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历代都无法彻底解决北方边患,乾隆却可以彻底解决四面八方的边疆隐患?

回答
论及中国历史上的边患问题,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等盛世王朝都曾为之苦恼,却未能彻底根除。而到了乾隆时期,情况却大为改观,似乎是四海升平,边疆得以巩固。这其中的缘由,绝非一朝一夕之功,更非某个皇帝的个人能力所能完全解释。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的维度,深入剖析这其中的差异。

一、 时代背景与外部环境的根本性变化:

游牧民族的力量对比: 秦汉时期,北方边患主要来自强大的匈奴,他们拥有强大的骑兵优势,且生活方式决定了他们对中原农耕文明具有天然的侵略性。汉朝虽有卫青、霍去病等名将,但匈奴的袭扰始终存在,只能是“守胜”而非“绝胜”。唐朝前期虽然征服了突厥,但其后又有回纥、黠戛斯等新的崛起势力,疆域虽然广大,但维持边境安宁仍需付出巨大代价,且盛唐之威后,吐蕃、回纥也并非无机可乘。宋朝则因军事上的相对弱势,长期面临辽、西夏、金等国的压迫,边患成为宋朝“积弱”的重要体现,主动解决边患的实力和意愿都受到限制。
乾隆时期外部环境的成熟: 到了乾隆时期,曾经令中原王朝头疼的北方游牧民族,如蒙古各部,经过数百年的历史演变,其内部已经逐渐分化,并出现了强大的“天花板”。准噶尔汗国虽然一度强大,但其内部的矛盾、统治的失策以及清朝的精准打击,最终使其覆灭。而其他蒙古部落,也多数归附于清朝,形成了相对稳定的藩属体系。更重要的是,此时的中原王朝——清朝,在政治、军事、经济上都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二、 制度与战略的深层优化:

军事制度的现代化与整合:
满蒙汉八旗的协同作战: 清朝的八旗制度本身就是一种军事与政治的高度融合。满洲八旗是核心,蒙古八旗提供骑兵优势,汉八旗则能提供步兵和炮兵支援。乾隆朝更进一步强化了这种协同,并针对性地改进了训练和装备,使八旗兵在面对来自草原的敌人时,能发挥出更强的战斗力。
绿营的补充与发展: 绿营作为清朝陆军的主体,在边疆的驻防和区域作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虽然绿营的战斗力并非总是顶尖,但在清朝统一的军事指挥下,能够有效配合八旗兵,形成多兵种协同作战的能力。
海陆兼顾的战略视野: 与前朝主要关注北方陆地边境不同,清朝乾隆时期,其战略视野更加广阔。在解决北方边患的同时,也重视对海上和西南边疆的经营。例如,对台湾的收复和巩固,对东南沿海海盗的清剿,都从侧面减轻了陆地边境的压力,形成了一个更加立体的防御体系。
政治与经济的有效支撑:
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巩固: 乾隆皇帝通过一系列改革,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确保了各项政策能够有效推行。他能调动全国的资源来支持边疆的军事行动,这一点是宋朝等时期难以企及的。
财政实力的雄厚: 经过康乾盛世的积累,清朝国库充盈,为大规模的军事行动提供了坚实的经济保障。征讨准噶尔等战役虽然耗费巨大,但清朝有能力承担。
怀柔与恩威并施的政策: 乾隆朝在解决边患的同时,也注重对归附民族的安抚。通过册封、赏赐、联姻等方式,将边疆各民族纳入到清朝的政治和文化体系中,实现“内外一家”。这种政策既有军事上的压制,也有政治上的笼络,使得边疆的稳定具有更深的根基。

三、 战略的精准与执行力:

准噶尔之役的战略意义: 乾隆朝在解决北方边患方面,最具有代表性的无疑是灭准噶尔汗国。这场战争并非简单的军事征服,而是集政治、军事、外交于一体的战略性胜利。清朝通过离间计、围点打援、步步为营的战术,最终瓦解了准噶尔的抵抗。这场胜利不仅消除了一个主要的边患,更重要的是巩固了对新疆地区的控制,使得蒙古高原的势力格局彻底改变。
对西南边疆的稳定: 除了北方,乾隆朝也对西南地区的土司问题进行了大规模的“改土归流”,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西南地区的直接管辖,消除了长期存在的土司割据所带来的边患隐患。
对东南沿海的经营: 郑成功之后,清朝对台湾的经营日渐加强,并最终将台湾纳入版图,这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来自海上的潜在威胁,也使得沿海地区的稳定得到保障。

四、 历史的偶然与必然:

当然,我们也必须承认历史的复杂性。秦皇汉武时期的匈奴和唐朝时期的突厥,其强大的战斗力和组织力,是其生存环境和文化所赋予的。宋朝的积弱,也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例如经济重心南移后,北方经济相对凋敝,影响了军事动员能力。

而乾隆朝之所以能够“彻底解决”边患,更像是多种因素叠加的产物:

外部环境的变化: 曾经强大的游牧民族,其内部的整合和发展不如中原王朝,加上清朝的强大外部压力,使其整体实力相对下降。
内部制度的成熟: 清朝在政治、军事、经济上都达到了一个相对高效的运作水平,能够支撑起大规模的边疆经营和军事行动。
战略的精准执行: 乾隆皇帝本人具有一定的战略眼光和决断力,配合其强大的执行团队,能够将战略意图落到实处。

总结来说,秦皇汉武和唐宗宋祖未能彻底解决北方边患,是时代背景下的客观限制和历史的必然。 他们或许能一时击溃敌人,但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和地理环境决定了他们会不断地寻求生存空间,边患的根源并未被触及。而乾隆朝能够“彻底解决”四面八方的边疆隐患,则是时代背景、国家实力、制度建设、战略运用以及关键性历史事件(如灭准噶尔)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这并非某个皇帝的个人神奇能力,而是国家整体实力和战略智慧在特定历史时期的集中体现。他通过强大的军事力量、完善的政治制度和灵活的民族政策,构建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稳固边疆体系,使得自此之后,中国的主要边患问题得到了根本性的解决,直至近代西方列强的侵略改变了这一切。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乾隆遇到的边患,是有史以来最弱的

从15世纪明清小冰期开始以来,全球的游牧国家都陷入了崩溃。当时的东欧金帐汗国,先是被立陶宛这个弹丸小国追着打,随后又被自己的附庸莫斯科公国反杀;中亚、北非一众游牧国家,要么转向定居,要么被彻底逐出历史舞台。

清代有威胁的边患只有一个准噶尔,这个国家虽然号称是最后的游牧帝国,但大概也就是汉代匈奴,唐代突厥一半的实力。至于其他大小金川、大小和卓之类的,都是自守之贼,所以乾隆帝有充足的时间将他们一个个消灭。

唐朝则不一样,唐朝气候处于暖期,需要同时面对突厥、吐蕃和高句丽三个强敌;更恐怖的是,这三个国家都处于各自历史上的极盛时期:

最弱的突厥,那也是有三百万核心人口,统治着从天山到黑海的庞大帝国;高句丽则有六百万人口,这还是经历了同隋唐百年战争之后的数据,后继兴起的渤海国也有三百万人口;吐蕃帝国是三者中最强的,人口超过千万,统治着从恒河北岸到蒙古大漠之间的广阔土地。

随着气候逐渐变冷,突厥人逐渐转向了定居,后继的蒙古帝国也陷入了崩溃,当时蒙古全族也不过百万人;

吐蕃帝国早已分崩离析,到清朝时,甚至连其继业国们都难以为继,退化成了一个个部落,只有孤零零的石头和城堡诉说着当年的辉煌;

渤海国当年的统治核心龙泉府,在清代叫宁古塔,是流放犯人的地方,黑龙江流域的索伦汗国,最繁荣时人口也没有超过十万。

user avatar

题主来解释一下

为什么唐朝和明朝能击败日本?

而满清却被日本吊打。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论及中国历史上的边患问题,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等盛世王朝都曾为之苦恼,却未能彻底根除。而到了乾隆时期,情况却大为改观,似乎是四海升平,边疆得以巩固。这其中的缘由,绝非一朝一夕之功,更非某个皇帝的个人能力所能完全解释。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的维度,深入剖析这其中的差异。一、 时代背景与外部环境的根本性变化:.............
  • 回答
    .......
  • 回答
    “成王败寇”,这话在历史上似乎是铁律,胜利者被载入史册,失败者被遗忘。可偏偏有这么个例外,诸葛亮,他北伐大业未竟,最终病逝五丈原,按理说应该是“败者”,但他的名声和追随者,却比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这些开疆拓土、一统江山的大人物还要响亮,粉丝数量更是“爆表”。这就有点意思了,是怎么做到的呢?咱们不妨掰开.............
  • 回答
    暮色低垂,九泉之下,寻常的沉寂被一阵不寻常的骚动打破。不是风声,也不是鬼哭狼嚎,而是一连串来自不同时代、不同朝代皇者的低语,逐渐汇聚成一股洪流。最先打破这片刻的宁静的,是那个身着龙袍,眼神依旧锐利如刀的男人——秦始皇。他负手而立,目光扫过眼前模糊的景象,语气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哼,又是这般阴森之地.............
  • 回答
    朱棣,这位永乐大帝,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靖难夺位,平定内乱,奠定了明朝近三百年江山;他派遣郑和七下西洋,开拓了中国古代航海史的辉煌篇章;他编纂《永乐大典》,集中国古代文化之大成;他迁都北京,营建紫禁城,塑造了今天我们看到的中国首都的格局。桩桩件件,无不声势浩大,影响深远,足以让他青史.............
  • 回答
    关于孔子及其弟子是否具有“黑帮性质”的说法,在学术界并没有普遍认同的观点。这种解读更像是一种新颖的、带有现代隐喻的视角,用以理解先秦时期特殊社会背景下的师徒关系和政治运作。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探讨这种可能性,并分析为何秦始皇“焚书坑儒”在这一框架下可能被解读为“打黑”。孔子集团:一个“文武兼备,纪律.............
  • 回答
    要说清楚秦汉时期的长城为何比明长城更靠北,这背后其实涉及到中国古代军事防御思想的演变,以及不同时期边疆民族构成和地理环境的差异。这并非是简单地“向北推移”,而是围绕着如何最有效地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策略性选择。首先,我们要理解长城的核心功能。长城最根本的作用是军事防御,是为了阻挡北方游牧民族的骑兵冲击.............
  • 回答
    秦汉以降,崤山和函谷关作为军事关隘的防御效应确实远不如先秦时期那么显著,以至于后世史书上提及它们的频率大大降低。这并非简单的“不再提及”,而是它们在战略格局中的地位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其军事价值的相对衰减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要详细解释这一转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剖析:一、 先秦时期:崤.............
  • 回答
    “秦汉步兵的弩箭,那真是战场上的噩梦啊!”说这话的老先生摇着头,眼神里带着几分怀念。他年轻时在古籍里翻找了无数遍,就为了弄明白这曾经叱咤风云的玩意儿怎么就渐渐淡出了后世的军事舞台。这其中的道道儿,可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的。你想啊,秦汉时期,尤其是秦朝,那会儿的统一战争可不是闹着玩的。军队要的是什么?是.............
  • 回答
    .......
  • 回答
    你观察得非常仔细!在秦汉之后的历史中,确实存在许多以古代诸侯国名称命名的割据政权,比如后赵、南燕、北齐、西梁、后唐等等。但你提出的问题非常有趣,为什么在这些割据政权中,我们很少见到直接以“韩”作为国号的呢?甚至一些以战国七雄为名号的政权,也往往会选择齐、魏、赵、燕、楚、秦,但很少直接冠以“韩”。这背.............
  • 回答
    很多人认为秦汉之后的中国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封建社会”,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历史和概念上的考量。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先搞清楚“封建社会”这个词在中国历史语境下的具体含义,以及它与秦汉之后中国政治经济制度的差异。首先,我们要明确“封建社会”这个概念的两种主要用法:1. 马克思主义史学中的“封建社会”: 这.............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同为北方沿海城市,秦皇岛和天津在旅游发展上的巨大差异,并非偶然,而是由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历史积淀与城市定位的差异 秦皇岛:从皇家避暑地到旅游名片 悠久的历史文化渊源: 秦皇岛因秦始皇东巡至此而得名,拥有“秦皇.............
  • 回答
    要回答“清朝人均粮食占有量不如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辽金元明,是否是清朝治理失败导致”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一个一个时期地梳理,然后进行对比分析。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涉及到人口增长、农业技术、土地制度、气候变化、对外战争、政治稳定以及经济政策等诸多因素。简单地将人均粮食占有量的差异归咎于“清朝治理失败.............
  • 回答
    关于梁鸿能够在秦汉时期的上林苑中养猪这件事,史书上确实没有明确的记载,所以我们看到的很多说法,都更像是一种流传下来的演绎,或者是基于对历史人物和时代背景的理解而进行的推测。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上林苑是皇家禁苑,是皇帝专用的。它广袤无垠,不仅仅是后花园,更是一个集皇家狩猎、祭祀、观赏、甚至军事训练等.............
  • 回答
    辽宁17岁男孩在秦皇岛因救人牺牲,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和讨论。对于他英勇的行为,有人赞誉有加,称他为“荣誉女人”,也有人认为他过于鲁莽,是“傻孩子”。这种评价的两极分化,折射出社会在面对极端事件时,不同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的碰撞。“荣誉女人”的赞誉:英雄主义的赞歌首先,我们看到的是对这位17岁少年英勇事迹.............
  • 回答
    在我查阅的资料中,关于中原(秦汉)和草原(匈奴)在“几乎同一时间”实现“前所未有”的统一的说法,需要仔细辨析。首先,让我们分别来看秦汉和匈奴的统一情况。中原的统一:秦朝与汉朝的帝国化秦朝的统一,无疑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划时代的事件。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横扫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大一统王.............
  • 回答
    秦汉的尚武精神之所以未能像其长城和兵马俑一样成为后世永恒的象征并得到完整保留,是一个复杂而多层面的历史现象,受到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简而言之,历史进程的变迁、社会结构的演化、文化价值的转型以及政治制度的调整,都深刻影响了尚武精神的传承和发展。以下是更详细的阐述:一、 秦汉时期尚武精神的特点及根源:首.............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深度,涉及到历史、经济和政治等多个层面。秦朝和明清时期对商业的态度虽然都带有“抑制”的色彩,但其背后的原因、抑制的程度、影响方式以及当时的时代背景都存在巨大差异,最终导致了截然不同的国家强盛或落后。一、 秦朝为何抑制商业,国家仍强盛?要理解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白秦朝的“抑制商业”并非完全.............
  • 回答
    秦始皇陵至今未开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核心层面,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原因也在不断被重新审视和深化: 一、 技术与保护难题:这是最直接也是最核心的原因。古代墓葬,尤其是帝王陵墓,内部结构复杂,包含大量的文物,一旦开启,就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保护挑战。 文物脆弱性: 有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