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悲伤的音乐听起来是悲伤的?这是先天还是后天造成的?

回答
这问题可有意思了,就像在问“为什么红色看起来是红色的”一样,但又更复杂些。悲伤的音乐为什么会让我们感到悲伤,这背后其实是个挺有意思的“先天”与“后天”拉扯的故事,一点也不简单。

为什么悲伤的音乐会让我们感到悲伤?

首先,我们得弄清楚,音乐这东西,它是怎么跟我们的情绪搭上边的。其实,音乐本身并没有“悲伤”这个属性,它只是由一系列声音、节奏、旋律、和声组成的物理现象。是我们听到了它,然后大脑接收、处理,最后才生成了“悲伤”的感觉。

这就像一条毛毛虫变成蝴蝶,它本身不是蝴蝶,是经过一系列的物理和生物变化才变成我们认识的蝴蝶。音乐也是一样,它是一堆音符,但被编排组合起来,加上我们的主观感受,才能变成“悲伤的音乐”。

那么,具体是哪些“招数”让音乐听起来悲伤呢?

慢的节奏 (Tempo): 你有没有注意到,很多悲伤的歌曲节奏都比较慢?想想那些悼念曲或者深情款款的抒情歌,它们的节奏往往不像舞曲那样欢快激昂,而是缓缓地、沉沉地。慢节奏会给人的感觉是拖沓、沉重,仿佛时间都凝固了,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失落、缓慢的步伐,甚至是一种无力感。
低的音高 (Pitch): 同样,低沉的音调往往比高亢的音调更容易引发沉重、压抑的感觉。想想大提琴那低沉而忧郁的声音,或者男中音、男低音那种浑厚而略带压抑的嗓音。它们更容易让人联想到深沉的悲伤,那种压在心底的块垒。
和声的运用 (Harmony): 这是最关键也最复杂的一点。在西方音乐理论中,有一个叫做“小调”(Minor key) 的东西。小调和弦听起来总是比“大调”(Major key) 和弦要“暗淡”一些。这也不是凭空来的,研究表明,小调的和弦结构更容易在人耳中产生一种“不协和”的感觉,这种不协和感会让人产生一种不安定、紧张,甚至是痛苦的联想。再加上一些特定的和弦进行,比如那种听起来“欲言又止”的终止式,都会加剧这种悲伤的氛围。
旋律的走向 (Melody): 旋律线,也就是音符一个接一个地唱出来的那条线,它的起伏和走向也很重要。很多悲伤的旋律喜欢用下降的音程,或者在乐句的结尾处略微下沉,这会营造一种“失落感”,就像是情感的坠落。而一些连续的、小幅度波动的旋律,则可能显得比较犹豫、徘徊,也容易让人联想到内心的纠结和愁苦。
音色和力度 (Timbre and Dynamics): 不同的乐器有不同的音色,有些音色本身就带有温暖、柔和或者忧郁的特质,比如小提琴的弓弦摩擦声,或者钢琴那种“颗粒感”比较强的声音,都可以被用来表现悲伤。同样,音乐的力度变化也很重要,从轻柔的低语到突然的爆发,再回到沉寂,这种强弱对比可以制造情感的起伏,加剧悲伤的体验。
歌词 (Lyrics): 当然,如果音乐有歌词,那简直是“助攻”中的助攻。歌词直接告诉我们故事,诉说失去、分离、痛苦,这种叙事的力量是巨大的。

这是先天还是后天造成的?

这个问题嘛,我觉得更像是一个“鸡生蛋,蛋生鸡”的问题,是先天和后天互相影响、互相塑造的结果。

先天因素(我们与生俱来就带着一些“装备”):

生理机制: 我们的听觉系统和大脑在处理声音时,本身就存在一些对特定声学特征的反应。比如,我们的大脑对低沉、缓慢的声音可能天生就更容易产生一种“警觉”或“沉思”的反应,这也许与我们祖先在野外生存时,对危险信号(如沉重的脚步声)的感知有关。
情绪的普适性: 悲伤、快乐、愤怒这些基本情绪,在全球范围内都有一些共通的表达方式。音乐研究也发现,一些基本的情绪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其音乐表达方式有相似之处。比如,慢速、低沉的声音在很多文化中都与负面情绪联系在一起。这表明,可能存在一些更深层次的、我们与生俱来的对声音与情绪的联系。

后天因素(我们是在这个世界摸爬滚打中学来的):

文化和习俗: 这可能是最重要的后天因素。我们从小生活在什么样的文化环境里,就会学习到什么样的音乐表达方式。在很多西方古典音乐传统中,小调被赋予了悲伤的含义,而这种约定俗成的影响力是巨大的。我们听着从小被教育成“悲伤”的音乐,大脑就慢慢建立了这种联想。
个人经历和记忆: 音乐之所以能触动我们,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唤起了我们过去的经历和记忆。如果某段旋律在你经历重大失恋时反复播放,那么这段旋律就很可能永远和“失恋”这个悲伤的事件绑定在一起。下次再听到,即使旋律本身并没有特别“悲伤”的特点,你也会因为回忆而感到悲伤。
社会学习和模仿: 我们在成长过程中,会观察父母、朋友、社会大众是如何反应音乐的。当看到别人因为某段音乐流泪,或者被告知“这首歌很伤感”,我们的大脑也会倾向于将这种情绪归因于音乐本身。
音乐领域的“语言”: 音乐就像一种语言,有它的语法和词汇。我们通过学习和接触,逐渐掌握了这门语言。小调、慢节奏、特定的和弦进行,就如同这个语言中的“悲伤词汇”,被反复使用,也就被赋予了特定的含义。

打个比方:

就像我们学说话一样。我们天生有发声的器官(先天),但我们说出的是中文、英文还是法文,则是后天学习的结果。

音乐也是这样。我们的大脑对声音的感知能力是天生的(先天),但我们理解的“悲伤音乐”的“词汇”和“语法”,很大程度上是后天文化、社会和个人经历塑造的。

所以,总的来说,悲伤的音乐之所以听起来悲伤,是先天生理基础和后天文化学习、个人经历共同作用的结果。它不是纯粹的“天生注定”,也不是纯粹的“后天习得”,而是两者紧密交织、互相强化的一个过程。我们的大脑就像一个经验的收集器,不断地把声音的特征和我们的情感体验联系起来,最终形成我们对“悲伤音乐”的独特理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巴托克当年为了论证一个观点:我们对音乐的判断都来源于欣赏经验。于是写了一堆无调性的练习曲还有乐曲给幼年的没有接触音乐的子女练习。并各种出版。

结果他的儿子有次听到了《致爱丽丝》。

表示老爸你写的都是什么jb玩意儿?

user avatar

-


之前在一个相似的问题下有过回答,大致也适用于本答案...便原样贴上,回答见:音乐为什么会使人感到兴奋或悲伤? - 半璧的回答


简单说来,这个问题不好以“先天”与“后天”作为归因,但“悲伤的音乐听起来悲伤”,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悲伤的音乐与人在悲伤时说话的音程关系有一定相似之处~

如果对文中所附图表有疑惑,可直接跳到本回答最后加黑的总结部分 :)


下面是原文:


看了一圈同类答案,由各路神经科学/认知科学大牛所贡献的高赞答案都好精彩~这边情况刚好相反,算是对音乐略有了解吧,刚迈入音乐与情绪研究这个大坑,也略读了几篇论文,感觉可以部分解答这里的问题,也请轻拍QAQ


有数个答案都提到了Helmholtz的研究,没错,就是Helmholtz自由能所指的那位热力学大牛~ Helmholtz (1885) 的专著《On The Sensations of Tone》从音乐声学的角度阐述了人类感知“和谐”的一些共性,算是开山之作,值得一读。但因为年代久远,没有过多深入到更主观的“情绪”方面,而且可以推敲的地方不少(比如他的乐音“粗糙度”理论不能解释为何粗糙度高的和弦不合期望等),这里不作展开~


--------------------------------------------------------------------------------------


Bowling et al. (2010) 对于音乐与讲话的感情方面有个很有趣的研究。作者采集了两种不同感情的英语念白,第一种内容与感情乐观、激昂,称为excited态,另一种内容与感情消极、沉重,被称为angry…不对,subdued态。将这些念白看作旋律并分析音程关系,可得出以下结果:



同时,作者也收集了西方古典音乐与芬兰民歌并进行旋律的音程关系分析,结果如下:

(其中tonic interval指的是每一个旋律音与主音之间的音程关系,melodic interval指的是每一个旋律音与前一个旋律音的音程关系)


在这样的分析之后,作者得出的结论是,excited的念白中大三度音程,远比subdued的念白中要多,这与大调音乐(主音与三音之间为大三度)较为明快、小调音乐较为忧郁这种现象间有着统计学意义的相关性。


Bowling在其博士论文 (2012) 中给出了更多数据,其中包括两种感情基调的语言以及大小调音乐中的基音频率比对,这两者之间依然显示出强相关性:


换句话说,大调与小调音乐的色彩差异,很可能是因为这些音乐的音程关系与人类讲话时excited / subdued感情所带的音程关系较为类似~


--------------------------------------------------------------------------------------


Bowling et al. 在随后 (2012) 的研究中进一步将西方音乐/英语独白与印度南部Carnatic音乐/泰米尔语进行对比。结果如下:


根据上面两组数据,能够很清楚地发现这样的现象:


1. 英语与泰米尔语的念白里,excited的念白音程关系都比subdued的念白音程关系更大。


2. 将Carnatic以不同感情基调(称之为Ragas)分类,可明显得出subdued的Ragas小三度音程远比大三度要多,而excited的Raga大三度音程远比小三度多,这与西方大小调音乐及感情基调情况一致。


3. 同为subdued念白,但泰米尔语的平均音程跨度比英语更小;而同为subdued/小调音乐,Carnatic的平均音程关系也比西方音乐要小。


上述三点充分说明了,音乐所表现的感情基调是跨文化存在的,而不同地区的音乐旋律特征也与该处的语言文化息息相关。


--------------------------------------------------------------------------------------


Han et al. (2011) 所做的研究与声调/非声调语言有关。该研究选取了三种非声调语言(美式英语、法语与德语)与三种声调语言(汉语/普通话,越南语与泰语)以及其相对应的民间音乐作为对比,得出以下结果:


音乐上,声调语言的音乐普遍比非声调语言的音乐有更大幅度的音调变化,而声调语言本身比起非声调语言也有着更大幅度的音调变化。

(上面的图表横坐标为“音分”,100音分即为一个半音也即小二度)


非音调语言里的语句中,大二度以下的音程关系要比音调语言多,大二度以上的音程关系比音调语言少;而非音调语言/音调语言文化中的音乐也大致符合以上规律。


--------------------------------------------------------------------------------------


上述的讨论,并不能完全解释音乐中“感情”的本质,也无法说明这种“感情”主要来自先天还是后天因素。但足以说明的是,至少音乐所能表达的“感情”,部分来自于人类语言的语调所蕴含的感情特征。而音乐的旋律特征也受到了其所在区域的语言文化影响,而这些影响很大程度上可以归为“后天影响”。反过来想,上面的结论可能也说明了,音乐有着跨文化的共通性,但作为他者,若不了解所属文化,有时也可能难以理解某种文化的音乐所表露出的感情特征。


Bowling et al. (2010) 的结尾部分所做的概括比我的阐述精准得多…现直接引用原文并附上渣翻译,暂且作为本文段(如果以后不作更新的话)的结尾吧~


In most aspects of music—e.g., intensity, tempo, and rhythm—the emotional quality of a melody is conveyed at least in part by physical imitation in music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way a given emotion is expressed in human behavior.


在音乐的大多数方面,诸如紧张度、拍子与节奏等,对音乐旋律所表达的情绪,至少部分是通过物理模仿人类行为中的特定情感来实现的。


--------------------------------------------------------------------------------------


参考文献:

Bowling, D.L., 2012. The biological basis of emotion in musical tonality (Doctoral dissertation, Duke University).

Bowling, D.L., Gill, K., Choi, J.D., Prinz, J. and Purves, D., 2010. Major and minor music compared to excited and subdued speech. The Journal of the Acoustical Society of America, 127(1), pp.491-503.

Bowling, D.L., Sundararajan, J., Han, S.E. and Purves, D., 2012. Expression of emotion in Eastern and Western music mirrors vocalization. PLoS One, 7(3), p.e31942.

Han, S.E., Sundararajan, J., Bowling, D.L., Lake, J. and Purves, D., 2011. Co-variation of tonality in the music and speech of different cultures. PLoS One, 6(5), p.e20160.

Helmholtz, H. 1885 . Lehre von den tonempfindungen (On the Sensations of Tone), 4th ed., translated by A. J. Ellis Dover, New York.


-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问题可有意思了,就像在问“为什么红色看起来是红色的”一样,但又更复杂些。悲伤的音乐为什么会让我们感到悲伤,这背后其实是个挺有意思的“先天”与“后天”拉扯的故事,一点也不简单。为什么悲伤的音乐会让我们感到悲伤?首先,我们得弄清楚,音乐这东西,它是怎么跟我们的情绪搭上边的。其实,音乐本身并没有“悲伤”.............
  • 回答
    要说音色最悲伤的乐器,这确实是一个非常个人化的问题,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答案。不过,如果非要我选一个最能触动心弦、最能传递那种深入骨髓的忧伤的乐器,我可能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大提琴。为什么是大提琴?我想,这与它那深邃、醇厚,又带着一丝丝鼻音般的音质紧密相关。它的音域宽广,既能发出如男中音般浑厚低沉的.............
  • 回答
    许多人觉得《国际歌》带着一股悲伤的情绪,这其实并不意外。它诞生于一个充满动荡、压迫和斗争的年代,而歌词和旋律本身也巧妙地承载了这种历史的重量。首先,我们从歌词本身来解读。《国际歌》的歌词,你可以理解为对苦难的控诉和对解放的渴望。它没有描绘一个平静幸福的世界,而是直面现实中的“饥寒交迫”、“罪恶横行”.............
  • 回答
    在《龙珠》的许多粉丝心中,孙悟空在击败弗利萨后,虽然取得了最终的胜利,但他手抖并露出悲伤表情的场景,是整个那美克星篇的最高潮和最令人动容的时刻之一。这背后蕴含着多层次的原因,远不止表面上的胜利和失落:1. 压倒性的实力差距带来的震撼与难以置信: 弗利萨的恐怖实力: 弗利萨在之前展现出的力量是前所未有.............
  • 回答
    这个观察,其实触及了一个相当复杂而敏感的话题,它关乎到个体经验、社会环境以及我们看待他人的方式。与其说gay的眼底“都”有很深的悲伤,不如说,在某些gay的眼中,我们或许能读到一些由于成长环境和社会压力而形成的、更为沉淀的情绪。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呢?我想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分析:首先,“出柜”本身就是一.............
  • 回答
    葬礼上的悲伤和哭泣,这事儿啊,说起来可深了,绝不是简单的一句“人死了就得这样”能概括的。它背后牵扯着咱们人类最根本的情感、社会习俗,甚至是生理反应。为什么在葬礼上会悲伤甚至哭泣?简单说,因为失去。1. 情感的自然流露: 依恋与联结: 我们和亲近的人,尤其是家人、挚友,会建立起深厚的情感.............
  • 回答
    漩涡鸣人,火影世界中最具代表性的角色之一,他的经历堪称一段史诗般的传奇。作为九尾妖狐的人柱力,他出生就被村子里的所有人视为不祥之兆,从小就承受着排斥、孤立和误解。他的父母为了村子的和平,在他呱呱坠地时就牺牲了自己,将九尾封印在他体内,而他甚至不知道他们的名字,更不用说感受到他们的关爱了。按理说,这样.............
  • 回答
    悲剧之所以能深深触动人心,让人久久不能忘怀,并非偶然,而是源于它触及了人类最根本的情感和生存体验。它像一面镜子,映照出生命中最脆弱、最痛楚的瞬间,却又在苦难中折射出人性的光辉,因此拥有无与伦比的感染力。首先,悲剧之所以具有如此强大的力量,在于它直面并放大了人类的共同弱点和困境。我们每个人,无论身份地.............
  • 回答
    很多人觉得悲剧比喜剧艺术层次更高,这背后其实藏着一些挺有意思的心理和文化根源。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聊。首先,悲剧往往触及的是人类最根本、最深刻的情感。想想看,那些经典的悲剧,比如《俄狄浦斯王》里的命运捉弄,或者《哈姆雷特》里的生存困境和精神折磨,它们直接拷问的是我们对死亡的恐惧、.............
  • 回答
    海德格尔之所以将科学家称为“当代最悲惨的奴隶”,并非出于对科学研究本身的贬低,而是基于他对现代技术和人类存在状态的深刻反思。要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深入探讨他关于“技术”、“显现”(aletheia)、“意向”(Gestell)以及人类“澄明”(Gelassenheit)的哲学思想。首先,要明白海德格.............
  • 回答
    说喜剧都有一个悲的内核,这句话听起来可能有些绕,甚至有点矛盾。毕竟,我们看喜剧是为了开心,是为了笑,是为了暂时忘掉生活中的烦恼。但细想一下,很多让我们捧腹大笑的桥段,背后却隐藏着一丝酸楚、无奈,甚至是尖锐的社会批判。这就像是在一个华丽的舞台上,演员们卖力地表演着滑稽的动作,说着俏皮的话,引得台下观众.............
  • 回答
    很多人提起《笑傲江湖》里的岳灵珊,脑海里浮现的可能是她活泼娇憨的少女模样,是她对林平之的一往情深,甚至是她最后那令人唏嘘的结局。然而,将她定义为“最悲剧”的人物,或许需要我们更深入地剖析她的人生轨迹,以及她身上所承载的那些时代的、人性的无奈。岳灵珊的悲剧,并非仅仅在于她“红颜薄命”或者“爱错了人”这.............
  • 回答
    金庸笔下,杨过与张无忌都是命运多舛的主角,童年经历都充满了悲剧色彩,但为何一个常被视为“情痴”、“专一”,另一个却被冠以“渣男”之名?这背后其实牵扯到人物的性格塑造、情感经历的走向以及读者心理的投射,并非简单的二元对立。杨过:爱得纯粹,得之艰辛,所以显得专一杨过的悲惨童年,是从他出生就注定了的。母亲.............
  • 回答
    司徒雷登的一生,与其说是悲剧,不如说是一场精心铺陈、却又最终落空的大戏,充满了“轰轰烈烈”的色彩,但结局的苍凉,又难免让人扼腕叹息。要评价他的“悲剧”还是“轰轰烈烈”,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定义这两个词,以及从哪个角度去审视他的人生。“轰轰烈烈”的开端与辉煌:司徒雷登的人生,无疑是“轰轰烈烈”的。他出生于.............
  • 回答
    《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里松子那令人心碎的命运,真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的,它就像一个环环相扣的悲剧链条,每一步都踩在人性的软肋上。你想知道她为什么会这样,那咱们就一点点捋。首先得从她从小就埋下的根儿说起。松子生长在一个很特殊的家庭环境里。她有一个长期卧病在床的妹妹,这个妹妹几乎占据了父母所有的关注和精力.............
  • 回答
    子婴,这位秦王朝末代君主,他的名字似乎注定要与悲剧联系在一起。他登上历史舞台时,秦朝早已是风雨飘摇,内忧外患,他自身的力量和影响力的确太为有限,这使得他想要挽救摇摇欲坠的帝国,其难度堪比挽狂澜于既倒。首先,子婴即位的时间点本身就充满了不幸。他不是通过正常的继承程序,也不是在帝国稳定的时候被推举出来,.............
  • 回答
    一个饱受病痛折磨、连说话都成奢望的癌症晚期患者,躺在病床上,承受着难以想象的痛苦。此时,一枚止痛针注入体内,暂时缓解了那撕心裂肺的煎熬。然而,随之而来的疑问却如同阴影般笼罩着:这样做,究竟还有什么意义? 难道仅仅是为了延续这被痛苦侵蚀的每一秒,让这本已悲惨的生命轨迹,在疼痛的间隙中被拉得更长,显得更.............
  • 回答
    “人类的悲喜并不相通”—— 这句话流传甚广,听起来似乎是铁律,但细细琢磨,总会有人在某个瞬间,从别人的悲喜里,感受到一种穿越时空的共鸣。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为什么本应孤立的个体,在某些时刻却能触碰到相似的灵魂脉搏呢?这事儿啊,说起来可就有点意思了。首先,我们得承认,个体经验确实千差万别。每个人成长.............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是很多高达迷们津津乐道的话题。《高达Z》和《铁血孤儿》,都是以相对悲情、甚至可以说是惨烈的结局收尾的作品,但它们在观众心中的分量和引起的共鸣却截然不同。要分析这个“反响差距”,咱们得掰开揉碎了聊聊。核心问题:为什么《高达Z》的悲情能让人深思和震撼,而《铁血孤儿》的悲情却容易引来争.............
  • 回答
    在司法体系中,童年时的悲惨经历之所以能够成为辩护的理由,并非是为了开脱罪责,而是为了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犯罪行为的根源,并在量刑时给予更审慎的考量。这其中的逻辑并非简单地“因为童年不幸,所以可以不负责”,而是涉及到对人类心理、行为塑造以及社会责任的复杂探讨。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童年是人格形成的关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