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和自信都需要。
而同样重要的是打造投资技术产品-大面积实践-依靠规模掌握标准-依靠标准向上吸引顶层人才-建立顶层人才的培训体系。最终这个领域的科技进步中,实现研发,标准制定,高级人才培养,产品生产都在中国。
让中国单挑欧美日韩的高科技产业是不现实的,如何让高科技产业人才来到中国,在中国更好的发挥价值才是更好的选择。
关于中国制造业的成长,可以从供给和需求两个维度看待。
回溯43年的改革开放历程,从需求侧来说,中国制造之所以由弱到强,说到底是搭上了“三班车”。
第一班是工业革命的“末班车”。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是短缺经济的状态。到了2009年中国汽车产量1379.1万辆[1]超越美国,2010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达1.955万亿美元[2]跃居世界第一。今天中国汽车产量超过美、日、德之和,并且已经连续11年保持世界第一制造大国地位,我们赶上了工业革命的“末班车”。
第二班是互联网革命“头班车”。
上世纪末,互联网走出硅谷启动了全球商业化应用的步伐。
在互联网革命的前十年PC时代,我们成为硅谷的追随者,2011年以后的移动互联网时代,中国产生了无数的商业模式创新。20多年来,中国成了被互联网改造得最彻底的国家,我们赶上了互联网革命的“头班车”。
第三班是“产业智能革命的未来列车”。
新硬件革命、新材料革命、大数据革命,将形成工业革命和互联网革命的一次巨大融合,智能技术势必改造中国社会和企业的每一个细胞。
如今,中国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在500多种主要工业产品当中,有220多种工业产品的产量占居全球第一。[3]中国制造凭借完备的供应链协同能力,已经开始释放影响世界的力量。
从需求侧来看,中国有多达3.5亿新中产阶层[4],这个群体还在不断壮大。他们旺盛的消费需求构成了中国制造转型升级的基础性驱动力——国民内需力。
以2020年“双11”为例,公开的数据再度刷新纪录,天猫同比增长了26%,成交额将近5000亿。京东增长了32%,成交额是2700亿。[5]
汽车产业亦然,面对2020年疫情的冲击,庞大的国民内需力使之实现了快速复苏。第一季度全国汽车工厂大面积停工,但是第二季度以后局面已扭转,2020年4-11月,汽车销量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了12.3%,[6]对于汽车产业这是非常可观的数字。
当然,中国制造确实存在“阿喀琉斯之踵”,特别是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发生后,我们在核心技术上的短板一夜之间暴露无遗。我们生产不出芯片,生产不出民用飞机的发动机,甚至连打火机中保持火苗恒定的垫片也没搞定。
根据中国工程院对26类高端装备进行国内外对比[7],差距较大的领域还有:高档数控机床、高技术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节能汽车、高性能医疗器械、农业装备等等诸多门类。
今天中国已经不能像过去那样搭便车,“以市场换技术,以时间换空间”或者认为“模仿是最好的创新”,我们不再是那个传统意义上的发展中国家,不再是被援助的国家,我们成为了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未来的产业变革是一张明牌,在众目睽睽之下,欧美对中国崛起怀揣极大的警惕。
我们必须从引进型升级进入到自主型升级,从应用型研发到基础型研发,从数量型扩张到质量型增长。此时,中国制造想要真正影响世界,科技是自信的来源,没有硬科技实力做后盾,所谓的自信不过是镜花水月。
说回汽车产业,作为制造业的重要构成,汽车产业是技术攻坚的主要阵地。
我发现新能源汽车的增势非常惊人,像小鹏汽车、蔚来汽车等新锐企业,2020年均实现了110%以上的增长。
同时,有两个成绩吸引了我的注意,一个是小鹏汽车研发人员占比约43%,显然只有足够的科研人员和科研投入才能发明出更多创新成果。另一个是小鹏汽车的首款智能电动轿跑P7,应用了前沿的自动辅助驾驶技术和智能座舱,并且,按照“新标欧洲循环测试”(NEDC)续航里程超过了700公里。对于国产新能源汽车这些数据都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所以,对于新能源汽车我是乐见其成的:
第一,在中国强大的制造能力基础上,完备的产业链供应能力为国产新能源汽车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产业生态。
第二,中国互联网基础设施的普及度,也让互联网+AI+新能源的模式探索有了可依赖的网络,有了现实的抓手,迸发出新的可能。
第三,中国数亿新中产群体不仅蕴含巨大的消费能力,他们对新技术、新审美、新工艺的接纳度也为新能源汽车预留了广阔的市场前景。
第四,积极的政策引导,将刺激新能源汽车产业加快迭代升级。去年底,国务院印发《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计划2025年新售新能源汽车达到汽车新车销售总量的20%左右,同时,还提出届时高度自动驾驶汽车实现限定区域和特定场景商业化应用。契合产业发展趋势的友好政策环境无疑是最大的红利之一。
因此,我非常看好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希望中国车企能够借新能源这一波发展趋势实现弯道超车,实现汽车强国。
最后我想说,所有美好的事物都需要等待时间的生成,我不太相信一蹴而就的事情,尤其是现在,中国的创业市场、中国的产业经济到了最后的攻坚战阶段,我们可能需要有足够的耐心,花五年、十年、二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来完成中国这次影响世界的“大型科创试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