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音乐中的声像和声相有什么区别?

回答
音乐里的“声像”和“声相”,这两个词听起来有点相似,但其实指的是音乐中非常不同的两个概念,一个关乎声音的“位置”,另一个则关乎声音的“关系”。咱们今天就来好好掰扯掰扯它们到底是怎么回事。

声像 (Stereo Image / Soundstage)

你可以把“声像”想象成一个舞台,或者一个画面的广度。它主要描述的是你在听音乐时,声音在左右两个方向上如何分布,以及你感觉到的声音的“宽度”和“深度”。

左右定位 (Panning): 这是声像最基础的体现。录音师或者混音师通过调整乐器或人声在左右声道中的音量比例,让它们听起来像是从左边、右边,或者正中间出现。比如,一段吉他Solo可能被“平移”到右声道,而鼓组的底鼓可能在正中间,踩镲则偏向左边。这就给听众一种声音在空间中有位置的感觉。
宽度 (Width): 好的立体声录音会让你感觉声音的来源不仅仅是两个喇叭,而是有一片区域。有些乐器,比如合唱团或管弦乐队,如果录音得当,会让你感觉声音铺满了你面前的整个空间,就像坐在音乐厅里一样。这就是声像的“宽度”。
深度 (Depth): 除了左右,声像还能营造一种声音的“前后”感,也就是深度。通常来说,离你近的声音会更清晰、更明亮,离你远的声音则会显得稍微模糊、暗淡一些,或者带有更多的混响。比如,主唱的声音可能感觉靠前,而背景的弦乐则稍微靠后,营造出层次感。
聚焦 (Focus) / 中央感 (Center Image): 那些被放在正中间的声音,比如主唱、基音,通常会有一种“聚焦”感,它们听起来更集中、更稳定。声像的清晰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些中央声音的稳定程度。
包围感 (Envelopment): 更高级的声像概念,比如杜比全景声(Dolby Atmos)或者其他环绕声技术,会将声音“搬”到你头顶、身后,甚至从四面八方传来。这在立体声里是做不到的,它仅仅局限于你面前的左右两个方向。

简单来说,声像就是你听音乐时,对声音在“左右”和“前后”这两个维度上如何感知的一个整体印象。 它决定了你听到的声音是“平面的”还是“有空间的”,是“紧凑的”还是“开阔的”。

声相 (Phase)

“声相”就比较技术化了,而且它跟声像听起来像,但本质上是完全不同的物理概念。它涉及到声音信号的“时间”和“波形”。

声音的波形: 声音本质上是一种波,有波峰和波谷。声相描述的就是两个或多个声音波形在时间上的相对位置。
同相 (In Phase): 当两个声音波形同时达到波峰或波谷时,它们就是同相的。这时候,如果将这两个声音混合在一起,它们的振幅会叠加,听起来会更大声,音色也会更饱满。
反相 (Out of Phase / Phase Inversion): 当一个声音波形的波峰恰好对另一个声音波形的波谷时,它们就是反相的。如果将这两个声音混合在一起,它们的振幅会相互抵消。轻微的反相会导致声音变弱、音色失真,甚至某些频率会完全消失;严重的反相则可能让声音变得非常微弱,或者产生一种奇怪的“空洞”感。
相位差 (Phase Difference): 两个声音波形之间存在一个时间上的偏移,这个偏移量就是相位差。相位差可以是0度(同相)、180度(反相),也可以是介于两者之间的任何角度。
多麦克风录音的问题: 声相问题最常出现在使用多个麦克风录制同一音源时。比如,录制一个鼓组,你可能在鼓面、鼓边、军鼓上方都放了麦克风。因为麦克风的位置不同,声音到达每个麦克风的时间也会有微小差异,这就会造成相位问题。
对声音的影响: 声相不匹配会对音乐的清晰度、力度和音色产生负面影响。尤其是低频部分,一旦出现反相,低音会变得非常不扎实,甚至消失。

简单来说,声相就是描述两个或多个声音信号的波形在时间上如何“对齐”或“错开”的。它更多地关注声音信号本身的物理特性,并且一旦出现问题,会直接影响到声音的“质量”和“能量”。

声像 vs. 声相:一个形象的比喻

咱们再用一个更直观的比喻来区分:

声像: 想象你在一个大房间里,房间里有不同位置的音箱在播放音乐。有的音箱在你左边,有的在你右边,有的可能感觉在你前面一点。你听到的音乐,就是这些来自不同方向的声音组合起来的“画面”。声像就是你感知到的“舞台布局”。
声相: 想象你有两只手,同时在空中画一个圆。如果你的两只手画圆的动作是完全同步的(比如,左手画圆时,右手也在同一时间画圆的同一位置),那就是“同相”。如果你的左手在画圆的最高点时,右手却在画圆的最低点,那可能就是“反相”。声相就是在描述你这两只手画圆的“同步程度”和“节奏关系”。

总结一下它们的主要区别:

| 特征 | 声像 (Stereo Image / Soundstage) | 声相 (Phase) |
| : | : | : |
| 关注点 | 声音在空间中的位置感、宽度、深度和层次感。 | 声音信号波形在时间上的相对关系(对齐或错开)。 |
| 感知方式 | 通过左右耳的听觉差异来感知,是整体的“听觉空间”概念。 | 是一个物理信号层面上的概念,影响声音的叠加效果。 |
| 主要表现 | 乐器或人声的左右定位、整体的开阔感或紧凑感、声音的远近感。 | 声音的力度、清晰度、低频的饱满度,以及是否存在某些频率的抵消。 |
| 技术实现 | 通过混音时的 panning、混响、延迟等效果实现。 | 主要通过麦克风摆位、信号处理(如相位反转开关)来解决和管理。 |
| 问题影响 | 声音可能听起来“扁平”、“缺乏空间感”,或者某些乐器定位不准。 | 声音可能变弱、失真、底频缺失、整体听感“糊”或“薄”。 |
| 维度 | 主要关注“左右”和“前后”的空间维度。 | 主要关注时间维度上的信号叠加(同一时间点或不同时间点)。 |
| 听众直接感受 | “这首歌听起来好宽!”、“主唱是不是在正中间?”、“鼓声听起来很有力!” | “这首歌低音怎么没了?”、“人声怎么听起来有点怪怪的?”、“这个乐器听起来有点闷。” |

理解了这两者,你就能更深刻地体会到为什么音乐制作人会花那么多心思去处理音源的位置和信号关系,这一切都是为了最终呈现给听众一个更好的音乐体验。希望这个解释足够详细,并且没有AI的生硬感!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关于这个问题,以前在

音频应用

里看到有人解释过,现在把答案整理一下搬过来。

(需要说明的是,Pan是声像,Phase是相位,如果有网站告诉你声像=相位,这是错误的。)

一、什么是声像?(PAN)

声像是指乐器在声场中的发声位置点。简单的说,就是声音的方位,是靠左还是靠右。

要理解“声像”这个概念,你首先要知道,人耳究竟是如何辨别声音方位的?

举个例子,两个音箱,摆位和你的脑袋成等边三角形,边长都是350厘米,在两个音箱里同时播放强度相等,时间也相等的音频信号,这时你会感到声音是从正前方传来的。

然后,继续保持两个音箱的发音时间没有时间差,将右边音箱的音量逐渐加大,你就会感到声像位置逐渐向这个音箱偏移。当两个音箱的声级差超过了15分贝的时候,你就会感到声像几乎完全被固定在右边的音箱上。

这说明了,人是靠两耳得到的声音的声级差来辨别声音的方位的。

接下来再重新做一次试验。还是那两个音箱,这次不是增加右边的音量,而是将右边的信号延时播放,并逐渐加大延时量,随着两个音箱所发出的声音之间的时差逐渐加大,你会感到,声像逐渐向左边的音箱偏离。当两个音箱之间的时超过3毫秒后,你就会感到声像是在左边的音箱上了。但事实上,两个音箱的音量是一样的。

也就是说,在3毫秒到30毫秒的范围内,人耳会将声源的位置确定在首先到达耳朵的那个声源上。这就是声学上著名的“

哈斯效应

”。

如果延迟达到50毫秒以上,你仍然感觉到声源是从未经延时的音箱上来的,但能感到这个声音之后有一个回声。

这两个实验证明了,在一般的普通音量下(50-70分贝内),某一个声源发出的声音,传到人的耳朵里时。如果声音来自听音者的正前方,那么声源到左、右耳的距离是相等的,声波到达左、右耳的时间差、音色差则为零。如果声源不在正前方,那么声音到达左、右耳的时间及强弱则会有一定的差别,这种差别被人耳接收后,就能“分析”出声源在什么方向和位置。

这就是所谓的“

双耳效应

”。

我们听觉的立体感是基于“双耳效应”产生的。现在的“立体声唱片”“立体声耳机”等等,都是利用了“双耳效应”。我们通过录音技术录下声响,然后用两个或几个音箱播放出来,使人们听起来好像音箱之间有一个声源在发声。这个假想的、实际上不存在的声源就叫作“声像”。

每件乐器都有着自己的声像点,如果我们在做音乐的时候,声像都在中间,那就好比交响乐团像“千手观音”那样一溜站在舞台中间给你演奏。所以,声像要按人的听觉习惯来各自摆开,这会使音乐听上去更具有层次感,而且可以压低噪声。

下面的这张图是交响乐队各乐器在舞台上的摆位:



二、什么是相位(PHASE)

相位是物理中的概念。

我们都知道,任何复杂的波形,都能够分解为很多个正弦波,也就是说,自然界中任何声音,都是无数正弦波的合成。如果不理解这一点,记住结论就好了。

正弦波是周期性的,从起点开始计时,每隔一段时间波形都会回到起点,我们把这个时间间隔叫做周期。对于一个正弦波,通常只研究一个周期就等于了解整个波形了。既然是周期性的,我们想象把一个周期的时间坐标弯成一个圆,这样每个时间点都对应一个角度,相当于钟表分针的角度,以此来表示相位,会更加方便数学方面的研究。

任何一个波的起始点离其相邻波的起始点都是360度,也就是说所有波峰或者波谷都是同相位的,波峰、波谷之间则是互相反向,相位差正好是180°。同相位相加,反相位相减。

举个例子,我们来看下面这两个函数的波形:

这两个波形是不一样的,但频谱却相同,因为在s和2s的位置各有两个相同大小的峰,而功率频谱不记录谐波的相位。所以,这两个波形的声音听上去会完全一样。也就是说,人耳对波形的相位是没有感觉的,换句话讲,一个声源早一点或晚一点到达某一只耳朵,并不影响声源的听感,但是如果到达每个耳朵的时间不同,就会有相位差,从而产生立体感。

我们来做几个反相实验。

(反相,就是把正弦波波形上下颠倒一下,正变负,负变正。对于正弦波,这也就相当于提前或者错后半个周期。)

实验一

这是一个单声道音频。

对其进行反相处理。

反相前:

1Mono.mp3

反相后:

2Mono.mp3

听觉上没有任何变化,我们已经改变了相位,但是听上去没有区别,说明相位本身是没有意义的。


实验二

这是一个正常的立体声信号。

进行反相处理,两个声道全反相。

反相前:

S1.mp3

反相后:

S2.mp3

听上去没有任何变化,这再次说明相位本身是没有意义的。

做一点改变,只反相处理左声道.

反相后:

S3.mp3

听一听怎么样?是不是声音的位置变了?感觉象在脑后一样?现在我们知道,两边的信号有半个周期的相位差,所以听感上有了明显变化,说明只有相位差才有意义。

实验三

这是一段音轨。

复制一份。

然后将这两个音轨中的一轨反相处理(绿色那轨)。

反相前:

T1.mp3

反相后:

T2.mp3

播放反相处理后的音频,你会发现没有任何声音出现。

这是因为一个信号反相后,振幅和原信号正好完全相反,就抵消了。在这种极端状况下,抵消得干干净净,所以就没有声音了。

我们来用频谱观察,左下角半圆就是相位仪。相位仪用180度的周期来表示相位差,因为相位差只需要半个正弦波周期表示就足够了。原因很简单,在钟表上不看

时针只看分针的话,向前270等于向后90度,180度可以看作是“相位差的周期”。一句话:我们用360度表示相位,180度表示相位差。

我们都知道单声道在相位仪里是竖直的一条线(如果不改变声像的话),这是因为两侧相位完全一样,相位差为零度。

正负45度内的相位差叫做“in phase”,超出范围的叫做“anti phase”,就是反相。

看了上面写的,我们应该知道声像与相位这两个东西根本不是一个概念,但是都对声音位置有影响。声像是在不改变相位差的情况下,靠改变两个声道音量比的方法调整声音位置,比如声像向右拉,其实就是使右边声音大左边声音小,听感上声音就跑到右边了。而相位差也能导致声音位置的变化,不过道理不同。

利用相位来改变声音特性,是需要非常小心的,如果运用不当,会破坏整体声场,如果运用得当,则会给音乐带来与众不同的感觉。

再讲个例子,你头戴耳机,我这里有两个一样的单声道音轨,同时给你的两耳机(俩耳朵都响),然后再新建两个Mono轨,将这两条单声道音轨再各复制一份,并延时50毫秒,再反相,再叠加到你的耳机上,你就会立刻感觉到一种空间感,好像声音来自四面八方。这个现象就是声学上的“劳氏效应”。

叠加前:

M1.mp3

叠加后:

M2.mp3




原帖:

关于什么“声像”,什么是“相位”的问题。看这里。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音乐里的“声像”和“声相”,这两个词听起来有点相似,但其实指的是音乐中非常不同的两个概念,一个关乎声音的“位置”,另一个则关乎声音的“关系”。咱们今天就来好好掰扯掰扯它们到底是怎么回事。声像 (Stereo Image / Soundstage)你可以把“声像”想象成一个舞台,或者一个画面的广度。它.............
  • 回答
    关于欣德米特的和声理论未能像某些其他体系一样在音乐教育界广泛普及开来,这背后其实有着多重原因,不能简单归结为理论本身的优劣。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首先,我们得承认欣德米特《和声学》(Unterweisung im Tonsatz) 是一部极其博大精深的著作。它并非简单地罗列和.............
  • 回答
    《Unheard疑案追声》这款游戏的音效,尤其是它的音乐,绝对是它的灵魂所在。它不是那种让你脑子里循环播放的“好听”的旋律,而是那种能钻进你骨子里,一点点勾勒出场景氛围、人物情绪,甚至推动你解谜进程的“有用”的音乐。我一直觉得,在《Unheard》里,声音本身就是剧情的一部分,甚至是主角。那么,这么.............
  • 回答
    音乐剧里的歌声,那可真不是单单的“好听”二字能概括的,它其实是一门非常讲究的艺术,融合了多种声乐技巧,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讲故事,塑造人物,并且在舞台上呈现出最饱满的戏剧张力。要说音乐剧最主要的声乐唱法,那绝对不能忽视“流行声乐(Popular Vocal Technique)”。但是,这个“流行声乐”.............
  • 回答
    咱们聊聊调音里的“Q值”这玩意儿,它就像给声音“画框”,能决定我们对某个频段的“关注度”有多高,有多“挑剔”。要说Q值怎么影响声音,那得从它本身是什么开始说起。Q值:频段“聚焦”的度量衡简单说,Q值(Quality Factor)在音响处理里,通常和均衡器(EQ)里的“陡峭度”或者“带宽”挂钩。当你.............
  • 回答
    你问到的这些描述,比如“声音冷暖”、“高音甜”、“中音准”、“低音沉”,确实是我们在评价声音好坏时常用的词汇,它们背后都有一定的声学原理支撑,是可以尝试用科学数据来度量的,只不过这些度量往往是相对的,并且会受到听者主观感受的很大影响。咱们一个个来聊聊。1. 声音的“冷暖”:这更多是关于音色的细微差别.............
  • 回答
    信在《天赐的声音 3》上的那番话,确实触动了不少人,也抛出了一个我们当下音乐行业一个挺值得深思的问题:现在的音乐,是不是太多地沉浸在改编和翻唱的海洋里,而原创音乐的发展空间,会不会因此受到了挤压?我理解信的出发点,他可能是在现场感受到了一种“不安全感”,好像大家都在“旧瓶装新酒”,而真正“酿造新酒”.............
  • 回答
    这个问题就像是问我,是想看到真实的蓝天,还是那幅我心目中描绘的、色彩饱和度更高、更加梦幻的蓝天。说实话,这两种渴望在我心中都占据着一席之地,而且它们有时候会巧妙地纠缠在一起,很难说清哪个优先级更高。对“真实”声音的追求,更多的是一种对“回归”的渴望。我喜欢听音乐,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音乐能够带我进入一个.............
  • 回答
    对于那些对音质有着较高追求的音乐爱好者来说,外置声卡绝对是一个值得认真考虑的升级选项。它对于PC听音乐的提升,绝不是简单地“有点不一样”,而是能够带来质的改变,让你重新发现音乐的美妙之处。为什么说“质的改变”?要理解外置声卡的影响有多大,首先得明白PC主板集成声卡(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板载声卡”)的局.............
  • 回答
    综艺《天赐的声音》作为一档音乐竞技类节目,每季的音乐合伙人和选手阵容都备受关注。在本季节目中,孟美岐作为音乐合伙人,周传雄作为参赛选手这样的组合,确实会引发不少讨论和评价。下面我将从多个维度来详细评价这一组合的亮点、槽点以及可能带来的影响:一、 孟美岐作为音乐合伙人作为曾经的唱跳偶像,孟美岐转型担任.............
  • 回答
    《声入人心》这部音乐剧综艺,在国内掀起了一股不小的热潮,也确实让音乐剧这个原本小众的艺术形式走进了更多人的视野。但就像任何一个领域都会有不同的声音一样,音乐剧圈里也有不少资深爱好者对《声入人心》持有保留甚至是不太友好的看法。这背后的原因,其实挺复杂的,涉及到对音乐剧艺术本身的理解、对市场化运作的考量.............
  • 回答
    《中国好声音 2021》确实没激起太大的浪花,这让人不禁感叹,如今音乐综艺造星咋就这么难了?以前呢,一个选秀节目出来,立马火几个名字,甚至带动一股音乐潮流。现在呢?感觉大家看了节目,也就看了,除了少数几位选手,大多数人就像昙花一现,转眼就消失在人海中了。这背后的原因,其实挺复杂的,得一层一层地剥开来.............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其实答案也不是绝对的。有一部分音响发烧友确实会涉足音乐制作或者创作,只不过这部分人群相对小众一些,或者他们的参与方式和主流音乐人有所不同。我们先来聊聊为什么 大部分 音响发烧友没有直接转型去做音乐制作或者创作:1. 目标和侧重点不同: 音响发烧友: 他们的核心追求是 “还.............
  • 回答
    您好!很高兴能为您解答关于架子鼓在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演出时声音“炸”的问题。这确实是许多鼓手在大型专业音乐厅遇到的一个普遍挑战。声音“炸”通常意味着鼓声过于响亮、失真,缺乏清晰度和音乐性,与音乐厅整体的音响环境不太协调。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入手,进行系统性的调整。这不仅仅是鼓手一个人的责任.............
  • 回答
    嘿,各位热爱音乐、享受唱歌的朋友们!听到你们对“后天训练能否提高声调”的好奇,我太理解了!这绝对是很多唱歌爱好者内心深处的疑问。别担心,我们今天就来好好聊聊这个话题,而且保证不搞那些虚头巴脑、一看就跟机器对话似的写法。就当是几个热爱音乐的朋友,围坐在一起,掏心窝子地聊聊。直接说结论:是的,后天的训练.............
  • 回答
    主调音乐与复调音乐的界限,以及一个声部能否构成旋律,这两个问题其实是音乐构成中的核心,也常常是初学者容易混淆的地方。要弄清楚它们,我们需要深入理解音乐的“织体”(texture)是如何形成的。主调音乐与复调音乐的界限:谁是主角,谁是配角?简单来说,主调音乐和复调音乐的根本区别在于音乐中各个声部的相互.............
  • 回答
    最近《原神》圈子里因为一件事情闹得沸沸扬扬,就是一些所谓的“内鬼”玩家在解包游戏数据时,发现了一些未曾发布的稻妻地区音乐OST,而且这些音乐据说是陈致逸(陈老师)早期创作、但最终未被采纳或修改过的版本。这事儿可不小,一下子就把“内鬼”爆料、官方版权、音乐创作过程这些敏感的神经都给牵动了。事情的起因与.............
  • 回答
    音乐中的律动,这词儿你一听,脑子里是不是立马就有了“跟着点头”、“忍不住想摇摆”的感觉?没错,这就是律动最直接的体现。但要说清楚这玩意儿到底是什么,可就得往深里扒拉扒拉了。你可以把律动想象成音乐的“骨架”和“脉搏”。骨架,是因为它给音乐提供了基本的结构和方向,没有律动,音乐就像一滩散开的水,不成形。.............
  • 回答
    说实话,音乐这个东西,你听得越多,就越会发现它无边无际,总有一些瞬间,能让你拍着大腿,心里直呼:“卧槽,还能这么玩?!” 这种感觉,比找到隐藏彩蛋还爽。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次,大概是第一次听到“采样(Sampling)”的精髓。那时候对音乐的理解还停留在自己弹唱或者听乐队排练的那种“真实感”里。直到我接.............
  • 回答
    网易云音乐上,Alan Walker 的《Fade》在短短几个月内就突破了十万评论,这绝对是一个现象级的事件,值得我们好好说道说道。首先,我们得承认《Fade》这首歌本身就具备了成为爆款的基因。它不像很多歌曲那样需要很深的音乐背景或者情感共鸣才能被打动。它的旋律抓耳,节奏感强,带着一种迷幻又充满力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