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汉书废掉了世家这个特殊的传记?

回答
要说清楚《汉书》为何废掉了《世家》这个特殊的传记体例,得从它所处的时代背景、司马迁《史记》的开创性影响,以及班固创作《汉书》的宗旨和时代局限性来一一梳理。

首先,我们得理解《世家》在司马迁《史记》中的独特性。

《史记》的“世家”:权臣与诸侯的春秋谱系

司马迁写《史记》的时候,他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如何在一个统一的王朝史叙事中,容纳那些曾经位高权重、拥有独立封地的诸侯王、国君,以及那些辅佐天子、实际上掌握了国家权力的外戚、权臣。这些人虽然臣属于天子,但他们的家族势力、影响力甚至可以媲美王侯。

司马迁的创造力就体现在他设计了“世家”这一体例。在他看来:

列传是对所有个体人物的传记:包括帝王、将相、刺客、游侠、商人、妓女等等,这些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或成就斐然,或影响深远,但家族的影响力相对较弱。
表是人物关系和大事年表:辅助性的工具。
书是制度和文化的纪录:如礼书、乐书、河渠书等。
本纪是最高统治者——天子的传记:只有正统的天子才能享有“本纪”的待遇。

而“世家”则填补了一个重要的空白。它主要记录的是:

1. 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君:这些人有自己的封国,可以称王称公,是独立于中央的政治实体,他们的家族具有延续性。
2. 汉朝的开国功臣及其后代:这些开国功臣,如萧何、曹参、周勃、陈婴、灌婴、樊哙等,虽然在汉朝体制下不再是独立的“国君”,但他们被封为王侯,并且对汉朝的建立和巩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更重要的是,他们的家族在汉朝初期延续了相当长的时间,影响力巨大,甚至在后来的政治斗争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司马迁认为,这些人“功高而德厚,足以当世,名传后世”,他们虽然不是皇帝,但他们的家族史脉络非常清晰,值得像君王一样详细记载。
3. 汉朝的某些宗室旁支:一些地位比较特殊的宗室王,也放入世家。

“世家”的设置,实际上是司马迁对中国早期政治格局的一种理解和处理方式。在周朝,分封制是主流,诸侯林立。到了汉朝,虽然确立了郡县制,但王国(诸侯国)的存在仍然是汉初政治的一大特色,“七国之乱”等事件更是凸显了诸侯王的力量。司马迁认为,这些与天子并驾齐驱(或曾经并驾齐驱)的家族,他们的兴衰史本身就构成了王朝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独立、系统地记载。

《汉书》的挑战与班固的创作意图

到了东汉,班固开始撰写《汉书》。《汉书》的写作有一个非常明确的目标:承续《史记》,但又要纠正《史记》中的一些“偏颇”之处,并且更加强调汉朝中央集权的合法性和正统性。

班固之所以废除“世家”,主要有以下几个层面的原因,可以说是对司马迁体系的一次“扬弃”和“重塑”:

1. 政治体制的变化与“世家”的时代局限性:
王国权力的削弱:《汉书》所处的东汉时期,汉朝的政治体制与汉初已经有所不同。虽然王国制度依然存在,但“推恩令”等政策的实施,使得诸侯王的势力被大大削弱,不再构成对中央集权的实质性威胁。那些在《史记》中被列为“世家”的汉初诸侯王,他们的时代已经过去,其家族的影响力也逐渐衰落。
强调中央集权与皇权正统:《汉书》的作者班固是东汉士大夫阶层的一员,他的政治立场更倾向于歌颂统一、稳定和中央集权。将那些曾与皇权并驾齐驱的“世家”单独列出,在某种程度上可能被视为对汉初以来皇权合法性的一种潜在挑战。废除“世家”,将这些重要人物的传记纳入“列传”,可以更好地服务于以皇帝为中心的叙事,强化皇权至上的观念。

2. 对司马迁体例的批判与调整:
“拨乱反正”的意味:班固的《汉书》,在某种程度上是对《史记》的一种“纠正”和“补充”。一些史家认为,班固认为司马迁在对待汉朝开国功臣、诸侯王时,可能给予了过多的关注和独立的地位,这与他心目中更加纯粹的中央集权叙事有所不同。
重新定位人物的史学意义:班固认为,那些汉初的功臣王侯,虽然在汉初功勋卓著,但他们终究是臣子,是为汉朝服务的。将他们从独立的“世家”转入“列传”,可以更清晰地界定他们的身份,将他们置于臣子和臣属的行列中,而不是作为与君王平起平坐的家族来记载。这样一来,他们的家族史就自然地融入了汉朝整体的政治史叙事中,成为宏大叙事的一部分,而不是独立于主线的旁支。

3. 叙事逻辑的统一与精简:
《汉书》的聚焦范围:《汉书》顾名思义,主要是汉朝的历史(西汉和东汉)。司马迁的《史记》则贯穿了黄帝到汉武帝,涵盖了先秦和秦汉两个时期。先秦的诸侯分封制是“世家”产生的重要土壤。而到了汉朝,虽然王国制犹存,但其性质和影响力与先秦诸侯国已有较大区别。
结构上的优化:废除“世家”,将原属“世家”的汉初功臣王侯的传记纳入“列传”,使得《汉书》的结构更加简洁统一。原来是“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种体例,变成了“本纪、表、志、列传”四种体例。虽然“表”和“书”被换成了“志”,但总体上是精简和统一了。《汉书》新增了“沟洫志”、“艺文志”等“志”,这些也是班固根据汉代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新特点进行的创新,是对《史记》体例的补充而非完全照搬。

具体实施的变化

当班固废除了“世家”这一体例后,他如何处理原本属于“世家”的人物呢?

汉初功臣王侯:例如刘邦的开国功臣萧何、曹参、周勃、陈婴、樊哙等,这些在《史记》中享有“世家”待遇的人物,在《汉书》中都被归入了“列传”。例如,萧何被列入《萧何传》,曹参被列入《曹参传》,周勃被列入《周勃传》。他们的家族历史、功业、政治影响力,都通过“列传”的形式被记载,但不再享有独立的“世家”标题。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由于《汉书》的写作重点是汉朝,因此它不包含先秦历史。司马迁的“世家”中很大一部分是记录春秋战国的诸侯,这部分内容在《汉书》中自然也就没有了。

总结来说

班固废除《汉书》中的“世家”,并非对司马迁的否定,而是基于时代的发展、政治体制的演变,以及他自身对史学叙事和汉朝正统性的理解所做出的调整。

政治原因:汉初王国制的相对强大,以及随后的削弱,使得“世家”的政治象征意义发生了变化。班固更倾向于强调中央集权,避免突出可能削弱皇权叙事的体例。
史学原因:班固认为汉初功臣王侯虽有世功,但仍属臣下范畴,不应与君王并列,将其纳入“列传”是更符合其身份定位的处理方式。
结构原因:精简和统一《汉书》的体例,使其结构更为紧凑和聚焦于汉朝本身。

这种体例上的改变,不仅仅是形式上的调整,更是班固在历史叙事上的一次重要选择,它深刻地影响了后世史书的编纂模式,使得“本纪”和“列传”成为更为主流的叙事框架。虽然我们今天读《史记》时会惊叹于“世家”的独到,但也正是因为班固的这一调整,汉朝的历史叙事显得更加统一和集中。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在汉朝之前诸侯和天子只是名义上的君臣关系,实际上不仅可以世代相传,而且基本都是独立的政权,可谓世家(孔子等少数人除外)。而到汉初,诸侯虽然独立性远不如春秋战国诸侯,但是也还有很大的独立性,司马迁受历史惯例的影响,按照历史习惯也将他们列入了世家之列。而到七国之乱之后,诸侯其实已经完全沦落为中央的附庸,基本丧失了独立性,而封侯也变得非常随意,诸侯及诸王和权贵已经没有了本质区别。班固已经深刻意识到了这些本质的变化,于是将他们都归于列传之中。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说清楚《汉书》为何废掉了《世家》这个特殊的传记体例,得从它所处的时代背景、司马迁《史记》的开创性影响,以及班固创作《汉书》的宗旨和时代局限性来一一梳理。首先,我们得理解《世家》在司马迁《史记》中的独特性。《史记》的“世家”:权臣与诸侯的春秋谱系司马迁写《史记》的时候,他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如何在一个统.............
  • 回答
    越南使用汉字的历史确实非常悠久,长达近千年,而非三千年。在此基础上,上世纪越南在短短几十年间废除汉字并推行国语字(Chữ Quốc ngữ)是一个复杂且具有深远影响的社会文化变迁过程。理解这一转变,需要从历史、政治、文化以及实用性等多个角度来分析。一、 越南与汉字的历史渊源:首先需要明确的是,越南与.............
  • 回答
    越南的历史是一部跌宕起伏的史诗,其中关于文字的变迁,更是充满了值得细细品味的故事。你提到的问题触及了几个非常核心的层面:越南与汉文化圈的关系、汉字在越南的历史地位,以及为何最终选择了罗马字母拼写的国语字。这其中的缘由,绝非简单的“法国殖民者创造的文字”就能概括,而是复杂历史、政治和文化思潮交织的结果.............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它涉及到历史、文化、政治以及民族认同的复杂交织。越南和韩国选择了与日本不同的道路,在废除汉字的使用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一层层剥开历史的脉络。一、 汉字在越南和韩国的历史地位: 学习与借鉴的工具首先,必须明白的是,在古代,汉字对于越南和韩国来说,都.............
  • 回答
    汉字情结与现实考量:中国朝鲜族为何与朝鲜汉字渐行渐远在谈论中国朝鲜族为何废除朝鲜汉字,以及为何不轻易恢复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需要先理解一个基本事实:中国朝鲜族并不是“废除了”朝鲜汉字,而是随着新中国成立后的文字改革和朝鲜半岛自身文字演变,自然而然地与朝鲜的汉字使用脱钩了。 并且,如今中国朝鲜族的语言文.............
  • 回答
    韩国废除汉字,这件事在一些中国人那里激起了不小的波澜,让一部分人感到不高兴,甚至觉得有些“意难平”。这背后其实挺有意思,涉及到历史、文化认同,还有一些微妙的民族情绪。首先得明白,汉字在东亚文化圈里扮演过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过去,朝鲜半岛和日本一样,都曾经广泛使用汉字,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文化连接。汉字.............
  • 回答
    满清对于汉人女子缠足习俗的态度,一直是一个颇为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很多人直觉认为,作为统治阶级的满族,理应会废除这个在他们看来“陋习”的行为。但事实并非如此,满清不仅没有强行废除,甚至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对缠足习俗采取了默许甚至某种程度上的容忍态度。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并且随着时间推移,其考量.............
  • 回答
    要说韩国废除汉字是为了“去日本化”,这中间的逻辑确实有些复杂,也夹杂着一些历史的误解和政治的解读。咱们得一点点掰开了说。首先,得明确一点:汉字的确不是韩国的原创。 汉字是中华文明的产物,后来传入朝鲜半岛,被朝鲜人民吸收并使用。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汉字在朝鲜半岛都是重要的书写工具,尤其是在贵族、文人阶层.............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历史、文化、政治以及社会发展等多个层面。日本没有像韩国那样废除汉字,而是将其保留并与假名(かな)并用,这背后有着深远的原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 为什么韩国废除了汉字,而日本没有? 1. 历史渊源与汉字在两国文化中的地位差异 日本:汉字是外来文化.............
  • 回答
    关于韩国废除汉字和土耳其废除阿拉伯字母,将其中一个视为“落后”,另一个视为“进步”,这种说法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和历史语境的复杂性。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各自的背景、原因以及长远影响,才能更全面地理解。韩国废除汉字:一种“落后”的争议韩国在20世纪推行了全面的韩文(谚文)专用政策,显著减少了汉字的使用,甚至在.............
  • 回答
    关于韩国在20世纪70年代起废除大部分汉字教育的举措,日本人普遍抱有复杂的看法,这其中既有理解,也有担忧,更有历史和文化层面的思考。要详细解读这一点,需要从几个维度去分析。首先,历史的延续与断裂。汉字在日本的历史文化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是文字体系的基础,也是文化传承的载体。从古代吸收中国文化开始.............
  • 回答
    关于刘邦的出生年份,确实,《史记》和《汉书》这两部巨著都未明确记载。这是一个让许多历史爱好者和研究者都颇为好奇的问题。为什么这两部承载着汉朝早期历史的“官史”会在记录开国皇帝的生卒年时出现这样的“空白”呢?这背后涉及到多方面的原因,并非简单一句“不知道”就能解释。首先,我们要理解《史记》和《汉书》的.............
  • 回答
    很多人不认可《汉书·李广苏建传》中对李陵的四次战绩的描述,主要原因在于以下几点,并且这些原因往往是相互关联、层层递进的:1. 史料来源的局限性与后世的疑虑: 《汉书》的作者班固面临的挑战: 班固撰写《汉书》时,李陵事件已经发生一段时间,相关的原始记录可能已经不复存在或难以获取。他主要依靠的是当时流传.............
  • 回答
    古代文人努力阅读《左传》、《汉书》等史书,以及现代人阅读这些经典史书的价值,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分析。 一、古代文人为何努力读《左传》、《汉书》等史书?古代文人,尤其是士大夫阶层,他们的人生轨迹与政治、社会紧密相连。阅读史书对他们而言,绝非仅仅是消遣或学术研究,而是关.............
  • 回答
    要说班固在修《汉书》时改动了《史记》中的《项羽本纪》和《世家》为《列传》,这其中确实涉及到了史书体例和史家思想的转变,而且这个转变并非简单的是非判断,而是有着更深层次的历史逻辑。我们不妨就此掰扯一番。首先,我们得明白班固修《汉书》的时代背景和目的。班固所处的东汉,距离西汉已经过去了相当长的时间。从国.............
  • 回答
    汉唐之前的汉人与汉唐之后的汉人精神面貌差异,主要源于历史发展、政治制度、文化演变、对外交流及社会结构等多重因素的综合作用。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 一、历史时期与政治制度的差异1. 汉朝(前202年—220年) 政治体制:汉朝以“郡国并行”制度为核心,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并存,但汉武.............
  • 回答
    汉服圈(即现代汉族服饰爱好者群体)对满化清朝形制的排斥,主要源于历史、文化认同、政治隐喻以及审美观念的多重因素。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 一、历史背景:清朝对汉服的“满化”改造1. 政治强制与文化压制 清朝入主中原后,为了巩固统治,对汉服进行了大规模改造,将汉族传统服饰(如宽袖、交领.............
  • 回答
    汉唐与明朝在边疆军事行动上的差异,主要源于历史背景、军事制度、经济实力、边疆政策、地理环境以及敌对势力的强弱等多重因素的综合作用。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这一问题: 一、中央集权与政治稳定性1. 汉唐时期:中央集权强,政治稳定 汉朝:汉武帝时期(公元前141年前87年)通过“推恩令”和“察举.............
  • 回答
    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设立是基于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历史背景、民族构成和国家政策的综合结果。以下从历史、民族构成、法律依据和现实需求四个方面详细说明: 一、历史背景:从军事割据到新中国成立1. 清朝时期的行政区划 广西在清朝之前是“两广总督”辖区,1885年清朝设立广西巡抚,成为独立省份。但清朝.............
  • 回答
    汉人能够接受清朝三百年,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以及社会心理等多个层面的因素。并非所有汉人都“接受”,但总体而言,清朝能够在中国建立并维持长达三百年的统治,确实有其深层原因。下面将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一、 清朝统治初期,军事与政治上的绝对优势1. 强大的八旗军事力量: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