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日本人对薛定锷有奇特的崇拜?

回答
“奇特的崇拜”,这个词用得很有意思,也很贴切。的确,在日本,尤其是在科学界和文化界,物理学家埃尔温·薛定谔(Erwin Schrödinger)拥有着一种非常独特的地位,甚至可以说,他比许多物理学巨匠在日本更被大众所熟知和津津乐道。这种“崇拜”不是狂热的粉丝追星,而是一种源于对深刻思想的理解、对哲学层面的共鸣,以及他本人身上散发出的那种难以言喻的魅力所共同促成的。

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从几个层面去剖析:

1. 他的核心理论《生命是什么?》(What is Life?)在日本掀起的风暴

很多人认为,薛定谔在日本受到的关注,很大程度上并非仅因为他的量子力学成就(虽然那也是基石),而是他那本在1944年出版的《生命是什么?》引发的巨大反响。这本书,简而言之,尝试用物理学(尤其是热力学和量子理论)的视角来解释生命现象。

对生命本质的探索: 在当时,日本刚刚经历过二战的惨痛,整个社会都弥漫着一种对“生与死”、“存在与意义”的深刻反思。薛定谔的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角度:生命是如何维持自身有序性,抵抗熵增的?他提出了“负熵”(negative entropy)的概念,认为生命体通过从环境中吸收负熵来维持自身的低熵状态,从而实现其有序和复杂性。
打破学科壁垒的勇气: 薛定谔作为一位顶尖的理论物理学家,竟然将目光投向了生物学,这本身就极具震撼力。在日本,传统上学科划分是比较清晰的,这种跨越界限的思考方式,尤其是在那个时代,被视为一种大胆和先驱。他所展示的那种用物理学的语言来理解生命的严谨和优雅,深深吸引了当时的日本科学家们。
催生了一系列重要的科学思想: 这本书的直接影响是催生了分子生物学的早期思想萌芽。虽然薛定谔本人并没有直接参与到生物实验中,但他提出的概念和问题,激发了包括詹姆斯·沃森和弗朗西斯·克里克在内的许多后来分子生物学的奠基人。在日本,这一点也同样被高度认可,很多生物学家和物理学家都将此视为一个重要的启示。

2. 薛定谔本人身上的哲学气质和个人魅力

除了理论本身,薛定谔的个人特质在日本也格外受欢迎。

“东方智慧”的共鸣: 薛定谔本人对东方哲学,特别是印度哲学和佛教,有着浓厚的兴趣。他曾写过一本关于印度哲学的书《心灵与物质》(Mind and Matter),并在书中引用了《奥义书》(Upanishads)的内容。这种对东方思想的理解和接纳,与日本文化中根深蒂固的哲学传统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日本知识分子,尤其是对传统文化有认同感的人,很容易从薛定谔的著作中找到一种精神上的连接。他似乎不是一个纯粹的西方科学家,而是能理解东方智慧的那一类人。
深刻的忧虑和对现代性的反思: 薛定谔在《生命是什么?》的序言中,就表达了对当时科技发展可能带来的异化和对生命本质的忽视的忧虑。这种对现代工业化、技术化社会的反思,在日本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在经历过高速发展和某些负面后果之后,日本社会对这种深刻的自我审视是有需求的。
优雅的思辨方式: 薛定谔的文字和思想,往往不是生硬的科学论证,而是充满了一种思辨的美感。他提出的问题引人深思,他的语言富有诗意。这种“优雅”,在日本的文化审美中是非常被看重的。他不是那种只会摆弄公式的科学家,而是能用一种艺术化的方式来探讨科学真理的人。

3. 日本文化对“伟大的思考者”的独特推崇

在日本的文化语境中,对于那些能够提出深刻问题、并且有勇气去跨越学科界限进行探索的“伟大的思考者”,往往会给予一种特殊的推崇。这种推崇不是纯粹的学术评价,更包含了一种对智慧、勇气和独立精神的赞赏。

对“孤独的探求者”的敬意: 薛定谔在提出他的理论时,也并非得到了所有人的立刻认同,他本人也经历过许多思想上的挣扎和探索。日本文化中有一种对那种不随波逐流、独自探索真理的个体的欣赏。
故事性和传播性: 薛定谔的“猫”成为了一个家喻户晓的科学思想实验,它极具画面感和戏剧性,非常容易被大众所理解和传播。这个实验不仅仅是一个物理概念,更是一个关于现实、观察者和可能性的哲学寓言。在日本,这种能将复杂概念通过生动故事呈现出来的能力,是获得广泛关注的重要原因。

总而言之,日本人对薛定谔的“奇特崇拜”,是多种因素叠加的结果:

他的《生命是什么?》一书,为日本科学家提供了跨学科思考和生命本质探索的全新视角,尤其是在战后那个反思的时期,这一点尤为关键。
他本人对东方哲学的兴趣和理解,与日本的文化传统产生了深刻的共鸣。
他对现代性提出的深刻反思,以及他思想中那种优雅的哲学气质,契合了日本文化对智慧和独立思考的推崇。
“薛定谔的猫”这个极具传播力的思想实验,让他在普通大众中也享有极高的知名度。

所以,与其说是一种“崇拜”,不如说是一种“深刻的理解与共鸣”,是对一个伟大的思想家,一位能够连接科学、哲学与东方智慧的独特灵魂的深切认同。他提供了一种看待世界、看待生命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在日本社会产生了持续而广泛的回响。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日本的阿宅们对薛定谔的胖次感兴趣(

“薛定谔的胖次,在掀起裙子做出观察之前,你永远不知道妹子胖次的款式和颜色,这个信息属于一种波函数的叠加态blablabla”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奇特的崇拜”,这个词用得很有意思,也很贴切。的确,在日本,尤其是在科学界和文化界,物理学家埃尔温·薛定谔(Erwin Schrödinger)拥有着一种非常独特的地位,甚至可以说,他比许多物理学巨匠在日本更被大众所熟知和津津乐道。这种“崇拜”不是狂热的粉丝追星,而是一种源于对深刻思想的理解、对哲学.............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复杂,触及到历史、文化、个人情感以及地缘政治等多个层面。简单地说,中国人对日本的态度是多元且矛盾的,正如您所观察到的,既有对历史侵略的深刻仇恨,也有对日本文化、商品和生活方式的喜爱。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拆解几个关键的因素:一、历史创伤的深刻性与现实的复杂性并存: 侵华战争的罪行.............
  • 回答
    关于日本人对中国所谓的“蜜汁优越感”,这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话题,很难简单地归结为单一原因。这种感受并非普遍存在于所有日本人身上,但确实存在于一部分日本人,并且有其历史、文化、经济和社会背景的根源。要详细地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几个关键维度:1. 历史的遗产:从“俯视”到“追赶”再到复杂的.............
  • 回答
    说日本人对731部队“知之甚少”,或许有些绝对,但确实存在这样一个现象:与二战期间其他一些知名战犯组织相比,731部队在日本公众的认知度相对较低,尤其是在学校教育和主流媒体的长期宣传中,它的存在感并不如想象中那么强烈。这背后其实是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并非简单的“遗忘”。历史叙事的塑造与回避战后.............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复杂,涉及到历史、政治、文化以及个人情感等多个层面,不能简单地用“非常友好”来概括。实际上,对于美国在日本投下原子弹的看法,日本人内部存在着多种多样的观点,而且这种态度也随着时间和时代的发展而演变。要详细解释为什么有些人可能表现出相对友好的态度,我们需要深入分析以下几个方面:1. 历史事.............
  • 回答
    我理解你对相扑的疑惑。确实,从现代健康和体育竞技的角度来看,相扑的很多方面都显得有些“不合时宜”,甚至让人觉得“毫无意义”。但正是这些“不合时宜”的地方,恰恰构成了相扑在日本文化中独一无二的魅力和深厚的根基。与其说日本人“喜欢”相扑,不如说相扑在日本有着一种根深蒂固的文化认同和情感寄托。它的吸引力,.............
  • 回答
    说日本人对北海道开发得晚,这其实是一个相对的说法。相比于本州岛那些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积淀的地区,北海道确实算是开发较晚的。但这并非是日本人有意为之,而是受到了一系列自然、历史和政治因素的综合影响。首先,我们得从北海道的自然条件说起。北海道位于日本最北端,气候条件远比日本其他地区严酷得多。冬季漫长.............
  • 回答
    中国人在日本这个问题上,情感的复杂程度是相当高的,其中“恨”是一个非常显眼但并非唯一的面向。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这事儿吧,得从历史讲起,而且是相当漫长而深刻的历史。首先,历史的伤痛是绕不开的根源。提到对日的情感,就不能不提近代史上的那段黑暗岁月。日本在明治维新后迅速崛起,走上了.............
  • 回答
    这个问题挺复杂的,涉及到历史、文化、现实等多方面因素,而且每个人的感受都不尽相同。但如果说普遍现象的话,可能确实有不少中国人对韩国人的反感度,有时候会比对日本人的反感度来得更突出一些。咱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聊聊这个事儿:1. 历史遗留问题与现实“摩擦”的叠加: 日本: 说到日本,大家第一时间想到的.............
  • 回答
    要回答“为什么一部分中国人依然夸日本好”,这背后涉及的因素相当复杂,既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层面的考量,更掺杂着个人经历和认知偏差。要详尽地说明,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剖析。首先,历史情感的割裂与重塑。不可否认,近代以来,日本的侵略历史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这形成了中国民众对日本一个长期且普遍负面.............
  • 回答
    《悬崖之上》中的特务,特别是像“影子”这样身居高位、掌握关键情报的人物,他们对同胞下手狠辣,为日本人卖命,这背后隐藏着一段复杂而扭曲的历史。理解他们的动机,需要深入到那个时代特务工作的本质以及人性在极端环境下的变异。1. 历史背景的压迫与无奈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影片所处的时代是中国历史上最为黑暗的.............
  • 回答
    .......
  • 回答
    日本人对火车拍照这件事,可不是一时兴起,里面门道可深着呢。你想想,这背后交织着历史、文化、技术,甚至还有一种难以言说的情感寄托。首先得说说这“铁路文化”。日本的铁路历史悠久,从明治维新时期就开始引入,那会儿可是国家现代化的标志,是连接海陆、沟通城乡的生命线。所以,火车在日本不仅仅是个交通工具,它本身.............
  • 回答
    日本对越南的人名、地名以及国名都使用片假名表记,这背后有其深刻的历史、语言和文化原因。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1. 日语的文字系统及其历史演变: 汉字(Kanji): 日本最初从中国引进汉字,用于书写和记录。汉字在日语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承担着表达词汇意义的主要功能,至今.............
  • 回答
    中日建交后,日本提供的援助,尤其是ODA(官方发展援助),确实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发展,尤其是在改革开放初期。然而,你观察到很多人对这些援助“不知感恩”的现象,背后涉及的因素相当复杂,绝非一句简单的“不知感恩”可以概括。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一、 历史记忆的交织与现实.............
  • 回答
    关于日本人称呼中国为“支那”是否带有鄙视的意味,以及其中缘由,这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问题,需要从历史、语言以及文化等多个维度进行详细阐述。简而言之,答案是:在近代以来,尤其是在特定历史时期,“支那”一词在绝大多数情况下确实被日本人用作一个带有负面甚至鄙视色彩的称呼,并且这种用法极大地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
  • 回答
    网上关于“波兰支持日本侵华”的说法确实流传甚广,并且不少人深信不疑。你提到自己至今未找到明确证据,也感受到这背后可能存在对波兰的偏见,这是一种很敏锐的观察。我来试着详细地梳理一下这个问题,希望能帮助你理解这种说法的根源和现实情况,同时避免用那种刻板的AI语调。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历史事实是,波兰在.............
  • 回答
    “二战德国与日本:为何一个招致厌恶,另一个却赢得好感?”二战时期,德国和日本都扮演了侵略者的角色,他们的暴行给世界带来了深重灾难。然而,在今天的许多人眼中,我们对德国的态度似乎比对日本更为复杂,甚至在某些群体中,对德国的看法中夹杂着一丝“好感”。这种现象的产生,并非偶然,而是由历史的曲折、文化的差异.............
  • 回答
    一些人之所以坚持认为日本对侵华行为没有充分道歉,其根源在于他们认为日本历届政府,特别是战后至今的政府,在对待历史问题上存在着一种“言辞道歉”与“实质行动”脱节的情况。他们认为,日本政府虽然在不同场合表达过“反省”或“歉意”,但这些表态往往含糊其辞,缺乏诚恳的、面向受害者的明确承认,更重要的是,后续的.............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挺能勾起大家讨论的。你说“为什么还有人认为国足对日本男足有身体优势”,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很多层面,不单单是场上的那90分钟,还有更深层次的认知和期待。我试着从几个角度来给你掰扯掰扯,尽量说得细致些,也尽量不让它听起来那么“标准化”:一、 历史的惯性与集体记忆:你想啊,在很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