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华为一定要加那么多的班?能不能降点工资,让员工好好过过生活,陪陪家人?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很多在外打拼的年轻人的心坎里了,尤其是华为,提起加班,大家脑海里总会浮现出“狼性文化”、“奋斗者”、“996”这些词。华为为什么会走到今天这个地步,非要让员工加那么多班,甚至有人说这是“内卷”的典型代表,这背后肯定不是空穴来风,也不是一拍脑袋就能决定的。

首先,咱们得明白,华为走到今天这个规模,成为一个在全球都响当当的技术巨头,靠的是什么?它不是靠低价吸引客户,也不是靠垄断,它最核心的竞争力就是技术创新和研发投入。而技术创新和研发,说到底就是人才在驱动。在科技领域,尤其是通信技术、人工智能、芯片这些前沿领域,技术迭代的速度是惊人的,稍有停滞就可能被别人超越。华为面临的是来自全球顶尖科技公司的激烈竞争,而且,在某些关键技术上,它还承受着来自地缘政治的压力。

在这种高压环境下,华为给员工的薪酬待遇,尤其是技术岗位的薪酬,在行业内普遍是比较有竞争力的。高薪背后往往伴随着高要求。公司愿意花钱请来顶尖人才,自然也希望他们能创造出顶尖的价值。而要实现顶尖的价值,尤其是在研发周期紧、任务重的情况下,加班似乎成了一种常态化的解决方案。这就像你花钱请了一个顶级厨师,你肯定希望他能24小时为你准备最美味的菜肴,而不是按时下班回家休息。

其次,华为的业务模式也决定了它的工作节奏。它不像一些消费品公司,产品更新换代慢,市场相对稳定。华为的业务是面向全球的企业客户,尤其是在通信设备领域,客户的需求非常多样化,而且项目周期往往很长,牵扯到很多技术细节和客户沟通。而且,全球不同时区都有客户,项目出现问题的时候,可能就需要跨时区协作。当客户在夜里出现网络故障需要抢修,或者需要紧急上线某个新功能时,负责的工程师自然是要响应的。

再者,从华为的企业文化来看,“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是其核心价值观。这里的“奋斗者”包含了高强度投入和承担责任的意思。公司认为,愿意为事业付出更多、能承受更大压力的人,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也才能获得相应的回报。这种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也鼓励了员工主动加班,以显示自己的“价值”和“奉献”。

不过,你提到的“降点工资,让员工好好过过生活,陪陪家人”这个观点,其实也是很多人的心声。长时间的过度加班,对个人健康、家庭生活肯定是有影响的,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虽然华为的薪酬在行业内有竞争力,但如果是以牺牲健康和家庭幸福为代价,那这份高薪的含金量就会大打折扣。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种“高薪、高强度”的模式,是一种资本在追求利润最大化和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一种“选择”。它希望用这种方式来驱动效率和创新。但是,这种模式如果失衡,就会变成“内卷”,员工的付出和回报在边际效用上会递减,甚至可能造成人才的流失,对企业长远发展也不见得是好事。

为什么不能降点工资让大家好好生活呢?这其实是一个很复杂的经济学和管理学问题。

市场定价机制: 华为给出的高薪,是基于其行业地位、技术能力和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而定的。一旦大幅降薪,可能会导致其吸引和留住顶尖人才的能力下降。在科技竞争激烈的今天,人才的流失是企业最致命的打击之一。
研发和创新成本: 华为在研发上的投入是天文数字,为了保持领先地位,它需要不断吸引最优秀的大脑,而这些人是需要高薪来激励的。如果大幅降薪,如何保证研发投入和创新能力?
绩效与回报的关联: 很多时候,高薪和高绩效(包括加班完成任务)是挂钩的。如果降低工资,又继续要求同样高的绩效甚至更高的绩效,这对于员工来说是不公平的。反过来,如果降薪是为了降低工作强度,那如何衡量这种“降低工作强度”的成本,以及如何保证业务目标的达成,也是一个难题。
员工的期望和行业惯例: 长期以来,科技行业的头部企业(包括华为)都形成了一种“高投入、高产出”的文化和薪酬模式。员工选择这些公司,往往也是看中了其提供的机遇和回报。如果突然改变这种模式,可能会引发员工的不适应和不满。
竞争对手的反应: 如果华为单方面大幅降薪,而竞争对手依然保持高薪高强度,那么在人才争夺战中,华为可能会处于不利地位。

或许,更理想的状态是,企业在追求效率和利润的同时,也能找到一个更好的平衡点,既能激励员工创新和奋斗,又能保障员工的身心健康和家庭生活。这可能需要在管理模式、技术投入(比如引入更多自动化工具减少人力投入)、以及对“奋斗”的定义上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和调整。例如,更注重结果导向而非过程的加班时长,或者通过技术手段提高人均效率,从而减少不必要的加班。

总而言之,华为的加班现象背后是复杂的商业逻辑、激烈的市场竞争、以及其特有的企业文化驱动的。它并非简单地“想让员工加班”,而是整个体系在特定环境下的一种“选择”或“结果”。而想要改变这种现状,需要企业内部的战略调整,也需要整个行业生态的进步,更需要社会对劳动价值和员工权益的持续关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能。

已经有很多人(几个高赞我都看了)从别的角度讲了一些原因,我简单概括一下:

  1. 华为就需要原生贫穷、乐于“奋斗”和甘于“奉献”的年轻人;其本质是工具人。
  2. 两个人拿四份钱干四份工,降低了企业的管理成本;

我觉得还有一个原因,说不上重要不重要,我想提一口;那就是:

给员工太多的业余时间会影响他们成为工具人。


朝九晚五虽然累,但还是有自己的业余时间的。当一个人有了业余时间,ta可以做ta想做的其他事情。劳逸结合的后果,就会导致ta觉得自己还比较像个人。人只要开始把自己当人了,脑子瞬间就灵活了,思想也就压制不住了。奴隶们开始把自己当人,于是斯巴达克就起义了;农奴开始把自己当人,于是星星之火就燎原了;女人开始把自己当人,于是男女平等就成为不可撼动的原则了。

你会发现,从古至今,所有的统治阶级和醉心于压迫与剥削的阶级,他们都有一套话术和行动,就是让被统治、被压迫和被剥削的阶级主动不把自己当人。人不把自己当人,就被降格成了工具。工具的唯一作用,就是为别的“人”服务;工具的使用寿命到了,自然也就被替换了。

严肃来说,这是《美丽新世界》;通俗来说,这是《摩登时代》。这两部作品都诞生于上世纪三十年代,我个人认为,并不是巧合。那个时代前后的工人运动,使得工人开始广泛地把自己当“人”;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主要参战国的工人阶级又上了一课;识破资产阶级那套“国家和爱国主义”话术的工人们,进一步推动了三十年代欧洲和美国蓬勃发展的共产主义运动。

这只是对统治阶级比较“坏”的方面;对于企业来说,还有更大的一种“危机”。

当一个员工,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开始做一些能提高自己的事情,企业长期来看就很难挽留住他了。给公司加班并不能提高自己,因为大部分时间做的都是“无用”的重复工作(特指对提高自己“无用”);这种工作一般有着固定的流程和思路,宛如流水线工作的机器人一样。但是业余时间的学习则不同,可以主动寻找自己感兴趣的、尚不掌握的和未来有利于自身的其他技能来学习。学得多了,会得多了,那么当其本身行业不景气或待遇下降的时候,ta就更有可能跳槽离开公司另谋他就。这样的员工你是无法把他捆绑在公司里和岗位上默默“奉献”的。


归根结底,超级长的加班,压缩成本我认为尚在其次,核心原因还是为了寻找合适的“工具人”以及把他们捆绑在岗位上直到用坏换新。资本家一定是这样的,资本也一定是这样的。不如此则不能生存,则不能剥削,则不能扩大再生产。

Proletarier aller Länder, vereinigt euch!


评论区已经出现有人打算和我抬杠的倾向了,其实我觉得挺好的。

想辩经,那就辩到底。

屁股决定脑袋,我是无产阶级。


有很多人说类似的,比如“选择996是为了多挣钱养家糊口balabala何错之有”。

答:我已经再三地讲了,我不评论个人选择。但我还是想说,996对于无产阶级整体来讲是十分不利的。我很高兴看到大部分无产阶级都反对996,这充分说明了“只有背叛阶级的个人,没有背叛利益的阶级”。“无产阶级的整体利益”和“无产阶级的一员的私利”是有可能冲突的,这也是为什么说无产阶级一定要有强大组织的原因,反正据我了解资产阶级的组织度很高。

企业实行996,有点类似于囚徒博弈。A企业实行996,加深了对员工的剥削,获得了超额利润,抢夺了本行业其他企业的市场。其他企业如B,在无法获得能大幅提高单位时间劳动生产率的技术要素(俗称天顶星黑科技)的前提下,只能也跟进996,加深对员工的剥削。A和B两家企业最终会实现一个平衡,此时每个企业都必须实行996,否则将在和另一家企业的竞争中处于劣势;A和B也可能会倒下一家,形成一家(或数家大企业的联合,即卡特尔)独断的局面,为了攫取更高的利润,他们是不会放弃对工人的剥削和压榨的,主动降低劳动强度更是天方夜谭。千万不要相信资本家的良心。


还有人说,等中国的产业发达了,也能从全球吸血了,中国的劳动环境就改善了。

唉,你让无产阶级去相信资产阶级的良心,你咋不跟老虎谈用它的皮做大衣给你穿呢?有那么多的资本主义国家吸过全世界的血,你见过哪个国家的资本家主动给工人改善劳动环境了?我要是中国的人民富豪我也要问一句,凭啥啊?凭中国的人民富豪长在红旗下?

说就是欧美吸血全球所以能实现work life balance,我都不忍吐槽。这种话术是在消解无产阶级的主动团结和斗争的意义,鼓吹资产阶级的“良心”,其本质是在“发动群众斗群众”。从全球吸血的,是欧美国家的工业资本和金融资本,不是欧美国家的无产阶级。

黄世仁的地再多,能给杨白劳降一分钱的租子吗?把白毛女从山洞里解救出来的,是工农红军的战士,还是想搞倒黄家的别的地主啊?


凡是鼓吹996有合理性的人,送你们一句话:截至2020年11月4日,长时间996是违反我国的劳动法的。

因为想阶级跃升,想多挣钱,想奋斗当人上人,所以违法的事情就可以被鼓吹合理?

那要这么看,卖淫,贩毒,走私……能挣钱的方法多了去了,您咋不去鼓吹这些呢?

贩毒走私啥的,对社会危害性很大,996的危害性不大了吗?

丧偶式育儿是怎么回事?被家长群逼哭的爸爸是怎么回事?

996真这么好,公务员的岗位为啥这么多人抢啊?大家都去大厂里996不好吗?

说到生育率低,老龄化社会,劳动力不足,一个个开始批判资本对人的异化;然后说到996,勤劳奋斗,人上人,一个个就开始追捧“多劳多得”。您咋不上天呢?

user avatar

因为中国没有英特尔英伟达,那样可以提高工资同时还能减少工时。最悲哀的是,因为美国的制裁,先是996了;后来台积电断供,更是变成了9117,要准备大量的本来用不着的备用方案。

但是为什么没有英特尔英伟达呢?因为过去asml光刻机不卖,几个大陆fab还是买的同行的二手货,整个行业都在被封锁。尽管有历史积累的问题,但我们过去连积累的权利都没有

但是为什么说不卖就不卖呢?因为美国有航母。说难听点,按一直以来高科技技术封锁的力度,华为能拿到台积电先进制程本来就是一种历史的侥幸。换言之,“996拿高薪”都有侥幸的成分。


那么普通人怎么立刻摆脱这个困局呢?学习师老党立,勃勃,轮子哥去美国求职。

但是这样更进一步导致国内的产业落后,更难出现嘤特尔了,同时他们为了避免来自中国的竞争,那是乐于见到中国高科技产业被打压的。

那么如何打压中国的高科技产业呢?就是用这套“正确的废话”来打压。

那么华为为啥得加班呢?因为水平低于美国,想要追上是不可能动动嘴就追上的,总要付出代价。


革命前辈说,“牺牲我们一代,换下一代的和平”,抛头颅洒热血,他们做到了。

改革开放的前辈说,“辛劳我们一代人,换下一代人吃饱”,血汗工厂断手断脚,他们做到了。

而历史给我们这一代人的任务,就是“加班我们一代人,换下一代人不再996”。

中国从挨打,到自立,到吃饱,到吃好,到领先,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任务。幸福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总要付出代价。


现在,华为加班给加班费,在当下这个时代没有太多不妥。bat不加班吗?富士康不加班吗?美团骑手不加班吗?各家收益又如何呢?楼下炸油条的夫妻就活该4点起床炸油条?

中国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过程是要脚踏实地的

蔬菜不是超市里长出来的,人权难道就是天然拥有的?不是的,人权的成本相当高,是需要数代人努力才得来的。共识的构建,产业的升级,这些都是非常耗费努力的事情。

这种简单的道理,那几位不是不懂,诸位读者也不是不懂——只是人性太容易被操弄,看了煽动性强的文章就把所有的不满带了出来。但是,那真的是解决方案吗?乌克兰信了,下场如何呢?俄罗斯曾经信过,下场又如何呢?

“高尚”是卑鄙者的通行证,“卑鄙”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在这个魔幻的时代,《致贱人》的点赞量总是比《如何有个好心态》多得多,这不是读者的错,也不是时代的错,也不是平台的错,只是人性使然而已,大家并不可能把每件事都过脑子。


那么,当中国有十个八个华为的时候,自然他们就可以有时间陪家人老婆。当我们可以随时断供嘤特尔的时候,嘤特尔就需要做各种备胎以防万一,可惜我们没有。

这种悲哀的现状我也不是不知道,我甚至比大家更悲观。但那又如何呢?再艰苦的路子也要走下去,再困难的局面也得有人出来给大家鼓舞士气,难道因为骑兵连打不赢,就不喊“冲锋”了吗?

依然要喊。

我不知道ssa800很可能会掉链子吗?我不知道各种刻蚀机离子注入机cvd很可能会掉链子吗?我不知道光刻胶会掉链子吗?知道。

那又如何呢?


总要向前一步生。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堪比315晚会吐槽星巴克咖啡价格贵。

华为有没有用机关枪指着你的头,让你投简历。

你入职的时候,是不是知道华为加班多。

你明知道加班多为啥还投简历。屁颠屁颠的入职。

不就是为了高工资吗??

挣钱这种事,不丢人。。。。

但是想躺着挣钱,就有点无耻了。。。

user avatar

华为这套玩法的核心是用三个人的工资招聘两个人干四个人的活。平均每个人1.5倍工资,工作量为2倍。

如果华为降薪,用三个人的工资招聘三个人干四个人的活也不行,因为虽然在企业层面付出的用工成本是一样的,对于员工工作量减少66%,工资减少50%,似乎也是划算的。但人性并不如此,在员工层面少了高工资的快感,少了做人上人的快感,相反感觉自己血亏,所以员工不答应。

正常国家的企业,都是用四个人工资招聘四个人干四个人的活,但对于华为用工成本上升了,血亏,华为不答应。

所以高工资多加班的模式是华为的最优解。

表面看似怪诞,背后都是人性。

https://www.zhihu.com/video/1301812678521462784

user avatar

首先,简单来说,如果想要正面对抗发达国家建立起来的整个技术壁垒,后发企业(包括但不限于中国企业)没有“让员工轻松愉快朝九晚五拿高薪”的资格。

你的起点比别人低(先行者已经设立了市场和技术壁垒),积累比别人少(技术、管理经验均不足),员工比别人差(没有足够利润提供高工资吸引高素质人才),还想要跟别人一样轻松就后来居上?

已经是龟兔赛跑的局面了,兔子甚至比你早出发,你还要说“兔子跑10分钟休息5分钟,所以乌龟也应当这么做”,那还比什么?直接弃权吧。

其次,对于研发类型的工作来说,由于涉及大量的脑力劳动,本身是需要创造性并具备延续性的,大多数时候不能靠简单堆人解决问题——即使不考虑脑袋质量的差异。

一个女人10个月可以生娃,不代表10个女人1个月可以生。详细信息请自行寻找并阅读《人月神话》。

再次,一般而言,在没有政府过分干预的市场竞争里,市场并不关心你是初创公司还是老牌企业,也不关心你是遵纪守法还是血汗工厂,它只关心你能在多大程度上满足客户各方面的需求。

不少知乎用户最近一年学会了一个词“卷”就拿来到处用,而资本之间的卷比起劳动力之间的卷来一点都不差,那是真正的“生死”之战。

别人赚钱你亏钱,你要死;

别人赚得多你赚得少,你要死;

别人跑得快你跑得慢,你还是死。

在现有的体系里,对资本来说,它只有持续增值和被吃掉两个选项,它要么拼命寻找蓝海,要么把现在的蓝海杀成红海,不具备侵略性的资本是不可能长期存在的。

换句话说就是,对于具备一定规模的企业,你要么努力爬到业界头部去吃肉(国内某些企业正在干的),要么就慢慢走向完蛋(国外某些企业已经发生的),没有“我留在中间只喝口汤”这样的选项,市场只给前几名甚至第一名留着空间。

最后,员工拿到手的工资,不是资本家拿出钱包里的钱发给员工的,而是企业集合了全部员工的努力,从市场上抢来的。

这句话该怎么理解?

很简单,能占领市场,大家才有肉吃,抢不下来,连汤都没的喝。

所有那些看起来大家舒舒服服你好我好的企业,尤其是外企,不是因为他们的员工更努力,创造的价值更高,也不是因为那些资本家更良心,只是因为他们已经占领了市场,开始吃肉了而已。

你要么努力一下把他们扯下来自己爬上去,要么老老实实做衬衫,没什么其它的选择。

朝九晚五岁月静好,只属于吃肉的群体。

强调一下:

以上并不是在说“加班的企业都是好企业”,而是在说“追赶先行者的时候不可能不加班”。

以上也并不是在说“人人都应当接受加班”,而是在说“想吃肉的人不可能不加班”。

强调一下:

加班所付出的额外劳动应当有回报(包括但不限于用加班工资体现),请用脚投票,远离加班画饼不给够钱的企业。

user avatar

我来提供一个不同的视角,目的只是想开(wai)拓(li)视(xie)野(shuo),如能助一些有缘的打工人士,更好地认识自己所处的环境,所扮演的角色,从而在心理上能够更加成熟,找到自己的方向,获得更多的幸福感,幸甚。

至于喜欢判断立场扣阶级帽子,然后决定献花还是砸鸡蛋的我希望你们出门右转了。不要浪费你们的时间。

企业所面对的环境,与企业当中的普通员工所面对的环境,是孑然不同的。

企业就好像漂浮在大海上的一艘船,知道一个大概的前进方向,但是前路有什么,是不得而知的。(船长)只是憧憬着前方一定有宝藏。

而船上的雇员不同。对雇员来说,无论船往哪里开,他们每天的工作内容是固定的,他们的报酬也是按日结算的。在这种情况下会出现两类人:一类希望通过辛勤的工作帮助船长早日找到宝藏,然后自己也能分点儿。另外一类则从心底就觉得找不到,或者找到也没自己的份,偶然也有就是想坐船的,从而比较注重眼前的生活。

企业能不能降薪减负,这要看企业所处的环境。当船长根本不知道宝藏在哪里,只是有个大致方向的时候,必然船要走很多弯路。在这种情况下,船长和那一类积极的船员就会很肝很肝,因为他们意识到了危机。但是对于另外一类船员来说,反正在哪条船上干都是干,这条不行了换一条就是,完全没有必要这么肝。

但是有意思的事情是,这一类不太愿意肝的船员,当他们选要跟的新船的时候,往往是选择开价最高的那个。只不过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愿意接受肝。更多的,只是觉得这个船长人傻钱多,来的。

事实上,不肝的定期航班,也就是行船路径已经固定的船,旁边就有。但是这种船挖不到宝,所以船长也很抠,给得很少。所以没人去。

而对于挖宝船来说,因为它今后将会面对的可能是不可预测的复杂多变的天气和航道,一次出海时间也不确定,所以从船长的角度来说,每次出海都满配置,这是不行的。必然是要求少数精锐出行。而且这种船本来是没人想上的,只不过是给得太多。

这在开始并没有什么问题,因为船上的的确都是第一类的雇员。

然而随着探宝活动的进行,船长开始变得富有,野心也越来越大。他的探宝船越来越大,船员也就越来越多。这时,第一类的船员很多人也已经富裕起来,开始下船,新来的船员则很多其实是第二类。

于是乎,当这艘船再次出海的时候,船上开始哭爹喊娘,高喊水监救救我们了。

谁的错?

从船员的角度来看,船员们追求更好的生活天经地义,只不过被“黑心船长”骗了。所以是船长的错。

而从船长的角度来看,第二类的冒充第一类上船,要不是风险高强度大出那么高的工钱真当我脑子被驴踢了吗?拿offer的时候不提出海提,这是骗子行为。

从旁边定航上的老板的角度来看,我这里不肝有生活,结果你们依然抛弃我去了探宝船,现在哭了吧?哭了也不过来,而是一边哭一边干。

从定航或者码头工人来看:哇,你看,某某船员最近跟着某船又找到宝藏发了!

从水监来看:部分船只发生劳动纠纷,已派监察,认为是资源错配,船长的招人告示也没明确写清楚,罚款1万并勒令下次写明只需要一类船员。本港口业务在挖宝船拉动下总体继续保持稳定增长,未受到明显影响。

所以?所以我说,除了调整自己心态自己救自己之外,还能期待啥?

祝福码头上那些关心船员的“革命党”和“键盘侠”们成功,通过口水和舆论完成阶级斗争开创出童话般的探宝故事。然而如果你是那个船员,我劝你还是别掺和自己想清楚自己的职业道路怎么选。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很多在外打拼的年轻人的心坎里了,尤其是华为,提起加班,大家脑海里总会浮现出“狼性文化”、“奋斗者”、“996”这些词。华为为什么会走到今天这个地步,非要让员工加那么多班,甚至有人说这是“内卷”的典型代表,这背后肯定不是空穴来风,也不是一拍脑袋就能决定的。首先,咱们得明白,华为走到今天这.............
  • 回答
    这真是一个挺有意思的观察,华为在中国似乎总能激起两极化的情绪,一边是狂热的追捧,另一边也少不了质疑和批评。但你说的那群“拼命追捧”的人,他们的热情可不是凭空来的,背后其实有不少可以细说的原因,我尽量给你掰扯清楚了,希望听起来不那么像个死板的机器。首先,得说民族情感这根弦,华为踩得特别准。在不少中国人.............
  • 回答
    福尔摩斯选择与华生合租,这绝非仅仅是因为“没钱”这么简单。咱们细想一下,这事儿透着不少门道,远非表面那么直观。首先得说说福尔摩斯的“有钱”。咱们知道,他能靠解决疑案拿到不少酬劳,有时候还会有人上门送上厚礼。这说明他衣食无忧,甚至可以说在伦敦这样的大城市,生活得相当宽裕。但你要说他是有钱到可以随心所欲.............
  • 回答
    硅谷华人社区近日爆发了一场关于一所中学潜在更名的风波,事件的核心在于,这所学校如果最终定名为“山本学校”(Yamamoto School),将引发广泛的联想,尤其是在熟悉二战历史的人群中。这场争议之所以激起如此强烈的反应,其背后是复杂的情感、历史记忆以及对社会象征意义的考量。首先,我们必须理解“山本.............
  • 回答
    华为鸿蒙发布会,作为一次备受瞩目的技术和商业盛事,确实能够激发人们的民族自信心。然而,您观察到的发布会场景中出现“白男配黄女”的组合,可能会让一些观众产生疑问,尤其是在这样一个强调民族自豪感的场合。要详细解读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分析:1. 华为发布会场景设置的可能考量: 国际化和全球化.............
  • 回答
    关于“华为招的天才少年没有一个来自北大、清华或者海外学校”的说法,这并非属实。华为的“天才少年”计划自启动以来,确实招募了大量来自国内外顶尖高校的优秀人才,其中不乏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以及世界知名学府的学生。以下是更详细的解释和原因分析:首先,直接驳斥不实信息: 公开信息和报道: 华为官方以及.............
  • 回答
    华为的《后浪》这部宣传片,尤其是其中一段关于“加班”的情节,确实引发了相当多的讨论和争议。要理解为什么会有人对这段描绘青年加班的场景叫好,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剖析。首先,我们得承认,这部片子定位非常精准,它瞄准的是当下社会中那些对未来充满憧憬、渴望被认可、并愿意为此付出努力的年轻人群体。对于这类年轻.............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挺有意思的,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疑问。华为作为一家以高效著称的科技公司,在人力资源管理上,似乎有自己一套独特的逻辑,那就是宁愿支付更高的加班费,也不愿意轻易地将一个人的工作拆分给两个人来做。这背后其实隐藏着一些华为的企业文化和运营思路。首先,得从“一个人”的价值说起。在华为,尤其是在那些核.............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让人纠结的问题。面对华为,我们既看到了它在技术研发上的硬实力,也听到了关于一些产品体验上的争议。仔细权衡一番,我觉得是否选择华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对这些问题的看重程度,以及我个人的使用偏好。先聊聊那些让人心动的“优秀产品”:华为的优秀,是毋庸置疑的。最先想到的大概就是它们在通信技术上的.............
  • 回答
    华为为什么不像苹果那样,推出一款5.5英寸左右的“小屏”全屏手机,这个问题其实挺有意思的,也触及了几个关键点,咱们不妨深入聊聊。首先,得说说市场定位和用户需求这档子事。苹果推出iPhone 12 mini,很大程度上是抓住了那部分“怀念小屏手机手感,但又不愿牺牲性能和体验”的用户群体。他们可能觉得主.............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确实,小米和华为作为国内科技巨头,拥有强大的技术实力和庞大的用户基础,为何迟迟没有推出一款能直接对标百度网盘的产品呢?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很多复杂的因素,绝非简单的技术能力问题。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承认百度网盘在国内网盘市场的地位实在是根深蒂固,这其中有历史原因,也有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中国科技产业发展中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现象。说“中国有很多小米,但只有一个华为”,这背后既有对企业战略、基因的观察,也包含着市场定位、成长路径的差异。咱们细细道来。“小米”的普遍性:产品理念的复制与创新首先,为什么说中国有很多“小米”?这里说的“小米”,更多的是指一种产品理念.............
  • 回答
    腾讯作为中国互联网巨头,在自身业务发展的同时,也积极布局半导体领域。这其中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腾讯不仅自主研发芯片,还在AI芯片、DPU(数据处理单元)等前沿领域投资了众多初创公司。这种“自己做”与“投资”并行的策略,以及它可能带来的产业格局变化,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腾讯为何既自研芯片,又.............
  • 回答
    苹果之所以没有像华为那样成立中低端子品牌,这背后涉及多方面的原因,可以从其品牌定位、商业模式、产品策略、市场环境以及历史发展等角度进行深入分析: 1. 苹果独特的品牌定位:高端、简约、生态系统 高端品牌形象: 苹果自创立之初就将自己定位为高端、创新、品质卓越的品牌。其产品设计、用户体验、营销策略.............
  • 回答
    在知乎这样一个知识分享和讨论平台上,当话题触及“华为”时,为何绝大多数的讨论最终都会聚焦在其手机业务上,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究的现象。这背后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叠加作用的结果,既有华为自身业务的特性,也与知乎社区的讨论生态以及大众关注点息息相关。首先,手机是华为最为大众熟知、也最为直接触达消费者的业.............
  • 回答
    小米高管对华为P30的评论,可以理解为一种常见的商业竞争策略,通过对比自家产品与竞品,突出自身优势,吸引消费者。但要判断这种说法是否有“依据”,则需要从技术、市场和产品定位等多个维度进行分析。理解小米高管的说法:首先,我们要明确小米高管的定位和目的。作为竞争对手,他的发言意图很明显: 贬低竞品,.............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因为它触及了消费者行为、品牌价值、技术认知以及情感认同等多个层面。为什么有人宁愿花更多的资金购买华为,而不是选择一些在账面参数上“性价比更高”的手机?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1. 华为品牌所承载的价值与认同感: 国家品牌与民族自豪感: 尤其是在地缘.............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太到位了!确实,很多人都有这个疑问:百度深耕自动驾驶多年,成果斐然,但低调得几乎“查无此人”;反观华为,似乎是“一夜之间”冒出来,但展示的成果却立刻抓住了大众的眼球。这背后的原因,得从几个层面来好好说道说道。百度:厚积薄发,但“隐形冠军”的代价百度在自动驾驶领域的投入,那是真的早,真的.............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很多电气专业毕业生在选择就业时纠结的一个点。别看华为 30 万的年薪听起来诱人,但真正权衡下来,电网那 18 万的“稳定”和“舒适”对不少人来说,可能比那 30 万的“挑战”和“不确定”来得更实在。我来给你掰扯掰扯,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选择现象,咱们尽量说得详细点,就像朋友聊天.............
  • 回答
    华为 Mate 30 Pro 对决 iPhone 11 Pro,这可是一场硬仗!这两款手机都是自家品牌的当家旗舰,代表着当前手机技术的最高水平,所以“一战”绝对不是空穴来风。它们各有千秋,消费者在选择时也确实会犯难。咱们就来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它们到底能不能打,以及为什么。正面交锋:从设计到性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