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汉字为什么这么特别,和世界上绝大多数文字都不一样?

回答
汉字之所以如此特别,并且与世界上绝大多数文字截然不同,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这独特之处并非偶然,而是历史、文化、语言、哲学以及艺术等多种因素长期交织作用的结果。

一、 起源与演变:象形与表意的基石

象形起源的深远影响: 汉字最核心的特别之处在于其“表意”的本质,而这又是从“象形”发展而来的。早期汉字(如甲骨文)是直接描摹事物形状的符号。例如,“日”字就像太阳的形状,“月”字像月牙的形状,“人”字像一个侧立的人的轮廓。这种象形基础赋予了汉字一种直观性和形象性,这是字母文字所不具备的。
表意系统的复杂性: 随着社会发展和语言的抽象化,仅仅依靠象形已不足以表达复杂的概念。汉字发展出“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的造字方法,其中指事、会意和形声是表意系统的重要补充。
指事: 在象形基础上增加指示符号来表达抽象概念,如“上”(在横线上加一点表示上面)、“下”(在横线下加一点表示下面)。
会意: 将两个或多个已有的字组合起来,表达一个新的意义,如“休”(人靠在树旁表示休息)、“明”(日月同辉表示光明)。
形声: 这是汉字中数量最多的造字法,由表示意义类属的“形旁”(意符)和表示读音的“声旁”(声符)组成。例如,“河”是水,读音与“可”相近;“材”是木,读音与“才”相近。这使得汉字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形音”关联,但并非完全对应。
与字母文字的根本区别: 绝大多数现代文字(如拉丁字母、斯拉夫字母、阿拉伯字母等)都是拼音文字(或称字母文字),它们通过有限数量的字母来组合表示语音,一个字母通常对应一个或一组音素。这种文字系统高度抽象,与词语的意义本身没有直接的视觉关联。而汉字则是一种语素文字(或称意音文字),每一个汉字通常代表一个语素(词的最小意义单位),具有独立的声音和意义,并且在视觉上有一定的表意功能。

二、 视觉艺术与文化内涵的深度融合

汉字是“方块字”: 汉字被设计成近似正方形的结构,并且笔画的多少和布局相对固定。这种“方块字”的视觉形态赋予了汉字一种独特的结构美感和视觉秩序感。无论字形是繁复还是简约,都力求在方块内达到平衡与和谐。
书法艺术的载体: 汉字独特而富有艺术性的结构,使其成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书法艺术的载体。不同的书体(如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以及不同的书写风格,都赋予了汉字丰富的表现力和情感内涵。书法不仅仅是记录文字,更是一种高度精炼的视觉艺术,能够传达书写者的情绪、个性和意境。
文化符号的集约: 每一个汉字背后都可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典故、文化象征、哲学思想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例如,“道”字本身就包含着行走、引导、规律等意义,与中国传统哲学紧密相连。“家”字由“宀”(屋顶)和“豕”(猪)组成,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将猪视为财富和家庭的重要象征。这种文化深度的承载,使得汉字不仅仅是沟通工具,更是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 语言的“形”与“音”的非线性关系

同音异义与辨识: 由于汉字是表意文字,很多意义相似但读音相同的词语,可以通过不同的汉字来区分,这有助于避免口语中的歧义。例如,“ji”的读音可以对应“鸡”、“机”、“计”等字,而通过字形就能明确其含义。
读音的演变与字形的稳定性: 汉字的读音随着历史的发展一直在变化(如中古音到现代普通话的演变),但其字形却相对稳定。即使在不同时代,人们看到同一个字形,也能大致理解其意义,只是读音可能有所不同。这使得汉字在跨越历史的时间维度上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传承性。
声旁的局限性: 尽管形声字占多数,但声旁并不总是能精确指示读音,有些声旁的读音与形声字的读音已经相去甚远(如“功”和“工”,读音都相同,但“功”的声旁“工”的读音与“功”的读音不同)。这反而增加了学习的难度,但也意味着汉字的学习不仅仅是记发音,更需要理解其结构和意义。

四、 对思维方式和认知模式的影响

整体性思维: 汉字的表意和结构特点,被认为与东方民族的整体性思维方式有关。学习和使用汉字需要同时关注字形、字义和字音,这种多维度的信息输入,可能促使学习者形成更全面的认知模式。
形象思维的激活: 汉字的象形根源和表意特性,能够激发学习者的形象思维能力。在记忆和理解汉字时,人们常常会联想其字形与意义之间的关联,这是一种不同于字母文字的认知过程。

五、 对周边文化的影响

汉字文化圈: 在历史上,汉字曾是东亚地区(如日本、韩国、越南)的主要书写系统,深刻影响了这些国家的语言和文化发展。尽管这些国家后来发展了自己的文字(如日本的假名、韩国的谚文),但汉字仍然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并在一定程度上继续使用。

总结汉字的独特性,可以用以下几点概括:

1. 表意为主的语素文字系统: 每一个字代表一个语素,有独立的意义和发音,且在视觉上有一定的表意功能,而非纯粹的语音符号。
2. 象形起源和复杂的造字法: 从具象的描摹发展出高度抽象的符号系统,但保留了其视觉和意义的关联。
3. “方块字”的独特视觉结构和艺术性: 均衡的笔画布局和结构美,使其成为书法艺术的载体。
4. 强大的文化和历史承载能力: 许多汉字背后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信息。
5. 形音义的非线性、多重关联: 学习过程需要综合理解字形、发音和意义之间的复杂关系。
6. 对思维和认知模式的潜在影响: 可能促进整体性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发展。

正是这些多方面的因素,使得汉字在世界文字体系中独树一帜,成为一种既是记录语言的工具,又是承载文化、传递思想、激发艺术的独特符号系统。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除了汉字,其他原生文字都和母体文明一起灭绝了。

文字是从图画演变来的,所以独立起源的文字大多来源于表意的“简笔画”,比如古埃及、古玛雅的文字,源头上都是象形文字。

但是埃及和玛雅文明都灭绝了,现在那片土地上的文明和当年的古文明没有传承关系,人口的血缘关系也很可疑。

而拼音文字的产生过程,一般是原生文明周边的次生文明学习原生文明的文字,但是又学不精,所以借用原生文字的几个字和读音,用来当做自己的语言的拼音。

这方面日文和韩文是很好的例子,韩文的发明年代很近,过程是有记载的,就是世宗大王借用了中文的偏旁部首,模仿中文的书写方法,拼写韩语的语音。日语是一半一半,假名是汉字简化来的拼音,中间还夹杂了没有简化的汉字。

西方的拼音文字演化路径也差不多,但是因为埃及死的早,而且西方文明碎片化,现在在使用的都是传了n手的次生文字。

user avatar

一个观点,仅供参考。

因为竹子这一神奇而又几乎为我国独有的物种。

这是世界竹子的分布图。

可以看出,只有中国和日本具有大量的竹林,南方北方都有。

竹子的特点是什么呢?在远古工具十分简陋的情况下,也很容易使用竹子,做成片状物--竹简

如果没有竹子,只有普通的树木呢?把一棵圆木加工成片状对古人来说是十分困难的。

所以,我国的古人相当于一开始就找到了一种大量存在、就地取材、容易加工的书写载体

所以,我国古人很可能很快就开始 用软物沾颜料进行符号 书写

而其他地区的人,只能用 硬物在硬物(或泥板)上进行符号 刻画

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文字,山西临汾陶寺遗址的陶制扁壶朱书“文”(约4500年前),明显是书写的痕迹,字迹饱满,带有笔锋。


由于刻画的难度大,所以笔划会有很多平滑的过度(字母中有很多平滑过度)。而刻画难度大,一旦掌握不熟练,就会千差万别,所以其他地区的人有必要将一些符号固定下来,减少新结构,以便熟练掌握,刻画起来容易一些。

而我国古人用软物书写,容易掌握,无须平滑过度,无须对符号形态做太多的限制,自由组合都能轻易实现(只要大家都统一认识就行)。

所以,我国古人很早就使用了二维码来做为文字,而其他地区的人只能用一维码来做为文字


大家注意几点:

----甲骨文只是祭祀的时候用的刻画文字,不是日常书写和记录用的。日常一定存在一种比龟壳更容易书写的方式(放着竹片不用,用更稀少的龟壳不符合逻辑)。

----由于竹片的保存期有限,再加上我国历来雨水较多,树木繁盛,所以我国至今没有发现比战国更早的竹简。所以,不能简单地以出土的竹简文没有甲骨文早,就认为甲骨文是最早的汉字。


仅供参考,轻喷!

user avatar

因为其他文字大都是字母文字,表意又表音,分裂了,很容易就语音分化了,语音分化了就促使写法分化了,写法分化了促进语法分化,一层层分化加强了分裂,分裂就造就了很多很多毫无意义的不同国家,还给人一种虚假的“这个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文字”。

汉字,由于书写太复杂,即便国土长期分裂,语音完全不同了,汉字的写法也很难分化,于是很容易重新统一回来,重新统一又强化了汉字的压倒性文化主导地位。

所以,果与因,对一般人,挺难理清的。

user avatar

1.不算特别的方块字

在世界各国的语言文化中,汉字和汉语一样,是一个很特殊的存在,不论是欧洲,美洲,非洲,抑或是大洋洲,甚至是亚洲除中国外的国家,都在用着类似的文字——拼音文字,即用若干字母组成的一种表音文字。

汉字属于表意文字,是从象形文字发展而来,古代世界的象形文字也并非只有汉字一家,只是他们都消失了,或是逐渐转向了拼音文字,到现在只剩下了中国还在沿用着古老传承的表意文字。

表意文字的辉煌出现在东亚地区,中国文化在古代对周边民族的影响极大,各民族在创立自己的文字时都喜欢参照汉字结构字形来创造他们自己的文字,比如赫赫有名的西夏文。

与西夏文不同,契丹大字看起来更像汉字一些,也是一种表意文字,只是随着契丹人的瓦解,他们的文字也变成了无人认识的死文字,直至今天,也只破译出了少数的契丹大字。

契丹还有一种奇怪的文字叫小字,与韩文非常相似,看起来像是方块字,可仔细一看,他只是借用汉字来表音,然后将这些表音的文字垒起来,形成了类似方块字的字体。

契丹文深受汉字影响,而同时一直在东北打猎的女真族也一直苦于没有文字,于是他们拜契丹为师,根据契丹文创制的女真文,在女真建立的金国被蒙古灭亡后,他们的文字也随之消失。几百年后,努尔哈赤发现,汉人有汉字,蒙古人有蒙古文,可咱满人没有满文?于是又根据蒙古文重新创制了一种拼音文字——满文。

白族的语言到底是独立语还是汉语分支,我不确定,但可以确定的是白文中有一部分是直接借用的汉字,还有一些根据汉字自创的文字,可惜也已失传,现在白族使用的是拉丁字母转写的拼音文字,这种老白文没有人在用了。

故老相传,苗族有一种老苗文,后来由于战争,苗书遗失,导致老苗文失传,只在湖南城步的一处石刻上来留下了一些可能永远识别不了的遗迹。老苗文失传后,苗族先辈们又创制了几种文字,其中大多也为借用汉字,惟一例外是雷公山苗文,只是已无人能识。建国后苗族使用以拉丁字母拼写的新苗文。

壮文从古沿用至今,但却没形成强有力的凝聚力,始终在小范围内流传,和老白文一样,都是借用汉字字形创制的一种民族文字,建国后采用拉丁字母拼写的新壮文,老壮文逐渐凋零。

水书虽是水族的文字,但是并非每个水族人都认识水书,相反,只有少数水书先生能认识这种文字,其文字结构类似甲骨文,是世界上还在使用的表意文字之一。

布依文,中华文化中又一个神奇的文字。布依族除了有和其他少数民族一样根据汉字创造的方块文字以外,还有一种很奇特的文字,专家认为这种布依古文字很可能是和水书属于同一类。

彝文,和汉字一样,是一种还活着的古老的文字,甚至比汉字还要古老,世界范围内仅有的几种自源文字之一。彝文文字数量更是达到了80000多个,现在还有数量不少的彝文书籍存世,可见彝文是一种独立于汉字系统外的成熟的文字系统。

不过,比起新彝文,我觉得古彝文更好看一点。

被称之为象形文字的活化石——东巴文,大约有1000多个字,是纳西族自创的一种文字。

使用东巴文写成的书籍看上去就像是一幅幅的图画构成,一直由少数人掌握,流传并不广泛。

越南的喃字一直到近代都在使用,属于假借汉字的一种文字。越南语与中文虽然不是同一语系,但同属分析语,借用汉字没有丝毫违和感,所以并没有出现日、韩借用汉字时出现的混乱情况。用喃字写成的文章就像是掺杂了一些生僻字的原生汉文一样。

日本和韩国在历史上也曾使用汉字,但由于日语和韩语属于孤立语言,语法结构和汉语有很大的差异,不适合使用汉字这种语素文字,所以只能在汉字中掺合各种表音字符才能适应他们的语言。

抗日战争时期,中、日、韩、越四国之间虽言语不同,仍旧可以通用笔谈来交流。后来越南完全改用拉丁字母版的拼音文字,韩国改用原本作为注音符号的谚文来拼写韩文,日常生活中已经少用汉字。日文中虽然还有部分汉字,但也只有字形上的相同,归根到底日文还是属于表音文字。

这样看来,汉字也并不特别,世界上还是有很多方块字的。

只是他们都消失了,只有中文,成了世界上惟一还在大量使用的非拼音文字。

2.最为普遍的拼音文字

小时候经常听到欧美人说,他懂英文,还懂一些西班牙语,法语和葡萄牙语,瞬时觉得老外好厉害,随随便便都懂这么多国家语言,但对于中国人来说,只要能懂其中的一种语言,那已经是很了不起了。

汉语在世界上属于一种比较特殊的语言文字,与世界和国的语言文字大相径庭。世界上各民族使用文字几乎都是拼音文字,即使如缅甸文,藏文等很奇怪的文字。



这些看起来和拉丁语字母(如英文)或者西里尔字母(如俄文)拼写的文字完全不同,但他们其实也是一种拼音文字。

日文比较混乱,即有假名这种音节文字,又借用了很多汉字,比如下图中的日文,文字和词义与中文完全一样语法和中文仍然相去甚远,且有些汉字词语的意思也与中文大不相同。(下图日文与汉字文义一致)

去年女儿曾问我,为什么中国话和外国话不一样?比如:中国的汽车就叫作汽车,如果是公共汽车,那只要在汽车前面加上“公共”两个字就可以了,但是外国的汽车叫car,公共汽车却叫bus,完全不一样啊。

这就是中国人认知外语的第一道障碍——文字系统。世界文字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系统:

音位文字系统

以阿拉伯文、希伯来文等为代表的辅音音位拼写

以希腊文、英文,俄文以及韩文和蒙古文等代表的全音位拼写

音节文字系统

以藏文,泰文,缅甸文为代表的音节音位文字

以日文假名为代表的音节文字

语素文字系统

语素文字主要有契丹大字,西夏文,女真文,老彝文和汉字等,而是唯一还在广泛使用的语素文字只有汉字。还有一些很少人使用的语素文字只有老彝文,东巴文,水书和方块壮字,方块侗字等几种文字,而且也都是中国少数民族在使用。所以,准确来说,语素文字只有中国人在使用。

语素文字与拼音文字最大的区别就是,语素文字的一段话是由单个字组成,而拼音文字则是由单词组成。在中国人固有的认知中,字组成词,词连成句子,只要把单字进行不同顺序的排列就可以组成不同意思的词语和句子。

所以想要表达“公共汽车”,只要在“汽车”前面加上“公共”两个字就可以了。那么英文的汽车是“car”,那要表达公共车,只要在汽车前面加上“public”就可以了,比如“public car”,但拼音文字显然不是这样。

汉字可以大致归为单音节文字,即每个文字只发一个音,而世界上大多数语言都是复合音。对于汉字来说,“书”的发音,只有一个音节,就是shu,而不是“诗乌书”,但对于英文来说,书(book)的发音却是“布克”,需要两个音节。(这段话只是为了引出下文和便于理解举的一个错误例子,勿当真。)

除了文字系统不同外,世界语言又可以分为三大语法,以英,法等的语言为代表是屈折语,以日,韩为代表的黏着语,和以中国,越南等为代表的分析语。

汉语属于汉藏语系,英文属于印欧语系,汉藏语系中与汉语血缘关系最接近的缅甸语和藏语,然而缅甸语虽然也属于分析语语法,但是他的文字实在太奇怪了,藏语文字受印度影响很大,且很早已经演变成为了屈折语,兼具汉字属于惟一的语素文字,这更使得汉语成为了世界上最为孤单的语言之一。

整个世界没有人使用和我们相似的语言,汉语仿佛就像是悬在海外的一座孤岛,四周全是大海,把我们和其它语言远远分隔开来,对于别的语言使用者来说,汉语太不可思议,而对于我们来说,外文也是非常奇怪的。

相反,同属印区语系的英语,法语,意大利语,波斯语等语言之间的差别要小的多,所以他们之间学习对方的语言更像是一个北京人学河南话,最大的差别也不过是东北人学闽南语。所以当一个英国人说他懂英文,还懂一些西班牙语,德语和希腊语,这并不值得什么大惊小怪,毕竟那些外语对于他们来说,和母语也差不了多少,就如同从来没学过日语的中国人也能看懂一些日文一样。

日本语和朝鲜半岛的语言属于孤立语言(非孤立语),他们不属于任何语系(日本朝鲜语语系划分有争议,我引用了孤立语言的观点),在这个世界上,他们的没有亲属语言,这到倒是与汉语有些同病相怜的感觉。汉语虽然归属汉藏语系,可那已经是远古时候的事情,现在的汉语和他的亲戚们好像已经没什么联系了。

中国,朝鲜半岛,日本,越南在历史上都是汉字的使用者,虽然语言不同,但是四国人民可以借助相同的汉字来互相交流。可惜越南弃用汉字,随后朝鲜半岛也使用像汉语拼音一样的谚文替代汉字,日本虽然保留了一部分汉字,但他们好越来越喜欢使用假名来拼写,不想再费劲写汉字。

前两年日本兴起一阵伪中国语的游戏,就是尽量用汉字来写出一段文章,然后把其中的假名去掉,看上去通篇的汉字,读起来有点像文言文,很是有趣。汉语和日语这两种完全不同的语言,就在这种形式下开始了无障碍交流,在世界上这也是独一无二的景象了吧。

偽中国語、日本語交流際、平仮名及片仮名取除、只漢字文章作之文法。元々Twitter有使用者等遊戯、段々範囲拡大、中国伝、電波受像機程出有。
粗見漢文似、一部読取可、中日交流新手段成筈。
内容大体初心者日常的出来事及文句、中級者出鱈目話、上級者偽中国語詩程作文可能(実際中国人可能性有)。
形式基本一人称「我」、文法日本語中国語皆可、精々多漢字使用、仮名不可、外来語取扱方其一:Alphabet為、其二:夜露死苦為。
但、所謂「偽中国語」、昔依存在物、非現代人創物。最古中世遡可能、今成数百年経、被称「候文」。

虽然文字相似,必毕竟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语言,日文对于中国人来说很有亲近感,但日语却非如此。

相对于日语,越南语虽然和汉语分属不同语系,没有任何的亲属关系,但却是最接近汉语的语言,可能是历史上受中国影响巨大,越南语中有大量的汉字借词,又和汉语同属于分析语语法,语音与中国南方方言非常相似。

文字方面,虽然弃用了汉字,由于是使用拉丁字母拼写,看上去有点像用汉语拼音拼写的方言。

这样,看上去与汉语最没什么关系的语言到成了中国人最容易理解的语言。

然而,令人意外的是,汉语中除了方块汉字这种表意文字外,竟然还有一种奇特的表音文字,叫作女书。顾名思义,就是女子用来书写的文字。

女书是用来表记湖南江永县方言的一种音节文字,流传于女子闺密之间,“男子能识此种字者,余未之见”。

这种诞生于汉朝的表音汉字,两千年来一直在民间流传,直到1980年代才为大众所知,而这时女书文化已经濒临断绝。

现在,女书已经不具有文字的实际意义,成为了一种文化象征。


更新日志:

7.19

不知道为什么一篇默默无闻的回答突然热闹了起来。

由于此文本是两篇不同的文字,为了回答这个问题,特意合并,所以产生了一些中文和汉语两个名词之间的纠纷,此次修正了这些错误。

我没有歧视少数民族语言和文化的意识,任何民族的文化都是伟大的。

我不是专业语言学家,只是对中文的各种文字好奇,看过一些专家和大神们的文章,故错漏在所难免,望海涵。

7.21

感谢知友帮忙摘错,修正了两个错别字。

旋转水书图片。

更换了老壮文图片。

添加了布依族古文字。

感谢 大头帮主 等大佬们的助力,让我一个知乎透明民科第一次突破千赞。

关于“公共汽车”和“book”的说明:

这两个词是我给女儿举例时打的比方,女儿今年幼儿园毕业,懂得英文单词不多,所以特意找了一个简单的单词来跟她讲。这也是此文缘由,索性代入了这个答案。

我知道这个例子很不恰当,甚至是错误的,不过只要大伙儿能理解我的意思就好,毕竟这不是论文,没那么严谨,我也写不了那么严谨的东西。

正如知友所说,严格来说,汉字其实不算单音节文字,比如“书”是由“sh”和“u”组成。

“book”也可以翻译成“书本”来对应两个汉字。

英文中即有“beef”这种单一词根,也有“football”这种合成词。

之所以代入和我女儿的对话,只是为了引出下面的文字而已,别无他意。

user avatar

稍加训练,就能看懂两千多年前的书籍。

所以我们有历史,有传承,有魄有魂。

拼音文字的作品,五百年后谁能读???

几乎是一堆废纸。

user avatar

中国闭塞,远离其它诸国。象形文字是一种古老的文字。一般认为甲骨文是汉字的起源,甲骨文和苏美尔原始楔形文字很不少相似之处。

而象形文字被历史淘汰了。而中国相对闭塞,还是保留了下来,不断的演化发展,所以和西方区别很大。

所以中国人也是人类大家族的一员,不能因为文字看起来特别,就是特别的民族、天选民族、超人民族,这种思想很危险,要不得。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