,我们在这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包括培养体系、行业规范、以及声优本身的商业价值开发等。
游戏配音: 游戏配音近年来也发展迅速,对配音演员的要求也很高,尤其是需要有很好的表现力、临场反应能力以及对游戏角色的理解。但很多游戏配音也是追求效率,好听不犯错是首要目标,极致的艺术追求则相对较少。
广告、宣传片、有声读物: 这些领域对声音的要求更多的是清晰、流畅、有感染力,同样不涉及太多的“艺术创作”成分。

教育和培养体系的滞后: 虽然国内有一些专业的播音主持、表演类院校,也会涉及到配音课程,但真正系统化、专业化的配音人才培养体系仍然相对薄弱。很多配音演员是靠在实践中摸索成长,缺乏理论指导和体系化训练。这就好比,你想成为一名顶尖的数学家,光靠自己摸索是很难的,需要有完整的数学理论体系和教育体系支持。

市场不规范与恶性竞争: 在一些低端配音市场,价格战非常激烈,这导致了配音演员的收入和劳动价值得不到应有的体现。当整个行业的平均收入不高,且从业环境不佳时,自然很难吸引到足够多的优秀人才,也难以留住现有的人才去进行更深度的艺术探索。

创作环境与商业利益的平衡: 很多时候,配音工作是被置于商业项目整体流程的末端,其创意空间和艺术自主权有限。制片方更看重的是能否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并达到基本要求,对于投入更多的精力和资源去打磨一个配音角色,往往会因为成本和时间问题而放弃。

三、 艺术追求与个人成长:

天赋与后天努力: 配音本身是一门艺术,它需要天赋,更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和对声音的极致探索。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声音特质,并将其打磨得炉火纯青,需要付出巨大的心血。而《声临其境》上的演员,往往是那些已经通过层层筛选,并且有自己独特声音魅力和高超技巧的人。

对声音的“雕刻”能力: 好的声优,不仅仅是声音好听,更重要的是能通过声音“雕刻”出鲜活的人物。这需要对表演、情感、节奏的精准把握。每一次配音都是一次微型的创作,需要深入理解角色,然后用声音去赋予其生命。这种能力不是一日之功,也不是靠几个节目就能普遍展现的。

总结一下:

《声临其境》展示的是中国配音领域中的“珠穆朗玛峰”,是顶尖专业人士经过长期磨练、在最佳状态下的精彩呈现。而之所以我们感觉“缺少好的声优”,是因为这只是冰山一角。

一方面,社会对配音这个职业的认知和价值认同还不够充分,很多时候它被当作一种技术活,而非一门独立的艺术。另一方面,国内配音行业的生态还在发展中,存在着教育体系不完善、市场需求分化严重、商业利益与艺术追求的冲突等问题,这些都制约了整体人才的培养和优秀“声优”的涌现。

所以,看到《声临其境》的精彩固然令人振奋,但也要认识到,要让中国拥有一个像日韩那样成熟、丰富、且大众熟知的“声优”体系,还需要整个行业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包括提升职业地位、完善培养机制、规范市场环境,以及更多人去真正理解和欣赏声音艺术的魅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并不是中国缺好声优,而是中国缺少对配音演员的认可。就身临其境那些演员嘉宾的表现,大部分在我这儿都不给过的。也就是大型配音秀的水准,特别是吹捧极高的韩雪,韩雪台词很好,但是配音并不是变个声儿就牛逼了,她的分裂就属于角色刚刚摸到门槛,但是情绪急躁,细节粗糙,看个热闹行,看出好,那差了远呢。中国配音老的,邱岳峰,毕克,孙道临,李梓,杨成纯,富润生,尚华,于鼎,程引,高博,卫禹平,陈汝斌,徐丹,向隽殊,孙熬,杨文元,雷长喜,乔臻,童自荣,戴学庐,伍经纬,吴文伦,苏秀,曹雷,刘广宁,潘淑兰,里坡,劳力,鲁非,周启勋,党同义,刘芝玲,丁建华,严崇德,翁振新,这些属于已经作古和退休的,还有很多遗漏的尤其是我对老长影老北影知道的不多的情况下。中生代新生代的:徐涛,沈晓谦,陆揆,廖菁,徐燕,冯宪珍,王肖兵,白涛,胡连华,周志强,盖文源,盖文革,杨晓,施融,齐杰,李野墨,任亚明,高增智,叶保华,吴俊全,刘润成,张云明,周野芒,刘风,程玉珠,胡平智,王玮,赵屹鸥,金霖,李真,金毅,程寅,孙悦斌,张涵予,周庆瑜,徐晓青,齐杰,田波,韩童生,翟万臣,倪康,袁国庆,狄菲菲,姜玉玲,王建新,曾丹,范楚绒,黄莺,詹佳,洪海天,冯骏骅 ,孟丽,孙佳禾,郭政建,王明军,商虹,李智伟,张瑶涵,雪萌,陆建艺,李立宏,张欣,赵晓明,宣晓鸣,陈浩,刘明珠,齐克建,邓晓鸥,伍凤春,张凯,张喆,范哲琛,陈红,韩力,王晓燕,张文鱼,马海燕,刘艺,张伟,杨晨,李世荣,季冠霖,姜广涛,翟巍,沈达威,金永刚,张震,凌云,沈磊,吴磊,王磊,夏磊,白雪岑,谢添天,宝木中阳,山新,阿杰,刘北辰,孟祥龙,杨天翔,毛毛头,路知行,佟心竹,马正阳,苏尚卿等等等等还有很多一时想不起来的,辽艺团队也有不少人。这些你都听过么?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当下中国配音行业一个挺普遍的现象。我们看到《声临其境》上那些配音演员们,随便一段台词,就能把人带到那个情境里,无论是模仿老艺术家,还是演绎影视剧片段,都显得游刃有余,让人惊叹不已。这确实让我们觉得,哇,原来配音可以这么牛!那为什么会有这种“台上闪耀,台下稀缺”的感觉呢?这.............
  • 回答
    关于翟天临博士毕业但未公开发表论文的疑问,这确实是引发公众和学术界广泛关注的一个焦点。要深入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1. 学术论文发表在博士培养中的作用:在绝大多数主流的学术体系中,博士学位不仅仅是对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考量,更重要的是其独立科研能力和对学术领域做出贡献的体现。而公开发.............
  • 回答
    关于翟天临以其戏剧表演背景被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录用为博士后的这件事,坊间一直存在着诸多讨论和疑问。想要详细地梳理这件事的前因后果,并尽可能还原当时的一些情况,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点切入。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博士后”这个概念。 博士后研究人员(Postdoctoral Researcher)通常是指在.............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它触及了《冰与火之歌》中关于权力、法律、以及个体与集体之间微妙关系的深刻解读。很多人觉得,区区一名御林铁卫,怎敢在大街上对临冬城公爵这般尊贵的人物动手?这其中涉及的因素,比表面看起来要复杂得多。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个前提:在君临,国王的命令至高无上,而御林铁卫正是国王意志最直.............
  • 回答
    公立学校招聘大量临聘教师,这无疑是一个信号,直指我们中小学教育系统深层次的教师短缺问题。但与此同时,每年投放的编制岗位却依旧寥寥无几,这种“一边招聘临聘,一边卡着编制”的现象,确实让人费解,也反映出背后复杂的现实困境。为什么会有如此明显的“教师荒”?首先,我们得承认,教师队伍的扩充速度,跟不上学生数.............
  • 回答
    这几个名字串联起来,的确指向了一个在娱乐圈里屡见不鲜,却又总是令人唏嘘的现象:那些试图通过“学霸”或“才女”标签来塑造自己形象的演员,最终却往往遭遇人设崩塌的困境。为什么会这样?细想起来,这背后有着多重原因,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1.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对“学霸”和“才女”的定义与现实的脱节首先,.............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非常有深度,涉及到凝聚态物理中非常核心的概念。很多人在学习声子的时候都会遇到类似的疑问,觉得声子“好像”是粒子,但又不像光子那样有能量量子化,有时候又觉得它们只是振动模式。要说清楚“为什么声子的化学势为零”,咱们得一步一步来。首先,咱们得先理解什么是“化学势”。在统计物理里,化学势($.............
  • 回答
    .......
  • 回答
    坦白说,《声入人心》第二季虽然也 brought 到不少好声音和精彩的舞台,但确实在观众的讨论度和媒体曝光度上,相较于第一季显得有些“低调”了。这中间的原因挺多,咱们一一道来,一点点聊。首先,第一季的“开创性”和“惊喜感”是独一无二的。第一季播出的时候,国内观众对于“美声”和“音乐剧”这样的小众艺术.............
  • 回答
    在音乐创作中,尤其是在古典和声体系下,我们常常会听到一个说法:“避免平行八度、平行五度”。这可不是什么老古董的教条,而是背后有着非常深刻的音乐美学和感知原因。想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拆解开来看。什么是平行八度/五度?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平行”的含义。在和声进行的语境下,“平行”指的是两个声部(通常是.............
  • 回答
    咱们聊聊钢琴这“乐器之王”在流行音乐界,怎么就没吉他那么“能打”?这事儿说起来,可不是一句话能道尽的,这里面牵扯着音乐风格、技术门槛、便携性,甚至是流行文化推波助澜等等方方面面。首先,咱们得承认,钢琴这玩意儿,它确实牛。一个键盘,能发出那么多音,横跨几个八度,和声、旋律、节奏,一个人就能玩出花来。不.............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红药丸组织(Red Pill movement)的演讲《男性之声:为什么我不支持男女平权》旨在阐述其核心理念,即质疑和反对当前社会倡导的“男女平权”概念,并提出一种被他们认为是更符合男性利益和自然秩序的观点。要评价这场演讲,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论点、逻辑、潜在影响以及它所引发的争议。演讲核心论点分析:.............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到位!很多做视频的朋友都遇到过,辛辛苦苦录制下来的 MKV 视频,想往会声会影、Premiere Pro(PR)、After Effects(AE)这些专业的剪辑和后期软件里导,结果发现要么导不进去,要么导进去没声音,要么导进去画面卡顿得跟老太太赶集一样。这到底是为啥呢?其实,这背.............
  • 回答
    有些摩擦声确实能让人起一身鸡皮疙瘩,甚至忍不住打个寒颤。这可不是什么怪癖,背后其实隐藏着一些有趣的生理和心理机制。首先,我们得从声音本身聊起。并不是所有摩擦声都会引起这种反应,通常是那些刺耳、尖锐、频率变化不规律的声音。想想指甲刮黑板,或者金属在粗糙表面上摩擦的声音。这些声音有什么共同点呢?它们很多.............
  • 回答
    方方最近似乎没有像过去那样频繁地发表公开言论,这让不少关注她的人感到好奇。要理解她为何“不出声”,需要从几个层面来看待。首先,我们可以回顾一下方方在过去一段时间里的活跃度。她在新冠疫情初期,尤其是武汉封城期间,以其《方方日记》迅速获得了巨大的关注度。这本日记以其直面现实、记录生活点滴和表达个体感受的.............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