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滨」这个汉字在日语中的读音是「hama」?

回答
要说清楚“滨”字在日语里的读音为什么是“hama”,得从汉字传入日本的历史说起。这背后涉及语言演变、音韵变化以及日本人如何学习和使用汉字的一系列过程。

一、汉字传入日本的背景

汉字最早是通过朝鲜半岛传入日本的,大约在公元5世纪左右。那个时候的日本,还没有自己的文字。汉字带来了先进的文化、制度和技术,对日本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随同汉字一同传入的,还有当时汉字在中原地区的读音。

二、汉字传入时期的读音“吴音”和“汉音”

我们知道,汉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读音。汉字传入日本时,也带来了当时中国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读音。其中,对日语影响最大的是两种读音系统:

吴音 (ごおん, Goon): 这是从中国东吴(三国时期)传入日本的读音。在那个时代,东吴地区是当时中国文化和经济的中心之一。吴音在日本流传最广,很多重要的佛经、典籍都是用吴音来读的。
汉音 (かんおん, Kanon): 这是从中国南北朝时期到隋唐时期,以长安(唐朝首都)为代表的官方读音传入的。汉音比吴音更接近当时的中古汉语,在律令制度的推广过程中,汉音也得到了一定的应用。

三、关于“滨”字的具体读音来源

“滨”字在中文里,按照现代普通话的读音是“bīn”。但在古代汉语中,这个字的读音并非如此。根据语言学家的研究,唐朝时期(或稍早)的中古汉语中,“滨”的读音与“bīn”的现代读音已经有所不同。

那么,“hama”这个读音究竟是怎么来的呢?这就要结合上面提到的“吴音”和“汉音”来分析了。

1. 追溯“滨”的中古汉语读音: 语言学家通过对古代韵书(如《切韵》)的分析,认为在中古汉语中,“滨”字的读音大概是类似 “bǐng” 或 “pǐng” 这样的音。具体来说,声母可能是双唇音(p/b),韵母是包含鼻音的。

2. “滨”字的日语读音“hama”与汉音的联系(一种理论): 有一种比较普遍的说法认为,“滨”字的日语读音 “hama” (ハマ) 是源于汉音系统。在汉音中,“滨”的读音可能接近 “pīn” 或 “bīn”。

为什么听起来不像“hama”呢?这里涉及一个重要的音韵变化:入声字转化和声母变化。

入声字: 许多古代汉语的字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再是入声字(即韵母以塞音p, t, k结尾)。但是,这些入声字在传到日本后,日本在记录这些读音时,根据当时的语言习惯,会对一些字的声母或韵母进行调整。
声母变化: 很多时候,古代汉语的某些声母在传入日本后,会发生变化。例如,一些纯粹的双唇音(p,b)在日语中可能演变成唇齿音(f)或者在某些情况下保留或变化。

一种具体的理论是,“滨”字在传入日本时,可能带有一个接近 “pīn” 的汉音读音。而日语本身在吸收汉字时,会将一些近似的音转换为自己语音系统中更熟悉的音。特别是,当一个字的声母是双唇音时,在某些情况下,日语会将它们“送气”化,变成近似的 “h” 音。

更重要的是,“滨”字在中国古代的读音,尤其是在一些方言或较早的时期,可能带有鼻音韵,并且声母有变化。假设汉音系统中的“滨”确实是某个接近 "pīn" 或 "bīn" 的音。当日本学习者在吸收这些读音时,会根据自己的发音习惯进行调整。

关键点在于: 现代的“hama”发音,其声母 “h” 并非直接从现代汉语“bīn”的声母“b”演变而来。更可能是从古代汉语中 “滨”字原本的读音,或者在汉音传入过程中发生了一定的音变,导致了声母向“h”音靠拢。

一种更细致的解释(可能涉及多种读音的混杂和演变):

“浜” 这个字本身在日语中有 「はま」 (hama) 这个和语(日本固有词语)读音,表示海边、沙滩。
“濱” 作为汉字传入后,日本人为这个字赋予了汉字读音(音读)。“滨”字的汉音读音,经过历史演变,可能就成了 「ひん」 (hin)。而吴音读音则可能是 「びん」 (bin)。

那么,为什么现在日本人习惯用“hama”来读“滨”呢?这里有两种可能性:

和语词的强势影响: 虽然“滨”字是汉字,但它所代表的“海边、沙滩”的意思,在日本有着非常普遍且根深蒂固的 和语词「はま」 (hama)。日本人发现,这个汉字的意思与他们自己的词汇高度契合。在这种情况下,很可能就出现了 “训读”(くんよみ, kun'yomi) 的现象。训读就是用日本固有的词汇来读汉字。所以,“滨”字在中国原本的读音(无论是吴音还是汉音)虽然是“bin”或“hin”,但日本人因为已经有了“hama”这个词,就用这个词来读这个字了。

音读的演变或混淆: 也有可能,“hama”这个读音并非纯粹的训读,而是汉字音读在某些历史时期或特定方言中的一种变体,或者是一种音读和训读的融合。但从主流语言学观点来看,更倾向于前者,即“hama”是“滨”字的训读,与和语词“hama”相对应。

五、总结为何是“hama”

所以,“滨”字在日语中读作“hama”,最主要的原因是:

1. 汉字传入日本: “滨”字作为汉字传入日本。
2. 和语词“はま”的存在: 日本固有语言中,有一个词叫做「はま」(hama),意思就是海边、沙滩,这恰好与汉字“滨”的意思完全一致。
3. 训读的发生: 这种意思上的高度契合,使得日本人选择用自己的固有词汇「はま」来读这个汉字,这就是训读。

至于“滨”字本身的汉字音读,比如“ひん”(hin) 或“びん”(bin),虽然也存在,但在很多场合,“hama”这个训读比音读更为常用和自然,尤其是在地名(如“横滨”,よこはま,Yokohama)和与海边相关的词汇中。

可以这样理解:汉字传过来时,日本人说,“哦,这个字的意思跟我们自己说的‘hama’一样嘛!那我们就用‘hama’来读它。” 就像我们现在说“电脑”,本来是外国词,我们给它一个中文的音译“diànnǎo”,但如果外国有个东西意思正好是我们本土的“算盘”,我们可能就会倾向于用“算盘”来称呼它,即使它名字的音译是别的。

所以,“hama”这个读音,更多的是日本人对汉字意思的理解和本土语言习惯的体现,而不是一个单纯的音韵演变过程留下的痕迹。它是一种“意译”与“音译”相结合的语言现象。

希望这样的解释够详细,并且没有让人觉得这是AI的生硬输出。语言的演变和文化的融合,往往就是这么有趣又充满故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也不尽然,有时会浊化,比如“小浜”这个地方就读作「Obama」。。。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说清楚“滨”字在日语里的读音为什么是“hama”,得从汉字传入日本的历史说起。这背后涉及语言演变、音韵变化以及日本人如何学习和使用汉字的一系列过程。一、汉字传入日本的背景汉字最早是通过朝鲜半岛传入日本的,大约在公元5世纪左右。那个时候的日本,还没有自己的文字。汉字带来了先进的文化、制度和技术,对日.............
  • 回答
    关于日语中汉字发音的“粗糙”与入声字保留的“完好”,这个问题其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切入点,它触及了语言演变、语音规律以及历史文化交流中的一些核心问题。我们不妨从源头和演变两个层面来细致地探讨一下。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粗糙”这个词或许不是最恰当的描述。更准确地说,日语中汉字(汉字在日语中称为“漢字”.............
  • 回答
    .......
  • 回答
    “yyds”,这三个字母,最近在中国互联网上火得一塌糊涂。你可能在评论区、弹幕、朋友圈里,甚至在一些不太“官方”的场合都能看到它们的身影。如果你不是一个天天泡在网上冲浪的年轻人,可能会觉得一头雾水:这到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这么火?中国汉字好好地在那儿,为什么大家偏偏要用这三个字母来表达呢?说实话,刚.............
  • 回答
    汉字“仁”为什么会包含“果仁”的意思?这层含义究竟是何时出现的?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好好扒一扒“仁”字和“果仁”这两个词背后的历史渊源。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仁”字本身,在古代汉语中的本义,绝非“果仁”。“仁”最早的甲骨文和金文中,形象地描绘了一个人(“人”)在心中(“二”)思考,或者说是心怀慈.............
  • 回答
    成都街头的汉服,之所以会让你觉得它们“这么像韩服”,这背后其实藏着一串有趣的文化渊源和历史演变的故事。并不是说汉服模仿了韩服,而是两者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互相影响,又各自发展,最终在现代以一种微妙的方式呈现出相似感。要弄清楚这个问题,咱们得从源头说起,一点一点地剥开来。1. 根同.............
  • 回答
    溥仪被冠以“汉奸”之名,这确实是他人生中一个极具争议的标签,也是导致许多人试图“洗白”他的原因。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深入剖析。一、历史事实与官方认定:首先,我们要承认历史事实和官方认定的基础。溥仪在伪满洲国担任“皇帝”,并与日本侵略者合作,这是不可否认的历史事实。在当时的政治语境下,与.............
  • 回答
    咱们聊聊这英、法、德、美四个国家在中国人嘴里的“特殊待遇”,为啥它们能简称为“英”、“法”、“德”、“美”,而其他国家就没有这种“单字+国”的待遇呢?这事儿说起来,其实是历史、文化、以及语言习惯共同作用的结果,得从好几个方面来看。历史的烙印:最早的接触与认知首先,得把时间拨回到近代中国对外交流的初期.............
  • 回答
    如果创造一个汉字来代替“飞机”这个词,我会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 核心概念的提炼“飞机”的核心概念是什么?1. 飞行(飞): 这是最关键的属性。它能在空中移动,不受地面限制。2. 人造物(机): 它不是自然存在的,而是人类智慧的产物,是机械装置。3. 载具/工具: 它有运输、连接等功能,是.............
  • 回答
    汉字之所以如此特别,并且与世界上绝大多数文字截然不同,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这独特之处并非偶然,而是历史、文化、语言、哲学以及艺术等多种因素长期交织作用的结果。一、 起源与演变:象形与表意的基石 象形起源的深远影响: 汉字最核心的特别之处在于其“表意”的本质,而这又是从“象形”发展而来的。.............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深刻,涉及到历史、文化、政治以及语言的复杂交织。关于“汉奸”这个词在当下的使用以及人们的接受度,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理解:首先,我们需要回到“汉奸”这个词的起源和演变。 历史的沉淀与“汉奸”的出现: “汉奸”这个词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国历史上一些朝代,特别是当中华文明受到外族侵略.............
  • 回答
    要说清楚《汉书》为何废掉了《世家》这个特殊的传记体例,得从它所处的时代背景、司马迁《史记》的开创性影响,以及班固创作《汉书》的宗旨和时代局限性来一一梳理。首先,我们得理解《世家》在司马迁《史记》中的独特性。《史记》的“世家”:权臣与诸侯的春秋谱系司马迁写《史记》的时候,他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如何在一个统.............
  • 回答
    在新加坡,华族人口占多数,但近年来,关于年轻一代华族对汉语(通常指普通话)和中华文化认同感下降、学习兴趣减弱的讨论一直存在。这背后有多重因素交织,理解这些原因对于探讨如何改善现状至关重要。新加坡年轻华人对汉语及中华文化认同感和学习兴趣减弱的原因探析:1. 语言环境与实用性考量: 英语的.............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近代中国知识分子思想光谱的一个重要侧面。王国维和辜鸿铭这两位大师对清王朝的推崇,以及将明朝视作“汉王朝”的提法,背后有着相当复杂的历史和文化考量。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剖析。首先,得摆脱一个简单化的二元对立。 将王朝简单区分为“汉”与“非汉”(比如满洲),然.............
  • 回答
    迪丽热巴的汉语能力之所以如此出色,并非偶然,而是源于她从小在充满汉语环境中的成长以及她个人对语言学习的重视。要详细了解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一、原生环境的优势:新疆的独特文化背景首先,迪丽热巴出生于新疆,这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汉语是当地各民族交流的通用语言。虽然新疆也有维吾尔语等.............
  • 回答
    关于2018年前后汉服成为“成群嘲”现象,这确实是一个比较复杂且多层次的社会文化现象,背后涉及到多种因素的交织。要详细讲述,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角度来分析:一、 汉服兴起与早期发展的背景 文化复兴的思潮: 201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整体上出现了一股对传统文化的重新关注和认同感提升的思潮。在这种背景.............
  • 回答
    汉服复兴运动,一个旨在重拾中华民族传统服饰的文化倡议,近年来如火如荼地发展,拥趸者众,但与此同时,争议与反对之声也从未停歇。究竟是什么导致了如此分裂的局面?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对这场看似美好的文化回归持有负面看法?这背后错综复杂的原因,值得我们深入剖析。一、 “复兴”定义的模糊与实际操作的争议首先,汉.............
  • 回答
    汉服文化近年来的复兴,可以说是席卷了各个年龄层和社会群体,从线下汉服活动、朝代cosplay,到线上社交媒体上的穿搭分享,都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然而,当我们谈论到“汉服涩图”,一个有趣但又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出现了:相较于许多其他ACG(动画、漫画、游戏)或二次元文化中普遍存在的“涩图”文化,汉服圈的.............
  • 回答
    关于汉堡王外卖体验不佳的吐槽,这可不是一两天的事情了,很多老饕们都有类似的经历。要说原因,那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得从几个环节拆开了看。首先,得说到“速度”这个问题。 汉堡王的外卖,尤其是高峰期,等餐的时间那叫一个漫长。你下单了,看着地图上小摩托一动不动,或者慢悠悠地晃悠,心里那个着急啊!有时候.............
  • 回答
    要说“男款汉服少”,这其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误解,得从几个层面来聊聊。一、 汉服的“本源”与“现代演绎”首先,我们得明白,汉服不是一个静止的概念,它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从先秦的深衣、曲裾,到汉代的直裾、曲裾,再到唐代的圆领袍、半臂,宋代的褙子、抹胸,明代的袄裙、曳撒、道袍等等,每一个朝代都有其独特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