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人吹雍正的“官绅一体纳粮,一体当差”呢?
“官绅一体纳粮”在封建时代是典型的恶政,是真正意义上败坏清朝统治根基的恶政。
首先来说,明清官绅都是要缴纳田赋的,明清没有哪一个皇帝允许官绅不缴纳田赋。
不要以为地方官治不了官绅,明清社会,地方官收拾官绅很容易。
以乾隆朝初期云南藩司(从二品)彭家屏为例,他弟弟在河南老家因为当地衙门隐瞒灾情,和当地老百姓以“不缴田赋”作为抗议方式,结果河南巡抚直接给乾隆帝打报告,乾隆帝立刻下令让彭家十倍补偿。
乾隆朝后期,广东学政李调元贵为三品大员,他家在四川,也要老老实实缴纳田赋。
明清官绅真正优免的是地方衙门多如牛毛的杂役(杂役折银),因为明清两朝都没有给地方衙门留所谓的办公经费,所以地方衙门所有开支都是找地方摊派,但是中枢是不承认这种摊派是合法的。
比如乾隆帝就很不要脸的公开说过清朝没有差役,所有都是民间自发的。
比如李调元在《卖田说》里就提到过,地方衙门的摊派是朝廷正税的十倍左右,这才是地方老百姓最大的负担,但是官绅在明清是不需要承担这部分摊派的。
有人会说,那“官绅一体当差”就是减轻了普通老百姓的负担,好事啊。
其实大错特错。
因为“摊丁入亩”的本质就是把差役折银再摊入田赋里了。
“官绅一体当差”最大害处在于把“伤害地方官绅”的权力从中枢下放到了基层胥吏手里。
地方胥吏随时可能以“派差”为理由去敲诈勒索当地官绅,因为明清都是异地为官的。
为什么田文镜在河南名声那么差?很大原因就是田文镜在河南搞“官绅一体当差”,地方胥吏乘机敲诈勒索河南籍官员在河南老家的亲人。
就连雍正帝都不得不出来替田文镜打圆场,说他其实是被胥吏蒙蔽了。
乾隆帝之所以一上台就立刻叫停“官绅一体当差”政策,就是因为这个政策会动摇清朝统治根基。
因为基层胥吏是不会为朝廷中枢考虑的,他们只会为自己考虑。
比如明朝崇祯十六年的许都之乱。
许都作为自带干粮招募万人自费北上勤王的“自干明”被胥吏敲诈一万两白银,不然就告他谋反,结果就真把许都逼反了。
说白了,对于明清朝廷来说,压榨老百姓无所谓,压榨士绅就要小心谨慎了,因为士绅是有反击能力的。
地方官绅不是不能伤害,但是伤害地方官绅的权力必须在中枢,在皇帝手里,是绝不能下放给基层胥吏的。
“官绅一体当差”本质就是把伤害权下放给了基层胥吏。
元末修黄河拆了那么多老百姓的房子,没事;拆了刘福通家的房子还不赔钱,刘福通就散尽家财,用武力找元朝要个说法,结果元朝直接玩完了。
因为要掀翻汉族地主和满清地主的联合镇压需要时间,无数次起义客观上是在动摇鞑清的统治基础,等到朝廷的统治基础瓦解后,只要几个英雄人物揭竿而起,看似强大的鞑清就会在短时间内崩溃。
但很可惜,在鞑清即将完犊子的时候,有外力介入其中,扶了一把。
清朝满打满算都没有三百年呀!哦,加上伪满洲国就有三百年啦!
在绝大部分时候,所谓的侵略与反侵略战争,实质上是外来政权和本土政权之间的的斗争。
比如岳飞抗金,是南宋政权与金国政权之间的的斗争,当后来蒙古人消灭了南宋政府,汉人的抵抗也就结束了。
清朝也是一样,清军消灭了南明和其他武装力量,汉人的抵抗就结束了。
甚至到了抗日战争时,中国人之所以继续抗战,是因为国共两党的政权还存在,他们还在抗战,而在东北以及其他沦陷区,抵抗也基本结束了,如果日军真的击败了国共两党,国内的抵抗基本上也就结束了,如果有政权流亡海外,还会继续抗战,就像法国一样。
因此,一个国家是否坚持抵抗,不取决于这个国家的绝大多数人,而是是否还有本土政权的存在,本土政权没了,就不会有大规模的反抗了,人们就会慢慢接受新的统治者。
因为清朝玩真的,其余朝代全部都是玩儒家的口惠而实不至。
一,清朝干掉了士绅不收税,官绅一体化纳粮了解一下。
二,清朝终结了人头税,几乎免掉了人头税。永不加赋了解一下。
三,清朝收财产税,摊丁入亩了解一下。
四,清朝不再需要服劳役,兵役主要都是八旗承担,绿营是募兵,给钱的。
官绅一体化纳粮,从此人口都不再隐匿在大户门下,也就是说,没有哪个官员能毫不费力的形成百年的世家大族。王安石的募役法,方田均税法也是这么个思路,还提一句贾似道也这么干的,直接被记录成奸臣。
张居正的一条鞭法,就相当于摊丁入亩。
康熙雍正,完成了张居正王安石不能完成的改革,还有精进。要不是工业帝国入侵,五百年不成问题,汉人王朝,这么干能搞成欧洲日本的万世一系。
其实肉食者根本不在乎,汉族或蒙元还是满清统治,他们但凡能多从下面人手中多榨一点,从自己口袋中少掏一点,叫谁万岁都行。
其实现在人老是把清朝与明朝完全对立起来,其实多看看书就能发现,清承明制,把明朝好的未能完全坚持实行过的政策坚持实行下去了,不得不说清朝作为异族统治者能有第三方客观的视角审视中国乃至整个汉族的优劣之处,继承优势规避缺憾。
再讲一讲清朝兵制八旗,我一直觉得满族这个民族要么就是汉族旁枝要么就是文化空白的民族,因为这个民族没有任何独特的东西,这个民族并没有带来什么没见过的新东西,没有创造任何新制度,新文明,新做法,都是修改完善中国这个地方玩过的,清朝八旗兵制与宇文泰搞的八柱国府兵制一模一样,八旗八柱国数量都不带改的。具体做法为把同乡或同一宗族编为一军(一旗,一柱国)。把同一军制造成同姓大宗族,宣扬这一军都是同族同姓同血源的同胞,构建心理共同体,并把他们圈在一起生活形成亲族情义。其实可发现戚继光的戚家军都是同乡义乌兵,辽东军都是同乡,一个道理。同时八旗制中每一旗不仅是同乡还自称是同族(反正部落民众文化水平低,没有文字,文明口耳相传,怎么忽悠怎么信)。把乌七八糟的一群人忽悠成同姓同族,声称我们都有同一个祖宗。这就是构建组织共同体,这样的组织败不争逃,胜不争利,打起仗来都是父子亲兄弟兵。打起仗来有同生共死的觉悟。我称这为乡族军制。这一套起于魏晋,盛于隋唐,凋零于五代十国,亡于两宋。按常理八旗军制(乡族)一定会导致一种结局,八旗互争。南北朝到隋唐就是八柱国互争天下。李虎->李渊,宇文泰->宇文化及,李弻->李密,侯莫陈崇->侯君集,独孤信->女婿杨坚,元欣,于瑾,赵贵。隋唐坐天下不出这八家。
八旗制为什么厉害其实不难理解,因为汉族玩的时候也吊打世界。但是为什么汉族不玩了,因为玩起来天下老是大乱,八旗八柱国很容易打的只剩一个旗才会罢休。为什么清朝玩下去了,一方面清朝是以少制多,八旗迫于外部压力不敢轻易内部火并,二是打天下用八旗,坐了天下就开始频繁更换旗主,使旗主无常兵,而且清朝基于唐宋干掉世族门阀的社会土壤,同一乡族兵制下,虽有兵权但没有世族能一次性提供大量粮草,难办。而八旗与汉族又天然不信任,满清统治者制衡天下就容易多了,开科取汉族官僚给皇帝搞钱搞粮,养八旗给皇帝打仗,以扔出权位来引导满汉大臣互斗,既不准八旗从事生产搞钱搞粮,又不让汉族大臣掺合军事,更不允许满汉通婚。于是满清统治者到死,把满族圈废了,也没让他们掌握生产力,就是沙俄偷东北老家,放了汉人去种地,满族还圈着,于是八旗摆烂。
满清统治者确实防汉,但满清统治也防着手下自己人。于是很奇葩的一幕出现了,满清坐天下三百年,满族人口不过百万,跟汉族人口增长差不多。满清统治者很难说完全偏向一方,要么满族人口会暴增,但可能各旗不受控制夺了自己权。要是偏向汉族就会像鲜卑等再次被汉族统治同化。
很难理解满清没搞人口替换,唯一解释是满清可能防备着怕八旗放出去就收不回来,自己像南北朝一样八旗火并。
废除贱籍,火耗归公,清丈土地,摊丁入亩,官绅一体当差纳粮....
任何朝代但凡能把这一套在王朝中期全做一遍,搞个三百年都没问题。(开国清扫前朝遗老时候谁都会,关键是能不能中期对自己人开刀?)
不信你结合当下实际想想
废除贱籍(废除出身歧视和户口歧视,贱民不需要世世代代当贱民)
清丈土地(给全国土地(房地产)统一清查,如实记录主人以此收税。谁敢偷漏欺瞒,逐一发送八旗骑兵到家砍九族头,富人再笼络收买官员也笼络不到汉语都说不利索的八旗兵身上)
摊丁入亩(资产税,按土地(资产)多少收税而非按劳动力数目(年收入)收税)
官绅一体当差纳粮:官(公务员)和吏(事业编)和富绅(富人)都要一起缴税(结合摊丁入亩,还不是按工资收税是按财产收税呢~),没有豁免特权。
这一套操作下来,财税收入得到大大整顿,贫富分化也得到一定扼制。清朝凭借这一套稳定了财政收入,加上外国关税,年入能到两千万两白银(明朝岁入一千万都是多的了)
这就是清朝作为异族统治,历史上明明造反比历朝历代都频繁,却次次都能压下去(除了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不是农民起义,对清朝这种封建王朝是降维打击)的原因。太平天国历时五年,清廷花了四亿两白银才扑灭,其中两亿两是清朝自掏腰包的(剩两亿是去外国贷的款),这种级别的叛乱扔在此前明朝这种一年一千万都费劲的朝代,皇帝吊死在歪脖子树上五六次都够了
一个外族统治者本来就要面临被统治民族自然而然的反抗,即便如此还能接近坐三百年江山,必然是有自己的过人之处的。
火耗归公这个因为目前取消农业税之后,咱们已经没有大规模实物税了,所以这个算是彻底办到了。这个打个比方指的是,一吨粮收上来运到京城的过程中会缩水,可能就剩0.8吨了。清朝以前是要求“今年的税是运到京城1吨粮”,这样地方得收1.25吨,多的这些叫火耗。地方官员为了中饱私囊,往往会多收,比如1.5吨(因为火耗无法定量),多收点0.25吨就是自己的了。火耗归功是说,改成“你在你本地收1吨粮,运到京城是多少就是多少,中途损耗算中央政府损失,不过不能少的太离谱,1吨粮起码给我送来0.7吨”,避免官员合法盘剥农民(后来明中期部分税改成收银子之后火耗就成了收来的碎银子铸造成官银过程的损耗,和粮食缩水道理一样)
汉人地主可比守在老家的满人过得舒服多了,守在老家的满人那是很恨朝廷
在京的满人,都是满汉蒙混杂+江南汉人地主可是统治阶级,东北满人和汉人农民才是家奴。
大清这减税哪摊丁入亩,为什么税收比大明多呢?
因为大清把那些明朝的临时加税全保留成正税了
对于明清鼎革这段历史,一直有一种说法:底层百姓不关心到底是谁统治,真正反抗清朝不愿意剃发的都是那些明朝官员们以及有地位的人。
历史的真相有可能恰恰相反,明朝的那些腐败官吏们以及许许多多有地位的富贵者,都因为自身的利益关系最终选择了和清朝合作,他们的反抗反而最不强烈。
反抗强烈的恰恰是普通老百姓,老百姓不愿剃发抛弃传统的情况比比皆是,比如山东谢迁起义,老百姓攻入淄川,将倡议推行剃发令的前明投降官员孙之獬游街示众,最终将其斩首市曹,暴尸通衢,还有著名的江阴抗清等等。
良知廉耻之心恰恰最充分的体现在了普通百姓身上,反观那些明朝官员,贪图富贵卖国投敌者不胜枚举,就连吴三桂,钱谦益这样的文武重臣都剃发变节,虽然也有一些明朝官员反抗,但比例太少,富贵者往往利欲熏心不知羞耻,什么传统尊严、民族气节在他们的利益面前都抛掷脑后。
坚守尊严不愿剃发的多是普通百姓,只是普通人没有名望,反抗了也难被记录,又缺乏组织缺乏指导,反抗终是徒劳,那些掌握国家重器的官员都投敌卖国,普通人又有什么办法?
人活着是需要精神的,并不是有口饭吃就行,特别是在封建时代,忠孝思想就是老百姓的生活日常,在那个时代正统观念非常严重,除去一些鲜廉寡耻的明朝腐败官员,普通人无论是在认知观念上,还是道德情感上都不能接受外族的统治,更何况还要剃发易服,这都严重的伤害了百姓们的自尊心,说百姓不关心谁统治简直是无稽之谈。
这是哪个次元的满清???
如果我没记错的话。汉人从没有接受过清朝。
没错,我们是做了亡国奴。可是我们没改满姓,说满话。就算被杀了一亿人。我们也没忘了祖宗啊。
我们又不是印度,谁占领,就认谁?
除了辣鸡满溢,谁认为满清是中国啊??随便问问,十四亿人最起码十三亿不认可满清是中国!
中华民国最起码白分之九十九点九九不认可满清是中国。包括伟大的毛主席。
可以说,在民国。根本就找不到说满清是中国的言论。
也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有些人说什么满清是中国等等的。
其实就是民族不自信。
北方四岛自古以来就不是俄罗斯的。人家俄罗斯也没认日本天皇当爹啊。
只要我们汉人团结起来。早晚能正本溯源的。
对了,满清的皇帝,满清余孽,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没有被批斗吗??不能够吧??
我觉得国家不会这么轻绕了这些满清余孽把!
怎么又蹦出来拉??
忘啦!!
门外面的池塘,可望着你们呐!!
二百余年间反清复明的起义就从来没有中断过,我感觉到你这提问不怀好意。
首先,汉人反抗满清暴政是极度激烈的。满清不到三百年,起义一千四百多次。其中比较有名的,包括白莲教大起义,天理教起义,太平天国起义,捻军起义,义和团起义等。成规模起义随便拿一个出来,在其他朝代都是灭国的。
第二,为什么这么多起义,却要等武昌起义才能成功呢?因为汉人地主阶层的强大,和满人对汉族地主态度的改变。
三藩之乱八旗军就没有战斗力了,主要靠着绿营汉军打赢的。即便趁着准部(准格尔汗国)内乱,结果清廷重用八旗军,硬是打了一百年。
白莲教起义,绿营也不堪战了,清廷放开了地方团练权给汉人。
之后的太平天国,捻军,义和团都是汉族团练武装镇压的。
即便武昌起义后,北伐军受挫,和袁世凯达成了协议,这才终结清朝。袁的北洋军又有几个不是汉人的?
第三,我等屁民眼中,充满了正义和邪恶。而权贵眼中,全是利益。百姓是有思想的人好统治,还是吃不饱饭的奴隶好统治?所以汉族权贵阶层之所以不遗余力的维系满清统治,既有历史局限性,又源自利益驱动。
旗人在清,就是一个阶级族群,由女真人,蒙古人,汉人,朝鲜人等等不同民族的统治阶层组成。官方文献中,都是旗、汉之别,女真人未必是旗人,汉人蒙古人朝鲜人也能抬旗。这本身就具有强烈的阶级属性!
对于鞑清的批判,恰恰就是对阶级矛盾的批判。鞑清两百多年统治阶层的恶,在中国历史上屈指可数。那些怀念鞑清的,莫不是在怀念(幻想)把屁民做猪狗,自己做人上人的时光。当一个一个史实摆在面前,就拿出了要维护民族团结的幌子。可问题在于,满清不等于满族,满族也不等于满遗!只有满遗,硬是把满清和满族强行等价,混淆视听,因为他们总是以为自己真的有通天王八纹。
从评论区来看,满遗普遍文化水平很低嘛,阅读理解能力很差嘛,难怪怀念鞑清!
因为汉人的精英和满清合流了,慈禧说:“宁与友邦,不予家奴”。汉人精英何尝不是如此?蒋介石曾公开说:“中国亡于帝国主义我们还可当亡国奴……若亡于共产党,则纵肯为奴隶亦不可得”。中国的汉人精英自古以来看不起底层民众的同时又非常惧怕底层民众,因为历史上农民起义很多,一旦起来,往往玉石俱焚,明末崇祯想让王公大臣们捐钱,他们一个个都哭穷,李自成来了,不但搜出几千万两,还把他们一个个挂路灯。所以太平天国的时候,汉人精英们拼死维护满清,说是守卫中华文化,其实最大的原因是天平天国不但会掠夺他们的财富,剥夺他们的地位,而且真的会把他们挂路灯,相比之下,还是给满清当走狗好。
因为汉人是这个地球上最容易被同化的族群,没有之一。
是的,我说的是被同化。各说各话没有意义,让我们举实例证明。
1,这片土地上原本没有几个黑人,黑人也没有做出过什么贡献。但是,就因为看了些黑人为英雄的赛事,这些年多出来很多黑人崇拜者,认黑人为“老大”,“偶像”,“信仰”,把黑人英雄的赛事频繁捧上知乎热榜。你知道地球上还有哪个族群有这种事吗?
2,汉人和其他族群的结合后代,如果对方信仰和汉人不同,那么后代绝大部分都随对方的信仰。可以从知乎上相关话题的自述和提及的其他人的事例验证。
3,审美观接近被洋人完全同化。面貌特征以白人化巨型甲亢眼和高窄尖鼻为美,身材特征以(打篮球的)黑人化为美。把眼睛无限p大整大,鼻梁p高整高,腿使了老劲p长,p成十三头身十五头身。要是有人敢说“我们本来就是有很多小眼细眼眯眯眼,这并不丑,我们就是这样,不能完全以白人大眼为美。”,就会有人跳脚怒骂。最近的所谓争议事件可以为证。
4,原本对狗的态度是一系列骂人话的关键词,但是短短十几年被洋人同化出很多“伴侣动物”论的坚定信仰者。
5,对英语极度崇拜。
6,最近三百年,各种方式出国的汉人绝对数量不在少数,数百万以上能有吧?
但是,不论是去欧美列强国家的,还是去亚非拉小国穷国的,可曾把任何一个国外的本地族群或者任何个人给“同化”了?恕我没听说过任何一个例子,个例孤例都没有。
被国外族群同化的汉人呢?数不胜数。
啊这。
历代王朝都是打有前朝补丁包的。
所以满清除了八旗这个人上人的制度落后了点外,其实是中国封建制度的集大成者。
朱元璋发现元失天下以宽,所以搞了很严格的户籍制度。
朱元璋发现宰相是个大威胁,就废除了宰相。
满清发现完全融入中国的入关者都很快凉凉了,所以强调满汉之大防。
满清发现元朝严格的人种等级制度行不通,所以在民族问题上温和了很多。
满清发现明朝体制下的官实在难管,所以干脆大搞文字狱。少培养点只会打嘴炮的利己主义者,多培养点好管理的干部。
满清发现明末土地兼并无法处理,于是清末的时候教员的老爹依然保留着勤劳致富的上升空间。
满清发现朱家子孙以及勋贵家族吃空国家,于是处理爵位世袭罔替十分小心。对于旗人的低保,养的程度也只是饿不死而已。
满清发现明朝强的一批,王朝末年各种乱象,自己居然死活打不进山海关,但这样一个王朝,因为把国民当做国本,居然愣是被农民起义给废了。所以满清末年对内重拳出击,对外唯唯诺诺,足足苟了七八十年。
我虽然也是正儿八经的汉人,但我觉得民族主义上头是很不理智的。很多人知道有个满清将军和英国开战前先把当地汉民当做随时会投敌的潜在威胁。所以总觉得这是民族矛盾。没错,有民族矛盾。但你可别忘了当年明朝政府力抗关外后金的时候,是谁把崇祯挂在了歪脖子树上。。。是大敌皇太极吗?皇太极的坟头已经长草了。是小敌多尔衮吗?多尔衮去年刚被吴三桂在宁远城下击败,胜利程度丝毫不比袁崇焕那次宁远打退努尔哈赤差。
既然前朝政权没亡于关外,亡于治下汉民,亡于剿完抚,抚完又乱。那满清吸取了教训怎么就不行了。做华夏人也不能太双标了。
所以说满清是个终极版封建王朝,治下无论是威逼还是利诱,都玩的门清,不像大明,总感觉活的拧巴。这样一个终极版本,怎么可能轻轻松松就被掀翻了?
有人曾经在知乎问,如何才能获得统战价值,想吃碗被统战的饭。
在清朝,汉人就获得了被统战的价值。
比如,在明朝和宋朝,汉族军人的地位是很低的。军官不仅要受到太监和文官的指挥监督,而且很受皇帝的猜忌。汉人士兵被当做贼配军,不仅地位低下,而且收入微薄。
但是在清朝,汉人军官和士兵就属于被重点统战的对象。待遇非常优惠,而且社会地位非常高。且不说汉八旗。就说入关之后,投降的明军士兵都被编成了待遇非常丰厚的绿营士兵,绿营士兵是世袭的铁饭碗,一个萝卜一个坑。
还有就是对于汉人底层民众,清朝也进行了很多统战政策。比如取消匠户制度。取消人头税,进行摊丁入亩,这让底层家庭可以放开了生。进行大规模的赈灾,减免税负。用钱穆的话来说就是,清代统治中国的策略,一方面钳制士大夫,一方面讨好民众。
在民族问题上,汉人在清朝统治的众多民族中堪称谁也不敢惹的“神族”,为了统战汉人,减少统治成本,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前,一直到皇太极时期,清政府处理汉人与其他民族的矛盾,除了满族之外,基本上就是无条件偏袒汉人。比如乾隆时期有西方白人要是杀了汉人,那就一命抵一命。要是汉人把白人杀了,那就是大清自有国情在此,再苦一苦白人,这事就算了。
汉人跑到蒙古地区种地经商跟当地出了矛盾,清政府也是偏袒汉人。当时有句话形容这事叫,鞑子打官司,输定了。
到乾隆时期,汉人敢给满八旗放高利贷赚的盆满钵满。最厉害的是晋商,连北京城里的柴米油盐酱醋茶,包括喝的水,都能给玩垄断了。东北地区貂皮,人参,东珠等等昂贵山货,也是晋商垄断了。
不过统战这碗饭,没有双铁筷子还真不敢吃。
一,摊丁入亩。废除明朝苛捐杂税。顺治登基的圣旨,一千四百字,光是说废除苛捐杂税的事,就说了九百字。看看明朝那些税,就会明白老百姓咋想的了。
二,玉米地瓜土豆广泛种植。这些作物不挑土地,在官府统计在册之外的荒地也能种。老百姓有饭吃就不会造反。
三,强推程朱理学,实行愚民政策。尤其是文字狱和大扫黄。性禁锢让汉人的基础生理需求一直得不到满足,也就不会去想什么高级需求了。文化艺术科学皿煮,这些东西都是需要在食与色满足了以后才能考虑的。
四,基层实行汉人自治,高层重用汉官。满人八旗本来也没多少,那就基层搞汉人自治吧,再开科举,让汉人当官,缓和民族矛盾。
归根结底,不是满洲人有多厉害,而是前面的老朱家对老百姓太恶毒。所以满洲人随便发发慈悲,汉人老百姓就感恩戴德了。
答案就是,满族文化层级并不高,或者说,他在入关之前,并未形成一个足够影响整个中国这么大的文化载体。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清朝是一个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全都成熟,强到可以在帝国时代维持300年的完善帝国,这两点一定要分开来看,满族文化不强,不代表清朝这个朝代很菜。
汉族作为世界上最庞大的文明聚合体之一,他的凝聚力,文化底蕴,人口基数,科技发展,方方面面都做到了优秀,否则也无法在风雨中摸爬滚打5000年以上。
清朝因为其少数民族,尤其是在看起来是蛮族的统治阶级环境下,竟然能驾驶着这艘破船跌跌撞撞快300年,这似乎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
但如果认真去读清史相关的内容,就会明白,所谓的“文化割裂”,一开始就不存在,或者说,区区几十万少民,仍没有动摇过一点这个古老帝国的根基。
它仅仅是个换皮套壳的“满蒙联合外观汉帝国”。
或者说它是“明朝dlc”也不为过。
士大夫还是士大夫,皇帝还是皇帝,甚至连汉语,汉字,都无法搞得定。
八旗军户们在入关之后,甚至催生出了师爷这一职业的火爆,为什么?因为当时很多的满人,或者说旗人,压根不认字,虽然嘴上还能说满语,但是也仅仅是母语罢了,想写个文书全都需要捉刀代笔,于是师爷这一职业开始被大量雇佣进这些将军的门下,最后写出来的文字,自然也就只有汉字了。
他们只不过是参与了战争的大头兵,很多人缺少文化教育,打仗尚还可用,治理大帝国,从来没想过,也根本不懂怎么治、没有治理经验,但是天下已经到手了,那要怎么办?不懂就只能看书去学,或者听老师讲课,书本写的是汉字,老师说的是汉语,没奈何,你学汉语学汉字吧。
于是只能按照汉人帝国的旧制,撑死也就在上面做点“版本调整”,你只能这里改改数字,那里加点特权,你不能把整个帝国的逻辑改变,因为改变了,你马上就得滚回关外继续采蘑菇了。
整个清朝最鼎盛的发展时期,康熙,雍正,乾隆,这三人全都是高度汉化的皇帝,到了乾隆时代,甚至大到军机处这样的核心岗位都“无满人可用”的情况,不得不用汉人士大夫来填补空缺。
结果就是,八旗军作为统治阶层,无一例外地开始了大规模汉化,不管这个结果他们自己主观意愿上是否喜欢。
清朝对汉文化有破坏和对汉人有民族压迫,这都是事实,入关之后的大量屠杀,文字狱钳制士大夫思想,皇帝集权和穷兵黩武进一步加强,地主的贪污方式花样翻新,这都是没毛病的。
但是以上压迫是否改变了汉人自古以来的生存方式,或者说,是否改变了历朝历代的帝国运转逻辑。
答案是没有,汉人除了主观方面看起来很丢人之外,并无什么根基上的变化,既没有民族消亡,也没有文化崩塌。
其实拿个不太恰当的比喻来说明。
你觉得日本人和美国人哪个更危险?
当然美国对吧,日本显然没有美国强。
满,蒙,等等等等其它小型民族,在汉人这个庞大的群体来看同理,他们的威胁度就更比不上这些现代国家了。
最后,好像仍然没有说到点子上,既然汉人很强,为什么没能快速推翻清朝?
答,汉人强,但是也就是比少民强点罢了,那个时代,起码1644年的汉人,汉文化,汉帝国。
是比任何工业时代的文明国家,都要拉胯的。
即使积淀了再多的文化,他依旧是个帝国。
帝国相比现代国家就是拉,无所谓是什么文明。
1、永不加赋。
2、火耗归公。让你收多少就收多少,不准加码。从征收到进皇上库房码好,中间的损耗皇上承担。
3、管你有没有官职,有没有功名,统统纳税。
4、摊丁入亩。按持有财产数量收税。
5、玉米与红薯的引入。
6、明朝是纸币[不能反向兑换]+银+铜。清朝是银+铜。
===============================
因为古代的汉人是非常松散没有组织的,古代落后的条件导致了民族主义动员没有什么作用,动员出来人的也基本没有什么组织度,自然根本推翻不了清朝。
很多人看到了现代国家拿民族主义作为口号就可以动员几百万人,比如说一战之前英国征兵几百万都没有抗议、大学生贵族都主动参军,就觉得这是民族主义的功劳。实际上这是错的,现代国家动员力强的前提是现代国家对于国民的控制力比起古代国家要强几千万倍,而且有一套全方位的宣传体系给国民灌输民族主义,同时现代国家利用相自由权让公民觉得自己是国家的平等的一部分,否则讲再多民族大义也没有用。国民党民族主义讲的多吧,结果因为国党本质上就是封建国家套一个现代国家的皮,其国家机器远远没有达到现代国家的水平,结果就输给了共党。
所以古代打汉民族主义旗号的人,他们要是在天有灵,大概会说:「没有这个能力知道吧」。
这可不是什么没有理论武器,完全就是时代不允许他们这样搞。比如孙中山,他为什么成功,无非是因为张之洞搞南方新军强调文化教育,强调「兵为国有」这种民族主义宣传,那自然为孙中山宣传民族主义提供了群众基础。相比之下,作为「拿着现代武器的封建军队」的北方新军,他们对于民族主义宣传自然就要抵触了。
某些皇汉说什么汉人阶段性的太弱,满人阶段性的太强。我看古代的平民大部分连自己是什么人都不知道,这完全是因为古代大部分汉人根本就没有发展到认可民族主义宣传的水平,而某些看起来是民族主义的东西完全是旧精英所为。我看阁下都知道了「政权是利益集团(也就是统治阶级的选择)」,那为什么不用脑子去想一下,是什么导致了汉人地主阶级选择了满清,无非就是阶级矛盾大于民族矛盾那些,这么简单的道理都不明白吗。
毕竟袁世凯麾下的北洋军阀镇压孙中山那些人也不手软,这表明了地主阶级无非就是那些无法接受为了所谓的民族大义牺牲自身利益的人。领导反清复明的汉人地主不也一样?就是这种软弱性,加上民族主义在古代不管用,才导致了汉人可以接受清朝。
这也表明了什么Chinese proper定合法性是极度虚伪和唯心的
原因很简单,在农业时代的封建国家里面,底层百姓是基本没有民族意识的,只有中上层的知识分子才有点朦朦胧胧的意识。
问题是,我们知道在明末的乱世里面,有节操有民族意识的知识分子基本都因为各种兵败被干掉了,剩下的要么是一些无耻文人士绅,要么就是躲到深山隐居然后让子孙后代出来做官的遗老遗少。
作为民族意识脊梁的知识分子,要么折了,要么跪了,这种情况下,你让那些底层泥腿子怎么办?还不是老爷们说什么就是什么。
另外,虽然很多人基于民族原因痛骂满清,但是他们可以鄙视满清政权的节操,但是没办法鄙视满清政府的政治能力。清朝可以说是集中国古代封建王朝之大全,整个两百多年里面基本解决了外戚,太监,权臣,割据,边患等各类问题,就算是农民大起义这种最难解决的问题,也被满清朝廷用砸银子的办法给解决了(川楚白莲教起义)。
这里尤其要提到雍正,如果没有他的肃清吏治和制度改革,搞不好满清又得重蹈胡人无百年国运的老路子。
然而这种封建时代的制度完备和体制森严,代价和结果就是整个文明的僵化和腐朽。清朝中后期,所谓的节俭的“贤明君主”,已经连鸡蛋几毛钱一个都不清楚了,已经连内务府这种身边的机构都管不住了,已经是邪教徒鼓动一两百人就能冲击皇城了。整个中华文化堕落腐朽僵死到了不可思议的程度。
这也是为什么《红楼梦》这一部伟大经典只可能出现在清朝的缘故。红楼梦的作者发现了封建制度的固有缺陷,然鹅他找不到接下来该怎么走了,因为封建制度发展到清朝的程度,已经没有路可以走了。作者本人既没有见识过大航海,也没有接触过西洋的启蒙思想,更是对工业革命一无所知,所以最终只能选择传统的佛道遁世思想。
值得一提的是,射兔皇者玄烨历史上是接触过西方的器物,思想和文化的,然而出于个人私利和统治阶级利益,他选择把这些都封锁在深宫里面,并且反对火器的运用和发展。从这个角度来说,满清政权由于自身的特殊性(以小族统治大族),必然会选择保守,专制和反动。
首先,汉人从满清建国到满清结束都一直在试图推翻满清,至于为什么失败,下面是原因:
一群有组织的人可以战胜数十倍、百倍、甚至千倍于自身的乌合之众。
把汉民族打散,降低汉民族的识字率,毁坏先进思想的书籍等等都是自满清开国以来就一直执行的国策。
例如大清律令 30汉人聚集在一起就是谋反。
理论武器当然有,不过是给统治者准备的(法家权术,见《商君书》,《管子》,《五蠹》等)。给普通人准备的理论武器是法国大革命时期出现的《人权宣言》。
因为有的汉人就是贱啊。
比如在知乎很多人攻击明朝宪宗时对荆襄流民所谓的“大屠杀”,而事实上成化元年到成化二年,明朝人口不但没减少反而增加了。
再对比下我大清,我就不说太平天国,光白莲教起义人口就减少四千万!征服者能给你手软?
有个高赞回答还说我大清不服徭役,简直是离谱他妈给离谱开门离谱到家了!
“为了找到替手,官员们派手下的兵丁去附近的村庄,出其不意地把一些村民从床上拉起来加入民夫队。兵丁鞭打试图逃跑或以年老体弱为由要求免役的民夫的事,几乎没有一夜不发生。看到他们当中一些人的悲惨状况,真令人痛苦。他们明显地缺衣少食,瘦弱不堪……他们总是被兵丁或什么小官吏的随从监督着。监工们手中的长鞭会毫不犹豫地抽向他们的身子,仿佛他们就是一队马匹似的。”
大明地主大户还得搞什么“诡寄”、“飞洒”逃避徭役,我大清可舒服了,我大清官兵抓的就是穷鬼!
到了太平天国时期,我大清尖锐的人地矛盾已经到了不得不wang的地步!
可是我大清卖起国没有底线,勾结西方殖民者残酷镇压本国人民的起义全国大屠杀又续了一波。
“广州当局每日杀人以五六十计,总督(叶名琛)曾在一日中杀三百人,我曾去参观刑场,只见血流成渠,首级累累,堆积在蒿架上,这只是两三省内的杀人数目,倘加上其他各省的杀人数目,那么该有多少人被杀?革命军频传捷报,可见这些头颅不可能全是革命者的首级,甚至也不可能是与革命运动略有关涉的人的首级,较可能的,这只是那些无依无靠的良民的首级。叶总督用他们来表示自己剿匪有功,以取悦满洲皇帝”(费邦熙舰长《中国的印象》第83页)“每天只有八百名被捕的叛乱者在刑场被斩首。”。“如果一天只有三百到四百人被处决,就认为是很少了。”只“1855年的六,七,八三个月中就有七万五千人被杀”“天啊!这是一种怎样的景象!血流遍地,街道两旁,无首的尸身堆积如山,等待掩埋,但却没有任何准备清除的迹象······土地已完全被血水渗透,散发出污秽恶臭的气息,以致周围两千码左右,都被笼罩在这种传播瘟疫的蚀气之下。”(容闳《西学东渐记》)
有的人拿攻击明朝来洗白清朝,我只能说
再提一句,你珍视为文化象征的好东西在征服者眼里就是个屁!西湖都给你掀咯!
大清从事实证明一个人只要下血本疯狂行骗,就能撑得很久很久
"山高县:清朝有俩好:1. 2. "
还有一点,绿营军队总算是明白了自己要活出统战价值。。。
所谓汉人精英和满洲人同流合污不过是近代满洲后裔的误导,因为即使通过科举进入上层的汉族官员依旧是满洲人的副手,而满洲人不需要科举。甚至满洲人是拥有治外法权的阶级,所谓汉族地主,只是满洲人没看上那块土地而已,但凡满洲人看中的,没有不能夺取的。
至于没有民族意识就太搞笑了,如果换在汉人王朝,可能还有不自知的情况。但满清王朝始终在宣传满汉之别。一直在明确的昭告天下,满洲人天生拥有各种特权和财富,你是汉人,只能作为供养者。
整整几代汉人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还一直被满洲人提醒满汉不同,如果这样还意识不到民族区别,还没有民族意识,那是多么可笑的谎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