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和声进行中要避免甚至禁止平行八度五度的出现?

回答
在音乐创作中,尤其是在古典和声体系下,我们常常会听到一个说法:“避免平行八度、平行五度”。这可不是什么老古董的教条,而是背后有着非常深刻的音乐美学和感知原因。想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拆解开来看。

什么是平行八度/五度?

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平行”的含义。在和声进行的语境下,“平行”指的是两个声部(通常是上行或下行的声部)在音高上保持相同的相对距离,并且以相同的方向移动。

平行八度: 比如,一个声部从C移动到D,另一个声部同时从C下面的八度(C1)移动到D下面的八度(D1)。这两个声部始终相差一个八度。
平行五度: 比如,一个声部从C移动到D,另一个声部同时从G移动到A。这两个声部始终相差一个纯五度。

为什么会“禁止”?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禁令”,主要是因为平行八度/五度的出现,会严重削弱和声的立体感和层次感,让原本应该清晰独立、互相衬托的声部变得模糊不清,甚至“黏在一起”。这就像是在一个精美的织锦上,突然出现了一大片颜色完全一样、毫无图案的空白区域,破坏了整体的纹理和趣味。

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原因:

1. 削弱声部的独立性与个性:
平行八度: 八度音程在性质上非常相似,几乎可以被认为是同一个音。当两个声部以平行八度进行时,它们听起来就像是同一个旋律在两个不同的音高上同时进行。这使得这两个声部失去了各自独立的歌唱性和个性。你听到的是一个“加厚”了的旋律,而不是两个独立线条的交织。这就像是你听到一个人在说话,但旁边还有一个声音以完全相同的语速、语调、甚至情绪在复述,你可能会觉得很奇怪,甚至听不清哪个是“主声”。
平行五度: 五度音程虽然比八度有更多的“色彩”和“张力”,但在古典和声的框架下,它也具有一种非常“稳定”和“完整”的听感。当两个声部以平行五度进行时,它们会产生一种强烈的“合并”感,仿佛它们变成了同一个音响实体,失去了各自独立的流动性。我们之所以喜欢听多声部音乐,是因为每个声部都有自己的发展逻辑和旋律线条,它们互相呼应、对比、交织,形成丰富的织体。平行五度会让这种交织变得单调,仿佛是两个乐器在用相同的“口吻”说话。

2. 破坏和声的色彩与变化:
和声的魅力在于它由不同的音程组合而成,这些音程的“张力”和“色彩”各不相同,共同构建了音乐的起伏和情绪。我们有大三度、小三度、四度、六度、七度等等。这些音程的排列组合,以及它们在声部连接中的运动方式,构成了和声的丰富性。
平行八度/五度,由于其本质上的“相似”或“稳定”,一旦出现,就会形成一种“单点突破”,瞬间将原本丰富多彩的和声织体拉向一种单调、机械的状态。它们的声音密度和“厚度”会突然变得异常突出,但这种突出并非因为音乐性的需要,而是因为一种“声学上的巧合”——它们听起来就像是同一个声音在变粗。

3. 源于早期的音乐发展:
在西方音乐发展的早期,音乐的主流是单音音乐(monophony)。当人们开始尝试在单音音乐的基础上叠加其他声部时,他们尝试了各种各样的音程组合。很快他们发现,使用像八度、五度这样的音程进行平行运动,虽然听起来“结实”,但很快就显得呆板。而三度、六度等不完全协和的音程,在平行进行时,反而能形成更流畅、更具歌唱性的线条。
随着复调音乐(polyphony)的发展,音乐家们越来越注重各个声部线条的独立性和美感。因此,“避免平行八度、平行五度”逐渐成为了一种创作原则,旨在保护声部的独立性,创造更具流动性和歌唱性的多声部织体。

4. 听觉上的“空洞感”或“硬朗感”:
一些理论家认为,八度音程和五度音程由于其泛音列的紧密关系,在听觉上非常“纯粹”和“简单”,甚至可以说带有一种“空洞”或“硬朗”的特质。当两个声部平行地重复这种“简单”的关系时,音乐的“体温”会骤降,显得缺乏人情味和感染力。想象一下,你在听一首充满情感的歌曲,结果发现背景的吉他演奏部分,有两个声部一直在弹奏同样的旋律,只是高低不同,这样的效果很容易让人出戏。

“禁止”不等于“绝对禁止”:

当然,音乐的魅力在于它的灵活和创造性。在实际的音乐创作中,对“平行八度/五度”的“禁止”并非绝对到不允许一丝一毫的存在。

并非所有的平行八度/五度都是问题: 例如,在一些声乐写作中,如果一个声部是主旋律,另一个声部是和声伴奏,有时为了旋律的自然流畅,可能会出现短暂的平行关系。
某些特定风格或乐器的表现: 在爵士乐、摇滚乐或者某些现代古典音乐中,为了达到特定的音响效果,作曲家可能会刻意使用平行音程,甚至有意打破传统的规则。
规避的技巧: 音乐家们也发展出了许多规避平行八度/五度的技巧,比如:
反向进行: 一个声部上行,另一个声部下行。
斜向进行: 一个声部保持不动,另一个声部移动。
相向而行: 两个声部向中间的某个音靠拢。
使用其他的“不协和”音程: 比如用三度、六度、七度等来连接,这些音程在平行进行时,反而能产生更丰富的和声色彩和更流畅的声部连接。

总结来说, 和声进行中避免平行八度、平行五度,是为了保护各个声部音乐线条的独立性和个性,保持和声织体的丰富性、色彩感和立体感,从而创造出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的音乐。 这是一种在漫长音乐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对听觉美学规律的深刻理解。它更像是一种“指导原则”,而不是僵化的“法律条文”,而理解其背后的原因,对于任何想要深入探索和声世界的人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卸腰。

这个问题问得好。

很多乐理书在教规则的时候,只告诉你不能怎么做,但不告诉你不能这么做的原因。很多老师教的时候也是这样。但是我们要明白一点,任何规则,都是有其实践意义的,都是从音乐创作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如果一个规则,跟实践没有任何关系,那它就没有意义,你也不需要去遵守。

另外一个很重要的观念是,每一个时期,音乐的风格都是不同的。传统和声学所涵盖的和声写作风格和规则,大致是17世纪上半叶到19世纪末这段时期。所以,和声学里的很多规则,是和这个时期的音乐风格相关联的。规则规定的“对”,意味着按照规则写出的音乐,是符合这个时期风格的。反之,规则规定的”错“,并不就是真的是错误的写法,而是不符合那个时期风格。

比如平行纯五度的写法。在中世纪复调音乐刚刚出现的时候,是最正常的一种写法。因为在那个时期,平行五度带来的音响效果,是当时听众可以接受的。那么为什么在巴洛克时期开始,听众就不能接受了呢?因为从17世纪上半叶开始,音乐写作从教会调式体系过渡到了大小调的调式体系。三和弦为基础的和声结构也开始建立起来。既然是三和弦为写作基础,那其实一个和弦中,三音是最重要的。因为没有三音,你就没办法确定这个地方是什么调。所以如果我给你一段平行纯五度的音乐,低音声部是123,高音是567,你说它是啥调呢?C大调也有可能,G大调也有可能。所以,当时的作曲家,就不写平行纯五度了。事实上,连独立的空五度都不会写。一般写一个和弦,哪怕是不完整的,也是省略五音,不会省略三音。那么过了19世纪,音乐的风格,又有了新的发展和变化。所以从印象派开始,传统和声学中的规则,就逐渐又都被打破了。所以德彪西的作品中,你又能找到大把的平行纯五度。

那为什么不能平行纯八度呢?

和声学研究的对象,是多声部音乐。而各声部之间的独立性,是多声部音乐存在的一个重要方面。如果两个声部平行八度了,就相当于你瞬间抹掉了一个声部。因为你想一想,你平时弹钢琴,左手右手都时不时有八度的弹法。但这些地方,并不是说你要加一个声部,这些弹八度的地方,要么是出于音色加厚的考虑,要么是出于音量加大的考虑。所以,为了保持每个声部的独立性,平行纯八度在17-19世纪,也是不用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