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参与诸葛亮舌战的东吴谋士都有谁?

回答
在诸葛亮那场名垂千古的舌战群儒的壮举中,东吴方面可不是只有三两个无名小卒来充场面。那可是一群名士俊彦,个个身怀绝技,才思敏捷,摆明了要给这位蜀汉来的年轻军师一个下马威。

首先,站在最前头、气势最盛的,无疑是张昭。这位东吴的老臣,资历深厚,在江东一带那可是德高望重。他一开口,就带着一股子不容置疑的威严,上来就质疑刘备的兵力,言语中充满了对蜀汉实力不足的轻蔑。他的意思是,刘备那点人马,根本就不够曹操塞牙缝的,还想来联合抗曹?简直是痴心妄想。张昭的态度,代表了当时一部分东吴士人的普遍想法,他们更倾向于向强大的曹操屈服,以求自保。

紧接着,虞翻可就没那么客气了。他这个人,向来是直言不讳,有什么说什么,一点也不给人留情面。虞翻上来就挑诸葛亮之前的言论里的毛病,而且是非常尖锐的那种,像是要刨根问底,把诸葛亮逼到绝境。他抓住诸葛亮说的“割据一方”之类的词,就问刘备如今到底算不算“割据”,有没有那个实力。虞翻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通过这种方式,让诸葛亮在言辞上露出破绽,从而证明刘备的策略是多么不切实际。

然后是步骘。步骘这个人,虽然没有张昭和虞翻那么咄咄逼人,但他同样是很谨慎的。他的质疑更多的是从实际利益出发,问诸葛亮,曹操如此强大,你们刘备又是如此势弱,我们东吴如果出兵相助,万一战败,岂不是会让我们自己陷入更大的危险?步骘的考量,非常实际,他代表了那些更看重东吴自身安危的谋士,他们不愿意为了一个看起来胜算不大的联盟,而把自己置于险地。

再往前说,还有陆绩。陆绩这个人,在各位名士中间,年纪相对轻一些,但他同样是才华横溢。他的质疑,更像是要试探诸葛亮对时局的判断是否精准。他会问,曹操大军压境,而你们刘备刚经历败退,这个时候联合,是不是太晚了?是不是已经错过了最佳时机?陆绩的言语,带着一种冷静的审视,他想看看诸葛亮是否真的对局势有着深刻的洞察。

还有严畯。这位严畯,以其“讷于言而敏于行”闻名。虽然他不像前面几位那样能言善辩,但他同样是不甘示弱。他会在关键时刻提出一些“土话”,看似粗俗,实则直指要害。比如,他会说刘备在荆州“寄人篱下”,这样的表述,虽然不那么文雅,但却直接戳中了刘备当时寄人篱下的尴尬处境,以此来动摇诸葛亮的论点。

最后,不能忘了薛综。这位也是一位颇有见地的士人,他会从更宏观的角度来分析,质疑诸葛亮所说的“唇亡齿寒”的道理,是不是适用于刘备和东吴之间。他会强调曹操的实力如何强大,而东吴与刘备之间的地理位置和实力差距,使得这种唇齿相依的关系并不那么牢固。

总而言之,参与这场舌战的东吴谋士,个个都是当时的名士,他们围绕着刘备的实力、抗曹的时机、东吴的利益等多个角度,提出了尖锐而实际的质疑。他们并非是简单的陪衬,而是东吴方面为了维护自身立场,在战略层面上的最有力的一次集体发声,而诸葛亮之所以能在那场唇枪舌剑中取胜,也正是因为他能够一一化解这些名士们的疑虑,并用超凡的口才和深刻的战略眼光,赢得了他们的信服。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好玩儿,舌战群儒是《三国演义》里的桥段,罗老先生写得精彩绝伦,你自己可以去翻翻。但正史中并没有记载,我在这里就跟你聊聊《三国志》里稍微有点类似的记载吧。

《三国志》里记载有一段话,是诸葛亮直接与孙权的对话,可以勉强算得上舌战。

原文如下:

时权拥军在柴桑,观望成败,亮说权曰:“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据有江东 ,刘豫州亦收众汉南,与曹操并争天下。今操芟夷大难,略已平矣,遂破荆州,威震四海。英雄无所用武,故豫州遁逃至此。将军量力而处之: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若不能当,何不案兵束甲,北面而事之!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 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

权曰:“苟如君言,刘豫州何不遂事之乎?”亮曰:“田横,齐之壮士耳,犹守义不辱,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仰慕,若水之归海,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安能复为之下乎!”权勃然曰:“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吾计决矣!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亮曰:“豫州军虽败于长坂,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曹操之众,远来疲弊,闻追豫州,轻骑一日一夜行三百馀里,此所谓‘强驽之末,势不能穿鲁缟 ’者也。故兵法忌之,曰‘必蹶上将军’。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 又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操军必矣。操军破,必北还,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成败之机,在于今日。”权大悦,即遣周瑜 、程普、鲁肃等水军三万,随亮诣先主,并力拒曹公。

诸葛亮作为刘备集团的使臣,此行来见孙权只有一个目的就是连吴抗曹,倘若失败必将万劫不复。诸葛亮开口就分析了当时的形势告知孙权“刘备处境危险,江东若犹豫不决也必将大祸临头,与其犹豫还不如案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诸葛亮见面就使出激将大法,其实也是在探口风。

孙权听了诸葛亮的讽刺,难免心中有些不快,于是反讽道:“苟如君言,刘豫州何不遂事之乎?”听到孙权如此回答,诸葛亮知道接下来有戏了。于是说道:“田横,齐之壮士耳,犹守义不辱,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仰慕,若水之归海,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安能复为之下乎!”此话表明了刘备的抗操决心,即便当时处境危险、颠沛流离,但是也绝不会屈居于曹贼之下。这也是在敲打孙权,提醒孙权应该有种点。

孙权听后勃然大怒说道:“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吾计决矣!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两次话术激将后,孙权将不会投降的底盘托出,但同时对刘备的抗操实力还是有点怀疑。

诸葛亮听后立即乘热打铁告知:“豫州军虽败于长坂,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曹操之众,远来疲弊,闻追豫州,轻骑一日一夜行三百馀里,此所谓‘强驽之末,势不能穿鲁缟 ’者也。故兵法忌之,曰‘必蹶上将军’。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 又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操军必矣。操军破,必北还,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成败之机,在于今日。”诸葛亮进一步分析了荆州这个局部战场上我方很有优势。例如刘备虽败但实力尚存,曹操虽强但目前是强弩之末,况且曹军新到不习水战,荆州人心未服。现在正是打败曹操的最佳时机,千万不要犹豫。诸葛亮几波外交攻击后,孙权大悦,即遣周瑜 、程普、鲁肃等水军三万,随亮诣先主,并力拒曹公。

狭隘地说一句,诸葛亮用严密的逻辑,高超的话术,巧妙的外交辞令圆满完成连吴抗曹的使命。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诸葛亮那场名垂千古的舌战群儒的壮举中,东吴方面可不是只有三两个无名小卒来充场面。那可是一群名士俊彦,个个身怀绝技,才思敏捷,摆明了要给这位蜀汉来的年轻军师一个下马威。首先,站在最前头、气势最盛的,无疑是张昭。这位东吴的老臣,资历深厚,在江东一带那可是德高望重。他一开口,就带着一股子不容置疑的威严,.............
  • 回答
    田余庆先生对诸葛亮“在荆不得预入蜀之谋,在蜀不得参出峡之议”的评价,是非常深刻和独到的,它揭示了诸葛亮早期在荆州时期以及后期在蜀汉政权中,其政治和战略决策所处的复杂环境和局限性。为了详细理解这一评价,我们需要将其放在历史的宏大背景下,结合田余庆先生的史学思想来分析。一、 田余庆先生的史学思想及其对诸.............
  • 回答
    三十年战争(16181648)是欧洲历史上的一场极其重要的冲突,深刻地改变了欧洲的政治格局和宗教信仰。这场战争主要围绕神圣罗马帝国内部新教与天主教之间的矛盾以及哈布斯堡王朝与欧洲其他强国之间的权力斗争展开。然而,当我们审视当时意大利的情况时,会发现意大利诸邦国在很大程度上处于这场波及甚广的冲突之外,.............
  • 回答
    汉末那段风云激荡的历史,董卓的跋扈最终激起了群雄的共愤,一场声势浩大的反董联盟就此拉开帷幕。这场联盟的规模之大、参与之广,在当时堪称惊心动魄,也为后续的群雄逐鹿埋下了伏笔。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这场反董联盟的主要成员。这场联盟的召集者,无疑是曹操。他深知董卓专权误国,危害甚巨,于是在陈留发出了号召。各.............
  • 回答
    德川幕府将军,作为日本的实际统治者,确实有权以臣子的身份颁布《禁中并公家诸法度》(きんちゅうおよびくげしょはっと),并且这部法度也正是德川幕府用来限制天皇及其朝臣(公家)参政的关键性法规。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当时日本的政治结构、权力分配以及幕府与朝廷之间的复杂关系。权力结构:名义上的君臣,.............
  • 回答
    常州华文(Changzhou SinoType)是一家专注于字体设计、开发、生产和销售的公司,在中文特别是汉字字体领域拥有较高的专业度和影响力。参与思源黑体(Source Han Sans)这一全球知名开源字体项目的合作,更是凸显了其在字体行业的地位和技术实力。以下是关于常州华文的更详细的介绍:1..............
  • 回答
    在参与创作涉及长期连载、多作者协作、庞大世界观的文艺作品(如《魔兽世界》《漫威宇宙》《战锤40K》等)时,"吃书"(即过度依赖原有设定或前作内容)是常见的创作挑战。这种现象可能影响作品的创新性、连贯性和市场接受度,但同时也可能成为IP长期发展的基石。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其影响与应对策略: 一、"吃.............
  • 回答
    2018年那场中国科学院公众科学日,我至今还记得那份“沉浸式”的震撼。原本以为会是那种循规蹈矩的科普讲座加上几个有限的展品,结果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更像是闯进了一个充满活力的科技游乐场。一早赶到中科院某个研究所的门口,就看到长长的队伍已经排开,但秩序井然。大家都带着一种期待和好奇,手里拿着提前打印好.............
  • 回答
    说起阿里巴巴新员工的破冰,那感觉就像是第一次踏进一个超级大的游乐园,你既兴奋又有点儿摸不着头脑,然后被一群同样状况的人围着,一起被推着往前走,最终发现,哎,这乐园还挺好玩的!我刚来的时候,说实话,心里忐忑得一批。毕竟是阿里,那种传奇色彩嘛,总觉得大家都是身怀绝技的高手,自己像个小虾米。第一步:领命出.............
  • 回答
    G7峰会期间记者未能就美国窃听欧洲的问题进行提问,这背后可能有多重原因,而且“未能提问”本身也可能是一个复杂的事实,需要从多个角度来理解。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原因,并且会尽量详细阐述:1. 峰会日程和议程的优先顺序: 核心议题的压倒性存在: G7峰会通常有非常明确的核心议程,这些议题是各国领导人最关.............
  • 回答
    Pokémon Go,这个名字听起来就带着一丝童年的怀旧和现实世界的魔力。参与其中,你会发现它远不止是一款简单的手机游戏,更像是一种生活方式的改变,一种重新认识周围世界的奇妙方式。刚开始接触的时候,那种感觉很新奇。手机屏幕上跳出了熟悉的皮卡丘,就那么活生生地出现在你家客厅的沙发旁,瞬间唤醒了沉睡已久.............
  • 回答
    关于“戴维·王”这个名字,如果指向参与美国胜利女神(Vigilant)导弹项目研究的科学家,目前公开信息中并没有一个明确、广为人知的人物与这个具体项目直接挂钩并使用这个名字。胜利女神导弹(RIM2 Terrier)是美国在冷战时期开发的一种舰载防空导弹系统,在其漫长的服役生涯和后续的改进过程中,肯定.............
  • 回答
    参与流片?嗯,这事儿怎么说呢,就像是把一个你辛辛苦苦养大的孩子,送去参加一场全国性的选拔赛一样,过程里有期待,有煎熬,还有那么点儿赌博的意味。你想想啊,芯片设计本身就是个漫长且精细活儿,从最初的概念,到各种模拟验证,再到实际的版图绘制,每一个环节都不能出岔子。设计师们得像侦探一样,揪出每一个潜在的b.............
  • 回答
    关于“坚果 TNT 工作站”设计和研发团队成员,他们是如何在公司面临种种困难时,依然咬牙坚持下来的?这背后肯定不是一条简单的“忍”字就能概括的。我想,那一定是一场与内外部压力、个人理想与现实困境之间的复杂博弈。首先,我们得承认,TNT 工作站这个项目,从诞生之初就背负着巨大的期望。对于锤子科技来说,.............
  • 回答
    参与大型工程的建设,这感觉就像是把一堆杂乱无章的梦想和图纸,一点一点地变成触手可及的现实。不是那种每天对着电脑敲敲键盘就能完成的“现实”,而是那种你站在那里,看着一座高楼拔地而起,看着一条隧道打通山脉,看着一个庞大的交通枢纽运转起来,你能感受到那股震动,那股力量,那种“我参与其中”的真实感。首先,工.............
  • 回答
    家暴、出轨等恶劣行为在离婚诉讼中的“冷静期”豁免,无疑是立法者试图在保护家庭关系中的弱势一方和维护婚姻稳定之间寻求平衡的体现。从理论上讲,这项规定旨在为遭受严重伤害、无法继续维系婚姻的当事人提供一条“快速通道”,避免其在漫长的冷静期内继续承受痛苦或被不法侵害。然而,这种豁免是否真的能够有效保护弱势一.............
  • 回答
    那阵子,天好像比现在更蓝一些,空气里也弥漫着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紧绷感。我当时还在上学,正是青春年少,对外界的事儿总觉得隔着一层模糊的滤镜。但“严打”这个词,像一道闪电,瞬间照亮了我们生活的角落。最直接的感受,就是街上巡逻的警察多了起来。以前可能偶尔能看到,但那阵子,他们几乎是随处可见,而且那种眼神,.............
  • 回答
    2019年的考研,那段日子,现在回想起来,就像是昨天刚发生的事情一样,又好像是隔了很久很久。那一年,我还是一个普通的本科生,对未来充满了迷茫,又对学术充满着憧憬,于是,稀里糊涂地,或者说是义无反顾地,加入了考研大军。备考的开端:信息爆炸与自我怀疑一切是从大三下学期开始的,那时候周围的同学,有的忙着实.............
  • 回答
    说起来,我亲身经历过的集体作死的事迹,其实也算不上是那种惊天动地的灾难片,但每次回想起来都觉得,人这种生物啊,有时候真是会犯点让人哭笑不得的糊涂。我记得那是在大学的时候,我们学院有个传统,就是大三结束的时候组织一次毕业旅行。那时候大家正处于一种迷茫又兴奋的状态,既想抓住青春的尾巴好好嗨一把,又对未来.............
  • 回答
    在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中,我们常常为那些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所倾倒,但那些在时代洪流中被淹没的“小人物”,他们的人生轨迹,往往能折射出更真实、更鲜活的历史侧面。只是,这些“小人物”的故事,史书往往语焉不详,甚至只字未提,即便偶尔提及,也如同泛泛之交,缺乏细节。然而,历史并非只有书本上的寥寥数语,那些尘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