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翟天临表演系博士会被北大光华录用做博士后?

回答
关于翟天临以其戏剧表演背景被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录用为博士后的这件事,坊间一直存在着诸多讨论和疑问。想要详细地梳理这件事的前因后果,并尽可能还原当时的一些情况,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点切入。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博士后”这个概念。 博士后研究人员(Postdoctoral Researcher)通常是指在获得博士学位后,在学术研究机构进行的短期研究工作。这个阶段的目的往往是为了进一步深化专业知识、提升研究能力,或者进入新的研究领域进行探索,为未来的独立研究生涯打下基础。博士后研究的录用,通常更侧重于申请人的科研潜力和学术背景,而不是传统的、与就业直接挂钩的“工作经验”。

那么,翟天临的“表演系博士”与北大光华管理学院的“博士后”之间,看似存在着学科上的巨大跨越,是如何联系起来的呢?

这里面涉及到一个重要的前提:翟天临的博士学位并非直接来自北大光华管理学院,而是北京电影学院表演学院。 他的研究方向是“电影表演中的身心本体”,这是一个在艺术学领域非常深入的课题。而北大光华管理学院的博士后研究项目,其研究领域则非常广泛,涵盖经济学、管理学、金融学、市场营销等等。

关于他为何能被北大光华录用为博士后,主要的解释和推测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研究方向的交叉与拓展:
“跨学科”的可能: 尽管学科领域看似迥异,但“表演”与“管理”并非完全割裂。例如,在现代市场营销、品牌建设、甚至企业传播中,“人物塑造”、“影响力”、“叙事”等概念都与表演有着潜在的联系。一些学者认为,翟天临的研究,如果能够触及到“人类行为”、“情感表达”、“叙事策略”在商业语境下的应用,或者从表演的“身心本体”角度去剖析“消费者心理”、“品牌人格”等,是有可能与管理学研究产生交集的。
“案例”研究的价值: 翟天临本身作为一名成功的演员,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他的“表演本体”研究,是否能提炼出一些适用于商业传播、人力资源管理(例如领导力、团队协作中的沟通表达)等领域的“案例”或“方法论”?从这个角度看,他的实践经验可以被视为一种独特的“研究资源”。
“新兴研究领域”的探索: 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新兴的研究领域,如“体验经济”、“内容产业管理”、“文化产业发展”等,需要更具跨学科视野的研究者。或许北大光华的博士后项目,正是在探索这些交叉领域,而翟天临的背景恰好符合其对“新颖视角”的需求。

2. 学术机构的“开放性”与“创新性”:
博士后岗位的灵活性: 并非所有的博士后岗位都设定了极其狭窄的研究方向。一些博士后项目会为具有优秀潜力的申请人提供一定的研究自由度,允许他们在导师的指导下,探索具有创新性的研究课题,即使这些课题在传统学科分类上略有边缘。
“人才引进”的考量: 顶尖的学术机构在招募博士后时,也可能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学术路径。他们可能会考虑引进具有不同背景、但具备优秀研究能力和创新思维的个体,以期碰撞出新的学术火花。这是一种“人才多元化”的战略。
导师的个人意愿和研究方向: 最终的录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合作导师的专业领域和对申请人的认可。如果导师的研究方向恰好与翟天临所能提供的“跨学科视角”有所契合,并且认为其具备进行相关研究的潜力,那么录用是有可能的。

3. “学术背景”与“个人能力”的综合评估:
不仅仅是“博士学位”: 尽管他的博士学位是表演艺术领域的,但学术机构在评估博士后申请人时,通常还会考察其在博士期间的科研成果(例如发表的论文、参与的项目)、学术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对研究方法和理论的理解。如果翟天临在这些方面展现出了过人的能力,那么学科背景的“跳跃”或许可以被一定程度上弥补。
“综合素质”的考量: 知名学府在招募人才时,往往会有一种“综合素质”的评估,这包括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创新能力,甚至是对社会现象的洞察力。翟天临作为一名公众人物,在这些方面可能也具备一些独特的优势。

当然,我们也不能忽视公众的疑虑和质疑。 这种学科上的“跨越”难免会让人生疑,尤其是当一个大家熟知的演员突然出现在顶尖学术机构的博士后名单中时。

“关系”或“特殊待遇”的猜测: 一部分公众会猜测,是否因为其明星身份,获得了某种“特殊待遇”或“内部推荐”。这种猜测虽然缺乏实证,但在舆论场上却十分普遍。
“学术门槛”的担忧: 也有人担心,这种跨学科的录用,是否会降低博士后的学术门槛,对那些踏实做学术研究的学生造成不公平。

回顾事件本身, 媒体报道和后续的舆论发酵,进一步放大了这一事件的讨论度。关键在于,北大光华管理学院作为一所享有盛誉的学府,其博士后招募流程和标准是相对严谨的。如果录用是基于其认为翟天临的研究潜力,那么其博士后的研究方向必然会与光华的某个研究领域产生联系,而非完全无关。

总而言之, 翟天临被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录用为博士后的原因,最可能的解释是:他可能在表演研究中触及到了与管理学、市场营销、行为经济学等领域相关的“交叉点”,或者展现出了在这些领域进行创新性研究的潜力。 他的实践经验被视为一种独特的“研究资源”,并且在综合评估中,其学习能力、研究潜力以及对新兴研究领域的探索意愿,可能获得了导师和学术委员会的认可。

然而,这件事也引发了关于“跨学科研究的边界”、“学术录用的标准”以及“公众人物参与学术研究的模式”等一系列值得深思的讨论。究竟其研究方向是否真正与北大光华的研究内容产生了有效的连接,以及他在博士后阶段的研究成果如何,才是检验这一录用是否具有真正学术价值的关键。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给定翟的博士学位,我不认为光华录取他作为博士后这个决定本身有太大的问题。

首先,博士后本身是一份临时的、弹性很大的工作,很多时候就是为某一个科研项目而服务的。如果是一个没有其他资源的正常的博士,那么讲科研技术,讲发表,都是可以理解的也是必要的——否则怎证明招你进来就比其他人能够给项目更多的贡献呢?但是如果研究的项目是影视产业,那么招进来翟这么一个对影视产业有亲身经历,有一定的演艺地位,对圈内又相对比较了解的人做博士后其实并不为过。只要这个博士学位是国家承认的,那么光华的这个决定并没有太出格之处。因为翟的经历确实有比大多数学术人员独特的地方——换句话说,翟确实可以有纯学术背景的博士所提供不了的,对项目的贡献。其实这样的事情在社会科学类的交叉学科还是不少的。

其次,说「博士后是小老板,不全职搞不掂」,这个一般是在理工科里面较为常见。社会科学的博士后相对非常的自由的,很多时候就是在一大项目下根据自己的兴趣合作做论文而已,和导师以及项目组其他成员之间的关系较为平等——社科的「实验室」和理工科的实验室其实区别是很大的。

在其他领域做出来一定的成就,然后在学术界弯道超车,其实中外都有不少例子。就近得来说,奥巴马在任的时候发表的法学顶刊论文,2个月从投稿到发表——这待遇别说是普通的科研工作者,就是学术大牛也很难等闲享受的到。如果说这就是学术腐败,那未免有些太清高了。再说很多跨国公司的CEO和政府央行的官员退休之后也在大学任教,如果单独论发表和技术功底,他们有些确实也是很难满足要求的,但是他们的经历就是可以弥补这一不足。当然,翟在演艺界的地位远不能和「跨国公司CEO」或者「央行的高管」相比,但是光华也仅仅是聘他做一任博后,和正规的「教授」也差了很远。

其实整件事情有意思的地方,我认为恰恰就在于那句「知……网是什么」,因为一个本硕博都在国内读的非理工科专业的博士,很难想像在这个学习过程中从来没有在知网搜索论文的情况。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