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和声进行中要避免甚至禁止平行八度五度的出现?

回答
在音乐创作中,尤其是在古典和声体系下,我们常常会听到一个说法:“避免平行八度、平行五度”。这可不是什么老古董的教条,而是背后有着非常深刻的音乐美学和感知原因。想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拆解开来看。

什么是平行八度/五度?

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平行”的含义。在和声进行的语境下,“平行”指的是两个声部(通常是上行或下行的声部)在音高上保持相同的相对距离,并且以相同的方向移动。

平行八度: 比如,一个声部从C移动到D,另一个声部同时从C下面的八度(C1)移动到D下面的八度(D1)。这两个声部始终相差一个八度。
平行五度: 比如,一个声部从C移动到D,另一个声部同时从G移动到A。这两个声部始终相差一个纯五度。

为什么会“禁止”?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禁令”,主要是因为平行八度/五度的出现,会严重削弱和声的立体感和层次感,让原本应该清晰独立、互相衬托的声部变得模糊不清,甚至“黏在一起”。这就像是在一个精美的织锦上,突然出现了一大片颜色完全一样、毫无图案的空白区域,破坏了整体的纹理和趣味。

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原因:

1. 削弱声部的独立性与个性:
平行八度: 八度音程在性质上非常相似,几乎可以被认为是同一个音。当两个声部以平行八度进行时,它们听起来就像是同一个旋律在两个不同的音高上同时进行。这使得这两个声部失去了各自独立的歌唱性和个性。你听到的是一个“加厚”了的旋律,而不是两个独立线条的交织。这就像是你听到一个人在说话,但旁边还有一个声音以完全相同的语速、语调、甚至情绪在复述,你可能会觉得很奇怪,甚至听不清哪个是“主声”。
平行五度: 五度音程虽然比八度有更多的“色彩”和“张力”,但在古典和声的框架下,它也具有一种非常“稳定”和“完整”的听感。当两个声部以平行五度进行时,它们会产生一种强烈的“合并”感,仿佛它们变成了同一个音响实体,失去了各自独立的流动性。我们之所以喜欢听多声部音乐,是因为每个声部都有自己的发展逻辑和旋律线条,它们互相呼应、对比、交织,形成丰富的织体。平行五度会让这种交织变得单调,仿佛是两个乐器在用相同的“口吻”说话。

2. 破坏和声的色彩与变化:
和声的魅力在于它由不同的音程组合而成,这些音程的“张力”和“色彩”各不相同,共同构建了音乐的起伏和情绪。我们有大三度、小三度、四度、六度、七度等等。这些音程的排列组合,以及它们在声部连接中的运动方式,构成了和声的丰富性。
平行八度/五度,由于其本质上的“相似”或“稳定”,一旦出现,就会形成一种“单点突破”,瞬间将原本丰富多彩的和声织体拉向一种单调、机械的状态。它们的声音密度和“厚度”会突然变得异常突出,但这种突出并非因为音乐性的需要,而是因为一种“声学上的巧合”——它们听起来就像是同一个声音在变粗。

3. 源于早期的音乐发展:
在西方音乐发展的早期,音乐的主流是单音音乐(monophony)。当人们开始尝试在单音音乐的基础上叠加其他声部时,他们尝试了各种各样的音程组合。很快他们发现,使用像八度、五度这样的音程进行平行运动,虽然听起来“结实”,但很快就显得呆板。而三度、六度等不完全协和的音程,在平行进行时,反而能形成更流畅、更具歌唱性的线条。
随着复调音乐(polyphony)的发展,音乐家们越来越注重各个声部线条的独立性和美感。因此,“避免平行八度、平行五度”逐渐成为了一种创作原则,旨在保护声部的独立性,创造更具流动性和歌唱性的多声部织体。

4. 听觉上的“空洞感”或“硬朗感”:
一些理论家认为,八度音程和五度音程由于其泛音列的紧密关系,在听觉上非常“纯粹”和“简单”,甚至可以说带有一种“空洞”或“硬朗”的特质。当两个声部平行地重复这种“简单”的关系时,音乐的“体温”会骤降,显得缺乏人情味和感染力。想象一下,你在听一首充满情感的歌曲,结果发现背景的吉他演奏部分,有两个声部一直在弹奏同样的旋律,只是高低不同,这样的效果很容易让人出戏。

“禁止”不等于“绝对禁止”:

当然,音乐的魅力在于它的灵活和创造性。在实际的音乐创作中,对“平行八度/五度”的“禁止”并非绝对到不允许一丝一毫的存在。

并非所有的平行八度/五度都是问题: 例如,在一些声乐写作中,如果一个声部是主旋律,另一个声部是和声伴奏,有时为了旋律的自然流畅,可能会出现短暂的平行关系。
某些特定风格或乐器的表现: 在爵士乐、摇滚乐或者某些现代古典音乐中,为了达到特定的音响效果,作曲家可能会刻意使用平行音程,甚至有意打破传统的规则。
规避的技巧: 音乐家们也发展出了许多规避平行八度/五度的技巧,比如:
反向进行: 一个声部上行,另一个声部下行。
斜向进行: 一个声部保持不动,另一个声部移动。
相向而行: 两个声部向中间的某个音靠拢。
使用其他的“不协和”音程: 比如用三度、六度、七度等来连接,这些音程在平行进行时,反而能产生更丰富的和声色彩和更流畅的声部连接。

总结来说, 和声进行中避免平行八度、平行五度,是为了保护各个声部音乐线条的独立性和个性,保持和声织体的丰富性、色彩感和立体感,从而创造出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的音乐。 这是一种在漫长音乐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对听觉美学规律的深刻理解。它更像是一种“指导原则”,而不是僵化的“法律条文”,而理解其背后的原因,对于任何想要深入探索和声世界的人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卸腰。

这个问题问得好。

很多乐理书在教规则的时候,只告诉你不能怎么做,但不告诉你不能这么做的原因。很多老师教的时候也是这样。但是我们要明白一点,任何规则,都是有其实践意义的,都是从音乐创作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如果一个规则,跟实践没有任何关系,那它就没有意义,你也不需要去遵守。

另外一个很重要的观念是,每一个时期,音乐的风格都是不同的。传统和声学所涵盖的和声写作风格和规则,大致是17世纪上半叶到19世纪末这段时期。所以,和声学里的很多规则,是和这个时期的音乐风格相关联的。规则规定的“对”,意味着按照规则写出的音乐,是符合这个时期风格的。反之,规则规定的”错“,并不就是真的是错误的写法,而是不符合那个时期风格。

比如平行纯五度的写法。在中世纪复调音乐刚刚出现的时候,是最正常的一种写法。因为在那个时期,平行五度带来的音响效果,是当时听众可以接受的。那么为什么在巴洛克时期开始,听众就不能接受了呢?因为从17世纪上半叶开始,音乐写作从教会调式体系过渡到了大小调的调式体系。三和弦为基础的和声结构也开始建立起来。既然是三和弦为写作基础,那其实一个和弦中,三音是最重要的。因为没有三音,你就没办法确定这个地方是什么调。所以如果我给你一段平行纯五度的音乐,低音声部是123,高音是567,你说它是啥调呢?C大调也有可能,G大调也有可能。所以,当时的作曲家,就不写平行纯五度了。事实上,连独立的空五度都不会写。一般写一个和弦,哪怕是不完整的,也是省略五音,不会省略三音。那么过了19世纪,音乐的风格,又有了新的发展和变化。所以从印象派开始,传统和声学中的规则,就逐渐又都被打破了。所以德彪西的作品中,你又能找到大把的平行纯五度。

那为什么不能平行纯八度呢?

和声学研究的对象,是多声部音乐。而各声部之间的独立性,是多声部音乐存在的一个重要方面。如果两个声部平行八度了,就相当于你瞬间抹掉了一个声部。因为你想一想,你平时弹钢琴,左手右手都时不时有八度的弹法。但这些地方,并不是说你要加一个声部,这些弹八度的地方,要么是出于音色加厚的考虑,要么是出于音量加大的考虑。所以,为了保持每个声部的独立性,平行纯八度在17-19世纪,也是不用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音乐创作中,尤其是在古典和声体系下,我们常常会听到一个说法:“避免平行八度、平行五度”。这可不是什么老古董的教条,而是背后有着非常深刻的音乐美学和感知原因。想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拆解开来看。什么是平行八度/五度?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平行”的含义。在和声进行的语境下,“平行”指的是两个声部(通常是.............
  • 回答
    对于日本试图在奥运会场展示旭日旗,韩国方面表现出强烈反对并考虑诉诸国际社会,而中国在此议题上的相对沉默,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这背后牵涉到多方面的历史、政治和现实考量,而非简单的“不出声”可以概括。首先,我们要理解旭日旗在日本国内的定位,以及它在韩国和中国等受害国心中的特殊含义。旭日旗在日本.............
  • 回答
    251,一个在爵士乐领域几乎家喻户晓的乐句,它之所以被誉为和声系统的“终止式”,绝非偶然。这背后牵扯到和声功能、乐句的动力学以及听觉感受的深层联系。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层面深入剖析。1. 功能和声的层层递进:从“动”到“静”在西方古典音乐和爵士乐中,和声的进行遵循着一种强大的功能性逻辑,.............
  • 回答
    关于欣德米特的和声理论未能像某些其他体系一样在音乐教育界广泛普及开来,这背后其实有着多重原因,不能简单归结为理论本身的优劣。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首先,我们得承认欣德米特《和声学》(Unterweisung im Tonsatz) 是一部极其博大精深的著作。它并非简单地罗列和.............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很多人都有过类似的体验,耳机插一半听歌时,会感觉声音变得“立体”了,甚至有种听和声的感觉。这其实不是真的有和声出现,而是耳机和你的听觉系统在特定情况下产生的一种“错觉”。让我来试着给你掰扯掰扯,为什么会这样。首先,我们要知道,我们平时听到的声音,尤其是音乐,都是经过精心制作的,包.............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到位,确实触及到了音乐制作中一个容易混淆但又非常核心的概念。简而言之,编曲(Arrangement)绝大部分情况下是包含了和声编写(Harmony Writing)的,但有时候,由于分工、侧重点或者历史原因,它们会被分开列出。我们来细细拆解一下: 编曲(Arrangement):一.............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音乐理论中关于调式名称的一些有趣的约定俗成。我们先来厘清一下“升so”和“升fa”在音乐中的具体指向,这有助于我们理解为什么它们的命名方式会有差异。首先,“升so”指的是G大调中的第七级音G。当我们以G为中心构建小调时,它的关系大调是Bb大调。从Bb大调的第七级音A(也就是Bb大调的导.............
  • 回答
    要说电钢琴(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数码钢琴)和原声钢琴之间有没有天大的差别,这事儿得分两头看,不能一概而论。确实,很多人会觉得电钢琴“不好”,但这背后也有不少原因,而且有些原因随着技术进步,已经没那么明显了。首先,咱们得承认,原声钢琴能带给人的那种“灵魂”和“触感”,是电钢琴目前为止还很难完全复制的。原声.............
  • 回答
    香港回归,马岛和直布罗陀收不回,这背后牵扯着历史、政治、国际法和现实力量等多重因素,绝非简单的“谁声索”就能决定。简单来说,香港回归的成功是多种有利条件叠加的结果,而马岛和直布罗陀则因为这些条件中的一项或多项缺失,使得声索国难以实现目标。香港的“顺利回归”:天时、地利、人和的完美结合香港的回归之所以.............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动画作品在市场和观众群体中受欢迎程度的几个关键点。《声之形》和《你的名字。》都是非常优秀的动画电影,也都在各自领域内获得了很高的评价,但论及话题流量和讨论度,《你的名字。》确实表现得更为抢眼。这背后的原因,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1. 主题的普适性与情感.............
  • 回答
    .......
  • 回答
    87版《红楼梦》中,探春远嫁时对赵姨娘一声“娘”,确实让许多观众感到揪心,甚至不解,觉得似乎与探春平日里在王夫人面前的“得体”形象有所出入。其实,这声“娘”的背后,是复杂的情感交织,是角色性格的深刻体现,更是导演和演员对人物内心世界的精准捕捉。首先,要理解探春的性格。探春是“风流灵巧,不输男子”的探.............
  • 回答
    .......
  • 回答
    负面和声(Negative Harmony)是一个在音乐理论中颇具趣味且有些玄乎的概念,它不像我们熟悉的“大调”、“小调”那样有清晰的定义和规则。可以把它想象成一种对传统和声的“镜像”或者“反转”思考方式。核心思想:声音的反向运行最直观地理解负面和声,可以想象一下,我们通常在音阶上是从低到高(上行).............
  • 回答
    音乐里的“声像”和“声相”,这两个词听起来有点相似,但其实指的是音乐中非常不同的两个概念,一个关乎声音的“位置”,另一个则关乎声音的“关系”。咱们今天就来好好掰扯掰扯它们到底是怎么回事。声像 (Stereo Image / Soundstage)你可以把“声像”想象成一个舞台,或者一个画面的广度。它.............
  • 回答
    光学声子与声学声子:晶体中振动的双生子在探索晶体世界的奇妙之处时,我们常常会遇到“声子”这个概念。它就好比晶体中的“声音粒子”,是晶格振动的量子化表现。然而,并非所有的晶格振动都长得一模一样,其中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类型——光学声子和声学声子。理解它们之间的差异,对于我们深入认识晶体的物理性质至关重.............
  • 回答
    这句话出自《史记·刺客列传》,描述了荆轲在前往刺杀秦王之前,与友人高渐离在燕国太子丹那里的一段情景。“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这句话,核心在于“为变徵之声”。要理解“为变徵之声”,首先需要知道“筑”和“徵”。“筑”是中国古代一种弹拨乐器,形状像一把小型的竖琴,音色清越,常用于弹奏旋律。高.............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非常有深度,涉及到凝聚态物理中非常核心的概念。很多人在学习声子的时候都会遇到类似的疑问,觉得声子“好像”是粒子,但又不像光子那样有能量量子化,有时候又觉得它们只是振动模式。要说清楚“为什么声子的化学势为零”,咱们得一步一步来。首先,咱们得先理解什么是“化学势”。在统计物理里,化学势($.............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当下中国配音行业一个挺普遍的现象。我们看到《声临其境》上那些配音演员们,随便一段台词,就能把人带到那个情境里,无论是模仿老艺术家,还是演绎影视剧片段,都显得游刃有余,让人惊叹不已。这确实让我们觉得,哇,原来配音可以这么牛!那为什么会有这种“台上闪耀,台下稀缺”的感觉呢?这.............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