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人能介绍下巩昌汪家吗?

回答
好的,很高兴能为您详细介绍一下巩昌汪家。说起巩昌汪家,那在当时可是一号响当当的人物,出了不少能人志士,在地方乃至国家层面上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咱们就一点一点来聊,尽量让大家听得明白。

首先,咱们得弄清楚“巩昌汪家”这个称谓是怎么来的。这巩昌,其实就是咱们现在甘肃省陇南市的那个地方,当年它是一个重要的行政区划单位。汪家之所以能被称为“巩昌汪家”,顾名思义,就是他们这个家族主要的发源地、或者说其影响力最核心的区域就在巩昌及其周边。

那么,巩昌汪家到底是怎么兴起来的呢?这背后肯定是有历史渊源的。一般来说,大家族的发迹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往往是几代人的努力和机遇积累的结果。

关于家族的起源和早期发展:

虽然具体到汪家在巩昌扎根的年代需要进一步考证史料,但我们可以推测,他们与其他很多大家族一样,很可能是在某个时期因为战乱、经济机会或者政治原因,从别的地方迁徙而来,并在巩昌这片土地上找到了发展的土壤。

最初,可能只是普通的农户或者小商贩。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总会有人因为聪明才智、勤劳努力或者抓住某个时代的机遇,开始积累财富和声望。这些人可能是通过 经商 积累了第一桶金,通过 耕读传家 走上了仕途,或者通过 经营土地 壮大了家族的经济实力。

家族的鼎盛时期和主要成就:

要说巩昌汪家最让人津津乐道的时候,那必然是他们家族出了很多 杰出人物 的时期。这些人物的成就在不同的领域都可能有所体现:

仕途显赫: 这是大家族最常见的兴盛标志之一。如果汪家出了在朝廷中担任要职的官员,比如宰辅、尚书、总督等,那家族的地位和影响力自然是水涨船高。这些官员不仅能为家族带来荣华富贵,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庇护和发展家族产业,甚至影响地方的政治格局。他们可能在治理地方、发展经济、军事建功立业等方面留下自己的印记。
经商巨富: 纵观中国历史,很多大家族都与商业紧密相连。如果汪家在茶叶、丝绸、盐业、典当或者其他大宗商品贸易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成为当地乃至全国闻名的富商,那么他们也足以被载入史册。这些富商往往拥有庞大的财富,能够投资公益事业、兴办教育、捐资助学,从而进一步提升家族的社会声誉。他们也可能通过商业活动,与各地的权贵建立联系,为家族的进一步发展铺平道路。
文化教育传承: 很多大家族都十分重视教育,提倡“读书做官”,或者以“耕读传家”为祖训。如果汪家有出色的文人、学者、甚至成为著名的教育家,那么家族的文化底蕴也会非常深厚。他们可能著书立说,传承学术思想,或者创办书院,培养人才,为地方乃至国家的文化发展做出贡献。
地方上的影响力: 即使家族成员没有达到全国性的显赫地位,在地方上的影响力也是非常巨大的。他们可能担任地方官,或者在乡绅阶层中举足轻重,能够调解矛盾、兴办地方公益事业(比如修桥铺路、兴修水利、赈济灾民等),在当地百姓中有很高的声望。

家族的社会贡献和文化影响:

一个大家族的兴盛,往往也伴随着对社会的多方面贡献:

经济支持: 家族的商业活动和财富积累,能够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创造就业机会。
文化传承: 通过教育和文化活动,家族能够传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培养有知识、有道德的后代,为社会输送人才。
社会稳定: 有影响力的大家族往往能起到稳定地方的作用,通过其声望和资源来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秩序。
公益慈善: 很多大家族都乐于投入到公益慈善事业中,比如捐建庙宇、资助学堂、救济贫困人口等,这些善举也能为家族赢得好名声。

家族的衰落与传承:

当然,没有哪个家族能够永远保持鼎盛。家族的衰落也可能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比如:

政治动荡: 朝代更迭、政治斗争都可能波及到大家族,一旦站错了队,就可能遭受灭顶之灾。
经济危机: 商业上的失败、投资失误、或者整体经济环境的恶化,都可能导致家族财富的缩水。
子孙不肖: 如果后代没有继承前代的才能和勤勉,而是奢侈浪费、争权夺利,那么家族的基业也很容易被败坏。
社会变革: 新的社会制度、新的思想观念兴起,也可能冲击旧的家族结构和影响力。

尽管如此,很多大家族依然会努力将家族的精神和一些有益的传统传承下去,即使不再拥有显赫的地位和庞大的财富,但其家族的文化基因和一些重要的价值观可能会以其他形式延续。

如何更深入地了解巩昌汪家?

想要更具体地了解巩昌汪家,我们可能需要查阅一些具体的 历史文献、地方志、家谱、传记、以及相关的学术研究著作。这些资料中往往会记载家族成员的名字、官职、成就、以及一些家族的故事和传统。

例如,如果在某个时期的《甘肃通志》或者某个县的《地方志》中提到了“汪氏”,并且对其家族的功业有详细描述,那就能提供非常宝贵的信息。同样,如果能找到他们的家谱,那更是了解家族谱系、成员生平、迁徙历史、以及一些家族规矩的绝佳途径。

总而言之,巩昌汪家作为一个曾经在地方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家族,其兴衰历程、成员的功绩、以及对社会文化的影响,都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变迁和家族发展规律。虽然具体的细节需要进一步挖掘史料,但我们可以肯定的是,这样一个家族的出现,绝非偶然,而是历史洪流中无数个体努力与时代机遇共同作用的结果。

希望我这样的介绍,能让您对巩昌汪家有一个更清晰、更生动的了解。如果您还有其他想了解的地方,随时可以再问我!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鼎鼎大名的巩昌汪氏,要是从头说,那是孩子没娘说起来话长,按他们家自己的族谱能上溯到春秋时期,然而我们没必要从这儿开始说,毕竟我还是大宋岳鄂忠武王三十六世孙呢,有什么用吗?

巩昌汪氏发迹于金末,贯穿元朝,消亡于元末,至明朝则沦为一般州县世家大户。单论其发迹,这个头在汪世显

汪家据说是源于蒙古的汪古部,所谓“汪世显,字仲明,系出汪古族”即采用这个说法,然而能把一个金末元初的人物画成明朝皇帝样式的,族谱这东西说服力又能有多大呢。所以,对于汪氏后人写的类似于这样的文章,无非就是说,我跟你们这些三等的汉人、四等的南人不同,我们是蒙古汪古部,最次也是色目,比你们高贵多了,“霄壤之别”,我们不一样,不一样。

所以,我们不需要知道他们家是哪儿来的,汪古部也好,徽州汪氏也好,汉化的藏人羌人也好,看都甭看,就从史书上看他们家做了什么,才从金末众多的世侯家族中崛起,成了蒙古皇帝的近人。

《元史》:汪世显……仕金,屡立战功,官至镇远军节度使,巩昌便宜总帅。金代节镇州设节度使,负责总判本镇兵马事,兼管辖内观察事,王曾瑜认为节度使是本州的行政长官,亦是地方军事长官。而便宜总帅这职务则跟金末的动荡有关,宣宗南迁之后,河北、山东、山西沦为蒙金之间的拉锯地区,虽然足以屏翰黄河以南的大金朝廷,但是金朝却实在抽不出来家当去经营此处,于是有了九公封建论金宣宗“九公封建”,依靠当地的世家豪族,滞缓蒙古兵锋。而在此期间,各种“便宜”的官职也就出现了,跟便宜坊一样,即pian宜又bian宜。想汪世显也是如此。

兴定五年,蒙古军首次抄掠陕西五路,其后就开始了十余年的对峙,相对于打成齑粉的河北、山东、山西,陕西诸城大多保持了完整,蒙军抄掠之后亦不能驻守,旋即撤出。

对比此三者,再看看地图就可以看出,金末的陕西可以说是最后的希望,仅凭一道黄河断然保不住河南,一旦河南有事,入关中几乎是唯一选择,金朝也有这种打算,所谓“哀宗迁蔡州,欲奔巩昌,以粘葛完展为巩昌行省”,即是为此事打前站,甚至还考虑过去了陕西之后南下收了四川——这倒是可以看出金朝对大怂的态度,我都被打成孙子了还敢窥伺你的半拉疆土。

汪世显在陕西对抗蒙古的战役中,跟巩昌总帅完颜仲德配合默契,打的有声有色,保得一方平安,等完颜仲德勤王南京兵溃之后,他就成了新一任巩昌总帅。而哀宗在考虑入陕的事,委派了粘葛完展前往巩昌,负责西狩的事,结果粘葛完展前脚刚到,后脚就传来了宋蒙联手破了蔡州,哀宗、末帝一天之内全部玩完的消息。按粘葛完展的想法,江山不可无主大位不宜久虚,咱们等等,说不定那边已经拥立新君了,等来了咱们这儿,就是大金的中兴之日了。

然鹅汪世显并不认为这是科学的,他已经是巩昌总帅了,朝廷居然又委任一位空降司令,而且还口口声声朝廷如何如何,这很明显是过来抢地盘的。于是他给会州守将郭虾蟆写一封信,说咱们哥几个打下的江山,居然要送给粘葛完展还有那个不知道在哪儿的皇上这一点都不科学,要不咱哥俩联手干一票?郭虾蟆当即拒绝,表示你要是作死你就去,拉我干嘛,一边去!汪世显心说你不来就不来,我自己又不是干不了,于是趁机袭杀粘葛完展,独揽了巩昌周边。

郭蛤蟆这人,百度有传。百度一下,画风是这样的:

当时,虽然金朝中央已经覆亡,但是陕西仍然保有大量城池,如下图:

除了西安、凤翔、庆阳之外之外基本完整,尤其敷衍路,基本没问题。然而让汪世显这么一通操作,除了郭虾蟆的会州,其他的都默认了汪世显的所作所为——要知道,既然汪世显肯找郭虾蟆讨论此事,那也不能排除他同时也给其他诸城的守将讨论过,而铁了心的跟金朝这条已经沉底的船继续干的,就郭虾蟆一个。

偏巧汪世显还真不是一开始就铁了心的要北投蒙古——

端平元年,(赵彦呐)遂升正使,丞相郑清之趣其出兵,以应入洛之役,不从。秦、巩之豪汪世显久求内附。至是彦呐为力请数四,清之亦汔不从。——《宋史》卷四一三

如果这还不够,那:

(曹友闻)于是极口诟骂,杀所乘马以示必死。血战愈厉,与弟万俱死,军尽没,北兵遂长驱入蜀。秦巩人汪世显素服友闻威望,尝以名马遗友闻,还师过战地,叹曰:“蜀将军真男儿汉也。”盛礼祭之。——《宋史》卷四四九

这时候,蒙古人来了。

咱们捋一捋时间轴。

蔡州城陷是在南宋端平元年、金天兴三年也就是1234年的大年初十,同年汪世显干掉粘葛完展,结交郭虾蟆不成;同年,汪世显求内附宋朝,宋朝不纳;次年也就是端平二年、窝阔台七年,窝阔台汗“以金秦、巩二十余州田守不降,命皇子阔端招谕之”;同年十一月,阔端攻石门,“金便宜都总帅汪世显降”;明年,窝阔台八年九月,阔端攻武休关,入兴元,败宋兵于阳平关,斩其将杨云、曹友闻;十月,“招谕秦、巩等二十州,皆降”;同月,按竺迩克会州,郭虾蟆自焚死。

叛金或是跟宋将眉来眼去在前,归附蒙古在后,而归附蒙古之后立马就“承制授世显旧官,从伐宋,断嘉陵江,捣大安,宋将曹友闻潜兵与诸蛮相为犄角,世显败之”。

前脚还尝以名马遗友闻,后脚就败之,往不好的方面想,我猜测汪世显卖了他的曹兄,不为过。而这次是随队南下还不止如此,在窝阔台汗九年、十年、十一年的三次入蜀作战中,汪世显身先士卒,战功卓著:

武信,遂进逼。军葭萌,宋将依山为栅,世显以数骑往夺之,乘胜定资州,略嘉定峨眉。进次开州。时方泥潦,由间道攀缘以达。宋军屯万州南岸,世显即水北造船以疑之,夜从上游鼓革舟袭破之,宋师大扰。追奔至夔峡,过巫山,与宋援军遇,斩首三千余级。明年,师还攻重庆,会大暑,乃罢归。

数数上面多少城池多少战役,我们甚至可以把这一系列的军事行动看成一纸投名状——你前脚还跟宋朝眉来眼去,后脚因为我兵马围城你才投降,我如何信任你?

不过这个投名状纳的很是成功,“入觐太宗,锡金符,易其名曰中山,且历数其功”,

两年后他再次入蜀作战,成都、汉州两战再拿头功。不久,窝阔台汗死,乃马真后称制,或有收拢人心的意思,称制二年,其授巩昌便宜都总帅,赐虎符,统领秦州、巩州等二十余府州,军民财赋皆听其裁决。所谓“手诏抚秦、巩、定西、金、兰、洮、会、环、陇、庆阳、平凉、德顺、镇戎、原、阶、成、岷、迭、西河二十余州,事无巨细,惟公裁决”是也。

这个范围有多大呢?

同年,汪世显去世。

而他的家族事业,却刚刚起步。

他的七个儿子,老大汪忠臣,巩昌副总帅;老二汪德臣,巩昌总帅;老三汪直臣,巩昌中路都总领,战殁;老四汪良臣,权便宜都总帅;小五汪翰臣,兵马都元帅;小六汪佐臣,巩昌左翼都总领,战殁;小七汪清臣,四州行枢密院副使。以上,全部实职。

而忽必烈和阿里不哥的争位中,汪氏家族又站在了忽必烈一派,汪良臣领兵进击阿里不哥西路军,阵斩其帅,使得阿里不哥根本拿不到一丝一毫陕甘的兵马钱粮,忽必烈得以在东线从容反击,和西线的平稳不无关系。有此一事,汪家更是如日中天,“东川军事悉听处分”,更授征南都元帅,全力对付四川,从窝阔台八年汪世显从阔端入蜀开始,到至元十五年也就是南宋祥兴元年平定四川,汪家在四川打了四十二年,在此期间,山东、河北的那些世侯早就因为李璮之乱而被削了实力,史氏子侄解除兵权者十七,即便是剿了李璮的张家,也是“例罢”,汪家却因为在四川卖命逃过一劫,迎来了其家族的辉煌。

不过,至元十九年的时候汪家还是被朝廷开始削藩。这一年元朝罢免汪惟正的总帅职务,收缴其制命、虎符,另遣巩昌路达鲁花赤别速帖木儿充任巩昌总帅府达鲁花赤。然而汪家此时已是尾大不掉,而西北诸王的叛乱不断,也给了其讨价还价的余地,忽必烈只好再次恢复汪氏的巩昌总帅职务。

俗话说,富不过三代。汪家倒是长了一些,洪武二年四月,徐达进军陕甘,巩昌便宜总帅、汪家头人汪庸归附明朝,仍领总帅,不久朱元璋就罢了总帅府,汪氏只得到了巩昌卫世袭指挥同知的职务。明朝清初,天灾人祸不断,陕甘豪族几乎被连根拔起,显赫的汪氏家族从此消亡,泯然众人矣。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