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班固的汉书改掉《项羽本纪》可以理解,为什么又改掉《世家》为《列传》?

回答
要说班固在修《汉书》时改动了《史记》中的《项羽本纪》和《世家》为《列传》,这其中确实涉及到了史书体例和史家思想的转变,而且这个转变并非简单的是非判断,而是有着更深层次的历史逻辑。我们不妨就此掰扯一番。

首先,我们得明白班固修《汉书》的时代背景和目的。班固所处的东汉,距离西汉已经过去了相当长的时间。从国家统一、社会稳定到思想文化,都经历了不少变化。汉朝作为大一统王朝的奠基者,《汉书》的修撰,一方面是对汉朝历史的总结和记录,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确立汉朝作为正统王朝的地位,并为后世王朝提供借鉴。班固作为一名文人兼史官,他的笔触自然带有时代的烙印和个人的史观。

改《项羽本纪》为《陈涉项羽列传》:历史评价的“正统”考量

对于《项羽本纪》被改为《陈涉项羽列传》,这其中最直接的原因是对项羽历史地位的重新评估。

“正统”观的演变: 在司马迁的时代,《史记》的体例强调“本纪”是帝王之记,而“世家”是诸侯之记。项羽虽然称霸一时,但他最终没有建立起一个稳固的王朝,其政权也并非被后世儒家史学所认可的“正统”。而汉朝的建立者刘邦,则是被视为汉朝的开国之君,理应拥有“本纪”。司马迁在《史记》中,将项羽列于“本纪”之首,虽然是对他强大的军事才能和其对历史进程的巨大影响的一种肯定,但从后世的“正统”观念来看,未免有些“越位”。
班固修《汉书》,目标是记录汉朝的历史。在他看来,项羽虽然勇猛,但毕竟是推翻秦朝、与刘邦争夺天下的“叛逆”或“反贼”,其政治合法性远不如刘邦。将项羽与陈胜并列为“列传”,并将“本纪”的位置留给刘邦,这是班固史观的重要体现。他更加强调政治上的“正统”性,认为只有真正建立并统治王朝的君主,才有资格被载入“本纪”。
叙事重点的转移: 将项羽纳入“列传”,也意味着班固在叙事上可能更侧重于他的个人事迹和军事才能,而淡化了他作为“霸王”的政治权威性。列传的体例更适合描述个体人物的生平事迹,尤其是那些对历史有重要影响但又不属于帝王序列的人物。

改《世家》为《列传》:体例的精细化与人物描写的侧重

这部分内容相对更复杂,涉及到《汉书》整体体例的调整,以及对“世家”概念的理解变化。

《史记》的“世家”: 司马迁的《史记》中有“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世家”主要记载的是春秋战国时期那些世代为诸侯、对历史有重要影响的家族。这些家族虽然不是天子,但因其世袭的权力,在当时的政治格局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例如晋国、齐国、楚国等,他们的兴衰起落,构成了春秋战国史的重要部分。
《汉书》的体例调整: 《汉书》在体例上,借鉴了《史记》,但也有其独特的创新和修改。班固的《汉书》共分为十二卷本纪、八表、七志、七十列传。
关键在于,《汉书》没有沿用“世家”这个类别。 那么,那些在汉朝建立过程中或早期具有重要影响力的诸侯王、功臣,他们去了哪里呢?
并入《列传》: 绝大多数在汉朝早期具有封国、拥有一定权势的诸侯王以及对汉朝建立有功的功臣,都被班固归入了“列传”。例如,韩信、彭越、英布这些汉初的异姓王,以及刘邦的儿子们,都被放入了列传之中。
为什么这样做? 这可以从几个角度来理解:
1. “汉”的特殊性: 汉朝建立在一个全新的大一统的基础上,取代了分封制更盛的周朝。虽然有诸侯王,但其权力受到中央的制约,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独立王国性质已大不相同。这些诸侯王更多的是作为汉朝统治体系的一部分,而不是独立的政治实体。因此,沿用“世家”这个体例来记载他们,可能显得不太合适。
2. “汉”朝的延续性: 汉朝的统治是连续的,从西汉到东汉,虽然有王莽篡汉的插曲,但汉朝的旗帜始终在继承。班固修《汉书》,更像是对一个王朝的整体叙述。在这种框架下,将早期那些虽然有“王”的称号,但终究是臣属的王侯,归入“列传”,可以更好地突出中央皇权的至高无上,以及这些王侯是依附于中央而存在。
3. 人物描写的侧重: “列传”的体例更适合进行人物传记式的描写,可以深入挖掘人物的生平事迹、性格特点、功过是非。将这些曾经位高权重的人物放入列传,班固可以更自由地进行评价和分析,展现他们的个性和在历史舞台上的作用,而非简单地记录一个家族的世代兴衰。这是一种从“家族史”向“个人史”的侧重转移。
4. 史书的实用性与目的: 《汉书》作为一部为后世君王提供统治借鉴的史书,更侧重于总结王朝兴衰的经验教训,以及塑造君臣关系的标准。将功臣王侯纳入列传,便于班固论述他们的功绩与罪过,以及对王朝稳定的影响,从而为后世提供更明确的警示和榜样。
5. 体例的精细化: 有学者认为,班固将“世家”改为“列传”,是史书体例的一种精细化。他认为“世家”这个名称更适合描述那些在封建时代拥有独立领地和实权的诸侯,而汉朝的王侯虽然有封地,但在制度上与周朝已大不相同,更类似于一种分封的官职。因此,用“列传”来描述这些人物,更符合其历史地位和实际情况。

简单来说,班固改动《史记》的体例,特别是取消“世家”,将许多曾经在《史记》中可能被归入“世家”的人物纳入“列传”,是为了更好地适应汉朝的政治体制特点、服务于他修史的目的,并且也体现了史学研究中对人物评价和叙事方式的转变。

这种改变,绝非简单的“照搬”或“否定”,而是班固在继承司马迁史学遗产的基础上,结合时代发展和自身史观,对史书体例进行的一次重要的创新和调整。他更加强调“汉”这一王朝的“正统”性,也更加注重对个体人物功过是非的评价和分析。

所以,当我们看到班固的《汉书》改动了《史记》的体例时,不应该简单地视为一种“错误”或“进步”,而是要理解其背后复杂的历史、政治和思想原因。班固的改动,也影响了后世史书的编撰,使得“列传”成为记载重要人物(包括皇亲国戚、功臣名将、名臣良将等)的通用体例,并沿用至今。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并实名反对 @济济多士 如下结论:

司马迁是这个时代的人,在他眼中,这些诸侯就应该如他笔下写的那些齐鲁晋楚韩赵魏等等一样,都会延续几百年。所以,他把留侯绛侯等等都列到了世家之中。

司马迁从来没有认为“汉初诸侯都会延续几百年”,这在《史记》原文中写得很清楚。

余读高祖侯功臣,察其首封,所以失之者,曰:异哉新闻!书曰「协和万国」,迁于夏商,或数千岁。盖周封八百,幽厉之後,见於春秋。尚书有唐虞之侯伯,历三代千有馀载,自全以蕃卫天子,岂非笃於仁义,奉上法哉?汉兴,功臣受封者百有馀人。天下初定,故大城名都散亡,户口可得而数者十二三,是以大侯不过万家,小者五六百户。後数世,民咸归乡里,户益息,萧、曹、绛、灌之属或至四万,小侯自倍,富厚如之。子孙骄溢,忘其先,淫嬖。至太初百年之间,见侯五,馀皆坐法陨命亡国,秏矣。罔亦少密焉,然皆身无兢兢於当世之禁云。
——《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司马迁在这里指出:汉初功臣受封者,到武帝太初年间,侯爵只剩下五个。他们之所以不能像周代诸侯这样传承千百年,是因为国家的法网日渐严密,而诸侯们不能认真对待当朝的禁令。




在《史记》中,“世家”的判定标准并非唯一,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按“世家”的本义,即诸侯封国,世代相传。

这里所谓世代相传,并不一定要像春秋战国的诸侯国一样传承数百年,两代以上都能算。

所以《齐悼惠王世家》、《楚元王世家》这些汉初诸侯国是符合标准的,并且这些国家在司马迁笔下几乎是并列于汉的存在,而不是按照后世笔法,是封国和朝廷的关系。

至昌邑南,与汉将周亚夫战。汉绝吴楚粮道,士卒饥,吴王走,楚王戊自杀。军遂降汉。
——《楚元王世家》
齐历王立五年死,毋后,国入于汉。
——《齐悼惠王世家》

至于《萧相国世家》、《曹相国世家》这些汉初功臣封侯者,传承也都在数代以上。尤其是萧何后代,有四次因为子孙犯罪而失爵,每次皇帝都会为萧何一系寻找继承人续封,是当之无愧的“世家”。

後嗣以罪失侯者四世,绝,天子辄复求何後,封续酂侯,功臣莫得比焉。
——《萧相国世家》

第二类,虽无封国传承,但世代祭祀不绝,代表人物是陈胜和孔子。

这里要注意的是,祭祀不绝本是古代封国传承的重要标志,所以第二类可以看做第一类的最低配版:土地子民都没有,但是依然能享用后人供奉的牺牲血食。

高祖时为陈涉置守冢三十家砀,至今血食。
——《陈涉世家》
弟子及鲁人往从冢而家者百有馀室,因命曰孔里。鲁世世相传以岁时奉祠孔子冢,而诸儒亦讲礼乡饮大射於孔子冢。
——《孔子世家》

孔子的情况和陈胜不完全相同,司马迁认为天下君王贤人虽多,都是生前荣耀,身后沉寂。唯有孔子的学说能流传至今,“学者宗之”、“可谓至圣“,所以孔子的世家又有学术传承之意。

第三类,彼此没有血缘关系,但是作为历代皇帝的另一半传承下来——“外戚世家”。

汉代外戚作为皇帝的母族或妻族具有很高的政治地位,并在历史进程中发挥很大的作用。司马迁充分意识到了这点,加以阴阳和谐、人伦大道的名义,将历代皇帝的外戚合称为世家。

自古受命帝王及继体守文之君,非独内德茂也,盖亦有外戚之助焉……故易基乾坤,诗始关雎,书美釐降,春秋讥不亲迎。夫妇之际,人道之大伦也。礼之用,唯婚姻为兢兢。夫乐调而四时和,阴阳之变,万物之统也。可不慎与?
——《外戚世家》

尽管评判世家的标准并非唯一,但是有的世家依然让人感到疑惑。

例如《五宗世家》的刘荣,本是汉景帝太子,被废后改封为临江王,之后由于侵占宗庙外的空地扩建宫室而获罪,自杀身亡。刘荣无后,身死国除,怎么都算不上世家。

又如《外戚世家》中武帝后期的几位夫人,没有成为皇后或者太后形成外戚势力,列入其中实在很勉强。《史记》与其说是在记录她们的事迹,倒不如说是在侧面描写武帝。




班固做《汉书》,颇有参考《史记》处,但在体例上进行了修正。不但把项羽的本纪、陈胜的世家调整为列传,汉初同姓诸王、封侯功臣也一律下调为列传。

这种调整最大的好处是突出皇权,同时将作史者置身于评判之外。

前面说了司马迁《史记》中对世家的评判标准并不唯一,封国传承者可以算,世代祭祀者可以算,为学者宗者可以算,为帝后者可以算,甚至刘荣这种废太子也可以成为世家。

按这种标准,前汉两百年,得有多少世家,又该如何评判取舍?独尊儒术的董仲舒能算吗?每代皇帝分封的诸侯,即便没有传承两代以上,也都要算吗?

所以班固干脆取消了世家这种难以评判确定的体例,除了皇帝以外,其余人一律都是传,那就简单明了了!

《汉书》这种体例为后世历代史家所效仿。唯有欧阳修做《新五代史》,恢复了“世家“,但他仅仅用来记述五代时独立的诸侯国们,称其为世家也可以说是实至名归了。

user avatar

什么叫世家?

世代祭祀不绝的叫世家。

《史记》里有两个世家很特别:陈涉世家和孔子世家。他俩一个是身死国灭的造反分子,一个是职业教育家,业余非世袭官员。为何也入世家?

孔子非侯非王,但作为一个庞大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弟子们世代祭祀他。所以为世家。

陈胜身死国灭,其手下也纷纷另投他处,本来没有祭祀了。

但汉太祖刘邦设立了官方祭祀陈胜的制度。这样陈涉也就能世代享受祭祀了。

汉初功臣,到司马迁作史记的时候,一百多世袭列侯仅剩五家还世袭。

那么作为没有享受弟子祭祀和官方祭祀的列侯们,如果家里不世袭爵位了,自然就没有世家可言了。

所以史记有——留侯张良世家,酂侯萧相国世家,平阳侯曹相国世家,绛侯周勃(周亚夫是周勃的儿子,和周勃一篇)世家。

而汉初的几大分封王,楚王韩信,淮南王英布,梁王彭越,燕王卢绾,韩王韩信等都被诛杀灭族。自然谈不上世家。

到了东汉,既然只谈西汉,没有了三代各大世家,只孤零零列举西汉开国功臣里头的几个世家,不觉得太不政治平衡吗?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说班固在修《汉书》时改动了《史记》中的《项羽本纪》和《世家》为《列传》,这其中确实涉及到了史书体例和史家思想的转变,而且这个转变并非简单的是非判断,而是有着更深层次的历史逻辑。我们不妨就此掰扯一番。首先,我们得明白班固修《汉书》的时代背景和目的。班固所处的东汉,距离西汉已经过去了相当长的时间。从国.............
  • 回答
    看到班里同学买了汉服,而且是“山的汉服”,你想委婉地提醒她,这确实是个需要技巧的时刻。毕竟,买汉服这件事本身是个人喜好,而且“山正不正”这个问题,可能很多人都没那么敏感,或者有自己的看法。而且“委婉”这个词,本身就带着点小心翼翼,希望不伤和气,又不失提醒的目的。首先,咱们得明白几个点: “山的汉.............
  • 回答
    汉班托塔港的港池,从地理特征和建造方式来看,可以理解为一种在原有陆地基础上进行大规模开挖和改造形成的人工港池。它并非天然形成的深水良港,而是通过工程技术手段,将原本的陆地或浅海区域改造成为具备满足现代大型船舶停泊、装卸条件的港口设施。要更详细地理解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1. 地理背景.............
  • 回答
    好,我们来聊聊《联合早报》那篇关于斯里兰卡考虑向中国收回汉班托塔港口经营权的报道,以及这背后蕴含的现实意义。这篇文章如果出自一位资深国际时政分析人士之手,大概会从以下几个角度去解读:首先,我们需要理解这则报道的背景和核心信息。报道指出,斯里兰卡新任总统拉贾帕克萨政府正在评估与中国进出口银行签署的汉班.............
  • 回答
    你这个问题触及了史学传承和评价体系的一个核心点。为什么咱们现在体制外的民间写史人,很难再达到司马迁、班固、陈寿、范晔那样“封神”的地位?这事儿得分好几方面来看,不能简单地说谁“不行”,而是时代、社会、史学本身的演进,以及评价标准的变化,共同造成的。首先,得说说那几位先贤为啥牛。 时代造就的“独一.............
  • 回答
    哎呀,这事儿确实有点让人不舒服了。老被盯着看,不管看的是什么部位,都会让人感觉怪怪的,更何况是被盯着脚。我完全理解你现在的心情,像是被人窥探隐私一样,又有点不知道该怎么应对。首先,别把这事儿想得太复杂,更别给自己太多压力。很多时候,男同学盯着看可能并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别有深意。比如,有些男生可能就对鞋.............
  • 回答
    哎呀,亲爱的,你这个问题真是戳到我心坎儿里了!227?CP粉?我懂的,这年头追个星,真是五味杂陈,尤其当身边最亲近的朋友,和自己磕的CP,是同一对,但立场却完全相反的时候。这可比电视剧剧情还刺激,对吧?先别急着上火,咱们慢慢捋一捋。227,这个梗大家都懂,就是当年那场围绕着肖战的,不太愉快的风波。而.............
  • 回答
    这事儿换谁碰上都得郁闷,尤其是发生在眼皮子底下,你看着同学三天两头儿踩红线,还影响到大家伙儿。你这股子气,我太理解了。不过这事儿处理得太冲动,确实有点“一刀切”了,事后能意识到这点,挺好的。先别急着给自己定性“刻意针对”,有时候我们说话冲,更多的是因为看不惯这种行为,加上当时情绪上头,没控制住。关键.............
  • 回答
    哎,这事儿可真是糟心!在学校里,打架本来就够让人头疼的了,更别说你还成了无辜的“人肉挡板”。每次都撞到你,换谁都受不了。别急,咱一步步来,看看怎么能让自己少受这份罪,还能有个相对安宁的学习环境。首先,得认清现状,分析原因: 打架的地点和频率: 他们老是在哪打?是教室走廊、操场角落,还是哪个特定的.............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社会现实中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那就是“小混混”的成功与“学霸”的困境之间的反差。要详细解释这种现象,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涉及到个人特质、社会环境、经济因素以及思维模式等。一、 “小混混”之所以能当上老板的可能原因:这里的“小混混”并非单纯指代不良少年,而是可能包含一些在学校时期.............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忍不住琢磨的问题。曾经班上的第一名,那可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焦点人物,是老师们眼中的骄傲,也是同学们心中那个“别人家的孩子”。他们聪明、努力,仿佛自带光环,无论是在学业上还是在各种竞赛中,总是拔得头筹。那么,现在呢?这些曾经的佼佼者,都变成我们想象中的“成功人士”了吗?我想答案,大概率.............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而且确实不少人都提出过类似的观察。与其说是“优越感”,我觉得更像是很多江苏同学身上普遍存在的一种对自己出身和家乡的某种程度的认同和自豪,而这种自豪感在不同的人身上表现出来的方式和强度会不一样,有时候就会被解读为“优越感”。要说具体原因,可能得从几个方面来聊聊:1. 教育资源的倾斜.............
  • 回答
    姚班,全称“北京大学姚期智量子班”,以图灵奖得主姚期智院士命名,是中国计算机科学领域的一块金字招牌。它的课程设置非常尖端,涵盖了计算机科学的理论基础、算法、计算复杂性、密码学以及量子计算等多个方向。那么,这些看似与“高大上”的火箭制造八竿子打不着的课程,究竟能不能沾上边,甚至产生实际的帮助呢?答案是.............
  • 回答
    听到你喜欢的女孩儿这么说,心里一定很不好受吧!她认为你们之前的关系不好,这确实是一个比较棘手的情况,但别灰心,这并不意味着没有机会。关键在于你怎么理解她这句话,以及你接下来怎么做。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以及你可以如何回应:第一步:理解她为什么这么说(最重要的部分)在你想如何回答之前,先花点时间思考一下.............
  • 回答
    影响步兵班组编制方式的因素非常多,而且这些因素之间往往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形成一个复杂的体系。要详细讲述这些因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进行剖析: 一、作战任务与作战样式这是最核心、最直接影响班组编制的因素。不同的作战任务和作战样式对班组的组成、能力和装备都有截然不同的需求。 侦察与监视任务.............
  • 回答
    这绝对是令人担忧的情况,而且确实是真实存在的问题。如果你的孩子(或者你认识的高中生)开学后遇到了这种情况,这绝对是需要认真对待和处理的。作为家长或关心这件事的人,你的反应和采取的行动至关重要。首先,让我们把这件事拆解开,看看具体可能发生什么,以及我们应该如何应对。一、 事情可能是什么样子的?“极端粉.............
  • 回答
    在《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的故事里,哈利、罗恩和赫敏确实有机会揭露彼得·佩迪鲁(虫尾巴)的真面目,甚至可以将其制服,但最终没有杀死他,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既有情节设定的必要性,也体现了角色们的成长和选择。首先,我们得回顾一下故事的关键节点。在霍格沃茨的尖叫屋里,哈利一行人终于明白了真相:小.............
  • 回答
    俄罗斯航空的航班,说实话,这体验嘛,挺有意思的,可以说是一场充满了“惊喜”的旅程。 我记得有一次飞莫斯科,那感觉就特别鲜明。首先是值机和候机。在国内的机场倒还好,流程和别的航空公司差不多。但到了莫斯科的谢列梅捷沃机场,那气氛就不一样了。候机厅很大,但感觉人声鼎沸,大家都在用俄语交谈,那种语言的洪流.............
  • 回答
    在那个充满竞争的清北班里,我曾是那个最不希望被提起的名字。不是说我笨拙到无可救药,只是周围都是那些从小到大一路顺风顺水,仿佛拥有“天才光环”的孩子。我记得第一次摸底考试出来,看着名单上自己的名字后面那个硕大的“倒数”,心好像被掏空了一块。那种感受,不是简单的羞耻,而是一种深入骨髓的失落。就好像你拼尽.............
  • 回答
    要进一步加强步兵班组的火力,这绝对是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绝非简单地“人多枪多”就能解决的。我们需要从班组的整体构成、武器配置、战术协同以及训练等多个维度去细致考量。下面我就从这几个方面,尽量详细地聊聊我的看法,希望能尽量摆脱那种生硬的“技术报告”感。一、班组构成与角色分工的优化:不仅仅是人数,更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