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汉末反董联盟由哪些诸侯组成?张燕是否参与了反董?

回答
汉末那段风云激荡的历史,董卓的跋扈最终激起了群雄的共愤,一场声势浩大的反董联盟就此拉开帷幕。这场联盟的规模之大、参与之广,在当时堪称惊心动魄,也为后续的群雄逐鹿埋下了伏笔。

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这场反董联盟的主要成员。这场联盟的召集者,无疑是曹操。他深知董卓专权误国,危害甚巨,于是在陈留发出了号召。各路诸侯,出于不同的考量,或响应了这一号召,或被动卷入了这场对抗。

核心成员:

袁绍: 作为四世三公的代表,拥有极高的声望和号召力。他被推举为盟主,虽然在军事行动上表现得优柔寡断,但他的加入使得联盟在名义上和政治上都具有了相当的合法性。袁绍坐镇渤海,集结了北方的兵力,是联盟中举足轻重的人物。
袁术: 袁绍的族弟,也位列诸侯。他坐拥南阳,兵力雄厚,虽然与袁绍之间存在嫌隙,但为了共同的敌人,也加入了联盟。袁术的加入,让联盟的力量更加多元化。
曹操: 联盟的发起者,亲自领兵作战,展现了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政治远见。他不仅号召各路诸侯,更是在实战中冲锋在前,为联盟的军事行动贡献了重要力量。
孙坚: 被誉为“江东猛虎”,勇猛善战。他响应了曹操的号召,率领江东子弟兵,在洛阳之战中取得了辉煌的胜利,打败了董卓的先锋部队,甚至一度攻入洛阳,焚毁了宫殿。他的军事实力是联盟中不容忽视的存在。
刘备: 当时的刘备尚属弱小,但也是联盟中的一员。他以其仁德之名,集结了关羽、张飞等将领,虽然兵力不多,但他们也积极参与了联盟的各项行动,为后来的崛起埋下了伏笔。
孔伷: 曾任豫州刺史,也参加了反董联盟。
鲍信: 济北相,在曹操组织联盟时给予了积极支持,并率兵前来会合。

其他参与的诸侯:

除了上述几位核心人物,还有一些其他的诸侯也加入了反董联盟,虽然他们可能在军事上的贡献不如前几位突出,但他们也构成了联盟的整体力量:

朱儁: 东汉名将,曾任南阳太守,也响应了号召。
桥瑁: 东郡太守,他是最早响应曹操号召的诸侯之一。
张杨: 河内太守。
陶谦: 丹阳太守,后来成为徐州牧。
王匡: 河南尹。
赵融: الاع武都尉。
李穨: したがつ(这是原文引用时的误,应为董卓的部下),此处应理解为,虽然董卓有一些部下是反董的,但严格来说,他们不算在“诸侯组成”之内,而是董卓内部的分裂。

这场联盟,虽然在名义上声势浩大,集结了数十万兵马,但实际上,由于诸侯之间缺乏统一的指挥和协调,各自为政,加上内部的猜忌和利害冲突,导致联盟在军事行动上显得分散和低效。最终,董卓采取了坚壁清野的策略,又加上诸侯内部的矛盾爆发,联盟很快就瓦解了。

那么,张燕是否参与了反董?

关于张燕,他的情况比较特殊。张燕是黑山军的首领,号称“黑山贼”,盘踞在冀州一带。黑山军是当时一支重要的武装力量,对北方局势有着一定的影响。

根据史料记载,张燕没有明确参与到以袁绍为盟主的关东诸侯反董联盟之中。也就是说,他没有派遣军队前往会盟,也没有接受袁绍的号召。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张燕对董卓的跋扈无动于衷。实际上,董卓的暴政也引起了各方的警觉,包括张燕这样的地方势力。有说法认为,张燕在董卓专权时期,曾经试图与袁绍、公孙瓒等势力进行联系或合作,以期对抗董卓的统治。例如,《三国志·袁绍传》中提到,袁绍在冀州与公孙瓒争夺地盘时,曾与张燕有过一定的联系。

更重要的是,在董卓死后,他的部下李傕、郭汜发动政变,进军长安,而当时的关东诸侯却因为内讧而无力干涉。在这种混乱的局面下,张燕的黑山军却曾出兵支援过一些对抗李傕、郭汜的势力,比如曾经支援过赵羕(汉献帝时的一位将领),并且与袁术等势力有过联系。

所以,虽然张燕没有以“诸侯”的身份直接加入由袁绍组织的关东反董联盟,但他作为一个在北方拥有强大武装力量的势力,其行动对当时的政治格局产生了影响。他可能在暗中与其他势力有联系,或者在董卓死后,通过支援特定势力间接影响了局势。从某种意义上说,他对董卓的统治及其后的混乱局势是有反应和动作的,只是他的参与方式和我们理解的“诸侯联盟”有所不同。

总而言之,汉末反董联盟是一场由曹操发起,袁绍为盟主,联合了北至袁绍、公孙瓒,南至孙坚、刘备等众多诸侯的军事行动。这场联盟虽然初衷良好,但由于种种原因未能成功推翻董卓的统治。而张燕,这位盘踞北方的黑山军首领,并没有以诸侯的身份直接参与此次联盟,但他在后来的历史进程中,也以自己的方式对当时的政治军事斗争产生了影响。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虽然演义里是十八路诸侯,但仔细翻一翻史书还是会有一些出人意料的发现的

先把十八路诸侯列出来

第一镇,后将军南阳太守袁术
第二镇,冀州刺史韩馥
第三镇,豫州刺史孔伷
第四镇,兖州刺史刘岱
第五镇,河内郡太守王匡
第六镇,陈留太守张邈
第七镇,东郡太守乔瑁
第八镇,山阳太守袁遗
第九镇,济北相鲍信
第十镇,北海太守孔融
第十一镇,广陵太守张超
第十二镇,徐州刺史陶谦
第十三镇,西凉太守马腾
第十四镇,北平太守公孙瓒
第十五镇,上党太守张杨
第十六镇,乌程侯长沙太守孙坚
第十七镇,祁乡侯渤海太守袁绍
第十八镇,曹操

下面我们就来好好的捋一捋


广陵郡功曹/领青州刺史臧洪:讨董联盟首倡者。永汉元年十二月(189年12月26日-190年1月23日间)加入讨董盟军。本来作为广陵郡功曹的臧洪,并不是独立势力。但是他最先说服广陵太守张超,进而与张邈、刘岱、孔伷、桥瑁等人起兵讨董,主持酸枣会盟,可以说是讨董的首倡者和关东军的第一任盟主。次年,同为讨董的青州刺史焦和病故,袁绍以臧洪领青州抚众


广陵郡太守张超:臧洪原来的上司,讨董联盟发起人之一。永汉元年十二月(189年12月26日-190年1月23日间)加入讨董盟军。会盟后屯于陈留郡酸枣县。初平元年三月(190年4月23日-5月21日间)盟军渐散后没有回广陵,而是留在陈留。后来与其兄张邈参与陈宫迎吕布入兖州之事,皆为曹操所杀。时任东郡太守的臧洪要求救援张超,被袁绍拒绝,因此反叛袁绍,为绍所杀


陈留郡太守张邈:张超之兄,讨董联盟发起人之一。永汉元年十二月(189年12月26日-190年1月23日间)加入讨董盟军。会盟后屯于陈留郡酸枣县。与曹操交情非比寻常,讨董时曹操似乎对张邈有某种依附关系。曹操率军西进时,张邈是酸枣诸军中,唯一派兵支援曹操的。盟军解散后,长期作为曹操的后方力量。曹操东征陶谦时每次都把家室托付给张邈。可惜后来张邈叛操,悲剧了


兖州刺史刘岱:汉宗室之后,讨董联盟发起人之一。永汉元年十二月(189年12月26日-190年1月23日间)加入讨董盟军。会盟后屯于陈留郡酸枣县。讨董没见有什么表现,搞内讧倒是有一套。初平元年三月,刘岱杀同时讨董联盟发起人之一的东郡太守桥瑁,酸枣诸军至此解散。后来青州黄巾入兖州,刘岱战死


豫州刺史孔伷:名士,讨董联盟发起人之一。永汉元年十二月(189年12月26日-190年1月23日间)加入讨董盟军。会盟后屯于颍川郡。史书除了说他“清谈高论,嘘枯吹生”外没有太多记载。怀疑孔伷在初平元年三月酸枣盟军解散前后挂掉了,因为这个月袁术表孙坚为豫州刺史,作为盟友,袁术不会在孔伷还是豫州刺史的时候就表别人为豫州刺史。而这年二月,董卓刚刚派兵到颍川郡的阳城县洗劫了一番


东郡太守桥瑁:名士,讨董联盟发起人之一。永汉元年十二月(189年12月26日-190年1月23日间)加入讨董盟军。在得到邀请参加讨董联盟后,冒充三公,移书各州郡,号召天下起兵讨董,对于讨董联盟军的组织建设具有重大推动作用


骁骑校尉/行奋武将军曹操:讨董联盟发起人之一。永汉元年十二月(189年12月26日-190年1月23日间)加入讨董盟军。曹操本为骁骑校尉,逃出关后在陈留郡聚众起兵。注意,曹操没有回老家沛国,所以很有可能是和好友张邈同时参加了早期的会盟的,对张邈可能还有某种依附关系。事实上,曹操是早期起兵讨董的实力派中,唯一不领州国郡县的。会盟后屯于陈留郡酸枣县,袁绍主盟后以其行奋武将军。初平元年三月,曹操愤于盟军不思进取,自己率军西进,由于实力悬殊,在荥阳大败。不过,这次行动曹操可能顺路收编了中牟县的义军(详见后)。此后曹操到扬州募兵,还屯河内,似乎对当时驻扎河内郡的袁绍有某种依附关系。后来转而征战兖州。窃以为,这次联盟行动改变了曹操匡扶汉室的思想,从此走上了自己的帝王大业之路


中牟县令/行河南尹杨原:讨董联盟发起人之一。永汉元年十二月或初平元年初(190年初)起兵讨董。杨原起兵,是听了任峻的劝说。当时任峻劝杨原起兵讨董,为天下首倡,因此杨原自行河南尹,以任峻为主簿,正式起兵。后来曹操率军入中牟,收编了这支队伍。这有两个问题:第一是酸枣诸军会盟后,曹操只有在初平元年三月西进荥阳时可能会经过中牟。也就是说,杨原的部队要坚持到三月,杨原以一县之兵,能否坚持到这个时候,很成问题(当然,不排除关东势大,董卓有所顾忌;或这支队伍规模过小,董卓无视之);那么接下来的第二个问题就是杨原到底是不是首倡起兵的?如果是首倡起兵,那么他至少要坚持四个月之久,这是怎么坚持下来的?这两个问题待考。另外,深以为,这个杨原,就是永汉元年十二月“捉放曹”的那个中牟县令


勃海郡太守/车骑将军袁绍:讨董联盟盟主。永汉元年十二月(189年12月26日-190年1月23日间)或初平元年正月(190年2月23日-3月23日)加入讨董盟军。最初被冀州牧韩馥盯死,后来韩馥被兖州刺史刘岱逼得加入盟军后,袁绍随即起兵。初平元年正月正式主盟,自号车骑将军,参见会盟的各路方伯皆授官号。会盟后屯河内郡。当年任司隶校尉、持节的袁绍在雒阳敢在朝堂上怒骂董卓,可是这时的袁绍似乎从来没有好好想过打董卓。此后他的心思都集中在发展自己的势力上去了


西河郡太守崔钧:讨董联盟成员。永汉元年十二月(189年12月26日-190年1月23日间)或初平元年正月(190年2月23日-3月23日)加入讨董盟军。见于《后汉书·崔骃列传》李贤注。崔钧是太尉崔烈之子,史称“钧少交结英豪,有名称,为西河太守。献帝初,钧与袁绍俱起兵山东。”但是与袁绍共同起兵的。值得一提的是,有一种说法认为,这个崔钧就是和诸葛亮渊源甚深的那个崔州平(有争议,本篇不予以考证)


陈国相许玚:讨董联盟成员。永汉元年十二月(189年12月26日-190年1月23日间)或初平元年正月(190年2月23日-3月23日)加入讨董盟军。见于《三国志·许靖传》。许玚是与豫州刺史合兵讨董的。不过时间似乎并不长,因为陈王刘宠也参见了讨伐董卓的行动,而当时的国相已经是骆俊了。还有一种可能是记载有误,待考


河内郡太守王匡:讨董联盟成员。初平元年正月(190年2月23日-3月23日)加入讨董盟军。会盟后屯河内郡。这年六月,董卓派执金吾、王匡的妹夫胡母班去劝王匡罢兵,结果王匡听从袁绍的命令将他杀了。冬,在关东军已经瓦解的情况下,王匡曾率军进吞雒阳北部的孟津,结果被董卓打败了。王匡年轻时有侠义心肠,非常大方。可是在讨董期间,似乎是出于筹备军资,王匡在河内郡滥施淫威,派人暗中观察郡民,发现有罪的就抓起来严刑拷打,逼迫家属出金来赎,否则家族也会受到牵连。此后,王匡被胡母班家族的人汇合曹操灭掉了


山阳郡太守袁遗:袁绍从兄,讨董联盟成员。初平元年正月(190年2月23日-3月23日)加入讨董盟军。会盟后屯陈留郡酸枣县。记载很少,只是说有一定学术水平。初平三年,被袁绍任命为扬州刺史,与袁术争夺扬州,旋被袁术击走,为兵所杀


济北国相鲍信:讨董联盟成员。初平元年正月(190年2月23日-3月23日)加入讨董盟军。会盟后屯陈留郡酸枣县。鲍信是个非常有眼光的人。早年董卓刚入雒阳,立足未稳,鲍信劝袁绍赶紧杀了他以除后患,袁绍不听;关东盟军起,众多附袁绍,只有鲍信认为曹操是人杰;酸枣诸军散,鲍信劝曹操以黄河以南作为自己的根据地发展势力;初平三年四月黄巾攻兖州,鲍信劝刺史刘岱不要出战,刘岱不听,结果兵败被杀;随后,鲍信与陈宫等迎曹操为兖州刺史。当月,曹操率军征讨黄巾,鲍信战死,连尸体都找不到了。曹操大哭,找人用木头刻了鲍信的模样下葬


后将军/南阳郡太守袁术:袁绍兄,讨董联盟成员。初平元年正月(190年2月23日-3月23日)加入讨董盟军。会盟后屯南阳郡鲁阳县。孙坚杀掉南阳太守张咨后,袁术得据南阳,《后汉书·袁术传》称刘表还上袁术为南阳太守。关于袁术是不是当了南阳太守,还有争议。袁术在南阳时期貌似也没什么可说的,唯一值得称赞的是表奏孙坚为豫州刺史、行破虏将军


颍川郡太守李旻:讨董联盟成员。初平元年正月(190年2月23日-3月23日)或三月(190年4月23日-5月21日)加入讨董盟军。据《后汉书·董卓传》,孙坚在河南尹梁县被董卓部将徐荣打败后,颍川太守李旻被生擒烹杀。颍川郡属豫州,李旻起兵当时在孔伷起兵时或孙坚受表为豫州刺史后


青州刺史焦和:讨董联盟成员。初平元年初(190年2月、3月间)起兵讨董。这又是一个二百五式的人物。他只管起兵西行,不为民人保障;对于青州黄巾又不曾征讨,只希望他们自己走掉;平时把州事又治理得乱七八糟。结果军队刚过河,黄巾就来了。焦和也没有来得及去会盟讨董,就在黄巾大军的袭扰中病死了。


荆州刺史王睿:讨董联盟成员。初平元年初(190年2月、3月间)起兵讨董。这位王睿是后来晋朝太保王祥的伯父。不过,王睿似乎和首先关系很不好,长沙太守孙坚、武陵太守曹寅跟他都不和。本来关东起兵的时候,王睿也起兵了,结果被北上讨董的孙坚围困,逼得自杀了


长沙太守/行破虏将军领豫州刺史孙坚:讨董联盟成员。初平元年初(190年2月、3月间)起兵讨董。孙坚起兵时为长沙太守,由于荆州刺史王睿一直轻视自己,心怀不平。于是在武陵太守曹寅诈作按行使者檄移书孙坚后,孙坚就把王睿逼死了。此后一路北上,又杀了南阳太守、同起义军的张咨。后将军袁术由此得据南阳郡,因为也就表奏孙坚行破虏将军领豫州刺史(初平元年三月)。可以说,讨董盟军军事上的唯一成就,就是孙坚早就的。孙坚一路北伐,除了偶尔失败外,大多是捷报了连绵,直到最后进入了雒阳而得传国玺


下密县丞/高唐县尉/高唐县令刘备:讨董联盟成员。初平元年初(190年2月、3月间)起兵讨董。刘备讨董,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一支独立的势力,性质有点类似当时枣祗随曹操起兵一样。但是对刘备后来转战青徐地区可能产生了重要影响


南阳郡太守张咨:讨董联盟军成员。初平元年初(190年2月、3月间)加入讨董盟军。史书并无直接记载张咨参加了讨董,但是董卓任命的一批州郡大吏,除了他几乎都加入了盟军。而且据《后汉书·董卓传》也说董卓任命的这批州郡大吏都起了义兵。所以张咨应该也是起兵了的,这一点卢弼在《三国志集解》中也表示赞同。不过张咨因为拒绝给路过的长沙太守孙坚提供粮食,结果被孙坚杀了


陈愍王/辅汉大将军刘宠:讨董联盟成员。初平元年初(190年2月、3月间)加入讨董盟军。据《后汉书·陈敬王羡传》,这个刘宠是汉末群雄中唯一一个以诸侯王脱颖而出的人物,而且其事迹不在当时刘备、刘虞、刘表、刘焉父子之下。黄巾时期,就赖得刘宠保全,陈国境内相安无事。关东军起,刘宠屯于陈国的阳夏县,自称辅汉大将军。陈国相骆俊也是个人物,他素有威恩,时天下饥荒,邻郡人多归就之,俊倾资赈赡,并得全活。可惜后来刘宠和骆俊因为拒绝给袁术提供粮食,被袁术所杀,陈国也由此破败。顺便说一下,这个骆俊就是后来东吴名臣骆统的爹


并州司马张杨:讨董联盟成员。初平元年初(190年2月、3月间)加入讨董盟军。还在何进活着的时候,张杨受命去并州募兵,得了千余人,留在了上党郡,打击山贼。结果何进死了,董卓入京作乱。张杨率领手底下这千把来人进攻上党郡的太守于壶关,没打赢,只好扭头抄掠诸县,队伍也扩展到几千人。后来张杨投奔了驻军河内郡的袁绍(说实话,跟刘备的情况差不多,都是流动不定,尚未成为一镇诸侯)


荆州刺史刘表:讨董联盟成员。初平元年三月(190年4月23日-5月21日)加入讨董盟军。这个月,刘表代王睿为荆州刺史,随即加入了讨董联盟。而且刘表后来自称“内不失贡职,外不背盟主”,可见是入盟了的。但是时间上可能会稍后,而且也不会有太大作为。因为一是刘表单骑入荆州,且道路受到阻隔;二是到了荆州要先整顿内政;三是当时盟军已经瓦解,袁术还一心和刘表作对,先是阻其入州,后来又派孙坚打襄阳。


至于北海太守(按:当作“北海相”)孔融、徐州刺史陶谦、西凉太守(按:当作“凉州刺史”)马腾、北平太守(按:当作“右北平太守”)公孙瓒这四个人

其实,历史上的孔融此时虽任北海相,但因忙于对付黄巾军,并未参与讨董之役(见《后汉书·孔融传》);历史上的陶谦此时虽任徐州刺史,但当“董卓之乱,州郡起兵,天子都长安”时,陶谦却“遣使间行致贡献”,并因此得到犒赏:“迁安东将军、徐州牧,封溧阳侯”(见《三国志·魏书·陶谦传》),自然也与讨董无关;历史上的马腾早在汉灵帝末年便与边章、韩遂等起事于凉州,反抗朝廷,直到初平三年(192年)才接受招安,任征西将军,根本不可能参与讨董(见《三国志·蜀书·马超传》);历史上的公孙瓒此时以奋武将军身份领兵屯驻右北平郡,对付乌桓、鲜卑武装,也不可能参与讨董(见《三国志·魏书·公孙瓒传》)


至于张燕这人

出身黑山贼,剽捍,敏捷过人,因此在黑山一代混出了蛮大的名堂,后来是自己派使者到京城洛阳,上书朝廷请求归降。汉灵帝于是任命张燕为平难中郎将,使他管理黄河以北山区的行政及治安事务,每年可以向朝廷推荐孝廉,并派遣计吏到洛阳去汇报

后来出了讨董这么一档子事,他确实有理由有机会有名义去参加,毕竟虽然是朝廷的中郎将但毕竟出身不好,借此机会能给自己博得更好的政治名声

但是我不认为他会把自己的主力全拉过去,最多也就是去带人去凑凑热闹而已


最后说说三组联军

酸枣联军:这一联军内包括陈留太守张邈、广陵太守张超、兖州太守刘岱、豫州刺史孔伷、东郡太守桥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骁骑校尉曹操。因为有5路在酸枣盟誓,结成联军;而且酸枣联军总共八路,有七路驻扎酸枣,故而我们称之为酸枣联军。

河内联军:渤海太守袁绍、河内太守王匡、西河太守崔钧、冀州牧韩馥。因为河内联军驻扎在司隶的河内郡,故而称之河内联军。

鲁阳联军:后将军袁术、豫州刺史孙坚、颖川太守李旻。因为联军本部位于南阳郡鲁阳县,我们称之为鲁阳联军。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汉末那段风云激荡的历史,董卓的跋扈最终激起了群雄的共愤,一场声势浩大的反董联盟就此拉开帷幕。这场联盟的规模之大、参与之广,在当时堪称惊心动魄,也为后续的群雄逐鹿埋下了伏笔。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这场反董联盟的主要成员。这场联盟的召集者,无疑是曹操。他深知董卓专权误国,危害甚巨,于是在陈留发出了号召。各.............
  • 回答
    关于“为什么反汉服的人不反其他少数民族服饰”这个问题,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敏感的社会现象,背后涉及历史、文化认同、政治因素以及当下社会思潮等诸多层面。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一层一层地剥开,才能看到其内在的逻辑和原因。首先,要明确一点,“反汉服的人”这个群体本身并不是一个铁板一块的集合,他们的动机和.............
  • 回答
    看待“反汉服”的人,这实在是一个挺有意思的话题,因为它牵扯到文化认同、历史理解、社会情绪,甚至还有一些现实层面的利益。 要想说清楚,咱们得把这个问题拆解开来,一层一层地剥。首先得明白,“反汉服”这个说法本身就有点笼统,因为“反”的程度和原因可能差很多。有的人可能只是对汉服的流行感到不适,有的人则是有.............
  • 回答
    看待反汉服的人,这确实是一个挺复杂的问题,里面涉及到的东西不少。我试着从几个方面聊聊,尽量说得详细点,也希望能把我自己的观察和思考说出来,而不是那种冷冰冰的、一看就知道是机器写出来的东西。首先,我们要搞清楚,“反汉服的人”这个群体本身就是多样化的。你不能把所有反对汉服的人都归为一类,他们的理由和出发.............
  • 回答
    项羽的分封诸侯后,这些诸侯之所以没有联合反汉,反而纷纷倒向刘邦,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多层次的问题,涉及到当时政治、军事、经济、个人利益以及项羽自身的局限性等诸多因素。下面我将详细阐述:一、 项羽分封的根本性错误与诸侯的普遍不满:项羽的分封制是导致他最终失败的核心原因之一。他的分封存在以下几个致命缺陷:.............
  • 回答
    韩信,这位被誉为“兵仙”的传奇人物,其在刘邦统一天下过程中扮演的角色举足轻重。他军事才能卓绝,用兵如神,更难得的是,他还深谙人心,能够洞察时局,这使得他在诸侯争霸的乱世中能够纵横捭阖,建立不世功勋。然而,这样一个在战场上无往不利,在政治博弈中也颇有建树的人物,为何最终没有选择“反汉”,而是被刘邦猜忌.............
  • 回答
    好,那我就来跟你聊聊“皇汉”这个词。我尽量用一种比较贴近生活、不那么生硬的方式来说明。首先,咱们得明白,“皇汉”这个词,它其实是个近现代才出现的概念,而且有点挺复杂的。它不是那种历史课本里会直接给你一个标准定义的东西,更多的是一种标签,一种用来描述特定群体和思想倾向的词。“皇汉”这个词,拆开来看,“.............
  • 回答
    关于苗族是否为蚩尤后代的说法,这是一个相当复杂且富有争议的问题,其起源和演变涉及到历史记载、民族传说、文化认同以及不同族群间的互动。要弄清楚这一点,需要我们细致地梳理各个层面的信息,并避免将单一的观点视为绝对真理。苗族自封说:历史传说与文化认同的根源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将蚩尤视为先祖,是苗族自身文化.............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一个敏感且复杂的话题,涉及到民族主义、历史认知以及现代社会中的政治思潮。要理解为什么一些被称为“皇汉”的群体会被“反极端民族主义者”鄙视、敌视甚至仇视,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几个关键点。首先,我们要明确“皇汉”这个标签本身就带有一定的负面色彩。它并不是一个自我标榜的、普遍接受的称谓,更多的是.............
  • 回答
    在讨论现代制造汉服中可能存在的“反人类设计”之前,我们首先需要澄清一个概念:“反人类设计”本身是一个比较强烈的词汇,在日常语境中更多是指那些明显违背基本人性、导致痛苦或伤害的设计。将这个词直接套用到汉服上,可能不太准确,因为汉服的设计核心是基于历史的传承和审美考量,而非有意制造不适。不过,我们可以从.............
  • 回答
    这是一段非常有趣的Ifthen设想。如果吴三桂真的成功反清,并且建立了新朝,那么他“汉奸”的历史标签,确实需要一场精心策划的“叙事重塑”。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毕竟他“引清兵入关”的历史事实摆在那里,要洗白,就得从多个层面入手,并且要动用当时能动用的所有资源。一、 重新定义“忠诚”与“民族”:吴三桂新.............
  • 回答
    清朝时期,香港的汉人留着辫子,这背后其实有一套复杂的历史逻辑,既有清朝的统治意志,也有英国的殖民策略在起作用。说起来,英国人确实不在乎香港的汉人留不留辫子,他们的首要目标是巩固自己的殖民统治,而不是帮助这些人“反清”。首先,我们要明白“辫子”在中国清朝的语境里是什么。满族入关建立清朝后,推行“剃发易.............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网络舆论场中几个重要群体的动态关系,尤其是近年来“皇汉”、“极端民族主义者”、“键盘反绿”(通常指反绿营政治势力及其支持者)和“工业党”(以马前卒为代表,强调工业化、经济发展和国家实力)这些标签背后所代表的不同思潮和行动群体之间的微妙互动。要判断他们之间是否存在“决裂”,需要从几个层面.............
  • 回答
    想象一下,如果《书剑恩仇录》里的陈家洛,拥有了《天龙八部》里虚竹那样的神功,并且将那令人闻风丧胆的“生死符”种在了乾隆身上,那么这场轰轰烈烈的“扶持乾隆,反清复汉”的行动,其走向又会发生怎样翻天覆地的变化呢?咱们得先理清这其中的关键几个点:一、虚竹神功的恐怖威力虚竹的功夫,那可不是闹着玩的。他集逍遥.............
  • 回答
    您提出的关于康熙皇帝在位期间的政策及其对汉人的影响,涉及了中国历史上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时期。要评价康熙皇帝的心理是否“变态狂”以及其行为是否构成“反人类”,需要我们从历史的多个维度去审视,而非简单地贴标签。首先,我们来分析您提到的几点:1. 文字狱:康熙时期确实存在文字狱,虽然其规模和严酷程度可能.............
  • 回答
    汉末三国时期的长安城,其命运与整个华夏大地一样,经历了剧烈的动荡和频繁的易主。它不再是汉朝盛世时期的繁荣中心,而是成为了各路诸侯争夺的战略要地,饱受战乱之苦,地位和状况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要详细讲述长安城在此期间的状况,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 战乱的漩涡与频繁的易主: 董卓之乱的遗留影.............
  • 回答
    汉末豪族的“错”,与其说是他们主观上的“错误”,不如说是他们行为模式在特定历史时期下,所激化出来的种种矛盾,最终成为了王朝崩溃的催化剂。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把他们置于那个复杂的时代背景下,细致地审视他们的方方面面。首先,我们要认识到,汉末豪族并非铁板一块,他们内部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从地方上的中小.............
  • 回答
    汉末三国,中原战火纷飞,王朝倾颓,群雄逐鹿,这无疑是历史舞台上最耀眼的篇章。然而,在这波澜壮阔的画卷之外,生活在边疆的那些少数民族,也并非全然袖手旁观,他们同样在这场大动荡中扮演着各自的角色,或顺势而为,或被动卷入,共同谱写了一曲曲鲜为人知的边塞史诗。要细说汉末三国时期少数民族的“干嘛”,那可得从几.............
  • 回答
    汉末三国,一个风云激荡、英雄辈出的年代,忠义之士固然不少,但若要刨根究底,找出那些“完全出于私心,诚心要恢复汉室”的人,这本身便是一个极富挑战性的命题。因为在那个礼崩乐坏、群雄逐鹿的时代,政治的复杂性早已超越了单纯的理想主义。任何一个有野心、有能力去“恢复汉室”的人物,其背后总会交织着维护自身利益、.............
  • 回答
    要说汉末为何诸侯纷纷崛起,最后却只剩下刘备、曹操、孙权三人能笑到最后,形成那波澜壮阔的三国鼎立之局,这其中的门道可就深了。这不是偶然,而是各种因素交织在一起,如同擂台上只剩下最有实力的三位选手,其他人都被淘汰了。咱们得从头捋一捋。一、 崩塌的巨石与散落的石子:东汉末年的大环境话说这东汉王朝,那会儿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