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秦始皇陵至今未开?

回答
秦始皇陵至今未开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核心层面,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原因也在不断被重新审视和深化:

一、 技术与保护难题:

这是最直接也是最核心的原因。古代墓葬,尤其是帝王陵墓,内部结构复杂,包含大量的文物,一旦开启,就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保护挑战。

文物脆弱性:
有机物: 秦始皇陵内可能保存着大量丝织品、木器、漆器等有机物。这些物品在地下两千多年,已经形成了独特的化学平衡,一旦暴露在空气中,会迅速氧化、分解,甚至因为湿度、温度的突然变化而损毁。例如,出土的曾侯乙墓漆器,即使经过现代科技的保护,也依然是小心翼翼,而秦始皇陵的规模和数量远超想象。
颜料与壁画: 许多古代壁画和彩绘文物,其颜料是以矿物和植物为基础,本身就非常不稳定。墓葬内的相对恒温恒湿环境是它们得以保存的关键。一旦开启,空气的进入、光线的照射、温湿度的波动,都会导致这些颜料剥落、褪色,甚至完全消失。
金属文物: 虽然金属在地下相对稳定,但长期处于特定的土壤环境中,也会发生氧化或与土壤中的化学物质发生反应。开启后,空气中的氧气和湿气可能加速这一过程。
防盗技术与封存:
传说中,秦始皇陵拥有精密的防盗机关,如“水银灭绝”、“弓弩随机”、“明 J 飞矢”等。这些机关的有效性尚待验证,但一旦开启,如何安全地解除这些潜在的危险(如果它们真的存在)是一个巨大的未知数。
更重要的是,整个陵墓的结构,包括回廊、宫殿等,可能是一个完整的“地下王国”的模拟。其内部的空气成分、湿度等都经过了漫长的岁月达到了某种平衡。大规模的开启,如同打开一个密闭的容器,会导致内部环境剧烈变化,对所有文物造成不可逆的损害。现代考古技术在面对如此庞大且结构复杂的墓葬时,依然显得捉襟见肘。
发掘技术的局限性:
即使我们有先进的发掘设备,但对于如此庞大的地下工程,如何进行大规模、系统性的发掘,同时保证文物的完整性,仍然是一个巨大的技术难题。例如,如何在不破坏墓室结构和文物保存环境的前提下,将其内部的空气置换或控制?如何才能像对待小型的墓葬一样,对每一件文物进行细致入微的保护?
目前,最先进的考古发掘技术仍以“小范围、抢救性”为主,对于秦始皇陵这种“主动性、大规模”的发掘,技术尚未达到理想状态。

二、 对历史价值的珍视与敬畏:

这不仅仅是对物质文物的保护,更是一种对历史真相和文化遗产的尊重。

“前无古人”的文明样本: 秦始皇陵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的陵墓,其规模、布局、以及其中可能蕴含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珍贵信息,都具有无与伦比的历史价值。它被视为中华文明早期国家形成、统一和发展的重要实证。
了解秦朝全貌: 陵墓的修建本身就反映了秦朝的强大国力、先进的建筑技术、精密的工程组织能力以及当时的社会制度。陵墓内部的陈设、陪葬品、甚至建筑风格,都可能为我们提供比任何史书都更直接、更生动的秦朝历史画卷。
“世界第八大奇迹”的意义: 兵马俑的发现已经震惊世界,而整个秦始皇陵更是比兵马俑本身更为宏大和复杂。其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其完整性具有全球性的文化意义。
“破坏性发掘”的顾虑: 许多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持谨慎态度,担心“打开一座毁一座”。一旦发掘,如果保护技术跟不上,或者操作不当,很多珍贵的信息就会永远消失,这比不发掘更为可惜。
“看得见的”破坏与“看不见的”破坏: “看得见的”破坏是物理性的损坏,比如文物破碎、变色等。“看不见的”破坏则是指破坏了文物的原始埋藏环境和信息链,这同样是不可逆转的损失。一旦陵墓的结构被破坏,里面的信息就失去了它原本的“语境”。
对历史真相的尊重: 考古学不仅仅是挖掘文物,更是还原历史。在没有百分之百的把握能够“还原”而非“破坏”历史真相时,选择等待和研究更成熟的技术,是一种对历史负责任的态度。

三、 社会与伦理层面的考量:

虽然不像技术和保护那样直接,但这些因素也构成了不开启陵墓的重要原因。

对逝者的尊重: 无论从哪个文化角度来看,尊重逝者的安眠是普遍的伦理观念。对于帝王陵墓,这种敬畏感更加强烈。大规模的挖掘,被一些人视为对先皇陵寝的“打扰”。
公众舆论与社会共识: 目前社会上对于是否开启秦始皇陵存在不同的声音。虽然许多人对一探究竟充满好奇,但也有相当一部分人担忧其潜在的风险和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在缺乏广泛的社会共识和明确的法律法规支持下,贸然开启也可能引发争议。
国家层面的决策: 任何关于秦始皇陵的发掘都将是国家层面的重大决策,需要经过最高决策层的批准,并且需要投入巨大的国家资源。在当前科技水平和保护能力尚未达到理想状态时,国家更倾向于采取审慎的态度。

四、 科学研究的持续进行与技术的进步:

恰恰是由于上述原因,科学家们并没有停止对秦始皇陵的研究,而是将其从“主动发掘”转向了“被动探测”和“科技研究”。

无损探测技术: 近年来,随着地球物理探测、遥感技术、红外探测等无损探测技术的发展,科学家们正在通过这些手段,在不破坏陵墓结构的前提下,对秦始皇陵的内部结构、陪葬区域、甚至水银分布等进行初步的探测和研究。
水银的验证: 通过地球物理探测和地质分析,科学家已经初步证实了史书记载的秦始皇陵内以水银为“江河大海”的说法,通过探测到了高浓度的汞,这为研究陵墓的内部结构和工程提供了重要线索。
陪葬坑的探索: 除了兵马俑,科学家们已经发现并正在探测大量的陪葬坑,如石铠甲坑、铜车马坑、百戏俑坑等,这些发现已经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秦朝历史的认识。
模拟与实验: 通过对已出土文物的研究,以及对古代工艺的模拟实验,科学家们也在逐步了解古代墓葬的埋藏环境以及文物的保存机制。
等待更先进的技术: 科学界普遍认为,未来的科技发展可能会带来更先进的文物保护和发掘技术,届时,开启秦始皇陵将成为可能,并且能够最大限度地保障文物的完整性。

总结来说,秦始皇陵至今未开启,是技术不成熟、文物保护难度巨大、对历史价值的极度珍视、以及社会伦理层面的综合考量。这是一个审慎选择,是为了更好地保护这份珍贵的中华文明遗产,等待未来科技的进步,能够以更完美的方式揭开它的神秘面纱,而不是功亏一篑,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作为一名非资深的岩土工作者我表示惭愧

从前我以为兵马俑是这样的

当时的镇馆之宝之一 将军俑

然而当我从博物馆回来,在杂志上看到的是

当年国家地理杂志公布的对将军俑表面残留颜料分析后的电脑复原图

能想象到当时刚出土,考古工作者们看着色彩斑斓的外皮迅速氧化褪去,得是多痛心疾首啊?

补充: 严格意义来说,由于2200多年的埋藏,土壤水位线变化,材料风化,微生物作用,行人车辆荷载作用,土体摩擦的诸多原因…那一层残留漆皮早已脆弱不堪,出土后几分钟内水分风干就会一点点剥落。一直到1997年,在德国和中国考古团队的共同努力下,才有了保证出土时漆皮不剥落的技术,但还是无法复原2200多年的磨损和腐蚀,所以最多保存成这个样子


再牛逼的文明 也敌不过岁月

陪葬品陶俑尚且如此 那皇陵里面的棺椁是何等的重要和何等的保存难度 想必我也不用多说了吧?

user avatar

我一般上知乎都是只看不评论,今天偶然看到这个文章,就给大家分享一下我的亲身经历吧。我家一家三代都在和兵马俑打交道,每天路过秦陵都会YY哪天把它挖开看看。以前听老爷子讲秦俑刚发现那会儿考古现场的事情,又在单位资料室翻看了些资料,我们的发掘和保护工作真心还是不行。后来我爹大学毕业也去了兵马俑工作,一心研究原大复制,20多年过去了,因为某些原因导致研究结果不能公布(体制内水太深)。12年在考古队工作了一段时间,先是在陵上的一个考古现场做发掘,西安室外40多度,坑里长袖长裤还觉得瘆的慌,一起工作的大多是附近农村的村民,很多老人还是我爹原来的手下,干了一辈子还都只是临时工,这里吐槽一下一起工作的考古队员,国家文物局的副局长来的那天,一个个装的跟人一样,平常开工的时候人都不见了,做的文物纪录跟我一样渣,净想着出名。(好像有点跑题)因为一直在坑里工作,去的时候刚好把墓土清理完,就直接参与到文物出土的工作。我工作的坑编号K9901,又叫百戏俑坑,你们看到的兵马俑都是180左右的战士,我亲手刷出来一个2米3左右的一个角力士,那个体型和奥胖差不多。最精美的是一套铠甲,颜色保留完整,铠甲上的泡丁完好无损,相当精美。因为在土里时间长了,有些颜色会成片剥落,保管部的工作人员就用纱布和一种胶把碎片粘走,这些小碎片真的不会丢了么?我们现在的初期定点技术还是老式的野外普探,我有幸抡了一个星期洛阳铲,1米一个洞,一个洞2米深,8点打到11点半,2点打到5点,8月的西安,死的心都有了,每天就盼着下雨,临时工们好奇我一大学生怎么跑来打洞了。第一次回答,文化水平也不高,让各位见笑了。第一次回答,答的乱七八糟,各位看客海涵。

大家这么捧场,我就送点福利吧

洛阳铲镇楼

这个玩意是可以无限加长的,不过你抡的动吗。除了这种原型机,后面还衍生出来了炮铲(据说前端装火药)夯铲(手动版打桩机)土打上来是个圆柱,把它整个抖下来就需要技术了

这是建造时候一层一层的夯土,比砖还密

每天扫完土要盖上,有的还要敷面膜保湿

野外普探,野草跟人一样高,早上喂蚊子,下午喂跳蚤,人手一只洛阳铲,撸着袖子就是干

还需要留影像资料,随手一拍,水平不好,献丑了

2016.4.24

今天去拍了张照,放上来看看吧


予人玫瑰,手有余香,转载麻烦标明出处

2016.5.19
我在另一个问题里回答了兵马俑的制作方式
zhihu.com/question/2144


----------更新---------------

2017.9.26

学校开学了,第一节美术理论课

转述一下艺术考古大拿周晓陆教授关于为什么秦始皇陵至今未开的几个观点:

1.你会去刨你家祖坟?

2.墓葬文物不会超出已出土文物。

3.保持神秘感---


似乎又有理由回去考古队干活了:)

user avatar

终于到专业领域(或者伪专业Orz)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_←太激动了今天也是如此帅气—美少女战士手—

1.和大家说的一样,现代文物保护技术不够发达,墓室内气候和自然环境差距极大,氧化变形算轻的,马王堆出土的漆器里有新鲜藕片,接触空气不久就变成灰了.....没错,灰飞烟灭的灰,于是研究农作物发展历史的机会就这么擦肩而过—年轻人我们不约〈藕片严肃脸〉—

诸如此类的还有各类漆器竹简丝绸画作,壁画上红色暗得跟隔夜大姨妈一样已经算是鲜艳了,竹简直接碳化萎缩,完全失去历史价值,连马王堆汉墓闻名的帛画都分分钟暗沉脆裂。定陵的悲剧就不再赘言。

睡醒了开撸,多图预警←_←

银雀山汉墓出土了大量竹简,而且十分珍贵 ,其中有《孙子兵法》、《六韬》等。

说到竹简,你心里想到的是这样


文物的话不应该这么新,那这样?


哦少年too young too willful ,真实情况是这样

这样


以及,这样


最后一张图里面,细的是出土实物,粗的是局部放大图,没错,就是这么细〈叫我细长君—竹简傲娇脸—〉。

在墓中竹简处于饱水状态,取出后迅速脱水,像图一中一坨烂木条的状态不算最糟的,银雀山汉墓刚出土竹简的时候保护不到位,好多都缩成了黑色的细线,细,线......一碰就碎,又变成灰了Orz

板子上那一坨就是竹简


泡着的黑乎乎的东西也是竹简

所以竹简修复过后必须永久储藏在灌满蒸馏水的密闭玻璃管中

如图


就像马王堆汉墓的女尸一样,由于技术限制,只能浸泡防腐液保存(私以为挖了坟解剖了墓主还要展出尸体实在不厚道啊Orz)

所以,出于代际公平(未来科技更发达)以及不挖也无妨的考虑,还是置缓再谈吧。



2.真要钻牛角尖的话,其实发掘秦始皇陵也不是不行,只要搭一个全包围的屏障,二十四小时保证固定的湿度温度以及各种条件,把自然环境和墓室完全隔离开。这是有先例的,极简版是兵马俑坑(陶土的奈操,但俑身的彩绘基本消失,对,这货本来有颜色的),简化版是金沙博物馆,上面游客参观,下面进行发掘工作,博物馆本身就是良好的屏障,各方面的管控力度都比较到位,相对而言避免了很多历史文明上的损失。

但是!!!!!!!!!!!!!但!!!!!!!!!!是!!!!!!!!!!

以下引自百度百科:

“ 秦始皇陵规模宏大,气势雄伟。陵园总面积为56.25平方公里相当于78个故宫的大小。

陵上封土原高约115米,现仍高达76米,陵园内有内外两重城垣,内城周长3840米,外城周长6210米。”

好,可能这么说还不够直观,直接上图

(这是复原图,你可能会吐槽,什么吗,不就跟贝老的玻璃金字塔差不多吗)


感谢@李鱼鱼同学的提醒,上图为乾陵,学艺不精,深刻检讨

以下为秦始皇陵

(题主你睁眼看看啊!!!这塌马就是一座山好吗!!!!!!货真价实要树有树要高度有高度要风景有风景的山好吗!!!!!!)大型陵寝一般有封土,早期为了祭拜方便以垒土或者种树的方式来标记墓穴位置,后来封土规模逐渐演变为墓主人身份财力的象征,秦始皇陵就是迄今发现的封土最大的垒土陵墓。

就是说真正挖墓之前先要移走一座山啊喂!!!!!!像伟大理想主义者愚公一样移山啊喂!!!!!!到这里花了多少钱我不是学工程造价的算不出来,麻烦懂的小伙伴帮个忙,再然后还要搭78个故宫大小的房子来进行隔离,不算上各种先进控温控湿控xx的昂贵设备,已经价格太美不忍直视了好吗Orz。

我国的第一要义是发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所以嘛......大山深处同胞挨饿受冻亟待帮助,我妈昨天还跟我抱怨物价高贫富不均,所以嘛......在合适的时间做合适的事情,除了可能平平淡淡缺少激情,总没什么大错。

3.同样引自百科:

“ 秦始皇陵地下布置了用水银做的江河湖海。今尚残留遗址。

考古工作者还用先进的仪器探测到地下确有大量的水银和金属存在。”

假如是真的,在不能保证隔离水银污染的情况下放它自由飞翔月亮之上,我只想说临潼区的老百姓和你什么仇什么怨一百块都不给还要放毒气Orz

ps1:秦始皇陵的发掘必然带来许多实物资料方面的重大发现。在实物资料不充分的情况下,许多学者在研究中需要进行大胆假设,比如研究史前艺术的学者,在分析各类壁画纹样的时候,有些是必须依靠猜测的。马王堆T型帛画至今有“引魂说”“招魂说”“非衣说”等不同解读,帛画下部的图案又有是“水府”或者“地府”的分歧,帛画中下部还存在究竟描绘的是祭司场面还是墓主人生前生活场景的争议。。。

废话那么多。。。所以说秦始皇陵里的珍宝会推翻无数学者兢兢业业一辈子的工作成果Orz(很多学者一辈子只专注于一点,比如西王母,饕餮,夔纹等等),他们穷其一生得到的结论,铭文古籍一句话就能颠覆。

心疼历史学者TAT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更新:

有知友提到从墓室口进入就不需要动封土了,定陵就是先找到墓室入口,然后进行发掘的,此方法除了不需要推平封土之外本质上和搭棚子是一个道理,目的都在于保持墓室内的初始环境〈类比保护凶杀现场←_←〉,而当前技术不足以支撑方案,就现在的状况来看,国家也不会花那么大力气在文物发掘上,已发掘的文物很多都保护不到位(博物馆未展出的库存文物大部分得不到妥善的保护,非常可惜,收进博物馆的是这种待遇,其他的就更不用说了)。

还有知友提到把墓室抽成真空〈这脑洞Orz〉。真空确实可以防止空气中的某些成分和文物产生化学反应,比如氧化,但这只适用于部分文物,另外一些不羁爱自由的,比如本文提到的竹简,处于真空中时迅速脱水〈类比蔬菜真空脱水的原理,有不正确的地方希望理科大神指出,毕竟没有亲眼见过被投喂给真空君的竹简〉,由于竹简的保存需要充沛水分,所以......然后......竹简君又再一次变成灰了_(:3」∠)_〈答主心疼竹简君地跑着哭~〉

蔬菜真空脱水的原理(引自360百科真空脱水词条):
液体(或固体)在真空中蒸发(或升华)变成蒸汽时需要吸收热量,称为汽化热。物质的汽化热随着汽化温度的升高而略有降低。比如lmol水,在50oC汽化,汽化热为42780J,而在100oC汽化,汽化热为40680J。蔬菜真空保鲜,让蔬菜的部分水份在真空中蒸发,这些水蒸发时要从蔬菜体内吸取汽化热,使蔬菜在脱水同时降温,利用了水蒸发吸热的原理;这种现象有时也会给真空操作带来问题,如在大型真空装置中积存一些水,抽真空后部分水蒸发成蒸汽排除,而这部分水吸收汽化热使其余的水降温直至结冰,余下的水只能以升华的方式缓慢蒸发,延长抽真空的时间。

@爱丽丝,我不会艾特_(:3」∠)_,直接上截图

感谢爱丽丝在工程造价方面(移走秦始皇陵封土)的补充~



ps1表达不当可能造成了某些误会,在历史研究中,实物资料永远放在第一位,推测是不得已为之,比如红山文化的代表玉器玉猪龙,这货到底是猪是龙以及它的含义和用途无从可考,多数学者推断它是一种礼器,这种推断建立在没有或缺乏实物资料辅证的基础上,绝对不是任性为之或者刻意避开文物发掘而倾向于猜测。

上图为玉猪龙




至于派先遣小分队探秘什么的,我只想说,答主跑八百米跟死了一次一样,虚弱得都觉得自己娘炮了 _(:3」∠)_每次经过地下室各种脑补丧尸出笼自己吓自己分分钟炸晕在厕所_(:3」∠)_,所以,有这样的好事请一定记得,千!万!不!要!带!上!我!

——————————————————————————

更新:

我在竹简保存的方面阐述地不够全面,感谢@DuStone 的补充:

“我国出土的木牍(竹简),有一部分出土时就已经被风干化了,比如著名的居延木简。这些是不需要特别处理的,主要是控制保存环境。当然另一部分就像楼主所说,出土时是饱水状态,如果想长期保存的话就需要做一定的处理。首先是处理前的一时保管,正如楼主所说,刚出土的木简(含水率有时会超过800%)不处理的话马上会干燥变型,所以为了使木简暂时“保湿”,会选择放入水中。那个像试管一样的装木简的容器,其实就是这个用处,里面应该是没有化学药剂的。 之后为了木简能长久保存,会对它进行干燥,一般是用真空冷冻干燥机来完成,可以避免木材干燥时收缩变形~ 用了水升华的原理。但这样处理过的木简会非常脆弱,一碰就碎,所以在木简冷冻干燥之前必须进行化学药剂含浸处理,用来强化木材纤维,使它干燥后也可以被妥善保存。含浸是相当费时费力的,具体可以查阅相关论文,举个例子,我所在研究室含浸的一个出土木柱,到今年已经泡了八年… 我本身就是学文物保护这个专业,所以也希望大家能多多关注这个行业~ 另外,试管存木简貌似是中国的发明,听国外老师说它另一个好处是可以想温度计一样放大里面的内容,便于读取~ 希望可以继续交流哈~”


欢迎各位讨论指正,再次感谢知友@DuStone (๑´ω`๑)

———————————————更新——————————————————————————

关于机器人探墓:

机器人曾被用于探索埃及金字塔,媒体全程参与直播,轰动一时,于是我们得出一个结论:外国技术好牛掰!!!

实际上我国有这样的技术吗:

2006年10月,“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文物出土现场保护移动实验室研发》被立项,历时2年多花费1000万左右中国“考古航母”研发出来

   上世纪50年代,定陵墓室打开的一刹那,五彩斑斓的丝织品瞬间失色。这个惨重的教训,成为我国从此不再允许发掘帝王陵寝的重要原因。而上世纪70年代发掘闻名于世的长沙马王堆汉墓时,数量巨大、种类众多的纺织品和竹简帛书,也由于缺乏有效的现场保护技术,出土时光亮新鲜,出土后迅速氧化变色、变质、变形,造成了无法挽回的巨大损失。

“实验室前移至考古现场”的想法便在这种状况下应运而生。文物出土现场保护移动实验室课题负责人苏伯民告诉科技日报记者,“移动实验室”将有综合效能的快速、专业化技术装备和专业人员派向现场,不仅为制定考古发掘预案、考古现场信息的全方位记录提供技术设备保障,更重要的是使出土文物在第一时间能得到及时有效的保护。

一场跨学科、跨领域、跨行业、跨部门的联合技术攻关由此展开。该“移动实验室”研发课题于2006年10月立项,由敦煌研究院、国家博物馆、中国社科院、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和陕西考古研究院等单位的专家、学者、科研人员共46人组成课题组共同研发。

考古航母如图:


以下 引自《华商报》2009年的报道

我国首个考古机器人可组装成“直筒式”和“车载式”两种。“直筒式”机器人直径不到10厘米,长约39厘米,装有摄像头等设备。“车载式”是将设备重新组装,放在一个有履带的底座上,在墓室内自由行走,可以爬-26°到30°之间的坡面。机器人自身带有光源。

机器人的图没找到= =

既然有这样的技术,为什么不应用在秦始皇陵的发掘工作上呢?

首先,金字塔以及我国使用了机器人技术的古墓,其规模不比秦始皇陵,内部结构复杂程度不比秦始皇陵,我国那些墓葬的重要程度也难与秦陵逐鹿,发掘工作的难度自然不同。简言之,秦陵不是考古科技练手的好地方,稳妥为先。

政治因素就不谈了,答主平头百姓,谈不到点子上。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秦始皇陵至今未开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核心层面,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原因也在不断被重新审视和深化: 一、 技术与保护难题:这是最直接也是最核心的原因。古代墓葬,尤其是帝王陵墓,内部结构复杂,包含大量的文物,一旦开启,就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保护挑战。 文物脆弱性: 有机.............
  • 回答
    秦始皇陵,这座隐藏在骊山深处、历经两千多年风雨的地下宫殿,自建成之日起就笼罩着神秘与威严的光环。一个最常被提及的问题便是:为何在古代,如此规模宏大、价值连城的陵墓,却鲜有人敢于或者说成功地将其盗掘?这背后,绝非简单的“不敢”二字可以概括,而是一系列深思熟虑的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既有技术上的难题,也有.............
  • 回答
    刘邦建立汉朝,并未挖掘秦始皇陵,这背后有多重原因,既有现实的考量,也有历史的传承,更有意识形态的影响。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 一、 尊重与忌惮:对权威的继承与对鬼神的敬畏 对秦朝正统性的某种继承: 虽然刘邦推翻了秦朝,但作为第一个真正统一并稳定全国的王朝,秦朝的制度和文化对后来的政权.............
  • 回答
    秦始皇之所以能在短短十年间迅速吞灭六国,一统天下,这绝非偶然,而是秦国长期积累的国力、商鞅变法带来的制度优势、秦始皇本人卓越的政治军事才能以及恰逢其时的历史机遇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点来细细道来:一、 根基深厚:秦国长期积淀的国力与优势要理解秦国为何能以一当六,首先要看它在统一战争之前,.............
  • 回答
    关于秦始皇当着自己母亲面杀害两个弟弟的说法,这在史书上并没有明确的记载。最广为人知且与此相关的事件,是秦始皇登基后,将其同父异母的两位兄弟——成蟜和长安君成蛟——处死。虽然这两人并非他的亲兄弟(都是秦王异人的儿子,但母亲不同),而且“当着母亲面”这个细节也未经证实,但这个事件确实与秦始皇的巩固权力、.............
  • 回答
    很多人对秦始皇的姓氏感到好奇,常常听到“嬴姓赵氏”这个说法,这究竟是怎么回事?要弄清楚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古代的姓氏制度聊起。首先,我们得明白,在中国古代,姓氏的演变和发展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尤其是在秦朝建立之前,姓氏的使用和概念和今天还是有很大区别的。一、 古代的姓氏制度:源远流长,变化多端在中.............
  • 回答
    秦始皇的伟大与秦朝百姓造反,这两者看似矛盾,实则勾勒出了一个复杂而真实的历史图景。说秦始皇伟大,主要是从国家统一、制度奠定、文明传播等宏观层面来看的,而百姓造反,则是从微观、具体到个体和民生角度的体现。这并非简单的“恩将仇报”,而是历史发展进程中,宏大叙事与个体感受之间张力的必然结果。要理解这一点,.............
  • 回答
    秦始皇统一六国,功业赫赫,在他规划的帝国蓝图里,并没有为自己的儿子们预留传统意义上的王侯之位。这其中的缘由,并非简单的一句“不让封”就能概括,而是深层政治考量、时代背景以及秦始皇个人意志的复杂交织。首先,我们要理解秦朝建立时,其政治制度与之前分封制下的诸侯国有着本质的区别。周朝时期,分封制是一种重要.............
  • 回答
    这个问题背后其实牵涉到很多复杂的历史因素,不能简单地用“却匈奴”和“不堪一击”来概括。秦始皇时期“却匈奴七百余里”的说法,更多的是一种政治宣传和战略上的辉煌成就,而后期中原王朝在面对北方游牧民族时屡屡受挫,原因也非常多。我们一点点来剖析。一、 秦始皇时期“却匈奴七百余里”的真实性与局限性首先,我们要.............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一个历史上的核心概念,那就是“封建制度”究竟是什么,以及秦始皇之后的王朝,比如唐朝和明朝,是否延续了它。要解释清楚这一点,我们得先理清“封建制度”在不同语境下的含义,尤其是中国历史上的“封建”与西方意义上的“feudalism”之间的差异。很多人听到“封建制度”,脑海里会浮现出唐朝的节.............
  • 回答
    说到秦始皇为何要大张旗鼓地封禅泰山,这背后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里面门道可多了,远不止是“祭祀一下天地”那么简单。这事儿啊,得从头说起,得把当时的社会背景、秦始皇的个人追求,以及泰山本身的地位都给捋清楚了,才能明白他这番折腾是为了啥。首先,我们得明白,秦始皇统一六国,这是前无古人的壮举。他建立了一个.............
  • 回答
    秦始皇在中国历史上稳居“皇帝排名第一”的地位,并非仅仅是字面意义上的“秦始皇”三个字在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皇帝,而是他所创造的功绩、对中国历史的深远影响以及其标志性的历史地位所决定的。这种“第一”是多维度的,包含了开创性、奠基性、影响力、争议性等诸多因素的综合体现。为了详细说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
  •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中国古代姓氏演变的一个重要方面。简单来说,秦始皇是嬴姓的直系后裔,所以他直接以嬴为姓。而赵国之所以以赵为氏,是因为赵国国君的祖先在早期确实是嬴姓,但他们以“赵”这个地名作为自己的氏,并在之后逐渐发展壮大,形成了以赵为氏的赵国。下面我将详细解释其中的原因和演变过程: .............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是人们在看待历史人物和历史遗迹时常常会遇到的一个复杂情感。一方面,我们对秦始皇这个人有着很多负面的评价,认为他好大喜功、焚书坑儒、严刑峻法;但另一方面,我们又将他亲手奠基并极力修建的万里长城视为中华民族的象征,投入巨大的精力和财力去保护它。这背后其实隐藏着多重原因,我们.............
  • 回答
    好,咱们聊聊现在为啥有些人对秦始皇“开黑”。这事儿啊,说起来也挺有意思,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而是跟时代变迁、史料解读、以及咱们现在看待历史的视角都有关系。一、 历史评价的“翻脸”:从“千古一帝”到“暴君”以前,咱们对秦始皇的评价,更多的是受到了《史记》这类正史的影响。《史记》虽然有褒有贬,但总体上对.............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触及汉服圈的一些核心问题。为什么汉服圈没有一个秦始皇那样的人物,能够用铁腕统一全国的汉服形制?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得掰扯掰扯几个方面,从历史、文化、社会现实到汉服圈自身的特点,一样样来分析。首先,我们要明白秦始皇统一六国和汉服形制统一的性质完全不同。秦始皇之所以能统一六国,靠的.............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为什么秦始皇这位两千多年前的皇帝,直到今天,依然是人们茶余饭后,甚至是历史课堂上,被评价得如此复杂,甚至可以说“骂声”不断的原因。这不是简单的“因为他是暴君”,而是这背后的历史逻辑、文化传承以及人们对权力与民生的理解,都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极其丰富的讨论空间。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一.............
  • 回答
    秦舞阳,这位十三岁的少年,在历史记载中以其勇猛和“杀人不眨眼”的“荆轲之勇”而闻名。他被荆轲选中,作为刺杀秦始皇的副手,这足以证明他的非凡胆识和在当时江湖上的名气。然而,就是这样一位看似无所畏惧的少年,在面对秦始皇时,却表现出了惊人的恐惧,甚至可以说是被吓得“不行”。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当下社会的一种普遍感受。要详细地解释为什么几千年来,尤其是在当代,秦始皇突然变得如此“被讨论”,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剖析。这背后不是单一原因造成的,而是历史、文化、社会心理以及传播方式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要承认,秦始皇从来不是一个被遗忘的人物。从司马迁的《史.............
  • 回答
    从古至今,秦始皇陵之所以无人敢轻易打开,原因错综复杂,既有技术层面的难以逾越,也有文化心理层面的敬畏与忌惮,更有现代考古的审慎考量。这背后交织着历史的回响、前人的智慧,以及我们对未知的好奇与尊重。一、 传说中的机关与诅咒:古人的智慧与恐惧秦始皇陵最广为人知的恐惧来源,莫过于其设计者——秦始皇本人,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