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人说嬴政并没有那么残暴,那为什么荆轲刺秦,陈胜吴广起义,都说秦暴政苛税,民不聊生,到底是真的吗?

回答
关于秦始皇嬴政是否残暴,以及秦朝的暴政、苛税和民不聊生是否属实,这是一个历史学界长期讨论的热点问题,也存在着不同的解读。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并结合史料进行考证。

一、 并非“绝不残暴”,而是“相对而言”和“评价复杂”

首先要明确的是,任何历史人物和朝代的评价都不应是简单的“好”或“坏”。嬴政的统治,尤其是在统一中国后,确实存在许多严酷和压迫的政策。但是,将其简单地归结为“极端残暴”,也可能忽略了他为建立统一国家所做的努力和客观条件。

“有人说嬴政并没有那么残暴”的说法,可能更多的是基于一种历史的辩证观,认为不能用今天的道德标准去简单评判古代的统治者,或者认为某些史料可能带有后世的偏见。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否定秦朝统治的严酷性。

二、 为什么会有“秦暴政苛税,民不聊生”的说法?

这些说法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有其历史依据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严酷的法律和刑罚:
法家思想的极端运用: 秦朝以法家思想治国,强调“以法治国”,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统一和秩序,但其法律条文极为严苛,刑罚也异常残酷。
连坐法: 秦法实行严酷的连坐制度,一人犯罪,株连亲族甚至邻里,这种制度极大地加剧了民众的恐惧和不安。
各种酷刑: 如车裂、腰斩、炮烙、族刑等,这些刑罚的残忍程度在后世看来是难以想象的。
“什伍”制度: 将百姓组织成五户为“伍”,十户为“什”,互相监督,一户有罪,全伍、全什受罚。这进一步压缩了个人自由空间,强化了统治的压迫感。
轻罪重罚: 许多在后世看来是小过错的行为,在秦朝都可能招致严厉的惩罚。

2. 沉重的徭役和兵役:
大规模工程建设: 为了巩固统治、抵御外敌,秦始皇发动了大量的人力进行工程建设,最著名的就是长城和秦始皇陵。
长城: 修筑长城不仅耗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而且地理环境恶劣,条件艰苦,许多人在修建过程中死亡。
秦始皇陵: 据史书记载,修建秦始皇陵动用了70余万人,这些劳役的强度和时间都对普通民众造成了巨大的负担。
阿房宫: 虽然阿房宫最终未能完全建成,但其开始建设时就征发了大量民力。
沉重的赋税: 虽然关于秦朝的具体赋税制度细节,后世史料记载不尽详尽,但从大规模工程和战争来看,必然伴随着沉重的赋役。例如,《史记·陈涉世家》中提到“征戍之令,不期而至”,说明兵役和劳役的征发是频繁且无预警的。
“赋”、“役”、“食”的叠加: 除了直接的赋税,还有各种形式的劳役、兵役,以及对军队的供应等,这些都构成了对民众的沉重负担。

3. 思想的钳制和文化专制:
焚书坑儒: 这是秦朝最受诟病的文化政策之一。为了统一思想,压制异议,秦始皇下令焚毁除秦国史书、医药、卜筮、农书之外的天下书籍,并坑杀了不少儒生和其他思想流派的学者。
“以吏为师”: 在焚书坑儒之后,秦朝推行以官方意志为准的思想教育,这极大地压制了思想的自由发展,也为民众带来了精神上的压迫感。

4. 统一过程中的残酷:
秦国在统一六国的过程中,本身就采取了非常强硬和残酷的手段。战争的破坏、屠杀和掠夺,无疑给被征服地区的人民带来了巨大的苦难。
虽然统一带来了长期的和平和稳定,但这个过程本身是血腥的。

三、 荆轲刺秦和陈胜吴广起义的史料解读

1. 荆轲刺秦:
背景: 荆轲刺秦并非单纯的“民不聊生”的直接反映,而是燕国太子丹为了燕国的存亡而策划的一次政治刺杀。当时秦国日益强大,吞并燕国只是时间问题。太子丹希望通过刺杀秦王,能够震慑秦国,为燕国争取生存空间。
史料描述: 《史记·刺客列传》详细记载了荆轲刺秦的经过。虽然没有直接说荆轲是因为“民不聊生”而行动,但刺杀的背后是国家即将灭亡的恐惧,而国家灭亡的根源之一,便是秦国的强大和其对外扩张的野心。秦国强大的军事力量和对六国的征服,也意味着征服过程中对百姓的压迫和剥削。荆轲的行为可以看作是国家层面的反抗,而国家的反抗往往与民间的疾苦息息相关。
“民不聊生”的间接体现: 如果秦国对内压迫不严重,其统治基础会更稳固,太子丹也不会寄希望于通过刺杀来改变局势。

2. 陈胜吴广起义:
直接的证据: 陈胜吴广起义是秦朝暴政最直接、最有力的证明之一。《史记·陈涉世家》明确记载了起义的导火索:
“失期,当斩。”: 陈胜、吴广等人因遭遇大雨,未能按时到达渔阳戍边地点,按照秦律,误期就要处死。这体现了秦律的严苛和不近人情,即使是不可抗力,也无法获得宽容。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陈胜发出的这句著名口号,反映了当时社会阶层固化的不满,以及对秦朝统治的普遍怨恨。
揭竿而起: 起义的迅速发展,也说明了秦朝统治不得人心,民众对压迫的反抗情绪已经积累到顶点。起义者的队伍迅速壮大,也表明了许多因为同样原因(如徭役、兵役、严酷法律)而感到痛苦的百姓,纷纷加入起义的行列。
“民不聊生”的直接体现: 陈胜吴广起义的直接原因就是严苛的法律导致了死亡的威胁,而造成这种威胁的根本原因,是秦朝为了维持其庞大的国家机器和对外扩张,对民众施加了过重的徭役和兵役负担。当这种负担超出了民众的承受能力,并且法律又如此残酷时,起义就成为一种必然。

四、 评价嬴政及其统治的复杂性:

尽管存在上述的严酷政策,我们也不能简单地将秦始皇描绘成一个纯粹的暴君。他的统治也有其客观的积极面:

统一中国: 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数百年的分裂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这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统一文字、度量衡、货币: 这些措施极大地促进了各地区之间的交流和经济发展,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修建驰道、统一车轨: 改善了交通,有利于信息传递和经济流通。
设立郡县制: 废除了分封制,加强了中央集权,为后世王朝所沿用。
抵御匈奴: 修筑长城,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维护了边疆的安宁。

五、 为什么有人会认为他“没有那么残暴”?

这种说法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

1. 与后世比较: 有时候,与后来的某些朝代相比,秦朝的某些政策可能显得“不那么”过分。例如,汉初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但在此之前,秦朝的统治无疑是更加严酷的。
2. 历史的筛选和遗忘: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具体的严酷事件和细节可能被历史的洪流所淹没或淡化。
3. 对秦朝统一历史意义的强调: 一些历史学家更侧重于秦朝统一中国所带来的历史进步意义,而相对弱化其统治的负面影响。
4. 对后世史书带有偏见的质疑: 比如,汉朝是推翻秦朝建立的,因此,汉朝史官在记载秦朝历史时,可能为了证明自己王朝的合法性,会更加强调秦朝的黑暗面。这种说法认为,我们应该警惕这种可能存在的“史书偏见”。
5. 对“极端”的定义不同: 什么是“极端残暴”?如果仅仅是统治手段严酷、法律严苛,那么与古代其他王朝相比,秦朝的严酷性是否达到了某种“绝不”的程度,这是一个可以讨论的空间。

总结:

总的来说,秦始皇嬴政的统治确实存在着严酷的法律、沉重的徭役兵役、思想的钳制等问题,这些政策对当时的民众造成了巨大的痛苦,是导致“民不聊生”和反抗情绪的重要原因。 荆轲刺秦和陈胜吴广起义,尤其是后者,都间接或直接地反映了秦朝统治的压迫性。

然而,将嬴政完全定性为“极端残暴”也可能过于片面。他的统治也有其推动中国历史发展和国家统一的巨大贡献。评价历史人物和朝代,需要运用辩证的眼光,既要看到其成就,也要看到其局限和代价。

因此,更准确的说法是:秦朝的统治是严酷的,其政策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但同时,它也奠定了中国大一统的格局,其历史评价是复杂且多维度的。 说“有人说嬴政并没有那么残暴”,更多的是一种提醒我们不要简单化历史的视角,但绝不能因此否定秦朝统治的严酷性及其对人民造成的伤害。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说嬴政“没那么残暴”,主要是基于他统一天下后没有大肆屠杀功臣作出的判断!但秦朝的统治残暴也是客观事实。秦朝有三大弊政:残酷的刑罚、沉重的赋税、繁重的劳役。这三大弊政让天下百姓苦不堪言,心怀积怨!

这里且不说酷刑苛税,单是“徭役”这一项就让天下百姓难以承受了:秦始皇先是派蒙恬率三十万大军北逐匈奴,又派任嚣统帅五十万大军南征百越。这还不算,秦始皇又大兴土木,修长城,修驰道,修灵渠,修骊山墓,修阿房宫,每处用工都以十万计,以致“丁男不足,丁女运输于道”,这就导致“天下骚然,民不堪命”了!

秦始皇以上的举措有的是利国利民之举,有的却是为了显示威风和享受。秦始皇太好大喜功、急功近利了。他在世时,“天下”虽“苦秦久矣”,但还不敢起来造反。不过当他驾崩不久,陈胜吴广一旦揭竿而起,天下立刻云集响应,蠃粮而景从。短短数月,关东不复为大秦所有!

至于荆轲刺秦王,是燕太子丹的馊主意,是燕国为了自保而采取的冒险手段,这件事与秦统治是否残暴毫无关系!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