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汉末为什么众多诸侯只有刘备曹操孙权三个政治集团能够形成最后的三国鼎立之势?

回答
要说汉末为何诸侯纷纷崛起,最后却只剩下刘备、曹操、孙权三人能笑到最后,形成那波澜壮阔的三国鼎立之局,这其中的门道可就深了。这不是偶然,而是各种因素交织在一起,如同擂台上只剩下最有实力的三位选手,其他人都被淘汰了。

咱们得从头捋一捋。

一、 崩塌的巨石与散落的石子:东汉末年的大环境

话说这东汉王朝,那会儿就像一座摇摇欲坠的老宅子。表面上光鲜亮丽,底下却蛀虫遍地。宦官、外戚专权,朝政腐败得没法看。皇帝一个个年纪轻轻就驾崩,权力更迭如同走马灯,朝廷公信力早就没了。

在这种背景下,各地的不稳定因素像被点燃的引线一样,噼里啪啦就炸开了。

黄巾起义: 这是最直接的导火索。张角带着几十万农民喊着“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就杀出来了,虽然最后被镇压了,但它像一道闪电,劈开了东汉王朝的统治根基。这一闹,把原来就有的地方豪强、官吏的实力一下子给暴露了。为了镇压起义,朝廷不得不放权给地方,让大家自己组织军队,这无异于把枪递到了各路诸侯手里。

地方割据的种子: riots before the riots had already begun to sprout. 州郡刺史、太守这些人,本来是朝廷派来管理地方的,时间长了,自然就跟当地的士族豪强勾结在一起,形成了自己的势力范围。一旦中央控制不住了,他们就顺水推舟,自己当家做主了。

所以,汉末初年,那真是“群雄逐鹿”,大家手底下都有点兵,有点地盘,觉得自己也能搏一搏。像董卓、袁绍、袁术、吕布、张杨、刘表、马腾、韩遂……数都数不过来。

二、 能留到最后的,都是有真本事的主:筛选机制

为什么其他人就没能熬到最后呢?这就像一场残酷的生存游戏,能活下来的,必须有过人的本事,或者说,有别人没有的“特质”。

1. 曹操:实力派的稳健者

曹操可以说是最“接地气”的一位。他出身官宦世家,但并非顶级权贵,反而因为出身“罪犯”(他爷爷曹嵩是宦官)而显得有些另类。这反而让他看透了世道的黑暗,也让他没有背负太多传统士族的包袱。

军事才能: 曹操打仗那真是没得说。从镇压黄巾开始,他就在战场上摸爬滚打,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官渡之战以少胜多打败袁绍,赤壁之战虽然败了,但也展现了他的战略眼光。他善于用兵,也敢于用人,还能吸取教训。
政治手腕: 他最厉害的一点在于“挟天子以令诸侯”。董卓死后,他把汉献帝迎到了许都,这相当于拿到了一个巨大的政治筹码。虽然是挟持,但至少在形式上,他代表了正统。他能把汉朝的政治体制利用到极致,笼络人心,稳定统治。
用人策略: 曹操不看出身,不拘一格降人才。荀彧、郭嘉、戏志才、许褚、典韦……这些人,无论出身如何,只要有本事,他就敢用,而且用得恰到好处。这让他汇聚了一大批精英人才,这是很多其他诸侯所不具备的。
经济基础: 他大力推行屯田制,解决了军队的粮草问题,保证了战争的持续性。这在乱世中是极其重要的。

可以说,曹操是那个时代最懂得如何利用现有资源、如何构建稳固统治的人。他有军事力量,有政治权威(即使是虚的),有经济支持,还有人才优势。

2. 孙权:守成者的雄才大略

孙权接手江东时,他才十八岁。他的哥哥孙策打下了江东的基业,但他比孙策更稳。孙策是猛将型的,而孙权是守成又有开拓精神的君主。

地理优势: 江东有长江天险,易守难攻,为孙权提供了天然的屏障。这使得他不像曹操那样需要时刻应对四面八方的攻击。
人才集团: 孙坚起家时,就收拢了一批江东的豪杰,如周瑜、鲁肃、吕蒙、陆逊等。这些人对孙氏家族忠心耿耿,且能力出众,构成了孙权最坚实的班底。周瑜在赤壁之战中的作用更是举足轻重。
政治稳定: 相较于北方混战,江东相对稳定。孙权能够集中力量发展经济,巩固统治。他也很善于处理与本土士族的关系,虽然有时也会有摩擦,但总体上能保持平衡。
战略眼光: 孙权在赤壁之战中做出了联刘抗曹的正确决策,为他赢得了生存和发展空间。虽然他曾想吞并荆州,但总体上他更倾向于巩固自己的地盘,伺机而动,而不是像袁术那样急于称帝。

孙权像一个精明的商人,懂得如何经营自己的“产业”,并且拥有一批忠诚且有能力的“员工”。他没有曹操那种吞并天下的野心,但他足以让自己的“公司”屹立不倒,并且在乱世中占据一席之地。

3. 刘备:仁德旗帜下的坚韧者

刘备的起点是最低的,他“贩马”、“卖草鞋”出身,没有什么显赫的家世,也没有什么老本。但他凭着一股“仁德”和“坚韧”的劲儿,竟然也能走到最后。

仁德之名: 刘备最宝贵的财富是他打出的“仁德”旗号。他爱民如子,说话算话,这为他赢得了极高的声望,吸引了大量渴望安稳生活的人民和有志之士。关羽、张飞、赵云、诸葛亮,这些三国名将谋士,都是被他的仁德所吸引,并愿意为他肝脑涂地。
不屈不挠的精神: 刘备一生颠沛流离,屡战屡败,但从未放弃。从徐州流亡到荆州依附刘表,再到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最后在赤壁之战后夺取荆州和益州,这一路上的艰辛常人难以想象。正是这种百折不挠的精神,让他能够不断积聚力量,寻找机会。
“汉室宗亲”的政治资本: 虽然只是旁系,但“汉室宗亲”的名头在他手里,就成了一个极具号召力的政治符号。在那个以恢复汉室为旗号的时代,这能为他赢得很多支持,也让他区别于其他只想自己称王称霸的诸侯。
关键性的战略选择: 诸葛亮是刘备人生中最重要的转折点。“隆中对”为他规划了三分天下、北伐中原的宏大战略蓝图。再加上赤壁之战后,他成功地从曹操手中夺取了荆州部分地区,并且最终占据了益州,形成了与曹魏、东吴鼎足而立的态势。

刘备就像一个屡败屡战的创业者,虽然早期资金和资源都非常匮乏,但他凭借着人格魅力和坚定的信念,吸引了最优秀的人才,抓住了关键性的机遇,最终建立了自己的事业。

三、 为什么其他人不行?

对比一下那些没能坚持到最后的诸侯,你就能发现他们的问题所在:

袁绍: 实力最强,但刚愎自用,听不进劝谏,内部派系林立,无法有效整合力量。官渡之战的失败,尤其是他手下大将张郃、高览的投降,暴露了他致命的管理和用人问题。
袁术: 野心勃勃,却昏庸无能,急功近利。他早早地称帝,失去了政治道义上的支持,而且后勤补给出了问题,最终被曹操、孙权联合击败。
吕布: 勇冠三军,但反复无常,没有政治智慧和战略规划,像一个雇佣兵头子,谁给他钱他就帮谁,最终被曹操所杀。
刘表: 善于笼络人心,治理荆州也算可以,但性格优柔寡断,未能及时确立继承人,导致荆州内部分裂,被曹操轻易夺取。
马腾、韩遂: 主要盘踞在西凉,军事力量不弱,但他们缺乏稳定的政治中心和长远的战略目标,主要是在互相争斗,也容易被曹操利用和瓦解。

总结一下:

最后的“三国鼎立”格局,其实是东汉末年政治军事斗争经过一个残酷的“自然选择”过程的结果。

曹操 通过“挟天子以令诸侯”获得了政治上的正统性,并凭借强大的军事实力和卓越的政治、用人能力,统一了北方大部分地区,成为了实力最强的一方。
孙权 则依仗长江天险和江东本土人才,稳固了南方基业,成为了强大的割据势力,尤其在军事上表现出色。
刘备 虽然基础薄弱,但凭借其“仁德”的政治号召力、坚韧不拔的精神和诸葛亮等人的辅佐,最终获得了生存空间并占据了益州,形成了能够与曹魏、东吴抗衡的第三极。

这三个人,他们都有各自的优势,而且在关键时刻都做出了正确的战略选择,并且拥有能够将这些战略付诸实施的关键人才和力量。他们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从无数试图称霸的诸侯中,一路过关斩将,最终站到了历史的舞台中央。这个过程,既是个人能力的展现,也是时代洪流筛选的结果。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来提出一个定律:成为稳定割据的势力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君主成功整合了内部,二是国力和地理条件足够自保。

用这个标准来衡量其他军阀势力,袁绍官渡之战败在内部不和,许攸张郃高览等人反水,审配郭图等人内斗,田丰沮授又疯狂唱反调。但实际上这之后袁绍的基本盘还在,河北的实力自不必提,只要袁绍还压得住手下这帮人,自保绰绰有余。所以直到袁绍死后,团结起来的袁家依然是曹操难以解决的对手。

攸曰:“天下方有事,而刘表坐保江、汉之间,其无四方志可知矣。袁氏据四州之地,带甲十万,绍以宽厚得众,借使二子和睦以守其成业,则天下之难未息也。今兄弟遘恶,此势不两全。若有所并则力专,力专则难图也。及其乱而取之,天下定矣,此时不可失也。”太祖曰:“善。”乃许谭和亲,遂还击破尚。

最后还是内斗削弱了袁家实力,部下临阵投降导致袁尚大军崩溃,邺城由于叛徒出卖而陷落,袁谭也被单独击破。

时配在城东南角楼上,望见太祖兵入,忿辛、郭坏败冀州,乃遣人驰诣邺狱,指杀仲治家。
尚将马延等临阵降,众大溃,尚奔中山。尽收其辎重,得尚印绶节钺及衣物,以示城中,城中崩沮。审配令士卒曰:“坚守死战,操军疲矣。幽州方至,何忧无主!”操出行围,配伏弩射之,几中。以其兄子荣为东门校尉,荣夜开门内操兵,配拒战城中,生获配。

刘表情况类似,刘琦刘琮二子内斗,刘琮被投降派挟持,同抵抗派形成对立,最后举州分裂。

初,表及妻爱少子琮,欲以为后,而蔡瑁、张允为之支党,乃出长子琦为江夏太守,众遂奉琮为嗣。琦与琮遂为雠隙。
越、嵩及东曹掾傅巽等说琮归太祖,琮曰:“今与诸君据全楚之地,守先君之业,以观天下,何为不可乎?”巽对曰:“逆顺有大体,强弱有定势。以人臣而拒人主,逆也;以新造之楚而御国家,其势弗当也;以刘备而敌曹公,又弗当也。三者皆短,欲以抗王兵之锋,必亡之道也。将军自料何与刘备?”琮曰:“吾不若也。”巽曰:“诚以刘备不足御曹公乎,则虽保楚之地,不足以自存也;诚以刘备足御曹公乎,则备不为将军下也。原将军勿疑。”
过襄阳,诸葛亮说先主攻琮,荆州可有。先主曰:“吾不忍也。”乃驻马呼琮,琮惧不能起。琮左右及荆州人多归先主。

刘璋更不用多说,手下一半人都喜迎王师了。

马超韩遂等人本来就是一帮小军阀形成的松散联盟,一通离间操作后就内部瓦解。

曹公用贾诩谋,离间超、遂,更相猜疑,军以大败。

陶谦在部下笮融跑路后实力大损惨败给曹操

初,同郡人笮融,聚众数百,往依于谦,谦使督广陵、下邳、彭城运粮。遂断三郡委输,大起浮屠寺。
及曹操击谦,徐方不安。融乃将男女万口、马三千匹走广陵。

吕布更惨,直接被二五仔绑了献给了曹操。

公孙瓒在杀害刘虞后领地内叛乱四起,把自己逼成了高度精神紧张。

刘虞从事渔阳鲜于辅等,合率州兵,欲共报瓒。辅以燕国阎柔素有恩信,推为乌桓司马。柔招诱胡汉数万人,与瓒所置渔阳太守邹丹战于潞北,斩丹等四千余级。乌桓峭王感虞恩德,率种人及鲜卑七千余骑,共辅南迎虞子和,与袁绍将麴义合兵十万,共攻瓒。兴平二年,破瓒于鲍丘,斩首二万余级。
于是代郡、广阳、上谷、右北平各杀瓒所置长吏,复与辅、和兵合。瓒虑有非常,乃居于高京,以铁为门。斥去左右,男人七岁以上不得入易门。专侍姬妾,其文簿书记皆汲而上之。令妇人习为大言声,使闻数百步,以传宣教令。疏远宾客,无所亲信,故谋臣猛将,稍有乖散。

董卓、牛辅、李傕、郭汜、张杨无一不是因内斗而衰弱或者直接死于部下之手。

卓至,肃等格卓。卓惊呼布所在。布曰"有诏",遂杀卓,夷三族。
其后辅营兵有夜叛出者,营中惊,辅以为皆叛,乃取金宝,独与素所厚攴胡赤儿等五六人相随,逾城北渡河,赤儿等利其金宝,斩首送长安。
诸将争权,遂杀稠,并其众。汜与傕转相疑,战斗长安中。傕质天子於营,烧宫殿城门,略官寺,尽收乘舆服御物置其家。傕使公卿诣汜请和,汜皆执之。相攻击连月,死者万数。傕将杨奉与傕军吏宋果等谋杀傕,事泄,遂将兵叛傕。傕众叛,稍衰弱。
郭汜为其将伍习所杀。
杨素与吕布善。太祖之围布,杨欲救之,不能。乃出兵东市,遥为之势。其将杨丑,杀杨以应太祖。杨将眭固杀丑,将其觽,欲北合袁绍。太祖遣史涣邀击,破之于犬城,斩固,尽收其觽也。

袁术老爷是在建号后遭到部下和盟友断绝关系,导致元气大伤。

时袁术僭号,策以书责而绝之。
建安二年,因河内张炯符命,遂果僣号,自称“仲家”。以九江太守为淮南尹,置公卿百官,郊祀天地。乃遣使以窃号告吕布,并为子娉布女。布执术使送许。术大怒,遣其将张勋、桥蕤攻布,大败而还。术又率兵击陈国,诱杀其王宠及相骆俊,曹操乃自征之。术闻大骇,即走度淮,留张勋、桥蕤于蕲阳,以拒操。操击破斩蕤,而勋退走。术兵弱,大将死,众情离叛,加天旱岁荒,士民冻馁,江、淮间相食殆尽。

不过还是有两个例外,分别是张鲁和公孙渊。这两个集团相对来说是比较团结的,没有出现什么部下临阵叛逃之类的情况,只是张鲁势力最大的投降派就是张鲁本人,弟弟张卫还在前线抗敌时张鲁直接就遣使投降了,比刘禅还过分,最后张鲁因为有诚意还得到了曹操的嘉奖。同时由于张卫被曹操击败的过程过于离奇,连罗贯中都觉得违和,于是在演义里虚构出一个叛徒杨松。

鲁遣五官掾降,弟卫横山筑阳平城以拒,王师不得进。鲁走巴中。军粮尽,太祖将还。西曹掾东郡郭谌曰:"不可。鲁已降,留使既未反,卫虽不同,偏携可攻。县军深入,以进必克,退必不免。"太祖疑之。夜有野麋数千突坏卫营,军大惊。夜,高祚等误与卫众遇,祚等多鸣鼓角会众。卫惧,以为大军见掩,遂降。
左右欲悉烧宝货仓库,鲁曰:"本欲归命国家,而意未达。今之走,避锐锋,非有恶意。宝货仓库,国家之有。"遂封藏而去。太祖入南郑,甚嘉之。又以鲁本有善意,遣人慰喻。鲁尽将家出,太祖逆拜鲁镇南将军,待以客礼,封阆中侯,邑万户。封鲁五子及阎圃等皆为列侯。

至于公孙渊,曹魏这一战除了出动边军和中央军,还叫上了高句丽和鲜卑慕容部,并且有偏师渡海攻击朝鲜半岛,颇有点灭国之战的阵势。外加主帅司马懿的指挥,魏军无论在战略还是战术方面都占了上风。

景初二年,太尉司马宣王率众讨公孙渊,宫遣主簿大加将数千人助军。
景初中,明帝密遣带方太守刘昕、乐浪太守鲜于嗣越海定二郡,诸韩国臣智加赐邑君印绶,其次与邑长。
曾祖莫护跋,魏初率其诸部入居辽西,从宣帝伐公孙氏有功,拜率义王,始建国于棘城之北。

但即便如此,公孙家在辽东的统治还是持续了将近五十年,足以与魏蜀吴一较高下,在当时已经算是非常成功的割据政权了。

那么用这两个标准来审视曹刘孙三家,曹操在兴平元年(194)曾遭遇一场大叛乱,地盘仅剩下三个县,此时的曹操在内部整合方面明显是失败的。战后曹操差点直接跑去投靠袁绍,如果此时曹操战死,那曹昂拿的就是孙策的剧本了,得带着全家去袁绍那儿避难。

前九江太守陈留边让尝讥议操,操闻而杀之,并其妻子。让素有才名,由是兖州士大夫皆恐惧,陈宫内亦自疑。
太祖征徐州,使昱与荀彧留守鄄城。张邈等叛迎吕布,郡县响应,唯鄄城、范、东阿不动。
太祖与吕布战于濮阳,数不利。蝗虫起,乃各引去。於是袁绍使人说太祖连和,欲使太祖迁家居邺。太祖新失兖州,军食尽,将许之。

后来曹操迎奉了天子后,在凝聚力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而且对其他诸侯的向心力也大大增强,官渡之战时关中送来马匹,张绣鲜于辅也来帮忙,刘表被亲近朝廷的张羡绊住。

太祖在官渡,与袁绍相持,繇送马二千馀匹给军。太祖与繇书曰:“得所送马,甚应其急。关右平定,朝廷无西顾之忧,足下之勋也。昔萧何镇守关中,足食成军,亦适当尔。”
太祖拒袁绍於官渡,绣从贾诩计,复以众降。语在诩传。绣至,太祖执其手,与欢宴,为子均取绣女,拜扬武将军。官渡之役,绣力战有功,迁破羌将军。
鲜于辅将其众奉王命。以辅为建忠将军,督幽州六郡。太祖与袁绍相拒於官渡,阎柔遣使诣太祖受事,迁护乌丸校尉。而辅身诣太祖,拜左度辽将军,封亭侯,遣还镇抚本州。
后太祖与袁绍相拒於官渡,表举州以应绍。阶说其太守张羡曰:......羡曰:“善。”乃举长沙及旁三郡以拒表,遣使诣太祖。太祖大悦。会绍与太祖连战,军未得南。

但这时曹操也说不上完成了内部的整合,整个官渡之战期间曹操势力发生了一堆内部叛乱,严重到事后曹操不敢追究的地步。如果此时曹操丢失了汉帝,可以想见很快就会发展成土崩瓦解的态势。

从讨袁绍于官渡。时常从士徐他等谋为逆,以褚常侍左右,惮之不敢发。伺褚休下日,他等怀刀入。褚至下舍心动,即还侍。他等不知,入帐见褚,大惊愕。他色变,褚觉之,即击杀他等。太祖益亲信之,出入同行,不离左右。
时袁绍举兵南侵,遣使招诱豫州诸郡,诸郡多受其命。惟阳安郡不动。
太祖与袁绍久相持於官渡,绍遣刘备徇隐强诸县,多举众应之。自许以南,吏民不安,太祖以为忧。
太祖与绍相持日久,百姓疲乏,多叛应绍,军食乏。
公收绍书中,得许下及军中人书,皆焚之。
公云:“当绍之强,孤犹不能自保,而况众人乎!”

曹操真正完成内部整合,要等到对袁家形成了优势,臧霸李典等将领主动将家人作为人质送往邺城。这时的曹操已经得到了多数豪强的真心归顺,并有了反制方法,因而虽然后来曹操还遭遇了几起叛乱,但都没有造成伤筋动骨的影响。

太祖破袁谭于南皮,霸等会贺。霸因求遣子弟及诸将父兄家属诣邺,太祖曰:“诸君忠孝,岂复在是!昔萧何遣子弟入侍,而高祖不拒,耿纯焚室舆榇以从,而光武不逆,吾将何以易之哉!”东州扰攘,霸等执义征暴,清定海岱,功莫大焉,皆封列侯。
典宗族部曲三千馀家,居乘氏,自请原徙诣魏郡。太祖笑曰:“卿欲慕耿纯邪?”典谢曰:“典驽怯功微,而爵宠过厚,诚宜举宗陈力;加以征伐未息,宜实郊遂之内,以制四方,非慕纯也。”遂徙部曲宗族万三千馀口居邺。太祖嘉之,迁破虏将军。

刘备早期对势力的整合也是不成功的,建安元年(196)被吕布夺取徐州就是因为遭遇了部下叛乱。

布水陆东下,军到下邳西四十里。备中郎将丹杨许耽夜遣司马章诳来诣布,言“张益德与下邳相曹豹共争,益德杀豹,城中大乱,不相信。丹杨兵有千人屯西白门城内,闻将军来东,大小踊跃,如复更生。将军兵向城西门,丹杨军便开门内将军矣”。布遂夜进,晨到城下。天明,丹杨兵悉开门内布兵。布于门上坐,步骑放火,大破益德兵,获备妻子军资及部曲将吏士家口。

而常年的颠沛流离反而令刘备有了一支向心力很强的队伍,客居荆州的七年时间又令刘备在荆州的实力得以进一步稳固,其威望已经超过刘琮,甚至在赤壁战后达到了地盘装不下人马的地步。因而刘备集团显得比较奇特,它在刘备账面实力还不算太强时就已经发展得十分成熟,只差地盘和部队。

到入蜀后,刘备又对刘璋旧部来了套教科书般的整合操作,除南中之外已经全部消化。

先主复领益州牧,诸葛亮为股肱,法正为谋主,关羽、张飞、马超为爪牙,许靖、麋竺、简雍为宾友。及董和、黄权、李严等本璋之所授用也,吴壹、费观等又璋之婚亲也,彭羕又璋之所排摈也,刘巴者宿昔之所忌恨也,皆处之显任,尽其器能。有志之士,无不竞劝。
先主争汉中,急书发兵,军师将军诸葛亮以问洪,洪曰:“汉中则益州咽喉,存亡之机会,若无汉中则无蜀矣,此家门之祸也。方今之事,男子当战,女子当运,发兵何疑?”

因而即使连番遭遇毁灭性的打击,诸葛亮依然可以说出“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的话,并且有时间来平定南中恢复国力,而不是被魏吴消灭。

与曹操刘备类似,孙吴势力早年也遭遇过重大危机,孙策对势力的整合并不成功,他本人也死于不测,留了个烂摊子给孙权。

孙吴势力的整合是靠孙权来完成的,这个动作在赤壁之战前后结束,诸葛亮当时对孙吴的整合水平有很高的评价。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虽然曹操南下后依然冒出张昭秦松等投降派,宗室里的重要将领孙贲还在后方搞小动作,但已经掀不起多大波澜,以周瑜程普为首的将领在对抗曹操这件事上表现得非常团结。曹操会相信黄盖的诈降其实也不难理解,毕竟他在征战过程中见过太多这样的人了,黄盖能有什么特殊的?

然而孙吴偏偏就是特殊的,并且赤壁的胜利反而帮助孙权完成了势力整合的最后一步。如果说之前孙吴已经具备割据的条件,但部分投降派并不这样认为,那到赤壁之后连这些之前的投降派也知道孙吴有这个实力了。于是后来孙权向曹丕称臣时,孙吴大臣的反应便截然不同。

及权为魏称藩,魏使邢贞拜权为吴王。权出都亭候贞,贞有骄色,张昭既怒,而盛忿愤,顾谓同列曰:“盛等不能奋身出命,为国家并许洛,吞巴蜀,而令吾君与贞盟,不亦辱乎!”因涕泣横流。贞闻之,谓其旅曰:“江东将相如此,非久下人者也。”

应该说孙策对孙权的评价是非常准确的。

创甚,请张昭等谓曰:“中国方乱,夫以吴、越之众,三江之固,足以观成败。公等善相吾弟!”呼权佩以印绶,谓曰:“举江东之众,决机於两陈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

所以夷陵之战会成为曹魏的统一机会,从大的角度来说,这就是南方势力的一次内讧,正好给北方提供了趁虚而入的机会,和势力内斗互相削弱是相通的。

综上,曹刘孙之所以能在军阀中脱颖而出,其原因在于这三位君主在成功整合内部的同时,获得了足以自保的实力。

曹操以家族武装起兵,获得了部分兖州豪族以及荀彧为首的颍川士人支持,再凭借自己过人的能力与朝廷的号召力,于中原脱颖而出,成为了首屈一指的强大势力。

南逃江东的部分士人被孙策的军事集团所吸纳,在经过武装镇压以及孙权的政治经营后,得到了本地大族的支持,从而在江东站稳脚。

荆益二州虽经过刘表刘焉的铁腕镇压,但二人在军政方面的差强人意以及继承人的不如意使得内部没有得到有效整合,迎来二世而亡的结局,最终被更为成熟的刘备集团所取代。

最终三家形成了鼎足三分的局面。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说汉末为何诸侯纷纷崛起,最后却只剩下刘备、曹操、孙权三人能笑到最后,形成那波澜壮阔的三国鼎立之局,这其中的门道可就深了。这不是偶然,而是各种因素交织在一起,如同擂台上只剩下最有实力的三位选手,其他人都被淘汰了。咱们得从头捋一捋。一、 崩塌的巨石与散落的石子:东汉末年的大环境话说这东汉王朝,那会儿就.............
  • 回答
    诸葛亮之所以说刘备对季汉众臣有“殊遇之恩”,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刘备在创业初期和建立蜀汉过程中,对麾下文臣武将展现出的非同寻常的厚待和倚重。这种“殊遇”体现在多个层面,既有物质上的赏赐,更有精神上的尊重和信任。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阐述:一、创业初期的不离不弃与知遇之恩: 从布衣起家到三分.............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涉及到汉末三国和八王之乱这两个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动荡时期,以及“五胡乱华”这个影响深远的事件。为什么汉末三国近百年,北方的少数民族(我们通常称之为“胡族”,但“少数民族”更中性)并没有大规模的、能够颠覆汉朝统治的“可乘之机”,而八王之乱短短十几年,就为“五胡乱华”铺平了道路?这其.............
  • 回答
    要说汉末何进一死为何会引发天下大乱,咱得把时间往回倒一倒,看看当时是个什么局势。这事儿啊,说起来一环扣一环,何进的死只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但之前的很多矛盾就已经憋着一股劲儿了。1. 核心矛盾:皇权旁落与外戚专权汉灵帝那个时候,宦官集团的势力已经非常嚣张,到了何进当大将军的时候,他本人虽是皇亲国.............
  • 回答
    在分析“吃人不屠城的刘备是汉末三国道德水平最好的统治者”这一观点之前,我们需要澄清一些事实和概念。首先,关于“吃人”的说法:在关于刘备的史料记载中,并没有任何确凿的证据表明他曾参与或鼓励“吃人”的行为。历史上,“食人”或“人相食”的记载往往与战乱、饥荒、绝境下的特殊情况有关,通常是极端事件的描述,而.............
  • 回答
    汉人接纳满清统治是一个复杂且漫长的历史过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多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要详细讲述,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分析:一、 军事征服与镇压下的现实考量: 军事上的压倒性优势与残酷镇压: 清军入关之初,以其强大的八旗兵力,在军事上给予明朝军队和抵抗力量毁灭性的打击。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等惨案,.............
  • 回答
    汉字之所以如此特别,并且与世界上绝大多数文字截然不同,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这独特之处并非偶然,而是历史、文化、语言、哲学以及艺术等多种因素长期交织作用的结果。一、 起源与演变:象形与表意的基石 象形起源的深远影响: 汉字最核心的特别之处在于其“表意”的本质,而这又是从“象形”发展而来的。.............
  • 回答
    这个问题啊,问得挺实在的,也是很多人好奇的。为啥咱们汉服就没像日本和服那样,在大街上随处可见呢?这背后其实是挺复杂的一段历史和文化变迁,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我试着从几个方面给您掰扯掰扯,尽量说得细致点,也带点我自己的理解,权当闲聊哈。一、 历史断层与文化认同的断裂这是最关键的一点,也是最让人心.............
  • 回答
    汉朝之所以不“娶”匈奴公主,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且需要深入理解的问题。通常情况下,我们讨论的是汉朝向匈奴“和亲”,也就是将汉朝的公主(或者说是宗室女子)嫁给匈奴单于。而反过来,汉朝不从匈奴那里“娶”公主,这背后有着深厚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原因。下面我将详细阐述:一、 “娶”的含义与政治背景的差异.............
  • 回答
    汉朝并未“放弃”海南岛,这是一个对历史的误读。事实上,汉朝对海南岛的开发和管辖是逐步深入的,并且在特定时期,基于各种考量,其治理方式发生了变化。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考察汉朝与海南岛之间的关系演变过程。汉初的初步接触与管辖汉朝建立之初,对海南岛(当时称为“儋耳”或“珠崖”)的认知是有限的。那里居.............
  • 回答
    汉字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其发展演变从未停止过。从甲骨文、金文到小篆,再到隶书、楷书,每一次的书体变革都凝聚着智慧和创新。到了近代,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需求的变迁,汉字也迎来了一轮大规模的简化运动,即“汉字简化”。然而,自简化方案确定以来,汉字似乎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不再有大规模的简化或改革动作.............
  • 回答
    要说汉语为什么没能成为国际通用语言,这背后牵扯的因素可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说清楚的。它涉及历史、文化、经济、政治,甚至是语言本身的特点。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个话题,你就明白了。首先,得承认,汉语确实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那几亿说汉语的人口,基数摆在那儿,这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影响力。但人数多不等于.............
  • 回答
    提到古代汉服,脑海里最先浮现的画面往往是那宽袍大袖、衣袂飘飘的模样。这可不是为了好看这么简单,这背后藏着古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从礼仪到舒适度,再到哲学思想,都有它的影子。咱们就来好好聊聊,为啥古人的衣服要这么设计。首先,礼仪的载体,身份的象征。在中国古代,礼仪是社会秩序的基石。而服饰,尤其是汉服,是承.............
  • 回答
    古代汉人之所以不普遍选择草原游牧,这是一个涉及地理、气候、经济、文化、技术以及历史发展等诸多因素的复杂问题。简单来说,汉人自古以来就是农耕民族,这是一种根深蒂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而游牧生活方式与汉人的基本生产能力和生存模式存在根本性的差异。我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来详细剖析这个问题:一、 生态环境的根本.............
  • 回答
    牛肉汉堡之所以通常不是一整块肉,而更倾向于以肉饼的形式出现,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原因,从食材特性到烹饪技术,再到我们对“汉堡”这个概念的固有认知,都有涉及。咱们这就掰扯掰扯。首先,得从牛肉的“脾气”说起。1. 牛肉的纤维和纹理:你有没有仔细看过一块牛排?牛肉的纤维通常比鸡肉要粗大、坚韧,而且方向性很强。.............
  • 回答
    满清统治者确实在很多方面“处处提防汉人”,这是其维护统治合法性和少数民族统治地位的重要策略。然而,到了晚清,权力结构发生了剧烈变化,袁世凯这类汉人能够掌握大权,是多种因素长期作用下的复杂结果,而非单一原因。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满清建立初期到晚清的整个历史进程来梳理。一、 满清“处处提防汉人”.............
  • 回答
    谈到光复汉室,刘秀和刘备都是历史舞台上不可磨灭的名字。两位都以“匡扶汉室”为己任,但一个最终成就了东汉王朝的基业,另一个却在鞠躬尽瘁后,将汉室的复兴事业留给了后人。这其中的差异,绝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而最根本的原因,我认为在于 “天时地利人和”的综合程度,尤其是“人和”方面,刘秀的成.............
  • 回答
    汉唐盛世,同为大一统王朝,但在财政和商业流通方面,税收的徴收方式和货币的使用却呈现出有趣的差异:汉代以铜钱为主,而唐代则是钱帛并行。这背后牵涉到多方面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因素,远非简单的历史巧合。汉代:铜钱作为货币主导的时代汉朝,尤其是西汉,经历了统一中国、确立中央集权的重要时期。在这一阶段,经济的基.............
  • 回答
    这真是个有趣的问题,曹丕篡汉和王莽篡汉,虽然都是借着汉朝的名头上位,但后世对他们的评价,乃至名声,却天差地别。这背后原因可不少,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得聊聊他们各自的“篡汉”方式和背景。王莽:伪君子与“新朝”的幻影王莽篡汉,堪称一场精心策划的“政治秀”。他打着“复兴古礼”、“拯救民生”的旗号,一.............
  • 回答
    汉服如今之所以会有人说是“山寨”,甚至出现“正版”与“盗版”的争论,根源在于一个非常关键且令人费解的现象:我们今天所穿戴的汉服,并非是古人沿袭至今、血脉从未断过的“活化石”。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所谓的“一千多年前的人”并不是我们今天汉服设计的“正版设计师”。设计一件衣服,往往是当时的社会风尚、审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