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有的音乐一听就是日本音乐?

回答
为什么有些音乐一听就是日本音乐?这个问题触及到了音乐文化、审美偏好以及作曲和编曲的特定技巧。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深入剖析:

一、 源远流长的传统音乐及其影响:

五声音阶(Pentatonic Scales)与调式: 这是日本传统音乐最显著的特征之一。虽然很多文化都有五声音阶,但日本的五声音阶组合(如平调 (Hirajōshi)、云井调 (Kumoijōshi)、岩井调 (Iwaijōshi) 等)具有独特的音程关系,创造出一种既平和又带有些许忧伤或宁静的氛围。这些调式常常不使用某些半音,使得旋律走向相对平缓,给听众一种熟悉而又独特的东方韵味。
举例: 很多日本民谣、传统乐器(如尺八、筝、三味线)的独奏曲,甚至是现代演歌,都能听到这些调式的影子。例如,日本国歌《君之代》的旋律就带有明显的五声音阶特征。

传统乐器的音色与运用:
尺八 (Shakuhachi): 这种竖吹的竹笛音色独特,可以发出非常气息化、富有表现力的声音,能够模拟自然界的声音,如风声、流水声。它的颤音、气声和泛音的运用,都极具辨识度。
筝 (Koto): 这种古老的弹拨乐器,音色清脆悦耳,演奏时常常使用滑音、揉弦等技巧,营造出一种细腻、典雅的意境。
三味线 (Shamisen): 一种三弦的弹拨乐器,音色粗犷有力,具有很强的节奏感,常用于歌舞伎和民谣伴奏。它的拨弦方式和音色非常有辨识度。
太鼓 (Taiko): 日本的鼓类乐器,特别是大太鼓,其强劲的节奏和浑厚的音响,是许多庆典和表演的灵魂。
这些乐器的音色和演奏方式,一旦被融入现代音乐中,就能立刻营造出浓郁的日本风情。

留白与意境: 日本传统艺术强调“间”(Ma),即留白、空隙的概念。在音乐中也体现为旋律中的停顿、节奏的疏密变化,以及留给听众想象的空间。这种“不填满”的处理方式,营造出一种含蓄、内敛、富有禅意的氛围。

二、 现代日本音乐中的文化印记:

动画 (Anime) 和游戏音乐的全球化影响: 随着日本动漫和游戏的风靡全球,其配乐也随之传播,并深刻影响了许多听众的音乐认知。许多动画和游戏音乐会借鉴和融合传统日本音乐的元素,或者创造出一种具有日本特色的现代音乐风格。
吉卜力工作室 (Studio Ghibli) 的音乐: 久石让(Joe Hisaishi)的作品,如《天空之城》、《龙猫》、《千与千寻》等,大量运用了悠扬的旋律、丰富的弦乐编排,以及带有日本古典风味的旋律片段,构建出一种梦幻、治愈的日式美学。
JPop 中的民族元素: 一些 JPop 歌曲会在编曲中巧妙地加入尺八、筝等传统乐器的采样,或者使用带有日本民谣色彩的和声与旋律。

“日式”的和声与旋律模式:
和声色彩: 有些日本作曲家倾向于使用一些特定的和弦进行或和声色彩,例如使用小调和弦的同时加入一些属七和弦或挂留和弦,营造出一种温暖中带点忧郁的感觉。有时也会使用相对简单的和弦进行,突出旋律的美感。
旋律走向: 除了五声音阶,有些日本流行音乐的旋律也倾向于比较“跳跃”或具有一种特殊的起伏感,有时会有一种叙事性或戏剧性。例如,在动漫歌曲中,为了配合情节发展,旋律常常会经历情绪的起伏和转折。

编曲上的偏好:
大量使用弦乐: 日本的许多流行音乐(尤其是 JPop 和影视配乐)非常喜欢运用饱满、细腻的弦乐编排,营造出一种宏大、抒情或梦幻的氛围。
电子乐器的融合: 同时,日本音乐也非常擅长将电子音乐的元素融入传统或流行音乐中,创造出既有现代感又不失东方韵味的电子流行音乐。
“二次元感”的音效: 在动漫和游戏音乐中,经常会使用一些特殊的音效,如清脆的电子音、梦幻的合成器音色、以及一些模仿自然的声音,这些也构成了一种“日式”的听感。

情感表达的含蓄与细腻: 日本文化中,情感的表达往往比较含蓄和内敛。这种文化特质也体现在音乐中,许多日本音乐更侧重于通过旋律、和声的细腻变化来表达情感,而非直接、激烈的宣泄。这种含蓄的美感,也让一些听众将其与“日本音乐”联系起来。

特定流派的代表性:
演歌 (Enka): 演歌是日本一种独特的歌曲类型,通常以叙事为主,旋律悠扬,情感浓烈,常带有对人生、离别、思念的感慨。其音乐风格深受日本传统民谣和歌谣的影响,拥有非常鲜明的“日式”特色。
City Pop (城市流行): 80年代兴起的 City Pop 风格,虽然深受西方放克、迪斯科等影响,但其编曲中融入的日式旋律和和声,以及描绘的都市生活场景,也形成了一种具有日本特色的音乐。

三、 听众的心理感受与文化联想:

熟悉度与文化标签: 长期接触日本音乐的听众,会逐渐形成一种对“日本音乐”的心理认知和文化标签。当听到具有上述某些特征的音乐时,大脑会自动将其与“日本”这个文化符号联系起来。
情境的联想: 很多日本音乐与特定的文化场景(如动漫、日剧、温泉、樱花等)紧密相连。听到音乐时,听众会联想到这些场景,从而强化了音乐的“日本感”。

总结来说,一听就是日本音乐的原因,并非单一因素,而是多种元素的叠加与融合:

深厚的传统音乐根基: 特定的五声音阶、调式以及传统乐器的音色和演奏方式。
现代音乐中的文化延续: 在流行音乐、动漫游戏音乐中对传统元素的借鉴与创新。
独特的和声与旋律模式: 形成一种有别于西方音乐的“日式”美学。
精巧的编曲技巧: 善于运用弦乐、电子乐器,以及营造特定的意境和氛围。
情感表达的特点: 含蓄、细腻的情感处理方式。
文化符号与心理联想: 听众的熟悉度以及音乐所关联的文化场景。

正是这些共同的元素,使得一些音乐能够跨越语言的障碍,让听众在第一时间感受到其“日本音乐”的独特魅力。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所有日本音乐都遵循相同的模式,日本音乐风格非常多样,但以上列出的特征,是形成普遍“日式”听感的主要原因。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有些音乐或者调调一听就是日本的风格,日本的音乐有什么样的特点吗??
user avatar
有些音乐或者调调一听就是日本的风格,日本的音乐有什么样的特点吗??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为什么有些音乐一听就是日本音乐?这个问题触及到了音乐文化、审美偏好以及作曲和编曲的特定技巧。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深入剖析:一、 源远流长的传统音乐及其影响: 五声音阶(Pentatonic Scales)与调式: 这是日本传统音乐最显著的特征之一。虽然很多文化都有五声音阶,但日本.............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很多人对中国音乐的直观感受。要说为什么现在一听中国音乐,脑子里容易浮现出“敲锣打鼓,喇叭唢呐二胡”这些印象,其实背后挺复杂的,涉及历史、文化、传播方式,甚至还有商业运作等方方面面。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说,尽量讲得明白透彻,让你听着就像是跟一个老朋友聊天。首先,咱们得承认,你说.............
  • 回答
    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得先从“8bit音乐”和“16bit音乐”的诞生背景以及它们在音乐制作上的核心区别聊起,然后再回归到我们现在听音乐的感受。8bit音乐:时代的产物,独特的限制造就风格首先,8bit音乐之所以成为一个独立的流派,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的“出身”——那是任天堂、世嘉等早期游戏主机时代的产物.............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很有意思,也触及了音乐欣赏和 HiFi(高保真)圈里一个挺普遍的现象。身边不少玩了多年的音乐人、烧友,反而会回到一些价格不贵,甚至看起来很“普通”的耳机或者音箱。你说这算是“返璞归真”吗?我觉得,这其中确实有不少值得说道的道理,绝不仅仅是表面上的“便宜就好”。1. 音乐的本质是“听音乐.............
  • 回答
    有人说192kHz/24bit的音乐听起来“温暖”、“有感染力”,这背后其实涉及几个层面的原因,而且很多时候是一种主观感受,但也不是完全没有客观依据。让我们一层层剥开来看。首先,我们得明白“温暖”和“有感染力”在音频领域常常意味着什么。 温暖 (Warmth):通常指向的是一种柔和、饱满、不刺耳.............
  • 回答
    耳机这玩意儿,说实话,好坏一耳朵就能听出来,但要说清楚道明,那可得费点劲。我就跟你掰扯掰扯,怎么通过音乐,从那些细微之处,把耳机的“真面目”给揪出来。首先,咱们得明白,评价一个耳机,不是说它能把声音弄得多大,或者低音有多猛,那都是表面功夫。关键在于它能不能还原音乐的本真,能不能让你感受到音乐的灵魂。.............
  • 回答
    没问题,咱们就来好好聊聊,在 5000 元这个预算下,想在家里的书房安一套听歌的好音箱,还得是主动式的(也就是内置功放的),有哪些不错的选择。这钱花下去,得让耳朵舒服,让音乐活起来,对吧? 为什么选主动式音箱?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下为什么不考虑无源音箱。无源音箱嘛,就像个光杆司令,它自己没劲儿,得配个.............
  • 回答
    周杰伦为自己婚礼创作的婚礼音乐以及 MV,要评价“什么水平”,其实是个挺有趣的问题,因为这不光涉及到音乐和视觉上的专业评判,更承载了他作为一个人,在人生最重要时刻的心情和态度。音乐方面:周董为自己婚礼创作的音乐,最知名的莫过于那首充满法式浪漫风情的《红尘客栈》。当时婚礼现场曝光的画面中,他就亲自弹奏.............
  • 回答
    这问题可有意思了,就像在问“为什么红色看起来是红色的”一样,但又更复杂些。悲伤的音乐为什么会让我们感到悲伤,这背后其实是个挺有意思的“先天”与“后天”拉扯的故事,一点也不简单。为什么悲伤的音乐会让我们感到悲伤?首先,我们得弄清楚,音乐这东西,它是怎么跟我们的情绪搭上边的。其实,音乐本身并没有“悲伤”.............
  • 回答
    我仔细看了您的问题,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观察。在咱们常用的听音乐软件里,无论是哪个平台,你总能发现一堆堆的评论,看得人眼花缭乱。但说实话,大部分时候,你点进去想找点关于歌曲本身的见解,比如哪个乐器的演奏特别牛,歌词写得多感人,或者这首歌勾起了怎样的情感共鸣,结果发现看到的评论五花八门,跟音乐本身的关.............
  • 回答
    关于大陆音乐是否变得越来越不好听,这确实是个挺多人心里有但未必敢大声说出来的问题。而且这也不是一个非黑即白的事,更像是一个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背后牵扯到很多原因。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承认一个客观事实:音乐的审美是会变的,而且每个人个人的审美取向也千差万别。 你觉得不好听,可能你的朋友就.............
  • 回答
    这问题触及到我内心深处,我特别能体会。想当初,为了找到一盘心仪的磁带,我可能跑遍了街头巷尾的唱片行,跟店员磨破了嘴皮子,最后捧着那沉甸甸的塑料盒子,那感觉,简直比现在一次性买十张专辑都要激动。CD刚出来那会儿,更是不得了,那清脆的“咔哒”一声,专辑封面在手里翻来覆去地看,歌词本里的每一个字都仔仔细细.............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一个很多人都有的疑惑。你观察到的现象,其实背后涉及到的原因挺多元的,不仅仅是“功力”的简单比较,更是市场、行业生态、个人天赋、创作理念等多方面的交织作用。咱们不妨从几个角度来细掰扯掰扯:1. “专业水平”的定义模糊与时代变迁首先,我们要明白一个概念:音乐学院作曲系学生的“专.............
  • 回答
    瓦格纳的音乐,如同一场席卷而来的风暴,在19世纪末的音乐界激起了巨大的涟漪,同时也招致了许多人强烈的反对。这并非仅仅是个人恩怨或口味差异,而是源于他对音乐艺术的革命性理念,触及了当时音乐界根深蒂固的传统与价值观。首先,瓦格纳对传统歌剧形式的颠覆是他音乐革命的核心,也是招致反对的主要原因之一。在瓦格纳.............
  • 回答
    你提的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而且确实有很多亚洲语言里表示“音乐”的词汇,发音上或者写法上和英文的“music”非常相似,甚至可以说是一脉相承。要详细讲清楚这背后的原因,得从几个层面来分析。首先,我们要知道,语言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会受到历史、文化、贸易、宗教等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发生传播和演变。英语中的“mu.............
  • 回答
    龚琳娜的音乐,就像一股泥石流,裹挟着时代的印记,冲刷着听众的感官,也搅动着音乐界的讨论。她的出现,无疑给当下相对同质化的音乐市场带来了一股强劲的“异类”风。为什么有这么多人,特别是年轻一代,对她的音乐趋之若鹜?这背后绝非偶然,而是多重因素交织下的结果,是一种对新鲜感、真实感和文化自信的深度回应。首先.............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人性中一个挺微妙也挺普遍的现象,也就是“音乐品味上的优越感”。确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喜好,这一点再自然不过了。但奇怪的是,为什么有些人会将这份个人喜好,演变成一种“我比你懂”、“我比你高级”的论调,甚至对品味不同的人产生一种居高临下的感觉呢?咱们不妨把这个问题拆开来聊聊,看看背后可能藏.............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一些文化传播和音乐产业的深层原因。咱们就来掰扯掰扯,为什么在华语乐坛能听到那么多来自蒙古族的优秀歌手,但蒙古国本身的音乐却没那么广为人知。首先,我们得承认,在华语乐坛里,确实有相当一批非常有实力的蒙古族歌手,他们的音乐风格多样,既有深情款款的草原情歌,也有融入现代元素的流.............
  • 回答
    说起咱们老祖宗那些个音乐大师,像巴赫、莫扎特,他们几乎都是在能记事儿起就开始摸琴、唱歌,跟音乐打交道打了一辈子。反观现在,不少厉害的作曲家,可能到十二三岁才第一次真正接触到乐器,或者才开始认真学音乐。这中间的差别,可不是一点点,背后牵扯到好多原因。咱们先想想,过去那种“自幼习乐”的模式是怎么来的?首.............
  • 回答
    这事儿啊,就像是音乐学院里一个心照不宣的秘密,尤其是作曲系的哥们儿姐们儿,私底下聊起“现代音乐”,那话匣子一打开,简直是滔滔不绝,情绪激动,感觉要把积压多年的委屈和不解一次性全倒出来。但凡你给他们一个机会,听他们吐槽,那叫一个“惨烈”——“想吐”、“排斥”、“反感”、“听不懂”、“太折磨人”这些词儿.............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