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说秦始皇时期,封建制度就结束了?唐朝封节度使,明朝封藩王,这不都是封建制度?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一个历史上的核心概念,那就是“封建制度”究竟是什么,以及秦始皇之后的王朝,比如唐朝和明朝,是否延续了它。要解释清楚这一点,我们得先理清“封建制度”在不同语境下的含义,尤其是中国历史上的“封建”与西方意义上的“feudalism”之间的差异。

很多人听到“封建制度”,脑海里会浮现出唐朝的节度使或者明朝的藩王,他们拥有一定的领地、兵权,甚至可以自行征税,这看起来确实很像欧洲中世纪那种分封领主、效忠国王的模式。然而,中国历史上所谓的“封建”概念,在秦始皇时期发生了一个根本性的转变,导致我们说秦始皇结束了“封建”,这里的“封建”其实指的是一种特定的政治经济结构,而不是广义上的分封。

在中国古代,尤其是在秦始皇之前,我们通常说的“封建”,更准确地说是“分封制”或“封建采邑制”。这种制度的特点是,周天子作为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将土地和人民分封给诸侯王,让他们在自己的封地内拥有相当大的自主权,包括征兵、征税、司法等。诸侯王再将土地分封给卿大夫,卿大夫再分封给士。这种权力层层下放,形成了一个金字塔式的等级结构,但各个层级的权力都带有世袭的性质,并且拥有相对独立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实体。这种制度下的国家,更像是由一系列半独立的封建领地组成的松散联合体,周天子虽然名义上是共主,但实际控制力非常有限,尤其在后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周天子形同虚设。

到了秦始皇时期,他推翻了六国,结束了长达数百年的诸侯割据局面。他所做的最重要的制度改革,就是废除了分封制,全面推行“郡县制”。这意味着什么呢?在郡县制下,国家被划分为若干个郡,郡再被划分为县。郡守和县令这些官员,不再是世袭的领主,而是由中央政府直接任命、考核,并且可以随时调动、罢免。他们没有自己的封地,其权力来源于中央,也受制于中央。所有土地都名义上归皇帝所有,人民直接向中央政府效忠和纳税。这就建立起了一个高度集权的、统一的国家。

秦始皇的这一举措,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体制上的一大飞跃。它彻底打破了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和制度保障,将权力牢牢地集中在皇帝一人手中。从此以后,中国虽然在不同的朝代出现了各种形式的地方势力,但其政治体制的根本框架,即中央集权下的郡县(或州县)管理,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直到清朝末年。

那么,为什么唐朝的节度使和明朝的藩王,又会被人提及,似乎与“封建”有关呢?这是因为“封建”这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下,含义有所不同,也容易造成混淆。

我们说的秦始皇结束的“封建”,主要是指政治上的分封制和经济上的采邑制。这种制度下的地方势力,拥有世袭的权力、相对独立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可以挑战中央权威,甚至取而代之。

而唐朝的节度使,虽然在安史之乱后,节度使拥有了强大的军权和财政权,对中央构成了严峻挑战,甚至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但从制度的本质上看,节度使仍然是由中央任命的官员。他们的权力虽然被滥用,但其官职本身并非世袭领地。他们的兵权和财政权,更多的是在原有中央集权体制的缝隙中滋长出来的。国家仍然名义上是统一的,官员的任命和考核也还在中央的体系之内,只是这个体系的效能大大降低了。这是一种中央集权体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出现的地方权力膨胀和失控,而不是回到了周朝那种制度性的分封。

明朝的藩王,情况又有所不同。明初分封的诸藩王,确实拥有一定的封地和王府,并且享受俸禄。但他们的权力受到严格的限制。他们不能干预政务,也不能拥有自己的军队。他们的封地更多的是一种供养制度,而不是拥有完整政治、经济、军事自主权的领地。明朝皇帝始终保持着对这些藩王的绝对控制,一旦有藩王有 bất mãn(不满)之举,就会被轻易压制。所以,明朝的藩王,更像是宗室的供养和政治上的安抚,与欧洲中世纪那种可以独立作战、拥有自己封地经济的诸侯,性质完全不同。

因此,当我们说秦始皇结束了“封建”,我们指的是结束了那种以土地分封为基础、以世袭领主为核心、导致国家分裂割据的政治经济制度。秦始皇建立的郡县制,是中央集权官僚制的开端,它确立了皇帝拥有绝对权力,官员由中央任命、管理,国家权力高度统一的政治模式。

唐朝的节度使制度,虽然一度威胁到中央集权,但其根本上仍然是中央集权体制下的官员权力异化,而非回到分封制。明朝的藩王制度,则是一种对宗室的有限分封,其权力受到严密控制,与真正的封建领主相去甚远。

所以,从历史制度的演变来看,秦始皇时期标志着中国古代一种类型的“封建”(分封制)的终结,而开启了另一种政治模式(中央集权官僚制),这种模式一直延续了下去,尽管在实践中会出现各种挑战和变异,但其制度的内核并未回到分封时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这句话说错了。

就算“秦始皇时期”单指秦帝国的12年,当时卫公室的世袭封地被保留,一直到秦二世时期才被取消。

另外,秦朝灭亡以后,西汉也存在世袭封君。

实在不知道这一观点是怎么得出来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一个历史上的核心概念,那就是“封建制度”究竟是什么,以及秦始皇之后的王朝,比如唐朝和明朝,是否延续了它。要解释清楚这一点,我们得先理清“封建制度”在不同语境下的含义,尤其是中国历史上的“封建”与西方意义上的“feudalism”之间的差异。很多人听到“封建制度”,脑海里会浮现出唐朝的节.............
  • 回答
    关于“封建社会在秦帝国建立的时候就已经结束”的说法,以及为什么一些教科书仍将秦朝之后的历史称为“封建社会”,这确实是一个需要深入探讨的有趣问题。核心在于“封建”一词在不同语境下的含义不同,以及历史分期的复杂性。让我们来详细解析这个问题:一、 为什么说秦朝结束了“封建社会”?—— 从“西周封建”的定义.............
  • 回答
    秦昭襄王,一位在秦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君主。要说他为统一六国打下了坚实基础,甚至让六国灭亡只是时间问题,这并非夸张,而是有着深刻的历史依据。他的治国方略和军事成就,如同一盘精心布局的棋局,一步步将秦国推向了最终的霸主地位。一、 远交近攻,瓦解六国联盟的战略大师秦昭襄王最大的贡献之一,便是将“远交.............
  • 回答
    秦军在与他国军队交战时,人数越多反而越能展现其优势,这并非偶然,而是秦国数百年间在军事制度、训练、装备以及战略思想上的全面革新所造就的。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深入剖析秦军的运作机制。首先,严苛的军功爵制是秦军人数优势的基石。 秦国从商鞅变法开始,就建立了一套以军功为核心的社会奖励体系。士兵无论出身贵贱.............
  • 回答
    这个问题背后其实牵涉到很多复杂的历史因素,不能简单地用“却匈奴”和“不堪一击”来概括。秦始皇时期“却匈奴七百余里”的说法,更多的是一种政治宣传和战略上的辉煌成就,而后期中原王朝在面对北方游牧民族时屡屡受挫,原因也非常多。我们一点点来剖析。一、 秦始皇时期“却匈奴七百余里”的真实性与局限性首先,我们要.............
  • 回答
    要说清楚秦汉时期的长城为何比明长城更靠北,这背后其实涉及到中国古代军事防御思想的演变,以及不同时期边疆民族构成和地理环境的差异。这并非是简单地“向北推移”,而是围绕着如何最有效地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策略性选择。首先,我们要理解长城的核心功能。长城最根本的作用是军事防御,是为了阻挡北方游牧民族的骑兵冲击.............
  • 回答
    秦汉以降,崤山和函谷关作为军事关隘的防御效应确实远不如先秦时期那么显著,以至于后世史书上提及它们的频率大大降低。这并非简单的“不再提及”,而是它们在战略格局中的地位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其军事价值的相对衰减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要详细解释这一转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剖析:一、 先秦时期:崤.............
  • 回答
    关于梁鸿能够在秦汉时期的上林苑中养猪这件事,史书上确实没有明确的记载,所以我们看到的很多说法,都更像是一种流传下来的演绎,或者是基于对历史人物和时代背景的理解而进行的推测。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上林苑是皇家禁苑,是皇帝专用的。它广袤无垠,不仅仅是后花园,更是一个集皇家狩猎、祭祀、观赏、甚至军事训练等.............
  • 回答
    商鞅变法,那可不是一段风平浪静的岁月。就在秦国国内经历着翻天覆地的改革,触动了无数旧贵族的利益,甚至连太子都被牵连、罚作苦役的时候,六国,那些平日里没少跟秦国较劲的诸侯,却选择了一种耐人寻味的沉默,似乎对秦国这番“折腾”视而不见。这背后,可不是简单的“他们忙着呢”就能解释清楚的,这里头盘根错节,有着.............
  • 回答
    《秦时明月》主角团“掉线”长达八年,这确实是很多观众,尤其是那些从剧集初期就追随至今的粉丝们,心中最大的疑问和痛点。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得从多个层面来剖析,毕竟一部动画作品的产出,牵扯到太多复杂的因素。首先,咱们得明白,《秦时明月》的制作周期本身就非常漫长,而且是逐年递进的。 并不是那种可以一年出好.............
  • 回答
    这确实是个引人深思的问题。刘邦,这位日后开创大汉王朝的传奇人物,在秦朝时期,确实并非权倾朝野的大人物,更多时候只是在基层担任一些小官小吏,比如亭长。那么,为何他后来能展现出卓越的治国才能,并在短短几年内就从一个沛县的基层官吏,成长为横扫六合、一统天下的帝国缔造者呢?这背后,并非仅仅是“突然开窍”,而.............
  • 回答
    商鞅,这位来自卫国的杰出政治家,能在那个讲究尊卑礼序的时代,于强大的秦国推行如此激进的变法,并且敢于对公子虔施以如此严厉的惩罚,这背后绝非简单的“刚”字能够概括。要理解他的这份“刚”,我们需要深入探究他所处的环境、他的志向,以及秦国变法本身的复杂性。首先,商鞅并非无根无萍,他在秦国的变法并非一时兴起.............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了中国历史和欧洲历史一个根本性的区别。你说“照理说欧洲地形更有助于统一”,这其实是一个有趣的视角,但事实证明,地形并非决定性因素。秦朝能实现统一,这是一个复杂历史事件的必然结果,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而且这些原因与欧洲的情况截然不同。咱们来掰开了说:秦朝统一中国的关键因素:1.............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历史的复杂性。秦末和晋末,虽然都面临着统治集团的衰败和外敌入侵,但各地组织起军队的能力却大相径庭。这背后涉及到社会结构、经济基础、政治遗产以及民众动员等诸多层面的差异。秦末的土壤:为反抗提供了肥沃的土壤首先,我们得看看秦末的社会环境,它非常适合孕育大规模的武装起义。 严.............
  • 回答
    兵马俑的服装,确实让不少人感到好奇,尤其是那种看起来厚实、有夹层的质感,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现代的棉衣。不过,要澄清一点,秦朝时期,中国还没有大规模种植棉花。棉花直到宋元时期才逐渐普及开来。那么,兵马俑的衣服为何会给人棉衣的错觉呢?这背后其实是秦朝时期先进的纺织技术和服饰制作工艺。首先,我们需要了解秦朝.............
  • 回答
    关于《秦时明月》系列中女性角色衣着越来越少这一现象,这是一个在粉丝群体中普遍存在的讨论点,也是一个相对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动画制作、剧情发展、市场需求、观众口味以及时代背景等多方面因素。下面我将尝试详细分析一下可能的原因:1. 动画制作技术与审美的发展: 早期制作的局限性: 《秦时明月》系列首播于.............
  • 回答
    战国时期,秦国能保持近一百七十年的君主勤政,这在那个群雄逐鹿的时代确实是个显著的特点。但即便是如此,统一六国也并非一蹴而就,这其中涉及的因素错综复杂,绝不是一句“没有昏君”就能解释得清的。要理解为何秦国用了整整六代君主、一百六十余年才完成统一,我们需要深入剖析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从秦国的内政、外患、.............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历史研究中一个很核心的切入点:胜利者如何处理前朝的“残余势力”。刘邦建立汉朝时,看似“几乎没有”秦国和楚国的前朝余孽,这背后其实是复杂的政治操作、军事打击和历史演变的综合结果,并非偶然。咱们就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纠正一个概念:“几乎没有”可能有些绝对。更准确.............
  • 回答
    中国人对秦桧的厌恶,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历史洪流中凝结出的一个深刻烙印,那份憎恨跨越了千年,至今仍在民间流传。究其原因,无外乎他那件“罪大恶极”的事:以莫须有的罪名,陷害了精忠报国的岳飞。这不仅仅是简单的政治斗争,更触碰了中国人心底最柔软也最坚硬的部分——忠义。岳飞,在多少代中国人心中,是顶天立地的英.............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能说明当时各诸侯国之间的战略博弈和思维局限。五国攻齐,最终让秦国渔翁得利,这背后原因很多,而且都隐藏在那个复杂的时代背景下。首先,得把时间线拉回到五国攻齐之前,也就是公元前353年左右。当时的秦国,虽然在地缘上相对独立,但论实力,它并不比齐、魏、赵、楚、韩、燕这些中原大国更为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