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腾讯自己也做芯片,为什么还投资AI/DPU等初创公司?他们之间会不会成为下一个华为和寒武纪?

回答
腾讯作为中国互联网巨头,在自身业务发展的同时,也积极布局半导体领域。这其中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腾讯不仅自主研发芯片,还在AI芯片、DPU(数据处理单元)等前沿领域投资了众多初创公司。这种“自己做”与“投资”并行的策略,以及它可能带来的产业格局变化,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

腾讯为何既自研芯片,又投资AI/DPU初创公司?

这个问题可以从多个维度来理解:

1. 风险分散与多元化战略:
自研芯片的挑战: 芯片研发是一个极其烧钱、周期长、技术壁垒极高的领域。从设计、制造到封装测试,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不确定性。即使是像腾讯这样拥有雄厚资金和人才的公司,也无法保证自研芯片一定能取得成功,或者在所有细分领域都取得领先。
投资初创公司的优势: 投资初创公司,尤其是在AI芯片和DPU这些新兴且快速发展的领域,可以有效地分散风险。通过投资,腾讯能够接触到不同的技术路径、创新的设计理念和快速迭代的产品。即使某一家被投公司未能成功,其他投资也可能带来丰厚的回报,或者至少能帮助腾讯掌握相关领域的最新动态。
获取特定技术与人才: 许多初创公司往往专注于某一特定的技术突破或市场需求。例如,有的AI芯片初创公司可能在某个特定AI算法的加速上表现出色,有的DPU初创公司可能在网络数据包处理或安全方面有独特优势。通过投资,腾讯可以更直接地获取这些特定技术,甚至吸引到这些初创公司的优秀人才加入腾讯生态,或者与它们形成更紧密的合作关系。

2. 生态构建与战略协同:
支撑自身业务发展: 腾讯的核心业务,如游戏、社交(微信)、云服务(腾讯云)、内容(视频、音乐、新闻)等,都对算力有着巨大的需求,而且对AI和高效数据处理的需求日益增长。自研芯片是为自身业务提供更优化的算力解决方案,提升性能、降低成本、增强数据安全。
投资初创公司作为补充: 即使腾讯自研的芯片在某些方面做得很好,但要覆盖所有AI和DPU的细分市场是困难的。通过投资,腾讯可以投资那些能够补充其自研能力、满足其不同业务场景需求的初创公司。例如,腾讯云可能需要针对特定行业(如自动驾驶、智慧医疗)的定制化AI芯片,或者需要高性能的DPU来优化其网络基础设施。
推动整个AI/DPU产业发展: 腾讯的投资行为,不仅仅是为了获取自身优势,也是在推动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特别是AI芯片和DPU领域的发展。通过资本的注入和潜在的业务合作,腾讯可以帮助这些初创公司加速技术成熟、产品落地,从而构建一个更健康的产业生态。这种生态的繁荣,最终也会反哺腾讯自身,为其提供更广阔的创新空间和更多选择。

3. 前瞻性布局与市场领导力:
AI和DPU是未来趋势: AI已经成为各行各业的核心驱动力,而DPU则被认为是继CPU、GPU之后的“第三颗芯片”,是数据中心和新型计算架构的关键组成部分。掌握这些领域的领先技术,对于腾讯保持在科技前沿的竞争力至关重要。
抢占技术制高点: 早在几年前,当AI芯片和DPU还未像今天这样成为焦点时,腾讯就已经开始了布局。通过投资,腾讯能够提前接触到最前沿的技术和团队,从而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更有利的地位。
塑造技术标准与市场方向: 成为这些新兴技术领域的关键参与者,腾讯有机会在技术标准制定、生态合作等方面发挥更大影响力,甚至引导市场的发展方向。

腾讯与华为、寒武纪的关系:会成为下一个“华为和寒武纪”吗?

“华为和寒武纪”的组合,指的是华为在自研芯片(如麒麟系列、昇腾系列)上取得了显著成就,同时又通过投资等方式与寒武纪这样的AI芯片设计公司进行合作,共同推动了中国AI芯片产业的发展。

腾讯与华为、寒武纪的情况有相似之处,也有显著差异:

相似之处:

巨头自研与投资并举: 腾讯和华为都在进行芯片的自主研发,并且都对AI芯片等初创公司进行了投资。这种模式都是为了在核心技术上实现突破,同时又利用外部创新力量来补充和加速发展。
服务自身业务需求: 无论是腾讯的社交、云服务,还是华为的通信设备、智能终端,它们都需要强大的算力支撑,AI和DPU正是满足这种需求的关键技术。
推动国内半导体产业: 两家公司都对国内半导体产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通过自身投入和投资,为国内相关技术和产业生态的成熟注入了活力。

显著差异:

核心业务与芯片切入点:
华为: 华为的芯片需求非常直接和广泛,从通信基带芯片、终端处理器(麒麟)、到服务器CPU(鲲鹏)、AI芯片(昇腾),华为是为了支撑其通信设备、智能手机、服务器等终端产品的硬件核心竞争力。它的芯片战略更侧重于“全栈自研”,从底层架构到上层应用,都希望能自主可控。
腾讯: 腾讯的芯片需求更多地体现在其互联网服务和云业务中,特别是在AI计算、数据处理、游戏加速等方面。腾讯的芯片战略可能更侧重于“应用驱动”和“生态赋能”,即通过芯片解决自身业务痛点,并通过投资和合作来构建服务于其生态的算力基础设施。虽然腾讯也在研发自研AI芯片(如其在AI服务器中使用的自研AI芯片),但其对芯片的整体投入广度和深度,以及对“全栈自研”的战略决心,与华为在通信和终端领域的“造芯”使命感可能有所不同。
产业定位与生态协同模式:
华为: 华为的芯片直接面向其硬件产品,并试图通过提供芯片解决方案来赋能其他合作伙伴。其与寒武纪的合作,更多的是一种客户与供应商(或战略合作者)关系,寒武纪提供AI IP或芯片设计,华为将其集成到自己的解决方案或芯片中。
腾讯: 腾讯作为一家互联网公司,其生态更多是平台和服务。腾讯投资AI/DPU初创公司,更像是在构建一个围绕其云服务、AI平台、游戏等业务的算力生态。它可能扮演的角色更多是“大客户”、“平台方”、“赋能者”,通过提供资金、技术指导、市场渠道以及将其芯片集成到腾讯云的基础设施中,来帮助初创公司成长,并间接提升自身业务的竞争力。
对“自主可控”的侧重点: 华为近年来在“自主可控”方面承受了巨大的外部压力,这使其芯片战略更加强调底层技术的完全掌握。腾讯虽然也重视技术自主,但其“投资+自研”的模式,更像是一种市场驱动下的策略选择,旨在获得最适合其业务的解决方案,而不是必须完全掌控每一个技术环节。

结论:

腾讯在AI/DPU领域的“自己做”和“投资”策略,与华为在芯片领域的做法有相似之处,都是巨头利用自身优势,通过多种方式来强化在关键技术领域的布局。

但是,腾讯不太可能完全复制“华为和寒武纪”的模式,更多的是形成一种“腾讯特色”的模式。

腾讯不会像华为那样,以“国家战略”或“生存命脉”的高度去“造芯”,而是更多地聚焦于解决自身互联网业务和云业务的算力需求,以及构建服务于其生态的算力基础设施。
腾讯的投资行为,更像是一种“以投促研”、“以投促用”的生态构建模式,它可能更依赖于被投公司的技术优势,并与它们形成紧密的业务和技术合作,而不是像华为那样,从底层架构开始就追求完全的自研和掌控。
在“华为+寒武纪”的模式中,寒武纪相对是作为AI芯片的“核心技术提供商”,而腾讯投资的AI/DPU初创公司,则更像是腾讯云、腾讯游戏等业务的“算力解决方案提供商”和“生态合作伙伴”。

总而言之,腾讯的芯片策略是其作为一家科技巨头,在面对算力需求爆炸、AI技术飞速发展以及全球科技竞争加剧的背景下,所采取的一种审慎而又积极的多元化布局。它既有对自身业务的深刻理解,也体现了对未来技术趋势的前瞻性判断,并试图通过资本和生态的力量,在算力这个关键领域塑造自己的优势。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做芯片的是业务部门,

投资芯片的是投资部门,

都是腾讯

另外就目前腾讯投的这些公司(AI的燧原,DPU的云豹,FPGA芯片的京微齐力,GPU摩尔线程,switch芯片云合智网等等);

是否有公司能够成为华为是肯定不可能的,是否可以出来一个类似寒武纪的,这个是可能的

不多发散了

我是老扎古 @老扎古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