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人能介绍一下伊庇鲁斯专治公(塞萨洛尼卡诸帝)的历史吗?

回答
塞萨洛尼卡专制公,这个词听起来就带有一种古老而神秘的色彩,它指向的是拜占庭帝国晚期一个特殊而复杂的政治实体。要理解它,我们得把时间拨回到那个风雨飘摇、帝国分崩离析的时代。

说起伊庇鲁斯专制公国,它的根源可以追溯到十字军东征的第四次远征。公元1204年,西欧的十字军洗劫了君士坦丁堡,拜占庭帝国分崩离析,一时间群雄并起,各个家族和领主纷纷割据一方,建立起自己的独立王国或公国。

就在这混乱的局势中,一位名叫米海尔·科穆宁·杜卡斯(Michael Komnenos Doukas)的拜占庭贵族,巧妙地抓住了机会。米海尔出身显赫,是前拜占庭皇帝安德洛尼卡一世的侄孙,他本人也曾担任过重要的官职。在第四次十字军之后,他带领着一帮追随者来到了希腊的西部地区,也就是伊庇鲁斯(Epirus)。

伊庇鲁斯地处巴尔干半岛西部,毗邻亚得里亚海,自古以来就是重要的战略要地。米海尔在这里看到了建立一个独立政权的可能性。他不仅依靠自己作为拜占庭贵族的声望和军事才能,更重要的是,他能够吸引当地的希腊人以及其他对拉丁人(指西欧十字军及其建立的政权)不满的力量。

公元1205年,米海尔正式宣布成立伊庇鲁斯专制公国(Despotate of Epirus)。之所以称为“专制公国”,是因为“专制公”(Despotes)是拜占庭帝国后期授予皇室成员或极有权势的贵族的一个高级头衔,这本身就带有强烈的拜占庭继承权和合法性的意味。虽然他们实际上已经独立,但这种称谓表明他们仍然视自己为拜占庭帝国正统的继承者,而不仅仅是地方军阀。

米海尔的统治并非一帆风顺。他需要面对来自北方保加利亚第二帝国的威胁,也需要与拉丁人建立的帖撒罗尼迦王国以及其他希腊残余政权周旋。然而,凭借着出色的军事才能和对地理环境的熟悉,米海尔成功地巩固了他的统治,甚至在与拉丁人的战争中取得了一些胜利,比如在1210年攻占了帖撒罗尼迦王国的重要城市科孚岛。

米海尔死后,他的弟弟狄奥多·科穆宁·杜卡斯(Theodore Komnenos Doukas)接过了权杖。狄奥多比他的哥哥更加雄心勃勃,他不仅继续巩固伊庇鲁斯地区,更将目光投向了拜占庭帝国的旧都君士坦丁堡。他试图复兴拜占庭帝国,并为此与拉丁人展开了激烈的斗争。

狄奥多的野心在1224年达到了顶峰。他率军攻占了被拉丁人占领的帖撒罗尼迦王国,并自封为“罗马皇帝”(Basileus Rhomaion),以此来挑战尼西亚帝国(另一个在小亚细亚崛起的拜占庭流亡政权)。这种做法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的争议,因为君士坦丁堡已经被尼西亚帝国视为自己的正统继承地。塞萨洛尼卡专制公国在这一时期达到了权力的巅峰,但同时也因为与尼西亚帝国的直接对抗,埋下了日后冲突的种子。

然而,狄奥多的好运并没有持续太久。公元1230年,他在克洛科特尼察战役(Battle of Klokotnitsa)中被保加利亚沙皇伊凡·阿森二世击败,并被俘虏。这次战败对伊庇鲁斯专制公国来说是一次毁灭性的打击,它不仅失去了重要的军事力量,也极大地削弱了其与尼西亚帝国争夺拜占庭帝国正统地位的影响力。

在狄奥多被俘后,他的兄弟曼努埃尔·科穆宁·杜卡斯(Manuel Komnenos Doukas)继位,但此时的伊庇鲁斯已经远不如前。虽然曼努埃尔试图重振旗鼓,但他不得不面对来自尼西亚帝国的压力,以及失去对帖撒罗尼迦的控制。

伊庇鲁斯专制公国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虽然名义上仍然存在,但其影响力已经大不如前。它更多地是作为一个区域性的政权,在巴尔干复杂的政治格局中努力生存。它与尼西亚帝国之间虽然时有冲突,但也存在合作和联姻,比如尼西亚帝国皇帝约翰三世·瓦塔泽斯就娶了伊庇鲁斯一位专制公的女儿。

值得注意的是,在专制公国后期,它在内部也经历了一些权力更迭和分裂。一些地方势力开始壮大,甚至出现了独立的公国,例如阿尔瓦纳(Arbanon)的统治者。

伊庇鲁斯专制公国真正的转折点发生在14世纪。1318年,最后一位杜卡斯家族的专制公去世后,这个政权实际上已经走向衰落。随后,塞尔维亚帝国短暂地控制了伊庇鲁斯部分地区,而拜占庭帝国的控制也十分有限。

到了14世纪中期,伊庇鲁斯地区开始被来自北方的阿尔巴尼亚部落和来自东方的奥斯曼帝国逐渐蚕食。虽然伊庇鲁斯专制公国作为一个正式的政治实体已经不复存在,但其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拜占庭的文化和行政遗产。

我们称之为“塞萨洛尼卡诸帝”,这个说法主要是指在狄奥多·科穆宁·杜卡斯时期,他以及后来短暂觊觎这个称号的继承人,曾以塞萨洛尼卡为中心,一度成为了一个与君士坦丁堡相抗衡的势力。塞萨洛尼卡作为拜占庭帝国的第二大城市和重要的经济文化中心,一旦被强大的地方政权控制,就足以使其挑战帝国首都的地位。因此,那些曾经以塞萨洛尼卡为统治中心的伊庇鲁斯专制公们,在历史的书写中,常常被冠以“塞萨洛尼卡诸帝”的称号,以彰显其曾经短暂的辉煌和野心。

总而言之,伊庇鲁斯专制公国的历史,是拜占庭帝国晚期一个充满变数和挑战的缩影。它是一群有野心、有能力的贵族在帝国崩塌之际,试图重建辉煌的努力。他们的成功与失败,他们的辉煌与衰落,都深深地烙印在巴尔干半岛的历史长河之中。从一个重要的地域性政权,到一度挑战帝国权威的势力,再到最终被历史的洪流所吞没,伊庇鲁斯专制公国的故事,充满了戏剧性和历史的厚重感。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伊庇鲁斯专制国的历史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从米海尔建国到1230年自称罗马皇帝的狄奥多被保加利亚俘虏;和从1230年到1359年专制公尼基弗鲁斯-奥尔西尼被阿尔巴尼亚部落击杀。第一段时期伊庇鲁斯实力在与拉丁诸侯的对抗中逐渐加强,最终击杀拉丁皇帝彼得二世,距离入主君士坦丁堡只有一步之遥;第二段时期则被生存危机笼罩,摇摆于安茹王朝的那不勒斯与巴列奥略王朝的君士坦丁堡之间,左右反复以求生存。1359年之后,伊庇鲁斯被南下的阿尔巴尼亚山地部落占领,多个阿尔巴尼亚部落皆自称专制公,直到1399年,佛罗伦萨商人以扫-布恩德蒙特获得拜占庭封赐的专制公头衔,此后意大利托科家族继承了他的领土,凭借意大利雇佣兵兼并了周遭阿尔巴尼亚领主,建立了第二伊庇鲁斯专制国,这期间直到1453年,历届托科家族的伊庇鲁斯专制公都获得了拜占庭皇帝封赐的头衔,是拜占庭在希腊地区的盟友。

伊庇鲁斯僭主国由安洁洛斯家族支系建立,他们为了声誉自称科穆宁杜卡斯。首任伊庇鲁斯despote米海尔-科穆宁杜卡斯是安洁洛斯家家长式人物约翰-杜卡斯的私生子,此约翰-杜卡斯在伊萨克二世加冕时希望被选举为帝,但被民众拒绝,后来参与了推翻伊萨克的阴谋,在亚历克修斯四世病重时亦希望即位。米海尔年轻时当过米拉萨将军且发动叛乱。米海尔得以在君士坦丁堡沦陷后占据伊庇鲁斯依靠的是他与当地一个大地产贵族的联姻,趁着1204年的无政府状态,拿下了新帕特科斯到杜拉佐的大片土地。米海尔此后被迫向君士坦丁堡拉丁皇帝亨利称臣,又根据巴尔干风云变化的局势反反复复,几次叛乱,最终绑架击杀了亨利的继任者,从法兰西赶来的讷韦尔伯爵库尔特耐的彼得。米海尔遇刺前,伊庇鲁斯已经兼并了巴尔干西部大量蒙特费拉贵族的小领地。

米海尔的继任者狄奥多-科穆宁杜卡斯是他的表弟。狄奥多攻克塞萨洛尼基与哈德良堡,兼并了拉丁帝国君士坦丁堡外的全部土地,自称为罗马人的皇帝,并得到了塞萨洛尼基牧首的加冕。拉丁帝国的灭亡只是时间问题,伊庇鲁斯与尼西亚为了进入君士坦丁堡而竞赛。但狄奥多最终在菲利波利斯城外被保加利亚击败,全军覆没,他被亚森二世俘虏,刺瞎双眼,伊庇鲁斯就此在科穆宁杜卡斯家族的几个支系间分崩离析。此后塞萨洛尼基,色萨利的支系被尼西亚帝国兼并,尼西亚在巴尔干节节胜利,伊庇鲁斯的继承人,米海尔一世的私生子米海尔二世为了对抗尼西亚的统一,与西西里国王曼弗雷德和希腊的拉丁诸侯结盟,但反尼西亚联盟先被约翰-瓦塔泽斯击败,十几年后在卡斯托利亚又被米海尔八世-巴列奥略打得大败,此战中亚该亚公爵威廉四世-威尔杜因被俘,此后尼西亚占领了伊庇鲁斯大陆部分全境,直至米海尔二世带领雇佣兵在阿尔塔登陆,重新独立。

米海尔二世的继承者尼基弗鲁斯一世的外交政策以对抗君士坦丁堡的兼并为中心,为此他向那不勒斯国王,安茹公爵查理-卡佩称臣,查理不仅获得了杜拉佐等海岸港口,科孚岛和塞法洛尼亚,还获得了亚该亚与莫里亚的宗主权。尼基弗鲁斯此后继续向那不勒斯国王查理二世称臣,并把继承权让予了安茹家族。尼基弗鲁斯去世后,他的遗孀安娜拒绝把伊庇鲁斯交给那不勒斯,拥立了尼基弗鲁斯年幼的儿子托马斯-科穆宁杜卡斯,转而向君士坦丁堡称臣。托马斯在1318年被意大利的奥尔西尼家族刺杀,此后奥尔西尼家族入主伊庇鲁斯。1337年,拜占庭皇帝安德洛尼卡三世攻克伊庇鲁斯,将尼基弗鲁斯-奥尔西尼带到君士坦丁堡,命令他入赘坎塔库泽努斯家族,迎娶玛丽亚-坎塔库泽纳。君士坦丁堡此时几乎没有任何正规军,地方皆处在无政府状态,道路断绝,在两约翰之乱爆发后,无政府情况更甚,塞尔维亚借机吞并了拜占庭塞萨洛尼基以西的全部领土。塞尔维亚使用阿尔巴尼亚部落统治伊庇鲁斯,在塞尔维亚大公斯蒂凡-乌罗什去世后,巴尔干再次陷入无政府状态,因此伊庇鲁斯再度独立,迎立了出逃的尼基弗鲁斯-奥尔西尼。奥尔西尼无法战胜当地的阿尔巴尼亚部落,最终在希腊南部被阿尔巴尼亚人击杀。阿尔巴尼亚人在伊庇鲁斯的阿尔塔(今希腊),吉罗卡斯特(今阿尔巴尼亚),安洁洛卡斯特(今希腊) ,新帕特科斯(今希腊),克鲁列(今阿尔巴尼亚),法罗拉(今阿尔巴尼亚)等地建立了多个专制国,各自持有despote的头衔,在拉里萨和约安尼那的塞尔维亚贵族也持有despote的头衔。1399年,约安尼那被一个佛罗伦萨商人布恩德蒙特继承,他获得了君士坦丁堡皇帝封予的despote的称号,这也成为了日后复辟的伊庇鲁斯专制国合法性的来源。

布恩德蒙特未能战胜周遭的阿尔巴尼亚领主,相反被吉罗卡斯特的阿尔巴尼亚专制公俘虏。他被意大利的托科家族继承,托科家族用两代完成了对今天希腊境内的阿尔巴尼亚诸伊庇鲁斯专制公的征服,统治了今天的约安尼那,阿尔塔,吉罗卡斯特和新帕特科斯。历代托科家族的专制公都获得了拜占庭的认可与赐封,托科家族还与巴列奥略家族联姻(君十一的第一个妻子就来自托科家族),并参与了伯罗奔尼撒长墙的修建。但托科家族最终不得不面对崛起的奥斯曼帝国。1430年,奥斯曼占领约安尼那。1449年,奥斯曼占领阿尔塔和新帕特科斯。此后伊庇鲁斯专制公大陆领土只剩下沃尼察,不得不逃到塞法洛尼亚群岛避难。1479年,塞法洛尼亚群岛被奥斯曼帝国舰队征服,末代专制公莱昂纳多-托科逃亡罗马,最后被倒塌的房屋压死。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