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日本人对中国做了那么多不可饶恕的事情,还是有中国人喜欢日本?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复杂,触及到历史、文化、个人情感以及地缘政治等多个层面。简单地说,中国人对日本的态度是多元且矛盾的,正如您所观察到的,既有对历史侵略的深刻仇恨,也有对日本文化、商品和生活方式的喜爱。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拆解几个关键的因素:

一、历史创伤的深刻性与现实的复杂性并存:

侵华战争的罪行: 这是两国关系中最尖锐、最敏感的痛点。南京大屠杀、细菌战、强征劳工、慰安妇等罪行,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无法磨灭的伤痛和仇恨。这种历史记忆,尤其是通过教育、媒体和幸存者的讲述代代相传,是许多中国人对日本抱有负面情绪的根源。
民族主义的兴起: 在中国,民族主义情绪一直是一个重要的社会和政治力量。对日本的负面认知,常常与国家民族的尊严和复兴联系在一起。这种情绪在特定时期会被放大,影响公众舆论。
但历史的“距离感”: 尽管历史罪行是客观存在的,但对于绝大多数当代中国人来说,他们并没有亲身经历过战争。历史的记忆虽然深刻,但与现实生活的直接联系在时间上是疏远的。尤其对于年轻一代来说,他们对历史事件的理解更多是通过教科书、电影、互联网等二手信息。

二、文化吸引力的持久性与商品经济的渗透:

日本文化的魅力: 日本在文化输出方面做得非常成功。动漫(如《海贼王》、《火影忍者》)、日剧(如《东京爱情故事》、《白色巨塔》)、电影(如宫崎骏的作品)、音乐(JPOP)、文学(村上春树)等,在中国拥有庞大的粉丝群体。这些文化产品往往展现出精致、细腻、富有想象力或探讨深刻人性等特点,很容易打动年轻一代。
日本商品的品质与品牌: 从汽车、电子产品到化妆品、服饰,日本制造在许多中国人眼中代表着高品质、耐用和设计感。例如,日本的家电、数码产品、汽车品牌(丰田、本田、索尼、松下等)在中国市场长期以来都享有很高的声誉。这种消费体验的良好,会转化为对整个国家的好感。
生活方式的模仿: 日本的一些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如注重细节、礼仪、服务质量、对自然的尊重、职人精神等,也受到一部分中国人的欣赏和模仿。例如,日本的“断舍离”生活理念在中国流行过一阵子。
旅游体验的吸引力: 许多中国人前往日本旅游,体验其干净的街道、友善的服务、独特的文化景点和美食。良好的旅游体验会直接促进对日本的正面印象。

三、个人经历与情感的超越:

个体经验的差异: 每个人对日本的看法都会受到个人经历的影响。有的人可能因为工作、学习或婚姻原因与日本人有过深入接触,并产生了良好的关系。他们可能会因此超越历史的隔阂,看到日本人作为个体的优秀品质。
情感的“去政治化”: 有些中国人能够将对日本的个人情感与历史和政治议题区分开来。他们可以欣赏日本的文化和商品,同时仍然不认同日本政府在历史问题上的某些立场。这种“人”与“国”的分离,在许多人那里是存在的。
对“他者”的好奇与认同: 对异国文化的欣赏和好奇是人类普遍的情感。当一个国家在某些方面表现出独特的吸引力时,人们自然会产生亲近感。这种亲近感不一定是对其侵略历史的“原谅”或“认同”,而是对一种不同文明模式的着迷。

四、信息获取渠道的多元化与“信息茧房”效应:

互联网的普及: 互联网使得信息传播更加多元。除了官方媒体的宣传,人们可以通过社交媒体、视频平台、海外网站等获取关于日本的各种信息,包括文化娱乐、日常生活、社会新闻等。
信息的筛选与过滤: 互联网用户往往会主动或被动地筛选信息。对日本文化感兴趣的人,会更多地接触到展示日本美好一面的内容,从而形成某种程度的“信息茧房”。
对“正常化”的渴望: 在经历过一段时间的国际社会紧张关系后,一些人可能更倾向于看到一个“正常化”的国际关系,愿意与包括日本在内的其他国家进行友好交流。

五、地缘政治与现实考量:

国家利益与战略: 中国政府在中日关系上的策略,也会影响民间的情绪。虽然历史问题仍然是核心,但在某些时期,为了国家发展或区域稳定,中国也会强调与日本的合作与对话。这种官方姿态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到民众的态度。
“对手”的多元化: 随着国际局势的变化,中国的“外部威胁”和“战略对手”也在发生变化。有时,对某个国家的过度敌视,可能会让一些人觉得不够“理性”或“务实”,反而会转向对其他国家(包括日本)的兴趣。

总结来说,中国人喜欢日本的现象,并非是对侵略历史的“原谅”或“遗忘”,而是一种多重因素交织下的复杂情感和认知:

历史伤痛依然深刻,但对当代年轻一代而言,与现实的直接联系有所减弱。
日本在文化、商品、生活方式等方面具有强大的吸引力,能够满足中国人日益增长的精神和物质需求。
个体经历和情感体验可以超越宏观的历史和政治叙事。
信息传播的多元化使得人们可以接触到更广泛的关于日本的认知。
部分人对“正常化”和理性交往的渴望。

理解这种现象,需要我们承认历史的沉重,但也尊重人性的复杂和个体选择的自由。这种喜欢,更多的是一种对文化产品、生活品质和某些价值观的欣赏,而不是对侵略罪行的认同。这种“喜欢”是建立在物质和精神的吸引力之上,并且可以同时存在于对历史反思和对未来的期盼之中。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张无忌恨他歹毒,“云手”使出时连绵不断,有如白云行空,一个圆圈未完,第二个圆圈已生,又是喀喇一响,阿三的左臂亦断,跟着喀喀喀几声,他左腿右腿也被一一绞断。张无忌生平和人动手,从未下过如此辣手,但此人是害死父母、害苦三师伯、六师叔的大凶手,若非要着落在他身上取到“黑玉断续膏”,早已取了他性命。


张无忌叹了口气,说道:“赵姑娘,我得罪你,实是迫于无奈。不过你赠药救了我的三师伯、六师叔,我总是很感激你。”
赵敏笑道:“你这人当真有三分傻气。俞岱岩和殷梨亭之伤,都是我部属下的手,你不怪我,反来谢我?”
张无忌微笑道:“我三师伯受伤已二十年,那时候你还没出世呢。”

——《倚天屠龙记》。


是凶手,断胳膊断腿,辣手无情。

不是凶手,可以考虑娶回家。

冤有头债有主。张无忌仁懦,但是不糊涂。

user avatar

因为这些中国人历史学得好,即使在愤青们极端民族主义叙事的煽动下,仍然明白抗战抗的是什么。

日本兵对根据地屠城清乡,国军也曾把解放区杀得万户疏萧;日本兵剖剐孕妇、枪戳婴儿,还乡团也把泥腿子下油锅、拿农民放洋炮。

我说这些不是想比烂,而是告诉你在这个问题上按民族分敌我是很逗比的行为,因为法西斯是不分国籍的,死在说中文的法西斯分子手里并不比死在说日语的法西斯分子手里更幸福。我们抗战抗的是法西斯,而不是日本民族

所以我们纪念二战胜利,一直是说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法西斯这个东西害人也害己,所以凡是法西斯军国主义分子,不管他们是日本人德国人意大利人还是中国人,其疯狂残忍的程度都是相差无几的,他们都是我们的敌人。

如果认识不到这点,不去反法西斯而去片面反日的话,最直接的恶果就是造就出本民族的法西斯分子。比如在这个问题和相似问题下总有鼓吹同态复仇,满嘴“要杀回来”的某些人,这些人才是真正的“精日”,他们的思维和三观跟当年的昭和男儿没有任何区别。在他们看来,男神风、女慰安、首都被炸成平地后再吃两颗核弹真是很荣耀的事情,中国不走上这条道路简直是痛心疾首。

user avatar

不打着中日友好的旗号,情报人员如何对日本展开工作?

user avatar

我一把年纪,买不起房,成不了家,对生活失去了希望,独自一人窝在出租房,你指望我靠什么来幸福起来,抗日神剧?7点新闻?还是各种各样的真人秀?看漫画,至少能热情沸腾一下,看日剧,至少能尝一口生活的鸡汤,学着进行日式的装潢,至少能让我的狗窝看着像个家。

与其说是喜欢日本,但不如说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这个没有一个城市能把垃圾分类做好的国家,也许喜欢日本只是单纯的喜欢干净,在出门吃一顿饭都能吃一肚子气的地方,也许只是单纯的喜欢客客气气,哪怕都是装出来的。

开始把家里收拾的干干净净,开始准备精致的早餐,开始用便宜但不廉价提升品位,我们不是喜欢日本,只是喜欢更加美好的生活,难道你希望过印度一样的生活。

user avatar

搞清楚,喜欢日本之间的差别。

如果一个人对你说他很喜欢日本,喜欢他们茶道的雅致,喜欢他们有创造性的动漫,那没有任何问题,你可能还会点点头。

如果一个人说他很喜欢日本,同时diss了一波中国,一万年比不上日本,有劣根性,那你可能就会摇摇头了。

如果一个人说他很喜欢日本,就应该杀光拆那豚,蝗国万岁,千秋万代,那我觉得每个人都应该吐一口唾沫。

每个民族,国家都有自己优秀的地方,喜欢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喜欢到失了智,还歪了屁股,那我觉得不仅中国,这群人到哪里都不会有人喜欢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