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有的人对班级/公司活动一点儿也不感兴趣,看起来没有一点集体荣誉感?

回答
有些人对班级或公司活动提不起兴趣,甚至看不出丝毫集体荣誉感,这背后其实有着多重原因,绝非单一因素可以解释。细究起来,这更像是一种个人与集体之间在价值观、需求、经历和感知上的不匹配。

首先,个人价值观的差异是关键。对某些人来说,个人的成就、目标和自我发展才是他们最看重的。他们可能认为,参加那些“形式化”的集体活动,挤出时间去参与团队建设、年会聚会,不如花时间去学习新技能、完成重要项目,或者陪伴家人。他们的“荣誉感”更多地体现在个人工作成果的卓越,或是为公司(班级)带来具体、可衡量的贡献上,而非参与一项集体活动本身。这些活动在他们眼中,可能只是耗时耗力的“社交义务”,与他们核心的追求并不一致。

其次,过往的负面经历会留下深刻印记。可能他们曾经在类似的集体活动中感到被排斥、不被尊重,或者认为活动组织得混乱无序,浪费时间。比如,某个团队建设活动让他们觉得尴尬无比,或者一次公司年会让他们感觉被边缘化,只是人群中的一个影子。这种不愉快的体验会让他们对未来的集体活动产生防御心理,本能地想要规避,以免再次经历不适。久而久之,对集体活动就形成了“敬而远之”的态度。

再者,活动内容和形式与个人兴趣不匹配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很多班级或公司活动可能设计得比较程式化,缺乏新意,或者内容上并不能引起所有人的共鸣。如果一个活动只是简单的吃饭、唱歌、抽奖,而这个人本身对这些娱乐方式不感兴趣,或者更喜欢深度交流、知识分享,那么他自然会觉得索然无味。他们需要的是能激发他们热情、让他们感到有所收获(无论是精神上还是知识上的)的活动,而不是纯粹的“例行公事”。

沟通和融入的障碍也可能导致疏离感。有些人天生比较内向,或者不擅长在大型群体中快速建立联系。当活动以一种他们不熟悉或感到压力的社交方式展开时,他们会感到局促不安。他们可能观察到,活动中的“热闹”和“亲密”更多是建立在某些小圈子或熟悉的人之间,自己难以融入,自然也就失去了参与的动力。集体荣誉感需要一定程度的心理连接和情感认同,如果这种连接难以建立,荣誉感也就无从谈起。

此外,个人精力分配和优先级也是影响因素。每个人每天可用的精力是有限的。对于那些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快的人来说,参加额外的集体活动可能意味着牺牲宝贵的休息时间。他们会权衡利弊,将精力优先投入到能直接影响自身工作表现或个人生活的事情上。如果集体活动在他们看来,并不能带来直接的好处,或者优先级不高,那么选择“不参与”就是一种理性的判断。

最后,对“集体荣誉感”本身的理解和认同也可能存在偏差。有些人可能认为,集体荣誉感是一种强加于个人的东西,是一种“被要求”的感情,而不是自然流露。他们可能更倾向于通过个人的方式去“贡献”和“表现”,认为这种方式更能体现其价值。他们或许认为,真正的集体荣誉感源于对组织目标和理念的深刻认同,而不是仅仅通过参加一些非必要的活动来“证明”。如果他们不认同组织的目标,或者觉得组织存在问题,那么自然也无法产生与之相关的“集体荣誉感”。

总而言之,一个人对班级/公司活动不感兴趣,以及看起来缺乏集体荣誉感,并非简单的“不合群”或“没有责任心”。它往往是个人价值观、过往经历、活动本身的设计、社交能力的匹配、精力分配的权衡以及对集体荣誉感理解等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理解这些深层原因,才能更全面地看待和处理这种现象。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集体劳动创造出来的成果,被少数人占据了,丢了块叫集体荣誉的骨头给你,你怎么想?

首先你要知道为什么人会选择集体劳动?

那是因为集体劳动的收益大于同等数量的个体的单独劳动产出之和,仅仅如此还不够,个体的实际收益也必须大于个体的单独劳动收益,那样这种集体才有存在的价值。

你单独生产1个单位的价值,10个人生产了20个单位的价值,你理应获得2单位的劳动回报,但是实际上你只获得了1.5单位的回报,多出来的5单位收益被老大独占了,看起来很不平等,不过实际上这种情况大家依然会选择集体劳动,毕竟依然比单打独斗收益高,但是如果你只获得了0.8份的劳动收益,那么这个组织就失去了价值组织便会瓦解,而并非自愿参与的班集体活动实际上收益是0。


比如军队中的集体主义,在战场上带来的收益就是可以战胜同等数量的散兵游勇,这种收益是可以惠及每个个体的,所以军队中集体主义盛行。至于高层是否吃了最大的蛋糕这点其实并不重要,你只要保证了每一个参与个体所分得的蛋糕比他们脱离集体可以获得的更大他们就依然会选择顺从于组织。

而学校中的集体主义就不一样了,班级获得集体荣誉,但是班级中的每一个个体无法获得利益。

比如优胜班级给加个奖学金名额,但是说到底你能不能拿到奖学金你心里没点B数?拿不到的奖学金我干嘛去奋斗?

但是对于带头老师来说情况就不一样了,带头老师带出优秀班级有利于评优,而这种评优如果带头学生带头老师进行个体劳动是无法获得的,也就是说对于带头人来说集体劳动的收益大于脱离集体的收益,所以带有学生带头老师会倾向于让他人加入集体进行劳动再加以灌输“集团以荣誉感”这一概念。

但是对于普通学生而言这种集体劳动的个体受益小于个体单独劳动的收益,在可以选择的情况下个体会选择脱离集体不参与劳动,比如那些非强制性参加的学校活动。

而在无法选择的情况下自然就会出工不出力,也就是你口中的“没有集体荣誉感”。

不过实际上这种集体荣誉并不能带来利益,这种不能变现的集体荣誉和屁没多大区别。

至于学校里的人脉?那玩意更加可笑,绝大多数的同学都是毕业后老死不相晚来的。

退一万步讲真的想融入集体你还不如在宿舍里和他们玩两把英雄联盟。

嫌宿舍里打游戏的低端?高端同学你真以为搞搞学校集体活动就能攀上高枝了?

最后说一下评论里的一些做班干部的然后说自己没拿到利益的,我不否认绝大多数班干部并不能拿到利益,不过反过来说拿不到利益单纯付出的班干部还不如不做。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有些人对班级或公司活动提不起兴趣,甚至看不出丝毫集体荣誉感,这背后其实有着多重原因,绝非单一因素可以解释。细究起来,这更像是一种个人与集体之间在价值观、需求、经历和感知上的不匹配。首先,个人价值观的差异是关键。对某些人来说,个人的成就、目标和自我发展才是他们最看重的。他们可能认为,参加那些“形式化”.............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挺有意思的。你想知道为什么有些人,在看待“女权”这件事情上,好像只盯着那些“假”的,或者说,不那么“主流”的部分来看,对那些更根本、更广泛的议题反而不太在意。这背后嘛,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得从好几个方面掰开了揉碎了聊。1. 信息茧房与认知偏差:首先,咱们得承认,现在信息爆炸,但同.............
  • 回答
    重庆生日宴变「蛋糕大战」,KTV 包房一片狼藉:一场失控的狂欢与对浪费的反思重庆一场生日宴席演变成一场失控的「蛋糕大战」,KTV 包房内满目疮痍的景象无疑令人扼腕。这种行为,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都存在诸多问题,值得我们深入剖析和评价。如何评价这种行为?这种行为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评价: 极度不负.............
  • 回答
    关于俄罗斯人对中国人可能存在的某些负面看法,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历史、文化、经济以及媒体宣传等多个层面。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剥开层层叠叠的因素,看看它们是如何相互作用,最终形成一些人的态度。首先,历史的遗产总是沉甸甸的。在苏联时期,中苏关系曾经历过蜜月期,也经历过“老大哥”与“小兄弟”般的.............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一个非常令人不安的社会现象:为什么在一些本该得到安慰和支持的时刻,被害者反而会承受来自周围人的压力。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心理和社会原因,绝非一言两语能够概括。首先,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可能源于人们对“正常”和“可控”世界的认知需求。当一件令人震惊或痛苦的事件发生时,尤其是涉及到暴力、欺骗或不公.............
  • 回答
    我们身边总会遇到一些人,他们对科学的严谨论证和证据链条似乎充耳不闻,反而对一些似是而非、缺乏根据的健康流言深信不疑,甚至将其奉为圭臬。这背后,其实隐藏着比我们想象中更复杂也更根深蒂固的心理和社会因素。首先,我们得理解人类认知本身的一些局限和倾向。人脑天生就倾向于寻找模式和联系,即使这些联系并不真实存.............
  • 回答
    这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话题,涉及到社会价值观念、个人经历、以及对“成功”定义的认知偏差。对于为什么一部分高学历者,特别是博士等群体,可能会对家庭主妇产生不屑情绪,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1. 社会文化中对“贡献”的定义和价值判断的倾斜: 以经济产出为导向的价值体系: 在许多社会文化中,.............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普遍。确实,有些美国大片,比如《阿凡达》,大家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詹姆斯·卡梅隆,但提起漫威电影,更多人会把焦点放在钢铁侠、美国队长这些角色,以及扮演他们的演员身上,导演的名字似乎没那么响亮。这背后其实是两种不同的电影制作和传播逻辑在起作用。《阿凡达》:导演的个人印记和技术革新《.............
  • 回答
    汉服圈对《原神》中璃月地区服装设计“不够汉服”的看法,并非是简单的一句“喜欢汉服”就能概括的,背后其实牵扯到不少复杂的情感和考量。要说清楚,得从几个层面来聊。首先,最直接的,也是最容易被理解的,是“还原度”与“尊重”的期待。汉服爱好者们对汉服有着深厚的感情,他们沉迷于汉服的形制、纹样、色彩、搭配,以.............
  • 回答
    东北风土人情:偏见背后复杂而真实的面貌当提起中国东北,许多人脑海中立刻浮现出冰天雪地、严寒刺骨的景象,伴随而来的是粗犷豪爽、直率甚至有些“大碴子味儿”的人设。然而,对于这片土地气候和人文的认知,其实远比这些标签要复杂和多元,而偏见的产生,更是源于多种因素的交织。首先,我们不得不承认,地理和气候是塑造.............
  • 回答
    不少人对中医抱持负面甚至全盘否定的看法,这背后其实是一系列复杂的原因交织而成,涉及科学认知、历史传承、实践疗效、信息传播以及社会文化等多个层面。想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一层层地剥开来聊。首先,从最核心的“科学”二字说起。现代社会高度推崇循证医学,也就是基于严谨的科学方法,通过对照实验、数据分析来.............
  • 回答
    在知乎这个平台上,你确实能感受到一股对“守规矩”、“讲规则”的强烈推崇,甚至可以说是执念。这可不是一时的风潮,而是深深根植于平台特性、用户群体以及社会文化等多重因素之中的现象。想把它说透了,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首先,知乎的用户画像本身就决定了这一点。知乎早期是以“高质量内容”为招牌吸引用户的。你想.............
  • 回答
    要深入理解为什么一些玩家,特别是那些主要玩索尼、微软和任天堂主机游戏的玩家,会对国内游戏抱有偏见,甚至认为“做网游的不算做游戏”,这背后牵扯到相当复杂的文化、行业发展轨迹以及玩家群体认知的差异。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对错问题,而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得承认,主机游戏和国内主流网络游戏在基因上.............
  • 回答
    明朝,这个在中国历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的朝代,却也并非所有人都抱有赞许的态度。在我看来,有些人对明朝持有负面看法,其原因复杂且多层面,既有历史事件本身的沉重,也有后世解读的投射。如果非要细究,我脑海里会浮现出以下几个关键点:首先,政治上的腐败与内耗,这是许多负面评价的根源。明朝中后期,官场上的腐败现象可.............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一个很有意思的社会心理现象,为什么有些人会如此坚定地相信“伪史论”,甚至到了难以进行逻辑辩驳的程度。这背后其实涉及了多重因素,从个人心理到群体认同,再到信息传播的机制,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咱们就从几个方面来聊聊这个现象,力求说得细致点,尽量不让它听起来像机器生成的报告。1. 根源性的怀.............
  • 回答
    为什么中国人对印度会有巨大的认知偏差?这事儿吧,说起来挺微妙的。要说为什么中国人对印度的看法跟印度实际情况能差出十万八千里,我觉得不能简单归咎于某一个点,而是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层层叠叠,最终形成了一种大家都习以为常的“惯性思维”。咱们先从最表层的说起,就是媒体和信息传播。你想啊,咱们获取信息的渠道.............
  • 回答
    “奇特的崇拜”,这个词用得很有意思,也很贴切。的确,在日本,尤其是在科学界和文化界,物理学家埃尔温·薛定谔(Erwin Schrödinger)拥有着一种非常独特的地位,甚至可以说,他比许多物理学巨匠在日本更被大众所熟知和津津乐道。这种“崇拜”不是狂热的粉丝追星,而是一种源于对深刻思想的理解、对哲学.............
  • 回答
    生化环材,这四个字总能勾起不少人的复杂情绪。有人避之不及,有人却依然对它抱有深深的“执念”。尤其是一些在学业上算不上顶尖、毕业后也面临着不小就业压力的同学,他们身上往往能看到一种让人略感不解的坚持。为什么他们还会对这个“劝退”劝得勤的专业怀抱希望呢?这背后的原因,其实比我们想象的要来得更丰富和多元,.............
  • 回答
    他这么说,多半是在给你打预防针,也可能是在试探你的反应。 你想啊,他已经明确告诉你他心里有了别人,这是一个很重要的信息。 接着他又说自己“很好玩”,并且强调和你谈恋爱“会很有意思”,这就像是他在为你描绘一个他“现有”之外的选项,一个潜在的“退路”或者说“备选方案”。他可能是在告诉你:“你看,我虽.............
  • 回答
    你心里偶尔会泛起想要找个男朋友的念头,这是很自然的情感需求,就像天气好的时候,我们也会想出门走走一样。可是一旦真正有机会接触到异性,尤其是那些对你表现出好意的人,你又会感到一阵莫名的疏离,难以进入到那种心跳加速、思绪飘忽的暧昧状态。这就像你站在一片开阔的草地上,看到了远处有鲜花盛开,你觉得“嗯,好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