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过程中究竟缺少了什么?中国走向「中国创造」的道路还需要哪些核心条件?

回答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中国正经历一场深刻的产业升级和创新转型。这个过程并非一蹴而就,其中既有显著的进步,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不足。

“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过程中究竟缺少了什么?

可以说,中国在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过程中,主要缺少了以下几个核心要素:

1. 原创性基础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不足:
理论突破的稀缺: “中国制造”更多的是基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模式,即在现有技术框架下进行改进和优化。而“中国创造”更强调从零开始的原始创新,需要提出全新的科学理论、技术原理或颠覆性的解决方案。目前,中国在基础科学领域的原创性理论突破仍然相对较少,很多尖端技术的底层逻辑和核心原理仍依赖于国外。
基础研究投入的结构性问题: 虽然国家在基础研究领域的投入不断增加,但部分投入可能更侧重于应用性研究和有明确产出预期的项目,而对那些可能需要长期积累、风险高、不确定性大的纯基础科学研究的支持力度仍有待加强。
人才培养的侧重: 高等教育体系在培养能够进行原创性研究的人才方面,可能更注重工程化和应用型能力,而对批判性思维、独立思考、质疑精神的培养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2. 核心技术与关键部件的自主可控性:
产业链的“卡脖子”环节: 在许多高端制造领域,中国虽然能够大规模生产产品,但在核心零部件、关键材料、高端设备和软件等方面,仍然存在对外依赖。一旦这些环节被限制,整个产业链的生产和创新就会受到严重影响。例如,高端芯片、精密仪器、关键软件等。
技术标准的制定权: 在许多国际技术标准制定中,中国虽然参与度提高,但在主导性方面仍有提升空间。掌握技术标准意味着拥有话语权和商业先机。
研发成果的转化机制不畅: 即使在基础研究领域取得了一些突破,如何将其高效地转化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和技术,仍然是挑战。大学和科研机构的科研成果转化机制仍需优化,产学研结合的深度和效率有待提高。

3. 创新生态系统的成熟度和包容性:
风险投资和创业文化: 虽然中国风险投资市场蓬勃发展,但对于早期、高风险的颠覆性创新项目的支持,以及鼓励失败、容忍试错的创业文化,相较于硅谷等成熟创新生态,仍有差距。失败的代价有时过高,会抑制创新者的尝试。
知识产权保护和激励机制: 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是激发和回报创新的关键。虽然中国在这方面取得很大进步,但在执行力度、赔偿标准和维权便利性等方面,仍需进一步完善,以确保创新者的合法权益得到充分保障。
鼓励思想碰撞和跨界合作的环境: 真正的创造往往来源于不同思想的碰撞和跨领域合作。一个开放、包容、鼓励自由讨论和质疑的环境对于激发创新至关重要。

4. 品牌塑造与全球影响力的建立:
从“贴牌”到“品牌”的跃升: “中国制造”很大程度上是为国际品牌代工或生产低成本、标准化产品。而“中国创造”需要建立自己的强大品牌,这些品牌不仅要有技术含量,更要有独特的设计、文化内涵和用户体验,能够赢得全球消费者的认可和喜爱。
文化输出与软实力: 创造力往往与文化紧密相连。在设计、艺术、文化创意等领域,中国与世界顶尖水平仍有距离。提升国家的文化软实力,能够为“中国创造”注入更丰富的灵魂和更广阔的市场。

中国走向“中国创造”的道路还需要哪些核心条件?

为了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跨越,中国需要重点打造和夯实以下核心条件:

1. 持续且有力的基础研究投入与突破:
战略性前瞻性布局: 国家层面需要继续加大对基础科学的投入,特别是那些可能带来颠覆性技术变革的领域,如量子计算、人工智能底层算法、新材料、生命科学等。这需要长期、稳定、持续的投入,不追求短期回报。
鼓励自由探索与冒险: 建立更灵活的科研项目评审和资金分配机制,允许科研人员进行更自由的探索,并为失败的尝试提供容错空间。设立更多针对“零到一”的突破性研究的专项基金。
吸引和留住顶尖人才: 通过提供优厚的科研条件、宽松的学术环境和有竞争力的薪酬待遇,吸引国内外顶尖科学家和研究人才回国或留在中国工作,并为他们提供足够的研究自由度。

2. 强化核心技术与关键领域的自主可控能力:
聚焦关键“卡脖子”技术攻关: 集中力量突破一批关系国家安全和经济命脉的关键核心技术和零部件,解决“有无”问题,并在此基础上追求“优”和“强”。这需要跨部门、跨领域的协同作战。
掌握和制定国际技术标准: 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并在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领域,努力成为标准的提出者和引领者。
深化产学研用协同创新: 建立更加紧密的合作机制,让大学和科研机构的科研成果能够更顺畅地对接市场需求,加速科研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特别是对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的投入。

3. 构建成熟、开放、包容的创新生态系统:
完善风险投资与激励机制: 进一步鼓励风险投资对早期、高风险的创新项目进行投资,发展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为初创企业提供融资支持。改革股权激励机制,让创新者能够分享其创造的价值。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执法: 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法律法规体系,加大侵权惩罚力度,提高维权效率,营造尊重和保护创新的法治环境,让创新者敢于投入,不怕被模仿。
培育鼓励试错的文化: 在社会层面,倡导对创新失败的宽容态度,鼓励大胆尝试和积极探索,形成一种“不怕失败,勇于创新”的社会氛围。
促进思想交流与跨界融合: 建立更多开放性的创新平台、实验室、孵化器等,鼓励不同学科、不同行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激发跨界创新灵感。

4. 提升品牌价值与全球影响力:
注重产品设计与用户体验: 在满足功能性需求的基础上,更加关注产品的设计美学、用户体验和情感连接,打造具有中国独特文化魅力和全球竞争力的产品。
构建强大的自主品牌: 鼓励企业加大品牌建设投入,通过技术创新、优质服务和文化内涵,树立国际化的高端品牌形象。
加强文化输出与软实力建设: 鼓励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将中国的优秀文化元素融入到产品和技术中,通过文化输出提升国家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

总而言之,中国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工程,它不仅仅是技术上的升级,更是制度、文化和人才培养上的全面革新。这需要国家、企业、科研机构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长期坚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中国体力劳动者的工资普遍达到比如7000~8000rmb/月(打个比方,这个数字是我拍脑袋的)这么一个水平的时候,中国自然就创造了。因为当工人的收入达到一定高度的时候,在中国靠纯加工业的工厂已经很难再赚到钱了(与人力成本便宜得多而且产业链也在逐步完善的南亚、东南亚相较而言没有任何优势),于是乎中国资本家这个时候想赚钱,自然只能靠创造,自然会有无数创造性企业涌现出来。加之中国多年来充当世界工厂,从事制造业所积攒下来的完整而全面的产业链、充沛的资金、训练有素的人才和稳定的经营环境,资本家要把头脑中的想法转化为实际产品的有了再好不过的客观条件,到了这个时候中国从制造转向创造几乎就是一个必然。这个是我们任何人用手操纵不了的。

中国现在劳动者收入最高的城市深圳就颇有点这个势头,这几年不断有富于创新力的企业涌现出来,早的有华为、中兴、华大、TPLINK、比亚迪,这批大企业现在基本都已经走过了纯粹靠模仿加工的路,逐渐走向乃至已经成为全球市场内的主要创新者,近的有DJI、seeedstudio这样从技术到商业模式都极富创新力量的初创公司。现在深圳就连送快递的公司都开始知道要创新了,顺丰快递测试无人机送货甚至比Amazon和DHL试水无人机送货都要早得多。以深圳这个点来一窥全面,整体性的中国创造在不远的将来是完全可期的。

中国发展到当前这么一个经济和工业形态,主要是市场/社会/人口/经济外部环境/地理因素等多方面巨大的影响下自然发展出来的平衡,而一些人为操作的因素的影响,比如所谓的 “政策调控”、什么“法律保障”或者什么“政府引导”等等,不能说没有作用,但恐怕比很多人想象中的影响小得多。

为什么现在中国企业普遍不愿意创造?一个中国企业主既然可以利用低人力的成本和中国完善的上下游供应链环境来搞加工制造业赚钱,他为什么要吃力不讨好的去搞什么创造呢?商业经营中的创造风险本来就是很大的,各大跨国公司每年上亿美元研发投入,上千专利申请,到头来没几个用得上的例子比比皆是。

讲一个例子,全球制药行业每年投入最大的辉瑞公司,近年来一直在减小研发投入的比重,因为靠研制受专利保护的新药来赚钱已经越来越艰难,风险也越来越大,以往辉瑞的新药专利到期以后,成群的小药厂都蜂拥而上大批仿制辉瑞的过期专利药,辉瑞以往基本会放弃在这些过期专利药上投入什么精力,而是埋头研制新的产品,从来不屑于制造这些已经烂大街的药的薄利,这两年辉瑞也开始跟仿制药一起拼过期专利药的市场了,甚至直接用自己的低价跟其他仿制药竞争。为啥?创造的确是高收益,问题是也是高风险,一个新药都是上亿乃至上数十亿美元投入,如今的经济环境下,辉瑞要有几个在研的产品出点岔子,随时有大幅亏损甚至破产的危险,制造虽然薄利,但是确是稳定的收入。

再讲一个例子,联想90年代搞业务转型的时候,由“技工贸”转向“贸工技”,就是说把技术放在第一位转向卖产品放在第一位,原因很简单,以联想当时的所处外部环境和内部拥有资源而言,当一个技术第一的企业死亡几率太大,联想在当时只想长久的生存下去。

总之是制造还是创造,大体不属于思维层面或者操作层面的问题,是个大形势与自身的现状结合的问题。

user avatar

上古知乎惯例,不问是不是就问为什么是在耍流氓。

那首先应该纠结的问题在于,到底目前是「中国制造」的阶段还是「中国创造」的阶段?

姑且允许我借用何同学的论证方法 —— 我们先看看十多年前大家在聊「中国制造」和「中国创造」时在谈什么。

先将时间拨回到15年前,那一年的广交会上,中华工商时报记者根据对参展外商的调查,写下了一篇名为《中国知名品牌寥寥无几》的报道,报道中提到,当年广交会选出的十大国际品牌前三分别是:格兰仕、雅戈尔、安溪铁观音,排在第四至第十的是 美的、远大、海尔、美雅、长虹、新科和TCL。最后记者忧心地写到:尴尬的调查数据表明,“中国制造”虽然强大,但是“中国品牌”却寥寥无几。

在那些年月中,专家不乏“中国没有真正的制造业,有的只是加工业”的论调,网上还在争论着中国到底是「世界工厂」还是「世界车间」。

而回头,我们看看现在我们提到「中国创造」常常会提及的各种标签 —— 高铁、华为、大疆当时又是在什么样的状态。

那些年的中国高铁,还在通过开放市场换技术的阶段,运行在仅有的若干高铁线路上的,还是德、法、加、日等国血统的早期CRH系列动车组。07年的华为,主打的还是光传输网络、移动及固定交换网络,而2009年2月华为刚刚推出了第一款安卓手机,那些年月华为的手机还要主要是企业员工内部使用,使用体验差到让部分人对终端线颇有微词。而此时,大疆的汪滔等人刚刚从港科大毕业,还蜗居在深圳莲花北的简陋出租屋中,捣鼓着他们的直升机飞控系统。

那些岁月中,大家的目光还在成套的流水线上,而孕育今天中国创造的人们,还在默默无闻埋头工作着,前方,还看不到中国创造出现的迹象。他们能做的,只是继续把手头的事情推进下去,做好每天的工作,期望把设计能更优化一点点,把产品的指标再提升一点点。

所以,「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不是阶跃式的变化的,不是天降伟人式的一蹴而就的,他们在同步发生之中,「中国创造」如同嫩芽,扎根在「中国制造」的辽阔土壤里。和很多人想的不一样,「中国创造」不是必定在大学研究所、国家实验室中成长的,它生长在宁波的家电组装线、惠州的电子厂、成都的软件园,他们在「中国制造」开始萌芽的时候就已经在同步出现着,并和「中国制造」一起发展一起变好。

就arXiv码农君目前所从事的行业,之前在工业设计领域中会遇到各式行业辅助软件,Matlab、AltiumDesigner、STK、AutoCAD、Sketch等等。这些软件庞大的市场需求,孕育着国产行业辅助软件的创造,同时也支撑着「中国制造」与「中国创造」,一如最近使用的MasterGo。

去年,在经过一轮调研之后,某老东家把产品UI设计的工作栈切换到了MasterGo上。之前UI设计这块主要是基于Sketch + PS 的工作流,所有的交互都基于部署于公司的一个NAS上面,通过文件夹进行文件管理和共享。在这个过程中,也是出现了各类问题,包括每个人必须使用MacBook,在其上装好Sketch才能开始工作,使用Windows电脑的其他合作部门的同事没有办法直接打开Sketch文件。而时不时出现的卡死也让人极为暴躁,甚至有各种做到一半崩溃而没保存的惨剧发生。最后做出来的设计,还需要通过各种工具与研发和各外部部门对接,即使是组内合作项目汇总,合并项目也会花去大量时间,费时费力。

目前在MasterGo上,可以看得出来这款工具在开发之初就是面向“设计协同时代”的。前面的问题基本都被基于云端服务的MasterGo解决了,在 MasterGo 里,所有的信息都可以放在一个链接里,点进链接可以直接对项目进行编辑,并表示标识需要的各种修改,任何项目的相关者都可以看到设计从想法到实现的全貌,让产品设计过程在组织里充分的展示,让产品设计环节变得更加开放。这个设计一举解决了使用NAS进行数据交换协同的低效模式。

此外还可以看出他们正在打造社区化和内容平台,相比国外软件和社区,国内更接地气的更具有中国风格的在线协同设计生态让我们更容易找到合适内容。

在使用过程中,从实时协作的便利性,到自动布局的快捷好用,再到资源库和用户体验的全面提升,让团队每个人能够感受到与之前工作流相比的效率巨大提升。

感兴趣的话可以注册体验一下,也算是支持一下国产工具类软件了

今天看到这个问题,就不由得想起了这些国产工具软件们的努力。他们和所有的「中国创造」一样,由一群成长、生活与工作在中国大地上的设计人员与工程师们开发,他们不满足于像「中国制造」时代的流水线一样去追求简单的对国外工具的替代,而是切实感受大家日常各种使用痛点和使用习惯,为解决这些问题而扎扎实实研发、创新、改进、迭代。这才有了MasterGo等国产工具的出现,这些产品的出现,让我们可以用上符合中国人使用习惯、更易用高效的工具软件,而巨大的市场需求又能让这些工具软件存活下去,实现不断的良性迭代,在这个过程中,自然而然的破除国外软件的技术垄断。

过去十几年,在硬件和工业领域孕育出了高铁、华为、大疆这样的「中国创造」,而现在,这类产品的横空出世也预示着国产工具类软件领域的「中国创造」正在一步步崛起!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