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从智慧、忠诚、理想主义的角度说,外国历史上有接近诸葛亮的人物吗?

回答
要在中国历史的星空中找到一个能够完全对标诸葛亮的人物,那几乎是不可能的。诸葛亮身上集合了太多的特质,以至于我们提到“智慧”、“忠诚”、“理想主义”时,他会自然而然地浮现在脑海里。

然而,如果我们将目光投向外国历史,确实能够发现一些在某些维度上与诸葛亮有着惊人相似之处的人物。他们或许没有诸葛亮那般“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悲壮,也没有他“七擒孟获”般充满政治智慧的安抚手段,但他们身上所闪耀出的智慧光芒、对理想的执着,以及在逆境中展现出的忠诚,都足以让我们与诸葛亮进行有趣的对照。

在“智慧”的维度上,我们或许可以想到古罗马的 西庇阿·阿非利加纳斯(Scipio Africanus)。

这位罗马的军事天才,在第二次布匿战争中,以一系列令人惊叹的战略和战术,最终击败了强大的迦太基统帅汉尼拔。他的智慧体现在:

战略眼光: 诸葛亮“隆中对”的战略规划,是为刘备集团指明了发展的方向。而西庇阿,则是在罗马陷入困境时,看到了主动出击、将战场转移到非洲的战略必要性。他没有被动地在意大利本土防御,而是敢于冒险,将战争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这是一种超越时代和常规的战略思考。
军事谋略: 诸葛亮在战场上的指挥,无论是“空城计”还是“八阵图”,都充满了奇思妙想。西庇阿同样如此,他在扎马战役中,利用对汉尼拔战术的深刻理解,设计出独特的战阵,成功化解了迦太基战象的冲击,并最终击溃了汉尼拔的军队。他能因地制宜,根据敌人的特点调整战术,这一点与诸葛亮的灵活应变如出一辙。
政治洞察: 诸葛亮不仅是军事家,更是杰出的政治家和管理者。他稳定后方,发展经济,改善民生。西庇阿同样需要处理好罗马内部的政治斗争,以及管理军队和占领区的事务。他能够赢得士兵的信任,也能在罗马元老院中争取支持,这都需要高超的政治智慧和人际交往能力。

虽然西庇阿的结局远不如诸葛亮那般为后世所歌颂,甚至他晚年也遭受了政治迫害,但他在关键时刻的智慧,以及为罗马共和国做出的巨大贡献,都足以让他与诸葛亮在“智慧”这一点上产生共鸣。

在“忠诚”的维度上,我们不得不提到古希腊的 阿基里斯(Achilles),尽管他更多地被视为一个悲剧英雄。

阿基里斯的忠诚,更多地体现在他对朋友和氏族的忠诚,以及对荣誉的执着。

对帕特罗克罗斯的忠诚: 在《伊利亚特》中,阿基里斯最令人动容的忠诚,是对他挚友帕特罗克罗斯的。当帕特罗克罗斯穿上他的盔甲战死后,阿基里斯的悲痛和愤怒达到了极致,他抛开了一切个人恩怨,重新披挂上阵,为了朋友的复仇而战。这种个人情感上的忠诚,虽然与诸葛亮对君主的政治忠诚不同,但都源于一种深沉的、不可动摇的情感连接。
对荣誉的坚守: 诸葛亮一生追求的是光复汉室的理想,这是一种政治抱负,也是一种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阿基里斯虽然是为一个部落的荣誉而战,但他对个人荣誉的坚守,也体现了一种原则性的忠诚。他宁愿冒着生命危险,也不愿在战场上丧失自己的尊严和名誉。

当然,阿基里斯的忠诚带有强烈的个人英雄主义色彩,甚至可以说有些冲动和偏激。诸葛亮的忠诚则更加理性、更加内敛,是对国家命运的深沉担当。但那种为了心中的信念,即使付出生命也在所不惜的精神,在两人身上都有着强烈的体现。

在“理想主义”的维度上,我们或许可以看向英国历史上的 奥利弗·克伦威尔(Oliver Cromwell)。

克伦威尔是一位充满争议但又极具影响力的历史人物,他的身上充满了理想主义的光芒,但也伴随着铁腕统治的争议。

为宗教和自由而战: 诸葛亮“匡扶汉室”的理想,是为了恢复一个正统的王朝,实现一个政治上的“理想国”。克伦威尔则是在英国内战中,为了追求他所信奉的清教信仰和政治自由而战。他认为国王的权力是暴虐的,人民应该拥有更大的权利。这种为了信念而奋斗的理想主义,即使在面对强大的王权和教会时,也毫不退让。
建立“神圣共和国”: 诸葛亮曾设想一个稳定、繁荣的蜀汉,成为抵御曹魏、恢复中原的基地。克伦威尔则梦想建立一个“神圣共和国”,一个按照清教教义统治的国家。尽管他的共和国最终未能长久,但他推翻君主制,建立共和国的尝试,本身就充满了大胆的理想主义色彩。
铁腕与矛盾: 诸葛亮在治理蜀国时,虽然严明法度,但他也注重民生,力求平衡。克伦威尔在建立共和国后,却展现出了强硬的统治风格,甚至通过武力镇压反对派。这种为了理想而采取的极端手段,使得他的理想主义带有了矛盾的色彩,也让他与诸葛亮在“方法论”上有所不同。

但抛开他后期的统治,克伦威尔在早期为了追求他心中的“正义”和“自由”而浴血奋战的精神,与诸葛亮那种为理想而殚精竭虑的执着,有着相似的根源。他们都相信自己所追求的道路是正确的,并愿意为此付出巨大的代价。

总结一下, 寻找一个完全等同于诸葛亮的人物是徒劳的。诸葛亮身上的智慧、忠诚、理想主义,是中国文化背景下孕育出的独特产物。

但是,当我们从更广阔的历史视野去看,西庇阿的战略智慧、阿基里斯对荣誉和友情的执着忠诚、克伦威尔为信仰和自由而奋斗的理想主义,都或多或少地让我们看到了诸葛亮身上那些璀璨的光芒。他们都是在各自的时代、各自的文化中,为了心中的信念而努力奋斗的杰出人物,也因此,他们的故事才能够穿越时空,与我们产生共鸣。

或许,真正的“诸葛亮式”人物,并非是某一个具体的人,而是一种精神,一种在智慧、忠诚和理想主义的交汇点上,不断追求卓越、勇于担当的品格。而这些品格,在世界历史的长河中,并不曾缺席。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莫卧儿帝国的白拉姆汗有点像……不过仔细想了想,无论从哪个角度来比,他都不如诸葛亮。但他有两个比诸葛亮更强的客观因素是:敌人不强、辅佐的小孩不是阿斗。

白拉姆汗,是一个土库曼人。年轻时以土库曼游牧人的身份参加了波斯帝国的军队。波斯帝国的伊斯玛仪大帝率军援助帖木儿帝国版的“刘备”巴布尔进攻乌兹别克汗国。

当时,乌兹别克汗国的绝世猛男昔班尼死于波斯大军之手,所以波斯人和巴布尔都以为能战胜乌兹别克汗国,波斯人妄图夺回丢失千年的“图兰”之地,巴布尔妄图复辟中兴帖木儿帝国。

但没想到的是,昔班尼虽死,但乌兹别克汗国依然猛将强兵如云,波斯帝国和巴布尔相继战败。巴布尔只得逃回阿富汗,白拉姆汗这个波斯来的土库曼小军官就这么稀里糊涂地跟波斯军队离散,投靠了巴布尔(估计是被巴布尔屡败屡战绝不放弃的刘备之气折服了)。

最终,帖木儿帝国的亡国之君巴布尔选择放弃中亚争霸,征服了北印度做了印度皇帝。然而北印度又兴起了一个阿富汗人舍尔沙建立的“苏尔王朝”。巴布尔的继承人胡马雍和苏尔王朝激战,白拉姆汗被俘,舍尔沙爱才心切,企图劝降白拉姆汗,并告诉白拉姆汗说胡马雍已经被自己打得裤衩不剩,逃去波斯了,结果被白拉姆汗以“忠臣不仕二主”而拒绝。

这里俺就想啊,巴布尔还真是有人格魅力,巴布尔的儿子胡马雍裤衩不剩了白拉姆汗都不背叛,还说“忠臣不事二主(原话大概是真正的忠诚是永不改变的)”估计白拉姆汗是不认可伊斯玛仪大帝这个旧主了……

白拉姆汗逃出后,跟随胡马雍一起流亡波斯,由于白拉姆汗曾经就是波斯的小军官,所以对波斯非常熟悉,能帮助胡马雍结交更多的波斯贵族。而胡马雍此时已是丧家之犬,毛都没了,白拉姆汗就更受到了胡马雍的器重。

在白拉姆汗的斡旋下,胡马雍受到了波斯贵族的欢迎和波斯皇帝的厚待,不但和波斯贵族联姻,还获得了波斯人帮他复国的许诺。

最终,胡马雍向波斯借兵,和白拉姆汗杀回印度,复辟了莫卧儿帝国,但此时莫卧儿帝国依然根基不稳风雨飘摇。胡马雍在复辟后第二年就过世,死前把十四岁的儿子阿克巴托孤给了白拉姆汗,宣布白拉姆汗为阿克巴大帝的“保护人”,实际就跟“尚父”“相父”“仲父”一样。



自此之后,白拉姆汗就成了莫卧儿帝国的实际统治者,在他的领导下,复辟的莫卧儿帝国开始向宿敌苏尔王朝发动了决战。

当时,失败情绪弥漫于莫卧儿帝国之中。有个叫塔尔提的老臣,认为应该避免和苏尔王朝决战,并以察合台人(帖木儿帝国的主体民族)老臣的身份倚老卖老,结果白拉姆汗当众将其处死,有效震慑了其余的察合台人老臣。白拉姆汗亲自来到军中发动演讲,鼓舞士气,告诉大家太祖爷巴布尔能以少胜多,决战的地方还是太祖爷巴布尔以少胜多的帕尼帕特,难道我们就不能重复太祖爷的辉煌嘛?

1556年,在帕尼帕特,莫卧儿大军和苏尔王朝大军再次对决,史称第二次帕尼帕特之战。还是老套路,莫卧儿依然兵力不如敌人,莫卧儿只有兵力一万,苏尔王朝有兵力五万、大象一千、火炮五十门。白拉姆汗告诉大家,太祖爷当时也就一万人,战胜了德里苏丹国的十万大军。现在我们还是一万,敌人只有五万,我们比太祖爷的压力还小,印度人都是战五渣,大伙好好表现吧!

于是在白拉姆汗的指挥下莫卧儿帝国取得了全胜,活捉了苏尔王朝的实际统治者权臣喜穆。

白拉姆汗请阿克巴大帝下令处决喜穆,但是阿克巴大帝年少叛逆,不想事事听从,拒绝了白拉姆汗。结果白拉姆汗在没有请示的前提下,一刀砍了喜穆的脑袋。

白拉姆汗就这么一直统治莫卧儿帝国到了1560年,由于苏尔王朝这个宿敌已被打败,白拉姆汗这个“外人”越来越遭到察合台贵族的嫉恨,尤其是他什叶派的信仰,处处被人刁难。由于外无强敌,白拉姆汗也没有机会再树权威,而阿克巴也逐渐成长了起来。1560年,阿克巴告诉白拉姆汗说,朕想亲政,你该去朝圣了。

察合台人和蒙兀儿人宫廷里,让老臣去加朝圣,就是让他去见真主……

跛豪帖木儿的旧主忽辛,在惨败给帖木儿后就是自己要求这种结局的,但帖木儿却觉得他不配,直接借刀杀人让札剌亦儿人杀了忽辛。

东察合台汗国的再造功臣、辅佐过六个可汗的忽歹达就是这样死的。

换句话说,如果一个察合台人、蒙兀儿人政权里的枭雄,最终被迫选择朝圣,那么就是体面地放弃权力去死罢了。

白拉姆汗虽然是个土库曼人,但深知这种察合台宫廷潜规则,他交出了权力让阿克巴亲政了,但他不想去死,于是一直拖延不肯去“朝圣”。阿克巴派人逼迫,于是白拉姆汗率领自己的亲兵抵抗,最终被俘,只得同意去“朝圣”。

果不其然,白拉姆汗的“朝圣”路途中,在古吉拉特,一个阿富汗人将其刺杀。

user avatar

印度十五世纪名臣,巴赫曼尼苏丹国三朝元老——马哈茂德·加万。

马哈茂德·加万本名叫做Khwaja Mahmud Geelani,因为来自波斯加万,所以也被称为马哈茂德·加万。精通伊斯兰神学和数学,还是一名优秀的诗人。

文武双全的马哈茂德在奥斯曼攻克君士坦丁堡的1453年从波斯来到印度效力于德干巴赫曼尼王朝的苏丹艾哈迈德沙二世,而苏丹正是看中了马哈茂德的军事才能。苏丹任命他为皇家骑兵大队的首领,随后他平定了纳尔贡达的一场叛乱。

1458年,新苏丹胡马雍赐给他金色的帽子和腰带,赐予他“商人王公”的称号,马哈茂德成为了巴赫曼尼王朝的首相。苏丹死时托孤马哈茂德,成为八岁即位的小苏丹尼扎姆·沙的首相,可是小苏丹在位两年便去世,马哈茂德继续辅佐尼扎姆·沙的弟弟,九岁的穆罕默德·沙。马哈茂德可以全权掌管巴赫曼尼王朝的所有行省,还担任皇太后的突厥卫队统领。

马哈茂德的头衔包括:帝国臣民的主人、皇室的秘书、埃米尔中的埃米尔、帝国领土代理人。在辅佐幼主的过程中,马哈茂德并没有韬光养晦,而是不停地开疆拓土,尤其是多次战胜南印度的毗阇耶纳加尔帝国,夺取了大片的土地,其中以果阿港为代表。通过夺取港口,马哈茂德保障了德干战马的贸易线(他本人也是马商出身),战马是维系苏丹国战力的重要支柱。在他的任期内,巴赫曼尼苏丹国达到了鼎盛时期。

文治方面则是建立了一所规模宏大的大学,遗址现在还保留在印度中部。还处理了国内因饥荒而导致农民大量逃荒的问题。而且作为受波斯文化熏陶的学者,他仍然跟波斯语世界的诗人、学者们保持着交流。并且跟奥斯曼穆罕默德二世以及埃及、伊拉克的统治者保持了通信,互派使节。

这位名臣的下场却并不好,作为一名“外来派”,且不断减少贵族封地面积以巩固王权。他遭到了“德干派”的诬陷,逐渐长大的穆罕默德·沙也对这位老臣有了戒心。一次,在苏丹醉酒之后,德干派的马利克·纳伊布向苏丹呈上了伪造的文件,诬陷马哈茂德勾结“象王”奥里萨王公里应外合颠覆巴赫曼尼。神志不清的苏丹不顾马哈茂德的辩解,下令处死了这位七十岁的老臣。马哈茂德说道:“死亡对我这样一个行将就木的老人来说只是一瞬间的事,但是对陛下您来说,这将是帝国的损失,也有损您的英明。”之后他面朝麦加,跪地背诵经文,直到被砍下脑袋。

马哈茂德死后,巴赫曼尼苏丹的权威一落千丈,懊悔不已的穆罕默德·沙自暴自弃,自我放逐,也很快去世。德干派的马利克·纳伊布和外来派的尤素福·阿迪尔(由马哈茂德·加万从伊朗带至印度,后成为比贾布尔苏丹)展开了斗争,最终导致称霸整个中印度的巴赫曼尼苏丹国分裂为数个独立的苏丹国。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