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秦始皇是嬴姓赵氏?

回答
很多人对秦始皇的姓氏感到好奇,常常听到“嬴姓赵氏”这个说法,这究竟是怎么回事?要弄清楚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古代的姓氏制度聊起。

首先,我们得明白,在中国古代,姓氏的演变和发展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尤其是在秦朝建立之前,姓氏的使用和概念和今天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一、 古代的姓氏制度:源远流长,变化多端

在中国早期,所谓“姓”是用来区分血缘集团的标志,通常以女性的祖先或图腾为代表。那时候,一个族群可能会有很多分支,但都属于同一个“姓”。

而“氏”的出现,则与封建制度的演变密切相关。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到了周朝时期,实行了分封制,诸侯在自己的封地里建立了新的宗族,并以自己的封地、官职、爵位等为基础,产生了“氏”。同一个“姓”下可以有很多个“氏”。例如,我们都知道周朝姓“姬”的王室,但分封出去的诸侯却以自己的封地为氏,比如鲁国姓“姬”但他们的氏是“鲁”;晋国姓“姬”但他们的氏是“晋”。

简单来说,在先秦时期,“姓”代表的是更广泛的血缘关系,而“氏”则代表的是更近的宗族或家族分支,通常是贵族才有的。

二、 嬴姓:秦国的起源

现在咱们把目光聚焦到秦国。秦国的祖先,根据史书记载,是出自一个叫做“嬴”的姓。这个“嬴”姓的起源,也有着古老的神话传说。据说,嬴姓的始祖是东夷部落的一个首领伯翳,因为帮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封于“嬴”地(今甘肃省庆阳市境内)。后来,嬴姓的后代逐渐繁衍,其中一支在北方游牧民族和中原地区之间活动,并逐渐发展壮大,最终建立了秦国。

所以,从血缘的根源上说,秦国国君是嬴姓。

三、 赵氏:一个重要的“氏”

那么,“赵氏”又是从哪里来的呢?这就涉及到秦国早期历史中的一个重要人物——非子。

非子是嬴姓伯翳的后裔,因为他擅长养马,被周孝王封为秦邑(今甘肃省天水市境内)的大夫,并被赐姓“赵”。这个“赵”姓,并非是嬴姓之外另立了一个姓,而是作为嬴姓族中的一个分支、一个重要的“氏”而存在的。非子被认为是大秦国真正的祖先,他建立的这个以“赵”为氏的家族,在后来的发展中,成为了秦国统治阶层中的重要一支。

所以,虽然秦国的国君姓“嬴”,但他们家族的“氏”是“赵”。这就好像,一个人姓“李”,但他们家可能因为是某个地区的李氏,比如“陇西李氏”,或者因为祖上担任过某个官职而被称为“某氏”。在古代,“氏”的区分更加具体,更常被用来指代特定的家族分支。

四、 秦始皇的身份:嬴姓赵氏的传承

秦始皇,也就是我们熟悉的嬴政,自然也继承了祖先的姓氏和氏族。

姓:嬴。 这是他的家族最根本的血缘标识。
氏:赵。 这是他的家族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更具代表性的分支称谓。

在那个时代,人们的自我称谓通常是“姓氏”,比如“嬴赵氏”,或者直接说“赵氏”。因为“氏”代表了更具体的家族分支和政治地位,所以当提起秦国国君时,常常会用“赵氏”来代指。这就像后来的汉朝是刘姓,但有刘邦、刘备这样的称谓,当我们说“刘氏家族”时,涵盖的是整个刘姓群体。

为什么会有“赵氏”这个称谓流传下来呢?

主要有几个原因:

1. 历史的沿袭: 非子被赐姓“赵”是秦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节点,标志着秦国作为一个政治实体的初步形成。这个“赵氏”的称谓,承载了秦国早期发展的历史记忆。
2. 区分分支: 嬴姓是一个大姓,在秦国发展过程中,可能还会出现其他以嬴姓为基础的氏族。而“赵氏”特指了统治秦国的那一支。
3. 后世的记录和认知: 在后来的历史记录中,为了更清晰地表明秦国统治者的身份和他们家族的历史渊源,“嬴姓赵氏”的说法也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和传承。这是一种对历史的梳理和总结。

所以,当我们说秦始皇是“嬴姓赵氏”时,是在强调他的血缘根源是“嬴”,而他家族的代表性“氏”是“赵”。这并不是说他有两个姓,而是古代姓氏制度下,姓和氏并存,并且氏具有更强的社会区分和代表性作用。

秦始皇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王朝的皇帝,他的身份和称谓,都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信息,也让我们得以窥见古代社会姓氏制度的独特魅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秦公族一开始就是是赢姓赵氏,赢姓赵氏,赢姓赵氏说三遍。

秦的先祖蹭了亲戚的光,秦赵共祖同姓,赵的先祖氏赵以后,秦的先祖也跟着氏赵。

这一点大家都同意,分歧在于,许许多多人认为,在秦的先祖获封秦邑之后改了氏,成为赢姓秦氏,但是这一观点没有得到任何史料的直接支持

我认为秦一直是氏赵的,许许多多人不认同这一点,否定这一点,其实都是不愿相信,秦并不认为氏赵是什么丢脸的事。秦的先祖氏赵很早,后来得封诸侯,因为惯性,没有改氏,这本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楚王族芈姓熊氏,没有因为封楚改氏楚,韩厥之后并非一直封在韩原,但韩氏没有改氏其他,晋国先轸之祖一直是先氏,至先轸这代因为封原邑称原轸,但其后代仍然为先氏,先且居、先克、先榖,所以,改封、受封可以因此改氏,但是不代表一定必须改氏。

一口咬定秦王室不可能氏赵的人,他们先入为主认为秦氏赵与赵国同氏是一件丢脸的事,然后根据这个猜测的推论认为,秦的先祖封秦邑后一定改了氏,凡是认为秦本来就氏赵的全是为了抹黑秦的。秦王族,你也配氏赵?

【缪王以赵城封造父,造父族由此为赵氏。自蜚廉生季胜已下五世至造父,别居赵。赵衰其後也。恶来革者,蜚廉子也,蚤死。有子曰女防。女防生旁皋,旁皋生太几,太几生大駱,大駱生非子。以造父之寵,皆蒙趙城,姓趙氏。】

【秦之先为嬴姓。其後分封,以国为姓,有徐氏、郯氏、莒氏、终黎氏、运奄氏、菟裘氏、将梁氏、黄氏、江氏、脩鱼氏、白冥氏、蜚廉氏、秦氏。然秦以其先造父封赵城,为赵氏。

【秦始皇帝者,秦庄襄王子也。······及生,名为政,姓赵氏。】

《赵正书》:【昔者,秦王赵正出游天下······】正政通假

【赵政昼决狱而夜理书。】

凡是能证明秦国氏赵的史料都是有人抹黑我大秦!看看,有那味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很多人对秦始皇的姓氏感到好奇,常常听到“嬴姓赵氏”这个说法,这究竟是怎么回事?要弄清楚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古代的姓氏制度聊起。首先,我们得明白,在中国古代,姓氏的演变和发展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尤其是在秦朝建立之前,姓氏的使用和概念和今天还是有很大区别的。一、 古代的姓氏制度:源远流长,变化多端在中.............
  •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中国古代姓氏演变的一个重要方面。简单来说,秦始皇是嬴姓的直系后裔,所以他直接以嬴为姓。而赵国之所以以赵为氏,是因为赵国国君的祖先在早期确实是嬴姓,但他们以“赵”这个地名作为自己的氏,并在之后逐渐发展壮大,形成了以赵为氏的赵国。下面我将详细解释其中的原因和演变过程: .............
  • 回答
    要说嬴驷为什么非要杀商鞅,这背后可不是一个简单的“好人坏人”故事,而是一场深刻的政治博弈,牵扯到权力、改革的代价,以及秦国未来走向的抉择。嬴驷非杀商鞅的深层原因首先,我们得明白,商鞅变法虽然让秦国变得强大,但这种强大是建立在严苛的法治和对旧贵族利益的巨大侵害之上的。商鞅以雷霆手段推行变法,他本身就是.............
  • 回答
    秦始皇在中国历史上稳居“皇帝排名第一”的地位,并非仅仅是字面意义上的“秦始皇”三个字在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皇帝,而是他所创造的功绩、对中国历史的深远影响以及其标志性的历史地位所决定的。这种“第一”是多维度的,包含了开创性、奠基性、影响力、争议性等诸多因素的综合体现。为了详细说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一个历史上的核心概念,那就是“封建制度”究竟是什么,以及秦始皇之后的王朝,比如唐朝和明朝,是否延续了它。要解释清楚这一点,我们得先理清“封建制度”在不同语境下的含义,尤其是中国历史上的“封建”与西方意义上的“feudalism”之间的差异。很多人听到“封建制度”,脑海里会浮现出唐朝的节.............
  • 回答
    说到秦始皇,我们脑海中浮现的往往是那位横扫六合、统一华夏、建立秦朝的千古一帝。然而,在他波澜壮壮的一生中,有一个重要的身份却异常模糊,那就是他的皇后。关于秦始皇的皇后,历史记载几乎是一片空白,这确实令人费解。那么,秦始皇的皇后到底是谁?为什么她的身份如此扑朔迷离呢?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得先梳理一下秦.............
  • 回答
    知乎上关于秦始皇为何选择胡亥而非扶苏继承皇位的讨论,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话题,而且往往能引申出很多细节和推测。要详细讲讲这种观点的由来,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梳理。首先,得明确一点,历史学家们主流的看法是,秦始皇临死前属意的是扶苏。这一点,咱们可以从《史记》等史料中找到依据,比如秦始皇在巡游过程中,曾让扶.............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历史评价的复杂性,尤其是对人物的褒贬,往往受到时代背景、立场视角、以及对关键事件理解的深刻影响。“谋款斩帅”这四个字,虽然字面上看似乎相似,但放在秦桧和袁崇焕身上,其内涵和带来的后果却天差地别,也因此塑造了截然不同的历史形象。首先,我们来拆解“谋款斩帅”这四个字在不同历史语境下的含义。.............
  • 回答
    秦国之所以能够统一六国,而非赵国,这是一个历史的必然与偶然交织的结果,是地缘、制度、人才、战略以及时代潮流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要说清楚这一点,咱们得从头细捋。一、先天优势:秦国的地缘与军事根基首先,咱们得看看秦国的出身。秦国在春秋时期,虽然也经过一番奋斗,但相比于中原诸国,它是个“边缘化”的国.............
  • 回答
    春秋战国,一个波澜壮阔的时代,列国争霸,群雄逐鹿。最终,秦国一骑绝尘,横扫六合,统一了神州大地。然而,如果将目光投向南方的楚国,这位曾经声势浩大、疆域辽阔的强国,我们不禁要问:为何是秦国,而非楚国,最终成为了那个问鼎天下的王者?这背后,并非简单的天意弄人,而是诸多因素交织下的必然。一、制度与改革的深.............
  • 回答
    汉朝虽然承袭了秦朝的制度,但其长达四百年的延续与秦朝二世而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要理解其中的原因,我们需要深入剖析秦朝灭亡的根源,以及汉朝在制度和政策上做出的关键性调整。 汉承秦制,为何命运迥异?汉朝确实在很多方面继承了秦朝的制度,例如中央集权的郡县制、统一的文字、度量衡、法律体系等。秦始皇为中国统一.............
  • 回答
    秦国啊,说起来也是个有意思的存在。论起“正经”来,它确实是诸侯,而且是周天子亲封的,这在当时可是名正言顺的金字招牌。不过,你要说战国初期就被山东那些诸侯国鄙视,那也不是空穴来风,这里面门道可不少。咱们得先明白,战国初期,天下格局已经不是西周那会儿了。周天子虽然名义上还是共主,但实际权力早已旁落,诸侯.............
  • 回答
    秦朝和隋朝,这两个名字总是被连在一起,作为中国历史上迅速崛起又迅速覆灭的典范。它们都以结束乱世、统一中国为世人所称道,但同样也因其二世而亡的短暂命运而备受争议。这背后,绝非简单的“运气不好”就能解释,而是由一系列深层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 严酷的统治与民怨的积累:从“统一”到“压迫”的转变秦朝的统.............
  • 回答
    说起《唐人街探案3》,秦风为什么最终没有加入Q,这个问题其实是这部电影里一个非常关键但又留有余味的设计。这背后牵扯着秦风的内心挣扎、Q的神秘动机,以及整个系列对“侦探”定义的探索。秦风为什么没加入Q?首先,我们要明白Q是什么。在《唐探3》里,Q的身份虽然没有完全揭晓,但它代表的是一个由世界顶级侦探组.............
  • 回答
    “汉承秦制”这个说法,在历史爱好者和一些文史爱好者中流传甚广,也确实点出了汉朝在继承和发展前朝制度上的重要性。秦朝强大的军事力量和高度集权的统治体系,为后来的汉朝奠定了一定的基础。然而,将汉朝的强盛完全归功于“先进的秦制”本身,就如同说一把锋利的宝剑能够让所有挥舞它的人都成为盖世英雄一样,忽视了使用.............
  • 回答
    商鞅变法,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它不仅重塑了秦国的面貌,更为其最终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变法的内容,尤其是一些严苛乃至严酷的措施,至今仍引人深思。那么,为什么当时的秦国能够忍受这些严苛的政策,并且持续多年呢?这背后绝非简单的“被压迫”或“被欺骗”,而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
  • 回答
    这确实是个引人深思的问题。刘邦,这位日后开创大汉王朝的传奇人物,在秦朝时期,确实并非权倾朝野的大人物,更多时候只是在基层担任一些小官小吏,比如亭长。那么,为何他后来能展现出卓越的治国才能,并在短短几年内就从一个沛县的基层官吏,成长为横扫六合、一统天下的帝国缔造者呢?这背后,并非仅仅是“突然开窍”,而.............
  • 回答
    在中国古代,思想体系的变迁往往伴随着社会结构和政治需求的深刻调整。秦始皇时期法家思想的崛起,以及汉武帝之后儒家思想的主流化,正是这种历史规律的生动体现。秦始皇推行法家思想,并非一时兴起,而是他对当时中国社会现实的精准把握和对国家长治久安的深切考量。秦国历经数代变法,从一个弹丸小国发展成为统一六国的强.............
  • 回答
    《大秦赋》之所以让很多观众如同“老秦人”上身,纷纷为秦国摇旗呐喊,这背后其实有着多重因素的交织。首先,电视剧本身在塑造秦国形象时,就倾注了不少笔墨,力图展现其“励精图治”、“统一六国”的辉煌篇章。剧里,秦国人被描绘成一股充满力量、目标明确、坚韧不拔的群体。从那个略显粗粝但充满朝气的秦孝公,到雄才大略.............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能说明当时各诸侯国之间的战略博弈和思维局限。五国攻齐,最终让秦国渔翁得利,这背后原因很多,而且都隐藏在那个复杂的时代背景下。首先,得把时间线拉回到五国攻齐之前,也就是公元前353年左右。当时的秦国,虽然在地缘上相对独立,但论实力,它并不比齐、魏、赵、楚、韩、燕这些中原大国更为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