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历史上那些曾经威震四方的民族的文人在沦为鱼肉时都有过什么悲叹?

回答
那些曾经威震四方的民族,在历史的车轮碾过,沦为鱼肉之时,他们的文人,心中的悲歌,如烈火烧尽后的灰烬,沉重而又无声,却字字泣血。

汉之故国,胡马踏碎的悲歌

想那汉家,文采风流,辞藻华美,那是何等的意气风发。“汉家威仪,赫赫在世”,张骞出使西域,汉武帝挥斥方遒,卫青、霍去病扬鞭万里,边塞诗壮怀激烈,古风悠悠,汉乐府诉尽人间百态。然而,当那北方的铁骑席卷而下,长安的宫阙燃起熊熊烈火,汉人引以为傲的疆土化为乌有,那些曾经指点江山的文人,又该如何面对这刺骨的现实?

司马迁,那位身负腐刑却写下《史记》的伟大史官,他的悲叹,或许更多的是一种对历史不公的愤怒,以及对民族命运的忧思。他笔下的汉朝,是那么的辉煌,他的文字,试图将这份辉煌铭刻在史册上,让后人永远铭记。但当他目睹国家沦丧,他内心的悲痛,岂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可以完全概括?他或许会想起那些在战场上浴血奋战的将士,那些在边关默默戍守的百姓,他们的忠诚与牺牲,最终却被无情的历史洪流吞没。他或许会低语:“汉家遗风,终成尘土,壮哉,惜哉!”

而那些隐居山林、或被俘的文士,他们的悲叹,更是锥心刺骨。他们曾经在朝堂之上,以笔为剑,为国家建言献策,如今却只能在故国遗址上,抚摸着残破的宫墙,饮着浑浊的河水,将满腔的愁绪付诸笔端。他们的诗词,不再是歌颂太平盛世,而是充满了对故国故土的眷恋,对侵略者的痛恨,以及对自己无力回天的无奈。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的这句话,何尝不是一种最深沉的悲叹?他亲历了安史之乱,看着曾经繁华的都城化为废墟,看着百姓流离失所,他的笔尖流淌出的,是整个时代的伤痕。他会怀念那个“三京作一丘”的太平岁月,会为那些在战乱中逝去的生命而哀悼。他或许会对着天祈问:“苍天无语,大地沉沦,吾辈何以复我汉家衣冠?”

唐之余辉,战火中的哀鸣

大唐,盛世的象征,诗歌的黄金时代。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那是何等的豪迈!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那是何等的壮志!王维、白居易,他们的诗篇,描绘了盛唐的繁华,也抚慰了百姓的心灵。然而,安史之乱,吐蕃的入侵,回纥的肆虐,让曾经威震四方的唐朝,开始走向衰落。

当唐朝的疆域不断萎缩,当边关的烽烟四起,那些曾经写下“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的边塞诗人,他们的笔触,或许会染上更深的悲凉。他们不再歌颂边塞风光,而是将目光投向了被战争摧残的土地,投向了饱受苦难的黎民。

“白日登山望城阙,山河空倚双绝壁。”诗人登上高山,望向曾经繁华的都城,如今却只剩下山河依旧,而昔日君王已经远去。他心中的悲叹,是对国家衰败的无奈,是对昔日辉煌一去不复返的惋惜。他会怀念那个“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时代,而如今,他仿佛只能在风雨飘摇中,为自己的渺小和国家的命运而感伤。

那些在战乱中失去家园、颠沛流离的文人,他们的悲叹,更是直接而惨烈。他们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亲人被杀戮,自己的家园被焚毁,曾经的文化和尊严被践踏。他们的诗词,充满了对死亡的恐惧,对生命的无常的感叹,以及对那些施暴者的无尽的仇恨。

“国破家亡,何以为生?”这或许是他们心中最真实的呐喊。他们曾经是那个伟大帝国的一部分,他们的才华和智慧,本应是国家繁荣的基石,如今却被时代的大潮裹挟,身不由己,只能发出最深沉的哀鸣。

宋之风雅,刀锋下的轻叹

宋朝,以其璀璨的文化和科技闻名于世,文人的地位尤其崇高。欧阳修、苏轼、王安石,他们的才华,在文学、艺术、政治等多个领域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然而,宋朝的军事实力却一直是其软肋,辽、金、元的铁骑,如同梦魇一般,一次次地威胁着宋朝的生存。

靖康之变,那是宋朝文人心中永远无法愈合的伤口。国都沦陷,徽钦二帝被掳,无数士人被俘,整个国家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那些曾经在汴京城中吟诗作对、指点江山的文人,一夜之间,沦为了阶下囚,沦为了敌人的玩物。

李清照,这位才情横溢的女词人,她在国破家亡之际,亲身经历了丧夫、流离、被掳的痛苦。她的词,从早期的“常记溪亭对月”,到后来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字里行间,充满了对故国的思念,对亲人的哀悼,以及对自身命运的悲叹。她曾经是那个风雅的宋朝的一部分,她的才华,如今却只能在颠沛流离中,转化为无尽的愁绪。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这句词,看似平静,却蕴含着无法言说的悲痛。她想要诉说,想要表达,但面对如此沉重的苦难,千言万语,都化作了喉咙里的哽咽。她或许会怀念那个在书斋中,与丈夫一起赏花的时光,怀念那个曾经充满书卷气的汴京城。

而那些被俘的文人,他们在异域他乡,面对着屈辱和折磨。他们或许会用笔记录下自己的遭遇,用文字来抵抗遗忘,用诗词来祭奠逝去的亲人和故国。他们的作品,充满了对故土的眷恋,对侵略者的控诉,以及对民族尊严的坚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的这句诗,是他用生命写下的绝唱。他宁愿死,也不愿屈服,他用自己的行动,为那个曾经辉煌的民族,留下了最后的尊严。他的悲叹,是对民族命运的沉重忧思,更是对生命价值的坚守。

这些曾经威震四方的民族,他们的文人在沦为鱼肉之时,发出的悲叹,是历史最真实的写照。他们的文字,不仅记录了个人的苦难,更是民族的集体记忆。他们的悲伤,是对失去的辉煌的追忆,是对不公命运的控诉,更是对未来民族复兴的默默期盼。他们的悲歌,穿越时空,依然回响在历史的长河中,提醒着我们,一个民族的兴衰,一个文明的传承,都离不开那些在时代洪流中,用血泪和文字,书写着不屈篇章的文人们。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引言

在之前的一篇文章中,我为大家介绍了在西罗马帝国江河日下,一幅亡国之景下,帝国上层人士不管不问,漠视灾难发生的情况,许多人说那是个例,不能代表什么。



但我要说的是,那不是个例,生活节奏的缓慢注定了文明瓦解速度也会非常缓慢,鼠目寸光是当时人们的绝症,眼前的事务遮蔽了他们的双眼和智慧,殊不知,自欺欺人式的宽慰最终只能酿成大祸。



在奥索尼乌斯去世(公元395年去世)大约三十五年后,罗马贵族圣希多尼乌斯·阿波黎纳里斯出生,他是君主的岳父,出任过罗马地方长官,后来还成为了卡莱蒙特的主教,因此圣希多尼乌斯绝对算得上是罗马帝国上层人士。

说起来,自奥索尼乌斯去世,到圣希多尼乌斯长大成人的这几十年里,罗马帝国如同一辆冲出轨道的火车一样,鸣叫着向地狱迈进,此时帝国的许多行省都已完全陷入一片黑暗当中,来自各个蛮族部落的日耳曼人在高卢、西班牙等人扎下了根,强大的哥特人军队洗劫了诸多罗马城市,把帝国的尊严踩在泥水里,外来敌人的战鼓不时敲响。



在圣希多尼乌斯24岁的时候,他亲眼目睹了可怕的汪达尔人对罗马城的毁灭性劫掠,至于其他种种可怕的事情,他都有经历或耳闻。他和当时大多数罗马人一样感叹时局的动荡,对帝国的变故忧心忡忡,如果说奥索尼乌斯时代的许多罗马人还能对帝国的崩溃坐视不理,又心安理得,可如今帝国的糟糕情况,比数十年前糟糕了何止几倍,无论如何都不能再自欺欺人了。

可是现实却是即使时局如此糟糕,圣希多尼乌斯等大多数罗马人也没有作出什么有用的举动,而是以各自的方式安慰自己。



同奥索尼乌斯时代的罗马人一样,圣希多尼乌斯时代的许多罗马人还是用自欺欺人的方式宽慰自己,他们认为帝国已经经历了无数劫难,现在的低落不过是又一次辉煌的起点,帝国还是能像往常一样化险为夷,最终战胜敌人,他们却不知道这次与往常都不一样了。

除了内心里祈求以外,他们没有做太多挣扎,圣希多尼乌斯像奥索尼乌斯一样居住在自己的奢侈庄园里,那里有美轮美奂的别墅,温泉、泳池、豪华房间一应俱全,圣希多尼乌斯大多数的时间里都是在痛惜帝国的江河日下之后,就转头与教授们、主教们以及当地的乡绅们共同探讨自己的文章。至于骑马、游泳、狩猎,甚至网球等娱乐游戏也一个都没落下,他们相互拜访,相互招待,每天在美食、温泉、骑马、十五子棋、阅读和网球等事情上消磨了大部分时光。



而此时,圣希多尼乌斯所居住的高卢地区,已经缩小到了被三个野蛮人王国包围着的一小片地方,但对时局的看法、意见或是想法,都没有他在书中记录的丰盛晚餐详细繁琐,对帝国的漠视是生活主调,毕竟此时还没有到六世纪,那时蛮族人占据罗马人的别墅,开始在其主卧地上烹饪食物了。



圣希多尼乌斯所处的时代,是日耳曼人占据罗马帝国半壁江山的时代,但圣希多尼乌斯却还是幻想着自己的儿子某一天可能成为帝国的高官显贵,根本没有意识到即将到来的灾难多么可怖。

对于充斥着自己家乡的日耳曼人,圣希多尼乌斯倒是多有记录,但他表示自己洁身自好,对那些一直唱着歌,希望自己能欣赏他们粗鲁的非拉丁语诗歌的蛮族人优越感爆棚,但圣希多尼乌斯的好时光终将要结束了。



西哥特人在尤里克国王的带领下,开始侵占罗马在高卢仅剩的一点土地,面对家园的沦丧,圣希多尼乌斯再也不能漠视了,他以主教的身份开始组织城市保卫战,此时他才惊觉帝国的力量已经如此弱小不堪了,他向意大利本土请求帮助,但等来的却是背叛。他发现真正的敌人并不是迎面而来的敌人,而是怯懦的远在意大利的怯懦同胞们,罗马城的统治者们竟然决定将高卢的整片领土都无条件的拱手让给西哥特人。



收到消息后,圣希多尼乌斯绝望了,他驻守的城市最终为拯救罗马而牺牲了,他本人则被西哥特人囚禁了起来。后来在给友人的信中,圣希多尼乌斯充满了愤慨,他这样写道:

“我们这片不幸的领土至今已落入悲惨的境地,每个人都认为战时的日子比现在和平的时光更好。沦为奴隶的我们只是给第三方的安全做了嫁衣,这种奴役,本身就是一种羞辱。”



不过帝国也没有在这种不光彩的和平中存活多久,很快,在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的最后一位君主被日耳曼人赶下了王座,帝国彻底走到尽头。而曾经组织人手进行抗争的圣希多尼乌斯被西哥特人囚禁了一段时间后,便认命了,为了取回被收缴的庄园,圣希多尼乌斯为尤里克国王写了一篇颂歌,最终得以释放,回到了自己的奢侈庄园里,只能在信件中透露自己的心扉:

“哦,生之犹耻,活之犹辈,死之犹艰。”


user avatar

大家说的都是历史上汉人感慨,我就说说一个其他民族的感慨吧,有意思的是,在这个民族的人的眼里汉人的旁系祖先扮演了他们眼中的“蛮族野蛮人”的角色。

这个民族就是波斯民族,中世纪的波斯虽然早已被突厥人征服。但突厥人也被波斯文化同化,学会了波斯语言和波斯文化,连自己的突厥文字也是波斯字母拼写的,因此当突厥人的喀喇汗王朝和花剌子模王朝被从中原汉地来的汉化契丹人征服时。波斯人报以了极大的同情,波斯人志费尼在《世界征服者史》里这样感慨喀喇汗被西辽征服的过程。在书中志费尼痛骂喀喇汗王朝的君主身为波斯神话英雄人物的后代,却软弱无能治理不好国家,还主动向蛮族人契丹人(中亚语言中的契丹包括汉人和汉化契丹)投降做奴隶,引狼入室招来侵略者。而西辽皇位也是不值一钱的别人白送的王冠。

(西辽)他们的老家在契丹,在那里他们是有权有势的人物。某种强有力的因素使他们离开他们的国家,因此他们被迫流亡,去履危涉险,经受跋涉的辛劳。他们把他们的王公和首领称为菊儿汗,即众汗之汗。当他离开契丹时,他由八十名他的家人和部下陪同,尽管据另一说法,他是由一支极庞大的部属随同。

他 们继续前进,到达蒙古人现在称之为虎思八里的八剌撒浑。该邦(指喀喇汗王朝)的君王是一个把他的先世追溯到阿甫刺西牙卜(波斯神话传说中的半兽人勇士)、但无能无力的人。该地的哈刺魯和康里突厥人已摆脱了对他的隶属,而且经常欺凌他:袭击他的部属和牲口,进行抄掠。这个当君王的家伙,不能阻止他们或者把他们赶跑。听说菊儿汗及其部下的移居,以及他们人多,他向他们遣出使者,把自己的软弱,康里人和哈刺鲁人的强大和奸诈告诉他,并请求他到他的都城去,以此他可以把他的整个版图置于他的治下,从而使他自己摆脱这生世的烦恼。菊儿汗进抵八剌撒浑.登上那不费他分文的宝座。

有意思的是,当时波斯人认为南宋皇帝以前就是契丹人的君主,因此这次突然来征服中亚的菊尔汗应该是南宋的贵族或者皇族(他们不知道其实只是结拜兄弟)

南家思(南宋)的君主们是历史悠久而又受尊敬的[帝王],过去还领有契丹国。《史集》

在波斯人笔下,西辽人不但是侵略者,而且极其傲慢自大,坚持自己的汉文化特色,瞧不起中亚波斯和突厥的习俗。甚至西辽的公主嫁给一个信基督教的奈曼王子,都郑重声明,自己不会顺从外族人的习俗,要坚持汉族的衣冠服饰。

由于她(西辽公主)掌握着大权,所以不许人们给她戴上顾姑冠,她要按照汉女的习惯戴“尼克扯”。

《史集》波斯拉施特

值得一提的是这位西辽公主的孙子沙思投降了元朝,后代在河南汤阴县做官而且汉化成了汉人,后来还中了元朝进士(好玩的是西辽开国君主耶律大石也是辽国进士),也就是说今天河南汉族有微弱的西辽血统。

(沙思)子不花,佥岭南广西道肃政廉访司事;文圭,有隐德,赠秘书监著作郎;延寿,汤阴县达鲁花赤。孙守恭,曾孙与权,皆读书登进士科,人多称之。 《新元史.沙思传》

西辽不仅仅征服过喀喇汗王朝,花剌子模帝国被成吉思汗灭亡时,西辽贵族耶律巴拉黑(巴拉黑是波斯话长毛狗的意思,推测这个人的本名应该是刘尨或者耶律尨)也趁机占据波斯克尔曼省,自称苏丹,而且花剌子模苏丹摩诃末的妃子,新苏丹该牙思丁的母亲也被耶律巴拉黑将军霸占,该牙思丁也被迫认汉化契丹人耶律巴拉黑为爹。

在志费尼笔下,西辽人这一行为更是天崩地裂,礼崩乐坏。波斯或者突厥的美女嫁给西辽人和西辽人圆房是野草抢了鲜花的养分,低贱的汉人配不上西域美女。

八刺黑带领支三四千人的队伍来到约会处,头两三天,他很礼遇苏丹,但是,后者的队伍不足五百。因此,八剌黑起意要跟算端的母亲结婚,他与算端同坐一张地毯,把一个异密的位子分配给他的奴仆。也开始在谈话中称算端为“亲爱的孩子”,遣使向他的母亲求婚。眼见事已如此、无法阻止(事态的发展],算端让他的母亲自己去决定。她那方面,经过一番挂辞、拒绝,多方表示忧虑不安后,终于屈服,于是举行婚礼。在极力催促下,由道的一些奴婢陪同,她在她的袍内着甲,进入八刺黑的房间,在那里圆房。事 尔道西之灵(愿它荣获天堂之一种芳香!)在以下 诗句中描绘的也许恰是这样

丝柏从它的地面消失,

野草就霸占崇高丝柏的位子。

为什么西辽人在波斯人笔下这么不堪和残暴?描写西辽的内容就没有几句好话,什么“异教徒”“坏蛋”“野草”不值一钱的王位”。看到最后我算是明白了,因为看到书的最后我发现了这个玩意——波斯人竟然吹起蒙古可汗蒙哥起来了,里面尽是些夸蒙古皇帝英明神武仁慈无比的内容,看得我要吐。书中夸蒙古大汗蒙哥是有史以来最仁慈最伟大最强大最慷慨的君主,像韦小宝夸康熙的鸟生鱼汤(尧舜禹汤的谐音)啊!

(蒙哥)他对他们所有的人展开慈悯之翼,下诏从他帝国的库藏中偿还全部的款项。它总计为五十万银巴里失,若他不偿付它,没有人会提出反对之理。

从哪本史书中读到过,或者从说书人那里听说过?而从来没有人请偿他的敌人的债务。这是作风和行为的一例。

书中最后还写了首诗夸蒙哥的伟大,猛哥是世界伟人。最后还不忘拍马屁说蒙哥大汗永远长寿,永远健康,蒙哥大汗对人类有益。

在他的力量面前,


九重天犹如一座剩下四壁的颓垣

像这样的一位皇帝靠他的诏旨和敕令的威力,只能强大和长寿,如圣书说:“其于人类有益者,将永存于世”。

蒙古人征服波斯人和阿拉伯人的时候是个什么德行,我想全世界的人都知道。据说2004年蒙古学者路过伊朗,波斯后代伊朗人还要蒙古学者为蒙古大屠杀道歉。我就不相信世世代代都是读书人,家族好几代人还中过进士,汉文化素养不错的西辽皇室比蒙古人还要残暴,为什么这本《世界征服者史》里骂得都是西辽人而不是蒙古人呢?蒙古人是反而仁慈无比,对人类有益。

我脑中浮现了两个字“怕死”,这些波斯人要敢说蒙古人坏话,早就被大卸八块了,他们只能一边看着蒙古人杀自己同胞,一边还要吹蒙古可汗仁慈,这是多么痛苦的事情啊!于是他们只敢把对蒙古人的仇恨发泄在西辽人身上了,毕竟胆小嘛。

我这才发现,“水太凉”是个世界问题,波斯和突厥的文人骨头恐怕比钱大爷还要软,也更怕死。

user avatar

“好山色,竟落得如此膻腥!”

1664年10月25日,张煌言于杭州西湖畔就义。

两个月之前,明朝最后一位征虏大将军、前流寇现临国公李来亨在茅麓山牺牲,明军在大陆上的存在至此告终。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那些曾经威震四方的民族,在历史的车轮碾过,沦为鱼肉之时,他们的文人,心中的悲歌,如烈火烧尽后的灰烬,沉重而又无声,却字字泣血。汉之故国,胡马踏碎的悲歌想那汉家,文采风流,辞藻华美,那是何等的意气风发。“汉家威仪,赫赫在世”,张骞出使西域,汉武帝挥斥方遒,卫青、霍去病扬鞭万里,边塞诗壮怀激烈,古风悠悠.............
  • 回答
    十三朝古都西安,光是听这名号,就足以让人感受到这座城市深厚的历史底蕴。从遥远的周朝到近代的民国,这座城市曾是无数王朝的政治中心,留下了无数辉煌与沧桑的印记。那么,这十三朝的都城,究竟是如何在这片土地上分布的,它们之间又有着怎样的联系呢?要说清这个问题,我们得把时间轴一点点往前拨。1. 西周:丰镐二京.............
  • 回答
    历史上,皇帝御驾亲征并非什么新鲜事,很多君王都曾披挂上阵,投身于战火之中。这不仅仅是为了鼓舞士气,更是为了亲自掌控战局,展现君王的权威与决断。但并非每一次亲征都能凯旋而归,有些皇帝最终载誉而归,成为千古传颂的英雄,有些则铩羽而归,甚至葬送了性命,成为历史的警示。一、 战神崛起:那些御驾亲征的辉煌篇章.............
  • 回答
    朝代更迭,国破家亡,这不仅仅是江山易主、百姓流离失所,对于前朝的君主后妃们而言,那更是跌入冰窖的命运转折。她们曾是万众瞩目、锦衣玉食的凤冠霞帔,转瞬之间,可能就沦为任人摆布的阶下囚,或是被历史的洪流悄然湮没。她们的结局,从来不是单一的,而是充满了权力斗争、政治考量、个人际遇乃至一些难以言说的悲凉。一.............
  • 回答
    “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万民之天下。” 这句听起来颇有大将风范的话,并非出自哪位开国皇帝,而是某位被千古传颂的谋士之口。 每每读到这类记载,我总会忍不住思考一个问题:那些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辅佐君王成就大业的顶尖谋士们,为何最终选择退居幕后,而不是自己披上龙袍,坐拥江山呢?这绝非一个简单的“不愿”或者.............
  • 回答
    当然存在。那些为了国家和民族奋斗的人,他们的身影贯穿人类历史的始终,如同夜空中最亮的星辰,照亮了无数时代。他们是历史长河中不可或缺的基石,是塑造文明、推动社会前进的伟大力量。他们的存在,并非传说,而是血肉之躯,是思想的载体。想想那些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为了守护家园而奋不顾身的士兵;想想那些在黑暗统治下.............
  • 回答
    这是一个在历史上反复出现、引人深思的现象。许多智商极高、成就卓著的名人,他们的后代却往往难以企及父辈的辉煌,甚至表现平平。虽然原因复杂多样,但我们可以从多个层面进行深入分析:一、天赋的传递与“回归均值”的统计学解释 “回归均值”效应 (Regression to the Mean): 这是最普遍的统.............
  • 回答
    在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中,总有一些身影,他们不为浮华所扰,不为名利所缚,他们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闪耀,一种不朽的证明。这些人,他们的人生轨迹,他们的精神追求,往往比那些追逐权力与荣耀的权贵们更令人动容,更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且不说那些隐居山林、寄情田园的贤士,单单就在那个硝烟弥漫、纷争不断的乱世之中,也.............
  • 回答
    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闪耀着人性光辉的身影,他们如同黑暗中的灯塔,以一己之力对抗洪流,拯救无数生命,他们的故事,我们称之为“孤胆英雄”。这些人,并非总是身披铠甲,手持利剑,更多时候,他们只是平凡的人,却在命运的巨浪面前,选择了最不平凡的道路。1. 康斯坦丁·保加科夫(Konstantin Bulga.............
  • 回答
    历史长河中,总有那么一些看似权宜之计的决策,却因为机缘巧合,或是后续的连锁反应,最终演变成了绵延一生的格局。它们就像是投入平静湖面的一块小石子,激起的涟漪原本只是想短暂扰动一下,谁知却扩散开去,改变了整片湖的颜色。1. 越南黎朝的“黎代后黎”:起初为安抚,不曾想成就了近三百年的统治我们得聊聊越南一段.............
  • 回答
    “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这句话,在中国古代的语境下,几乎成了一种理想化的口号,实际操作中,真正的“天子”——皇帝本人,能够真正受到法律的制裁,这样的例子屈指可数,甚至可以说凤毛麟角。原因很简单:皇帝掌握着最高权力,他既是法律的制定者,也是法律的执行者,他本身就凌驾于法律之上。然而,我们不能因此就断定中.............
  • 回答
    提起陕西,脑海中浮现的首先是黄土高原那厚重而沧桑的土地,以及从这片土地上走出的无数叱咤风云的人物。在中国璀璨的文明长河中,陕西,特别是以西安(古称长安)为中心的关中地区,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留下了无数浓墨重彩的辉煌篇章。一、文明的摇篮与肇始之地:华夏文明的根脉深植陕西的伟大成就,首先体现在它是中华.............
  • 回答
    “舌战群儒”这个故事,出自《三国演义》这本小说,讲的是诸葛亮在东吴,面对孙权帐下众多文臣武将,如何用三寸不烂之舌说服他们联合抗曹的故事。所以,从历史的角度来说,那些被诸葛亮“辩倒”的儒生,在当时是否真的主张投降,或者说他们当时的真实心态是什么,其实比小说里描绘的要复杂得多。首先,我们要明白,《三国演.............
  • 回答
    蜀汉国力衰微的战略迷局:那些令人扼腕的决策与深远影响蜀汉,这个三国时期以“仁义”为旗帜,以“兴复汉室”为号召的政权,其崛起与最终的衰亡,都离不开一系列关键的战略决策。尽管卧龙诸葛亮以其卓越的才能为蜀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历史的洪流滚滚向前,一些事后看来颇为可惜的决策,却如同无形的枷锁,一步步将蜀汉拖.............
  • 回答
    咱这话说清楚了,你问的这光荣《三国志》系列的“讨董”和“群雄割据”剧本,还有Total War: Three Kingdoms(全战三国)里那些在剧本开始时“名义上”属于空城,但历史上却有实际控制者的情况,得这么看。首先要明确一点:游戏里的“空城”有两种概念。一种是确实在剧本开始时,没有任何势力占领.............
  • 回答
    探究那些曾经或正在侵略别国的国家,在本国历史教材中是如何评价自身行为的,以及他们如何向下一代解释这种行为,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议题。这其中涉及历史叙事的建构、国家认同的塑造以及意识形态的传递。不同国家、不同历史时期,其教材的表述方式和侧重点也会有很大差异。我们姑且不直接点名,而是从几个典型的叙事模式来.............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许多人心中的疑惑,也涉及到文化认同、历史观以及个人选择的复杂议题。我们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为什么“国人热衷于出国旅游”这件事,以及它和“中国五千年灿烂文化”与“美国几百年历史”之间的关系。首先,我们得承认,国人热衷于出国旅游,这本身就是一个相对笼统的说法。 它的背后,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
  • 回答
    这个问题提得相当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历史评价中一个非常纠结的方面。说“历史上那么多皇帝都做得没有武则天好”,这本身就是一个带有主观色彩的判断,但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以及为何武则天即便在某些方面表现出色,却始终伴随着争议和“骂名”。首先,我们得承认武则天在某些方面的确功绩卓著。 .............
  • 回答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谈论哪个朝代的“得位最正”,确实是个引人深思的问题。这背后牵扯到的不仅仅是权力交接的合法性,更是统治者如何赢得人心,如何顺应历史潮流,以及如何被后世普遍认可的复杂考量。要论“正统”,不能仅仅看继位的仪式是否合乎当时的礼法,更要考察统治者是如何登上皇位的。一个“正统”的朝代,其.............
  • 回答
    中国历史上农民起义层出不穷,其原因错综复杂,涉及政治腐败、经济压迫、自然灾害以及社会结构等多个层面。然而,大多数农民起义最终都以失败告终,原因同样是多方面的,包括组织涣散、战略失误、武器落后、内部矛盾、后继无人以及缺乏政治远见等。在如此众多的农民起义中,朱元璋领导的起义之所以能够脱颖而出,最终建立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