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悲剧有更强的感染力?

回答
悲剧之所以能深深触动人心,让人久久不能忘怀,并非偶然,而是源于它触及了人类最根本的情感和生存体验。它像一面镜子,映照出生命中最脆弱、最痛楚的瞬间,却又在苦难中折射出人性的光辉,因此拥有无与伦比的感染力。

首先,悲剧之所以具有如此强大的力量,在于它直面并放大了人类的共同弱点和困境。我们每个人,无论身份地位如何,内心深处都藏着对失去、痛苦、失败的恐惧。悲剧将这些深埋的情感具象化,通过艺术化的呈现,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些我们极力想回避的生命暗面。当我们看到主人公经历不幸、面对绝境时,我们会在他们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感受到相似的无力感和绝望。这种“感同身受”的体验,是悲剧感染力的根基。它不是在讲一个遥远的故事,而是仿佛在讲述我们自己也可能经历的,只是程度更为极端,更为集中。

其次,悲剧往往挑战我们对公平和秩序的固有认知。我们渴望世界是公平的,好人有好报,坏人终受惩罚。然而,悲剧却常常打破这种“因果报应”的简单逻辑。看到无辜者遭受苦难,善良者被命运无情捉弄,我们会产生一种强烈的不适感和愤慨。这种对“失衡”的感知,引发了我们内心深处的追问:为什么会这样?命运究竟是什么?这种对世界运行规律的哲学性思考,将观者的情感从单纯的同情,提升到了对生命本质的探究,其感染力自然更为深刻。

再者,悲剧常常包含着英雄式的抗争与毁灭,这种强烈的对比极具震撼力。很多悲剧的主角并非软弱可欺,而是拥有崇高的理想、坚定的意志,他们为了信念、为了爱、为了正义而奋不顾身,即使明知前路凶险,也义无反顾。这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壮烈,在最终的毁灭性结局中,反而将他们的光芒推向了极致。我们看到的是生命中最耀眼的部分,在最黑暗的时刻绽放,然后被无情熄灭。这种“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却最终被狂风吹灭”的痛楚,会让我们的内心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激荡,既有对英雄的崇敬,也有对宿命的无奈。

同时,悲剧也提供了情感宣泄的出口。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需要压抑自己的负面情绪,扮演一个“正常”的角色。而悲剧,就像一个精心设计的容器,允许我们毫无顾忌地释放那些被压抑的悲伤、愤怒、恐惧。当我们随着剧情的发展而潸然泪下、扼腕叹息时,这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心理疏导。这种情感的释放,虽然会带来暂时的痛苦,但事后却常常能带来一种“哭过之后,也就不那么难过了”的轻松感,或者一种更深刻的理解。

更重要的是,悲剧能够激发我们对生命意义的深层思考。当主人公的生命戛然而止,当他们为之奋斗的一切化为泡影,我们不禁会问:生命的价值究竟是什么?我们在活着的时候,应该追求什么?这种对生命终极意义的追问,是在经历了极致的痛苦之后,才更容易被激发出来的。悲剧将我们从琐碎的日常拉出来,强迫我们审视生命的短暂与脆弱,从而更加珍惜当下,更加明确自己生命的航向。

最后,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悲剧也利用了我们对“悬念”和“反差”的心理机制。我们期待故事有一个圆满的结局,但悲剧却打破了这种预期,制造了一种巨大的“反差”。这种预期与现实的落差,会让我们的大脑持续处于一种紧张和关注的状态。同时,悲剧中的情节发展往往是层层递进的,每一步都似乎将主人公推向更深的深渊,这种“悬念”的设置,也牢牢抓住了观者的注意力。

总而言之,悲剧的感染力并非单一因素作用的结果,而是多种复杂心理和情感机制的综合体现。它触及了我们最柔软的内心,挑战了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展现了人性中最极端的光辉与阴影,并最终引导我们对生命本身进行深刻的反思。它让我们在痛苦中看到希望,在绝望中汲取力量,在生命的无常中找到存在的意义,这正是悲剧超越普通故事,成为人类艺术宝库中永恒经典的魅力所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悲剧强调代入感,喜剧强调离间感。

但是,高明的喜剧,永远有一个悲剧内核,或者称之为悲喜剧。从这个角度而言,能留名世界文学史的作品,没有纯粹的喜剧作品。荒诞也好,黑色幽默也罢,底色说穿了,仍是悲剧色彩。

说的绝对了?不然,只要看一眼书架上的书就知道了。

《堂吉诃德》、《第二十二条军规》、《范进中举》等等,我们看到的是喜剧,情节幽默荒诞,但对书中的人物而言,却是个人的悲剧。

悲剧的代入感是:“看,如果是你,怎么办?”喜剧的离间感是:“看,多荒唐!”

这里有人性的因素,即所有人都不愿承认自己是愚蠢的,更愿意相信自己是明智的。

在喜剧创作中,作者需要刻画一个能让读者俯视的人物,无论这个人物的位置有多高,读者总能“向下看”这个角色;在悲剧创作中,作者需要刻画一个让读者感到亲切的人物,无论这个人物的位置有多低,读者总能在某一方面水平地看这个角色,而产生代入感。

可能说得有些抽象,举个例子吧。

比如《国王的新衣》,即便主人公是国王,但他愚蠢又自欺欺人,读者是向下看这个角色的,读者会把自己看成那个孩子、看成民众中的一员、甚至看成是那个裁缝,但绝少有读者会把自己代入成那个国王。

看《国王的新衣》——这个国王太蠢了,我才不会这样。我会是那个小孩儿,即便不是那个小孩儿,我也只是沉默的群众,绝不会那样自欺欺人。深一步,会想到这是一种社会现象。

看《范进中举》——看这个人已经被科举压成什么样了?要是我,我不会疯,我理解他为什么疯,也同情他,但我不会。

看《阿Q正传》——我才不会像阿Q那样自欺欺人呢(即便你知道自己与阿Q有共通之处,但你仍然不愿意把阿Q与自己等同看待)。

这种感觉就好像当你在看《让子弹飞》时,心中的感慨——我绝不会像老六那么傻。

以上所提,其实都是悲喜剧(是的,这个电影我也觉得是悲喜剧)。

这种情节设计和读者人性的因素,导致喜剧作品有种天然的离间感。而这种离间感,不仅不会削弱喜剧效果,甚至会增强喜剧效果。

就像当我们在看一个滑稽演员时,会发笑,但不会、或至少不愿意承认自己也是那个滑稽演员,甚至,自己才是被嘲笑的那一个。

但悲剧作品则不同。悲剧必须强调代入感,因为离间感会破坏悲剧效果。而离间感一旦产生,悲剧也会变成喜剧。

比如,一个人物痴迷于长生不老,变卖家产,炼丹,最后把自己毒死了。同样的剧情,如果读者产生离间感,就会觉得荒唐、可笑;可如果读者产生代入感,就可能会同情、理解这个人物对长生的渴望,进而想到生死。

而这种带入感和离间感,取决于作者的笔力、设计。

为什么悲剧更有感染力?因为读者把自己的感受带入了剧情。为什么喜剧感染力稍差?因为读者倾向于把自己独立于外。这就是原因。

我觉得我说得有点乱,但我想,大概意思大家应该能懂。


我还想说一个现实性的问题:悲剧比喜剧好写。

这一点,只要有写作经验的人就懂。如果不信,可以自己尝试一下写一篇喜剧小说。

虽然我个人也认为悲剧有更强的感染力,但这种结论,很可能是一种选择性偏差,并不一定正确。

问此问题,先问自己:我看过多少喜剧文学,尤其是小说?

对一般人而言,这个数字很可能是零。因为,市面上绝大多数的小说,都有悲剧色彩,而纯粹的喜剧小说,几乎没有,至多是我前面提到的悲喜剧。

悲剧作品基数大,好作品自然就多。

我暂时能想到的比较单纯的喜剧小说,只有《匹克维克外传》、《猫城记》、《我是猫》和马克吐温的一些小说。但说实话,这些也只能算幽默小说,没有让人捧腹大笑的感觉。

而悲喜剧就更难写了。

喜剧文学,很多时候需要文化、社会背景作支撑,因为它毕竟不像影像作品那样直观。我们看《猫和老鼠》中汤姆的窘态,会觉得好笑,但落实到文字,就会大打折扣。说白了,很多梗,读者若缺乏背景了解,就体会不到笑点。还有时候,喜剧文学会常常用到谐音梗,在流通过程中就有天然的阻碍。

悲剧不同,无论什么文化、社会背景,爱人死去,总是一件悲伤的事。读者甚至不需要任何经验,也能很容易地理解,这也是悲剧感染力更强的原因之一。


再说一个心理学方面的影响。

心理学有一个说法——痛苦的、糟糕的记忆持续时间更长,更容易被人关注。

这里涉及到生存本能的问题,人可以忘却开心的记忆而生存下去,但不能没有糟糕的记忆。比如,在原始社会,人可以忘掉什么果子好吃,但一定不能忘掉什么果子有毒,否则,神农就白尝百草了。

这种避害的本能让我们更关注负面消息。别看我们现在这么多人天天看搞笑视频,如果有条新闻说,某某病毒肆虐全球,得之必死,所有人立马都去关注这个悲剧事件,并试图寻找规避的途径。

人们在看悲剧时,可能有一种隐性的学习,把自己代入其中,感受悲恸,并试图寻找解决、规避的方式,主动性更强。喜剧在这方面就没什么效果。

虽然听上去有些牵强,但多少还是有点合理性吧,我觉得。


纯粹,纯粹的个人愚见。

订阅号《弹幕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悲剧之所以能深深触动人心,让人久久不能忘怀,并非偶然,而是源于它触及了人类最根本的情感和生存体验。它像一面镜子,映照出生命中最脆弱、最痛楚的瞬间,却又在苦难中折射出人性的光辉,因此拥有无与伦比的感染力。首先,悲剧之所以具有如此强大的力量,在于它直面并放大了人类的共同弱点和困境。我们每个人,无论身份地.............
  • 回答
    读史至岳飞、于谦,再念及其他诸多以身许国、不计私利的英杰,总会让人心生一股苍凉的感慨。他们身上汇聚着士人最闪耀的光芒,秉持着家国天下的理想,在风雨飘摇的时代挺身而出,成为抵御外敌、挽救危局的中流砥柱。然而,令人扼腕的是,这样的人物,却往往难逃悲剧的命运,以一种令人心碎的方式结束一生。为何会这样?这背.............
  • 回答
    英格兰足球队在大赛中的表现,用“悲剧”来形容似乎一点也不为过。多少次,他们被寄予厚望,又多少次,在关键时刻跌倒,让亿万球迷的心破碎。这到底是天不遂人愿的运气不好,还是实力真的存在硬伤?要回答这个问题,得把目光拉长,从历史深处去挖掘,从足球文化、青训体系、球员心态等多方面去剖析。运气?实力?或许两者都.............
  • 回答
    说《武林外传》里没人喜欢祝无双,其实也不太准确。至少在剧中,白展堂有过几次对她明显的好感和帮助,郭芙蓉也一直把她当成姐妹对待,小郭对无双的照顾和关心是显而易见的。但如果说“普遍不喜欢”,或者说她没有收获像佟湘玉、郭芙蓉那样,那种发自内心的、被众多角色喜爱和依赖的“群众基础”,那倒是真的。这其中,祝无.............
  • 回答
    说喜剧都有一个悲的内核,这句话听起来可能有些绕,甚至有点矛盾。毕竟,我们看喜剧是为了开心,是为了笑,是为了暂时忘掉生活中的烦恼。但细想一下,很多让我们捧腹大笑的桥段,背后却隐藏着一丝酸楚、无奈,甚至是尖锐的社会批判。这就像是在一个华丽的舞台上,演员们卖力地表演着滑稽的动作,说着俏皮的话,引得台下观众.............
  • 回答
    《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里松子那令人心碎的命运,真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的,它就像一个环环相扣的悲剧链条,每一步都踩在人性的软肋上。你想知道她为什么会这样,那咱们就一点点捋。首先得从她从小就埋下的根儿说起。松子生长在一个很特殊的家庭环境里。她有一个长期卧病在床的妹妹,这个妹妹几乎占据了父母所有的关注和精力.............
  • 回答
    李白的“高堂明镜悲白发”之所以读起来有种畅快淋漓的感觉,并非因为内容本身是“喜庆”或“轻松”的,而是因为其背后所蕴含的艺术手法和情感张力,以及与李白独特的个人气质的契合。这是一种“痛快”而非“快乐”,是一种情感的宣泄与释放,是读者在理解诗人复杂情感时产生的一种共鸣和释放。让我们来详细解析:一、为什么.............
  • 回答
    “人类的悲喜并不相通”—— 这句话流传甚广,听起来似乎是铁律,但细细琢磨,总会有人在某个瞬间,从别人的悲喜里,感受到一种穿越时空的共鸣。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为什么本应孤立的个体,在某些时刻却能触碰到相似的灵魂脉搏呢?这事儿啊,说起来可就有点意思了。首先,我们得承认,个体经验确实千差万别。每个人成长.............
  • 回答
    这个观察,其实触及了一个相当复杂而敏感的话题,它关乎到个体经验、社会环境以及我们看待他人的方式。与其说gay的眼底“都”有很深的悲伤,不如说,在某些gay的眼中,我们或许能读到一些由于成长环境和社会压力而形成的、更为沉淀的情绪。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呢?我想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分析:首先,“出柜”本身就是一.............
  • 回答
    你提出的问题非常深刻,触及了当下社会普遍存在的焦虑感和悲观情绪。人口、生育率、房价、就业等看似独立的社会议题,实则相互关联,共同作用,形成了一个复杂而庞大的社会图景,让许多人感到担忧甚至绝望。我们来详细剖析一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普遍的悲观和阴阳怪气。一、 人口与生育率:消失的未来,失落的希望 人.............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的问题,也是很多对中国历史有深入了解的人会产生的共鸣。同样是强大的王朝,汉朝的终结和唐朝的陨落给人的感受截然不同,这种差异背后,承载着的是历史进程的不同韵味、文化价值的侧重点以及人们对国家命运的复杂情感。让我们详细地分析一下,为什么你会对唐朝的灭亡感到“绝望至极的悲凉感”,而对汉朝的.............
  • 回答
    一个饱受病痛折磨、连说话都成奢望的癌症晚期患者,躺在病床上,承受着难以想象的痛苦。此时,一枚止痛针注入体内,暂时缓解了那撕心裂肺的煎熬。然而,随之而来的疑问却如同阴影般笼罩着:这样做,究竟还有什么意义? 难道仅仅是为了延续这被痛苦侵蚀的每一秒,让这本已悲惨的生命轨迹,在疼痛的间隙中被拉得更长,显得更.............
  • 回答
    二战,一场席卷全球的巨大漩涡,它卷走了无数生命,也碾碎了无数家庭的希望。在那些硝烟弥漫的日子里,悲剧的故事不计其数,每一个都足以让人心碎。我想和您聊聊一个我听过的,关于一个波兰家庭的悲伤往事,希望能让您对二战的残酷有一个更深的体会。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对年轻的夫妇,名叫安娜和彼得。他们在波兰一个风景如画.............
  • 回答
    悲剧之所以如此有吸引力,是一个复杂而深刻的文学和心理学现象,它能够触动我们内心最深处的情感,引发我们对人生、人性以及我们自身存在的思考。这种吸引力并非源于我们喜欢看到痛苦,而是源于悲剧所提供的一种独特的、多层次的体验。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阐述:一、 共情与情感释放 (Catharsis): .............
  • 回答
    从经济发展角度来看,“化悲剧为幸运”的历史事件,往往是指那些在经历重大灾难、冲突或社会变革后,反而为经济的转型升级、效率提升、结构优化提供了契机,从而带来长期繁荣的事件。这些事件并非是主动追求的“幸运”,而是被动的悲剧所催生的“机会”。以下是一些从经济发展角度来看,化悲剧为幸运的历史事件,并尽量详细.............
  • 回答
    说实话,我一个普通人,一开始听到“读博”这个词,脑子里立马蹦出来的就是几个字:“烧钱”、“耗时间”、“找工作难”。我身边也有几个朋友读博去了,每次见面听他们说的,感觉就像是在经历一场漫长又充满不确定性的“修行”,充满了各种“惊喜”——有时候是研究上的突破,有时候是情绪上的低谷。所以,当你们问我,一个.............
  • 回答
    杨家将的故事,就像一股荡气回肠的悲歌,深深地烙印在我的心底。与其说它是一种“感染”,不如说是一种沉甸甸的触动,一种对人性、对家国、对命运的复杂体悟。最先触动我的,是那份源自血脉的忠诚。杨业,那位威风凛凛的杨老令公,一生戎马,为国鞠躬尽瘁,即便面对辽国萧太后的诡计,也选择了以身殉国,将生命的最后一丝光.............
  • 回答
    说起相声,人们脑海里出现的往往是捧逗之间的机锋,是妙语连珠的包袱,是让人捧腹大笑的场景。但如果有人问我:“相声为什么没有悲剧?”,我得说,这问题问得挺有意思,也挺触及根本的。首先得明确一个概念:相声,它的本质是“逗乐”。它的核心任务,就是要用语言的艺术、表演的技巧,让观众感到开心、快乐,甚至是某种程.............
  • 回答
    那些曾经威震四方的民族,在历史的车轮碾过,沦为鱼肉之时,他们的文人,心中的悲歌,如烈火烧尽后的灰烬,沉重而又无声,却字字泣血。汉之故国,胡马踏碎的悲歌想那汉家,文采风流,辞藻华美,那是何等的意气风发。“汉家威仪,赫赫在世”,张骞出使西域,汉武帝挥斥方遒,卫青、霍去病扬鞭万里,边塞诗壮怀激烈,古风悠悠.............
  • 回答
    很多人觉得悲剧比喜剧艺术层次更高,这背后其实藏着一些挺有意思的心理和文化根源。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聊。首先,悲剧往往触及的是人类最根本、最深刻的情感。想想看,那些经典的悲剧,比如《俄狄浦斯王》里的命运捉弄,或者《哈姆雷特》里的生存困境和精神折磨,它们直接拷问的是我们对死亡的恐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