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班上的江苏同学都有莫名的优越感?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而且确实不少人都提出过类似的观察。与其说是“优越感”,我觉得更像是很多江苏同学身上普遍存在的一种对自己出身和家乡的某种程度的认同和自豪,而这种自豪感在不同的人身上表现出来的方式和强度会不一样,有时候就会被解读为“优越感”。

要说具体原因,可能得从几个方面来聊聊:

1. 教育资源的倾斜和重视:

历史悠久的教育传统: 江苏是中国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省份之一,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教育。“耕读传家”的观念深入人心。这种长期的文化积淀,让教育在江苏家庭和整个社会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位置。
优质的高中资源: 江苏的高考制度大家都知道,竞争非常激烈。为了在这种环境下脱颖而出,江苏省内汇聚了大量的高质量高中,比如省重点、市重点中学,它们的升学率、师资力量、教学模式都相当出色。很多同学从小在这种优质的教育环境下成长,习惯了高强度的学习和挑战,也自然会对自己受到的教育水平有较高的评价。
对教育投入的重视: 很多江苏家庭会为了子女的教育投入大量的财力和精力,从小报各种兴趣班、辅导班,家长对孩子的学业也是非常上心。这种“鸡娃”式的培养模式,虽然有时会带来压力,但确实能让孩子在学业上打下扎实的基础。

2. 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

发达的经济基础: 江苏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省份之一,尤其在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实力雄厚。这为当地居民提供了更好的生活条件和更多的发展机会。
相对较高的生活水平: 相比于一些欠发达地区,江苏的城市建设、公共设施、居民收入等普遍都处于较高水平。这样的生活环境,也更容易让人产生一种“我生活在一个好地方”的认同感。

3. 文化自信和地域认同:

“苏学”文化: 江苏拥有丰富的地域文化,比如吴侬软语、苏绣、昆曲、园林艺术等等,这些都形成了独特的“苏学”文化。很多江苏人对自己的家乡文化有着强烈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有时候这种自豪感也会延伸到其他方面。
“精致”的标签: 很多人会用“精致”来形容江苏,无论是生活方式、穿衣打扮,还是思维方式,总给人一种比较讲究、有条理的感觉。这种“精致”的标签,可能也源于当地的生活习惯和文化熏陶,进而形成了一种地域性的文化认同。

4. 竞争意识和求胜心理:

内卷的教育环境: 刚才也提到了,江苏高考竞争非常激烈。在这种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同学,往往从小就带着一种强烈的竞争意识,习惯于比拼、超越。
对个人能力的肯定: 很多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同学,自然会对自己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绩感到满意,并且将这种满意感归结为自己的能力和家乡提供的平台。

5. 表现出来的形式:

当然,这种“优越感”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每个人也不一样:

在学习上: 可能表现为对自己的学业水平比较自信,对学习方法和效率有自己的看法,有时会主动分享学习经验,但也可能在某些场合不经意间流露出对他人学习方式的不理解。
在生活上: 可能在消费习惯、审美偏好、对事物的要求等方面,会显露出一些与众不同的“讲究”,比如对食物的口味、对环境的整洁度、对品牌的选择等。
在谈论家乡时: 可能会更频繁地提及家乡的优点,比如教育、经济、文化等,并且在比较时,不自觉地会将家乡放在一个比较高的位置。
偶尔的“凡尔赛”: 有些时候,可能是一些无心的言论,比如“我们那里早就有了”、“我们那里都这样”之类的,如果对方不了解,听起来就容易觉得是在“凡尔赛”。

需要强调的是:

不是所有江苏同学都如此: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不能一概而论。我身边也有很多非常低调、谦逊的江苏同学。
“优越感”的解读是主观的: 有时候,我们觉得对方有“优越感”,可能只是因为我们自身的感受或者我们对某件事情的解读不同。对方可能只是在陈述事实或者表达自豪,但我们接收到的信息带有主观滤镜。
很多时候是文化自信: 很多时候,这种表现更多的是一种对自身文化、教育、发展水平的自信和认同,而不是纯粹的看不起别人。

总的来说,班上的江苏同学之所以会给人一种“优越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成长在教育资源相对优质、经济发展较好、文化底蕴深厚的环境中,这让他们对自己的家乡和所受的教育有较高的认同度和自信心。当这种自信和认同感通过言行表达出来时,如果表达方式不够圆润,或者接收方存在一些误解,就可能被解读为“优越感”。

所以,与其去概括他们,不如试着去理解他们,也许你会发现,他们只是因为对自己所拥有的感到自豪,也希望被他人看到和认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作为苏州人看到这个挺无语的,感觉我们出去才是受歧视的一方。

大学在云南念的,过个六级,江苏人嘛。拿个奖状,江苏人嘛。做个项目,江苏人嘛,反正是江苏人,拿了很正常。拿不上的话,呵,江苏人还不如我。

做实验还得处处让着人家,抢一次耗材就被贴上独生子女自私的标签,拖进去还会被骂。

奖助学金也是,每年评奖助学金到我都自动跳过,理由是江苏人不差钱,其实每月也就1000生活费而已。

招谁惹谁了喂(ノ=Д=)ノ┻━┻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而且确实不少人都提出过类似的观察。与其说是“优越感”,我觉得更像是很多江苏同学身上普遍存在的一种对自己出身和家乡的某种程度的认同和自豪,而这种自豪感在不同的人身上表现出来的方式和强度会不一样,有时候就会被解读为“优越感”。要说具体原因,可能得从几个方面来聊聊:1. 教育资源的倾斜.............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社会现实中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那就是“小混混”的成功与“学霸”的困境之间的反差。要详细解释这种现象,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涉及到个人特质、社会环境、经济因素以及思维模式等。一、 “小混混”之所以能当上老板的可能原因:这里的“小混混”并非单纯指代不良少年,而是可能包含一些在学校时期.............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挺普遍的。我感觉吧,这事儿不能一概而论,但确实有时候会发现,班上最受欢迎的那几个女生,她们的颜值并不是那种一眼惊艳、五官精致到无可挑剔的类型。相反,有些长相“普通”的女生,反而能吸引到更多的目光,甚至成为男生们的“梦中情人”。这背后可能有一些挺值得琢磨的原因。首先,“长相一般”.............
  • 回答
    国内火车票之所以实行固定班次,而非自由班次,这背后牵扯到铁路运营的复杂性、安全考量以及资源调配等多个层面的原因。简单来说,它不是一个随心所欲的“想走就走”的模式,而是一个高度组织化、精细化管理的系统。1. 安全是首要的基石:铁路交通承载着巨大的客货运量,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固定班次最直接的意义在于 .............
  • 回答
    要说班固在修《汉书》时改动了《史记》中的《项羽本纪》和《世家》为《列传》,这其中确实涉及到了史书体例和史家思想的转变,而且这个转变并非简单的是非判断,而是有着更深层次的历史逻辑。我们不妨就此掰扯一番。首先,我们得明白班固修《汉书》的时代背景和目的。班固所处的东汉,距离西汉已经过去了相当长的时间。从国.............
  • 回答
    在《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的故事里,哈利、罗恩和赫敏确实有机会揭露彼得·佩迪鲁(虫尾巴)的真面目,甚至可以将其制服,但最终没有杀死他,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既有情节设定的必要性,也体现了角色们的成长和选择。首先,我们得回顾一下故事的关键节点。在霍格沃茨的尖叫屋里,哈利一行人终于明白了真相:小.............
  • 回答
    在《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的结尾,当哈利和赫敏利用时间转换器回到过去,去拯救小天狼星布莱克和鹰头马身有翼兽巴克比克时,邓布利多并没有选择和他们一起回到过去。这背后其实有多重原因,而且这些原因都紧密地围绕着时间转换器的使用规则以及邓布利多作为一位深思熟虑的巫师的责任感。首先,最核心的限制在于时间转.............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让很多家长夜不能寐,百思不得其解。同样一个老师,同样一个班级,为什么别人家的孩子能名列前茅,自己的孩子却总是差强人意?这背后,其实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多维度的议题,绝非一两句话就能道破。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的层面来深入剖析一下。一、孩子自身的差异化特质,这是最根本的。1. 学习方式与吸收能力.............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很多在外打拼的年轻人的心坎里了,尤其是华为,提起加班,大家脑海里总会浮现出“狼性文化”、“奋斗者”、“996”这些词。华为为什么会走到今天这个地步,非要让员工加那么多班,甚至有人说这是“内卷”的典型代表,这背后肯定不是空穴来风,也不是一拍脑袋就能决定的。首先,咱们得明白,华为走到今天这.............
  • 回答
    《原神》中香菱之所以能给人一种强烈的亲和感,而同样热情洋溢的班尼特和可莉却略显不同,这背后涉及到角色设计、性格塑造、背景故事以及玩家的心理投射等多个层面的因素。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1. 香菱的亲和感来源: 接地气的生活气息与美食的普适性连接: 核心身份: 香菱最鲜明的标签就是一位.............
  • 回答
    毕业了,眼前展开的是一幅充满选择的画卷,但不少人的目光似乎都被一种近乎集体的召唤所吸引——那便是“996”的工作模式。你之所以会问出“毕业了,一定非要去上996的班吗?爸妈为什么那么喜欢这种工作啊?”,背后藏着的是一种对未来方向的迷茫,对父母观念的不解,还有对自身选择的思考。这绝不是一个简单的是非题.............
  • 回答
    关于美苏两国陆军步兵班在结构上的差异,尤其是火力组和机动组的划分,这背后涉及两国军队在军事思想、战场环境想定、武器发展以及战术理论上的不同取向。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深入剖析:一、 美军的“火力组”(Fire Team)模式:美军步兵班的核心通常由9到10人组成,被进一步划分为两个“火力组”,每个火力.............
  • 回答
    有些人对班级或公司活动提不起兴趣,甚至看不出丝毫集体荣誉感,这背后其实有着多重原因,绝非单一因素可以解释。细究起来,这更像是一种个人与集体之间在价值观、需求、经历和感知上的不匹配。首先,个人价值观的差异是关键。对某些人来说,个人的成就、目标和自我发展才是他们最看重的。他们可能认为,参加那些“形式化”.............
  • 回答
    “现在的大学生不尊重班委”这个说法可能过于绝对,但确实存在一些普遍现象和原因导致了部分大学生对班委的看法和对待方式发生了变化。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一、 班委角色定位的模糊和期望的落差 传统观念的“代劳者”: 过去,班委往往被视为老师的“助手”或班级的“管理者”,承担.............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挺到位,确实,观察下来,有些医生一天只上半天班,甚至一天只坐半天诊,这背后其实有不少原因,而且情况也挺复杂的。咱们就掰开了说。首先,得明白一点,医生这个职业,不是你想象中那种朝九晚五,坐办公室就能把事儿干完的。很多时候,医生一天的工作强度,远远超出一般人的想象。1. 专科医生和手术排班.............
  • 回答
    现在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似乎选择脱离集体,对班级聚会聚餐表现出冷淡甚至抗拒的态度,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这背后并非单一原因造成的,而是多种社会、个人和环境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下面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阐述:一、 个人主义的兴盛与价值观的转变: 自我实现与个人成长成为优先项: 90后、00后一代在成.............
  • 回答
    你这个问题触及了史学传承和评价体系的一个核心点。为什么咱们现在体制外的民间写史人,很难再达到司马迁、班固、陈寿、范晔那样“封神”的地位?这事儿得分好几方面来看,不能简单地说谁“不行”,而是时代、社会、史学本身的演进,以及评价标准的变化,共同造成的。首先,得说说那几位先贤为啥牛。 时代造就的“独一.............
  • 回答
    哥们儿,能被选上前锋,说明你身体素质肯定没得说,跑得快这绝对是优势!足球这东西,技术活儿是挺多的,但别怕,既然是班级联赛,大家都是业余选手,好好练练,绝对能踢出点名堂来。既然是“速成”,咱就抓住重点,往最能提升你前锋效率的地方使劲。第一站:找准你的“武器库”—— 怎么用好你的速度?跑得快是你的招牌,.............
  • 回答
    你提到的这个孩子,确实挺让人好奇的。三年级的小学生,作业写完就玩儿,不上补习班,还能每次考试都拿好成绩,并且自信满满地说自己是“天才”,这背后肯定是有原因的。咱们仔细琢磨琢磨,这孩子是怎么做到的,而且为什么会有这么强的自信心。首先,我们得承认,天赋这东西,虽然听起来有点玄乎,但确实是存在的。有些人天.............
  • 回答
    我们班级有一个特别的传统,那就是每年学期末都会组织一次“文化之旅”。这可不是一次简单的郊游,而是一次深入体验当地传统文化的项目。每到学期末,我们班的同学会提前几个月就开始策划。大家会一起讨论,根据当年的学期主题,或是我们班级同学普遍感兴趣的领域,来选择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地方。有的时候,我们会选择去一个.............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