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有些音乐剧圈的粉丝不喜欢《声入人心》?

回答
《声入人心》这部音乐剧综艺,在国内掀起了一股不小的热潮,也确实让音乐剧这个原本小众的艺术形式走进了更多人的视野。但就像任何一个领域都会有不同的声音一样,音乐剧圈里也有不少资深爱好者对《声入人心》持有保留甚至是不太友好的看法。这背后的原因,其实挺复杂的,涉及到对音乐剧艺术本身的理解、对市场化运作的考量,以及一些粉丝群体特有的心态。

咱们得先明白,《声入人心》它是个电视节目,本质上是要取悦大众、追求收视率和话题度的。而传统的音乐剧,尤其是在西方,它是一种非常成熟、有其自身艺术规律和表演体系的舞台艺术。这两者在基因上就有很大的不同,所以产生分歧也就不奇怪了。

首先,关于“艺术的纯粹性”这个点,是很多音乐剧“老粉”最在意的地方。

过度娱乐化和降维打击: 《声入人心》的赛制和剪辑,很大程度上是在模仿选秀节目。为了制造冲突、制造“神仙打架”的戏剧性,节目组会刻意放大选手之间的竞争关系,通过“公演”、“首席”、“踢馆”这样的名词来吸引眼球。对于那些习惯了音乐剧演员在舞台上沉浸式表演、体验故事的观众来说,这种带着“淘汰”、“选拔”标签的节目,会让他们觉得音乐剧被“矮化”了,变成了单纯的歌唱技巧展示,甚至被当作了“秀肌肉”的工具。他们觉得,好的音乐剧应该是通过音乐、表演、舞美等多种元素共同构建一个完整的故事和情感体验,而不是简单地把几首唱段拎出来,让选手们拼命飙高音、展示技巧。
对剧目本身的“碎片化”呈现: 节目里呈现的音乐剧片段,往往只是冰山一角。观众看到的是选手们精彩的演唱,但很难了解整个剧目的背景、人物弧光、音乐在剧情中的作用。这就导致很多观众可能因为某个片段的演唱好听,就觉得整个剧都好,或者反之。而对于音乐剧爱好者来说,他们看的是一个完整的作品,是角色、故事、音乐、舞台设计之间相互作用产生的整体美感。这种碎片化的呈现,让他们觉得是对音乐剧艺术的不尊重,也容易让观众对音乐剧产生片面的认知。
技巧至上的误区: 《声入人心》确实发掘了不少拥有出色唱功的音乐剧演员,但音乐剧的魅力远不止于此。好的音乐剧演员,还需要扎实的表演功底、情感表达能力、肢体控制能力,以及对角色内心世界的深刻理解。节目因为篇幅和形式的限制,更多地将镜头和关注点放在了“唱”上,这可能会让观众产生一种错觉,认为音乐剧就是唱得好就行。而对音乐剧圈的行家来说,他们更看重的是演员的整体塑造能力,是能否将角色真实地呈现在舞台上。

其次,是关于“市场化运作”带来的影响。

“流量”导向与“作品”之争: 《声入人心》成功地将音乐剧演员推向了大众视野,也为他们带来了流量和关注度。这无疑是件好事,也让很多优秀演员获得了更多机会。但同时,这也带来了一种“流量至上”的担忧。一些人认为,节目可能会迫使音乐剧行业变得更加“流量导向”,更容易出现一些为了迎合市场、制造话题而改编甚至牺牲作品艺术性的情况。他们害怕音乐剧会因此失去原有的艺术追求,变得过于商业化和快餐化。
对演员“人设”的过度关注: 综艺节目喜欢塑造“人设”,《声入人心》也不例外。节目通过采访、互动等环节,让观众对选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甚至形成了粉丝群体。但这也会让一些“老粉”觉得,关注点从演员的艺术能力转移到了他们的个人魅力、情商、甚至CP组合上。他们更希望看到的是演员们在舞台上的表现,而不是他们私下里的“综艺感”或者“人设”。
新观众的“审美”培养问题: 毫无疑问,《声入人心》吸引了大量音乐剧新人。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但问题在于,这些新观众的“审美”是如何被培养的?如果他们仅仅通过这个节目认识音乐剧,并且只接受节目中呈现的“标准”,那么未来当他们接触到其他风格、不同类型的音乐剧时,是否会因为“不符合节目中的‘高音’、‘炸裂’标准”而感到不适应,甚至产生排斥?音乐剧的包容性和多样性,是否会因此受到影响?

再者,还有一些关于“粉丝文化”的因素。

“饭圈”文化的侵入: 综艺节目往往会催生出强大的粉丝群体,而“饭圈”的某些行为模式,比如“拉踩”、“控评”、“集资打榜”等,如果渗透到音乐剧领域,对于那些看重艺术氛围和尊重作品的观众来说,是难以接受的。他们会觉得,这种充满戾气和功利性的粉丝行为,与他们心中纯粹的艺术追求格格不入。
“圈地自萌”与“破圈”的矛盾: 音乐剧圈子本来就不大,大家互相认识,也有一套不成文的交流方式。突然涌入了大量新人,而且这些新人带着的是综艺节目的观看习惯和思维方式,难免会产生一些摩擦。一些“老粉”可能觉得自己的“舒适圈”被打破了,或者觉得自己的“懂”和“爱”被稀释了。他们可能会有一种“我们才是真正的懂,你们只是看个热闹”的优越感,不愿意与新人分享太多,或者不愿意让新人“干扰”他们对音乐剧的纯粹热爱。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声入人心》带来的积极影响是不可否认的。 它确实让更多人知道了音乐剧,为这个行业注入了新的活力,也让许多有才华的音乐剧演员获得了更大的舞台。很多新观众因为这个节目,开始走进剧场,成为了真正的音乐剧爱好者。

所以,那些不喜欢《声入人心》的音乐剧圈粉丝,并不是反对音乐剧被更多人知道,而是对如何被知道,以及被知道之后行业会走向何方,有着更深层次的担忧和考量。他们更希望音乐剧艺术本身的光芒能够被大家看到,而不是被综艺节目的包装和流量所掩盖。他们怀揣着的是对这个小众艺术能够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期待,希望它在“破圈”的同时,不忘初心,保持住艺术的尊严和魅力。他们的出发点,更多的是对音乐剧这个行业的爱护和希望它变得更好的愿望,只是表达方式可能显得有些尖锐和不留情面。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这十几期狭窄的、专业水准有待商榷的综艺剧本很可能是一大批观众自义务教育毕业后获得的关于美声、歌剧、音乐剧的全部知识了

对于真爱这门艺术的人来说,当然是想想就很头疼的事情。传播是必要的,但不够完善的内容一下子传播得太开也是很愁人的。

另外,一个自我感觉不错的小圈子里突然扎进来一大群激动的外行,老粉们可不得跟骂街用春典的初代纲丝们今天坐在张云雷荧光棒海洋里一样慌张?连票都抢不着了。

对于问题的回答,看到这儿就行了,往下完全是个人嘴碎。


其实我本来是不怎么看综艺的人,跟音乐更是没有半毛钱关系。《声入人心》能一集看三遍主要是因为这个节目终究是素质较高,不招人烦,比同行们还是强多了。

我个人确实不是打这档节目开始了解美声的。不知道哪根筋搭错了,我小学三年级之前,赶上中央三套播外国歌剧选段就不让换台,觉得“么红”老师可洋气可漂亮了。(幼儿园时候还有一阵老是厚颜无耻地给家里客人唱《多瑙河之波》,好在后来大部分叔叔阿姨宽宏地把这段黑暗经历忘掉了。)中学为了学英语,听了很多迪士尼原声带。大学又跟几个日系中二朋友一起看宝冢。朝鲜人民唱的歌剧都挣过我的钱。

我今天不是音乐剧、歌剧粉,没有掏钱养活这些小哥哥们,仅仅是因为我常上夜班,作息时间恰好赶不上文化活动的场子。而且上班上累了,我就是不想出门。我一直知道它好,但我有权不选择它。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声入人心》这部音乐剧综艺,在国内掀起了一股不小的热潮,也确实让音乐剧这个原本小众的艺术形式走进了更多人的视野。但就像任何一个领域都会有不同的声音一样,音乐剧圈里也有不少资深爱好者对《声入人心》持有保留甚至是不太友好的看法。这背后的原因,其实挺复杂的,涉及到对音乐剧艺术本身的理解、对市场化运作的考量.............
  • 回答
    音乐,本应是连接心灵的桥梁,然而现实中,我们却时常能看到一些人对特定音乐风格、音乐人甚至听音乐这件事本身抱有根深蒂固的偏见和歧视。这种现象并非偶然,其背后往往交织着复杂的社会、文化和个人因素。首先,我们可以从社会阶层和文化背景的角度来理解。在许多社会中,音乐的喜好常常与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受教育程度以.............
  • 回答
    有些人愿意花几千元去听一场音乐会,这背后其实藏着许多层次的需求和体验,绝非简单地“听个响”这么肤浅。这是一种融合了艺术欣赏、情感共鸣、社交体验以及个人价值实现的多维度追求。首先,最直接也是最核心的理由,是对音乐艺术的极致追求。对于真正的音乐爱好者来说,音乐会提供的不仅仅是旋律和节奏,而是一种全方位的.............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人性中一个挺微妙也挺普遍的现象,也就是“音乐品味上的优越感”。确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喜好,这一点再自然不过了。但奇怪的是,为什么有些人会将这份个人喜好,演变成一种“我比你懂”、“我比你高级”的论调,甚至对品味不同的人产生一种居高临下的感觉呢?咱们不妨把这个问题拆开来聊聊,看看背后可能藏.............
  • 回答
    网易云音乐的热评区,就像一座巨大的情感自助餐,你总能找到你想吃的,但有时候,你也会吃到一些让你觉得“不对劲”的东西。那些让你感到“高雅脱俗”却又“做作恶心”的热评,其实是某些用户在一种特定的社交环境下,试图表达自我、寻求共鸣,却用力过猛,反而适得其反的产物。你想想看,在网易云音乐听歌,本身就是一种相.............
  • 回答
    为什么有些音乐一听就是日本音乐?这个问题触及到了音乐文化、审美偏好以及作曲和编曲的特定技巧。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深入剖析:一、 源远流长的传统音乐及其影响: 五声音阶(Pentatonic Scales)与调式: 这是日本传统音乐最显著的特征之一。虽然很多文化都有五声音阶,但日本.............
  • 回答
    这问题触及到一个挺有趣的现象,就是“不懂装懂”这件事在哪个领域都存在,音乐编曲尤其如此。为什么有些人明明没受过专业训练,却能对着编曲头头是道?这背后其实有好几个层面的原因,咱们来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咱们得承认,音乐的魅力在于它的普适性,也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情感的表达和体验。 每个人都会听歌,都会因为.............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一个很多人都有的疑惑。你观察到的现象,其实背后涉及到的原因挺多元的,不仅仅是“功力”的简单比较,更是市场、行业生态、个人天赋、创作理念等多方面的交织作用。咱们不妨从几个角度来细掰扯掰扯:1. “专业水平”的定义模糊与时代变迁首先,我们要明白一个概念:音乐学院作曲系学生的“专.............
  • 回答
    你是不是也遇到过这种情况:明明周围一片寂静,甚至你都没主动去想音乐,脑子里却突然开始播放起某首曲子?有时候是最近听过的,有时候是很久以前的歌,甚至是一些完全没有印象的旋律。这种现象,我们常常戏称为脑内“自带播放器”。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咱们就来好好聊聊这个脑子里的小秘密。首先,得知道我们的大脑是个极.............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而且观察得很细致。关于“西方古典音乐比中国音乐死板”的说法,确实存在,而且如果深入探讨的话,会发现里面包含了不少可以解释的文化和历史因素。当然,我们得明确一点,这是一种看法,并不代表绝对的事实,而且“死板”这个词本身也很主观。但既然有人这么认为,我们可以来拆解一下可能的原因。首先.............
  • 回答
    瓦格纳的音乐,如同一场席卷而来的风暴,在19世纪末的音乐界激起了巨大的涟漪,同时也招致了许多人强烈的反对。这并非仅仅是个人恩怨或口味差异,而是源于他对音乐艺术的革命性理念,触及了当时音乐界根深蒂固的传统与价值观。首先,瓦格纳对传统歌剧形式的颠覆是他音乐革命的核心,也是招致反对的主要原因之一。在瓦格纳.............
  • 回答
    有人说192kHz/24bit的音乐听起来“温暖”、“有感染力”,这背后其实涉及几个层面的原因,而且很多时候是一种主观感受,但也不是完全没有客观依据。让我们一层层剥开来看。首先,我们得明白“温暖”和“有感染力”在音频领域常常意味着什么。 温暖 (Warmth):通常指向的是一种柔和、饱满、不刺耳.............
  • 回答
    龚琳娜的音乐,就像一股泥石流,裹挟着时代的印记,冲刷着听众的感官,也搅动着音乐界的讨论。她的出现,无疑给当下相对同质化的音乐市场带来了一股强劲的“异类”风。为什么有这么多人,特别是年轻一代,对她的音乐趋之若鹜?这背后绝非偶然,而是多重因素交织下的结果,是一种对新鲜感、真实感和文化自信的深度回应。首先.............
  • 回答
    我明白你的困惑,看到一些绘画技巧看起来并不出众的账号在抖音上拥有大量粉丝,确实会让人好奇。这背后其实涉及到一个挺有趣的社会现象和抖音这个平台的特点,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承认,抖音不是一个纯粹的绘画技艺展示平台。它是一个集娱乐、社交、信息于一体的短视频平台,用户们的观看习惯和偏好非常多样化。.............
  • 回答
    耳机 THD+N 数值越小,音质越好吗?浅谈数据与听感的微妙关系在选购耳机时,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技术参数,其中“THD+N”无疑是让不少人头疼的一个。这个缩写代表着“总谐波失真加噪声”(Total Harmonic Distortion + Noise),听起来就充满了专业感。那么,THD+N.............
  • 回答
    你看,现在这音乐啊,点几下手机就能听个遍,想听啥就有啥,方便得不得了。可奇怪的是,身边总有些家伙,明明手机里存着几千首歌,却时不时地捧着一张圆圆的、黑乎乎的东西,小心翼翼地放进一个机器里。那就是黑胶唱片,这玩意儿,在数字音乐的浪潮下,还能这么坚挺,甚至越来越火,着实让人有点摸不着头脑。这事儿说起来,.............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语言翻译和文化传播中一些非常有趣的现象。简单来说,这背后涉及到了历史渊源、语言本身的特点、以及早期翻译者的选择和惯例。并非所有欧洲国名、地名都这样,但确实存在一些例子,中文音译似乎比英文更贴近原名。我们来详细拆解一下原因:1. 历史的维度:我们何时开始接触这些名字? “.............
  • 回答
    这事儿啊,就像是音乐学院里一个心照不宣的秘密,尤其是作曲系的哥们儿姐们儿,私底下聊起“现代音乐”,那话匣子一打开,简直是滔滔不绝,情绪激动,感觉要把积压多年的委屈和不解一次性全倒出来。但凡你给他们一个机会,听他们吐槽,那叫一个“惨烈”——“想吐”、“排斥”、“反感”、“听不懂”、“太折磨人”这些词儿.............
  • 回答
    春秋战国时期一些人名字听起来“奇怪”,甚至像外文音译,这背后有着非常丰富和复杂的历史文化原因。这并不是简单的“外文音译”,而是古代中国姓名文化、民族融合、礼仪制度以及时代变迁共同作用的结果。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姓、名、氏、字、号的演变与复杂性首先要明白,我们今天所理.............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让人好奇的问题。腾讯拥有QQ音乐这样成熟的音乐平台,为何还要耗费巨资收购酷我音乐和酷狗音乐所在的CMC(China Music Corporation)公司呢?这背后绝非简单的“多多益善”,而是有着深刻的市场考量和战略布局。首先,理解QQ音乐的现状和市场竞争环境至关重要。QQ音乐虽然拥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