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说秦昭襄王为统一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之后六国灭亡只是时间问题?

回答
秦昭襄王,一位在秦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君主。要说他为统一六国打下了坚实基础,甚至让六国灭亡只是时间问题,这并非夸张,而是有着深刻的历史依据。他的治国方略和军事成就,如同一盘精心布局的棋局,一步步将秦国推向了最终的霸主地位。

一、 远交近攻,瓦解六国联盟的战略大师

秦昭襄王最大的贡献之一,便是将“远交近攻”的战略理念运用得炉火纯青。这并非他首创,但绝对是他最为倚重并执行得最彻底的国策。

对付六国: 当时,六国中,东方六国(韩、赵、魏、楚、燕、齐)连横合纵,共同对抗秦国的扩张。秦昭襄王深谙其中之道,他明白,想要逐个击破,就必须先破坏他们的联盟。
“远交”——拉拢远方,孤立近敌: 他主动向更远的国家如燕国、齐国示好,甚至在某些时期,通过外交手段,让这些国家在与秦国接壤的国家(如赵国、魏国)发生冲突时,选择观望或有限支持秦国。比如,他曾派遣使者拉拢齐国,共同对付强大的赵国。
“近攻”——蚕食近邻,步步为营: 紧接着,他便将矛头对准了地理位置更近、也是秦国扩张最直接的障碍——韩、赵、魏三国。通过一系列的军事打击,如著名的伊阙之战,大败魏国,夺取大量土地,让韩、赵、魏三国元气大伤,也让三国之间的合作裂痕加大。
分化瓦解: 这种策略的精髓在于,通过拉拢远处的国家,使其不对近处的敌人产生威胁,然后集中力量攻打近处的敌人。当近处敌人被削弱后,远处的国家自然也失去了联合的力量,进而成为下一个被攻打的目标。他就像一个高明的心理学家,利用各国之间的矛盾和利益,将原本强大的六国联盟一步步瓦解。

二、 锐意进取,强大的军事机器打造

秦昭襄王不是一个满足于现状的君主,他有着近乎疯狂的扩张欲望,并为此不惜一切代价。

任用贤才,打造强大军队: 他最为人称道的用人策略,便是大胆启用白起、范雎这样的杰出人才。
白起: 作为一代战神,白起在秦昭襄王时期屡建奇功。伊阙之战,歼灭韩魏联军24万;鄢郢之战,攻破楚国都城郢都,使楚国实力大损;长平之战,更是坑杀赵国40万大军,彻底摧毁了赵国的军事力量,为秦国统一北方扫清了最大的障碍。这些辉煌的战绩,并非偶然,而是秦昭襄王对军事战略的深刻理解和对军事人才的绝对信任。
范雎: 范雎的远交近攻战略,为秦昭襄王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思想。他的“连横”之说,进一步巩固了秦国的地缘政治优势,瓦解了六国的合纵。
持续的军事扩张: 在白起等将领的率领下,秦国军队如同钢铁洪流,对六国发动了持续不断的打击。每一次胜利,都意味着秦国疆域的拓展、国力的增强,以及六国实力的削弱。他没有给六国喘息的机会,也让他们难以形成有效的反扑。

三、 变法革新,夯实国家根基

虽然“变法”的说法更多与商鞅联系在一起,但秦昭襄王时期,秦国在继承商鞅变法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其制度优势。

军功爵制: 这种制度鼓励士兵奋勇杀敌,立下军功,以此获得爵位和土地。这极大地激发了秦国士兵的战斗热情,也保证了秦国军队拥有源源不断的兵源和勇猛善战的士兵。
中央集权: 秦国在郡县制的基础上,不断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势力。这种高效的组织结构,使得秦国能够集中全国力量,进行长期的对外战争。
经济基础: 持续的对外战争也带来了丰厚的战利品和劳动力,进一步壮大了秦国的经济实力,为军事扩张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

四、 灭亡六国只是时间问题:为何说秦昭襄王奠定了基础?

综合以上几点,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秦昭襄王并非直接统一了六国,但他所做的一切,让六国灭亡成为了不可逆转的趋势。

军事上: 长平之战后,赵国实力大损,再也无法成为秦国统一的最大阻碍。其他诸侯国也因为连年的战争和秦国的威慑,士气低落,难以形成有效的抵抗。
政治上: 远交近攻的策略,使得六国联盟分崩离析,各自为战。秦国能够各个击破,避免了六国联合绞杀秦国的可能性。
国力上: 秦国通过战争,不断吸纳其他国家的资源和劳动力,国力持续增强。而六国则在持续消耗中,国力日渐衰弱。

可以说,秦昭襄王就像一位精明的建筑师,他为秦国这座即将吞噬天下的巨兽,打下了无比坚实的地基,铸造了锋利的爪牙,训练了无畏的士兵,并设计好了进攻的路线。

在他之后,他的继任者,特别是秦始皇,只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继续完成了扫平六国的宏伟事业。虽然秦始皇的铁腕手段和大规模的军事行动是统一的直接原因,但如果离开了秦昭襄王所奠定的深厚基础,这一切都将是空中楼阁。

秦昭襄王的战略眼光、用人才能以及不懈的进取精神,使得秦国在战国后期成为了无可匹敌的力量。他让秦国在军事、政治、经济等各个层面都占据了绝对优势,使得六国在面对强大的秦国时,只能是疲于奔命,最终走向灭亡,这只不过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时间早晚的问题。他的贡献,是秦国统一天下的基石,也是中国历史迈向大一统的重要转折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所以此说不成立。

秦昭襄王逝世时的时间节点,韩、齐被击垮,燕国即将被击垮,楚、赵、魏三国已经开始出现火并的趋势。

因而形成了秦统一“水到渠成”的态势。

秦昭襄王中期的一系列胜利使秦国立于不败之地,后期诡异操作的结果虽导致了一系列失败,但客观上促成了东方列国的最终火并,由此形成了“水到渠成”。

在秦统一的论述中,杨宽《战国史》的论述最为客观。林剑鸣《秦史稿》、晁福林《春秋战国的社会变迁》认为秦始皇时期使用的是“远交近攻”战略完成的统一,当做秦昭襄王后期战略的延续,此说难以解释秦廷长期的助赵攻燕、助魏攻楚的战略。李玉洁《楚国史》估计是单纯写错了,她认为秦昭襄王逝世后就是绵羊围攻猛虎,这个问题应该是出在了她无视了战国末期的大量史料。

最后,“昭襄粉”历史发明家的无能狂怒会从一堆书里随便摘几句,强行证明天下就是秦昭襄王统一的,进一步证明战国末期的相关记录又是我编的,最终证明王贱海是历史发明家。


另外,纠正题主的一个错误:

秦昭襄王晚期没有闭关锁国。当时秦廷反攻夺回了河东,消灭了西周国,攻打韩国和赵国,其中攻赵的军队被乐乘击败。

这个动向格外诡异,仿佛求着魏、楚千万别火并。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秦昭襄王,一位在秦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君主。要说他为统一六国打下了坚实基础,甚至让六国灭亡只是时间问题,这并非夸张,而是有着深刻的历史依据。他的治国方略和军事成就,如同一盘精心布局的棋局,一步步将秦国推向了最终的霸主地位。一、 远交近攻,瓦解六国联盟的战略大师秦昭襄王最大的贡献之一,便是将“远交.............
  • 回答
    提起赵武灵王,很多人会想到那个“胡服骑射”的改革者,一个雄才大略的君主。然而,将他誉为“唯一能阻挡秦灭六国之人”,这并非一个简单的赞誉,而是建立在对他所处时代、其个人能力以及赵国所具备潜力的深入剖析之上。这话说得虽然有些绝对,却也并非空穴来风,其中蕴含着对历史变局的深刻洞察。要理解为何赵武灵王会被这.............
  • 回答
    嫡子这事儿吧,在古代那可真不是闹着玩的,重要性那真是高到天上去了。这事儿得从咱们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制度和文化传统说起。首先,“嫡”这个字,就代表着合法性和正统性。 在古代,尤其是周朝以后确立的宗法制,讲究的是“父死子继,兄终弟及”,而且有个核心原则,就是嫡长子继承制。这个制度可不只是为了好玩,它背后.............
  • 回答
    长平之战发生在公元前260年,秦国派遣大将白起对赵国发动进攻,这是战国历史上一次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战役。然而,在战役初期,秦国对韩作战的负责将领并非白起,而是王龁。这其中的缘由,需要从当时秦国的战略部署和王龁在韩战场上的表现来理解。首先,我们得明白秦国在长平之战前的整体战略。秦国吞并六国,逐步统一天下.............
  • 回答
    苏秦与秦惠文王之间,本来是一段充满政治智慧与利益博弈的合作,却最终走向了破裂,其中缘由,远非一句话能概括。这背后,是双方立场、对局势的判断,以及对权力运作理解上的根本分歧。起初,苏秦怀揣着“合纵”的宏图大志,他认为,只有通过联合六国,才能共同抵御日益强大的秦国,维持天下的均势。他看准了秦惠文王想要一.............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涉及到权力、信息不对称、政治博弈以及人性的复杂层面。让范雎知道赵括打仗不行,赵王却对此心存侥幸,甚至启用赵括,这背后有几个关键的原因,绝非赵王一人昏聩或信息闭塞那么简单。首先,我们得明白范雎是什么人,他的信息来源和动机。范雎,一个早年落魄、饱受欺凌的秦国谋士,后来在秦国凭借其卓.............
  • 回答
    巨鹿之战,这场在中国历史上划下浓墨重彩一笔的战役,是秦末农民起义走向巅峰的关键节点,也是项羽声名鹊起、奠定霸业的决定性时刻。在这场决定天下归属的战役中,秦军的主力,由章邯和王离统帅的庞大军团,竟然会败给人数上明显处于劣势的项羽部队,这其中缘由并非单一因素能够解释,而是由一系列深层次的军事、政治、战略.............
  • 回答
    秦朝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其中以项羽和刘邦最具实力,他们率领的军队是反秦的主力。在这一历史进程中,章邯作为秦朝的得力干将,一度是反秦武装最头疼的对手。然而,最终章邯却向项羽投降,并被册封为雍王,这其中有着复杂的原因和多方考量,绝非简单的“坑杀降卒”就能概括。首先,我们得理解一下“坑杀20万降卒”.............
  • 回答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统一六国,结束了长达数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大一统王朝。然而,从秦始皇统一六国到他去世(公元前210年),仅仅过去了11年。在这短短十一年间,秦始皇励精图治,但也留下了不少争议。然而,当我们将目光投向灭六国时那些叱咤风云的将领,比如内史腾、王翦.............
  • 回答
    长平之战,那可是战国时期最为惨烈、影响最为深远的一战,秦国几乎倾尽国力,赵国也是生死存亡的关头。在这等惊天动地的时刻,我们不禁要问:作为当时也算得上一号强国的楚国,为何就这么沉得住气,眼睁睁看着秦赵两国杀得你死我活,却不趁机捞一把,甚至连当年被秦国欺辱的“囚王夺都”之恨,也似乎丢在脑后了?要说楚国没.............
  • 回答
    秦昭王对于白起和范雎的处理方式,确实有着天壤之别,这背后隐藏着复杂的政治考量、人情世故,以及君臣关系的微妙平衡。简单地说,秦昭王对白起忍无可忍,而对范雎则充满了忌惮与利用。首先,我们来看看白起。白起是秦国统一六国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军事天才,他的战功赫赫,足以震慑天下。从长平之战坑杀赵军四十万,到攻取楚.............
  • 回答
    要讲清楚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聊聊,不能光看《过秦论》表面那句话,还得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贾谊的写作意图,以及“国家无事”这四个字在其中的具体含义。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下“灭东周”这件事。秦庄襄王灭东周,发生在公元前256年,也就是秦国灭掉周朝(东周)的最后残余势力。这事儿在当时是个大事儿,标志.............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一个历史上的核心概念,那就是“封建制度”究竟是什么,以及秦始皇之后的王朝,比如唐朝和明朝,是否延续了它。要解释清楚这一点,我们得先理清“封建制度”在不同语境下的含义,尤其是中国历史上的“封建”与西方意义上的“feudalism”之间的差异。很多人听到“封建制度”,脑海里会浮现出唐朝的节.............
  • 回答
    “楚汉之争,实乃第二次秦国东灭六国”——这句话虽然略显夸张,却道出了这场波澜壮阔的史诗级较量背后,一个深刻的历史脉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把目光放远,看看秦朝统一六国后,楚国(以及其他曾经的东方强国)是如何在新的政治格局下,试图重拾辉煌,最终又走向覆灭的。一、 秦之统一:东方巨龙的折翼首先,我们回顾.............
  • 回答
    .......
  • 回答
    不少人说《大秦赋》不好看,这事儿挺普遍的,尤其是在剧播完之后,关于它的讨论反而更热烈,褒贬不一。我算是看完的,也有一些自己的体会和观察,结合网上大家的看法,大概能总结出几个主要原因。首先,节奏问题和历史厚重感的失衡,这是很多人抱怨的焦点。《大秦赋》的野心很大,想讲秦始皇嬴政的一生,从他还是质子开始,.............
  • 回答
    这确实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而且放在历史的语境下细究,里面门道可不少。大家普遍说曹丕“篡汉”,是因为他一步步架空、取代了汉朝的统治,最终自己称帝,彻底终结了汉朝。而刘邦建立汉朝,虽然推翻了秦朝,但人们很少用“篡秦”这个词来形容他,这其中有几个关键原因,可以从多个层面来理解。一、政权合法性的不同来源: .............
  • 回答
    秦晖教授之所以会说“在美国,工人比资本家更反共产主义,工会比商界更‘冷战化’”,这背后是他对美国历史和特定社会经济现象的深入观察和分析。要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拆解其中的几个关键点:1. 美国工人与资本家在反共产主义立场上的差异 历史背景与经济制度: 资本主义制度的相对成功: 美国作为.............
  • 回答
    秦军在与他国军队交战时,人数越多反而越能展现其优势,这并非偶然,而是秦国数百年间在军事制度、训练、装备以及战略思想上的全面革新所造就的。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深入剖析秦军的运作机制。首先,严苛的军功爵制是秦军人数优势的基石。 秦国从商鞅变法开始,就建立了一套以军功为核心的社会奖励体系。士兵无论出身贵贱.............
  • 回答
    关于秦始皇嬴政是否残暴,以及秦朝的暴政、苛税和民不聊生是否属实,这是一个历史学界长期讨论的热点问题,也存在着不同的解读。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并结合史料进行考证。一、 并非“绝不残暴”,而是“相对而言”和“评价复杂”首先要明确的是,任何历史人物和朝代的评价都不应是简单的“好”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