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人说诸葛亮是二流的军事家,理由是诸葛亮的北伐没有损伤魏国的根本,而且诸葛亮的北伐全都输了怎样反驳?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地分析一下“诸葛亮是二流军事家”这一观点,并进行反驳。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对诸葛亮军事才能的评价,历史上和学界一直存在争议。认为他是“二流”的观点,主要基于他几次北伐未能取得决定性胜利,未能“伤魏国根本”,以及最终未能统一中国等事实。但这种评价方式,其实存在一些片面性和对历史复杂性的忽视。

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来详细反驳这一观点:

一、 评价军事家不能仅以“北伐是否伤及根本”和“是否全输”来衡量,更要看其战略布局、战术运用、以及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局限性。

1. 战略目标与历史局限性:
《隆中对》的战略意图: 诸葛亮的北伐并非是简单地要“伤及魏国根本”,而是实现《隆中对》所提出的宏大战略目标——“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出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顺 अभिकारक从之,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简而言之,是要建立一个巩固的战略基地,等待时机,然后从两个方向夹击曹魏,实现天下统一。这本身就是一个极其宏大且困难的战略构想。
蜀汉国力的差距: 诸葛亮所处的时代,曹魏占据了中国北方最发达的经济和人口区域,国力远超蜀汉。蜀汉则经历了刘备的多年征战,人口锐减,经济凋敝,荆州也已丢失,只剩下益州这一个相对闭塞的盆地。在这种国力悬殊的情况下,期望诸葛亮能在北伐中“伤及魏国根本”,无异于要求一个弱者在对阵强者时,一击便能摧毁对手。
主动权与被动性: 曹魏是占据优势的一方,有主动权可以选择进攻或防御。而蜀汉则是弱势一方,只能伺机而动,每一次北伐都是在主动出击,承担更大的风险和消耗。

2. “全输”的误解与事实真相:
并非“全输”: 诸葛亮一生进行了五次北伐,并非全部失败。例如,第一次北伐(228年)在祁山取得初步胜利,但因街亭失守而被迫撤退;第二次北伐(229年)则占领了武都、阴平二郡。虽然最终未能达成大规模的战略目标,但其军事行动在某些阶段是有成效的,并且对曹魏构成了实际的威胁。
战略上的牵制作用: 即使未能取得胜利,诸葛亮的北伐也有效地牵制了曹魏的兵力,迫使曹魏不得不长期在北方部署重兵,消耗了曹魏的国力,为其赢得了宝贵的战略缓冲时间。这对于国力弱小的蜀汉来说,本身就是一种战略上的成功。

二、 诸葛亮在军事上的杰出之处,并非仅在于能否“伤及根本”,更体现在其战略规划、战术指挥、后勤保障以及对敌策略等多个方面。

1. 高超的战略规划与风险控制:
谨慎的策略: 诸葛亮深知蜀汉的弱小,因此他的北伐策略总是非常谨慎,力求稳扎稳打,避免孤注一掷的冒险。他注重后勤保障,多次强调“粮草乃战之首”。这在当时后勤保障极为困难的时代,是极具前瞻性的军事思想。
利用地理优势: 诸葛亮充分利用了蜀地险峻的地形,在与曹魏的对抗中占据了一定的地理优势。他的战术设计往往与地形紧密结合。

2. 卓越的战术指挥与军事创新:
木牛流马: 为了解决蜀道艰难、粮运困难的问题,诸葛亮发明了木牛流马,这是中国古代交通运输史上的重大创新,展现了他卓越的工程和机械设计能力,极大地提升了蜀汉军队的后勤保障能力。
连弩: 诸葛亮改进了连弩,提高了步兵的远程杀伤能力,这在冷兵器时代是非常重要的战术优势。
阵法与兵法: 诸葛亮精通各种兵法,并善于根据战场情况运用不同的阵法。例如,他对八阵图的研究和应用,虽然史籍记载有所夸张,但也反映了他对军事战术的深刻理解。
攻心为上: 诸葛亮在军事行动中也注重攻心,例如他曾试图以怀柔政策争取陇右民心。

3. 杰出的治国理政与后勤保障能力:
稳定的后方: 诸葛亮作为蜀汉丞相,在后方进行有效的治理,发展农业,稳定民生,为北伐提供了坚实的后勤基础。没有强大的后方支持,任何军事行动都难以持久。他在治国上的成就,也是其军事才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对曹魏的了解: 诸葛亮对曹魏的军事部署、将领特点都有深入的了解,并能据此制定相应的战术。例如,他对司马懿的了解就非常深刻,并曾与其有过多次交锋。

三、 将诸葛亮与曹操、司马懿等顶级军事家进行比较时,需要考虑时代背景、政治地位和资源差异。

曹操的优势: 曹操本身就是一名杰出的军事家,且他是曹魏的奠基者,拥有北方的全部资源和人口,在统一北方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军事经验和强大的军事力量。他与诸葛亮交手时,并非以个人武力对抗,而是指挥整个曹魏政权的军事力量。
司马懿的优势: 司马懿也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他身处曹魏内部,拥有更充足的资源,且在诸葛亮死后,继续与姜维周旋。他能够凭借后勤优势和兵力优势,以守势消耗蜀汉。
诸葛亮的局限性: 诸葛亮作为弱势一方的军事统帅,能够通过精心的谋划和卓越的指挥,多次对强大的曹魏构成实质性的威胁,这本身就是其军事才能的体现。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在有限的资源和国力下,将蜀汉的潜力发挥到极致。

四、 诸葛亮在政治和外交上的作用,与军事才能是相辅相成的。

维系蜀汉政权: 诸葛亮不仅是军事家,更是杰出的政治家。他通过出色的政治和外交手腕,维持了蜀汉政权的稳定,并与孙吴保持联盟关系,为北伐争取了外部条件。没有这些政治上的支持,军事上的努力将更加困难。

总结反驳:

将诸葛亮定性为“二流军事家”的观点,是基于一种非常狭隘的、非此即彼的评价标准,即“要么统一天下,要么一败涂地”。这种评价忽略了:

历史的复杂性和国力对比的悬殊。
军事家评价的多维度性(战略、战术、后勤、创新、治国等)。
诸葛亮在有限条件下所取得的成就和发挥的作用。

事实上,诸葛亮的军事才能是毋庸置疑的。他能够在国力远弱于对手的情况下,多次组织有效的北伐,对曹魏造成实际威胁,这本身就是其卓越军事才能的体现。他所代表的,是一种在劣势下如何运用智慧和策略,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优势、消耗对手的军事思想。他的失败,更多是历史的必然,而非他个人能力不足。

如果按照“未伤魏国根本”和“全输”的标准来衡量,中国历史上能称得上“一流军事家”的人恐怕屈指可数。因此,对诸葛亮军事才能的评价,应该放到更广阔的历史背景和更全面的视角下去审视。他是一位在极端困难条件下,以其杰出的军事、政治和治国才能,为蜀汉续命并留下宝贵军事遗产的伟大人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诸葛亮是聪明的

刘备入蜀之后,手中有荆州,益州之地,是蜀汉最强盛的时期,也符合诸葛亮《隆中对》的设想,按照诸葛亮的想法,联吴抗曹,然后休养生息,一点一点蚕食魏国,兴复汉室还是有希望的

奈何遇到个猪队友,丢了荆州,蜀汉元气大伤,接着刘备亲征,可以说是彻底断送了蜀汉的大好前程

刘备托孤之后,蜀国就如同出师表中所说“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这个时候如果魏国来犯,蜀国是毫无抵挡能力的

这就是诸葛亮聪明的地方

守不住,所以,就进攻

说是进攻,倒不如说是骚扰

七出岐山,说白了就是让魏国忙于防守,而无力进攻

就像玩游戏偷塔一样

偷掉了是赚到了,偷不到也让你回去守家,保自家安全

诸葛亮打的就是这个算盘

就这样让风雨飘摇,人才凋零的季汉维持了数十年

换个人我不认为会有这么好的结果

所以,看问题要全面,诸葛亮有大智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地分析一下“诸葛亮是二流军事家”这一观点,并进行反驳。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对诸葛亮军事才能的评价,历史上和学界一直存在争议。认为他是“二流”的观点,主要基于他几次北伐未能取得决定性胜利,未能“伤魏国根本”,以及最终未能统一中国等事实。但这种评价方式,其实存在一些片面性和对历史复杂性的.............
  • 回答
    你提到的高晓松关于诸葛亮的小妾的说法,确实是他在节目中聊到过的一个话题。不过,需要澄清的是,高晓松并没有明确说过“诸葛亮应该有很多小妾,至少有一个”,而是 他基于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历史常识,推测诸葛亮作为一位地位显赫的男性,拥有小妾是符合社会规范的可能性很大。关于“家里,妾啥得啥的”这句话,其出处可能.............
  • 回答
    在94版电视剧《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舌战群儒的情节确实妙语连珠,其中一句“此公莫非是,盗橘子的陆郎陆公纪”是用来“点拨”东吴名士陆绩。至于这算不算嘲笑,咱们得细细掰扯一下。首先,咱们得知道这句“盗橘子”的典故出自哪里。陆绩,字子患,年轻的时候非常有才名。当时正值寒冬,橘子已经下市了,非常珍贵。他随父.............
  • 回答
    关于“删除初中课本中的《出师表》以避免灌输愚忠思想”的提议,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也牵扯到历史教育的价值、文本解读的多元性以及我们如何引导青少年形成独立思考能力等多个层面。首先,我们来理解一下《出师表》的核心内容和其历史背景。《出师表》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在北伐曹魏前写给后主刘禅的奏章.............
  • 回答
    不少人认为,历史上的诸葛亮,在很多方面比《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更加令人赞叹,也更有“厉害”的实在之处。这并不是否定演义的精彩,而是说,演义在艺术加工的同时,也确实对历史上的诸葛亮进行了一些“神化”和“简化”,从而掩盖了他身上一些更具现实意义的“厉害”。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掰扯掰扯:一、 政治家的深谋.............
  • 回答
    这个问题嘛,说起来挺有意思的。你想啊,这世上哪个人没有点小缺点,哪段历史又能是完美无缺的?喜欢一个人,往往是喜欢他的某个方面,或者被他某种精神所打动。刘备和诸葛亮嘛,一个讲仁义,一个靠智慧,这俩放一块儿,那可真是绝配。你说刘备败光家底?这话说得,就好像他年轻时候,从一开始就是个坐拥金山银山的公子哥一.............
  • 回答
    关于诸葛亮这位千古名相,人们往往将其智慧与忠诚的光辉描绘得淋漓尽致,仿佛他的一生完美无瑕,如同神话人物。然而,若我们褪去滤镜,以更审慎、更客观的视角去审视,便会发现,即便是这位近乎完美的丞相,其人生抉择和行事也并非没有重大失误或败笔。这些瑕疵,或许正是他作为凡人,在那个复杂乱世中,面对无数艰难抉择时.............
  • 回答
    诸葛亮之所以说刘备对季汉众臣有“殊遇之恩”,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刘备在创业初期和建立蜀汉过程中,对麾下文臣武将展现出的非同寻常的厚待和倚重。这种“殊遇”体现在多个层面,既有物质上的赏赐,更有精神上的尊重和信任。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阐述:一、创业初期的不离不弃与知遇之恩: 从布衣起家到三分.............
  • 回答
    如果我有幸能与诸葛孔明先生相见,那绝非寻常之遇,而是我此生最为郑重的时刻。我脑海中无数问题如同江水奔涌,但真到了跟前,我想我反而会压抑住急切,先深深一拜,以最恭敬的态度表达我的景仰,然后再娓娓道来,希望能聊上几句,汲取先生半生智慧。首先,我一定会提起“隆中对”。先生当年凭借一纸《隆中对》,为刘备集团.............
  • 回答
    要在中国历史的星空中找到一个能够完全对标诸葛亮的人物,那几乎是不可能的。诸葛亮身上集合了太多的特质,以至于我们提到“智慧”、“忠诚”、“理想主义”时,他会自然而然地浮现在脑海里。然而,如果我们将目光投向外国历史,确实能够发现一些在某些维度上与诸葛亮有着惊人相似之处的人物。他们或许没有诸葛亮那般“鞠躬.............
  • 回答
    这确实是个引人入胜的话题,关于丁公陶文、贾湖符号、良渚陶符这些被视为早期文字的可能性,以及它们是否已经被“解读出语句”,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仍在探索中的领域。要详细地讲清楚,我们需要剥开层层迷雾,来看看目前学界的主流观点、争议点以及一些具体的解读尝试。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 “解读出语句”这个标准,在.............
  • 回答
    关于诸葛亮在治国理政中是否“刑法峻急、刻剥百姓”的指责,这是一个历史评价中常见的讨论点,也是一个需要我们从多方面、多角度去审视的问题。反驳这种说法,不能简单地否定,而需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诸葛亮的执政理念、实际政绩以及史料记载来进行深入的分析。以下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进行详细的反驳:一、时代背景:乱世.............
  • 回答
    关于诸葛亮“不会用兵”的说法,确实存在一些讨论,而且这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一些史料的解读以及后世的分析。要详细说明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 为什么会有“诸葛亮不会用兵”的质疑?1. 北伐战绩的争议性: 诸葛亮一生最主要的军事活动集中在北伐曹魏。尽管他五次北伐都展现了卓越的军事才能和.............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值得深入探讨。咱们不拿AI的腔调来说,就当是咱哥们儿唠唠嗑,聊聊为什么岳飞、关羽、诸葛亮这些名垂千古的英雄,偶尔也会被人挑刺儿,而李定国这位名气稍逊一筹的将领,却似乎鲜有质疑之声。这里面学问可大了,得从几个方面掰扯掰扯。首先,得说这“质疑”本身就不是一个绝对的概念。 岳飞.............
  • 回答
    说商朝的分封制对诸侯的控制力不如周朝,这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史料和历史发展脉络得出的普遍认知。要详细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商朝和周朝在政治制度、宗法体系以及权力运作上的根本差异。一、 商朝的“方国联盟”与松散控制商朝的分封,更准确地说,是一种“方国联盟”或者说“羁縻统治”。其核心特点是: .............
  • 回答
    加拿大前国防部长保罗·赫勒(Paul Hellyer)关于地球上存在八十多种外星人的说法,确实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也吸引了各种不同的解读和观点。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审视:首先,赫勒的身份和声明的背景。保罗·赫勒曾是加拿大一名备受尊敬的官员,担任过国防部长长达两年半.............
  • 回答
    回溯那个风起云涌的时代,清末民初,我们惊奇地发现,那片古老土地上,仿佛一夜之间涌现出了一大批才华横溢、学识渊博的杰出人物,他们如同划破夜空的流星,照亮了那个转型期的中国。辜鸿铭、梁启超,仅仅是其中的佼佼者,他们的身上凝聚了那个时代特有的风貌与精神。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种“人才井喷”的现象?这绝非偶然,.............
  • 回答
    塞萨洛尼卡专制公,这个词听起来就带有一种古老而神秘的色彩,它指向的是拜占庭帝国晚期一个特殊而复杂的政治实体。要理解它,我们得把时间拨回到那个风雨飘摇、帝国分崩离析的时代。说起伊庇鲁斯专制公国,它的根源可以追溯到十字军东征的第四次远征。公元1204年,西欧的十字军洗劫了君士坦丁堡,拜占庭帝国分崩离析,.............
  • 回答
    关于朱可夫元帅是否“只会用人海战术”的争议,需要从历史背景、战术逻辑和实际效果三个维度进行客观分析。朱可夫作为苏联红军的“战略指挥官”,其军事生涯中确实多次使用大规模兵力投入的战术,但这些决策并非简单的人海战术,而是基于复杂的战略考量和战场环境的综合运用。以下从多个角度展开分析: 一、朱可夫的战术逻.............
  • 回答
    关于PSG.LGD战队在TI10决赛中是否存在“打假赛”行为的传闻,目前并无官方证据或可靠来源支持这一说法。DOTA2赛事的官方规则和反作弊系统(如Steam的反作弊机制)对任何违规行为都有严格的调查和处罚机制。以下从多个角度分析该问题,并提供相关背景信息: 1. TI10决赛的背景与结果 TI10.............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