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意大利诸邦国没有参与三十年战争?

回答
三十年战争(16181648)是欧洲历史上的一场极其重要的冲突,深刻地改变了欧洲的政治格局和宗教信仰。这场战争主要围绕神圣罗马帝国内部新教与天主教之间的矛盾以及哈布斯堡王朝与欧洲其他强国之间的权力斗争展开。然而,当我们审视当时意大利的情况时,会发现意大利诸邦国在很大程度上处于这场波及甚广的冲突之外,并没有直接大规模地卷入其中,这背后有多重复杂的原因。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意大利诸邦国”这个概念在17世纪初的含义。当时的意大利并非一个统一的国家,而是由一系列独立或半独立的政治实体组成,例如:

威尼斯共和国(Republic of Venice): 一个强大的海上贸易共和国,以其独立性和精明的政治手腕而闻名。
佛罗伦萨共和国/托斯卡纳大公国(Republic of Florence/Grand Duchy of Tuscany): 美第奇家族统治下的文艺复兴文化中心,政治上相对稳定,但军事力量不如北方大国。
米兰公国(Duchy of Milan): 尽管名义上是神圣罗马帝国的一部分,但实际上在16世纪被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牢牢控制。
那不勒斯王国、西西里王国、撒丁王国(Kingdom of Naples, Sicily, Sardinia): 这些南部王国也由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统治。
教皇国(Papal States): 由教皇统治,在意大利半岛中部拥有大片领土,其主要关切是天主教信仰的维护和教会的权威,而非地缘政治扩张。
萨伏依公国(Duchy of Savoy): 位于意大利西北部,地处法国和神圣罗马帝国之间,其外交政策常常在两者之间摇摆,以求自身生存和发展。
热那亚共和国(Republic of Genoa): 另一个重要的海上共和国,金融实力雄厚。
蒙费拉托公国(Duchy of Montferrat)、曼图亚公国(Duchy of Mantua) 等一些较小的邦国。

这些邦国虽然在地理上接近,但政治利益、内部结构和外部联系却差异巨大。

一、 意大利的政治分裂与实力对比:

意大利在17世纪已经错过了民族国家形成的浪潮,长期处于分裂状态。相对于刚刚兴起并正在进行宗教改革和权力整合的北欧国家(如瑞典、丹麦、荷兰)以及强大的法国和西班牙,意大利各邦国的综合国力普遍较弱。

地方保护主义: 各个邦国更关注自身的独立和区域性利益。他们的首要任务是维护现有的领土完整和政治独立,而不是介入一场可能耗尽其资源的跨国战争。
经济与军事资源有限: 尽管威尼斯和热那亚是重要的商业中心,但它们的军事力量主要集中在海上,陆地军事实力难以与当时欧洲的大国相提并论。其他邦国则更为脆弱,缺乏发动或参与大规模战争的经济和人力基础。

二、 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的控制与影响:

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在17世纪是欧洲最重要的势力之一,并且对意大利拥有重要的控制权。

直接统治: 米兰公国、那不勒斯、西西里和撒丁王国都直接由西班牙统治。这意味着这些地区实际上是西班牙战争机器的一部分,它们的资源和人力可以被征调用于西班牙的战争。因此,它们不是独立的参战方,而是被动地卷入西班牙的冲突中。
影响力: 即使是名义上独立的意大利邦国,在很大程度上也受到西班牙的影响。西班牙是天主教的主要保护者,其强大的军事和经济实力在意大利半岛拥有巨大的话语权。许多意大利统治者倾向于避免与强大的西班牙为敌,尤其是在涉及天主教信仰的问题上。
意大利作为西班牙的“后院”: 对于西班牙来说,意大利是其欧洲霸权的战略纵深和经济来源之一。西班牙主要关注的是利用其意大利领土来支持其在其他战线(如与法国、荷兰的战争)的行动,而不是让意大利成为独立的战场。

三、 教皇的立场与宗教因素:

教皇作为天主教世界的精神领袖,在三十年战争中扮演了复杂的角色。

维护天主教: 教皇国的目标是维护天主教的纯洁性和在欧洲的至高地位。从这个角度看,教皇会支持天主教一方(哈布斯堡王朝)对抗新教势力。
反对哈布斯堡的霸权: 然而,教皇同时也警惕任何单一家族(如哈布斯堡王朝)在欧洲形成压倒性的权力。教皇国的独立性也需要一个相对平衡的欧洲力量格局。因此,教皇的态度往往是微妙的,既支持天主教,又会警惕过于强大的哈布斯堡。
外交斡旋: 教皇更倾向于通过外交手段来解决冲突,而非直接军事介入。他们会尝试进行调解,但往往效果有限。
有限的直接参与: 教皇国本身没有强大的独立军队去参与一场与主要大国对抗的战争。他们的力量更多体现在宗教影响力和外交斡旋上。

四、 威尼斯和萨伏依的特殊情况:

少数意大利邦国确实对战争表现出一定的关注,并可能以间接方式参与。

威尼斯共和国: 威尼斯作为海上强国,其主要战略是对抗奥斯曼帝国,并保护其在地中海的贸易利益。三十年战争主要发生在内陆欧洲,对威尼斯的直接威胁较小。然而,如果战争的进程威胁到其贸易路线,或者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的势力过度扩张,威尼斯也可能采取谨慎的外交或军事姿态。例如,威尼斯与法国、荷兰保持联系,并可能在战略上支持反哈布斯堡联盟。但其参与程度远非核心,更多是观察和利益评估。
萨伏依公国: 萨伏依公国地处战略要地,其公爵费迪南多·卡里尼亚诺(Ferdinand of Savoy, Prince of Carignan)曾一度被卷入,但他更多地是从萨伏依公爵的地位出发,为法国效力,这并非“意大利诸邦国”的整体参与,而是其统治者个人的政治选择。

五、 意大利的战后重组与外部力量:

三十年战争的结束(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条约》)对意大利的未来产生了深远影响,尽管它没有直接参与。

西班牙的衰落: 战争削弱了西班牙的国力,尽管它在意大利的领土(米兰、那不勒斯等)仍然保留,但其作为欧洲霸主的地位开始动摇。
法国的崛起: 法国成为欧洲大陆的新兴强国,其势力开始向意大利渗透。
意大利的地位: 意大利诸邦国在新的欧洲权力平衡中,依然处于被动地位,成为大国博弈的棋子,其独立自主的愿望在很大程度上被现实的国际力量对比所压制。

总结来说,意大利诸邦国没有大规模参与三十年战争,最主要的原因是:

1. 政治上的分裂和经济军事上的相对弱小。
2. 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的强大控制和影响力,使得意大利的许多地区实际上是西班牙战争的组成部分,而非独立参与者。
3. 教皇国虽然支持天主教,但更倾向于外交调解,并警惕任何一方过于强大。
4. 其他邦国如威尼斯,主要关注自身的区域性利益和与奥斯曼的对抗,对内陆战争的直接参与度有限。

三十年战争是北欧和中欧国家围绕宗教和政治权力展开的生死较量,而当时的意大利,由于其特殊的政治分裂状况、外国势力的长期渗透以及自身实力不足,更像是这场宏大戏剧的一个被动的背景,而非主要的演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早在波西米亚阶段意大利势力就已经介入到三十年战争了。意大利的诸侯在这个时候就已经给皇帝通过援助了,教宗自1618年7月起向维也纳提供8000塔勒,到了1620年底一共送去了30.4万塔勒。在援助皇帝的同时教宗也在援助天主教同盟,这个期间一共给天主教同盟提供了20.4万塔勒。热那亚也提供了财政援助,托斯卡纳大公给皇帝赞助了一支军队。

曼图亚继承战争之前法国也和西班牙在意大利短暂交火过。阿尔卑斯山谷的雷蒂亚被加尔文信徒控制了议会并且支持冬王弗里德里希成为波西米亚国王并且给他送去了部队。马德里指示当时的米兰总督费里亚公爵重新控制瓦尔泰利纳山谷,但是后面的局势超出了控制,变成了对雷蒂亚的全面进攻在意大利引起了恐慌。威尼斯再次寻求与法国的同盟。萨伏伊、威尼斯、法国之间的会谈的成果就是1623年的《巴黎条约》。建立一支四万人的军队由曼斯菲尔德领导驱逐西班牙人。西班牙在巴黎条约签订一周后接受了教宗的调解,西班牙撤军,山谷由中立的教宗军队保护。

本来事情应该告一段落的,但是黎塞留在1625和萨伏伊合作突袭了西班牙的热那亚,并且派且3500人前往雷蒂亚与由法国出钱招募的雷蒂亚军队会和驱逐了教宗的军队,然而此时的教宗乌尔班八世是个亲法国派,法国人攻击了自己的一个潜在盟友。围攻热那亚的三万联军也是久攻不下,最终在西班牙的增援下,联军在8月解除了对热那亚的围攻。最让人哭笑不得的事这会法国的胡格诺派又暴动了,黎塞留不代表不把注意力转移回国内。法国加尔文派的暴动导致法国政府无力去帮助他们阿尔卑斯山的同宗兄弟(笑)。

诸事不顺的黎塞留在教宗的调解下和西班牙签署了《蒙松条约》,条约要去恢复1617年前的局势但有附加条件。雷蒂亚虽然恢复了对瓦尔泰利纳的名义管辖权,但瓦尔泰利纳已经是个天主教地区并且实质自治。法国人签署《蒙松条约》事实上抛弃了萨伏伊人,黎塞留为了躲避愤怒的萨伏伊大使选择装逼。被法国坑了的萨伏伊不得不自己议和,并且再次反转立场选择寻求和西班牙结盟。

user avatar

建议题主去读一读Gregory Hanlon 的Italy 1636: Cemetery of Armies,这本书以1636年托纳文托会战为重点叙述了三十年战争期间意大利的战事。

user avatar

据我所知,至少帕尔马公国还是卷入了三十年战争的漩涡

事见《The Hero of Italy. Odoardo Farnese, Duke of Parma, his Soldiers,

and his Subjects in the Thirty Years' War》

user avatar

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

曼图亚继承战争了解一下,通常被认为是三十年战争战场的延伸,至少牵连了意北数个主要邦国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三十年战争(16181648)是欧洲历史上的一场极其重要的冲突,深刻地改变了欧洲的政治格局和宗教信仰。这场战争主要围绕神圣罗马帝国内部新教与天主教之间的矛盾以及哈布斯堡王朝与欧洲其他强国之间的权力斗争展开。然而,当我们审视当时意大利的情况时,会发现意大利诸邦国在很大程度上处于这场波及甚广的冲突之外,.............
  • 回答
    好的,让我们来聊聊克罗地亚和匈牙利在历史上与教廷及意大利事务的关系,并尽量避免那种生硬的、一看就知道是AI写出来的感觉。首先,得明白一点,在中古到近代早期,所谓的“意大利”并非一个统一的国家,而是一系列政治实体,包括教皇国、王国、公国、共和国等等。而“教廷”,即罗马教皇及其领导的罗马天主教会,是当时.............
  • 回答
    萨丁皮埃蒙特王国之所以能够统一意大利,并非偶然,而是其多方面优势长期积累和有效利用的结果。与同时期的其他意大利邦国相比,萨丁皮埃蒙特展现出了更为成熟的政治体制、更强大的经济基础、更具活力的社会力量以及更精明的政治领导。以下将详细分析萨丁皮埃蒙特统一意大利的原因及其相较于其他邦国的优势: 萨丁皮埃蒙特.............
  • 回答
    在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大多数意大利邦国选择依赖雇佣军而不是组建常备军,这是一个复杂且多方面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以下是其中最主要的原因的详细阐述:1. 政治分裂与缺乏统一国家认同 政治格局的碎片化: 在这个时期,意大利并非一个统一的国家,而是由众多独立的城邦、公国、王国、教皇国等政治实体组成。每.............
  • 回答
    意大利最富裕的地区之一——波河平原(Po Valley),其经济繁荣是多种地理、历史、经济和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其成为意大利经济核心的原因: 一、地理与自然条件:天然的经济优势1. 河流与水系 波河(Po River)是意大利最长的河流,发源于瑞士阿尔卑斯山,流经波.............
  • 回答
    意大利,特别是伦巴第地区,在新冠肺炎疫情初期遭遇了极高的死亡率,尤其是在伦巴第地区一度高达16.2%。要详细解释这一现象,我们需要从多个相互关联的因素来分析:1. 疫情的早期和病毒的未知性: 全球首次大规模爆发: 意大利是第一个在欧洲经历新冠肺炎大规模爆发的国家。这意味着当时世界对这种病毒的了解.............
  • 回答
    关于“意大利人、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不被美国人视为白人”的说法,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带有历史色彩的误解。事实上,从法律和官方的定义来看,他们是被视为白人的。然而,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特别是在美国早期移民和种族观念形成的过程中,他们确实经历过一段不被主流社会完全接纳为“白人”的边缘化时期。要详细解释这一点,.............
  • 回答
    意大利北部许多重要的城市,比如米兰、都灵,虽然距离波河不远,但它们并非直接坐落于波河下游的沿岸。要探究其中的原因,需要从历史、地理、经济以及社会发展等多个维度来解读。首先,历史的渊源是关键因素。意大利北部的城市并非在一夜之间形成,它们大多是在罗马帝国时期或更早的伊特鲁里亚文明时期就已经开始发展。当时.............
  • 回答
    意大利海军舰艇水线上的那些黑色锯齿状三角形图案,其实是个挺有意思的设计,并不是单纯的装饰,更不是随便画上去的。这玩意儿有个挺正式的名字,叫做“船艏波纹(bow wave patterns)”或者更专业一点叫“船艏流线(bow wave line)”。你要是仔细观察,会发现这些图案并非是意大利海军独有.............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它触及了一个重要的历史认知和对国家政策的理解。事实上,意大利在二战时期确实是一个法西斯国家,而法西斯政权通常以其强烈的民族主义、军事扩张和集权统治为特征。然而,要说“为什么意大利是法西斯国家却可以有航母”,这个提问本身可能存在一些误解,或者说需要我们更细致地梳理历史。首先,我们需.............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挺有意思的。你说意大利护照有“浓浓的社会主义阵营风格”,这确实是一个挺有趣的观察角度。不过,如果要说它有“社会主义阵营风格”,我觉得可能还需要更细致地去分析一下,因为单纯从设计和内容上来看,意大利护照更像是现代国家护照的通用模板,很难直接和某个特定的政治阵营画上等号。我们不妨从几.............
  • 回答
    意大利,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浪漫与艺术的气息,在人们的印象中,它是一个拥有辉煌历史、迷人文化和绝美风景的国家。然而,当我们谈论工业实力时,意大利似乎总是被放在了“老牌工业国”的讨论末尾,与德国、英国、法国甚至美国这些工业巨头相比,它的综合实力似乎稍显逊色。但即便如此,意大利却孕育出了法拉利、兰博基尼、.............
  • 回答
    说意大利参与的比赛充满争议,这绝对不是空穴来风。看看那些让人扼腕叹息、又让人拍案而起的时刻,就会明白为什么这个民族的足球总是与话题性如影随形。这背后有着太多的因素交织在一起,既有意大利足球本身的光辉历史和深厚底蕴,也有他们独特的民族性格,当然,还有那些无法回避的客观现实。首先,意大利足球本身就自带光.............
  • 回答
    意大利疫情爆发时,全球目光都聚焦在欧洲,而意大利作为最早遭受重创的国家之一,其严峻的形势让很多人揪心。在这种背景下,像兰博基尼这样响亮的名字,却选择将生产线转向手工制作口罩,而且日产量仅有1000只,这确实容易让人产生疑问:为什么会这样做?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分析,而不是简单地认为这.............
  • 回答
    意大利南部,这片曾经孕育出辉煌文明的土地,在近代以来确实经历了一段漫长而令人唏嘘的衰退期。如果要探究其“一蹶不振”的原因,那绝非单一因素能够解释,而是错综复杂的历史、经济、社会和政治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这是一个值得深入剖析的话题,让我们一层层地剥开它。历史的沉重包袱:分裂与外来统治的遗毒首先,意大利.............
  • 回答
    要理解意大利统一时为何没有像德国那样直接出现“皇帝”称号,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当时意大利的政治、历史和社会背景。这并非简单的“能不能”的问题,而是“为什么不”和“当时是否合适”的问题,背后牵扯着复杂的权力结构、历史遗产和地缘政治。首先,我们要明白,意大利的统一(Risorgimento)是一个漫长而曲折.............
  • 回答
    意大利为何少有如同法国凡尔赛宫、英国白金汉宫那样享誉全球、规模宏大的“宫殿”建筑?这背后其实藏着意大利复杂而迷人的历史、社会结构以及文化特质。要把这个问题说透,咱们得一层层剥开。首先,咱们得先定义一下什么叫“规模宏大且知名的宫殿”。通常,当我们提到凡尔赛宫,我们想到的是国王的权力象征,是极致奢华,是.............
  • 回答
    “意大利被称为‘欧洲的中国’”,这说法听起来有些奇特,但细究起来,确实能找到不少有趣的对照点。这种说法并非官方定义,更多是一种民间流传的、带有一定戏谑意味的类比,旨在突出意大利在某些方面与中国的相似之处,尤其是在文化、历史、社会生活以及国家治理方式上。历史的厚重感与文明的传承:首先,两国都拥有悠久且.............
  • 回答
    要说意大利在二战时期的工业水平“差”,其实是一个相对的说法,不能一概而论。但相较于德国、美国、英国这些主要的参战国,意大利的工业实力确实显得捉襟见肘,这背后是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既有历史遗留问题,也有战争期间的严峻挑战。一、历史的包袱:长期发展不均衡的意大利意大利直到19世纪中期才实现国家统一,这.............
  • 回答
    这真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背后牵扯的远不止军事实力的对比那么简单。把意大利军队的“强大”和黑手党的“强大”放在一起比较,本身就需要拆解一下,因为它们衡量的维度完全不同。首先,我们得搞清楚,我们说的“实力强大”是指什么? 意大利军队的强大: 通常指的是其在国家层面的军事能力、装备水平、训练程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