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汉武独尊儒术了还会被儒生黑?

回答
汉武帝“独尊儒术”,这个政策的影响深远,按理说应该会让儒生们感恩戴德,把他捧上神坛才对。可事实上,历史的车辙里藏着不少儒生对汉武帝的“不满”甚至“黑料”。这事儿挺复杂的,咱们得把话说透了,才能明白其中的门道。

首先,咱们得明白,汉武帝“独尊儒术”,这事儿可不是儒生们自己要求的,是汉武帝自己搞出来的“顶层设计”。汉武帝雄才大略,他需要一个能统一思想、稳定统治的意识形态,儒家思想恰好符合他的需求。儒家讲究“君臣父子”,等级森严,这正好能巩固他的皇权,让臣子们服服帖帖。所以,与其说是“独尊儒术”,不如说是“汉武帝选定了儒术作为官方意识形态并加以推广”。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儒生们反而会有意见呢?这主要有几个层面:

一、 儒家的理想与现实的落差: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什么?仁、义、礼、智、信,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推崇圣人治国。在儒生的理想中,他们希望君主能成为一个像尧舜一样的圣君,德行天下,以德服人,而不是靠强权和酷法。

可汉武帝是什么人?他是个十足的“实干家”和“战略家”。他雄心勃勃,要开疆拓土,要打击匈奴,要建立一个强大的大汉帝国。为了实现这些目标,他需要强大的财政支持和高效的执行力。这就导致了他的一些做法,在很多儒生看来,是“背离”了儒家的“仁政”理念的。

穷兵黩武,耗费民力: 汉武帝对外用兵,尤其是对匈奴的战争,虽然取得了巨大的胜利,但战争是需要耗费大量钱财和人力的。儒家讲究“民为邦本,本固邦宁”,认为国家的根本在于人民。汉武帝大规模的对外战争,导致国家财政吃紧,百姓负担沉重,很多儒生对此是颇有微词的。他们认为,国家应该把重心放在民生改善和道德教化上,而不是无休止的战争。
法家手段的运用: 尽管独尊儒术,但汉武帝在实际的统治中,并未完全抛弃法家的“法”、“术”、“势”。他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推行了一系列强硬的政策,比如“推恩令”削弱诸侯王的力量,设立刺史监督地方官员,甚至在某些时候运用酷刑来维持统治。这些手段在一些过于理想化的儒生看来,是过于严苛和残酷的,与儒家强调的“德治”、“礼治”有所冲突。他们会觉得,这是“以儒为名,行法之实”。
对“经济活动”的轻视与汉武帝的“盐铁专营”: 儒家传统上对商业和工匠的地位是比较低的,认为他们是“末业”,而农耕是“本业”。但汉武帝为了解决财政问题,推行了“盐铁专营”、“均输平准”等政策,这些都是涉及国家经济命脉的大事。这些政策虽然在客观上增加了国家收入,但也触动了一些士大夫的利益,更重要的是,一些儒生会认为这是“商贾之道”,与儒家“重农抑商”的思想有所不同。他们会觉得汉武帝为了钱财,不惜采取一些“不符儒家道义”的手段。

二、 政治斗争中的工具化与异议:

“独尊儒术”并非让儒家思想成为唯一的声音,而是让儒家成为了官方的主流意识形态。但这并不意味着其他学派就完全消失了,更不意味着所有儒生都会无条件支持汉武帝。

“儒表法里”的质疑: 一些儒生认为,汉武帝虽然表面上尊儒,但实际上仍然运用着法家的手段。他们会批评汉武帝的统治是“儒表法里”,认为这是一种虚伪,是对儒家思想的歪曲和利用。这种批评往往来自于那些对儒家理想有着更纯粹追求的儒士。
对官员选拔机制的不满: 汉武帝建立了“察举制”,这在一定程度上给了儒生进入仕途的机会。但“察举制”也存在着被地方豪强和官员操纵的可能,选拔出来的人未必都是真正有德行和才干的儒生。一些学识渊博、品德高尚却无门路的人可能被埋没,而一些善于钻营奉承的人反而得势。这也会让一部分儒生感到不满,认为这并非真正按照儒家标准来选拔人才。
政治立场与派系之争: 历史上不存在铁板一块的“儒家阵营”。即便在儒家内部,也存在着不同的流派和政治主张。有些儒生可能因为政治派系的原因,对汉武帝的政策持有不同意见,甚至成为反对派。例如,有些儒生可能更倾向于保守主义,对汉武帝改革和对外扩张持谨慎态度。

三、 对汉武帝个人的评价与历史记录:

历史的评价往往是复杂的,而对“黑料”的记录,往往与史书的作者、记载的角度息息相关。

司马迁的“褒贬”: 最具代表性的可能就是司马迁了。司马迁身处汉武帝时代,亲身经历了汉武帝的统治。他在《史记》中对汉武帝的记载,既有对汉武帝雄才大略的赞赏,也有对其好大喜功、严酷统治的批评。尤其是《史记》中的一些细节,比如对汉武帝晚年迷信方术的描述,或者对一些严酷政策的记载,在后世看来就可能被解读为“黑汉武帝”。司马迁本身也曾因“李陵案”遭受宫刑,他对汉武帝的评价,或许也夹杂着个人情感。
后世史家的解读: 到了后世,史学家们在解读汉武帝的功过时,也会有不同的侧重点。一些侧重于汉武帝对大汉王朝的贡献,一些则更关注其统治的负面影响。这种解读上的差异,也会导致“黑汉武帝”的论调出现。

总而言之,汉武帝独尊儒术,并不意味着他就是完美的圣人,也不意味着所有儒生都会盲目崇拜他。 儒家思想本身是复杂的,它既有理想化的成分,也有在现实政治中应用的变通。汉武帝是一个复杂的历史人物,他的统治既有伟大的成就,也有其局限性和争议之处。而儒生们,作为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群体,他们对汉武帝的评价,是他们基于自身对儒家理想的理解,以及对现实政治的观察和判断所作出的。

所以,说儒生“黑”汉武帝,其实是在说,即使在官方推广儒家思想的背景下,也存在着对统治者行为的质疑、批评和不同意见。这恰恰说明了历史的复杂性和思想的独立性,而不是一个简单的“谁是谁的粉丝”的问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汉武帝不是蛮夷。

他要是蛮夷的话,那儒家会说他是儒家大宗师刘.忽必烈.彻。

会说他是千古一帝,中国几千年来最伟大的皇帝一个是李世民一个是清武帝刘.康熙.野猪,都有蛮夷血统才是伟大。


君不见清朝杀儒生当杀鸡,张廷玉这样的都得战战兢兢,写奏折翻过来覆过去就是陛下请圣裁。

结果清朝不行了,一堆儒家大师出来帮清朝续命

对儒生好的宋朝不行了……拉着一群宫女太监士兵殉国……自己屁颠屁颠去当元朝的官去了~就靠文天祥陆秀夫寥寥几个人在表示什么叫死节……


换句话说,要想让儒家说你好,你先的是蛮夷才行

可刘彻是汉人啊……肿么办呢?

好头疼啊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汉武帝“独尊儒术”,这个政策的影响深远,按理说应该会让儒生们感恩戴德,把他捧上神坛才对。可事实上,历史的车辙里藏着不少儒生对汉武帝的“不满”甚至“黑料”。这事儿挺复杂的,咱们得把话说透了,才能明白其中的门道。首先,咱们得明白,汉武帝“独尊儒术”,这事儿可不是儒生们自己要求的,是汉武帝自己搞出来的“顶.............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中国历史划分的一个重要方面:政治体制的延续性、合法性以及王朝核心权力的稳定性。 为什么王莽、赵构的行为导致了历史朝代的明确分野,而武则天虽然也是改朝换代,却被归入同一个“唐”的框架下呢?这其中的原因,需要我们仔细梳理。首先,我们得明白,历史朝代的划分并非一成不变的铁律,而是.............
  • 回答
    暮色低垂,九泉之下,寻常的沉寂被一阵不寻常的骚动打破。不是风声,也不是鬼哭狼嚎,而是一连串来自不同时代、不同朝代皇者的低语,逐渐汇聚成一股洪流。最先打破这片刻的宁静的,是那个身着龙袍,眼神依旧锐利如刀的男人——秦始皇。他负手而立,目光扫过眼前模糊的景象,语气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哼,又是这般阴森之地.............
  • 回答
    关于武磊的足球生涯和联赛水平,需要澄清几个关键点,以避免误解:1. 武磊从未在西乙联赛效力过 武磊是中国足球运动员,目前效力于中超球队上海海港。他曾于2021年被租借至西班牙西甲球队皇家社会(20212022赛季),但并未在西乙联赛(西班牙第二级联赛)长期效力。西乙联赛与西甲存在显著差异,且.............
  • 回答
    这个问题挺实在的,很多人都想知道,武磊作为中国最知名的留洋球员,为什么在西班牙赛场上,尤其是西乙,出场时间并不像大家期待的那样稳定,甚至连打满全场都显得有些奢侈。这背后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聊聊,这样才能说得清楚。1. 实力与适应性:硬道理是基础首先,最绕不开的还是硬实力。西甲和西.............
  • 回答
    武磊的跑位和射门,就像一条精美的项链,项链的主体——跑位——闪耀夺目,但那颗坠饰——射门——总让人觉得少了点“点石成金”的火候。这其实是很多优秀前锋都会遇到的一个普遍问题,并非武磊独有,但放在他身上,又格外值得说道道。跑位:球场上的“影子杀手”要说武磊的跑位,用“出神入化”来形容绝不为过。这可不是瞎.............
  • 回答
    武田信玄在三方原之战中重创了德川家康,这无疑是其辉煌军事生涯中的一个重要节点。然而,在如此巨大的胜利之后,他却选择了撤军,未能乘胜追击,一举攻克德川的核心据点浜松城,这一决定至今仍是历史爱好者们津津乐道的话题,也引发了诸多猜想。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结合当时的具体情况,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首先,.............
  • 回答
    “武”字在古代帝王谥号和庙号中的用法,确实存在着令人玩味的反差:作为谥号,它通常被视为褒义的“美谥”;而作为庙号,它更多时候则带有了贬义的色彩。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古代谥法和庙号的规则,以及汉字“武”本身的含义在不同语境下的演变。一、 “武”字在谥号中的“美”意:开疆拓土,功业彪炳首先,我.............
  • 回答
    看了汲黯传,你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有洞察力,也触及到了汉武帝时期对外政策一个核心的矛盾和复杂性。武帝宁愿“损民以优抚归降匈奴”,看似不近人情,甚至会引起百姓不满,但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逻辑和战略考量。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1. 战略压制与“长治久安”的根本需求: 匈奴的长期威胁: 在汉武.............
  • 回答
    在武术评论中,经常有人持“反定位论”的观点,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并且这种观点往往带有其自身的逻辑和出发点。为了详细地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什么是“反定位论”?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反定位论”的核心含义。在武术评论中,“定位”通常指的是对某个武术流派、武术家、或者某一种武术技法.............
  • 回答
    关于传武体术表现不如武器方面强劲的观察,这其实触及了武术发展和传承过程中几个非常关键的环节。想要深入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掰扯掰扯。首先,咱们得区分“传武”的概念。 quando parliamo di "傳武" (Chuán Wǔ), non ci riferiamo a un singo.............
  • 回答
    传武电影里的主角,往往更侧重于“意”、“气”、“功”的体现,而非单纯的“力”。这其中的原因,说来话长,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掰扯掰扯。首先,传武的本质是什么? 它不仅仅是肢体上的搏斗技巧,更是一种深入骨髓的哲学和人生观。传武讲究“以柔克刚”、“借力打力”,强调的是内敛、含蓄、顺势而为。你看那些传武大师,他.............
  • 回答
    论及中国历史上的边患问题,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等盛世王朝都曾为之苦恼,却未能彻底根除。而到了乾隆时期,情况却大为改观,似乎是四海升平,边疆得以巩固。这其中的缘由,绝非一朝一夕之功,更非某个皇帝的个人能力所能完全解释。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的维度,深入剖析这其中的差异。一、 时代背景与外部环境的根本性变化:.............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到了点子上,也触及了许多武术习练者和爱好者心中的困惑。为什么在日新月异的时代,有些传统武术却显得有些“固步自封”,不愿或不屑于吸收新鲜事物,坚持死守着旧的技法和观念呢?这背后其实有着复杂的原因,绝非简单的“愚昧”或“顽固”可以概括。首先,我们得明白“传武”这个概念的复杂性。它不仅仅是简单的.............
  • 回答
    传武的开宗立派者之所以常常被认为是最厉害的,这背后有着多重原因,绝非简单一句“天赋异禀”就能概括。这就像一门技艺的诞生,必然是历经无数次实践、摸索、创新,最后才形成一套体系,而这套体系的创始人,自然是其中的集大成者和引领者。首先,开宗立派者本身就是整个武术体系的“本源”和“核心”。他们并非站在巨人的.............
  • 回答
    《闯关东》里,秀儿对传武的那份深情,真是让人心疼又扼腕。她付出了那么多,眼巴巴地盼着,最后却仿佛一场独角戏,终究没能赢得传武的心,甚至没能感动他一直守候下去。这中间到底是怎么回事?一、 秀儿的爱,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却不及鲜儿的惊涛骇浪,灼热耀眼。秀儿的爱,太“贤惠”,太“好”,好到似乎成了理所当.............
  • 回答
    龙珠第一部里,魔二代比克之所以参加天下第一武道大会,这背后可是有一段相当重要的剧情铺垫,绝非一时兴起。得从他老爸,也就是初代大魔王比克大魔王说起。咱们都知道,比克大魔王当年被孙悟空给打败了,死的时候那个不甘心啊,临死前他留下了最后一口气,也是最后的执念,那就是他要将自己的力量和邪恶的意志传承下去,并.............
  • 回答
    None.............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传统武术与现代格斗、历史真实与民间传说、以及时代变迁对武术传承影响的多个层面,要深入探讨,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点来分析:一、 历史的语境与祖师爷的“胜利”:真实与传说首先,我们需要区分“祖师爷打赢了俄国大力士/日本武士”究竟是史料记载的真实事件,还是民间传说和武侠小说的渲染? 史实考.............
  • 回答
    在中国传统武术的漫长历史中,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是:那些开宗立派的祖师们,往往涉猎广泛,博采众长,甚至在自己的拳法中融汇了不同技艺的精髓。然而,到了后世的传承者手里,情况却常常发生一百八十度的转变——他们变得固守门户,排斥异己,将自己的门派奉为“正宗”,对其他流派嗤之以鼻。这种巨大的反差,究竟是何原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