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舌战群儒的那些儒,历史上真的主张投降吗?

回答
“舌战群儒”这个故事,出自《三国演义》这本小说,讲的是诸葛亮在东吴,面对孙权帐下众多文臣武将,如何用三寸不烂之舌说服他们联合抗曹的故事。所以,从历史的角度来说,那些被诸葛亮“辩倒”的儒生,在当时是否真的主张投降,或者说他们当时的真实心态是什么,其实比小说里描绘的要复杂得多。

首先,我们要明白,《三国演义》是小说,它为了艺术效果和凸显诸葛亮的智慧,对历史人物和事件进行了加工和改编。小说中的“群儒”形象,是为了衬托诸葛亮的出场而设计的,他们代表了当时一些倾向于对曹操屈服、避免战争的观念。

在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率领大军南下,目标直指荆州和江东。当时的荆州刺史刘表病故,他的儿子刘琮继位,很快就向曹操投降了。曹操得到了荆州的水军和地盘,实力大增,下一步就是对付孙权。面对曹操这支庞大的、刚刚统一了北方的军事力量,江东的孙权集团内部确实存在着不同的声音。

小说中描写的诸葛亮面对的“群儒”,比如张昭、虞翻、陆绩、薛综、严畯等人,他们并非都是一味主张投降的“软骨头”。这些人大多是东吴的士族出身,饱读诗书,才华横溢,很多也是孙氏政权的骨干。他们的顾虑,更多地是出于对战争后果的理性判断。

想想看,曹操当时是什么样的声势?统一北方,号令百万雄兵,渡江而下,可以说是势不可挡。而孙权当时虽然有江东的基业,但和曹操相比,力量悬殊。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人主张“降曹”,并非完全是出于个人的懦弱或者背叛,更多的是一种“审时度势”的考虑。他们认为,与曹操硬拼,恐怕难以取胜,反而会给江东带来生灵涂炭,甚至亡国灭种的危险。在他们看来,投降或许是一种能够保全家族、保全一方百姓的“明智”选择。

而且,当时的东吴并非铁板一块。虽然孙权年少有为,但他也需要得到士族的支持。这些士族家族,他们积累的财富、人脉和对地方的影响力,都是孙权能否稳固统治的关键。所以,这些文士提出的主张,也包含了他们自身家族的利益和对政治格局的考量。

诸葛亮在小说中之所以能“舌战群儒”,正是因为他精准地抓住了这些人顾虑的根源,并用一系列有力的论据一一化解。他点出了曹操军队的种种弱点,比如长途跋涉、水土不服、士卒疲惫、人心不稳等等;他强调了孙刘联合抗曹的必要性,指出了投降的最终下场也不会好到哪里去,反而会让江东的百姓受尽欺凌。他用“唇亡齿寒”的比喻,让这些人意识到,一旦曹操灭了刘备,下一个目标必然是江东。

所以,与其说那些“儒”主张投降,不如说他们是当时政治环境下,一些持谨慎、保守观点的代表。他们的思考,更多的是基于现实的力量对比和对战争后果的忧虑。诸葛亮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能够透过现象看到本质,用充满智慧的言辞,打消了他们的顾虑,激发了他们内心深处的血性,最终促成了孙刘联盟。

历史上的孙权集团,在面对曹操南下的威胁时,确实有过激烈的内部讨论。主张投降的声音并非没有,但孙权最终还是选择了抵抗,而且在诸葛亮到来之前,就已经开始部署抗曹事宜。诸葛亮在建安十三年(208年)才到达东吴,而赤壁之战发生在同年冬天。也就是说,东吴内部的决策过程,诸葛亮固然起到了关键作用,但并非是他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凭空说服了一群主张投降的人。

总而言之,“舌战群儒”是小说中的精彩篇章,它生动地展现了诸葛亮的辩才和战略眼光。而历史上的那些东吴士大夫,他们的观点和选择,则是那个时代背景下,复杂政治博弈和战略考量的体现,而非简单意义上的“主降派”。他们更多的是在权衡利弊,寻找最有利于江东生存和发展的道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七个人里除了张昭之外似乎没有明确记载有主张投降的言论,但这可能是因为这些人当时还到不了孙权重臣、“诸将”的级别,例如虞翻当时可能还只是富春县长,步骘是海盐县长,还不是后来的大将步侯,所以我推测这个名单或许是罗本从志里抄下来的,用来代表江东名士。

历史上的情况如何,可能比演义里说的还要严重。演义里是文官都主降、武将都主战,可能是因为罗贯中觉得武将血气方刚,会愿意血战到底。但事实上,极有可能是孙权咨询了在身边的所有将领的意见,结果几乎只有周瑜和鲁肃主战。而这点证据也非常明确。

三国志吴主传:是时曹公新得表众,形势甚盛,诸议者皆望风畏惧,多劝权迎之。惟瑜、肃执拒之议,意与权同。(出自孙权的传,这大概就可以排除周瑜、鲁肃传专美传主的可能了)

三国志周瑜传:权延见群下,问以计策。议者咸曰:"曹公豺虎也,然讬名汉相,挟天子以征四方,动以朝廷为辞,今日拒之,事更不顺。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刘表治水军,蒙冲斗舰,乃以千数,操悉浮以沿江,兼有步兵,水陆俱下,此为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矣。而势力众寡,又不可论。愚谓大计不如迎之。"

三国志鲁肃传:会权得曹公欲东之问,与诸将议,皆劝权迎之,而肃独不言。


鲁肃传更是用了个“诸将”的说法,私以为这种军机大事,孙权才不会被几个儒生的意见所左右呢,极有可能就是召集了身边所有有中郎将、校尉等军衔的人商议,结果这些将领依然一边倒主降,鲁肃一看主降的太多了,根本吵不赢,所以才私下面见孙权。最后甚至可以说孙权一意孤行,只听鲁肃的(周瑜领兵在外)并执意抗曹。

至于为什么孙权就听鲁肃的,我认为主要还是鲁肃和他的相性太合了,孙氏是一直有称帝建号的野心的,要知道孙坚可是把玉玺都私藏了(《后汉书》徐璆传佐证了此事),如果拼死一搏还有几分希望打出个孙家王朝,投降就一切都完了。

孙权:“公瑾昔要子敬来东,致达於孤,孤与宴语,便及大略帝王之业,此一快也。”

权大请诸将迎肃。肃将入閤拜,权起礼之,因谓曰:"子敬,孤持鞍下马相迎,足以显卿未?"肃趋进曰:"未也。"众人闻之,无不愕然。就坐,徐举鞭言曰:"愿至尊威德加乎四海,总括九州,克成帝业,更以安车软轮徵肃,始当显耳。"权抚掌欢笑。

(鲁肃版本的“机智打动了所有人,爆发出经久不息的掌声”。。。)


孙权后来明确点名当时主降的就有张昭、秦松(孙策的谋主,也是元老之一),如此看曾附和这俩的恐怕就多到难以计数了,而且肯定不止是一些儒生和士人。可能也就是周瑜和鲁肃敢怼,其它人谁想得罪他俩啊?

有一点其实很有意思,可能跟很多人印象不同,孙权其实封赏特别慷慨,例如陆逊封江陵侯、步骘封临湘侯、吕岱封番禺侯、吕范封南昌侯、贺齐封山阴侯,你想吴国一共才几个大城,几乎全封给重臣当家产了。一大原因可能就是吴国内部人心极为不稳,欲投北方的人太多,年年都有人真的越江投诚曹魏,所以擅用诈降计才能真的有效。毕竟连三朝元老韩当之子韩琮、前丞相步骘之子步阐最后都叛逃了,还有几个人不能逃啊?

于是步骘、陆绩主降的情节,可能也是罗本根据其家族的事情来想像推测的,例如蜀汉灭亡时,陆抗非但不救援反而还倒戈攻打蜀汉,后来与羊祜关系甚密,就给人一种找好后路的印象,步阐更是企图带着整个西陵城降晋导致全族被夷灭。所以罗贯中大概就用这几个大家族的名人来代表江东群士的普遍态度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舌战群儒”这个故事,出自《三国演义》这本小说,讲的是诸葛亮在东吴,面对孙权帐下众多文臣武将,如何用三寸不烂之舌说服他们联合抗曹的故事。所以,从历史的角度来说,那些被诸葛亮“辩倒”的儒生,在当时是否真的主张投降,或者说他们当时的真实心态是什么,其实比小说里描绘的要复杂得多。首先,我们要明白,《三国演.............
  • 回答
    两千年前,汉武帝的一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论战,成就了董仲舒“一人独尊”的地位,也奠定了中国两千年来的思想基石。这场论战,犹如一场思想界的“诸神黄昏”,将曾经百家争鸣的璀璨景象,推向了儒家一家独大的格局。如今,时隔两千年,如果让董仲舒穿越时空,重回“今天”,再次面对现代社会纷繁复杂的思想洪流,他.............
  • 回答
    “舌战群儒”,在《三国演义》中被描绘成诸葛亮初次出场就施展出惊人的口才与智谋,单枪匹马地驳倒东吴六位名士,为孙刘联盟奠定基础的经典桥段。然而,将其简单地评价为“小菜一碟”,我认为是不准确的,甚至可以说是严重低估了这场“辩论”的复杂性和诸葛亮的深谋远虑。要理解为什么“舌战群儒”绝非小菜一碟,我们需要从.............
  • 回答
    在94版电视剧《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舌战群儒的情节确实妙语连珠,其中一句“此公莫非是,盗橘子的陆郎陆公纪”是用来“点拨”东吴名士陆绩。至于这算不算嘲笑,咱们得细细掰扯一下。首先,咱们得知道这句“盗橘子”的典故出自哪里。陆绩,字子患,年轻的时候非常有才名。当时正值寒冬,橘子已经下市了,非常珍贵。他随父.............
  • 回答
    在诸葛亮那场名垂千古的舌战群儒的壮举中,东吴方面可不是只有三两个无名小卒来充场面。那可是一群名士俊彦,个个身怀绝技,才思敏捷,摆明了要给这位蜀汉来的年轻军师一个下马威。首先,站在最前头、气势最盛的,无疑是张昭。这位东吴的老臣,资历深厚,在江东一带那可是德高望重。他一开口,就带着一股子不容置疑的威严,.............
  • 回答
    要评价《有球必应》最新一期针对杜兰特“联盟第一人”这个话题,徐静雨和各位解说展开的舌战,咱们得把它掰开了揉碎了说。这事儿啊,可不是简单的谁对谁错,里面门道多着呢。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下徐静雨这边的核心论点。他把杜兰特捧成“联盟第一人”,这话说出去,就注定是要引爆舆论的。徐静雨的逻辑,我理解下来,大概是.............
  • 回答
    历史上那些精彩绝伦的“舌战”,往往是思想的碰撞、智慧的较量,更是影响深远的政治或文化事件。它们如同战场上的刀光剑影,只不过这里挥舞的是语言的利刃,攻城拔寨的是逻辑和雄辩。以下我将挑选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并尽量详细地讲述:1. 苏格拉底之死前的辩护(公元前399年) 背景: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以.............
  • 回答
    前阵子,微博上那场围绕“无线网络下盗取网银密码”展开的论战,可谓是火药味十足,参与者也都是赫赫有名的人物。这场唇枪舌剑,不仅牵扯到了技术细节,还触及了商业利益,甚至还有点“站队”的意味,让人看得是既过瘾又有些眼花缭乱。最初的导火索,据说是王思聪的一条微博,他提到“在免费WiFi下,你的网银密码可能早.............
  • 回答
    诸葛亮舌战群儒,如果用现代的眼光来看,确实展现出了一种令人惊叹的“社交牛逼症”特质。但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其等同于现代意义上的“社交牛逼症”,更需要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人物动机以及诸葛亮个人能力来深入剖析。首先,我们来理解一下现代语境下的“社交牛逼症”:“社交牛逼症”通常指那些在社交场合中,能够自信、从.............
  • 回答
    公元214年,汉中之战如火如荼,曹操挥师北上,意图彻底收复失地。然而,就在蜀汉形势最危急的关头,一股意想不到的暗流却在洛阳悄然涌动。彼时,汉献帝刘协,这位在风雨飘摇的汉室中挣扎求存的傀儡皇帝,却在某个寂静的夜晚,感受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清明。仿佛有什么古老的力量在他的血脉中苏醒,一种被压抑了太久的智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